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第1篇

      “未來數十年內將有數千萬的中國人步入老年,由于既無養老金,又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將會引入一個經濟增速放緩、社會壓力上升的新時代。”近日公布的《中國養老制度改革的:(銀發中國)再探》報告作出上述預測。

      該報告是由位于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并由保德信基金會贊助。此次的報告是對5年前關于中國養老制度改革報告的更新。

      CSIS全球老齡化項目總監、報告的主要作者chard Jackson說:“CSIS的新報告評價了近來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對中國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大潮方面取得的進步做出評估。”

      該報告認為,近來中國政府所做的改革正推動中國的退休制度朝正確方向發展,但是這些改革缺乏全面的解決之道。如果中國不做好充分準備,未來將面l臨嚴重的退休危機。因此要在老齡化大潮滾滾而至、中國的機遇之窗關閉之前,即刻采取果斷行動。

      靠什么養老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前景會如何?2005年,相對每100名適齡工作成年人,僅有16名老年人。這一老年撫養比到2025年將會翻番到32%,到2050年會再翻一番,達到61%。到2050年時,將會有4.38億中國人年齡達到和超過60歲,其中1.08億人超過80歲。

      報告認為,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將不僅令未來的中國勞動力的重負難以承受,而且未來老年人中相當大的部分將有陷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危險。中國到2030年時老齡化程度將超過美國,僅其老齡人數的規模就構成嚴峻的挑戰。當老齡化浪潮席卷而來時,中國仍處于發展與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令這一挑戰更加難以應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未富先老”。

      中國的公共養老金制度僅僅覆蓋了其整個勞動力的一小部分,而其私營的養老金系統才剛剛起步。總的來看,僅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享有某種正規養老金福利。中國儲蓄率很高,勞動者中卻僅有少數人為其老年積蓄了足夠的金融資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部分的老年人仍然依靠子女度過晚年。

      完全做實養老金

      報告認為,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家庭的規模在縮小,其非正規的老年贍養網絡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壓力。除非中國未雨綢繆,一場大規模的退休危機很快就會近在眼前。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強調,中國退休制度一定要建立在防貧底線的基礎之上。覆蓋中國所有的老年人,無論其是否參加了供款的公共養老制度。在此防貧底線之上,報告認為中國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更加倚重完全做實的養老金制度,讓老年人工作期間的積蓄成為其未來退休收入的來源。

      過去幾年。政府的改革已經開始把中國的退休制度推向正確的方向。政府試圖把基本養老制度的覆蓋面從原先的國有企業擴大到所有城市勞動者。與此同時,增加中央預算補貼以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空賬戶的問題,增加該系統中個人賬戶的劃撥比例,用于儲蓄和投資。政府還設立了全國養老儲備基金,而且為由雇主發起的企業年金這樣一種新的輔助養老制度打下了基礎。

      盡管有這些進展,政府最近的舉措并不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公共養老金制度甚至在城市還遠沒有做到全覆蓋,政府還要花很大的力氣把公共養老制度擴大到農村。

      基本養老制度還承受著無資金承擔的重壓,由于國有企業下崗潮,導致了廣泛的逃避繳納養老金的現象屢禁不絕。基本養老制度的福利也是不可流動的,勞動者們不得不在工作的流動性與退休保障之間做出痛苦的選擇。盡管個人賬戶目前部分做實,回報率卻非常之低,不可能產生承諾過的替代率。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全球股市下跌的沖擊下,一些決策者對于基于做實在儲蓄基礎之上的養老保障是否明智表示懷疑。

      Richard Jackson說,有效的退休政策要著眼于長遠,以一位供款者整個工作生涯來看,毫無疑問做實的養老制度要比現收現付制度為其產生更高的回報和更大的福利。的確,做實的制度可能會令退休福利受制于金融市場的波動,但可以通過審慎的監管、要求年長的勞動者將其投資轉為固定收益資產等方式來規避風險。

      四步改革養老制度

      “中國政府要實現建立一個充足的和可持續的全國養老制度的目標,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改革。”Richard Jackson說。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提議一個四步走的改革方案。

      第一步,構筑一個普惠的保障底線,由政府的稅收支付,保障中國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無論其是否就業或是否繳納養老金。其中,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老年人,有資格得到相當于當地平均工資20%的福利,有其他收入來源的家庭收入每增加5元,養老福利則減少1元,當老年人的收入達到當地平均工資水平時,養老福利減少至零。這一遞減的方式意味著保障底線能提供更大的福利和幫助更多的老年人,而現有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只能保證收入不低于貧困線。

