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景觀布局規劃;景觀生態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綠地景觀規劃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原理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

      景觀生態思想與景觀布局規劃

      2.1景觀生態思想及其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

      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2城市綠地景觀規劃

      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化合理利用問題,總體上要按照功能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空間布局,并應充分考慮滿足城市景觀審美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注重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空間格局、類型組成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通過保護和營造不同層面的生態綠地,建立縱橫有致的物種生存環境結構和生物種群結構。這些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城市景觀規劃方法,正在各種層面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逐漸得到認同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斑塊動態和復合種群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滲透理論,更為景觀結構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應該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進行。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3.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

      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綠地景觀規劃及其實施最終必須以地表空間為對象,因此,對規劃最具指導意義的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則是其理論組成中具有空間意義的部分。

      3.2.1關于斑塊基本原理

      斑塊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動態以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

      3.2.2關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與基質有明顯不同的狹長帶狀地表空間。其重要的結構特征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復雜性要求在廊道規劃時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鄉土特性。通常情況下,帶狀廊道較寬,內部包含一個有豐富物種的中心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干擾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帶狀廊道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意義。

      3.2.3關于基質的基本原理

      基質是景觀的本底,也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對景觀控制力最強的景觀要素。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4.1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綠地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集聚間有離析”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2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生態學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別是生態流與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空間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塊之間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等。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對調節城市氣

      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

      (2)帶(軸、廊):即區域或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線狀或帶狀城市綠地。“帶”可以視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

      (3)網: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熬W”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

      核―帶(軸、廊)―網模式的提出,為在綠地景觀規劃中應用城市景觀生態學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結構模式。

      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等多個領域應用。

      但是,同其它多種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會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中國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類活動強度異常巨大的前題下,在歐美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的適用性如何還需經廣大景觀及城鄉規劃師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①劉青昊,城市形態的生態機制,城市規劃,1995.2

      ②周勁松,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城市,2005.5

      ③陳孝青,城市生態景觀道路設計的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6

      ④齊康,城市的形態,南京工學院學報,1982.3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邢江河;國家濕地公園

      中圖分類號 TU9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128-03

      Abstract:The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dscap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nciples to wetland park planning, can play a good guidance,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regional wetland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th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Wetland Park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Xingjiang river;National wetland park

      1 引言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整合的一個新興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來獲得了蓬勃發展[1],它是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人類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有效途徑,其原理和方法在環境科學和實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近年來,由于濕地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濕地公園在我國近年來成為建設的熱點之一。而景觀生態學作為一研究景觀單元的空間配置、類型組成及其和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其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和尺度,景觀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理論對濕地公園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隨著景觀生態學的深入研究,以科學和實踐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加強,促進了景觀生態學新的學科生長點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包括水域景觀生態學、景觀遺傳學、多功能景觀研究等[3],這些研究成果也將逐漸應用到濕地公園建設中。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部,海拔較高,為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源頭省份之一,其濕地類型豐富,濕地資源以河流濕地最為常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歷史中,不少河流發生了人為的改變,保留原始自然風貌的較少,而貴州安順邢江河就是保持了較好原始自然風貌的河流之一。

      2 邢江河濕地公園概況

      2.1 地理位置 濕地公園位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東北部,涉及舊州鎮、劉官鄉和黃臘鄉3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6°7′40″~106°14′59″,北緯26°14′43″~26°18′14″。其西北接大西橋鎮,東北鄰平壩縣白云鄉,距安順市區30km,距貴陽市區80km,規劃總面積為601.24hm2。

      2.2 濕地類型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的分類系統,該濕地公園內濕地分為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2大濕地類,包括3大濕地型,即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濕地和稻田。據實地調查,該濕地公園內濕地總面積486.6hm2,占規劃總面積的80.9%,其中河流濕地面積110.99hm2,占總面積的18.5%,其中永久性河流面積106.87hm2,洪泛平原濕地面積4.12hm2;人工濕地(即稻田)面積375.61hm2,占總面積的62.4%。各種濕地型中以永久性河流最具保護價值,也是另外2種濕地型存在的基礎,因此永久性河流為濕地公園中最重要的濕地型。

