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留守兒童調研情況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主要是:隔代監(jiān)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jiān)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jiān)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yǎng)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jiān)護人無力輔導學業(yè)。隔代監(jiān)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jiān)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jiān)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tài)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yǎng)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孩子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jiān)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fā)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縣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chuàng)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yōu)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梢哉f,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chuàng)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zhèn)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jiān)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2)努力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3)創(chuàng)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習慣;關愛;對策;統籌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087-01
符川鄉(xiāng)秦家岔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研報告。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該村共有30名留守兒童,約占全村兒童的12%,由于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和批評教育。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jiān)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范,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于臨時監(jiān)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于地里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yè)的態(tài)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yè)的態(tài)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jié)制。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愿意和老師談談心里話。
(三)學習壓力大。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
(二)臨時監(jiān)護人素質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jiān)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jiān)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不會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wèi)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成為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健康成長環(huán)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監(jiān)護人、學校的聯系。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jiān)護人及臨時監(jiān)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jiān)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zhèn)、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zhèn)、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及時發(fā)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概念;數量;行為特征;對策研究
全國婦聯于2013年5月份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六千一百萬,且其規(guī)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在我國農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等原因所導致的與父母分離時間超過四個月、在家中與其他親屬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單獨生活的未成年兒童。他們的特殊之處就在于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照顧和引導規(guī)范,極有可能產生心理、行為、思想等方面的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留守兒童概念研究
多數文獻是從父母(外出數量、時間、離家遠近、回家頻率、外出事項)、留守兒童(年齡、性別、監(jiān)護人類型、見父母的頻率)、居住地等方面進行界定。其中在父母外出時間、留守兒童年齡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在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父母外出數量以及監(jiān)護人類型也就是兒童的留守類型方面達成了共識。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背景、概念、規(guī)模、監(jiān)護人類型、留守的原因、留守的影響、解決的對策等是眾多學者都會研究的方面。但具體內容之中又存在差別。研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通過對比研究的方式,比較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以及同伴接受性之間的差異.[1]比較國內與國外的留守兒童的不同情況,進而為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路徑。有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對留守兒童的現實情況進行了真實的調查,通過具體的數據進行分析,盡可能的展現了留守兒童的客觀情況.[2]也有人采用敘事方法進行了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研究.[3]
