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第1篇

      作者:吳桂月 張亞麗 郭世界 張明宇 王培豪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河南省高校農業資源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全省水資源總量的年際變化特點與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況下,全省總缺水量114.3~181.4億m3,占總需水量的21%~31%。氣候變暖對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響。氣候變化誘致農業災害頻發極端氣候導致農業氣象災害頻發,農業生產風險增大。在河南省農業氣象災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澇、干熱風、風沙、冰雹及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的病蟲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區最普遍、最頻繁的氣象災害,近50年來旱災面積大767萬hm2的年份有22年,頻率達45%。河南省雨澇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及年際變化特點。全省春澇、初夏澇頻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澇成災面積每年在80萬hm2以上。各種災害中,以干旱、洪澇災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損失約占全部農業自然災害損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290.00萬hm2,超過麥播面積的1/2,其中4.33萬hm2小麥出現枯死現象。目前河南省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糧食生產條件亟待改善。隨著氣候變暖,重大氣象災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發生趨勢,氣象災害造成糧食產量減產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將升至20%~30%,從而使糧食增產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對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生產成本增加暖干氣候導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資源總量減少,為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勢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這意味著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糧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投入的增加。氣候變暖和干旱將加重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特別是小麥銹病、粘蟲、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種病蟲出現的范圍也可能向高緯地區延伸,必將增加施用農藥和除草劑,增大糧食生產成本。

      河南省糧食生產氣候變化分區根據《河南省綜合農業區劃》、《河南土壤區劃》、《河南省農業氣候區劃》、《河南省水利區劃簡明報告》等資料,對河南省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進行分區,把全省共分8個區:Ⅰ豫北山區糧食生產氣候區;Ⅱ豫北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Ⅲ豫西山地糧食生產氣候區;Ⅳ豫中丘陵糧食生產氣候區;Ⅴ豫東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Ⅵ南陽盆地糧食生產氣候區;Ⅶ豫東南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Ⅷ豫南山丘糧食生產氣候區。頭腦風暴法簡介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的發明者是現代創造學的創始人,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頭腦中短時間出現的思維紊亂現象,病人會產生大量的胡思亂想。奧斯本借用這個概念來比喻思維高度活躍,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的狀況。頭腦風暴法力圖通過一定的討論程序與規則來保證創造性討論的有效性,特點是讓與會者敞開思想,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的創造性風暴,是一種集體開發思維的方法[4]。頭腦風暴法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遴選中的應用議題: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遴選及排序。會前準備:根據河南省糧食生產氣候分區及各區主要氣象災害,制定應對自然災害各種農業生產措施清單,請專家綜合考慮各措施(實施應用情況、存在問題、風險、安全性、可行性)進行優先排序。確立定人選:所請專家的專業范圍包括作物栽培、農業氣象、農田水利、林業、環境、農業經濟等專業專家。實施過程:由主持人公布議題,安排各專家針對議題綜合考慮各措施進行優先排序。時間實施:一個區大概10—15min討論時間。最后匯總各個專家們意見措施,再進行糧食生產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綜合分析,結果見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資源、多途徑進行節水保肥等技術和措施,對穩固我省糧食生產、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河南省氣候將繼續向“暖而干”的方向發展,高溫、干旱和強降雨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大,而這些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是不可調控的。本文運用頭腦風暴法針對河南省不同的糧食生產變化分區進行分析,并篩選出各個氣候變化分區的適宜性應對措施。氣候變化對河南省糧食生產的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錯綜復雜的現象和結果,氣候變化及其糧食生產的適應、減緩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響方面復雜,各項應對措施的遴選應結合自然條件、氣候變化規律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條件,統籌考慮,進一步細化和重組。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農業作為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重視的產業,其發展也被格外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氣候,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十分顯著,雖然會帶來更大的產量,但也會使農業產品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病蟲害也會對農業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威脅,因為不同的氣候變化會引起不一樣的病蟲災害,這給農業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的影響

      多變性是氣候的最大特征,而這一特性也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有些波動。因為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氣候變化,因此,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產生的農業氣象災害也各不相同。

      1.1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影響

      在最近幾年中,氣候變暖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而氣候變暖對農業也有著相當嚴重的影響,氣候變暖會導致干旱地區經常出現較大區域的干旱,干旱地區水分缺乏十分嚴重,并且干旱面積一直都在擴大。而在我國,因為受到了氣候的影響,降水量總體呈現出“北少南多”的局勢,這樣一來,北方的旱情更加嚴重,而這一勢態以長江以北的區域最為顯著。

