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第1篇

      一、目的意義

      按照國務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縣曾于1982年陸續開展了規??涨暗?a href="http://www.jiamaocode.com/haowen/273531.html" target="_blank">農業資源調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繼編制完成了縣級的《綜合農業區劃》和縣直各專業部門區劃。20年來對指導全縣不同區域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開發性生產的不斷深入,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體制和市場需求主體的變化更為新時期的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為各級政府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和依據,盡快編制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既是《農業法》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也是新形勢對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頒布實施的《農業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農業資源區劃,制定農業發展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資源區劃或者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區劃,建立農業資源監測制度?!鞭r業是由生態、技術、經濟組成的社會系統,而農業資源區劃正是以地域分異規律為原則,旨在研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間最大差異和區內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導和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

      *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應堅持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總目的,全幅員地更新調查和分析評價農業自然資源、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的現狀、優勢和潛力;堅持科學發展觀,依據地域分異規律,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的農業功能區,按照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與優勢產品的布局和規模;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為核心內容,因地制宜的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途徑,追求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區劃要以監測調查、分析評價資源為手段,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要高站位、寬視野地評價研究資源開發戰略和資源保護政策,以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

      三、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的主要內容

      這次在我縣開展的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就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社會經濟資源中的土地、農業、林業、水資源、氣候、畜牧、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農業技術裝備、農村資金、交通及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農業經濟等15個專業的資源及開發利用狀況展開調查和分析。

      1.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國土資源局承擔)

      主要是調查土地資源的類型、面積、質量、利用現狀、空間變異、生產潛力等情況。

      (1)耕地(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

      (2)園地(果園、桑園、其它園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城鎮、農村居民點、獨立工礦用地、鹽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鐵路、公路、農村道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庫、坑塘水面、葦地、灘涂、溝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地、裸巖、石礫地、田坎)。

      2.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這次農業資源以土壤、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評價作為重點內容。

      (1)土壤類型(土類、亞類、土屬、土種)、數量、分布、適宜性等。

      (2)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狀況(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

      (3)各類土壤的微量元素狀況;

      (4)糧食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區域分布、產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各類保護地的面積、區域分布、品牌注冊、無公害認證、產值、商品率及產業化水平等)。

      (6)農用土地流轉狀況(土地流轉形式、規模、效益等);

      3.農業氣候資源的調查與評價(由縣氣象局承擔)

      (1)熱量資源:主要調查和分析評價氣溫、農業界限溫度及積溫、地溫及初終霜日期、無霜期等;

      (2)光能資源:主要調查分析日照、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光熱生產潛力等;

      (3)降水資源:主要調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狀況、蒸發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氣候災害調查及評價。

      4.水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水務局承擔)

      (1)現狀可利用水資源量;

      (2)地表徑流與地下水埋深現狀及變化分析;

      (3)水質及水污染狀況調查評價;

      (4)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狀況及預測分析;

      (5)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5.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林業局承擔)

      (1)林業用地中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積量和生長量;

      (3)四旁樹、農田林網的規模及蓄積量;

      (4)林業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狀況及其它立地條件;

      (5)退耕還林規模及分布;

      (6)果樹(按品種)面積、產量及分布;

      (7)近幾年新引進果樹品種的栽培規模及效益;

      (8)果品生產品牌及商標注冊情況;

      (9)設施果樹的生產規模及分布;

      (10)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狀況;

      (11)果品出口、產業化加工狀況及效益;

      (12)森林覆蓋率現狀和變化分析;

      (13)林業病蟲害及野生動物資源調查。

      6.畜牧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畜牧局承擔)

      (1)各種作物秸稈、藤蔓、枝葉產量、飼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飼草種植面積及產量;

      (3)飼料生產(含青貯飼料、塊根飼料、餅類飼料、糠麩粕渣飼料)規模及產量;

      (4)各類畜禽品種、飼養量、出(存)欄量和畜禽產品產量;

      (5)畜牧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及專業化水平;

      (6)畜牧業生產效益分析及新技術推廣普及狀況。

      7.水產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水產局承擔)

      (1)內陸水域面積、可養殖水域面積、已養殖面積;

      (2)0—2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已利用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

      (3)海、淡水產品總產量、養殖產量及捕撈產量(能分出品種或大類);

      (4)海、淡水水質污染狀況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現狀及消長變化;

      (6)水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7)海水工廠化養殖的品種、規模及效益;

      (8)漁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及推廣;

      (9)水產品出口、產業化規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農村能源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生物質能的生產規模、數量、折標煤的數量及開發利用狀況;

      (2)地方性常規能源蘊藏量及開發利用情況;