很多文章都贊同留守兒童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張在1994年的望上提出的,他將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在國外工作或學習,被留在國內的孩子.[4]他也界定了留守兒童的居住問題,但并未對留守兒童的年齡、與父母分離時間的期限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長久以來學術界對留守兒童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例如,范先佐就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或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務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5]這個概念的界定與一張的界定十分相似。不同點在于對留守兒童居住地的界定,即國內與貧窮落后地區(qū)的區(qū)別。誠然留守兒童中,農村地區(qū)的兒童占了絕大多數,根據學者已有的相關研究證實全國的留守兒童超過80%居住在農村地區(qū).[6]即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轉型帶來的農村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丁杰、吳霓就進一步指出了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而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7]吳霓從留守兒童的受教育階段進行了年齡的界定,這有利于調查對象的選定,方便了問題的研究,同時也容易造成對非在讀留守兒童及學前留守兒童狀況的忽略。趙景欣等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是: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8]在此對父母的外出數量做出了規(guī)定,但并未對父母的外出時間作出規(guī)定,并提到了戶籍的問題,同時對留守兒童的年齡也做出了限制,指的是未成年人,這就為涉及到留守兒童的一些合法權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江榮華則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xiāng),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江榮華在此對留守兒童的年齡提出了限制.[9]最早對留守兒童父母的在外時間進行限制的是呂紹清和葉敬忠,他們分別將這一時間限定在半年以上和四個月以上.[10,11,12]這有利于實現調查研究的可操作化,同時也會使對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時間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產生的不同影響的研究進一步深化。林培淼等認為概念的界定可以從兒童所在地域差異、是否在校學習、兒童年齡差異、兒童所在家庭結構情況、兒童留守時間的長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雙方均外出稱為完全留守兒童)以及留守期間主要監(jiān)護人等7個維度來考察研究對象.[13]
綜上所述,本人將留守兒童界定為在我國農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等原因所導致的與父母分離時間超過四個月、在家中與其他親屬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單獨生活的未成年兒童。
二、留守兒童數量研究
段成榮等人的研究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估算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規(guī)模、結構、地域分布等基本情況。此文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比例為87.52%,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28.52%,占全國兒童21.88%。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國共有27891萬0-17歲的兒童,由此推算,全國留守兒童規(guī)模為6972.75萬,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為6102.55萬.[14]全國婦聯于2013年5月份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六千一百萬,且其規(guī)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羅國芬在研究留守兒童的規(guī)模中指出當前對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的估算,公開發(fā)表的有1000萬、6755萬、7000多萬、1.3億等幾種看法。他分別分析了每個數字背后的計算方法及其優(yōu)缺點.[15]雖然對留守兒童的具體規(guī)模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數字,但大家對留守兒童的數量之多、增長之快達成了共識,及大家一致認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重視。
三、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研究
(一)留守兒童行為特征研究
2011年制定頒布的《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強調了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規(guī)劃,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表現及其嚴重性和行為問題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獻主要有:
張文新指出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符合或違準則與行為規(guī)范,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給社會、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的各種行為.[16]張文新對行為問題的界定主要是指違背社會準則,程度分為危害社會與非危害社會之別。留守兒童所表現出的這些行為問題很難說就是因為留守即缺少父母的關愛而導致的特殊問題,但確實是留守加重了這些問題的發(fā)生。杜勇也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特征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如不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撒謊、抽煙、拉伙結派、欺負同學、罵人打架、花錢大手大腳,在家里頂撞臨時監(jiān)護人,養(yǎng)成了以我為中心,專橫跋扈的惡習。一部分還表現為行為兩面性,在學校是乖學生,回到家就為所欲為.[17]胡昆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容易使他們產生的行為問題是:對周圍的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不服管教,違反校規(guī),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甚至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18]趙紅等人也指出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適應不良行為,如退縮或沖動、內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際關系緊張、學習與發(fā)展的能力降低等.[19]王坤等人在調查中發(fā)現,相比城市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更多,如抽煙、打架、曠課等,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家庭親子關系越差,兒童的問題行為就越多.[20]以往還有研究發(fā)現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兒童對周圍他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21]目前的研究中較多針對留守兒童外顯問題行為進行研究,情緒問題和內隱問題行為傾向研究較少.[22]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將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分為危害健康的行為、欺騙行為、違紀行為、違法行為.[23]胡宇芬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為說謊、逃課、沉迷于游戲等行為問題,留守兒童組的檢出率高達44%,而對照組的檢出率僅為17%.[24]
國外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兒童,被撫養(yǎng)兒童具有較高水平的情感創(chuàng)傷癥狀和其他行為問題.[25]親屬撫養(yǎng)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可以導致諸如抑郁、行為障礙或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社會人際關系問題.[26]
由這些研究可以得知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確存在并且有的還很嚴重,很有可能發(fā)展成違法犯罪行為。對此問題值得引起關注,我們應該幫助留守兒童解決這些問題行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這些研究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分類并不明晰,只是指出了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一些具體表現,并沒有按行為問題的性質、地點等進行分類,也就難以做到‘對癥下藥’。
(二)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對策研究