      通過對北方干旱地區近幾十年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北方農業生產區的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同時干旱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而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干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干旱會給農產品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并且這種打擊所涉及到的面積非常廣。據統計,我國農業因為受到干旱影響而虧損的金額已經高達480億元,而其中甘肅省又是受干旱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

      1.2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澇影響

      干旱是由于雨水過少而造成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則是因為雨水過量導致的。農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十分顯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響農業生產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況,而洪澇災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時節發生,它在4個季節都會突然出現然后給農業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洪澇災害最為集中的還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澇災害不僅頻繁且影響力較大。而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隨著全球變暖,這些地區的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大,勢態也越來越嚴重,其所引發的臺風等影響也給當地人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1.3氣候變化帶來的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也是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氣象災害,而在我國,每年都會有頻率相當頻繁的大風冰雹災害,最多的1a已經高達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風冰雹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也是極為嚴重,而其中最為主要的3個影響是暴雨、大風以及冰雹。暴雨災害的降水量大、時間短促,但造成的傷害非常大;大風則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進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冰雹會損害農作物的結構,進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

      2.1全球變暖對病蟲害的影響

      眾所周知,病蟲害最喜歡在一些溫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也為病蟲的繁殖與生存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不僅使病蟲的冬眠時間大大減少,病蟲的繁殖速度也進一步提高,使病蟲災害的勢態進一步擴大。適宜的環境導致這些病蟲擁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蟲數量的持續增加也意味著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到難以想象的打擊,這也給有關病蟲害的控制部門的工作加大了難度。在農作物受到自然災害的前提下,還需要面對病蟲害的災難,農作物的產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氣候對病蟲害的影響

      病蟲害受溫度的影響十分顯著,而溫暖的氣候不僅會使病蟲的存活及繁殖幾率大大提高,其活動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而冬天作為病蟲害冬眠的季節,能夠降低其活動頻率,但是暖冬氣候的出現會導致蟲害的發生期提前出現,暖冬氣候會讓原本難以生存的病蟲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病蟲災害的擴散率也進一步的提高,不僅如此,病蟲災害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農作物受此影響,產量將大大降低。

      2.3地區性氣候的影響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因此南北氣候有明顯的差異,當溫度上升時,各個地區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歡潮濕的病蟲害就會有較高的活躍率與繁殖率,而喜歡干燥環境的例如蚜蟲等病蟲害的活動率則大大減少。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第3篇

      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指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必須成為衡量我們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所作努力的決定性因素。”她還表示:“氣候變化將頻繁地對公共衛生施加壓力,衛生專業人員處在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前線。”當然,這是對衛生專業人員的囑托;然而,對廣大人群來說又如何應對呢?出于對每一個人自身安全考慮,不能不認真審思慎行。

      許多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將帶來衛生健康方面的問題,比如高溫會引發某些疾病;一些熱帶病將向溫帶蔓延;氣候變化使某些地區糧食減產從而導致當地人營養不良等。于是,世衛組織在一份公報中說,在2008年的世界衛生日(4月7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社區和組織將舉辦各種活動,加強人們關于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認識。

      去年,暖冬多風少雪,空氣質差干燥,細菌病毒潛伏,使許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誘發惡化突變。尚有糖尿病、風濕病、胃腸道病、呼吸道病等,痛楚遷延,醫治難愈。更有眾多的中老年人,在科學養生不斷強化的進程中,因氣溫幻化多變,自身無法適應,出現意外病變。人們認為,這都是天氣惹的禍。

      其實,氣溫多變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有季節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大多是有規律的;而當今的氣溫多變,確是帶有全球性的,甚至是無規律的。近年,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地方氣候異常多變、自然災害不斷,干旱、暴雨、山洪、雷電、臺風、沙塵、凍害、酸雨、雪災,損失財物,戕害生命。

      科學調查分析證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加重了自然災害。自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化石能源燃燒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逐漸增多,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淡水資源日益匱乏,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海平面逐年上升,致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于是,疾病和死亡終降到人類的頭上。

      基于此,對于突發或漸變的惡劣氣候,應有所準備與認識。平時可學習一些有關氣象方面的知識,了解有關影響天氣改變的因素等。如何應對氣溫變化,只有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了維護自身的健康,不妨從兩個方面做起。

