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科研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課改 歷史教學 方向性
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新課改與高考改革相繼出臺,對高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相應的變革要求。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以高考為核心,一切圍繞著高考轉,這是特定條件下的特定的產物,由于有高考存在,高中歷史不論怎么教,都難以收到有效的成果,所以,多年來的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即使很多學校通過公開課推行改革,也只是形式主義,事后也都不了了之。高中歷史新課改和高考歷史改革以后,高中歷史不再成為高考科目,這就為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機會,推動了高中高中歷史教學的素質教育的發展。本文通過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研究,探討今后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1 從高考思維解放出來
傳統的歷史教學是以高考以核心,那是因為歷史要參加高考,現在高考取消了歷史科目,所以,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傳統歷史教學的定勢思維中走出來。因此,我們的歷史教育就變成培養人的教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課堂設計和教學。
由于高中歷史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
因此,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必須立足于夯實“民間性”、“多元性”和“社會性”。歷史教育必須擺脫宏大敘事――代表官方的劃齊整一的政治性闡述,在不違反憲法精神的前提下,代之以在個性化基礎之上的多元化社會性闡述。高史歷史教育的核心是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平凡的個體生命。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感悟和評價來說,不同的教育者會有不同的感悟和評價,不同的受教育者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和評價。因此,高中歷史教育的靈魂不僅在于凸顯個體生命的差異性,更在于形成體現個體生命差異性的不同的解釋流派。
其次,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著眼于張揚“人文性”、“精彩性”。高中歷史教育教學要不斷追求精彩性。高中歷史教學給予個體生命的除了“真實”內容,還應有憑依豐富的歷史思想建構起來的“精彩”形式。它應該能引領人們立足現實,穿越時空,溝通過去與未來,將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華彩樂章展現在學生面前。
2 活躍學生的思維,推進素質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學生的學習任務不那么繁重,因此,教學重點應該轉移到對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培養上來。
2.1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創新能力,那么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要時刻要記住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要讓學生有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斷創新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意識、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中國具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對于這些,中學生總是充滿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教師看來非常幼稚,甚至是無意義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是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他們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所以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多么無意義,教師都不要簡單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學生的每一次探尋,遇到的都是教師的“不可能”、“無聊”的斷語,那么,他們的創新欲望就會慢慢萎縮,很難具有創新精神。
2.2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局限于知識的傳統,要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具有發散性思維。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多方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的過程。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要重視科學性、邏輯性,而且要重視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歷史小論文”、“歷史創作”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3 對高中歷史試題也要進行改革
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選擇什么樣的習題也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習題時要有方向性改變。選擇習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對有些歷史知識進行單純的傳授不夠,如針對中英《》可以編成一首記憶歌訣,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可以編成口訣等等,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而且從記憶的角度來看,學生自己動了腦筋,印象自然深刻。對于一些能力型習題,我們不僅要注意選擇的針對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基本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并收到一定的實效。我們還要注意搜集運用資料、知識的應用遷移理解與發揮等技能技巧的培養。
長期以來,受標準化試題的影響,習題的題型也趨向“標準化”,變化越來越小,有些習題都是相互抄襲,一成不變,連答案也完全一致,這就難以在教學中起到其特定的作用。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可以自主設計題目,把“設題權”放松,只作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比如在課堂中講授內容時往往是列出表格讓學生填表,我們也可以指出內容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表格,促成學生思考,或者按照教學內容動手整理成一份資料,當然這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了??傊?,讓學生在追求答案正確性的同時,也可以追求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或自主性,以提高課堂的效果。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程 變革方向 解三角形
