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修復概念

      生態修復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修復概念

      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修復

      隨著地球上人口的劇增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強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廢氣物質不斷的輸入環境,遠遠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而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這個重大問題,對于大氣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廣泛,許多技術已相當成熟并被廣泛應用。

      對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來說,由于其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以及難治理和修復周期長等區別與大氣和地表水體污染的特點,其修復問題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日益活躍的領域,同時也是世界性難題。雖然人們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實用技術,但這些修復方法往往會破壞場地結構、造成二次污染,對于污染面積巨大且污染程度較輕的土壤甚至難以應用。為此,近年來,人們在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甚至生物修復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并對其概念、內涵、原理、產業化途徑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應用的探索,試圖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

      一、生物修復—生態修復的基礎

      生物修復是對污染環境實施修復、之力的最為重要的技術之一,是正在發展中的技術,是生態修復的基礎。

      目前被廣泛認同的生物修復定義,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這是狹義的定義。

      除了微生物修復外,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乃至酶學修復等方式的出現,賦予了生物修復更廣泛的內涵,即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動物以及水生藻類、陸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謝活性降解、減輕有機污染物的毒性,改變重金屬的活性或在環境中結合態,通過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或物理特性二影響其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廣、最有效的生物修復技術仍是微生物修復。

      二、物理與化學修復—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

      從修復原理來看,物理修復與化學修復是指充分利用光、溫、水、土、氣、熱等環境要素,根據污染物的理性性質,通過機械分離、蒸發、點解、磁化、冰凍、加熱、凝固、氧化—還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學反應,使環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轉化為無害物質。通常,為了節省環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復或化學修復往作為生物修復的前處理階段,近年來根式作為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無論是環境要素或生態因子,還是工程措施,對于修復生物的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要素。若將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環境條件和生態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時,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轉化,將極大地提高生物修復或植物修復的效率,這一點對于生態修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物理與化學修復措施與生物修復的結合,是生態修復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關系到生態修復的有效性和成敗。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把物理修復、化學修復措施更好地與生物修復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

      三、植物修復—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復這一概念大約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來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積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來去除污染環境中多余的重金屬。

      目前,植物修復這一技術已經涵蓋了污染環境治理的各個方面,如城市樹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對大氣或室內空氣的凈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過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利用而對富營養化水體的凈化;污染土壤及水體中無機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機污染物的講解等。

      在污染環境治理中,從形式上來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實際上植物修復過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際圈微生物、根際圈土壤物理和化學因素(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為調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總的來說,植物修復幾乎包括了生態修復的所有機制,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摘要近年來,人們在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甚至生物修復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并對其概念、內涵、原理、產業化途徑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應用的探索,試圖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

      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河流;生態修復;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綜述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水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統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目前由于人類活動排放的各種污染物進入河流,使河流水質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價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為了恢復河流的使用價值,人們應當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使人類對河流環境的干擾降到最小,與自然共生存,為生物棲息和繁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造福于子孫后代。近年來,對河流生態修復的研究不斷深化,河流水生態修復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通過強化自然界自身的凈化能力和物質循環規律去治理受損河流,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理途徑。

      2 河流生態修復概述

      隨著人們對傳統水利工程給河流生態系統帶來脅迫的反思,人們開始認識到恢復河流生態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現了河流生態修復的概念和相應的工程技術。河流生態修復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國提出的,它強調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時,還應該達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別強調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學成分。

      生態修復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河流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具有可持續性好、保持力強、工程造價低、耗能少等優點。

      3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

      河流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緩沖區恢復、植被恢復、河道補水、生物——生態修復、生境修復等技術。

      3.1 緩沖區修復

      緩沖區是河流與陸地的交界區域,如河邊濕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與陸地雙重屬性。緩沖區是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一個重要過渡帶,成為兩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響,是一種生態交錯帶,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

      3.2 植被恢復

      植被恢復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復方法。植被可以通過影響河流的流動、河岸抗沖刷強度、泥沙沉積、河床穩定性和河道形態而對河流產生很大影響。同時,合理分布的植被還有助于減輕洪水災害、凈化水體、截留來自農田的氮和磷以達到保護水質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觀休閑場所和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3.3 生物強化人工河道、生態溝渠及生態護岸