      2.3 生態區位 濕地公園項目區在貴州省生態功能區劃中,屬中部濕潤亞熱帶喀斯特脆弱區,濕地公園建設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完善兩江上游生態屏障,保障流域生態安全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區位上看,濕地公園位于國家重要濕地紅楓湖(也是貴陽市的重要水源)的上游,對于保護國家重要濕地,保障貴陽市的飲水安全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另外,濕地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并棲息著種群數量較大的珍稀鳥類鉗嘴鸛,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是保護該區生物多樣性的必要舉措。

      3 濕地公園的景觀類型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內容有景觀生態學分析、景觀要素的系統調查和分析、景觀生態評價等[3]。濕地公園內的濕地景觀以天然河流為主體,整合周邊的村莊、稻田、森林等元素,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和尺度性。屬于保存了濃厚的自然風貌,同時在長期與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與自然合諧共融的自然景觀、半自然景觀、農業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等多種景觀類型的整合。景觀以邢江河為中軸線型展開,西部高、中部平坦,北部較低,多為丘峰盆地。西部與大西橋相鄰的五翠、浪塘一帶為侵蝕山地地貌。中部邢江河沿岸一帶,以溶蝕地貌為主,次為侵蝕、堆積地貌;地勢平緩,丘陵、峰叢、盆地、洼地相間分布,土質肥沃,流域形狀干長灣曲度大,坡緩谷寬,盆地廣闊,右岸支流特別多,河系成羽毛狀。北部與平壩縣交界一帶,地勢高平,巖溶丘陵、孤峰、盆地相間。

      4 濕地公園功能區劃

      根據“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邢江河濕地的具體特點,將濕地公園區劃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區域。

      4.1 保育區 包括邢江河水面及其中的沙洲及河岸林,其建設思路為根據有關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對本區進行嚴格保護,以保護河流水質為核心,積極實施周邊外源污染的治理;嚴禁引入外來物種,不開展與保護恢復無關的活動;對現有水禽棲息地進行嚴格保護,嚴厲打擊偷獵和破壞水禽棲息地的行為;嚴禁非法捕魚活動;建設健康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增強和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營造優美的濕地景觀。積極開展各種科研監測活動,為邢江河濕地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4.2 恢復重建區 為河流沿岸植被破壞區域,其建設思路主要以人工促進為主的方式恢復和重建河岸帶或濕地植被,改善和提高水禽棲息地質量,擴大水禽棲息、覓食地面積,并開展相應的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活動。

      4.3 宣教展示區 位于舊州仙人壩附近,其建設思路是結合現有仙人壩水利工程建設一系列人類利用濕地資源的展示,如普通水車、龍骨車、水碾房、水輪等,體現人與濕地的和諧共融,表現水資源豐富的河谷盆地特有的農耕文化。

      4.4 合理利用區 包括2片,第1片位于舊州鎮新橋至文昌閣段,第2片位于劉官鄉下新寨至羅隴段,其建設思路是舊州段以憶江南和展現屯堡特色為要素,通過利用現有水渠引水,構建夢回江南主題園和農耕文化體驗區;劉官段利用現有的邢江園,并結合西秀區水利局規劃的河道治理工程建設打造邢江生態園。

      4.5 管理服務區 在舊州鎮文昌閣附近,其主要建設思路是根據實際情況,規劃在舊州鎮鎮政府所在地毗鄰邢江河的居民聚居區建設管理服務區,既有利于管理,又便于保護。

      5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5.1 景觀格局 景觀格局,即空間格局,指大小和形狀各異的各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與組合,包括景觀組成單元的數目、類型和空間分布與配置,如不同類型的斑塊可在空間上呈現隨機型、均勻型或聚集型。它體現的是景觀異質性,同時也是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在進行規劃時,首先要對濕地公園及其周邊的景觀進行考察,對其基本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景觀格局進行分析。考察結果顯示,該濕地公園的自然景觀、半自然景觀、稻田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依托邢江河濕地而存在的,邢江河這一永久性河流是一系列景觀的中軸和核心,整個景觀格局為線狀分布格局。