在學校眾多教育課程當中,數學教育有著重要位置,使學生思維更加清晰,表達思考更有條理,同時使學生掌握有關數學的基本思想、知識和技能,鍛煉學生面對問題鍥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及對問題實事求是的認真態度。教會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國高中數學新課程做出了重大嘗試和改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對數學課程主流改革方向的反映。
一、數學課程改革前后的異同點
解三角形是第一冊下冊里面的第二個板塊,在平面向量之后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的應用實例。在解三角形的應用部分的實習作業方面,補充一部分材料閱讀,關于人們早期采用何種方式測量地球半徑。這些內容都涵蓋在解斜三角形的范圍內,在教材139頁到151頁,共有十三頁內容[1]。這些內容之前有關于向量的小結復習題,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學期數學教材的最后一章。
現行新教材中有關解三角形的內容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數學教材必修5的第一章《解三角形》內,其中第一章的內容包括正弦、余弦定理的探究和發現,是對有關解三角形內容的進一步討論;應用舉例,包含閱讀思考內容;有課后復習題、實習作業和小結。內容從第1頁到24頁,總共24頁,對三角形的編寫篇幅增多,按出版社的意圖從必修一學習到必修五,那么解三角形的內容在所有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冊,意味著學生要到高二才會學習這部分內容。但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老師會按照自己的進度而不是課本必修1到必修5的順序教學[2],從教師角度看,雖然新課程中有關解三角形的順序有所改變,但教師還是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教學。
二、高中數學新課程變革方向
1.教材貼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
新課改之后的數學教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材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在不厭煩數學學習的前提下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激發探索研究意識,讓學生知道學習這部分的原因,以及這部分對現實生活有什么作用,遇到實際問題該如何解決,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將生活數學化。
新教材中關于解斜三角形的知識點引用了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十七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測出的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通過地月之間的距離該如何測量、輪船的航向和航速、海上島嶼的距離等引申出需要研究的內容。這些內容貼近生活,展現數學對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學生是課堂主人公,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課堂講述為主,教師掌握課堂整體節奏,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并沒有多大成效,而且會引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厭煩心理。新教材中更多地采用教師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把握課堂整體節奏,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舊教材中關于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在例題安排方面都是正弦定理的應用,沒有涉及解三角形。因此,例1和例2中都試對三角形中的一個元素求解,例3涉及三角形的分類討論。新教材在例題設置方面只安排了兩個,內容涉及解三角形,例2涉及分類討論,同時在第8頁設置了關于解三角形的學習探究。這種探究方式為主并且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運用其他方式對正弦定理進行證明,將重點放在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上,而不是老師的教授。
3.適當設定問題,培養學生總結思考能力。
新課程改革之后更注重對學生思考總結能力的培養,通過增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其他方法對問題進行證明,逐漸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教材要求學生對其進行利弊分析,并對三角形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
在余弦定理方面,新老教材均設置了兩個例題,而且難度相當,不同的是新教材使學生做題時有了選擇性,在第7頁的解三角形的問題中,可以對兩種方法的利弊進行思考,同時讓學生對三角形的問題類型進行總結,增強學生總結思考能力。
在距離測量和方向測量方面,新教材在例1、例2中都設置成距離測量,例1給出實際數據,例2進行靈活考察,是對學生思考能力的極大考驗。新教材在距離問題方面設置了兩個例題,在以老教材為基礎的前提下,老教材例1和新教材練習2一樣。在高度方面設置了3個例題,更具層次性,利于一步步發展學生思考能力。
4.將內容與幾何知識掛鉤,培養學生幾何思維能力。
新課改之后的課本內容應用性更廣,設計的層次感更強,更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算題。通過設定一些較難的、水平較高的問題,加之增添一些其他相關的擴展內容,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3],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關于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理證明,老教材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推導,新教材則直接給出公式,并將這一公式多次進行應用,同時在三角形的證明過程中,涉及中線長度及海倫公式等幾何問題,例9設置了通過正余弦定理對三角形進行恒等證明,習題B組中12到14題均為三角形證明題,并多處運用面積公式。將這兩者進行科學銜接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鉆研精神及幾何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將會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保艷.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學習方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齊齊哈爾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摘要]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專業人才的保證。該文對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使用過的兩套專業教材進行比較,通過從第一套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第二套教材的主要特點出發,分析并概括了改進教材的主要設想和教材建設的具體方法,從微觀和宏觀上論述了教材的編寫、選擇和使用,為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
關鍵詞 ] 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教材;效果
[中圖分類號]R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3(a)-0024-03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in Medical College
ZHAO Ameng QI Jinling ZHANG Lihong CUI Guangcheng
