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文化對社會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網絡音樂使大眾形成了多元音樂審美觀
(一)網絡音樂改變了音樂創作觀念,間接影響社會文化網絡音樂的發展使得音樂的傳播不再依賴于唱片、廣播電視等形式,網絡音樂大大簡化了音樂的傳播流程,使音樂的傳播過程更加透明。創作者只要將創作好的音樂作品放上網絡,就可以進行音樂的傳播與交流。在網絡音樂形式下,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創作者與受眾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可以就作品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及時、直接的交流。網絡音樂對創作觀念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創作轉變為有感而發,不受形式的約束,也因此創作出了《老鼠愛大米》、《芙蓉姐姐》、《網絡情緣》等膾炙人口的網絡歌曲。這些音樂的出現使得代表大眾的音樂擁有了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是中國傳統音樂在時代背景下的延伸與發展。盡管網絡音樂的觀念和表現形式都得到了改變,但是它們仍然體現著人類永恒的傳統:褒貶現實、情感寄托和自由暢吐等。
(二)網絡音樂改變了大眾音樂審美觀念,直接影響社會文化音樂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大眾對音樂語言和音樂創作成果有了新的體會,這種音樂語言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多樣的音樂需求,在非聲樂作品中,網絡音樂是一種兼備規范性、合理性、規律性的音樂語言形態。這種音樂語言形態吸收了20世紀作曲家的精華,又拋卻了傳統音樂中的常規,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大眾性,與世界音樂相比,也有極強的民族性[2]。在網絡技術的影響下,網絡音樂的傳播也擁有更多途徑,Flash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載體。在聲樂作品中,它又與傳統音樂緊密結合,使得網絡音樂既有傳統特征,又有現代特征。它利用地方方言音韻取代傳統音樂的旋律韻味,利用節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利用連綿的陳述取代傳統音樂中“起、承、轉、合”四句頭特征,利用搖滾樂的狂熱取代傳統音樂的溫文爾雅。
二、網絡音樂對學生文化的影響
一方面,由于網絡音樂的多樣性和開放性,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音樂時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求知,網絡音樂通過讓學生感受科技帶來的新的音樂感受,激發其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另一方面,網絡音樂能幫助學生完善在音樂上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現階段,我國的音樂教育依舊以應試教育為主,為了保證升學率,學校大多會忽視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其實網絡音樂由于其特有的綜合性特征在某些層面與其他學科存在聯系,學生如果做到正確看待網絡音樂,則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其他學科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結構,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3]。網絡音樂還能訓練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
由于網絡音樂的可參與性和可發表性,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潛能,學生可以自由的學習各種樂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將這種創造性思維運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但是,網絡音樂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首先,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取西方音樂資源,由于大部分學生缺乏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民族音樂掌握能力,可能對西方音樂過度追捧,忽視了對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其次,國內流行音樂借助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傳播速度,也因此出現了很多缺乏思想,內容膚淺、媚俗等不符合當代主流審美價值觀的流行音樂。學生如果過多接觸此類音樂,可能出現思想消沉,甚至荒廢學業等現象。
還有非主流音樂對學生的影響,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音樂的發表與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各種非主流音樂占據著網絡屏幕,充斥著學生的審美,而那些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很容易受到這類音樂的影響,導致迷失自我。網絡音樂的商業化傾向對學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網絡時代,音樂銷售可以通過下載的方式完成,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網絡音樂露骨的商業化傾向忽略了社會文化的正確導向,有些音樂甚至已經偏離藝術的本性,弱化了音樂對真、善、美的追求,不具有藝術作品的鮮明魅力和感染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
三、結束語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網絡化逐漸成為時代符號,網絡文化也應運而生。高校作為時代感最強烈、信息普及最廣泛的特殊區域,網絡文化不斷在高校校園推廣和發展。網絡文化不斷沖擊著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領域,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網絡文化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
1.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意義