      5.2 景觀生態保護 在進行功能區劃時,注意保護景觀生態,將原始風貌保存完好的河流水面和周邊現存的河岸林帶均規劃入保育區進行保護;將河岸周邊被破壞的區域劃入恢復重建區,恢復重建其護岸林帶,增強其生態功能。在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中也應注意人工與自然相接合,注意景觀生態保護。

      5.3 生態恢復理論 在規劃中注意確保防洪的前提條件下,建議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水利工程中,通過對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態設計與控制,將部分受人為干擾受到破壞的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到受損干擾前的自然狀態和景觀格局,也即是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合理的內部結構,從而實現高效的系統功能和協調的內在關系。如為更好的保護邢江河水質,提升景觀,規劃恢復完整、連續的河岸帶,針對濕地公園兩側的河岸帶的現狀不同,對河岸帶進行不同形式的拓展或恢復;在吳章至蓮花塘段保存了較好的水禽棲息地,邊緣的少量地勢低洼的稻田規劃仿自然恢復濕地植被,恢復水禽棲息地。

      5.4 水域景觀生態學 水域景觀生態學是近年來學科交叉與融合形成的景觀生態學的新生長點,它定量地描述水域景觀中結構和功能的關系[4]。邢江河濕地規劃中主要應用了其中水體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水域廊道理論等方面和原理,將水域與景觀結合在一起來進行規劃,形成動態、連續的景觀。

      6 結語

      通過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應用,使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更加特色化、生態化,也更加人性化,對濕地公園后期的詳規等具有指導意義。能有效整合區域濕地資源,有利于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從而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Fu F J,Lu Y H.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J].Progress in PhysicalGeography,2006,30:232-244.

      [2]Fortin M J,Agrawal A A.Landscape ecology comes of age[J].Ecology,2005,86:1965-1966.

      [3] Forman RTT.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10(3):133-142.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第3篇

      廣東省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城市工業的發展與人口數量不斷攀升領全國之先,日漸突出的環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因而審視生態的聲音也日益高漲。因此,景觀生態學適時地被人們寄予了厚望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景觀生態學在整合城市資源、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方面有著很特別的意義,尤其在改善生態環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更顯得獨特。景觀生態學從最初造園觀賞過渡到重視環境保護,再過渡到重視生態建設為主,其核心在于促進環境的協調發展,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綠道設計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創建高質量的社會和生活環境。本文欲以珠海綠道工程為例,闡述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道設計中的應用技術。

      2、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一詞,人們公認為是德國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Trol1)于1939年撰寫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個地區不同地域單位的自然—生物綜合體的相關分析,是對景觀中環境關系的研究。

      2.2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

      景觀生態學原理很多,在此僅涉及到與景觀密切相關聯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綠道設計所關涉到的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相應原則性的闡述與介紹。其一,景觀生態學景觀概念,認為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人工干擾斑塊,城市視為一個景觀單元,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構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態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其二,景觀生態學斑塊理論,可以解釋城市對綠地的尺度、數量、形狀、位置進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過能量、物質和生物的正常循環和流動,構建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通過合理設置廊道(綠道)以分割設置不同大小的斑塊,使得物種呈現多樣性,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的重要目標。其三,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認為綠色廊道建設和各類塊狀綠地的連接度的不斷加強,利用運輸和各種防護林帶建設,不僅可以發揮走廊應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夠體現廊道理論中的核心保護作用。其四,根據景觀生態學基質理論,認為基質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并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以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在城市綠道設計中的應用技術研究,能為我們的城市景觀創造一個新的空間發展模式,從而使得城市綠道設計得到提升。

      3、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珠海綠道工程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技術

