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面神經炎 心理 康復 護理

      面神經炎又稱Bell氏麻痹,是指莖乳管內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皺額,額裂消失,眼裂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口角歪斜,病側鼻唇溝變淺等[1]。任何季節、年齡均可發病,以初春或夏季、青壯年為多見,本病起病突然,患者晨起后患側眼裂增寬,不能閉合,口角歪向健側。大多數患者感到焦慮、恐懼,因此產生焦慮心理,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急性面神經炎患者76例,經過綜合治療和精心護理,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6例患者均因起病急,周圍神經癱瘓,排除其他疾病而確診。男42例,女34例,年齡20~60歲,平均40歲。

      1.2 治療方法與結果 治療方法:①早期治療:應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減輕面神經水腫及炎癥反應;使用B族維生素或腦水解蛋白等營養神經,改善血循環。②急性期過后:配合針灸、理療及功能鍛煉,增強神經肌肉的興奮[2]。結果痊愈70例,好轉6例。

      2 護理

      2.1 急性期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面神經炎的患者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吃飯、講話、工作、社交等都受到影響。多數患者產生緊張、情緒低落、自卑、擔憂、焦慮心理[3]。因而護理人員應認真做好健康教育, 耐心細致向患者解釋該病的有關知識,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治療方案、預后及注意事項等,消除內心的緊張和憂郁,使患者清楚認識自己的病情。最終達到消除疑慮和恐懼心理,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加速疾病的康復。

      2.1.2 眼部護理 由于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發生角膜炎,因此眼睛的保護非常重要。盡量避免過度用眼力,少看電視、書報及操作電腦。外出時戴墨鏡,避免粉塵入眼。不能用臟手帕擦淚,擦拭時,盡量閉眼由上眼瞼內側向外下側輕輕擦。臨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或有潤眼、消炎作用的眼藥水,并用紗布蓋眼或戴眼罩。

      2.1.3 面部護理 發病2周內注意休息,注意面部保暖,忌用冷水洗臉,選用溫水洗臉。避免感冒和面部直接吹冷風。盡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時戴帽子和口罩,避免到人多、空氣污濁的場所。勿靠近窗邊、空調、風扇處,以免受風寒刺激加重病情。 轉貼于

      2.1.4 口腔護理 面神經炎患者因口角歪斜,咀嚼功能減退,常會出現進食后食物殘渣遺留在患側頰齒間或有流涎情況,有的患者甚至出現咀嚼時損傷口腔黏膜的現象。要指導患者注意口腔衛生,進食后要漱口,口腔黏膜損傷者局部涂擦碘甘油,防止其他口腔疾患的發生。

      2.1.5 飲食護理  面神經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味覺功能減退, 面神經麻痹導致咀嚼不便,和使用類固醇激素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食欲,應鼓勵患者食用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的軟食或半流飲食,進食時多將食物放在健側細嚼慢咽,少量多餐,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硬、粗糙、刺激性食物。

      2.2 恢復期護理

      2.2.1 物理療法 指導患者如何熱敷和按摩患側面肌。用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每次15~20min,并于早晚自行按摩面部, 按摩力度要適宜,部位要準確,輪刮眼瞼,指擦鼻翼。按摩前要清潔雙手。

      2.2.2 功能鍛煉 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后,鼓勵患者練習癱側的面肌隨意運動。囑患者對鏡練習皺眉、皺鼻、露齒、閉眼、拉口角、鼓腮等表情肌鍛煉。指導患者練習咀嚼肌運動,囑患者連續不間斷地咀嚼口香糖,并注意觀察、督促患者咀嚼,以達到訓練咀嚼肌的目的。

      3 體會

      通過對76例急性面神經炎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和精心護理,使其建立治療的信心,治療過程中配合按摩、熱敷,大大縮短了療程,提高了面癱的治愈率,減少了后遺癥。

      參 考 文 獻

      [1] 林菊英,金喬.中華護理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1002.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潑尼松;阿昔洛韋;面神經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24-02