      第二步,讓整個社會來承擔基本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中央政府應為地方社保局提供補貼,目前是承擔了基本養老金支付的15%,要逐步增加直至100%地支付現有養老福利。國有企業遺留下來的養老金儲備不足的問題,應該由政府的一般稅收來源支付,而不是來自勞動者的工資單。

      第三步,把目前的雙層基本養老制度轉變成這樣一個全國性的制度:政府監管,私營機構管理,個人賬戶用來投資。與當前的個人賬戶不同,改革后的賬戶將是完全做實的,完全流動的,為參加者提供市場的回報率。根據這一改革方案,作為第一層的現收現付制度將逐步淡出,因為其主要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收入的安全保障,可以通過新的收入測試型的保障底線來更有效地達到。與此同時,制度的第二個層面,即個人賬戶部分將會擴大。按照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計劃,該制度還將分幾個階段擴大到農村,先從鄉鎮企業開始實施。

      第四步,通過中國的企業年金制度來擴大補充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新的全國個人退休賬戶系統將逐步充分保障中國大多數勞動者的退休收入。而收入高的勞動者需要補充養老儲蓄。

      關鍵是中國要激勵雇員和雇主都參加新的企業年金制度,可從精簡該制度繁瑣的發牌照流程起步;改善稅收制度,使其明晰和標準化;而且允許使用信托投資計劃,以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第2篇

      黃石礦冶戲劇的美學價值

      論黃石新型城鎮化的構建

      新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學發展觀理念下農村和諧干群關系的構建

      建國初期中國現實主義外交戰略選擇

      列寧對待宗教問題的政策

      以人為本與發展經濟的辯證思考

      論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

      清代誣告案件依法判決情況的原因分析

      對公有和非公有經濟刑法平等保護的再思考

      對法律診所創建與運行的思考

      不結盟運動倡導和促進南南合作的歷程探析

      二戰時期英瑞在轉運德軍及戰爭物資問題上的糾葛

      "第三國外交"下的美伊關系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劉備"三顧茅廬"辨

      孫犁抗日小說審美情趣探析

      《烏魯木齊雜詩》的創作與版本

      觸動中國人真性情的風景油畫語言解析

      融入生活的設計——從韓劇中體味現代韓國室內設計風格

      黃石礦冶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現實啟迪

      芻論礦冶文化

      后危機時期的大產業發展——以湖北省黃石市為例

      試論黃石市物業管理行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住房公積金利率管理研究

      中國商品住宅市場非有效性及原因分析

      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養老保障分析

      漢代七言鏡銘的時代精神

      "平民作家"劉恒的英雄敘事——以劇本《集結號》為分析個案

      簡析電影《一一》中的空間語法

      《請女人猜謎》的文體實驗分析

      解讀《寵兒》人物命名中的象征意義

      商務英語委婉語的順應性解讀

      "帥哥"和"美女"的使用狀況與文化內涵

      文學翻譯中的語境思維

      關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理念的理性思考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之爭的思考

      論圖書館員主觀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簡述高等教育發展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

      簡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ERP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口令在女子防身術教學中的運用

      英語聽力教學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對不同水平英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研究——以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拒絕言語行為為例

      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肩負的重要任務

      礦冶文化與工業文明——黃石礦冶文化的價值定位研究

      對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戰略性思考

      黃石市中小企業信息化的SWOT分析報告

      關于構建低碳科技創新體系的思考

      黨內腐敗現象的表現、成因及防治對策探析

      論基層人民政府財政信息公開——從四川""鄉政府事件說開去

      淘上復淘下,浮來又浮去——評何方形的古代詩歌審美論

      論20世紀中國田園牧歌式平民小說

      從《湯姆叔叔的小屋》、《飄》和《根》看美國黑人的文學形象

      論聞一多《楚辭校補》

      《三遂平妖傳》札記二則——《三遂平妖傳》語言研究系列之一

      進入"想+N(P)+V"格式的語法條件

      《國史要義》史例觀的比較考察

      試析建國初期蘇聯對中國的經濟援助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老齡事業;人口老齡化;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2)11-0044-05