      生物強化人工河道是指結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結構現狀,構建的以生物處理為主體的人工河道,水質凈化設施主體設于河道內或河流一側,形成多級串聯式的生物凈化系統,從而改善水環境條件。自然河道生態塘則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形成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多條食物鏈的物質遷移、轉化和能量的逐級傳遞、轉化,可凈化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

      生態溝渠是指根據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現有溝渠條件,在不同渠段選擇利用礫間接觸氧化、強化生物接觸氧化等措施,逐級凈化水質,在達到分級凈化水質功能的同時,將凈化設施與地表景觀融為一體,美化河流景觀。

      生態護岸是利用石頭、木材、多孔環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質制成的柔性結構等構建,對河岸進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積、侵蝕和下切,同時多孔護岸材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障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透水的護岸也保證了地表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

      3.4 生態修復耦合技術

      生態修復耦合系統是綜合人工濕地、微生物及水生動物協同凈化等原理設計的生態修復系統,可去除河流水體中的營養鹽和有機物,從而達到修復河流水環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濕地植物的同時,構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統;在美化景觀的同時,合理配置生態系統營養級結構;利用多種微生物凈化水體的同時,構建具有完整營養級結構的水生動植物生態系統;并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的協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質。

      4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發展的展望

      隨著對河流的認識加深,人們已認識到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性,河流生態修復技術不斷得到改進。生態河流與利用傳統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在不斷探索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的同時,還應加強對修復后生態河流的維護和管理,從而實現河流生態系統長期的健康和穩定。

      參考文獻

      [1]倪晉仁,馬藹乃.河流動力地貌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張明,曹梅英.淺談城市河流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謝志才,葉麟等.三峽蓄水后香溪河庫灣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的變化[J].水生生物學報,2006,30(1):69.

      [6]龍笛,潘巍.河流保護與生態修復[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6,26(2):21-25.

      [7]李婉,張娜,吳芳芳.北京轉河河岸帶生態修復對河流水質的影響[J].環境科學,2011,32(1):80-87.

      [8]鐘春欣,張瑋.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4,24(3):24-3.

      [9]張建春,彭補拙.河岸帶研究及其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J].生態學報,2003,23(1):56-63.

      [10]高鵬.淺談河流治理中的生態題問[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曉琴,姜姜,張金池.生態河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劉蒨,曾向輝.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J].水利水電技術,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維平等.固定化細菌技術及其在物理生態工程中的應用—固定化氮循環細菌對水生態系統的修復[J].江蘇農業學報,2001(4):248-252.

      [15]陳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環境承載力的對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第3篇

      1生態修復

      1.1生態

      生態是指生物圈(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周圍環境系統的總稱。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大量的物種構成,它們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網絡。其復雜性是指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自組織性及有序性。

      1.2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是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本身的自動適應、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按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休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恢復原有生態的功能和演變規律,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進過程生態修復(Restoration)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通過一定的生物、生態以及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人為地改變或切斷生態系統退化的主導因子或過程,調整、配置和優化系統內部及其與外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過程及其時空秩序,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學潛力盡快成功地恢復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修復與恢復是有區別的,更不同于生態重建。生態修復的提出,就是要調整生態重建思路,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自然演化為主,進行人為引導,加速自然演替過程,遏制生態系統的進一步退化,加速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生態重建是對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生態工程,加強生態系統管理,維護和恢復其健康,創建和諧、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對于生態修復,國際上已有相應的科學理論支撐體系,對生態系統退化機理及其恢復途徑已有所研究,并被日本、美國及歐洲所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生態修復概念的國內外發展

      Harpe(r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關于組裝并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Diamond(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自我維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續性的群落,他比較側重于植被的恢復。Jordan(1995)認為,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先前或歷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狀態即為生態恢復。Cairns(1995)認為,生態恢復是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回復到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Egan(1996)認為,生態恢復是重建某區域歷史上有的植物和動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傳統文化功能的持續性的過程。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TheUSNaturalResourceCouncil,1995)把生態恢復定義為:使一個生態系統回復到較接近于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國際恢復生態學(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1995)先后提出三個定義:生態恢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1994);生態恢復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1995);生態恢復是幫助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系統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及歷史情況、可持續的社會時間等廣泛的范圍(1995)。