      面神經炎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也被叫做特發性面神經癱瘓或貝爾面癱。本病的發生無性別、年齡或季節趨向。以往臨床多認為本病病因不明或由于莖乳孔內面神經發生非特異性炎癥而引發,故常以激素沖擊療法應對[1]。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上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將本病的發生誘因病理學本質歸于單純皰疹病毒(HSV)的激活感染。我院基于該觀點進行了面神經炎的專項研究,采用激素沖擊療法聯合無環鳥嘌呤核苷對面神經炎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成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4月――2012年9月確診并收治的面神經炎患者,合計66人。其中男31人、女35人。年齡3-72歲,平均39.2±10.7歲,發病時間在1-12d之間、平均4.1±0.4d。上述患者編入臨床組。另選2009年1月――2011年3月的66個典型面神經炎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編入參照組。所有患者納入研究前均未進行激素或抗病毒治療,排除消化性潰瘍、2型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或精神類疾病等病變。兩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患側面神經功能無顯著差異,故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臨床組本組患者應用無環鳥嘌呤核苷制劑代表藥物阿昔洛韋進行治療,進行靜脈滴注阿昔洛韋注射液,每日注射2次,每次0.5g,注射7d。同時應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每次10mg,每日靜脈注射1次,注射3d。3d后進行醋酸潑尼松片口服治療,每日服藥1次,每次20mg,口服治療10d。在主體治療基礎上應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給予其抗炎眼藥膏進行角膜保護,給予其B族維生素營養神經,未進行針灸推拿治療。

      1.2.2參照組本組不使用無環鳥嘌呤核苷,其余同臨床組。兩組潑尼松口服完成后減量為隔日1次,劑量不變,再服用10d后停激素。于治療前及接受治療后的第1周末,第2和第4周末,分別測量患者FNFI,評價面神經功能。

      1.3療效判定療效評價以測定FNFI比值為依據。患者先進行正中咬合,表情保持靜態,連結外眥至同側口角兩點,測算出該線段距離,正常側為D1,病變側為d1。而后患者盡全力大笑,測量相應的D2及d2。測算公式為“FNFI=(d1-d2)/(D1-D2)”。該FNFI值即面神經功能指數,大于0.9判定基本恢復面神經功能。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實施x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數據對比實施t檢驗,以P

      兩組在治療前的FNFI平均值相比而言,無顯著差異(P>0.01),治療1周后FNFI改善均不顯著、組間改善差異亦不顯著(P均>0.05)。治療2周后,臨床組其FNFI≥0.9例數及比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不良反應方面,臨床組2人發生一過性血糖升高,經對癥處理后緩解;參照組2人出現明顯的煩躁及失眠,療程結束后即癥狀消失。

      3討論

      在臨床上,面神經炎所誘發的周圍性面癱可嚴重影響患者的面部功能、心理狀態及外表形象。有觀點稱,絕大多數面神經炎患者可在3個月之內實現完全自行性恢復[2]。然而,臨床資料指出,若此病患者不接受正規治療,18%的患者其面神經功能無法恢復正常[3]。由此可知,面神經炎患者必須接受及時有效且安全性強的正規臨床干預手段,這樣不但可徹底恢復病情,還可使疾病恢復的時長顯著縮短。

      國外學者近年來相關研究中成功地在面神經炎患者面神經細胞內膜液中檢測出HSV,故開始嘗試以無環鳥嘌呤核苷聯用激素沖擊改善面神經麻痹,結果行之有效,且安全性極佳。一直以來,糖皮質激素始終作為面神經炎的主要臨床干預用藥,抑制非特異性炎癥。阿昔洛韋作為鳥嘌呤衍生物,進入體內后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生成可對皰疹病毒DNA聚合酶進行選擇性抑制的抗病毒產物,從而遏制病毒DNA的合成,最終阻斷病毒的復制。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聯合潑尼松對面癱恢復療效確切,無明顯毒副作用,部分病例可明顯縮短療程。參考文獻

      [1]李紹發.恩再適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04):83-84.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第3篇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是因莖乳突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是一種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在中醫學文獻中稱作“口眼斜”,也稱“口僻”。手足三陽經均上行頭面,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脈受阻,可導致面癱的發生。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于面神經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缺乏等引起神經損傷而致病,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易留下嚴重后遺癥。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多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發僵、麻木,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腮、噤鼻子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眼睛閉合不全、流淚、額紋消失、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少數病人初起時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可于數小時或數天內達到高峰[1,2]。目前治療以藥物、理療、康復訓練、針灸等為主。如何優化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面神經功能、降低殘損程度尤為重要。我院采用中西醫綜合療法獲得很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54例,均系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門診和住院患者,按就診先后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和中西醫組。其中西藥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17~51歲,病程1~21天;中西醫組27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齡20~52歲,病程1~21天。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部分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50歲最為多見,男性多于女性。②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可伴有病側舌前2/3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③無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癥狀,除外能引起面神經麻痹的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多發性神經根炎、大腦半球腫瘤、腦血管意外,腦橋、小腦角、顱底病變,如聽神經病變等。④實驗室檢查一般正常。