      3.1珠海綠道工程規劃設計概述

      珠海市綠道工程規模宏大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為區域綠道(省立)。早在2010年,廣東省全面啟動珠三角綠道網建設并制定了《珠三角綠道網總體規劃和技術指導》之時,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區域綠道珠海段建設規劃》,在秉承珠三角綠道網規劃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礎上編制并實施完成,其中1號綠道定位為西海岸山海休閑綠道,總長約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長54.38公里;4號綠道以生態和都市休閑為特點,全長約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區域綠道共長為82.54公里。第二個層級為城市綠道,珠海市政府還制定了《珠海市綠道建設總體規劃》,規劃總長達220公里。第三個層級為社區綠道,是珠海市域內各行政區的《綠道建設總體規劃》,規劃全長共計300公里。綜合起來在珠海市版圖內,形成了區域綠道(省立)--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的三級綠道路網絡體系,全長達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極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的同時,還對實現珠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能極大地滿足國內外廣大游客的高層次、質量型、休閑型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3.2綠道設計中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方法的應用

      在綠道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其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通過對珠海自然綠色生態廊道、濱河景觀廊道、濱海景觀帶的有機結合和保留,形成整體生態空間格局。這種結合和保留原有景觀的做法,充分應用了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動植物群落,維持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夠更加親近大自然。在規劃設計中,還充分考慮城市各組團的功能定位,依托組團的優勢資源,打造獨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綠道網絡。這種做法也很好地體現了景觀生態學關于各構成要素間的物質、能量和相關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的規律,通過綠道網絡,最大可能地讓資源得到有益的流動,而使景觀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更為難得的是,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將其服務對象設定為以人為主體,充分考慮居民步行的可達性與便捷性,把可達范圍設定在500—1000米內。從而充分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目的和目標是構建以人為本,高質量的人的生活環境。在總體上,珠海市綠道工程整體景觀設計是以景觀生態學理念中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為基礎的。通過綠道設計將源、流、展三要素結合,營造了具有空間層次的景觀生態格局。從景觀生態學斑塊理論來看,可以看出綠道設計中的組團串聯,正是斑塊理念融入城市綠道設計的體現。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態景觀之時,又將人工景觀融合在內,有力地體現了綠道設計中環境資源斑塊的作用。第三,基于綠色廊道功能與作用考慮,綠道網絡的選線即反映了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的相關原理和方法。通過多因子疊加分析,作為綠道網的規劃設計劃依據。這樣一方面保持綠道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不至于顯得過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景觀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地與其他要素相聯系,保持景觀的整體性。很好地體現景觀生態學的規劃理念“環山濱水、通廊串聯、單元式使用”,形成“四縱—兩橫—二環--六島”的空間格局。

      4、結語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運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Som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principle, patch-corridor-matrix princip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such as principle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ill be applied to,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s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不僅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城市規模也在顯著擴張[1]。城市化過程對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同時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顯而易見。如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破壞嚴重.城市熱島效應等[2]。這些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社會形象和區域生態質量也受到影響。因為城市綠地系統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居民休閑娛樂要求,組織城市景觀,美化環境和防災避災、塑造城市形象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們對其越來越關注。但城市綠地系統布局、采取形式和達到效果,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可以減輕城市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重建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 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思路[4].

      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1939年由德國學者Troll通過航片研究東非土地利用問題時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學和生態學為基礎的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產物[5]。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學科[6]。簡而言之,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7]。

      景觀生態學原理優勢在于集中了地理學和生態學的精華,克服了兩者的弱點,把地理學研究空間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與生態學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結合起來,探討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及對空間異質性的管理[8]。

      2 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

      2. 1景觀異質性

      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之一, 也是景觀生態學的核心, 是指一個景觀對一個種或更高級生物組織的存在起決定作用的資源( 或某種形狀) 在空間( 或時間) 上的變異程度( 或強度)[9].景觀異質性包括空間異質性、時間異質性以及功能異質性, 異質性大、則密度高、穩定性大[10]. 在景觀這個層次上, 異質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擾、內部演替和人類活動[11]. 景觀的結構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 景觀的異質性使人類居住的生態系統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擾的柔韌性[12].

      2. 2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有三種: 斑塊、廊道和基質.