      (3)太陽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風能、地熱、沼氣等)的數量、開發利用的形式及規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長分析;

      (6)生產、生活用能現狀及問題分析;

      (7)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潛力。

      9.農村人口及農村勞動力調查及評價(由縣統計局承擔)

      (1)人口數量(總戶數、總人口、鄉村戶數、鄉村人口、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組成:對人口進行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數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規律和地區差異;

      (4)勞動力數量:鄉村勞動力資源數、勞動年齡內人口數、鄉村從業人員數、勞動力系數(勞動力占人口數比例)等;

      (5)勞動力質量: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農村各類人才的數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技術專長及其發揮情況;

      (6)勞動力利用結構:勞動力在農村各產業的構成和比例,應特別注意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利用結構問題;

      (7)農村勞動力利用率;

      (8)勞動力生產率調查分析。

      10.農村資金(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資金來源及數量;

      (2)農業投資和效果調查分析;

      (3)農村消費能力的調查評價。

      11.農業技術裝備的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農業技術裝備的數量、種類、增長變化、擁有量與需要量;

      (2)主要農業裝備的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術與經濟效果(包括實際機耕、機播、機收面積);

      (3)農村用電量、化肥、農藥施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

      (4)農機總動力、實有機電井數量、有效灌溉及旱澇保收面積;

      (5)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12.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調查分析(由縣發展計劃局承擔)

      (1)農業生產區域的演變與形成;

      (2)區域農業生產的水平與經營規模、方式等特征;

      (3)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各業的內部結構變化分析。

      13.農業經濟效益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單位農產品成本、資金利用率、產值利潤率、成本利潤率和勞動利潤率等;

      (2)農機作業、水利灌溉、施肥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調查分析。

      14.交通運輸條件的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交通局承擔)

      (1)交通運輸的部門結構、運輸方式和特征,對農產品運輸的適宜性;

      (2)農產品、生產、生活資料的流向、流量與運輸能力的平衡狀況;

      (3)農副產品的運輸費用、損耗、運輸管理等問題。

      15.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主要調查分析市場與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等基礎設施條件、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水平等。

      四、農業資源調查及分析評價方法

      此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是繼1992年我縣農業資源數據更新調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規模的資源更新調查工作,各級領導和從事具體工作的同志都要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予以高度重視。本著“嚴肅科學、講求實效、勤儉節約、提高質量、依托資源、服務發展”的原則,確定如下資源調查和評價方法:

      1.自然資源類數據更新調查

      這次農業資源區劃中的土地、土壤、氣候、水資源、林業、畜牧、水產、農村能源等自然資源類的數據,均須按本專業最新行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資源調查實施細則,以調查時或2003年底的數據為基期,再次更新調查自然資源數據,以確保農業區劃的數據新、時效強。

      2.社會經濟類資源數據統計調查

      農業資源區劃編制中涉及的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農業技術裝備、農業經濟效益、交通運輸條件、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等資源數據,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縣統計部門的數據,統計部門沒有的,引用專業部門掌握的數據,專業部門沒有的,則須制定系統的調查方案,組織開展相關的抽樣調查或典型調查,以確保主要資源數據無遺漏、全幅員。

      3.分析評價的原則和重點

      在自然資源具有多種適宜性的情況下,社會經濟資源條件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應遵循系統論評價原則;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長遠與當前相結合原則;比較優勢原則。其評價的主要內容為:資源的結構和分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資源的適宜性和限制性,資源潛力和優勢度,各種資源空間組合效應與農業利用模式選擇等。各專業資源評價要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效果的統一性,明確各專業資源分析評價的重點。

      4.專業組的職責和任務

      這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恢復組建土地、氣候、水資源、農業、林業、畜牧、水產、綜合區劃等8個專業組。專業組是在*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開展并完成本專業的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制定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工作實施細則;組織指導各部門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工作;組織驗收各部門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完成縣級資源調查數據匯總;撰寫完成本專業縣級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報告(含圖表及多媒體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綜合區劃專業組提供上報本專業的資源數據。

      經研究,各專業組在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提交本專業資源調查與分析評價報告,可不進行劃區;綜合區劃專業組須在分析評價資源的基礎上,完成農業資源區劃的編制。

      五、步驟及時間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縣兩級農業資源區劃,時間緊、任務重,各級、各部門均須嚴密組織,精心謀劃,其具體步驟及時間安排是:

      1.宣傳發動,任務部署階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開會議、部署任務、健全組織、明確責任。

      2.準備階段(2004年8月底前)??h直各專業組制定并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實施細則,組織必要的專家論證,完成相關技術培訓。