      1.3 入選標準:① 符合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② 單側首次發病;③就診前沒有經過其他強刺激治療;④無面肌痙攣。

      1.4 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 參照house-brackma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3]。

      1.5治療方法

      1.5.1西藥組:選用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抗病毒等藥物,包括甲鈷胺、維生素b1、維生素b12、強的松、阿昔洛韋、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等。配合超短波、半導體激光照射、面部肌肉功能訓練等,兩周后針灸神經取穴。

      1.5.2中西醫組:應用香丹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0.5ml行患側耳莖乳孔處及患側口角旁局部封閉,每周1至2次。注射封閉時一定要回吸切勿入血。注射后并進行局部穴位按摩。其他治療同西藥組。

      1.5.3兩組治療滿4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1.6療效觀察 采用面神經功能觀察指標和計分標準,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進行評分。以健側為對照,觀察項目共十項:靜止面容、蹙額、輕閉眼、用力閉眼、單閉眼、動鼻翼、鼓腮、示齒、吹口哨、口呈一字型。按輕度麻痹、中度麻痹、高度麻痹分別計4、2、0分。病情評價依照面神經功能評價方法累計積分,病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所列項目累計積分>20分;中度:所列項目累計積分≥12分,且≤20分;重度:所列項目累計積分≤10分。

      1.7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檢查無任何異常表現。所列項目累計積分≥36分。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面部外觀基本對稱,但做表情時面部仍稍有歪斜,陰天時面部稍有涼麻等不適感。所列項目累計積分≥22分,且≤34分。好轉:癥狀和體征有改善,面部不對稱,外觀輕度改善。所列項目累計積分≤20分。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所列項目累計積分≤12分。

      1.8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組完全隨機化設計資料均數的t檢驗,應用spssl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無不適或藥物過敏現象。經4周治療后,西藥組27例患者中治愈10例,顯效8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74.1%;中西醫組27例患者中治愈15例,顯效4例,好轉4例,總有效率85.2%。經χ2檢驗顯示,中西醫組治愈率高于西藥組(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觀察指標和計分標準評分值均較治療前增加,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說明西藥組和中西醫組治療方案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均有效,見表1。并對兩組療效分值(療效分值為每一個病例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評分之差值)進行統計學分析,中西醫組療效分值(10.81±3.63)高于西藥組療效分值(6.12±3.13),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中西醫綜合治療療效更顯著。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面神經麻痹多由勞累汗出,或臥睡當風,經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引起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4,5]。中醫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如果人體強壯,各臟腑器官功能正常,外邪就不能侵犯,但當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抗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時,風寒之邪就可能乘虛侵犯面部的陽明、少陽經脈,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失養而發病。而西醫認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因莖乳突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本病是一種常見病,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多種激發因素如受涼、身體過度疲勞、睡眠長期不足、精

      轉貼于

      神緊張及生活不規律、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引起局部的神經失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缺血水腫。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的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面神經受損程度,取決于莖乳孔內急性炎癥水腫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水腫時間愈長,程度愈重,面神經受壓時間愈長,愈易變性而難以恢復,如果早期針灸治療,刺激適度,可以給面神經一個良性刺激,使受壓面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收縮,加速面神經炎癥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面肌的營養狀況,以促進面神經炎癥和水腫的吸收,縮短面神經受壓時間,增加面神經恢復的機率[6]。面神經的病理改變直接導致所支配效應器的運動功能的損壞,而肌肉康復訓練能促進其反射弧的重建,維持和恢復效應器的形態和功能,防止、延緩和減輕失神經肌肉的萎縮,等待神經再支配,隨著肌肉運動的改善,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靈活性和反應性得到改善,提高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運動能促使患側面神經興奮,而面神經興奮,又勢必增強肌纖維收縮,形成良性循環,加速面神經炎癥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面肌營養狀況,促進面神經炎癥和水腫的吸收。