      另外,焦居仁(2003)認為,生態修復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修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焦居仁認為恢復原有生態的功能和演變規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進過程,在其界定的定義中,生態恢復僅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關于“生態修復”,日本學者多認為,生態修復是指外界力量受損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和改進(不一定是與原來的相同)。這與歐美學者“生態恢復”的概念的內涵類似。焦居仁(2003)認為,為了加速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助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健康運轉服務,而加快恢復則被稱為生態修復。該概念強調生態修復應該以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為主,而以外界人工調控能力為輔。

      2生態修復質量評價

      2.1生態修復質量評價的進程

      美國是較早開展生態修復評價的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更好的評價跟預測,美國的研究者開發了多種生態系統評價方法,最常用的是生態環境評價系統(HES—HabitatEvaluationsSystem)(LarryW.Can-ter,1996)和生態環境評價程序(HEP—HabitatEvalua-tionsProgram),HES主要用于河流地區的洼地森林生境的評價,而HEP則被廣泛接受用于區域生態影響的評價(徐鶴,賈純榮,朱坦,戴樹桂,1999)。80年代初美國環保局(簡稱:U.S.EPA)提出的環境監測和評價項目(EMAP),從區域和國家尺度評價生態資源狀況并對發展趨勢進行長期預測,以后該項目又發展成州域和小流域環境監測和評價(R—EMAP)。Reitti以滲透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修復評價法,即生態質量的安全與否與斑塊的間距、擴散能力、干擾能力等相關,安全度也是生態評價中應解決的問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究中,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創了“壓力一狀態一響應”(PSR)模型的概念框架,該模型是衡量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這種壓力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及社會對這些影響所做出的響應等。隨后人們對該模型進行推廣,建立了針對不同問題的PSR模型。ThomasM.Quigley等對哥倫比亞河流域的生態安全性進行了評估。分別用不同的指標評價森林、草地、水域子系統的生態安全(ThomasM.Quigley,2001)。Steven.M.Bartell等采用綜合水生系統模型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對有毒化學品給河流、湖泊和水庫造成的生態風險進行了評估(StevenM.Bartell,1999)。還有RaPport.D.J、W.GWhitford、ZhanxueZhu、美國環境保護局等提出了針對生態系統健康及其適宜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的評價指標體系(Whitford,W.G,Rapport.D.J,DeSoyza.A.G,1995)。

      2.2生態修復質量評價方法

      2.2.1列表清單法

      列表清單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方法。該法的特點是簡單明了,針對性強。主要應用于影響識別和評價因子篩選;進行生態環境因子相關性分析(行、列均為生態因子);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因子的影響分析等。列表清單法的基本做法是:將擬建實施的開發建設活動的影響因素與可能受影響的環境因子分別列在同一張表格的行與列內,逐點進行分析,并以正負符號、數字以及其他符號表示影響的性質、強度等,由此分析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

      2.2.2綜合指數法

      綜合指數法,是通過對每個環境因子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研究與分析,相對于環境質量從好到差分別賦予由高到低的分值,再根據各個因子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不同,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后綜合權重和分值,得出生態環境的現狀值。用同樣的方法,取同樣的權重,可預測項目建成后的生態環境預測值。比較現狀值和預測值的差別,便可知項目建成前后生態環境變化的程度。采用的公式為EI=∑=Wi×IiEI=∑(Ea-Eb)×Wi式中:EI—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數值;n—指標個數;Wi—各指標權重值;Ii—各指標的數值;EI—開發建設活動前后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值;Ea—開發建設活動后指標i因子的質量指標;Eb—開發建設活動前指標i因子的質量指標。#p#分頁標題#e#

      2.2.3圖形疊置法

      圖形疊置法是把兩個以上的生態信息疊合到一張圖上,構成復合圖,用以表示生態環境變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簡單明了,但不能做精確的定量評價。生態圖法主要用于區域環境修復影響評價;具有區域性影響的特大型建設項目評價中,如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設、鐵路建設等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業開發規劃中(吳小萍,楊曉宇,冉茂平,2004)。