      3.縣級各專業資源外業調查階段(2004年9—12月)。

      4.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補充調查階段(2005年1—5月)。縣直各專業組完成外業調查數據并進行匯總,期間須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典型調查,撰寫成果報告,繪制成果圖表。

      5.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成果匯總階段(2005年6—8月)。

      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成果報告編撰,圖表繪制,并請專家論證,復制印刷各類資源區劃成果。

      六、上報成果要求

      1.縣須向市上報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報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圖5張;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分區基本情況統計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題報告、典型報告(不少于8個)10套;

      (5)各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報告,每專業10份。

      2.要求縣直各專業組須向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及分析評價實施細則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及分析報告10份;

      其中:農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土壤、農村能源、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5個成果報告;林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林業和果樹生產2個成果報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主要資源現狀圖5套;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業資源;資源配置;效率

      中圖分類號 F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決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課題,農業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土壤,水,氣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現出了更顯著的稀缺性。經濟學解決資源稀缺的途徑是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資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達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農業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和環保理念覺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農業資源,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國內學者針對農業資源配置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在起步階段,學者們研究重點是關于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理論的探討:王松霈(1996)提出在進入生態化社會的時代,應以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推進農業資源的適度利用[1];劉慧(1998)從農業資源配置的涵義出發,討論了不同層次資源配置的特點,提出自然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基礎,社會經濟因素是外部保障條件,生態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必要制約條件;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學術界開始探討評價資源配置的標準和方法[2];謝高地(1998)運用資源效率的概念對農業主要資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資源消耗系數和利用效率進行了測算,得出了在農業發展中資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黃季(1999)重點從定性的角度通過對比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農業資源配置在時間、空間和產品上的變化,得到產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種要素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運用DEA對我國各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效率和資源配置進行研究,其中在指標的選取上更多注重現代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5];張樂(2013)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對我國農業全要素(農業總產值、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資本)生產率進行測算,以此來衡量農業資源配置效率[6]。學者王鴻(2014)以循環型農業為出發點測算資源配置效率,其指標選取注重其循環屬性;與此同時,針對各地區的實證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洛方程對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進行了實證研究[8];侯智惠(2014)運用數據包絡分析從土壤改良、節水灌溉、農機應用與維護等層面對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9]。

      前期學者的研究各有所長,從不同側面詮釋了對現代農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理解。但從整體上看,以生態經濟為出發點研究現代農業資源配置的并不多,而這一點又恰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特色之處。鑒于此,本文結合現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態經濟這一全新角度上對農業資源配置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同時,為了突出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指標選取上更傾向能體現農業生產對生態造成影響的指標,并以此為依據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尋找河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立足點和突破口,為現代農業的實踐提供思路。

      1 生態經濟視角下的農業資源配置

      生態經濟(ECO),即同時關注經濟(economic)和生態(ecological),在生態系統承載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建立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從這個內涵上看,生態經濟是以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為核心;以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為途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應用經濟理論。

      生態經濟的本質在于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可承載基礎上,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形成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經濟摒棄對資源過度利用和掠奪式生產的思想,強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視資源利用的生態經濟效益評價和優化配置,追求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生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就是關注經濟系統中生態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人類進行資源管理的目標是可持續和高效的利用與保護,當傳統市場手段失靈時,優化配置資源就成了生態經濟關注的主要問題,追求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就必須建立一整套資源配置評價體系,并運用市場和政策手段進行調節和干預,實現經濟生產和環境治理的現代化。

      中國的生態經濟在198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倡導,由于其關注環境與人類的辯證關系,尋求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途徑而備受關注。30多年來,在眾多學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態經濟與各個領域的研究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將生態經濟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也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前提。

      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與西方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入的“生態農業”主張不同,是結合了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在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把現代科學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體系。所以,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具有兩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時關注生態和經濟,促進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構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二是肯定現代科學的成果。在強調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擯棄常規農業的弊病,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現代科學真正為現代生態農業服務。

      基于此,在評價我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時,一方面要站在生態經濟的角度上綜合考量,同時評價生態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在選擇指標時應同時關注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的投入,并重點評價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與模型

      經濟學中生產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隨機前沿函數法(SFA)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設函數關系,不受量綱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產出的綜合效率而優于SFA。由于現代農業生產涉及投入要素較多,且在產出方面同時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所以,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運用數學規劃的方法評價具有多投入和多產出特征的決策單位的相對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現有數據組合形成數據包絡,從中選取最佳組合構成“生產前沿面”,在假設“生產前沿面”是最優組合的前提下,比較其他決策單位和“生產前沿面”的數據,從而形成針對“生產前沿面”的相對效率,并以此評價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優劣。當效率值為1時表示DEA有效,小于1為DEA無效,偏離1越遠效率越低。