      一、引 言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步入老齡社會,目前正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蔓延。標準普爾公司在近期題為《2010年全球老齡化》的分析報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轉的速度步入老齡化這一事實,將成為勾勒未來國民經濟健康程度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其他力量能與其相比”。菲利普·朗文曾經撰文《深入思考:全球老齡化》,指出這種急劇變化的速度將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諸方面改變整個世界,而且影響的方式可能出乎你的預料。

      作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中國同樣面臨著老齡化的考驗。中國老齡辦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3億,“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并且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雖然我國養老服務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老齡事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供需矛盾突出;服務項目偏少;結構不合理;經營模式單一,等等[1]。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各省市老齡事業的發展進程,探尋各省市老齡事業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對各省市乃至我國老齡事業的整體發展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現狀

      老齡事業以老年群體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相關的各種設施、物品和服務等老齡產品,當這些產品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承擔時,我們稱之為老齡事業,當這些產品主要通過市場提供時,我們稱之為老齡產業。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政府的負擔日益加重,目前,我國正處在部分老齡事業產業化階段。而發展至今,國內學者對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作了大量而多視角的研究。

      有的學者對整個老齡事業發展的意義、戰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研究。如顧國愛等研究表明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對農村消費、投資以及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甚微,對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有待提高[2];陳傳書認為發展老齡事業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3];以及劉莉[4]、呂燕[5]等。也有學者對我國一些具體地區老齡事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如馬璇通過對淄博市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老齡事業發展研究認為,全市老齡工作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老齡工作專業人員極度匱乏,應進一步強調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培育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隊伍[6];王學鴻對云南老齡事業的發展經驗與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7];余章華對三峽庫區老齡事業的發展開展了相關研究[8]。有的學者如洪娜[9]、胡曉等[10]則對某個具體的老齡事業進行了研究。還有一些學者,如洪恬恬對我國政府在老齡事業發展中的責任和作為進行了研究[11];田香蘭則研究了日本的發展經驗,以期對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有所借鑒和啟示[12]。

      以上大量的文獻涉及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具體地區老齡事業的發展現狀以及老齡事業的各個方面的研究,然而,當前已有的研究并沒有建立起衡量我國老齡事業發展水平的量化指標體系,對我國老齡事業整體發展程度的實證研究也極其匱乏。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而人口老齡化迅速加劇,正處于發展探索階段的我國老齡事業存在的各種問題將會凸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我國各省市老齡事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發展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評價指標

      本文運用SAS統計軟件,通過因子分析來減少分析的變量,縮減成幾個虛擬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公共因子,隨后計算各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和所有因子的綜合得分,并根據得分大小進行排序,進而對各省市的老齡事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然后,再通過聚類分析來對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分類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六個老有”理論,結合我國具體情況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本文選取了16個老齡事業發展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本文16個指標數據均來自《2011中國民政統計年鑒》和《2011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其中,最低生活保障享受率X1=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數/老年人總數;養老服務機構數X5=城市養老服務機構數+農村養老服務機構數。

      四、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

      1.數據處理

      由于我國31個省市存在區域面積以及人口絕對數值上的差別,不利于區域間數據的比較,從而使分析結果不準確,這里把除X1和X7外的14個變量數據均除以所在區域老年人總數,成為每萬名老人擁有量。

      2.公因子的提取及解釋

      通過SAS軟件對31個省市的16個老齡事業發展指標的數據進行處理,計算相關陣的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其運行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根據選因子的個數的MINEIGEN準則,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所以應取四個公因子,前四個主成分解釋了78.3%的方差。這樣16個原始變量便轉變為4個公共因子。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主因子的意義,以便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因子旋轉可以使每個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變量的載荷更加顯著,從而使各個公因子的意義更加明確。對得到的四個公因子進行因子旋轉可得到16個指標在各個因子上的載荷,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公因子F1再經過正交旋轉后,X16,X1,X2,X13和X3上的載荷較大,可定義為老年經濟和醫療保障因子;X15,X14和X12在公因子F2上的載荷較為顯著,可定義為老年社會參與因子;F3在X11,X9和X8的載荷最顯著,可定義為老年活動場所和維權因子;公因子F4中X5上的增加明顯,可被定義為養老服務機構因子。 3.因子得分

      通過SAS軟件計算四個公因子在31個省市上的得分,并在此基礎上以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綜合因子得分F,其計算公式如(1)所示。

      F=0.391F1+0.223F2+0.103F3+0.066F4 (1) 計算出各個因子得分并分別對31個省市按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名,結果如下表4所示。