      2.2.4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法

      生態系統是由多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組成的多層次的復雜體系和開放系統,系統內部各因子和系統外部環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認識和評價這樣的復雜系統必須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層次分析法是目前最常見的評價方法,它是一種對復雜現象的決策思維過程進行系統化、模型化、數量化的方法(趙煥臣等,1986)。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法的主要工作程序是:(1)明確問題確定評價范圍和評價目的、對象;進行影響識別和評價因子篩選,確定評價內容或因子;進行生態因子相關性分析,明確各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2)建立層次結構根據對評價系統的初步分析,將評價系統按其組成層次構筑成一個樹狀層次結構。在層次分析中,一般可分為3個層次:目標層、指標層、策略層。(3)標度在進行多因素、多目標的生態環境評價中,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還有很多模糊因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聯系程度各異。在層次分析中針對這些特點,對其重要度作出定義。(4)構造判斷矩陣采用的導出權重的方法是兩兩比較的方法。同過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5)層次排序計算和一致性檢驗一權重計算排序計算的實質是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值及相應的特征向量。此外,在構造判斷矩陣時一,因專家在認識上的不一致,須考慮層次分析所得的結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經過檢驗后得到的結果即可認為是可行的。(6)選擇評價標準:通過上述5個步驟,確定了區域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層次結構及各層間的權重,接著應確定相對于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體系。(7)采用指數方法進行評價。其評價模型如下:=(j=1,2,…n)式中:Yj為態修復綜合評價,wi為各指標的權重值,xj為各屬性值。

      2.2.5BP神經網絡法

      生態環境系統是由大量的系統組分按照非線性方式組合的,因此,生態環境質量與生態環境指數之間的非線性關系要求生態環境質量提取模型具備非線性函數擬合的功能。人工神經網絡方法能很好地處理多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能較好地解決生態環境質量信息提取所面臨的問題。人工神經網絡(ArtlficiaiNeu司Networks,簡稱ANN)是20世紀40-50年代產生,80年展起來的模擬人腦生物過程的人工智能技術。它是由大量的、簡單的神經元廣泛互連形成的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它不需要任何先驗公式,就能從己有數據中自動地歸納規則,獲得這些數據的內在規律,具有自學習性、自組織性、自適應性和很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特別適合于因果關系復雜的非確定性推理、判斷、識別和分類等問題(甘敬等,2007)。BP(BackPropagation)網絡是目前ANN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絡類型,是一種是由非線性傳遞函數神經元構成的前饋網絡,其權值的調整采用反向傳播學習算法,體現了神經網絡理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Anderson,TA.,1995)。它是一種包含有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的中向傳播的多層前向網絡。

      2.2.6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來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降維處理技術。假定有n個地理樣本,每個樣本共有p個變量描述,這樣就構成了一個nXp階的地理數據矩陣。

      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第4篇

      一、生態修復的內涵

      在環境科學中,“修復”是指“人們在環境被污染之后,對環境進行合理、適當的治理,使其盡可能地恢復到被破壞之前的狀態,使其擁有本該擁有的功能和活力,從而使其可以重新使用”;生態修復是指:人類停止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減輕生態系統的負荷,從而給予生態系統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組織能力向良好的方向進行演化的機會,或者給予生態系統適當、有效的人工幫助的一種綜合修復環境污染的方法。本文認為生態修復是指國家和人民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受到自己破壞的生態環境盡力修復到其受損害之前的原始狀態,讓其可以擁有自己之前各個方面的功能,可以發揮自己原有的價值,可以給人民帶來更多、更持久的“福利”,從而使得人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生活需要,可以給自己的子孫后代提供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條件。

      二、生態修復與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關系

      近百年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就在全國人民享受快樂生活的同時,環境問題的頻繁發生給國家和人民敲響了警鐘。毫不例外,我國西部地區在時代的進步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快速發展給其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而且這些損失對其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消極影響。現在,由于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以及治理生態的需要,西部地區各個方面的進步越來越小,其農業的發展也受到極大程度的限制,所以治理其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次過度的環境利用都可能會同時導致多種多樣不同生態問題的出現,所以西部地區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本文將重點論述其眾多問題中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阻礙了其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而其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以及原材料戰略基地,是我國健康、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區,所以改善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現在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因為不完善的法律體系是西部農業生態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作為國家和人民行為標準的法律是制約國家和人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加強與此相關的立法,是解決其農業生態問題最直接的手段和最有效的保障。法律體系的建立有助于規制政府以及人民的行為,能夠保障農業生態問題的解決以及西部地區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三、我國農業生態修復的立法現狀