周全德、齊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xiāng)隔離的各種制度,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才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27]專家們認為應以政府為主體,進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發(fā)展綱要等法規(guī)條例的實施細則,盡快出臺留守兒童相關法律法規(guī),強化農村父母在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和教育方面的職責,從而形成全社會尊重、關心、保護兒童的法制環(huán)境.[28]曹建平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通過借助同伴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密切家校關系、開設心理課程、改變家長外出務工方式、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等六個方面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29]聶鵬、姚云等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政府、學校齊抓共管.[30,31]王坤等在對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中提到有效的社會支持可以減少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發(fā)生,社會支持越多,留守兒童的違法、違紀行為越少.[32]陳曦等人的研究結果對流動兒童問題的政策建議是盡力去減少弱勢群體的經濟壓力,改善他們的學校及師資,對其家庭及居住社區(qū)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并從宏觀角度盡力消除現存教育系統的種種戶籍限制.[33]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是缺乏社會支持所致.[34,35]研究發(fā)現,良好的社會支持不僅可以緩解兒童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6,7],還可以減少一些外向性問題行為的出現,如打架、逃學等違紀行為以及吸煙、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為.[36,37]
四、結論:
(一)存在的問題:
1.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成果豐碩,但缺乏概念的統一性和規(guī)范性,對留守兒童數量的計算方法不一,結果各異,這就難以形成對留守兒童群體的客觀認識。
2.大多研究缺乏深刻地理論積淀,未能將留守兒童問題與哲學、社會學等理論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少有文章能將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思考留守兒童問題。
(二)進一步研究意見:
1.厘清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概念,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特征的形成機制和行為模型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2.力求通過社會學、心理學中的越軌理論、文化資本理論、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等對留守兒童的行為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郝程程.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較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3,(1):98-103。
[2] 盧德平.留守兒童面臨的十大問題及社會綜合干預對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務院婦兒工委基金項目調查結果.“十一五”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報告[J].2006.(4):639-675。
[3] Wendy Haight,James Black,Kathryn Sheridan.A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or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0(32):1446-1457
[4] 一張.留守兒童.望新聞周刊:37.
[5] 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調研報告.2004
[6]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 丁杰,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8] 趙景欣.壓力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保護因素與抑郁、行為的關系[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9] 江榮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及對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6(2):71-72.
[10] 呂紹清.150個訪談個案分析報告(上)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心理的雙重沖突[J].中國發(fā)展觀察,2005(8):16-26.
[11] 呂紹清.150個訪談個案分析報告(下)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心理的雙重沖突[J].中國發(fā)展觀察,2005(9).
[12] 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qū)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3] 林培淼,袁愛玲.全國留守兒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的概念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07(4):27-31.
[14]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況[J].人口學刊,2013(199):40。
[15] 羅國芬.從1000萬到1.3億: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3-6.
[16] 張文新.青少年發(fā)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17] 杜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學校教育新對策――以云南省水富縣第五初級中學為例[J]教育探究,2010(1):41-44。
[18] 胡昆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8):994-996.
[19] 趙紅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20(1):11-13.
[20] 王坤,鄭曉邊,孔令麗,劉文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基于湖北省11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12-14。
[21] 陳希寧,袁萍,蘇維等.某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6):3108-311。
[22] 趙丹娣.兒童問題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觀念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
[23] 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3):98-112.
[24] 胡宇芬.留守兒童――渴望父母愛[N].湖南日報,2005-10-19.
[25] Wendy H,James B.Kathrvn S.A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eration[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riew,2010,(32):1446-1457.
[26] Dana JS,Michiel AZ.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oster Care:Explo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8,(30):774-786.
[27] 周全德,齊建英.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州學刊,2006(1):117-120.
[28] 葉仁蓀,曾國華.國外親屬撫養(yǎng)與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11):37-42.
[29] 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新[J].遼寧教育研究,2007(5):37-39.
[30] 聶鵬,農村留守兒童多元化教育體系建設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45-47.
[31] 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41-43.