      DEA的基礎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僅能測量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為了分別衡量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礎上加入約束條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夠評價將決策單位的純技術效率提取出來,同時,由于BC2模型將綜合技術效率(T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與規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過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計算規模效率。這為分別研究決策單元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規模收益情況提供了便利。

      B2C變量定義:

      存在n個被評價對象(決策單元DMU);

      每個DMU有m項投入(輸入項)和s項產出(輸出項);

      xr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使用的第i種投入的數量;

      Xj =(x1j,x2j,…… xmj)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向量;

      yi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創造的第r種產出的數量;

      Yj =(y1j,y2j,……ysj )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產出向量;

      引入松弛變量s+和s-構建最優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λj為投入、產出指標的權系數;s-為松弛變量,是負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減少的投入量;s+為超額變量,即正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增加的產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為0,則決策單元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為0,則判定為弱DEA有效;若Q

      3 指標體系構建

      運用DEA評價決策單元的效率時,模型相對固定,判定的結果取決于指標體系的構建。我國的現代農業是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為指導思想,既考慮經濟發展,又考慮生態安全,所以,在選擇指標時要同時關注經濟和生態影響。

      從農業經濟角度考慮農業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代價(污染),農業的產出指標包括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優化。結合指標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原則,本文形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

      選擇化肥、農藥、農膜作為投入項有2個原因:一是由于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并不一味追求農業生產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現代科技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基礎上,追求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對現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盤否定也不過度濫用,所以,適度的化肥、農藥、農膜是可以作為資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現代農業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于過度的化肥、農藥和農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評價決策單元是追求輸出的最大化或輸入的最小化,所以選取的指標通常為期望性指標,但環境污染顯然屬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標。所以,為了體現環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將非期望輸出作為投入項處理的方法,追求環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DEA評價,輸入和輸出數據來源于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11]。

      4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4.1 資源配置效率評價 為進行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區域性分析,在規模報酬可變的假設前提下,采用B2C靜態評價模型,依據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以河南省的18個省轄市做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評價,即DUM共18個。借助DEAP2.1軟件,計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河南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為有效;0.9~1為良好;0.8~0.9為中等;0.8以下為低效,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綜合效率均值達到了0.957,說明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總體狀況良好。這得益于河南省近幾年依據“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但綜合效率水平還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過度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現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DEA有效的有12個,占67%,其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了1,說明這12市農業資源配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農業生產處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規模狀態,農業資源投入達到最優配置,既不存在浪費也不存在冗余,保證了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

      純技術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規模制約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說明了一個地區的資源配置的優劣。從數據上看,河南省純技術效率為1的市有14個,占78%,說明這些地區農業資源配置達到了最優,資源投入效率有效,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現有產出情況下,無法再減少資源的投入。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糧食發展重點區域,如信陽是我國的中部糧倉,也是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地理位置優越;濟源被列入河南省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是首批5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這些地區自然資源和政策資源優勢顯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陽、許昌、焦作、開封等地受益于當地良好的經濟基礎,在農業生產方面給予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業資源的配比科學,取得了技術效率最優,如洛陽通過學習、創新和實踐走發展特色農業的道路。但鄭州、南陽、安陽和平頂山4市的純技術效率相對較低,反映出了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并未達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農業生態污染較高,農業資源投入配比還有待優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陽農業的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南陽人均耕地面積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9hm2,對于一個糧食主產區來說,人均耕地面積過低,化肥、農藥投入密度大,城鎮化發展緩慢、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鄭州市由于近幾年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生產受到制約,農業生態環境受到的影響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并尋找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

      規模效率是在考慮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衡量決策單元的現有規模是否達到了最佳狀態。從計算結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規模效益達到了最優,DEA有效,說明這些市在目前的資源投入條件下已經達到了產出的最高點,除非按照目前的資源配比狀態同比例增加投入,產出才會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規模報酬處于遞減階段,即生產要素投入過多,產出量的增長率不升反降,表明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投入過多,形成了溢出效應,需適當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 河南各地區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差異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農業自然資源稀缺的條件下,改進農業資源配置對河南省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更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現代農業更關注現代農業生產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而過度的農藥、化肥和農膜是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所以,這里選取投入導向的DEA模型進行資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點觀測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地市農藥、化肥和農膜的投入冗余情況。同時,由于各地市造成綜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進行資源配置優化時,需根據測算結果選擇不同的調整路徑。

