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中小?W教育必須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實踐證明了這一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是需要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的新教育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目標和任務、決策和管理,模式和評價,環境和資源、方法和技術,科學研究和培訓和其他方面。這些問題對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一個新的課題,因此,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過程必須逐步探索,及時的總結,切莫等閑視之。

      一、信息、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

      我國教育信息化在開始階段,我們耳聞目睹了很多學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規劃教育中簡單地定義為“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和網絡是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先行者,但學校教育的多媒體和網絡教育不應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的內涵遠不止于此。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一點,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可能會引起誤解。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中發展和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信息社會建立教育環境。根據理論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理解,是使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能使教育者和學習者輕松地獲取信息和信息交換的環境,特別是應該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周圍的一切在學校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是生存和發展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的總和。

      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

      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已經使信息化教學環境適應了學生信息化的需要,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教學環境,不僅是硬件系統,而是硬件、軟件、隱藏的一切有機集成系統,與傳統的教學環境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1.提高共享學習資源的溝通功能;2.實現了教學設施網絡化;3 .項目促進多媒體學習環境的改善。對于這一塊的建設,我們學校的領導對形勢有長遠的看法,在學校經濟不富裕的情況下,花錢已經邁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為了滿足學生信息學習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寬帶校園網、電子閱覽室和遠程教學信息網絡系統。學校應積極尋找籌集資金、加強多媒體教室建設的途徑。致力于建設各類教育資源和教育設施信息化教學與信息管理系統的各種支持體系。

      三、當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內容

      1. 具有比較固定的按培養目標應提供的客觀實踐事物與客觀實踐環境, 包括實驗室、技能訓練室、勞動技能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與一些社會上的科研機構、文化機構、活動場所建立固定的聯系, 為學生的實踐和活動提供服務基地。

      2. 具有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教室物質環境和教室文化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中小學生學習、審美情趣、心理素質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健康發展與否,上述因素關系極其重大。

      3. 優良的教師隊伍。教育信息化首先應從教師的培訓開始, 而且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是最關鍵的因素, 因為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導者。教師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內容、目的, 不經常更新教育教學理論與專業知識, 不精通教育傳播技巧, 不熟練掌握現代媒體的開發與利用, 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改革傳統教學, 那么教育信息化則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熱鬧, 實際上形式主義為多。

      4.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有目標地裝備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在充分利用傳統教學媒體的基礎上, 開發和建立各地區各學校的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及各種各樣的信息傳輸網絡系統, 為教師和學生獲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四、當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與師資培訓

      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的挑戰,是教育變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它使傳統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學生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自然,被認為是教師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其功能和角色定位,也將逐漸從傳統的“知識”轉變為“設計師、輔導員、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和研究人員”。這種新型教師的職能轉變,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必須包含現代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首要任務應該是立即啟動和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根據老教師的特殊情況,從頭從快從優開展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切實地轉變教師職能,這項工作已刻不容緩,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學校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能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基礎教育;建設方式;成效標準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設中的地位[1],同時,也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績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當我們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時,也要對如何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行冷靜的思考。本文針對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建設方式、成效標準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1.問題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使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科研管理實現自動化,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有機整合[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與目共睹的,在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人才培訓、關鍵技術及標準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基礎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基礎教育改革,也不斷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的發展也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方式、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以及信息技術教育已經不適應基礎教育的實際。本文將對這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2.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奮的,從中小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建設到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以及實施的“農遠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極大推動了教育教學的現代化進程。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礎教育信息化也已經完成了基礎條件建設,人才和制度建設也逐漸完善,接下來要重點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發展及其標準化建設。

      2.1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的思考。

      人們談到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培訓等,黃榮懷教授將這種建設方式稱之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那何為“集約型”的信息化建設方式呢?黃教授認為是“共享信息資源、發展信息服務和提升信息素養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建設方式[3]。筆者對此深有感觸,近幾年經過國家、區域以及學校三級部門的不斷努力,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信息技術環境也逐漸形成,雖然先進的技術裝備不斷涌現,但基礎教育階段配備的信息技術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能夠跟得上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過分強調硬件設備的升級換代就變成了一個資源的浪費。