Mental Health College in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extbook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s the assuranc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aper compare two set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which have been used and generalizes the main ideas and specific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of first set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set.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pil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oint of view,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Effect
[基金項目] 課題資助:齊齊哈爾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建設研究(編號:20121004)。
[作者簡介] 趙阿勐(1975-),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通訊作者] 崔光成 (1963-),男,黑龍江寧安人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醫學教育,醫學心理學。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載體,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建設既反映了學校教學、科研水平,也是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一套科學規范的教材是保證專業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條件;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門的應用心理學教育業十分重視自身的教材建設工作。近年來,各種類型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不斷涌現,不同類型高校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心理學專業教材,如何有效評價教材應用效果,科學設計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體系是目前我國應用心理學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任務。教材建設的特色性是體現教材質量的重要方面,構建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專業教材是應用心理學專業在醫學院校能夠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只有從高等院校的性質、辦學理念、培育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等實際出發,才能充分體現教材的價值。在教材選擇和使用的過程中,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經歷了一個從模仿照搬其它類型高校心理學專業教材的單一性、大眾化模式到建立一套系統的符合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特點的系統性、規范化教材的過程。快節奏、高競爭的社會生活,要求培養既懂心理學又懂醫學的跨學科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希望他們能夠運用心理學技術解決醫學領域乃至更大范圍心理與行為問題,鑒于此,人民衛生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應用心理學專業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并于2013年出版了第二輪本套教材。齊齊哈爾醫學院結合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建設的指導方向,開設的專業課均選用了兩套教材。本文將根據教材的應用效果來探討教材選用和改進的方法,力求對今后編寫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提供有力的依據。
1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建設情況回顧分析
1.1第一輪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教材使用狀況
2012年,應用心理學專業對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針對過去五年使用的全套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的結構、內容、文字和整體設計等方面,并對問題進行了歸類整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2個別教材缺乏系統性
本套教材中個別教材結構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對知識順序的安排缺乏內在的邏輯性,有些內容橫向和縱向的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講授。尤其是一些重復性基礎心理學知識在各個教材中廣泛出現,使得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容易出現厭煩和知識矛盾的現象,也增加了教師授課的難度。
1.3內容深度、廣度不夠
本套教材幾乎涵蓋了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所有科目,比較全面,而且每本教材都對本門課程的內容做了介紹,清晰、明了,但很多教材在介紹知識點時,只是提供了知識的框架或進行了簡單的概括,沒有對理論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很多學生都建議可以從廣度上增加更多的內容,包括知識點相關內容的介紹,相關學科的相關內容的加入等,從深度上,可以增加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探討,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結合點等。
1.4應用性內容較少
心理學發展至今,理論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很多教材注重從理論上對內容加以介紹,甚至出現同一理論在不同教材中多次出現的情況,導致學生在心理學的不同課堂上重復性地學習相同的知識,應用性沒有體現或體現很少,沒有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如社會實踐、學生自身實際等可以應用的部分加以探討[2]。
1.5醫學院校特色體現不夠明顯
本套教材與其他類型學校使用教材區分不是十分明顯,除個別教材如生理心理學本身與醫學結合比較緊密之外,其他多數教材并沒有將心理學課程與醫學過多聯系,或從醫學角度編寫相關內容。
2第二輪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教材的特點
2013年,隨著第二輪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的陸續出版,應用心理學專業課也進行了教材的更換。經過了一年的時間,應用心理學專業再一次從師生處獲得反饋,對本套教材有了不同的認識。
2.1教材的數量有所增加
本輪教材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增加了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員工心理援助教程和性心理學,注重了學生獲得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經人民衛生出版社協調各教材的主編對基礎性學科知識的重復性內容進行了知識點分工,有效避免了各個教材之間的知識點重復,有效的節約了教材資源,科學的體現了心理學知識學習的層次性特點。