      4.2.1 純技術效率較低地市的調整 鄭州、平頂山、安陽、南陽4市的純技術效率較低,這些地市的資源配置調整方法可以從提高純技術效率著手,在提高純技術效率的同時,規模效率往往也會相應改善。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分兩步:一是將決策單元移動至生產前沿面,即徑向調整,調整幅度反映了決策單元距離生產前沿面的徑向偏差;二是調整單個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產出的模型中,容易產生松弛,針對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現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調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結構的原因而導致的效率損失。以鄭州為例,來說明純技術效率的調整方法:第一步:對投入要素進行徑向調整,由于鄭州市純技術效率為0.858,所以需要對所有投入要素減少14.2%,產出值不變,使其移到生產前沿面的投影點上。第二步,調整資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保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藥施用量不變,分別減少農林牧漁從業人員6.260萬人,減少農用化肥23 779.083t,減少農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時使用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模擬結果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1。

      4.2.2 單純規模效益較低地市的調整 商丘、周口2市的純技術效率雖達到了最優,但綜合效率仍然過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低原因是規模效率不佳,所以,應把調整規模效率放在首位,通過調整規模效率的方式使其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然后將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觀察結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表明兩地市出現了資源投入的整體冗余,應按現有比例同步減少所有資源的投入量。將商丘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5.2%、周口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9.3%。將調整后的數值重新進行DEA測算后,2市的規模報酬、純技術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均達到1,此時,2市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

      5 結論與建議

      根據對河南18市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總體發展狀況良好,但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說明這些市資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產出不合理。同時,還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賴資源換產出的現象,其中農藥、化肥和農膜投入過剩成為這些地市農業資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據上述結論,河南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深化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理念,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中。(2)強化農業生產的生態化管理,鼓勵使用清潔和可循環能源,科學控制農藥、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3)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引導農業的科學生產;(4)各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薄弱環節,科學調整農業資源配置,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探尋符合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5)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通過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經營和管理現代農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松霈.論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資源學報,1996(4):301-305.

      [2]劉慧.中國農業資源配置現狀研究[J].資源科學,1998(5)25-28.

      [3]謝高地,齊文虎,章予舒,等.主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1998(5):7-11.

      [4]黃季.中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變化及評價[J].中國農村觀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鳴.我國各省區現代農業發展效率的比較分析[J].農業經濟與研究,2012(4):38-49.

      [6]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J].中國農村經濟,2013(3):4-15.

      [7]王鴻,尚杰,楊果.基于DEA的循環型農業效率評價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產函數的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6):15-19.

      [9]侯智惠.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31-35.

      [10]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途徑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由走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轉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一、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占據著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隨著發展觀念的改變與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業發展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1.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

      我國雖然是個資源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問題還是存在,這對于我國的農業資源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國的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短缺。

      而資源過度開發以及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很嚴重,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掠奪性的開采和自然災害,我國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土地損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低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2.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觀念落后

      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但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只依靠傳統農業模式和人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陳舊的觀念,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機會有限,這對生產觀念的改變產生了制約,無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經營模式進行改進。而我國的現實國情和面臨的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巨大壓力要求我們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部分農民由于文化素質不高,則無法具備這樣的覺悟和意識。

      3.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裝備落后

      隨著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進展,但農業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農業技術裝備的落后也制約著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雖然我國的農業規模龐大,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與農業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農業科技人員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新技術等無法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來。而農業產業化的程度不高,造成農業生產依靠傳統勞動力的比例較大,農業技術裝備落后也帶來生產率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影響。