      基于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信息化建設中,應該將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信息技術應用上,在現有的教育信息化條件裝備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深度挖掘技術潛力,使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A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面臨轉型,從原來強調教育資源庫建設轉移到信息資源的共享共建,從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轉移到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自我提升。在資源建設方面,著重加強區域教育資源建設,提升區域優質教育資源質量,建立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共建機制,形成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有效互補。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方面,轉變傳統培訓內容和方法,積極構建信息技術環境,培養教師自我接受、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能力,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

      2.2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的思考。

      經過20多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成效顯著,但也普遍存在著在認識和評價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上,缺少統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難通過一定的硬性指標來判斷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標準,就會過分強調“升學率”,導致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學生素質提高為標準,但又缺乏相應的定量評價指標。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應該從影響教育主體應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與任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教育管理、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以及軟硬件應用成效等方面進行規劃?;A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還應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證信息技術教育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同時,單一的評價標準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設,細化評價指標層次、規范定量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的必備條件。

      2.3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術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分為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兩個方面。目前,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在開設信息技術課,而不同的學段之間至今還沒有一個系列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設置也沒有統一的依照,各學段的教學起點定位不明確,教學目標也不盡相同,教學內容重復。同時,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在目前我國這種大班制的教育條件下,教師也很難因材施教。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參照標準應該統一,學段之間的教學內容要做好有機的銜接和過度。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比如: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內容應該傾向于具體的有形象化結果的操作,高年級的學生逐漸發展到抽象思維,應該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該設置一些選修內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雙向含義:一個是“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達到推動學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另一個是“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從另一個角度講,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既是一種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是另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的有效運用。這就要求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注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合理運用,不但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對于其他學科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可以一方面通過繼續教育和培訓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必須主動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強自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這也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根本解決之道。

      3.結束語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信息化建設與教育實際不相符的因素,轉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完善信息技術教育、進一步轉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思路,將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進寶.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8,3:8-13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3篇

      Abstract: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o take off, is the basic symbol of China achieved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sues, improv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tegrate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shortening the gap between cities and towns, reflecting social justice,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made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

      關鍵詞: 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

      Key words: rural;basic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227-02

      0 引言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比例為53.1%。經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截止到2010年,全國共有26萬所農村小學,5.5萬所農村初中,占全國中小學總數逾50%。如果所有的農村中小學都能夠實現信息化教育,我國就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基礎教育信息化時代,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還比較薄弱。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加快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全面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作者認為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1 加強信息化觀念建設

      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組織,充分協調本地農村學校的領導班子成員和骨干教師,通過到比較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學習、旁聽公開課等方式,使他們增長新見識,感受新技術,借鑒先進教學理念。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各學校分別組織全體教師開會學習,展覽觀摩拍攝的圖文視頻資料,給其灌輸新的教育理念,讓他們直觀的感受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革。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當中,全體教職工都會意識到:教育信息化是農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騰飛的基礎,它對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起關鍵作用。應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步伐,努力縮小同優秀學校之間的差距。

      要把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到個人考核制度當中。根據各個鄉鎮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在對各鄉鎮的主要領導、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以及農村中小學校長,進行個人年終考核時,應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情況納入考核制度當中,沒有達到要求的要給予批評指正、通報批評等處罰。教師評選優質課、做示范課,凡是課堂教學中沒有使用課件,可以實行一票否決制,從制度上對發展教育信息化加以引導。

      2 加強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

      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重點是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信息化教學環境是包含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等組成的綜合系統,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軟件之外,還包括教學實踐環境,如電子圖書閱覽室、教師計算機備課/教研室、一般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技能訓練室、勞動實踐基地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課室。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尤其重要。

      各學校應根據各自情況,合理制定自身的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并逐步實施。在制定規劃時,必須遵循“軟硬件協調發展”這一首要原則,即所謂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信息化硬件設施的建設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加快信息化軟件資源的建設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硬件通過軟件來體現它的價值,軟件通過硬件來展現它的豐采,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由于農村學校多數經濟條件較差,因此,在硬件基礎建設中,要通過多種渠道,想方設法籌措建設資金。應根據教學實際需求,本著適度超前、方便升級的原則,不追新,不求貴,合理配置各種信息化設施設備。

      3 穩步推進校園網絡建設

      校園網的建設為學校辦公管理、教育教學、教改科研、系統管理提供了網絡平臺,是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基礎。目前,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我國的農村學校校園網建設距離城市學校依然還有較大差距。一項調查數字顯示,城市學校的校園網建成率達到86.2%,而農村學校的校園網建成率還不及城市學校的一半,還遠遠達不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不少省市已經拿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有的已經在具體實施當中。