      表4顯示了我國31個省市在各個因子上的得分以及排名,從中可以看出:在綜合排名上,吉林、上海、北京、天津和綜合排名前五,展現出其在老齡事業發展上的領先地位,而海南、廣西、廣東、河北和貴州排在最后,其他21個省市則處于中間水平。然而,各省市在老齡事業的不同方面的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在綜合排名前五的地區中,吉林在老齡事業的各因子上的載荷均較大,上海在F3和F4上的載荷均排在最后,北京和天津在F1上的排名較靠后,則在F2和F3上的排名分別為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一。在老年經濟和醫療保障因子F1上,吉林、、青海、上海和河南排在前五;在老年社會參與因子F2上,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和遼寧排在前面;在老年活動場所和維權因子F3上,浙江、福建、北京、山西和吉林排在前五;陜西、、北京、吉林和甘肅在F4上載荷最大,顯示出其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方面相對領先。

      4.聚類分析

      通過SAS軟件可以根據老齡事業的發展水平對我國31個省市進行分類,其分類結果見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發展情況可以分為四類。其中,吉林單獨歸為一類,老齡事業的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北京和上海歸為一類,其老齡事業綜合發展水平僅次于吉林;天津、浙江、山東、福建、山西、新疆、江西、湖南、四川、云南、 河南和寧夏12個省市歸為一類,其老齡事業發展水平較為接近,處于我國中游水平;河北、安徽、廣西、海南、黑龍江、廣東、內蒙古、青海、遼寧、江蘇、湖北、重慶、貴州、甘肅、 陜西和16個省市歸為一類,其老齡事業發展處于下游水平。這一聚類分析結果與前文因子分析綜合得分水平排序基本吻合,進一步證明了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發展存在的差異。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因子分析將16個老齡事業發展評價指標歸結為老年經濟和醫療保障、老年社會參與、老年活動場所和維權、養老服務機構4個主要公共因子,并算出了我國31個省市老齡事業在這四個方面上的得分水平。結果顯示,我國各省市老齡事業的發展不僅在綜合發展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在老齡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聚類分析把31個省市按照老齡事業的發展程度和彼此間接近程度分為4類。其中,吉林省老齡事業的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單獨歸為一類;北京和上海僅次于吉林歸為一類,其余各省市又分為兩類。

      從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在地區老齡事業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經濟較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地老齡事業發展水平較高。然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主導因素,如、青海、陜西等地老齡事業在某些方面在全國也處于領先水平。這是因為老齡事業不同于老齡產業,它除了各種養老設施、物品和服務主要由政府承擔外,其整體的發展更多依賴于政府的規劃和相應的政策支持以及各種符合各地區實際情況的創新模式的應用等。為應對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問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要任務:重點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優先發展護理康復服務等。各地區也在此框架下制定了本地區老齡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并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以尋求影響本地區老齡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應對加劇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推動老齡事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結合以上實證研究的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我國應該建立評價老齡事業發展水平的統一的指標體系,定期公布數據,以便找出各省市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14][15]統一完善的老齡事業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是各省市老齡事業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也是找出優勢與不足的有效工具,其作用在當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其次,學習并推廣老齡事業發展領先地區的經驗和模式,盡量使各省市發展水平相接近,體現各地區老人享受養老服務的公平性。實證結果顯示,各省市在老齡事業的不同方面的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將會有效地減少因區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老年人的不公平待遇甚或老年養老區域流動等問題。

      最后,各省市努力探索影響本地區老齡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對癥下藥,因地制宜,使老齡事業在加劇老齡化背景下為我國老年人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從實證結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在因子分析綜合得分排序與單因子排序差異很大,表明除了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在老齡事業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外,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從不同方面影響著各地老齡事業的發展,需要各省市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合理制定政策,有效引導老齡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 多策并舉發展養老服務業[N]. 經濟日報, 2012-04-13(13).

      [2]顧國愛, 江貽送, 田大洲. 我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經濟效應分析[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10(10): 94-97.

      [3]陳傳書. 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J]. 求是, 2010(16): 48-49.

      [4]劉 莉. 建立健全老齡工作體系推動老齡事業新發展[J]. 福建論壇, 2008(S3): 17-18.

      [5]呂 燕. 老齡化社會的戰略選擇:社會養老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基于對揚州市的相關調查[J]. 西北人口, 2011, 32(1): 53-63.