      西部大開發使得西部農業生態問題日益突出,這一問題的出現不僅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我國整體的進步。完善與其相關的法律體系是解決其自身全方位發展問題的關鍵。我國存在不系統、零散于各個法律之中的關于農業生態修復方面的法律規定,這些規定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1.《憲法》第9條第1款至第2款、第10條第1款、第22條第2款和第26條第1款。2.《環境保護基本法》第19條規定和第20條規定。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相關內容包括:(1)森林維護修復制度;(2)草原保護和修復制度;(3)保障物種的生態平衡保護制度等。4.《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相關內容包括:(1)合理使用草原,在草原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限度內開發利用;(2)實行退牧還草制和舍飼圈養制等。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相關內容包括:(1)預防水土流失的法律規定;(2)治理水土流失的法律規定等。6.《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相關內容包括:(1)實行耕地占用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2)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7.《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行政法規。8.《農業環境監測報告制度》、《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品管理暫行辦法》、《農藥登記規定》等部門規章。9.《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或《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10.《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農業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標準》、《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等相關的農業環境標準。

      四、我國西部農業生態修復法律體系的完善建議

      (一)確定完善西部農業生態修復法律體系時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和個體的集合,其既可以劃分為一個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又在本質上是一個完整的生物系統,所以我們在修復農業生態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將其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進行修復,更要將其當作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來進行完善,不僅僅要有個體的概念,更要有整體的概念,所以說整體性原則是完善法律體系要遵守的一個基本原則;第二,對農業生態進行修復的原因就是可以讓農業生態系統長期存在下去,可以造福世世代代,所以在農業生態修復的過程之中要注意持續性原則的遵守,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二)完善與農業生態修復有關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

      建立西部農業生態修復法律體系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所以其要求有關的工作人員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以此來保證相關法律規定符合農業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律體系的建立不僅僅需要專業素質較高的法律工作人員,而且需要完善的立法程序來保障立法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說要想完善法律體系,就必須先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給法律的創立以程序的保證。

      (三)建立統一、有效的監督管理機構

      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不僅僅需要對如何進行修復以及以何為標準等與生態修復有關的內容進行規定,而且要在立法中明確規定農業生態修復的監督管理機構,以保證修復工作可以全面、有效地展開。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縱向的上級監督下級以及橫向的各個有關部門之間相互監督這種縱橫交錯的監督管理機構,來防止監督管理機構的專權獨斷、防止農業生態修復的法律適用在實際中出現大的使用漏洞、防止部分修復問題無人問津情況的產生。

      生態修復概念范文第5篇

      在處理水土流失及生態資源的問題上,國內正努力研究先進的方法。通過多年的研究實踐,生態修復技術已經被人們所看好,此方法與現實實際相符,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讓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將生態修復技術運用到現代園林藝術當中,可找到問題的根本且可以總結出相關的規律,進而使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1.生態修復技術的簡介

      當我國政府部門的園林管理者要對生態環境展開建設性的設計規劃時,通常會遵從生態修復的知識概念來開展生態景觀的設計及規劃。并且,選擇正確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以完成設計規劃的實施,它的內容一般包括了以下3個方面:第一,生態恢復的整個過程應確保每一個生態系統之穩定性;第二,生態恢復的整個過程應保障自然物種之多樣性及生態性,讓生態系統始終保持平衡;第三,生態恢復的整個過程應對生態環境結構加以科學的規劃,讓所有生物全部都受到科學調配。同時保持它原本的風貌,杜絕發生環境蕭條問題。要想讓生態恢復目標得以順利實現,那么園林管理者就必須嚴格遵從科學性的原則,始終持著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思想,進而讓已受到損耗的自然環境得到優化。

      2.生態修復技術與現代園林藝術的關系

      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目的并不只是要求其恢復到最初的一種狀態,而是要恢復其原始性的生態平衡。如此一來,就要求我們政府部門的園林管理人員充分地利用現代園林藝術的知識理念對生態修復的結果加以科學的調整與改進,促使其實現最佳的生態平衡。所以,生態修復技術和現代園林藝術二者間不但有內在的聯系,而且還存在實質上的差異,二者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發揮出修復生態環境的功效。