      一是調適自身生活條件。氣溫發生驟變,及時添減衣服。關注敏感部位,防止病從口入。錘煉心胸豁達,學會怡情養性。心身避免過勞,適當安排休息。保持情緒穩定,勿使悲喜沖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水平。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認為,人與自然秩序合契參同,自然界的興衰枯榮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養生健體須要“順應四時”,根據節氣變化安排飲食、起居、勞作以及等活動的節律與禁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陰陽調合,頤身養神、祛病延年的效果。元代著名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丘處機,在“四時調攝”為要旨的養生學方面造詣很深,值得今人借鑒。他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不斷變化,就必須調節人的生活、精神、身體,使之與外界環境協調,達到內外環境平衡。關注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養,尚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季節保健強身的方法,促進防病健身延年益壽。

      春天,應該看到既是百花吐艷的季節,同時也是百病叢生的時分,晨練、散步、踏青、覽勝,都不可忽略這同一時間里正負兩個方面對個人的不同影響,極需要調適精神上和體力上的張弛有度。飲食方面適當多飲茶,喝姜湯、菌湯,吃菇類、黑木耳等。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對抗纖維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這些都有利于對抗氣溫變化對人的侵襲。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第4篇

      世界氣象日宣傳標語【1】

      1、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

      2、20xx年世界氣象日主題——xxxxxxx。

      3、極地氣象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4、加強極地氣象研究,促進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5、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6、加強對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好地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

      7、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8、加強防災預警體系建設,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9、提倡簡樸的生活文化,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0、準確預報天氣與氣候變化,為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1、加強氣候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綜合利用!

      12、減緩、遏止氣候變化,保護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13、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1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我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

      15、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6、全民行動起來,為人類的現在和未來而保護氣候!

      世界氣象日宣傳標語【2】

      1、人工影響天氣利國利民。

      2、加強防雷知識教育,提高雷電防護意識。

      3、加強防災預警體系建設,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4、加強極地氣象研究,促進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5、加強氣候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綜合利用。

      6、加強應急管理,服務國計民生。

      7、減緩、遏止氣候變化,保護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8、健全雷電檢測制度,杜絕雷電災害隱患。

      9、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氣象臺站統一向社會。

      10、全民行動起來,為人類的現在和未來而保護氣候。

      11、科技讓天氣服務人類。

      12、利用氣球開展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無資質證的單位施放的氣球。

      1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4、糧草未動,氣象先行。

      15、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

      16、埋頭苦干做氣象,安全建設有保障。

      17、普及氣象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18、普及三防知識,增強抗災自救能力。

      世界氣象日宣傳標語【3】

      1、施放氣球實行資質管理制度

      2、無施放氣球資質證的單位不得從事施放氣球活動。

      3、利用氣球開展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無資質證的單位施放的氣球。

      4、人工影響天氣利國利民。

      5、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6、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氣象臺站統一向社會。

      7、依法加強我市防雷減災工作,提高全社會的防雷減災意識。

      8、認真貫徹落實《河南省防雷減災實施辦法》。依法加強防雷減災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范文第5篇

      黑河降水量多少具有明顯的時間、地域差異和年度差異。降水的年際變化,以黑河氣象站觀測得數據為依據來看近50年來黑河降水變化,以十年為一周期,算出十年年平均降水的均值,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總結出降水狀況變化的趨勢。

      1960年降水量454.6mm,1961年降水量452.9mm,1962年降水量636.5mm,1963年降水量674.7mm,1964年降水量389.7mm,1965年降水量415.0mm,1966年降水量479.0mm,1967年降水量611.7mm,1968年降水量476.3mm,1969年降水量598.0mm,1970年降水量420.5mm,1971年降水量mm,1972年降水量754.0mm,1973年降水量473.4mm,1974年降水量403.9mm,1975年降水量582.5mm,1976年降水量508.6mm,1977年降水量458.3mm,1978年降水量534.7mm,1979年降水量482.1mm,1980年降水量497.0mm,1981年降水量463.6mm,1982年降水量497.0mm,1983年降水量568.8mm,1984年降水量788.7mm,1985年降水量444.0mm,1986年降水量344.2mm,1987年降水量488.9mm,1988年降水量480.7mm,1989年降水量448.8mm,1990年降水量607.5mm,1991年降水量559.5mm,1992年降水量485.6mm,1993年降水量536.1mm,1994年降水量643.5mm,1995年降水量505.7mm,1996年降水量431.0mm,1997年降水量622.7mm,1998年降水量581.1mm,1999年降水量582.6mm,2000年降水量429.1mm,2001年降水量354.3mm,2002年降水量544.4mm,2003年降水量749.1mm,2004年降水量421.7mm,2005年降水量338.0mm,2006年降水量738.0mm,2007年降水量413.1mm,2008年降水量525.8mm,2009年降水量611.9mm。