網絡文化的推進和發展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網絡文化的發展有效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觀念的創新和教育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第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質的提升有促進作用。網絡時代的到來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有促進作用。網絡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斷創新和完善,同時也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也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
2.網絡文化的推進和發展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網絡文化的發展有效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觀念的創新和教育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第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質的提升有促進作用。網絡時代的到來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有促進作用。網絡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斷創新和完善,同時也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也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
3.網絡文化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時代要求下,高校要積極探索網絡文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策略,找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的方法,更好的保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換位理解和思考,正確引導高校學生在網絡文化環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學生需要學校充分理解與接納他們的需求,需要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輕松和諧的環境,當然也需要學校的嚴格要求和規范,在學校的正確引導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將會有跨越性發展。
二是,積極引導和疏通,培養高校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這有助于高校學生提高獨立自主意識,做出理性的思考,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水平。解決高校學生在網絡文影響下的思想政治素質問題要從他們的內心信念和價值選擇著手,使其自主的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道德秩序和思想觀念。
三是,實行理性教育,提高高校學生的應對能力和自保能力。網絡文化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提高高校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分辨能力和自保能力上,通過開展高校網絡的責任性和規范化教育活動,提高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力和約束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
四是,積極搶占校園網絡文化的主陣地,傳遞科學的思想政治意識。信息教育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也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要注意結合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正確的網絡文化指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確方向,將全面、正確和科學的思想政治意識傳遞給高校學生,促使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五是,以高校校園網絡為依托,為高校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首先,要發揮高校校內網站的功能,組織學生開展網絡討論,并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交流和共同進步。其次,要從高校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他們的需要和心理訴求,在校內網絡論壇中開辟以學生為主導的欄目,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論壇的創建和完善,真正為學生建造利于高校學生發展的文化新環境。
4.總結
總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并要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不斷提高創新性。網絡文化環境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內容和模式等都應順應社會的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網絡時代的新機遇,提高創新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而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跨越性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蘭英.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3(2):90-92.
[2] 王國良.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4(1):45-46.
關鍵詞 輔導員 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The Effect of the Counselor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in University