      4 加強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適應信息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對于推進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發展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筆者提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組織專業的培訓機構,配置專職的培訓人員。二是組織培訓時應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根據農村教師現有的應用水平,選擇適合的培訓科目,制定不同層次的培訓內容。培訓時應注意簡單易懂,貼近實際,培訓重點應放在如開、關機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辦公教學軟件上。對個別參訓較為優秀的年輕教師,還可專門組織對其培訓簡單的軟、硬件維護維修知識,使其具備一定的軟硬件維護、維修能力。三是培訓形式要避免單一化。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基礎知識的培訓,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應用技能的培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培訓規劃。不要只拘泥于集中面授,還可采取邀請專家、優秀教師講座、遠程教育、教師自學等多種形式。還可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修學習,使其具備指導和帶動其他教師使用信息化設備的能力,培養其成為學校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學術、科研帶頭人。四是組織培訓一定要循序漸進,要“少食多餐”,“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要不得。五是制定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避免某些軟件已經落后淘汰了,而我們還在用于培訓的情況出現。

      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提高是個艱巨、復雜的綜合工作,也是我國近一階段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充分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教育資源,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應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全面推進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下,在各級教育教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農村學校教職工的學習參與下,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必將結出累累碩果,綻放絢麗光芒。

      參考文獻:

      [1]央視網.教育部:全國小學校數量10年減少50%;2011.12.30 http:///china/20111230/115728.shtml.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信息化建設;重要艱巨和緊迫; 教育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240-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農村學校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從很大意義上說就是學校的教育教學與日常管理要融合計算機技術,走信息化之路,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大多數教師不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難以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落實。即使政府財政出資購置較為理想的信息技術設備,師生及社會在廣為贊嘆之余,是否真正用于教學,全面為教學服務仍是問題。據此,筆者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強化意識,認識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實現現代化最為強勁的助推器。推進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10月,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對教育信息化和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只有正確認識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視這一工作,進而將這一工作落到實處。

      二、定期培訓,不斷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

      推動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應從提高教師自身計算機應用水平著手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其核心就是計算機的使用,我們學校位于海島,與外界的聯系少,教師大多較少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的了解知之甚少,對計算機的使用基本摸不著門。而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又決定了教師必須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進我校的信息化建設,首先必須讓每一位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是一個關鍵因素,試想,在一個設備配備齊全的學校,教師卻不會使用計算機,那這些設備無疑將成為一堆擺設,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必須掌握如下計算機技能。1、計算機基本操作使用,能正確熟練地使用計算機辦公軟件;2、了解并掌握相關網絡知識,能熟練使用IE上網瀏覽、查尋各種教育教學所必須的資料,對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夠收發電子郵件,共享網上資源;3、專業教師還應掌握課件制作等軟件的使用,能根據課程的需要運用軟件制作課件;4、根據學科需要,教師還應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同時能在網絡上發表見解、交流思想。以上四個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讓每一個教師都能熟練掌握,只能是通過定期學習讓教師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種“人人學習計算機”的氛圍后,教師也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這時,教師就可以在指導教師引導下自學各種軟件的使用方法。最后達到教師計算機水平的整體提高。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奠定“軟件”基礎。

      三、多方籌措,穩步完善“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一個決定因素。而學校的設備配置需要相當數量的資金,設備配置一步到位很難,所以,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中,作為農村學校,又是海島學校,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信息化特征,學校想方設法,多方籌措,我校裝配擁有計算機教室,拉開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序幕,接著,當年由教育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辦免費放送了“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設備,包括數學化信息技術教育室衛星數據接,多媒體展示平臺,光盤播放等設備,其中還包括一些教學資源類光盤,極大地方便了老師和學生對天網各種免費資源的瀏覽和使用。在今后我們還將爭取各方資金和社會辦學力量,把我校的“硬件”配置再上個新的臺階,爭取與外界先進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小。

      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效益

      對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5篇

      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江蘇淮安223001

      摘要 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淮安技師學院信息化的現狀,根據當下信息化發展形勢,對我院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及分步實施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信息化;淮安技師學院;建設實踐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 社會信息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提升,信息化是職業院校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十分重視高校信息化建設,總書記在首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指出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并強調堅持不懈推進信息化,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高校信息化的推進將引發教育改革。高校信息化的出現促進了教育方式、教學過程的發展,極大限度地豐富了教育資源。在信息化教育出現之前,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主導者,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比較單一;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生在學習上擁有更多地自主權,教師成為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 可供學生選擇的教育資源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