[32] 王坤,鄭曉邊,孔令麗,劉文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基于湖北省11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12-14
[33] 陳曦,鐘華.壓力、負面情緒與中國流動兒童的越軌行為[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5):22-33。
[34] Goodwin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9):43
[35] Wight W G,Botticello A L,Aneshensel C S.Socioeconomic Context,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109-123。
全國婦聯2013年5月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我縣留守兒童情況又如何呢?據統計,2014年全縣在校小學和初中學生46987人,其中留守兒童10594人,占比22.55%;2015年全縣在校小學和初中學生46584人,其中留守兒童11864人,占比25.47%。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全縣在校小學和初中生總數在減少,而留守兒童總數在增加。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外出打工,多由隔代監(jiān)護、隔親監(jiān)護、單親監(jiān)護,甚至還有同輩監(jiān)護、自我監(jiān)護等,由于長期同父母之間欠缺親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與管理,很多留守兒童存在令人擔擾的各種問題。
一是心理問題。2015年6月9日____市13歲的留守兒童帶著三個弟妹集體自殺,引發(fā)了一場震驚全國的“留守四兄妹”自殺事件。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是,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留守兒童缺少家庭長期的正確教育,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不求上進,監(jiān)護人的勸告和老師的教誨視而不聞;脾氣暴躁,易沖動發(fā)怒,和同學難以正常相處,人際關系差。
二是學習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祖輩一方面比較溺愛,一方面也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學習習慣普遍比較差,學習成績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厭學、逃學。這樣的學生在農村小學和初中幾乎每班都有,可別看只有少數幾個,可他們對班上的影響卻很大,致使整個班級的學風、班風都受到很大的影響。2014年我縣有451名初中畢業(yè)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職中,其中80.26%是留守兒童。
三是安全問題。2015年8月4日____兩名留守兒童在家被利器殺害。今年1月7日發(fā)生在__縣城的7歲兒童墜樓事件,目前孩子已脫離生命危險,但給家里的傷痛將一輩子存在;今年1月28日__鎮(zhèn)兩名兒童溺水身亡,給兩個家庭造成無可挽回的傷痛。另外,祖輩接送留守兒童發(fā)生的交通事故更多。
四是道德問題。部分留守兒童不遵守社會公德,講臟話、撒謊、打架、上網玩游戲;部分留守兒童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經常與社會上的不良人群混在一起,染上抽煙、賭博的惡習,有的甚至吸毒。更有甚者,還有不少留守兒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015年全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起7人,其中留守兒童3人(1人吸毒),留守兒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比為42.86%,而留守兒童吸毒犯罪占留守兒童犯罪比達33.33%。
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要共同努力,切實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親情缺失、生活撫育、教育監(jiān)護、安全保護等問題,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1.完善家庭監(jiān)護機制。兒童的教育問題,主體在家庭,同時,任何一種陪伴和情感都代替不了父母對兒女的陪伴和情感。要對父母進行宣傳教育,引導父母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有條件的可將子女帶到工作地進行入學;另一方面,動員外出務工人員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陪伴在子女身邊,徹底解決親情缺失的問題。要引導父母學習科學家教理念,正確引導和教育子女,加大對子女的監(jiān)管,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2.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黨委政府責無旁貸。建議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納入“十三五”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確保一旦發(fā)生問題,相關人員迅速介入并妥善處理。建議加大政府投入,在中小學開辦寄宿制班級,使沒有條件去父母身邊上學或家庭中缺乏監(jiān)管能力的留守兒童能夠由學校進行集中管理和教育;沒有條件開辦寄宿制班級的學校,可以開辦“四點半”學校,使留守兒童在學校放學后“有地可去”。建議開展試點工作,在留守兒童較多的鎮(zhèn)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探索實踐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模式;以村規(guī)民約的方式推行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監(jiān)督制度,建立鄰里互助組,對法定監(jiān)護人、委托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進行監(jiān)督。
3.發(fā)揮學校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學校對留守兒童的主導作用,做到對留守兒童因材施教。
(1)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夠且親情缺失的問題,可通過開展模擬家庭活動、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家的學生結成幫扶對子、開設親情教育課等形式。建議學校安排每班每周一節(jié)親情教育課,讓留守兒童每周有一次與外出父母交流的機會,即利用網絡教室、親情話吧等資源,分別給家長打電話,匯報自己