      二、如何更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現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還要加強,要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從而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有限的矛盾,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其次,還要提高國民素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從而樹立先進的農業生產觀念,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是我們進行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而生態的可持續性也是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建立健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依法保護農業資源、治理生態環境。要保護耕地與草地資源、水資源,嚴格控制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草原退化,打擊違法占用耕地的現象,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現象,增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法制觀念。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從而促進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農業投入,依靠科學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益,農業循環經濟更要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達到資源持續利用與高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強化職能,推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政策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財政部門鼓勵農業貸款投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技術支持。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在農業生產中,依靠節能高效型農業技術、再生利用技術等先進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業循環經濟的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面臨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再加上之前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為我國所帶來的自然資源的損耗與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負面影響,所以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發展觀、注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依靠科技發展,政策支持,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關鍵詞: 熱帶;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建議;海南;臺灣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國唯一地處熱帶的海島省份,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熱帶農業,保存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業和農業是海南經濟的兩大支柱,隨著20世紀70年代觀光農業旅游熱潮的興起,海南的旅游產品由最初的濱海觀光游覽逐步向其他資源型旅游產品發展,其中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形成了森林探險游、鄉村游等農業觀光產品。盡管海南的農業觀光產品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資源利用與保護上亟需尋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1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1.1 海南熱帶農業資源豐富, 可開發種類多海南島天然物種資源非常豐富, 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和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以各類資源為基礎,近10年來,海南島出現了一批如萬嘉果園、定安飛禽世界、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東山湖野生動物園、興隆熱帶花園、興隆熱帶植物園、儋州熱帶植物園、椰子大觀園、金沙島漁家樂、博鰲海洋世界、椰寨農家樂等集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生態教育、社會效益于一體的旅游活動項目, 形成涵蓋觀光果園、森林公園、養殖觀賞園、花卉觀賞園、植物園、動物園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觀光產業,成為城市周邊居民、內陸上島游客休閑度假的新選擇,也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現有觀光農業表現形式單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參與性魯懷坤在其發表的《觀光農業及其發展研究》一文中對觀光農業的類型進行了歸納,認為觀光農業包括四種類型:農業娛樂型、農場化型、高科技農業示范園、農家樂型。從海南目前對外開放的熱帶觀光農業景點的特征來看,無論是養殖場,還是育種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積、規?;F代化的集約式農業為主,農場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園類型, 其具體的表現形式與我國其他內地省份所見到的設施農業并無二異。單一的觀光農業表現形式未能真正體現海南獨特的、在我國大陸任何地方均體驗不到的熱帶田園風光的資源優勢。另外,從市場接受模式來看,海南現有的農業觀光景點仍以走馬觀花的觀光為主,無論是散客還是團隊,在景區內的活動均以游覽、聽從講解為主,極少有景點配合互動性的活動,讓游客參與到農業活動中來,切實地讓游客感受海南傳統或現代農業產品的生產、耕作過程。

      1.3 海南農業生態保護意識普遍較低,農業資源保護力度不足也制約了海南農業旅游的發展農業景觀是觀光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景觀具有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雙重特征。發展觀光農業應重視農業景觀的建設、改善和塑造, 充分發揮農業景觀的觀光和旅游功能,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據有關資料統計,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蝕和沙化的土地面積達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1%,土地貧瘠化現象嚴重。土地退化已成為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省份,全島開發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也卓有成效,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蜚聲島內外。但是,在這些光環之下隱藏著的水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尤其在海南農村,水污染問題突出。在工業、城市的污染備受關注的同時,海南這個盡享田園美景的農業大省的農村的污染問題卻無人關注,且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對應環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觀光農業的發展缺乏政府關注與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制定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間,創建文明生態村10349個,到2008年共創建13261個文明生態村,達到自然村總數的72%。經過六年的建設,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態文明村在全島開花,但除了整飭環境、種花種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農村和農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卻未見更多相應的政府政策引導。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網上才有首例關于生態文明村被整合包裝形成農業觀光旅游產品的相關報道。

      2臺灣地區觀光農業發展的概況

      臺灣與海南同屬亞熱帶海島,有著相似的地理環境和農業資源,但在觀光農業的發展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

      2.1 政府通過立法指導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農委會、農會共同輔導建立休閑農業基礎,推動休閑農業產業良性發展臺灣是我國最先發展觀光農業的地區。1970 年臺北市在木柵區指南里組織了53戶茶農,推出“木柵觀光茶園”,開啟觀光農園的先河。1989年4月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舉辦第1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 確定“休閑農業”名稱,并于2000年通過立法界定休閑農業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將休閑農業納入產業規劃,通過休閑農業法律法規的完善制定,保證了休閑農場、農莊、農園依照法律法規從事生產運作, 避免了盲目無序開發,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權益。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責任與義務之下,針對臺灣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臺灣農委會、農會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相應的技術培訓和規劃。

      2.2 臺灣休閑農業數量多, 類型多樣化經過近30年的發展,臺灣參與休閑農業發展的單位數量眾多,根據農業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已核發29家休閑農場經營許可登記證、準予籌設休閑農場214家(其中44家為綜合型、170家為農業經營體驗型)、核準劃定48處休閑農業區,輔導145處休閑農漁園區。類型涵蓋了休閑農場、森林游樂園、休閑漁場、休閑牧場、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園、民宿、休閑農業區等13種類型,輻射了教育、娛樂、觀光、生產、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其品種非常豐富,可滿足游客吃、住、游、購、娛、學等方面的需求。