KONG Weip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re dedicat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orker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ow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net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campus, the net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riers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to all aspects of their life. There are many vectors of the network culture, mostly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use the Internet, including schools, school forums, happy network, blog, QQ and flying letters. For students in bett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unselors have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s counselor;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1 基本概念解析
1.1 網絡文化
(1)網絡文化。對網絡文化的界定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研究背景所給出的定義是不同的。本研究將網絡文化界定為: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為平臺,借助于互聯網、QQ、MSN和飛信等網絡載體對大學生的觀念和方式產生影響,從而形成的一種將科技、人文和社會結合在一起的現象。
(2)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網絡文化更加包容不要求大家一定要認同,甚至鼓勵大家各抒己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一種群體認同,求同尊異。傳統文化更加強調道德倫理,而網絡文化相對是道德弱化,甚至連法律規范都還不夠完善。在網絡盛行的今天,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難免發生沖突和矛盾。
1.2 傳承網絡文化的常見載體
傳承網絡文化的載體很多,目前在大學生群體中,使用頗多的網絡載體主要是互聯網和QQ以及飛信。
(1)互聯網。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利用校內、論壇、開心網和博客圈子等互聯網了解信息、發表觀點、分享視頻、交流感受、一起娛樂等。在此過程中,在校園里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網絡文化氛圍。而這種網絡文化無形之中也對大學生產生著影響,改變著一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
(2)QQ、飛信。QQ、飛信是大學生聊天使用最多的網絡工具。一些大學生選擇QQ交友、共享資源等。在這里脫離了父母、老師的“監督”,也不會像互聯網因為言論、觀點等與學校或者社會的主流不一致亦或是被認為與社會大背景不和諧、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內容而被刪除。因此,交流更加自由,思維更加不受限制。而飛信則可以在沒有電腦、網絡的情況下也保持即時聯系,很是受到高校師生青睞。
2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90后的大學生好奇心強、判斷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差、可塑性大。90后的大學生兩級分化較大。在網絡盛行的今天,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影響。
2.1 網絡文化的特點
網絡文化與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和人文特點等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網絡本身的特點方面。
(1)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網絡的種類繁多,各類網絡為人們提供各種信息,有些是經過篩選的,有些是未經篩選的。網絡文化本身是沒有區域、國籍、年齡、身份等限制,因而在如此豐富的內容和信息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生的判斷力、自我約束力差的話,很容易造成負面影響。
(2)傳播速度快。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網絡傳播不受時空限制。通過網絡,學生能快速獲得各種信息。但是網絡文化飛速傳播的特點,很可能會導致對大學生不利的內容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并在高校形成群體效應。
(3)開放性。網絡的發展拆掉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打通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人之間的差距,為每一個使用網絡的人提供了更加開放的平臺。網絡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同時這種開放性也會帶給大學生各種誘惑,如果大學生抵擋不住外界的誘惑,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4)功能廣。網絡在很多大學生看來似乎成了無所不能的工具。他們可以獲得比任課教師的講解更加優秀、更加生動的課件;他們還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時事動態,掌握最前沿的研究;亦可以進行娛樂;還可以在網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虛擬化。盡管網絡功能很多,網絡內容很豐富,但是網絡終究是一個虛擬化的世界。網絡可以避開現實,人們可以在一個平等的世界里,沒有身份、等級的差別,你可以交友、戀愛,形成網上虛擬的人際關系。這種文化氛圍中,你可以扮演一切你想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主宰世界,統治別人,可以充分施展你的個性。網絡的這種虛擬性,恰恰滿足了大學生內心自我的實現。