      中醫各種療法的原則均在于祛風通絡,活血補氣養筋。針刺穴位多以手足太陽、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其他經絡的局部穴位,針刺諸穴位以祛除陽明太陽筋絡之風邪,同時疏通諸筋絡,共達驅邪通絡活血補氣之功,其病痊愈。

      香丹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每毫升含丹參、降香各1 g)又稱復方丹參注射液,是由丹參、降香兩味中藥提取精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之一為3, 4-二羥基苯甲醇類化合物。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涼血寧心、祛瘀生新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主要為脂溶性丹參酮類和水溶性酚酸類物質等。降香具有行氣止痛,祛瘀止血的功效,臨床常與丹參合用。香丹注射液具有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液量、保護心肌缺血缺氧、清除自由基、保護肝損害、鎮靜、改善血液流變學等作用,主要用于心絞痛,也可用于心肌梗塞[7]。香丹注射液為丹參、降香經提取制成的滅菌水溶液, 取其注射于局部能起到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椎動脈血液微循環、改善局部供血等藥理作用,對改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有很好的療效。本組研究結果提示,香丹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相關穴位和病變部位,用藥量少,作用直接,起效迅捷,病人更易接受。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對58例風寒型面癱患者在急性期,運用針刺治療的過程與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結果:急性期內針刺組針刺組在療效上明顯優于對照組。

      【關鍵詞】急性期面癱;針刺療法;運用;問題討論

      2010年以來,我院共接受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71例其中對58例患者在急性期進行了針刺治療,13例作為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結果是:急性期內針刺組針刺組在療效上明顯優于對照組。現將治療過程與基本方予以分析與總結,目的是希望與同行商榷。使此種療法進一步完善與推廣運用。

      一、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本組71例患者均是我院中醫科門診確診為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病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針刺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齡7~65歲,平均38.4歲;病程平均3.4天;對照組13例:男9例,女4例,年齡6~63歲。病程平均7.6天。為便于比較,少數雙側面癱病例和復發病例沒有納入觀察范圍。兩組病例一般資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針刺組。(1)取穴:攢竹、陽白、迎香、地倉、頰車、翳風、風池、合谷為第一組穴;絲竹空、瞳子、下關、水溝、四白、牽正、承漿、足三里為第二組穴。以上面部穴位均取患側,肢體穴位可雙側交替取,每天使用一組穴位,兩組穴位交替用。 (2)操作:面部穴使用0.25mm×40mm無菌毫針,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不行針。肢體穴可使用0.40mm×50mm無菌毫針,針用補法。每日1次,病情穩定或略見好轉后改用電針治療。10天為1個療程。

      對照組。急性期后開始,常規治療針刺組組。并連接G6805-2A型電針治療儀,予以頻率為15~20次/min的直流電疏密波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兩組病例每個治療療程結束后的間歇休息期均為5天,病程滿35天進行評價。

      二、療效觀察

      1. 療效標準 (1)參照第5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究研討會推薦的House Brackmann (H-B) 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確定。痊愈:面部所有區域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單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并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時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2)面神經功能觀察指標和計分標準: ①觀察指標:額紋深淺、眼裂大小、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鼓腮漏氣、食留殘渣、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流淚、眼輪匝肌反射等10項指標:②計分標準:以上各項指標正常為0分;輕度異常(輕微不對稱)為1分;中度異常(明顯不對稱)為2分;重度異常(患側完全喪失功能)為3分。總分滿分30分。

      2.治療結果。針刺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效過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痊愈病例在各病程階段的分布狀況明顯不同,其差異有非常的顯著性,針刺組取效快、療程短,病程顯著縮短。經統計分析表明:針刺組急性期面神經炎性水腫的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但水腫期限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針刺觀察組炎性水腫期明顯縮短。

      三、需要討論的問題

      周圍性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無明顯原因所致病者,西醫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祖國醫學認為多由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弛緩不收而發病。由于風邪大多兼夾不同的外邪一齊致病,便可形成不同證型的面癱,如:風寒襲絡型、風熱客絡型、風痰阻絡型等;風邪侵襲不同稟賦的素體,又可分型為:肝氣郁結、氣血兩虧、肝陽上亢等證型。不同的證型,針刺取穴不同,療效與療程也不盡相同。為便于觀察比較,我們的資料篩選了僅屬于風寒型的面癱。