2.2內容充實、注重學科交叉和醫學特色
教材的內容更加新穎、充實,對理論部分內容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更加深入、細致的解釋,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體現不同學科間的交叉重合;同時,更加注重醫學特色,將與各學科有關的醫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添加,尤其是貫穿新醫學模式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貫穿對醫學知識的理解,使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認識人的心理變化規律,數量心身相關心身統一的知識觀和學術思想基礎,為今后更全面的認識自己的工作領域和工作對象奠定全面系統的知識基礎。
2.3應用性強,可操作性增加
本套教材中應用性凸顯,增加了很多從生活實際和臨床搜集的案例,同時增加了一部分課外延伸知識,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給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和發展的空間,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靈活,并為學生的課外自學提供了知識儲備空間。
2.4配套資料增添教材充實性
全部教材均附有光盤,大部分教材均增加了配套資料,如行為醫學編寫了《行為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管理心理學編寫了配套手冊。每本教材都盡量避免與前期教材的重復,增加了拓展學習等內容,體現了通俗性和趣味性。
兩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突出醫學院校特色,內容新穎、資料翔實,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體現了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系統性、可操作性。師生對兩套教材的評價都很高,均認為是反映應用心理學教學與科研的高水準、高水平的全國性規劃教材,適用于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
3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教材改進的主要設想
通過對兩套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使用教材的對比效果發現,在今后教材建設過程中,主要有以下設想。
3.1教材建設與培養目標緊密結合
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知識、能夠在醫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應用心理知識和心理學技能服務于社大眾,并在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實用型心理專業人才。因此,作為特定專業領域的教材,無論從教材數量、教材結構體系、教材的邏輯聯系等方面,教材建設都需符合專業培養目標,以期真正發揮載體的作用[1]。充分體現應用性和醫學教育的特色是這套教材的重要目標。
3.2教材建設與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相符合
教材作為傳遞知識的載體,在編寫、選擇和使用的過程中,要與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相符合。作為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其教材體系應側重學術性,將知識系統地體現在教材中,并能夠結合專業發展方向啟發學生對現有理論提出質疑并拓展本土化理論。心理學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既要注重知識結構體系的完整性,更要通過各種形式將理論如何應用于實踐部分呈現出來[3]。
3.3更新教學觀,指導教材整體方向
教材的好壞對于教師和學生都至關重要,好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更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教材應該提供一個框架,幫助學習者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并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資料查詢填補知識,提高教師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增加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厚度,同時也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4]。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受人以漁”的目標,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學生能力的提升。
4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教材建設的具體方法
①每本教材中應該合理設計,涉及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個層面。在應用心理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當合理劃分結構,突出章節中的內在聯系。從認知層面上,啟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思考并解決問題;從情感層面上,教材中應該貫穿對心理知識的情感投入,為應用于實踐奠定基礎;從行為層面上,應用心理學重在應用,結合相關學科知識和具體案例,真正對專業學生有所啟發,為今后所用[5]。
②每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應注重教學、科研和應用三者相結合。心理學是邊緣學科,結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點,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教材內容需要以理論知識為前提,在消化、吸收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新進展以及實際應用,不斷更新,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啟發學生的科研思路,應用于實踐,真正建立教學、科研和應用三位一體模式[6]。
③應用心理學教材編寫者的人才結構可以更加合理化,一線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直接與教學過程相聯系,了解什么樣的教材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最有幫助的,因此,在編寫過程中可以增加一線教師的比例,從授課實踐角度體現心理學教材的應用性[7]。
總之,應用心理學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需從整體方向、專業發展、培養目標等方面綜合考慮,體現教材的學術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
參考文獻]
[1] 李重根,袁納新.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材建設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5):33-35.
[2] 段青青.對醫學類??茖W校心理學教材的選用與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2012(9):67-68.
[3] 王恩界,張曉明.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教材建設分析[J].高教論壇,2012(2):59-61.
[4] 何建.應用技術型高校校本教材建設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2(30):74-76.
[5] 張吉春,田偉,孟文生.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成人教育,2014(19):74-75.