2.2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正負兼而有之。具體而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使得大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下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對很多大學生來說,這給他們提供了便利,也能夠引導他們形成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種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肯定是積極的。但是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并穩定下來,且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弱,因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沖擊、情緒和情感的調動等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2)改變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學習方式。由于網絡文化的功能廣等特點,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學習方式也趨于多樣化。但一些學生并不能夠真正利用好網絡,或者不能夠正確識別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適合的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無疑會引導大學生心智健全、積極、健康地發展,而不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可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智健全地發展。
(3)淡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F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相對淡薄,尤其是大學之前的教育對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比較欠缺。因此,現代大學還需要加強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網絡文化的法制規范尚未健全甚至還很貧乏,在現代網絡背景下所形成的網絡文化環境,帶給學生更多的是責任意識的淡薄與缺乏。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之一就是淡化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4)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網絡的發展和網絡文化的形成特點,使得大學生更加喜歡通過網絡交流。長期以往,大學生形成一種網絡人際交往文化,這種文化不受時空的限制,更加省時省力,而且可以促進大家更加自由的交往。另外,網絡文化的發展弱化了大學生對其所在的班集體等現實團體組織的依賴性,更加沉迷于虛擬的世界里,甚至迷失自我。
3 輔導員在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3.1 網絡文化對輔導員工作提出的挑戰
(1)技術方面的挑戰:管理與維護。由于輔導員基本上不具備專業的網絡技術。而在網絡信息泛濫的時代,要形成理想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輔導員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管理和維護網絡,從而盡可能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
(2)內容方面的挑戰:資源貧乏。網絡的發展帶來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渠道跟老師是平等的,綜合起來比老師還要多、全。因此,在資源上輔導員失去了優勢。在此背景下,輔導員試圖通過網絡文化引導學生就很難樹立威信,要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就更加困難了。
(3)保障方面的挑戰:法律的不完善。一種文化和制度的建設與形成過程中,必然需要法律的保護,校園網絡文化也不例外。而如今社會、學?;緵]有明確的網絡文化法律條令。況且,文化與法律似乎永遠都難以一致,就好比天平的兩端,而要維持這種平衡,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網絡文化的法律保障。
3.2 輔導員在推動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輔導員首先要重視網絡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觀念,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加以引導。輔導員可以開展網絡文化相關的主題教育,利用博客等對學生灌輸一種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思想,學生接觸多了,對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地了解,慢慢地就能夠認同并接受這種文化。輔導員亦可以借助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平等、互動的平臺上進行思想碰撞,共建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2)指導家長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啟蒙學校,在大學前家長對學生近20年的教育與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了。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如果借助家長的力量,對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也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長害怕學生上網采取硬“堵”的方式,結果這種方式是治標不治本,尤其是進入大學后家長就失控了。因此,要使得學生能夠接受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應該也讓家長了解網絡文化,輔導員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家長一些指導,幫助家長首先樹立起正確的網絡文化觀念,從而家、校合作一起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3)架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輔導員是貫徹學校思想理念的中轉站,輔導員需要把學校的思想轉化為學生愿意接受并能夠落實于自己行動的語言,架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發揮聯系兩者的紐帶作用。輔導員好比一個翻譯家,一位出色的翻譯家,不僅能夠正確的傳達演講者的思想和內容,而且能夠翻譯得形象生動,充分調動聽眾的情緒,使聽眾與演講者能夠產生共鳴。
(4)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感染作用。在輔導員所帶的學生中好、中、差都會有,在網絡文化形成過程中,輔導員可以指導優秀的學生在網絡上開展一些討論,而輔導員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總結性地引導,從而引發學生更寬、更深入的討論。與此同時,盡可能發揮優秀學生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充分利用網絡文化的輿論引導,推動朋輩之間的相互感化與影響。