      2.3 臺灣休閑農業以當地居民經營的中小型規模為主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主要以各地農業人口經營的中小型農場為主。有資料顯示: 兩人經營的農場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經營的農場202家,占18.13%;土地規模在0.5~3.0km2的農場達589家,占總數的53.50%;3~10km2的農場達249家,占總數的22.60%。投資額不足100 萬元新臺幣的休閑農場有153家,占13.90%;投資額100~500萬元新臺幣的農場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資額500~1 000萬元新臺幣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發展與研究的基礎上,臺灣休閑農業已有相關理論對其發展進行支持與引導休閑農業的起點較低,且技術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農業生產,有的類似于城市公園,如沒有相關的理論引導與支持極易使其方向發生偏離。在臺灣多年的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臺灣有關專家、學者圍繞休閑農業的內涵、功能、休閑農業的設計理念等理論進行了深入而系統地研究,形成了相應的休閑農業美學、景觀學、園林學、經濟學、管理學、消費心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等各方面的理論,為該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相關建議

      海南有著如此優越的熱帶農業資源條件,卻未能產生與之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發揮海南熱帶農業特色,未形成優質的熱帶觀光農業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熱帶農業科技優勢, 打造高科技熱帶農業觀光品牌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確保了海南的熱帶農業科學研究在其所涉及的養殖、種植、加工、林業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幾年來,海南省熱帶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主要來自科技的推動。如能充分利用這些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通過適當形式將其開放給公眾, 不僅能讓游客了解到海南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情況,也勢將成為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熱帶農業觀光產品,形成海南熱帶農業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規劃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區域,利用區域優勢樹立各地不同觀光農業特色海南熱帶高效農業資源在我國不僅是獨特的,也是立體的??v觀海南目前的觀光農業項目,其內容與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復建設、“遍地開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應充分利用資源的獨特性,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控制投資浪費和惡性競爭。同時,在項目建設規劃之初就應注意整體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補充,避免相互競爭;要增加旅游硬件設施建設,提高軟件服務素質,使各區域農業發展既能滿足生產需要,又能形成旅游產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區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熱帶農業文化內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現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特色觀光農業旅游是一種文化性很強的產業,在觀光游覽過程中,單純以自然田園風光為主的觀光方式已無法滿足游客對更高層次具有文化品位的專門化活動的需求,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與民族色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旅游者的需求動機。

      3.4 加強海南熱帶農業資源保護,創造優美農村景觀觀光農業歸根結底仍然是一種旅游產品,是一種以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為基礎的旅游產品。因此,保護農業資源、保護農村生態、保護農民生存環境就是保存觀光農業的發展基礎。只有時時處處將農業資源保護置于首位,才能創造出優美的農村景觀,提升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產品的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3.5 加強瓊臺合作,借鑒臺灣先進的休閑農業扶持、推廣、管理經驗,發展海南熱帶觀光農業海南和臺灣是中國兩大海島,在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上有著極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觀光農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何避免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等方面會出現的問題與困難,可充分借鑒臺灣的相關經驗,引入臺灣的一些管理理念、運作模式,根據海南的市場環境、產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適合海南自身環境的產品,將有助于海南熱帶觀光農業向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4展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收入和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對休閑項目需求不斷擴張,海南依托其獨一無二觀光農業資源在旅游市場上將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盡管海南的熱帶觀光農業起步晚、基礎差,但這一新興的旅游形式已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瓊臺合作的良好基礎,引進臺灣發展休閑農業在規劃、建設、經營、推廣、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同時能夠有效地保護農業資源、根據本地區資源特色、功能作用開發多種適合本區的特色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做到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把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農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時為廣大民眾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產品和商業服務,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熱帶觀光農業實現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海南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海南百科全書[M].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農業資源與環境現狀范文第5篇

      1衡水市農業污染現狀分析

      1.1化學投入品現狀

      全市年施用化肥總量(折純后)約為33萬t,主施氮肥和磷肥。其中磷肥施用量約為12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35%;氮肥施用量約為21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64%。流失途徑主要有地表徑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流失,其中地表徑流流失總磷約431t、總氮約1684t,地下淋溶流失總氮約2843t。施藥總量約為0.45萬t,殺蟲劑占施藥總量的8%,除草類農藥占總量的6.5%,有機磷類占13.4%,菊酯類占4%。

      1.2農業廢棄物現狀

      全市耕地面積57.33萬hm2,種植小麥面積28.95萬hm2,小麥秸稈生產量約為180萬t;玉米播種面積25.67萬hm2,秸稈生產量約為840萬t;棉花、花生、豆類等其他農作物秸稈量200多萬t,全年秸稈產生總量約為1200萬t。地膜用量約0.6萬t,回收量0.48萬t,田間殘留量0.12萬t,占總量的20%。