      [6]馬 璇. 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淄博市老齡事業發展研究[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1(15): 50-63.

      [7]王學鴻. 老齡事業健康發展探析:以云南省為例[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10, 25(4): 114-118.

      [8]余章華. 在城鄉統籌中發展三峽庫區老齡事業——以萬州區為例[J].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9, 25(4): 13-16.

      [9]洪 娜. 淺析我國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07(S2): 20-21.

      [10]胡 曉, 趙鵬程. 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 求索, 2009(21): 60-161.

      [11]洪恬恬. 我國老齡事業發展中政府的責任和作為[D]. 上海:上海復旦大學, 2011.

      [12]田香蘭. 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比較研究——以日本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為例[J]. 天津大學學報, 2010, 12(1): 29-35.

      [13]汪遠征, 徐雅靜. SAS軟件與統計應用教程[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14]連季婷,王燕妮.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及存在問題[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5):469-472.

      [15]齊 績.試論我國彈性退休年齡改革[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2(6):97-9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Undertakings

      in Provinces of China

      Fan Zhongyuan1,Wang Songl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Beijing 100017,China)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工荒;產業轉移;原因;對策

      一、“民工荒”概況

      國內從2004年開始就出現了比較全面性的民工荒,一直持續到金融危機以后。國家統計局的分析報告指出,2009年在長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2816萬人,比上年減少238萬人,減少7.8%,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3282萬人,比上年減少954萬人,減少22.5%。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分別占全國外出農民工的19.4%和22.6%,分別比上年下降2.4和7.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報告》)。不僅廣東、福建、浙江等農民工輸入大省出現“民工荒”,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傳統農民工輸出省份,也出現了農民工大量短缺的現象。“民工荒”這一現象似乎與我們印象中的就業難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不由得讓人想探明為什么在名義上擁有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我國卻頻頻出現民工荒的現象。本文就從發生在今年年初的民工荒問題入手來淺析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和變化。

      二、“民工荒”成因分析

      首先,現在的農民工追求的不僅僅只是工資待遇的問題,更加在乎自身權益問題。具體來看,首先工作時間遠高于相關法律規定,調查結果顯示,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另外,從2007年開始,農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時間均值都在增加。其次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也沒有得到滿足,現在一些農民工有了基本的醫療和養老,但五金就很少了,如住房公積金等幾乎都沒有。甚至在基本的勞動合同簽訂上,近六成的農民工沒有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2009的數據顯示,與雇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占總人數的42.8%。

      其次,用工荒顯現凸顯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勞動力結構出現了兩頭小中間大的局面。一方面,企業需要大量的生產一線的普通工人,企業對普工的需求量大,但由于其工作特點是工作強度大的簡單重復勞動,企業往往賦予其的勞動報酬偏低,且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差。另一方面,企業愿意用重金聘請是高級技術人才,不愿對低勞動成本的普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這樣就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調,有專家認為這形成了對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逼現象。

      第三,東部地區的優勢減弱。改革開放以來,在政策的引導下東部沿海城市的工業化發展迅猛,農民工們不遠萬里到東部地區尋找就業就會。轉眼到了2009年第三季度全國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月均收入為1455元,環比增長2.5%;中西部地區分別為1389元和1382元,環比分別增長3.2%和4.3%。東部地區為1422元(國家統計局《2009年第三季度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很明顯,在工資待遇上東部地區已經喪失了優勢。加之近年來,由于政府不斷推出惠農政策。

      三、解決“民工荒”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

      1.為農民工提供教育機會,改善農民工受教育程度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中,51.1%的外出農民工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這不僅導致農民工就業面縮窄,也不利于我國企業產業升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開展教育工作時,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更多的勞動者接受教育和再教育,這樣可以滿足企業產業升級對于中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同時可以幫助農民工拓展就業市場,提高生活條件。

      2.加快城市化進程,完善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

      為了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應該修改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為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證。首先解決農民工戶籍問題,消除差別待遇的前提;其次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另外,制定諸如最低工作水平,限制一周工作時長上線,安全生產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保障農民工工作的基本權益。

      (二)企業方面

      1.東部地區企業加快產業升級,中西部地區企業做好產業轉移承接工作

      “民工荒”的出現對于企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東部地區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憑借區位優勢、資本充足,積極做好產業升級工作,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將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到內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創新,以更多的自動化設備代替大量勞動力投入。同時,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成本都日漸增高,中西部地區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逐漸明顯,加之隨著中西部地區交通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區企業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的產業轉移承接的條件日漸成熟。這樣一來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不用跨省就業而在省內就業帶來的便利和消除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2.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改善工作環境條