      斑塊是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類型、大小、形狀、邊界、動態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綠地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13]。景觀的破碎化程度對生物的遷移、覓食、滅絕等有重要的影響。斑塊面積的大小不僅影響物種的分布和生產力水平,而且影響能量和養分的分布[14]。斑塊的形狀則對生態學過程和各種功能流有重要的影響[15]。

      廊道是景觀唯一的線型要素,是不同于兩側相鄰土地的一種特殊的帶狀要素類型[16]。廊道最顯著的作用是運輸,它還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17]。根據廊道的起源人類的作用及景觀的類型,廊道可分為三類,線狀廊道、帶狀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們可以將廊道分為藍道(blue way)、綠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藍道即河流廊道它不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圍基質的植被帶[19]。綠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綠化為主的線型要素,即種植廊道如林蔭步道防風林帶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質,又稱襯質或模地,它是景觀鑲嵌內的背景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類型,具有面積大、連接度高和對景觀動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觀中最廣泛連通的部分[22]。

      2. 3景觀格局

      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 往往是指空間格局, 即斑塊和其它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等. 與格局不同, 過程則強調事件或現象發生[23]. 格局從結構上可以分為: 點格局、線格局、網格局、平面格局、立體格局[24].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看, 景觀的空間格局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景觀的組成和結構即景觀的空間異質性; (2)景觀中斑塊的性質和參數和的空間相關性即空間相互作用; (3)景觀格局的趨向性即空間規律性或梯度;(4)景觀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變化即格局的等級結構[25].

      3.城市綠地系統概念

      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中多種綠地類型與規模的綠化用地的整體。它主要包括植被、水體、土壤等多種要素[26]。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是以綠色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開放空間并具有相對同質性,因此城市綠地系統可認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種景觀元素[27]。而將城市綠地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時, 城市綠地中的不同綠地類型可認為是綠地系統的不同景觀元素[28]。

      4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4.1 理論缺乏生態性思考我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的發展,只強調了“游憩”功能和“景觀”功能,卻相對忽視了生態性的思考[29]。

      4.2 綠地指標不能直接反映綠地生態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標分為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4 項[30],單以4 項定額指標評定一座城市綠化的水準,缺乏科學理性,難以反映真實性[31]。

      4.3 受城市建設用地制約及忽視綠地生態性以往的城市規劃中,城市綠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結構,而以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城市結構應依賴于生態系統,在實際的城市規劃中,并未因生態性需要而優先考慮城市綠化用地[32]。

      4.4 城市綠地系統編制、法制不健全,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戰略決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貫徹實施力度不夠,法規條例不健全,執法不嚴格[33]。

      4.5 城市綠地系統缺乏城郊之間的完整統一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許多城市的綠地規劃只注重圍繞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視了郊區、干道和河道綠化,未能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34]。

      4.6 缺乏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城市綠地在提高環境質量上起著很大的生態效益,綠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卻往往被忽視[35]。

      5.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

      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區域范圍城市是一個典型的人工干擾斑塊;在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個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構成的景觀單元[36]。其中各組成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流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37]。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包括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生產防護綠地、道路綠地等,以點―線―面的形式共同構成城市的綠色體系[38]。站在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在城市范圍,公園、風景區、街頭綠地、居住區綠地等都是以綴塊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綠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這個景觀單元的基質[39]。

      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個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40]。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綠地系統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以及確保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將景觀生態學上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運用到城市綠地空間布局中,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時,按照“環、楔、廊、園”的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布置,保證綠地景觀的完整性[41]。在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可以用生態廊道將綠地斑塊有機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綠地生態網絡;在公路、鐵路等城市軸線上,通過綠地分割作用產生一系列間斷的分散集團、飛地、子城或衛星城,在各星狀長軸之間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狀綠地,構成人工廊道與自然廊道相間分布、有機分散的景觀格局[42]。這樣的綠地廊道規劃使得綠地真正融入城市內部,充分發揮綠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數量模型著手,建立城市綠地系統與其生態效益評價與預測之間的回歸模型,或者利用GIS 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結構的研究,根據城市綠地的三維特征,基于遙感技術建立相應的“綠量”模型,將城市綠地的生態效應定量化[44]。

      5.1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5.1.1 整體優化原則。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45]。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含有等級結構,具有獨立的功能特征和明顯的視覺特征[46]。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這種不均勻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47]。