      3.生態修復技術的種類

      3.1單項生態修復技術

      單項性的生態修復技術通常具有以下3種修復方式。第一,植物的修復。該修復技術全面兼顧了“人為因素”及“自然因素”,在遵從正確的操作方法后,讓生態系統迅速得到平衡,可以使受到破壞的自然環境得到控制及再生,同時這一方法對于原生態的重建具有非常顯著且獨特的作用,可看性也非常的強。第二,微生物的修復。實際上,在生態修復的技術之中,微生物這一生態修復技術有著極其重要之地位,其主要借助于微生物在特定前提下的轉化來實現生態平衡的目的。而且微生物修復技術之中的微生物也只是一個統稱而已,其包括了細菌和真菌等。第三,化學修復。不難看出,化學修復是一種在現實中普遍運用的技術,其借助于在受破壞的環境之中提煉出相關的化學物質進而來完成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功效。

      3.2復合生態修復技術

      近年來,人們開始對復合性生態修復技術越來越關注,單一的修復技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運用復合的生態修復技術則可以彌補單一技術的不足,取長補短,可以更好地發揮各種生態修復技術的優勢,提升生態修復效率及質量。

      4.如何實現生態修復技術在現代園林藝術中的應用

      4.1應用是遵循的原則

      怎樣把生態修復技術更加科學地應用到現代園林藝術當中去是園林管理人員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要想實現生態恢復的終極目標,那么就必須遵從生態修復技術運用于現代園林藝術中的幾個原則:

      (1)應該站在以的視角來看待環境問題,當對環境做出規劃的時候,除了應全面考慮環境規劃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的適應性,同時還要從生態系統的全局來看待環境問題,切忌將目光局限于當前的規劃工程項目當中。在規劃理念方面,要和國家政府的政策與理念保持高度一致與統一,讓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保護與發展。

      (2)全面拓寬綠化的面積。其實,讓生態修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增加綠化的面積。現今,全球氣溫正不斷升高,以至于水平面也隨之而上升。但是,植物卻可借助光合作用的功效把空氣里邊的二氧化碳變成氧氣,所以綠化面積是否達標具有決定性作用,然而,這一重要因素在這之前是極少被重視的與考慮的。政府部門應該顧慮到近年來國內土地運用實情,然后找到更為強勁的植被實施綠化面積的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在植物的規劃過程中,管理者應該借助空間之優勢來實現綠化面積的擴增的目的。借助空間的科學分布以及植物的正確分配,來決定綠化面積擴增的大與小。

      (3)針對各種情況選擇相應的解決辦法。切忌按部就班,實施生態修復的過程中,規劃人員必定要面對各種性質各異的設計方案,譬如,街道的綠化、工業園區的的綠化以及居民區的綠化等。所以,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之需要展開有效的針對性強的規劃。就街道綠化規劃而言,除了要考慮其的生態修復的功效,還要顧及其整個市區的市容市貌,精心設置一個即滿足生態修復要求又滿足市容市貌的需要的規劃方案。對工業園區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著重考慮環境污染控制之功能,種植一些具有這一作用的植被。而對于居民區則要注意減少污染及構造和諧的氛圍。

      4.2具體的應用方法

      在全面準確地明白了生態修復技術在現代園林藝術中的注意事項之后,則需要在實際中進行實施,其中具體的應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在排水方面,現代中綠化部分的排水功能主要依靠地表排水和排水設備進行排水。在規劃實施時,通常會種植大量的植物,以此來解決水流對地面的影響。為了有效的解決該問題,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采用鋪地植物實施種植以及在合適的地方配備具有擋水功能、操作性強的工具,讓其在減弱水流速度方面發揮出其的作用。對于護坡的方面,可以運用水景護坡方法,即對坡面添加能夠靠近邊岸之水面,采用駁岸與護坡方式對坡面進行保護。所用的植物一般是運用種類多樣、性能各異的植物給予栽培,從而有效防止水流慎入。在對道路進行設計規劃方面,一般是運用多種材料對道路路面實施保護,這樣可以避免水土發生流失。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天堂|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男人天堂av|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