網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輔導員只是其中一個作用點。要創設良好的高校網絡文化環境和氛圍,尚需要學校各部門一起努力并得到社會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所謂文化,是人類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總和。網絡文化,則是一種亞文化,是隨著時展、技術進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語言符號、音響符號、視覺符號,是一種嶄新的思想文化表達方式,一種文化傳遞擴散的新途徑,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一個全新的視界,使人們源源不斷地獲取當今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文明程度、技術技能,并得到健康有益的休閑娛樂,使人們日臻時尚和進步。
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比較起來,表現出相當程度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借助于互聯網這個特定的載體,形成一種結構完整、自成體系的信息文化。它的主要特點包括:
――它具有海量存儲、無限傳播擴張的廣闊空間。網絡文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傳輸技術,從信源、信道到信宿,充分數據化、網絡化,可以隨時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應有盡有的文化資源。它穿越文化地域、文化時空,進行國際化范式的具有空前深度和廣度的文化信息交流。
――它具有鮮明的民主化、大眾化傾向,常常被奉為通俗化、時尚化的現代文明。它的進入門檻較低,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在人類文明資源面前,人人可以平等共享,自由互動,充分表達人們的個性、觀點、情緒或主張。傳播主體千變萬化,各種信仰、追求都能得到展示,所有的言論、評說都無法阻隔。
――它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的特征,能夠融匯各種地域、人文環境的信息,呈現出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和豐富性。由于信息表達的來源不拘一格,涉獵社會的各類問題五花八門,滲透的領域沒有邊際,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對比觀察、自由選擇的廣闊空間。
――它具有快速、即時性的特點,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文化信息生產、消費的需求,加快文化知識更新的周期。由先進的傳播方法和手段帶來的零距離交流、跨越式溝通和無縫在線對接,能有效地縮短知識積累的時空距離,加速思想文化信息的流動,為新技術、新文化、新生活的產生提供無比優越的條件,使人們有機會透過廣闊的視角,一睹整個社會的原生態,深切感知大千世界歷史性變遷的腳步。
網絡文化的這些特質,使其具備獨有的優勢和特定的歷史作用。簡略地說,它能為大智慧、大手筆地展開網絡文化建設的宏觀調控、戰略布局,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提供廣闊的舞臺;為持續解放思想,消除一切禁錮,開發創造力,提供時代進步的引擎;能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獲取現代知識,增長才干,塑造美好人生,設置全新的操作平臺;為把握和傳達民情、民意,了解社會思潮,預測發展趨勢,聯通第一訊號;為提倡正氣,抵制歪風,樹立先進,提升文明水準,構建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傊?它能為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進步,注入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思考,精心策劃,采取行之有效的前瞻性的措施,切實完成建設、利用和管理好網絡文化這項責無旁貸的重大歷史使命。
――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唱響網絡文化建設的主旋律。面對網絡文化多元共融的總體趨勢,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唱響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主旋律,用我們特有的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支撐起網絡文化不斷普及發展的新天地。要搞好規劃,妥善布局,從正面提高網絡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弘揚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與此同時,要善于透過各種異域文化的沖突、碰撞,汲取、借鑒和接納國外有益的成分,用以培植和加深本土文化的根基,不斷用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提升整個國家的軟實力。
――提高網絡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為了促進網絡文化日益邁向全面協調發展的軌道,要多視角、多層面地充實網絡文化的內容,不斷調整,更新存量,提高質量,切實滿足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真正把網絡建設成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善于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把各種文化產品強勢地數字化、網絡化,加速知識更新,增強文化產品的流動性??梢园巡┐缶畹闹腥A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實現網絡文化的規模化、經典化,這既有利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互補融合,又能使網絡文化的傳承貫通古今中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為地域、地方文化與整個時代同步共進搭建平臺。要倡導原創性的文化發展,創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加快產業化進程,強化品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網絡傳媒藝術;消費性;分析
0 前言