      5.1.2 可持續性原則。城市綠地系統地規劃設計,必須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循環過程作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應將認為景觀與自然景觀融合,走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道路[48]。

      5.1.3 獨特性原則。每個城市綠地景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個性的魅力將散失殆盡。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及歷史文脈,使城市綠地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達到與周圍的環境融合,符合人們的審美及心理需要[49]。

      6.總結

      基于生態學的相互關聯思想,運用地理學的規劃方法,綜合在城市綠地規劃中,既是景觀生態學應用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也是城市綠地規劃理論與實踐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50]。運用景觀生態學與綠地規劃融合原理對城市綠地各種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組合原有景觀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新的綠地景觀格局,對提高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51]。

      參考文獻:

      [1] 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劉濱誼,張國.近十年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05(06):25- 28

      [3]徐乃雄.城市綠地與環境[M].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4]肖篤寧,高峻,石鐵矛.景觀生態學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進展,2001(12).

      [5]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

      [6]R?福爾曼. 景觀生態學[M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7]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8]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李哈濱. 景觀生態學――生態學領域里的新概念框架[ J] . 生態學進展, 1998, 5( 1) : 23- 33.

      [10]王仰麟.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發展[ J] . 自然資源譯叢, 1991, 36( 4) : 43- 49.

      [11]李海麗. 從景觀生態學角度關注公路景觀設計[J]. 現代企業教育 , 2008,(12)

      [12]肖英, 劉思華. 城市森林建設的景觀生態學思考[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 2009,(02)

      [13]翟輝.斑塊?邊界?基質?廊道[J].華中建筑,2001,19(3):59~60

      [14] 隋艷.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運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 , 2009,(08)

      [15] 郭瑋, 張碩新.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的應用[J]. 西北林學院學報 , 2006,(01)

      [16] 衛凌志, 牛月波. 景觀生態學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 民營科技 , 2008,(07)

      [17] 傅立群.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以葫蘆島市為例[J]. 中國城市林業 , 2007,(04)

      [18] 吳興瓊, 張綠水. 淺談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04)[19] 劉純青, 陳飛平, 張綠水.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宜春市綠地系統規劃[J]. 林業科技開發 , 2008,(02)

      [20] 夏娃, 黃守敏. 景觀設計中的生態化趨勢[J]. 中國林副特產 , 2007,(05)

      [21] 宗躍光.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廊道效應研究―――以北京市區為例[J].生態學報,1999,19(2).

      [22]唐東芹,傅德亮. 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 J ]. 中國園林, 1999 (3) : 40 - 43.

      [23]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5]高峻,楊名靜,陶康華. 上海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的分析研究[ J ]. 中國園林, 2000 (1) : 53 - 56.

      [26]劉濱誼. 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理論基礎及實踐的探索[J ]. 華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27]王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8]吳效軍. 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 ]. 現代城市研究, 2001,( 1) : 9- 14.

      [29]劉濱誼. 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理論基礎及實踐的探索[J ]. 華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30] 王煜倩. GIS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 2008,(07)

      [31]李敏. 生態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J ]. 建筑學報, 1995,( 2) : 148-157.

      [32]許克福.馬鞍山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中國城市林業,2007,5(2):39~41

      [33]張式煜.上海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2(6).

      [34]舟廷剛,陶康華.寧波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2).

      [35]俞孔堅,段鐵武,李迪華等.景觀可達性作為衡量城市綠地系統功能指標的評價方法與案例[J].城市

      規劃,1999,23(8).