      從黑河市年降水量變化看到,年降水量曲線的振幅變化有加大趨勢,發展到1984年的年降水量788.7毫米達到極值,遠遠高于歷年降水量的平均值521.9毫米,而到1986年的年降水量只有344.2毫米,遠遠低于歷年降水量的平均值521.9毫米。特別是從2001年到2007年的短短6年時間段里,年降水量曲線出現了5次大幅度的震動。降水階段性變化較大大,最多年降水量為788.7毫米(1987年),最少年降水量僅338.0毫米(2005年),最多年降水量幾乎是最少年降水量的2倍多。

      二、黑河市主要自然災害的演變

      黑河市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在旱、澇、低溫凍害及冰雹四種。另外暴雪、大風也有,只是發生的頻率少。這里只重點分析洪澇、旱災、低溫凍害和冰雹,洪澇災害和旱災是黑河地區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也是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危害最大的兩種自然災害。

      為了分析黑河市五十年來主要自然災害,我們把各年的黑河氣象觀測站積累的數據進行整理,1960年代旱災次數4次(62、64、65、68),澇災次數6次(60、61、62、63、66、69),冰雹次數2次(63、66),低溫凍害次數3次(64、65、68),10年總災害數15次。1970年代旱災次數6次(70、71、74、76、77、79),澇災次數3次(72、77、78),冰雹次數4次(71、72、74、76),低溫凍害次數5次(71、72、73、76、79),10年總災害數18次。1980年代旱災次數5次(80、82、84、85、88),澇災次數8次(81、83、84、85、86、87、88、89),冰雹次數8次(80、81、84、85、86、87、88、89),低溫凍害次數5次(81、85、86、87、89),10年總災害數26次。1990年代旱災次數5次(92、93、95、96、97),澇災次數7次(90、91、93、94、97、98、99),冰雹次數9次(90、91、92、93、94、95、97、98、99),低溫凍害次數8次(90、92、93、94、95、96、98、99),10年總災害數29次。2000年代旱災次數8次(00、01、03、04、05、06、07、09),澇災次數5次(03、04、05、06、09),冰雹次數6次(00,01、04、05、06、07),低溫凍害次數6次(01、02、03、04、06、09),10年總災害數25次。50年旱災總次數28,澇災總次數29,冰雹總次數29,低溫凍害總次數27。黑河在50年期間發生災害總次數113次,旱災發生28次,水災發生29次,冰雹災害發生29次,低溫凍害災害發生27次,這四種主要自然災害在50年期間發生的次數基本相同,并且相間出現發生。它們都同樣對農業生產和我們生活造成損害影響,所以,每年我們都要做好全面防災和抗災準備工作。

      三、黑河五十年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對農業發展的有利影響首先,氣候變化氣溫升高使作物生長發育加快,對于有限生長習性的谷物,由于生育期縮短而減少產量;而對于無限生長習性的作物,則有利于生長期延長,增加產量。在黑河區域內,氣溫升溫明顯,春季回春早,延長農業區生長季節,而且秋季減少低溫冷害的威脅,如果風調雨順,主要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增產明顯。其次,黑河市區域內的氣溫波動性上升,使農作物的布局和結構發生改變,很多農區農民采用中晚熟的品種,如玉米。有些農區可以試種溫帶植物及少量的亞熱帶糧食品種。

      (二)對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首先,氣候變化將導致降水更趨極端化,降水呈現階段性,相對集中的特點,出現洪澇災害;降水相對偏少的生長季節氣候變得干熱,出現旱災。通過對五十年來黑河災害性天氣的分析,可以看到黑河區域內旱災出現的頻率很高,今后農業發展應該以重點預防旱災為主,在季節內和區域內預防水災。另外,氣溫增高,也容易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使雹災增加,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破壞。其次,氣溫、地面溫度升高還會增大地表水的蒸發量,土壤有效水分將會減少,導致危害作物生長的水分脅迫加重,農業水資源短缺加劇,加重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第三,氣溫冬季回暖,最大凍土深度持續下降,改變氣候的下墊面,在植物生長季節農業病蟲害頻繁發生,作物病蟲害的地理范圍擴大,危害期延長。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2017亚洲男人天堂一|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亚洲中文无码mv|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