數字化網絡處于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與文化漸漸融合,傳媒文化逐漸步入主流,文化更是與消費緊密掛鉤,傳媒文化消費迅速發展,這些特點串聯在一起構成了當今社會的整個文化消費的主流。由于受到這種消費文化浪潮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已經漸漸改變,物質消費產品固然是人們消費的中流砥柱,但網絡傳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費品,包括網絡品牌,網絡虛擬產品,網絡影視甚至是網絡虛擬號,都已經成為消費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傳媒所率領的新型技術以及數字多媒體等迅捷的傳播方式,充分迎合了當今社會對于消費產品的獨特的邏輯,呈現出了嶄新而又獨特的文化特色。本文從此處著筆,意在借助我國文化消費的特征,對新型的網絡傳媒藝術引起的文化消費型進行分析,從而掌握應對文化消費沖擊的出路。
1 現在社會文化消費特征具體分析
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我國的文化消費特征的階梯性已經漸漸分明。隨著文化消費規模的迅速性擴大以及網絡傳媒的飛速發展,文化消費的總量已達到數萬億元,其規模占據了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并且增長依然十分迅速,在今后幾年內仍會蓬勃發展。其次,文化消費的形式也已經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文化的消費不僅僅拘泥于過去的傳統必須性消費,而是更多地傾向于新型數字多媒體方面以及服務產業,包括大型影視,字畫收集和休閑旅游方面。這些文化方面的消費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視野,精神層面的產業也漸漸不可或缺。整個社會對于文化消費的認可度已經有了大幅提高。同時,政府對于文化消費的支持力度也漸漸加大,對于提升文化產業的消費力度和質量的相關措施也已經漸漸趨于完善,政府和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重要性的共識也有了迅速提升。這就為出傳統文化消費以及新型的網絡傳媒消費提供了優秀的社會環境。事實上,無論是生存性消費,微觀普通性消費以及過度奢侈的炫耀性消費,還是從生物驅動性的消費到具有強烈炫耀心理的現在消費,這都屬于當今文化消費產生的變革,需要政府進行有效引導,民眾進行理性看待。
2 網絡傳媒的文化消費的獨特性
隨著科學文化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平均生產力的飛速提高,商品的物質世界固然永遠是社會的主流,當當今時代上網絡上形形的產物也已經構成了新型的數字化網絡王國,在無形中引起了人的購物欲望。消費已經不局限于實用的價值,更多的在于他所蘊含的符號的獨特性,以及被符號所放大的不斷激發的對人的滿足。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背景,網絡傳媒藝術漸漸在符號以及消費文化中像鏡花水月一般如同幻覺。也正因為如此,數碼電影,網絡文化等一系列產品更是應運而生,這些層出不窮的網絡文化不斷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讓人們樂此不疲的不斷買單,由于當今網絡時代中,消費意識涵括了絕大多數網絡大眾的意識形態,這種內在動力和文化底蘊也組成了這種網絡文化的意識形態。所以,數字化網絡所購建的網絡傳媒藝術已經成了當今文化消費工具的主流。網絡藝術并不需要過多的凝心匯神和心靈感悟,而是更多地被符號所操控,使得人們更愿意盲目地去占有,去消費。網絡傳媒藝術引起的文化消費區別于傳統的消費就在于這如同符號影像化一般的文化存在以及生存于網絡之中的新型生活方式,以及消費者對這種消費的普遍認同意識。
3 如何面對文化消費浪潮的沖擊
網絡傳媒所率領的新型技術以及數字多媒體等迅捷的傳播方式,充分迎合了當今社會對于消費產品的獨特的邏輯,呈現出了嶄新而又獨特的文化特色。所以當代中國社會正面臨著一場網絡傳媒藝術所率領的消費性文化的侵襲。這場侵襲規模宏大而又來勢洶洶,影響了社會經濟乃至整個中國,對每個人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消費產業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受到這種消費文化浪潮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已經漸漸改變,物質消費產品固然是人們消費的中流砥柱,但網絡傳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費品,包括網絡品牌,網絡虛擬產品,網絡影視甚至是網絡虛擬號,都已經成為消費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股潮流無論如何兇猛,勢頭都直指現在社會的人文本身,文化傾向更是具有相當的超前性,政府對于這股潮流引起的侵襲所表明的態度,將會從文化精神層面上為人民群眾指明應對的方向。由于當代社會的消費主義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存在形式,更多的而是在于整個文化產業如何像當今的社會體系中逐步靠攏。政府不但需要了解應對的防線,更要積極發揮主觀調控性以及管理功能,更好的應對網絡傳媒藝術飛速發展引起的文化浪潮沖襲。另一方面,政府在法律和相關制度方面也應當有所作為,政府需要履行好作為文化引導者和文化管理者的職責,要從根本上加強對文化消費的引導,還需要通過相關法律制度加強網絡引起的文化潮流的管理和約束。在市場經濟的日臻完善中,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文化消費的健康發展,因為市場經濟是與成熟的文化政策以及管理分不開的。
除此之外,如何面對這股文化消費浪潮的沖擊同樣存在于每個個人自身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的文化消費可以是人的又一次解放,享有這種權利,也就為自身思想精神上的最終解放鋪平了道路。只有當個體自身具有了真正的主體意識,不斷盲目跟隨于這股文化消費的浪潮而是主要占有,主要應對時,消費主義文化的浪潮才會真正成為為人這一主體充分服務的高級工具,自身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會在人的理性應對中得到減弱,最終呈現出極大的正面效應。
4 結語
數字化網絡所購建的網絡傳媒藝術已經成了當今文化消費工具的主流。消費時代的文化邏輯被應用到了網絡傳媒藝術之中,真實反應當今網絡時代以媒介為主題的消費意識的特色,同時因為商品邏輯逐漸分布到了整個人類的邏輯之中,消費的形態逐漸變成了一場利益,如今的信息時代,消費意識涵括了絕大多數網絡大眾的意識形態,這種內在動力和文化底蘊也就構成了這種網絡文化引起的文化分析的意識形態。即使被市場的價值規律和經濟杠桿所驅動,對于這種意識形態的網絡文化消費也不曾停歇。那么,如何有機結合技術產品與技術產品,如何讓人們的文化消費的審美有更多的價值和美感。還有如何在網絡傳媒藝術引起的文化消費和傳統文化消費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每一個研究文化消費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房宏婷.論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互動關系[J].傳媒與文化筆談,2009(3):134-135.
[2] 吳玉紅.論消費社會的文化消費與文化審美[J].學術界,2012,11(17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