      1.3畜禽養殖污染現狀

      全市每年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是285萬頭、44萬頭、145萬只、4500萬只,出欄分別達到420萬頭、26萬頭、143萬只、3200萬只,飼料總產量90萬t,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約1000萬t。2農業清潔生產典型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清潔生產理念,努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不斷探索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新農村為目標,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業生產的環保節源、減污增效的生態平衡。

      2.1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模式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產生的秸稈、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廢棄物,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業與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主的自我凈化循環利用體系,以對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利用。

      2.1.1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在秸稈綜合利用上,不斷開發新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護性耕作、鄉村清潔循環利用及能源轉化、秸稈栽培食用菌、氨化、堆漚、快速腐熟、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目前利用秸稈主要途徑:一是用作肥料,農作物秸稈粉碎處理后,一部分直接還田,一部分腐熟堆漚后還田。主要方式為秸稈直接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約23.87萬hm2,玉米秸稈還田約22.33萬hm2,約占秸稈總量的78%;二是用作飼料,玉米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后轉化為飼料,用于飼喂牛羊等發展畜牧業,牲畜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用于作物栽培。每年玉米秸稈青貯160萬t、約為12.2萬m3,玉米秸稈壓塊2.1萬t,秸稈氨化10萬t;三是玉米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壓塊代煤作燃料。農作物秸稈經熱解氣化產生燃氣,用于取暖、做飯,或粉碎壓塊代煤作燃料,產生的灰分作為有機肥用于農田栽培;四是秸稈基料化利用技術。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利用棉柴秸稈粉碎后栽培姬菇、雞腿菇,其廢料作為大田底施有機肥料用于生產,既節約了資源,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村生態環境好轉。

      2.1.2畜禽糞便循環利用技術通過推廣沼氣綜合利用技術和生物有機肥技術,達到農業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和廢棄物綜合利用。一是畜禽糞便沼氣開發利用。引導龍頭企業、科技示范養殖小區建設沼氣循環利用工程,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沼氣池—種植業,即“豬-沼-果”、“豬-沼-糧”、“豬-沼-菜”等生態模式,畜禽糞便流入沼氣池,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炊事、取暖或轉化為沼氣燈,沼渣、沼液可直接用于無公害作物栽培或加工為有機肥,從而實現農業綠色有機循環;二是畜禽糞便工廠化生產商品有機肥。通過微生物制劑進行畜禽糞便發酵、除臭和脫水等無害化處理,進行商品化有機肥生產,使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資源化循環利用。

      2.2農業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模式

      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多的農業投入品使用,農村生活中垃圾、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降耗增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2.1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鄉村清潔工程是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突出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線,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污染防控為核心,構建農業清潔生產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田園清潔工程。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以“兩減一控一提高”(即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為手段,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以節水、節肥、節藥等實用技術推廣為切入點,采取生物病蟲害防治、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和生物殺蟲方法,實現綠色植保技術,實現農業清潔生產,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二是家園清潔工程。分戶或聯戶分類設置垃圾收集池,按有機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物垃圾分類收集,以村為單位,統一建設鄉村物業管理站,配備垃圾清運設施和運輸工具,分類清運和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三是水源清潔工程。以戶為基礎,配套建設單戶或聯戶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沼氣池,解決人畜糞便、生活污水等綜合處理和再利用問題,消除農村污染源,實現村容村貌整潔,空氣新鮮,水源潔凈。

      2.2.2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建設有機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不但造成浪費,而且造成土壤的富營養化,淋溶之后污染地下水,破壞生態環境,使土壤質量下降。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確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營養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行“一村一站、一戶一卡”測土配方施肥模式,完善專家查詢系統,實現“配方到戶、供肥到村”,做到測土、配方、生產、供肥“一體化”。

      2.2.3加大產地環境調查,開展不同作物污染區的劃定農產品產地安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保證,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狀況普查、監測、產區劃分和修復治理,是保護和改善產地環境質量,實行農業清潔生產,減少產地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絡。開展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區、污水灌區等重點區域的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現狀普查,對農產品產地的大氣、灌溉水、土壤進行監測,摸清產地安全質量底數;二是開展農產品產地污染修復治理。對未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措施進行保護,防止造成污染。對輕度污染的土壤,要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措施進行修復。對重污染的土壤,要調整種植結構,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避免造成產品污染。

      3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清潔生產的體系建設

      針對農業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污染嚴重的現狀,通過技術創新,重點突破農業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建立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

      3.1加強農業清潔生產的技術指導

      組織開展節能、節水、廢物再生利用等農業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實施,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和土壤安全監測技術、農業投入品替代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產地環境修復和地力恢復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及其清潔化生產鏈接技術的指導培訓服務。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亚洲第一AV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人xxx日本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