的學習、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體狀況,與家長親切交流。(2)針對家校聯系不暢、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能力差的問題,可通過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發(fā)放家校聯系卡全面了解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舉辦監(jiān)護人培訓班等形式及時向監(jiān)護人反饋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思想表現等,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3)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發(fā)生率偏高的問題,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培養(yǎng)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心理輔導員,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解決感情上的困惑、學習中的苦悶、生活中的煩惱。設立心靈信箱,對成長中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家庭矛盾等個人隱私問題,留守兒童往往難以啟齒,羞于向別人訴說,通過開設“心靈信箱”,為留守兒童開設一條可以傾訴而隱私又得到保護的途徑。
“缺失”是客觀存在,“共享”需要我們?yōu)橹畡?chuàng)造。我們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開展留守兒童調研工作,以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讓更多的人去關愛留守兒童。
一、發(fā)揮基層組織作用,加重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零距離的關愛本屬于父母親人的,我們如能將農村基層的黨員、干部和志愿者以一種組織機構形成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定會給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氛圍,讓孩子心情舒暢的置身其中,親身體驗到來自父母親人以外的關愛。清江橋鄉(xiāng)清泉村人多田少,外出務工人員多達百余,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26家,留守孩子處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有6名,他們的細小心靈過早地受到傷害;二是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有5家,孩子們受教育的隨時都可能被貧困吞噬;三是監(jiān)護人沒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50%,孩子們的成長處于“信天游”的狀態(tài)。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靠“外援”,充分發(fā)揮村、支兩委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團縣委在清泉村正式建立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工作試點,做到有由村支兩委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協會,有在村內選拔的義務輔導員,有固定“走訪日”,有總結表彰長效機制。清泉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特別規(guī)定村支兩委人員分片監(jiān)護留守兒童,村民組長協助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本組的留守兒童。為加強聯系,該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制定了聯系學校和家長的特別信函,共同幫教留守孩子。
隨著組織機構的建立,明確基層干部幫教留守孩子的責任,為留守兒童新增了不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強了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二、建立結對幫教機制,為留守孩子彌補“缺失”
清泉村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試點,另有一個突出特色,即是對留守孩子“幫教結對”單位較多,“雙邊關系”穩(wěn)定,而且收到顯著成效。相關單位都與清泉村1至2名留守孩子結對幫教。幫教活動克服形式主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結對單位一般都是主要領導,親自參加結對幫教和走訪活動,給鄉(xiāng)村和留守兒童產生激勵效應;二是結對幫教活動經常開展鼓舞自信心、培養(yǎng)團結協作等活動,如每年的總結表彰活動,按季進行的集體走訪日活動等;三是結對單位堅持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幫教,除了按共同約定的以單位名義給留守孩子一定資助外,精神鼓勵尤為突出,如雙胞胎兄弟陳雙雙、陳雙喜,父親患絕癥久治不愈,亡故后家貧如洗,母親為還債帶著病體外出打工,成為該村最貧困的留守孩子家庭。在縣、鄉(xiāng)、村三級呵護下,已讀初二的兩兄弟很有長進,不僅主動跟隨爺爺上山撲滅山火,學業(yè)成績也大有進步。
留守兒童從幫教結對中“少一點缺失,多一點共享”,普遍出現成績進步、行為規(guī)范、熱愛勞動、尊敬長輩的良好反應,這已成為村支兩委、孩子家長的共識。
三、組織別開生面的教育活動,讓留守孩子獲得份外“補償”
為實現給留守兒童的“共享”承諾,團縣委開展了多種別開生面的教育活動,讓其他孩子擁有的他們一般都有,其他孩子沒有的他們甚至也有。這樣,留守孩子的“缺失”進一步少了,而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共沐時代雨露的機會就多了。
一是在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全村中小學生中開展“比學習、比勞動、比安全、比文明禮貌、比愛護環(huán)境”活動,鼓勵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每年月都要為未成年人召開總結表彰會議,對“五比”積極分子和考入大學及重點中學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二是召開別具一格的留守孩子家長、結對單位會議。家長會議程包括結對雙方談話、村委和家長代表報告留守孩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