[6] 何志勇.論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4(4):193.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醫學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93-02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心理學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對應用心理學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這為應用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新世紀大學本科應該怎樣培養應用心理學人才,是當前心理學專業所面臨的必須明確解答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不斷變化與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心理學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設置心理學專業或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高校也越來越多,因此盡快提高心理學專業水平,確定符合目前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內在發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保質保量地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心理學專業人才,是新增心理學專業建設和完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指出: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心理學100多個學科,除了十幾個是基礎學科以外,其余的全部是應用學科。因此,應用心理學本科短短的四年的時間,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心理學的全才和通才。例如,作為師范類院校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不太可能培養出在工商企業、醫療衛生等領域從事相應工作的心理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但目前多數學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過于寬泛、不夠具體,沒有結合院校類型進行分類指導,培養目標存在不足,并且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設置、發展的時間多晚于師范院校,所以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多存在不足。
同時,我國高校的心理學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心理學教學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社會需求量不大,但隨著碩士、博士教育的發展,本科生如果再定位于這一方向則就業范圍極窄。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心理學專家都把心理咨詢放在21世紀心理學應用領域的首位,我國的有關用人單位也提出在教育部門的工作者應加強心理咨詢與心理衛生方面的訓練,例如,對重大事故地震、海嘯等災后人群進行心理干預,針對壓力造成的自殺、暴力等社會問題的心理輔導,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等,這既反映了我國社會對心理學人才需求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表明社會對異常心理的關注在逐漸增強。因此,對具有一定醫學背景的應用心理學專門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多。
一、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應用心理學專業辦學時間的延長和辦學經驗的豐富,各類型院校都在根據的辦學特色,不斷調整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為充分了解醫學院校與師范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本次研究對多所醫學院校和非醫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非醫高校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多為:(1)心理咨詢方向;(2)人力資源管理方向;(3)市場營銷方向;(4)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方向主要為:(1)心理咨詢與治療;(2)心理衛生保??;(3)心理健康教育。
比較醫學院校和師范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差異可以看出,非醫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范圍更為廣泛,而醫學院校則更為集中,多為身心健康相關的方向。但在培養目標設置中,醫學院校的辦學特色在培養方案中的體現并不明顯。
二、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1.“醫學”與“心理學”知識兩不足。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時間是4年,主干課程是醫學和心理學。4年的時間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要完成臨床醫學專業5年和心理學專業4年的課程,既要學醫學課程又要學心理學課程,由于時間限制,導致學生對醫學知識體系掌握不完整,對心理學知識體系掌握不扎實。醫學和心理學是兩個完整、成熟的專業體系,在4年的時間里系統完成兩個專業的全部課程顯然是不現實的,現行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截取醫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和心理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平行開課。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醫學專業的完整性也破壞了心理學專業的完整性,導致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既不能像醫學院校的畢業生那樣擁有完整的醫學專業的知識,也不能像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那樣擁有堅實的心理學專業的知識,最終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由于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多為新上專業,發展時間短,多缺少專業師資,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因人設課的情況;在課程體系方面,缺少研究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面較狹窄,動手能力差,無法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拓展到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去;在課程銜接方面,初級課程和高級課程問缺少銜接,課程的總體設置難以體現學科的內在聯系。此外,“由于我們多年來對心理學應用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重視不夠,又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因此在教學上只能零碎地引進一些西方國家的現有成果叫”,這也直接導致了課程內容的陳舊和脫離現實。當然,上述現狀也和我國心理學界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長期割裂開來的現狀是分不開的。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界普遍存在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輕視應用研究的傾向,兩者問缺乏相互聯系,更無法相互促進,同時,本土化應用研究較少也間接導致了教學中只能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
2.不能很好地體現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應用”理念。目前,在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心理學專業課的開設過程中,雖然有較多的實驗與實踐學時的設置,但因為受到授課教師、實驗實踐場所及教學經費的限制,實踐教學課時間不足,實踐時間少,實踐技能不足,不能體現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應用”特色。
三、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現有的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師資絕大多數出自傳統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之下,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即與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一定差距,對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并且很多新增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師資存在師資隊伍數量、職稱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年齡較長、職稱較高的教師大多非心理學專業出身,教學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專業技能薄弱;新人職的青年教師學歷較高,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教學經驗欠缺,實踐能力并不強。雖然新、老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補,但這種整體較弱的狀況仍然限制了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四、改進措施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醫學院院校應及時總結既往工作經驗,開闊視野,進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強“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應用到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突出“應用性”這一明確目標,著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并體現醫學院的辦學特色,實現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方案設計中著重培養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幾種基本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能力、心理測量能力、心理咨詢能力、設計與實施心理健康活動能力。同時注重學生醫學素質的培養,適當調配醫學課程在教學環節中的比重。
2.課程體系改革。醫學院校應以應用型心理學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分析實現矩陣為基礎,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辦學特色與辦學基礎,充分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在多方調研與考察的基礎上,慎重選擇醫學課程與心理學課程,做到課程的合理配置與調整。可以通過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帶動課程群建設;整合兩大類課程的相關內容,精品課程群建設,從而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3.加強應用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實施應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應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建設為中心,堅持“提高學歷層次”和“充實雙師型人才”的培養原則,實行“培養、引進、交流、聘請”的彈性培養策略,立足現有師資隊伍,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師資進修培訓,強化師資隊伍管理,以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基礎,以培育學科帶頭人為龍頭,以提高教學水平為主導,分期分批投入經費,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全面提升師資力量,建設一支年富力強的教育教學質量過硬、科學研究成果突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馬利軍,張靜宇.對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66-68.