      [36] 姜允芳, 劉濱誼, 石鐵矛. 城市綠地系統多學科的協作研究[J]. 城市問題 , 2009,(02)[37] 劉婧, 張培, 孫峻峰. 成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7,(03)[38] 劉純青, 陳飛平, 張綠水.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宜春市綠地系統規劃[J]. 林業科技開發 , 2008,(02)

      [39] 李小龍. 金溪縣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研究[J].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 , 2008,(12)

      [41] 江阜家.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在城市生態園林中的應用[J]. 現代農業科技 , 2008,(11)[42] 郝本泉, 杜瀟, 趙磊. 淺析現代居住小區的生態景觀設計[J]. 科技致富向導 , 2008,(24)

      [43] 夏林. 淺析景觀設計中生態價值的體現[J]. 國外建材科技 , 2007,(02)[44] 陳連波, 張國軍. 淺談生態位理論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J]. 山東林業科技 , 2008,(02)[45] 王萍. 景觀設計須遵循自然辨證法[J]. 藝海 , 2008,(03)

      [46]林耕, 夏青. 創造生態型城市綠地系統―――深圳特區綠地系統規劃實踐[J ]. 建筑學報, 1997,( 12) : 37- 39.

      [47]李嘉樂. 生態園林與園林生態學[ J ]. 中國園林, 1993 (4) : 42 - 43.

      [48]趙慎,陳爾鶴. 園林生態學芻議[ J ]. 中國園林, 2001 (3) : 8 - 10.

      [49]谷康,江婷,蘇同向.城市綠地系統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國園林, 2005(12):36- 40

      [50]張惠遠,倪晉仁. 城市景觀生態調控的空間途徑探討[ J ]. 城市規劃, 2001 (7) : 15 - 18.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范文第5篇

      目前全國多數農林類院校的景觀設計類專業都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而且大多是專業必修課,但是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學生對景觀生態學不夠重視,學習興趣不高,修完該課程后在做設計時,更多從美學和功能方面考慮,生態意識體現不明顯,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急需整合

      對不同的專業,景觀生態學的本科教材在內容取舍和深度確定上差異較大,目前還沒有一本完全針對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景觀生態學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景觀生態學教材,書中的很多應用實例都是從林學專業的角度談的,比較適合于傳統林學專業的學生學習。[1]郭晉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領銜主編了景觀生態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雖然在內容上更加全面系統,但主要是針對森林資源類本科專業教學編寫的。[2]對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同學來說,由于專業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該教材學習也不太合適。適用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急待完善。

      2與其他專業課的學習結合較少

      據了解,由于沒有完全適合于景觀設計類專業的教材,授課教師也多數只是具有林學或生態學的專業背景,講課及安排實驗時與其他專業課程如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等結合較少,因而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與景觀規劃設計的聯系不大,不愿意花時間學。

      3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多數教學以理論內容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較少,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教學過程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對景觀設計類專業景觀生態學教學的建議

      1建立和完善教學內容體系,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既不能完全偏離于以往景觀生態學教材的一般內容(景觀結構、景觀功能、景觀變化、景觀規劃管理),同時又要具有景觀設計專業的特色,基于此,結合目前國內主要的景觀生態學教材和相關專著內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學內容體系。

      (1)緒論。要求掌握景觀和景觀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和內涵、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理解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比較歐洲、北美和中國大陸景觀生態學學派的基本觀點;了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3]緒論部分是該課程的首堂講課內容,緒論課講得成功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講述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緒論知識外,最好能簡單介紹當前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點明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使當代景觀規劃設計更為理性和科學,景觀規劃設計需要景觀生態學思想來指導。

      (2)景觀要素基本類型。要求掌握斑塊、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塊大小、形狀的生態學意義,了解走廊的作用及類型。[4]本部分內容的重點或難點可與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結合起來闡述,如邊緣效應與人類聚居地的選擇、河流走廊與濱河風光帶的設計、網絡本底與城市綠地系統網絡規劃等。[5]

      (3)景觀的總體結構。要求掌握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觀多樣性的類型,理解景觀異質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本部分內容與景觀規劃設計聯系較緊密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是“格局多樣性在景觀規劃設計和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講課時可重點闡述。如通過景觀空間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研究,尋求合理的景觀配置,在景觀規劃和管理時考慮物質流的利用率以及營養元素的循環;通過景觀連接度和連通性的研究,正確地理解景觀規劃與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僅僅是提高景觀中各單元之間的連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強景觀單元之間的連接度;在修建道路時,為了降低道路對生物遷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過建立橋梁、隧道、增加廊道,達到保護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講到森林景觀的異質性時,可補充古樹名木的有關知識。