      對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治療時機問題,現在存在著不同看法。分歧的焦點是面癱急性期是否能夠在患側面部進行針刺治療。

      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體會到面癱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側面部進行針刺治療,而且施針越早療效越好,痊愈的療程也越短。周圍性面癱病情的輕重和預后,取決于面神經受損的程度。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是因機體正氣虛弱,頭面部受到風寒侵襲,寒凝血瘀,導致面神經在面神經管內受壓、缺血、缺氧,從而變性水腫、甚至脫髓鞘改變。寒凝血瘀的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面神經受壓時間越長,面神經越易變性而難以恢復。在急性期針刺頭面部腧穴,能加速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減輕瘀血,從而減輕面神經受壓,抑制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病變的 發展 ;針刺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也加強了面神經的血、氧供應,可促進神經元細胞體蛋白質合成,促進髓鞘再生。由于有這兩個重要因素積極而及時的作用,達到了急性期則控制病情,縮短療程,預后更好的目的。

      周圍性面癱通常急性起病,于數小時或1~3天內達高峰。即該病發生后,其臨床表現如額紋變淺、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癥狀、體征呈進行性加重,臨床觀察發現其病情在1周內通常是不穩定的,這是該病的 自然 發展趨勢,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是周圍性面癱的急性期。有醫者認為急性期行針刺治療可加重面癱病情。這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誤把該病的自然病情發展當成了急性期行針刺治療的不良反應。

      我們在實驗中使用的針法是毫針輕刺法。因為面癱急性期,面部及耳后莖乳孔處血液循環障礙嚴重,如果使用反復提插捻轉的強刺激法,定會導致損傷性瘀血水腫,反而加重病情。當運用毫針輕刺法控制了病情的進展,疾病處于相對穩定階段時,再使用電針法治療,這種分階段運用不同針刺手法的治療方案,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案范文第5篇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193) )

      [摘 要]  觀察"經筋刺法"治療50例周圍性面 神經麻痹患者的療效,并與對照組30例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經筋組愈顯率為92%,對 照組 則為60%,"經筋刺法"療效明顯(P

      [主題詞] 面神經麻痹/針灸療法;刺法;經筋刺法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50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with "Jingjin" Needling Method Wang Shu,Wang Min,Zhang Ji e,et al(no.1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Colle ge of TCM,Tianjin 300193)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clini 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need ling method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 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needling method in 5 0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ac upuncture method in 30 cases.Res ults The good rate of the "Jing jin" needling method was 92% and the con t rol group was 60% with significant diffe rence(P

      筆者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采用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 屬醫院石學敏 教授所創立的"經筋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50例,并設對照組30例進行療效觀 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8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針灸門診,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1]中 " 面神經炎"診斷標準被確診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分為經筋組50例、對照組30例。以上 病例 于治療前應用丹表DANTEC公司生產的CANTATATM型雙導四軌跡肌電誘 發儀進行面神經病損程度檢測,參照《臨床誘發電位學》[2]中"潘氏"方法分為 輕、中、重三級。

      經筋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病程在15天以內者33例, 16~30天者10例 ,31~90天者4例,90天以上者3例;年齡在29歲以下者12例,30~60歲者 28例,60歲以上者 10例;面神經病損程度屬輕度者25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5例。

      對照組30例中,男14例, 女16例;病程在15天以內者18例,16~30天者7例,31~90天者3例,90 天以上者2例;年齡 在29歲以下者8例,30~60歲者17例,60歲以上者5例;面神經病損程度屬輕度 者16例,中度 者11例,重度者3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病程及面神經病損程度 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經筋組參照"經筋刺法",對照組參照《針灸治療學》。兩組患者均每日針刺1次,治 療達30天時進行療效評定。

      2.1 經筋組

      主穴為陽白四透、地倉與頰車之間陽明經筋排刺、顴、太陽透地倉。閉目露睛 加四白兩透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關;面癱初起加風池、翳風及健側合谷。