[2]林賢浩.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反思[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31-33.
[3]蔣柯.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研究型培養模式探索[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2):40-43.
【關鍵詞】職業教育 心理學 發展與思考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發表了一些代表性強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標志其走上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目前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其緩慢的發展速度導致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對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本文將首先分析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再進一步討論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深化對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一、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改革與實踐發展的要求與國外的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體系不成熟
目前構建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主要是以下兩條思路:一條是將高職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學相融合與對接;另一條是按照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工作要求來尋找對應心理學理論上的支持和依托。但這樣就會造成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以及教材的編寫中呈現“普教化”的現象,整體趨勢會走向明顯的“復制”和“移植”,使得我國的高職院校缺乏職業教育應有的特色,因此,事實上這兩條思路不太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職業技術的師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夠反映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中最新成果,通過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新課題,將學習心理、師生心理、社會心理、教學心理、職業心理與管理心理等幾個板塊的內容組合起來再加以融匯,來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需求。
(二)發展方向尚不明確
職業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將職業教育和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融合的產物,屬于一門交叉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對其的性質劃分時,學術界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究竟屬于教育心理學還是職業教育學,也都眾說紛紜而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相關規定。從學科走向的未來發展上看,職業教育心理學并未形成一門比較獨立的學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獨特體系的話語結構,或者說職業教育心理學和其他學科間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還有待得到進一步穩固。
(三)其他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1. 地區之間發展普遍不平衡;2. 國家的經費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學科理論基礎相對薄弱;4. 教師的理論創新能力相對較弱;5. 面對重大的現實問題,對其研究的層次不夠深入;6. 教師研究的成果震撼力還不夠大;7. 沒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務以及發展機制等。
二、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策略
(一)教育發展理念要與時俱進
要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向和諧的方向發展就得樹立“建設為本、創新為綱”。勤于探索、勇于創新、與時俱進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所要具備的建設理念。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未來發展,首先要本著為職業教育服務的宗旨,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始終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積極爭取推動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主動探索符合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學實踐和發展規律,謀求實踐研究和應用為主,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理論基礎研究。
(二)教育結構體系要分層整合
其實職業教育心理學屬于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具體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曾經有學者主張,應將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分成理論、應用與專項三大層次,并將應用性較強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再分成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體劃分,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實際有社會、家庭和職業學校這三個類別;根據縱向層次來劃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心理學;按照其橫向服務的范圍來劃分,就有崗前、轉崗和在崗這三種。其實無論怎樣分層來整合教育心理學的體系,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現今職業教育領域和心理學學術的發展前沿,要處理好推進學科建設和為社會實踐服務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著力建設具有特色的中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結構體系。
(三)隊伍建設要內培外引
高質量專業性的人才隊伍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關鍵性因素。我們必須以網絡化人才隊伍、重視專業化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加強專業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的建設。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廣闊的學術平臺,另一方面還要吸引其他學研究者積極加入到職教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中來。
三、結束語
實踐性和應用性是職業教育突出的特點,職業教育的實踐是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原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應用性、實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堅定不移地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決策服務,為改革發展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的實踐創新而服務。本世紀的頭20年將是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走向全面應用的關鍵時期,我們有理由對我國未來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充滿信心,并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玉英. 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研究[J]. 衛生職業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