      (4)景觀形成因素。景觀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生態系統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及其生態學過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干擾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識學生在中學的地理課上已學過,講解時不必太詳細,以圖片展示為主,稍加復習就行了,而該章的重點應放在干擾因子這一內容上,應掌握常見干擾的類型及其生態效應。

      (5)全球環境問題。修過該課程的學生除了應具備較系統的景觀生態學知識外,還應具有較高的生態素養,與其他沒修過生態類課程的學生相比,要有更強的生態環保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形成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節儉資源消費和節制發展的生態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地運用景觀生態學有關知識去分析和處理社會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6)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要求掌握景觀生態流的基本觀點、基本機制及五種基本形式(空氣流、水流、養分流、植物流和動物流),分析景觀要素類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理解景觀的一般功能(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美學功能、文化功能)的內涵。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本章比較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有很多知識點都比較實用,如山谷風與露營地的選擇,城市熱島效應等。

      (7)景觀動態變化。掌握景觀穩定性的概念及影響景觀變化的作用力類型,不同強度干擾對景觀變化的影響;理解景觀穩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論較多,需要補充一些應用性的內容,否則講課時枯燥乏味,學生沒興趣聽。例如結合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態學的有關知識,補充“演替頂極理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這一內容,教學效果就很好,學生非常感興趣。

      (8)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景觀生態系統分類是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基礎,同時也是景觀規劃與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景觀分類的原則,掌握景觀評價的基本內涵、評價內容、指標體系、工作步驟和基本方法等。結合典型案例講解,效果較好。

      (9)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要求了解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理解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內容與原則,掌握景觀生態設計的原理與類型。本章內容與其他景觀設計類專業課程結合最緊密,學生學習興趣很高。講課時,有針對性地講解一些國內外生態規劃設計的經典案例,如德國杜伊斯保北區公園規劃設計,中山歧江公園規劃設計等。

      2課程實驗多與其他專業課程知識結合

      就景觀設計專業而言,景觀生態學是專業基礎課,課程實驗若能與其他專業課程知識(如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結合起來,不僅能有效鞏固該課程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04級花卉與景觀設計方向的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廣州火爐山森林公園景觀生態改造建議”,實驗要求運用所學景觀生態學、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園林樹木學等學科的知識對火爐山的景觀進行分析評議,提出景觀生態改造建議。實驗先由任課老師帶隊組織學生去現場實地勘察,并邀請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工程、園林樹木學的老師一同現場指導,然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析討論現狀情況,提出改造建議,撰寫實驗報告。結果實驗很成功,大部分同學的實驗報告除了文本外,還附加了規劃設計圖紙,把改造建議圖文并茂地表達出來。

      3教學實習盡量與其他課程一起組成專業綜合性實習

      與其他專業課程一起組成綜合實習,不僅能節省實習經費,而且增加不同專業課程的指導老師數量,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全面。當然,要使相關的專業課程實習集中一起進行,需要在教學計劃里統一安排好實習時間,否則因為時間沖突而引起的調課問題很麻煩。

      4完善考核內容與形式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靈活選擇多種考核形式,打破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成績評定時加大課程論文的比例,可考查學生的文獻資料查閱、調查研究、應用寫作等綜合能力;加大平時作業的比例,可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平時作業,增強其動手實踐能力。

      5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大量優真和清晰動感的畫面、圖表和視頻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具體化、教學內容情景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提高講課的效率。但是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創造力被束縛,教學風格被抹殺,教師成為多媒體課件與學生之間的解說員,使得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講課時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結語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的分支學科,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是普通生態學,因此在講課中要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生態學基礎知識,特別是生態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為景觀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授課的景觀生態學教師除了要求具有扎實的生態學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知識,這樣講課時才能將生態學的知識和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才會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傊?有責任心的教師,合理的教學內容,優良的教學方法是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參 考 文 獻

      [1]徐化成.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郭晉平,周志翔.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觀生態學實踐與評述[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青青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片观看四虎永久|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性xxxx黑人与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