      我校由于底子薄,起步晚等歷史原因,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校園網的網絡結構簡單、不能做到可控、可管理,設備落后、線路老化嚴重;只能勉強維持最基本的辦公需求,已經不能滿足我院信息化發展需要。學院部分教室的多媒體損壞,甚至有的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且利用率不高。辦公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缺乏,無紙化辦公程度嚴重不足,導致資料保管不完善。數字圖書館建設滯后,缺乏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教學案例、電子題庫、電子文獻、網絡課程和電子文檔的引進、開發、組織;組織機構、管理人員隊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師資隊伍建設、規章制度建設不夠完善。推進我院信息化建設,進行科學統籌,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完善。

      1 提高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袁作為信息化環境建設不容忽視中心機房主要從機房裝修、配電系統、空調系統、機房動環系統、機房防雷接地系統這五個方面進行總體設計,動環系統部分加入了智能監控、報警,保證網絡中心機房的安全。

      校園網的設計原則能支持現有應用系統;有效支持廣域網連接;網絡結構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可管理性、可靠性,減輕網絡管理人員工作的難度,保證網絡帶寬最優化運行。實現校園辦公區域、教學場所、學生宿舍網絡全覆蓋。整個校園網設計主要采用有線接入,在圖書館區域特別設計了無線網絡接入,采用無縫漫游接入方式,實現圖書館、閱覽室、大廳、公共休息區無線網絡全覆蓋。

      2 加強我院信息化應用建設

      主要包括OA 系統、各類MIS 系統、多媒體素材、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教學案例、電子題庫、電子文獻、網絡課程和電子文檔的引進、開發、組織、分類、加工、存儲、利用等;學院建成OA 辦公系統及各類MIS 系統,如教務管理,學生學籍管理系統。

      2.1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 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主要集中在教學資料的建設上。資源建設既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工作,也是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信息資源建設要采用骨干教師個人或教研室集體開發,學校進行集中管理,形成資源庫共享的方式。按專業建立集多媒體信息,例如機械設備維修、汽車維修等。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整合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和學術文獻等為一體的信息資源庫。圖書館的期刊數據庫、電子圖書數據庫以及信息檢索數據庫將要進一步發展,建立課件制作管理、教學資源數據庫和網絡教學管理系統等的建設。

      2.2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應用性”,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職業教育之中,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提供直觀、形象的視頻、圖片,便于學生接受。教師要積極應用教育信息化,走出課堂,多方面利用學校現有網絡、機房、實驗室等進行綜合性學習。按照互聯網的教育理念,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和科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2.3 開發和應用虛擬技術。

      每個學校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是一些教學儀器設備過于昂貴,而且學生人數多、設備緊缺,要想讓每個學生都在實物上進行操作,條件是不允許的。在職業技能教學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決定一些危險性比較高的操作不便于實行。多媒體模擬教學能克服場地、設備、人力等硬件的制約,能彌補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實訓課堂的不足。如果將教學過程中需要操作的部分先在計算機上演示,并進行模擬訓練,然后再在實物上操作,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危險性也會相對減少。例如汽車發動機拆裝,應用教學軟件,在多媒體機房對發動機拆裝的工具和步驟進行學習,再在實訓室操作,效果將會更好。

      3 加強我院信息化組織建設

      缺乏有力的組織結構,信息化建設方向不明確。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經常會出現學生處統計的學生人數和教務處統計的學生人數、財務處統計的人數有較大的差別。從以下方面出發,解決問題:

      3.1 成立學院專門的信息管理中心。以前學院的網絡建設、多媒體教室等都是在不同的部門管理下進行,會導致有些問題無人管,有些問題都來管的情況。成立專門的信息管理中心才能滿足學院信息化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3.2 培養信息化人才

      第一,培養專門信息技術人員。學院需要專業型人才來保障信息化順利實施。第二,培養信息化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強化觀念,每個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心中都植入信息化思想,提高教職工的信息技術水平。

      教育信息化要不斷的推進,學院信息化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推進的。

      參考文獻:

      [1]劉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及促進策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11.1.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亚洲五月六月丁香激情|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