      企業應該不斷改善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資本運作效率和生產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水平,提升企業的競爭水平和市場占有率。與此同時,適當增加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以滿足生活成本上升而導致的對工資水平上漲的剛性需要,還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吸引更多勞動者以滿足生產需要,促進生產力發展,有利于企業不斷發展。除此之外,企業還應該注意改善工人生產工作環境,工作環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勞動者積極性的高低,而且也關系到一個企業是否能夠更好的吸引到足夠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蔡.“民工荒”現象:成因及政策涵義分析[J].開放導報,2010,(1).

      養老研究分析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社會保障;信息化;保險

      一、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存在問題

      1.社會保障信息分散,缺乏統一管理和相互聯系。(1)管理體制因素。管理體制是制約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最根本因素,存在著險種的分機構經辦與實現社會保障信息資源共享、基金管理的分散性與建立集中式的社會保障資源數據庫之間的矛盾。(2)政策因素。近幾年,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政策出臺比較頻繁,導致對核心平臺的修改比較頻繁,信息化建設中還面臨政策的不穩定性與系統需求確定性的矛盾。

      2.社會保障信息封閉,缺乏透明,無法滿足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和使用。(1)資金因素。資金問題一直是信息系統建設的一個難點問題,一些地區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項,沒有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與資金地方負擔,建設和運行資金不足與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并存的矛盾。(2)人為因素。這除了在制度、法律層面上沒有建立一套健全的使用和監管體系外,在技術層面上也缺乏一套可供人民監管的透明的社會保障信息系統。

      二、中國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領導,統一規劃。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負起組織領導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的責任,協調各有關部門的工作。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系統規劃和組織職能,按照統一規劃要求制定本地區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計劃,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將農村的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納入本地區電子政務建設的總體規劃。各級政府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對本地區農村信息系統建設工作的指導,建立聯系制度。對各地系統建設中遵守統一標準和規范、落實工程進度、保證工程質量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定期公布建設進度。

      2.規范業務流程,統一技術標準。各級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按照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下發的業務經辦規程和系統建設要求,規范經辦行為,優化經辦流程,認真整理數據,做好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基礎準備工作。要嚴格執行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下發的有關信息系統建設的標準規范,包括《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結構通則》、《勞動力市場職業分類與代碼》、《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指標體系――業務部分》、《社會保障(個人)卡規范》、《勞動保障系統網絡IP地址規劃方案》等。做好統一軟件的開發工作,以適應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3.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建設。認真抓好農村勞動力市場綜合月報數據庫數據質量的檢測和數據深加工,提供包括崗位空缺數、求職人數失業人員的各類分析報告,提高分析報告質量和信息使用的實效性。建立適應農村勞動力市場的統計指標體系,改進完善統計制度和統計方法。利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建立豐富的測算模型,構建良好的數據和技術結合的平臺。加強全省農村勞動力市場因特網站的建設,開發信息網站公共就業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信息網絡的作用。

      4.開展農村社會保險信息網建設,加快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體系,做好全省農村地區個人基本信息和賬戶信息的整合工作。應用軟件以養老保險為基礎,逐步擴展到醫療等險種,爭取在“十一五”期末真正實現“五保合一”的應用網絡,基本數據共享,節約管理成本。全省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統一的規范指導下建立農村社會保險信息網站,向社會各界和收集保險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逐步實現農村勞動保障信息一體化管理,建立一個包括勞動力市場、地稅、財政、統計等部門在內的完整的農村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保險信息服務體系,形成“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場所。采取靈活的服務方式使農村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或電話等多種方式查詢個人賬戶、政策法規、熱線咨詢等信息,實現咨詢“一線通”。

      5.積極籌集建設資金,并加強息隊伍建設。要根據有關電子政務建設的要求,努力爭取向計劃、財政部門申請系統建設的運行資金,也可考慮與銀行等機構合作,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與財政部門協調,落實資金。要加快信息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熟悉信息技術、熟悉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業務的工作人員隊伍,合理有效地發揮信息技術人才的作用。

      6.重視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監控機制。高度重視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加大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系統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計算機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技術手段。重點做好系統應用、數據權限、網絡管理、機房設備等方面的安全工作,確保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春黄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