      陽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針,針尖與表皮成15度角,分別針向上星、頭維、攢竹、絲竹空;地 倉 與頰車之間陽明經筋排刺指兩穴之間按照陽明經筋循行,采取多針淺刺,每隔0.5寸1針 ; 四白兩透采用一穴兩針,針尖與表皮成15度角,分別針向目內眥、目外眥。除睛明、下關 用捻轉補法外,余穴均用捻轉瀉法。各穴均留針20分鐘。

      2.2 對照組

      主穴為地倉、頰車、陽白、四白、合谷,不能抬眉加攢竹;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乳突部痛加 翳風;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舌麻、味覺消失加廉泉。

      面部諸穴采用斜刺或透穴,初期用捻轉瀉法,后期用捻轉補法。各穴均留針20分鐘。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第五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討會推薦的House Brackmann(H-B) 面 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3]確定。痊愈:面部所有區域正常。顯效:仔細觀察 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 等,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 ,可觀察到并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 運 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 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3.2 治療結果

      (1)*"經筋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表1)

      經Ridit分析,經筋組的痊愈率、愈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2)*"經筋組與對照組病程與療效的關系比較

      經筋組50例患者中,15天以內病程者33例,痊愈25例,顯效7例,有效 1例;16~ 30天病程者10例,痊愈10例,31~90天病程者4例,顯效3例,有效1例;90 天以上病程者3例 ,顯效1例,有效2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15天以內病程者18例,痊愈12例,顯 效3例,有 效3例;16~30天病程者7例,顯效2例,有效5例;31~90天病程者3例,顯效 1例,有效2例;90天以上病程者2例,有效1例,無效1例。

      經Ridit分析,經筋組對于病程在15天以內及16~30天者療效均優于31~ 90天及90天以 上者(P

      (3)*"經筋組與對照組面神經病損程度與療效的關系比較

      經筋組50例中,面神經病損輕度者25例,痊愈22例,顯效3例;中度者2 0例,痊 愈13例,顯效6例,有效1例;重度者5例,顯效2例,有效3例。對照組30例中,面 神經病損 輕度者16例,痊愈10例,顯效4例,有效2例;中度者11例,痊愈2例,顯效2例, 有效7例;重度者3例,有效2例,無效1例。

      經Ridit分析,經筋組對于面神經病損程度屬輕、中度者療效均優于重度者(P

      4 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或稱貝爾氏(Bell)麻痹,屬于祖國醫學之"口僻""口眼 斜"等范疇。本病為臨床常見疾病,如治療不當可留下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針刺治療本病簡便易行、療效肯定、費用低廉,各種治療方案不斷推出,常規取穴多以陽明 、少陽二經為主,但依據祖國醫學經筋理論指導治療的報道則較少。

      本實驗中對照組采用常規取穴,通過經筋組與對照組的療效對比,表明"經筋刺法"療效較 優,提示該針法能夠較好地促進病損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患者發病后如及時采用本針法進行 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經筋刺法"是石學敏教授根據《靈樞?經筋》有關理論,結合長期臨床實踐及現代醫學 知識而創立的。該針法認為周圍面神經麻痹屬經筋病候,面部是手足三陽經筋特別是陽明經 筋散布結聚之處,經筋循行表淺,易感外邪,本病是因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外邪乘虛 而入,經氣失于正常布散,氣血痹阻,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本法的針刺選穴主要 為手足三陽經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陽白、顴、地倉、頰車等,刺灸方法主 要采取多針排刺及一穴多針等透刺,針刺范圍與三陽經筋在面部的分布區基本一致。

      面神經主干從面神經管穿出莖乳孔后,分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共同組成 面神經顱外段,主司同側面部表情肌。"經筋刺法"所選擇的陽白(顳支)、顴 (顴支)、地 倉(頰支、下頜緣支)、頰車(下頜緣支)、太陽(顳支)、四白(顴支)、下關(顳支、 顴支)等均 位于面神經顱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由此提示本針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取得滿 意療效的作用機理是:通過針刺患側面部手足三陽經筋分布區,可以廣泛刺激面神經顱外段 分布區,改善神經營養,促進神經組織代謝,提高神經興奮性,增強肌纖維收縮,從而有利 于病損面神經功能的迅速恢復。

      5 參考文獻

      1 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 91:795

      2 潘映輻.臨床誘發電位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279Z K)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醫療美容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燒傷創瘍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夜夜春亚洲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亚洲JIZZJIZZ妇女|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