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第1篇

      一、觀光農業園景觀設計的基本含義

      對于觀光農業園景觀設計來說,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是在國內外關于將農業和旅游業進行相互結合的提法,在這些年已經大為鮮見,例如: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產業、城郊生態旅游等等,按照這些思想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觀光農業也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農業表現形式,主要是將旅游業與其進行結合,從而讓人們進行消遣性質的活動,這種活動的主體就是合理的對當地原有的自然環境進行開拓,因此按照范圍以及內容上的不同,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上對其定義進行詮釋。從狹義上來說,觀光農業景觀設計也就是將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將農業產品的生產、展示以及農村空間都賦予能夠提供旅游的基本含義,把農業上的生產、經營和旅游產業充分的結合起來,通過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農業產品進行合理的優化,并對區域進行規劃,從而達到對環境的保護和美化景觀的產業形勢。從廣義上來說,觀光農業景觀設計則是指利用當地原有的空間以及農業自然環境資源、地域文化、人文資源進行旅游產業開發,對農村的觀光旅游功能進行開發,以此來滿足游客在不同層次方面的需要,在這里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同時也包括對農村產業的觀光游覽以及相關旅游經營、基礎設施、旅游服務等內容,為游客提供具有農村本土特色的吃、住、行、游、玩和購物等方面的需求供應,以此滿足他們對自然景觀和鄉土氣息的向往。

      二、把握觀光農業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觀光農業園從其構成性質上來說,可以將其構成要素主要分為:人文資源景觀設計、自然園區景觀設計、園區內部的設施設計等,將這些基本構成要素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整合,才能夠是農業園景觀整體呈現出合理的規劃特點。

      1.人文資源景觀要素

      所謂的人文資源景觀要素則主要包括:①民俗民居設計要素;②鄉土文化傳承這兩個方面。民俗民風是不同地區所獨有的風土人情,其作為觀光農業園景觀中的構成要素,則充分營造出園區景觀所具有的不同文化意蘊,表現出園區明顯的地域性特點,民俗建筑的地域性特點以及空間、尺度、形態的不同通常能夠更好的吸引游人,使之流連忘返,同時為園區的田園山水畫抹上濃厚的一筆;而鄉土文化則表現出所在地域村民的民俗、民族文化,更深入的挖掘農業園區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從而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的需求。

      2.自然園區景觀要素

      自然園區景觀要素則主要包括:①農作物景觀設計要素;②農業生產景觀設計要素;這兩種,所謂的農作物景觀設計則指的是,設計師依據植物形態、品種的不同作為設計的對象,將自然園區設計成一處風景畫,例如在景觀的節點之上設計一處果樹文化廣場,來向游客展示果樹種植所經歷的歷史遺跡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在園區的主要人行道中,打造樹形的展示帶等等;農業生產景觀設計則主要是將農業活動和生產技術、工具的使用作為實踐性的景觀要素,充分展示農村生產生活表現的場景。

      3.園區內基礎設施要素

      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則主要包括:①對生產設施的設計要素;②服務設施的設計要素這兩種,生產設施的設計也就是對農業園區內部的生產專用的設施進行設計,同時也是一處最具有特色的園區景觀元素表現,設計者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將這些景觀要素的原型進行提煉、分解和重組,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景觀;服務設施的設計則通常指的是園區內的景觀建筑、環境小品(座椅、噴泉等)能夠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的服務設計。

      三、重視表現觀光農業園的“特色設計”

      觀光農業園景觀特色設計是指能夠通過合理的布局、規劃來更好的吸引游客的眼球,通過對園區景觀要素的整合和重組,構建一種具有獨特性的可識別并且連續的景觀要素組合模式,從而對那些具有相似特色的區域進行辨識、分類和描述的相關過程。

      1.景區的特色規劃要求

      首先,觀光農業園的規劃要表現出鮮明的區域風貌,與其他周圍的旅游景觀相區別。規劃上結合當地原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特色等要素進行設計,表現出獨特的農業環境景觀形象,同時應體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對比,即強調農業景觀個性,同時也能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觀,注意城市景觀和農村景觀的過渡滲透。

      2.園區中的整體景觀布局設計

      強調觀光農業園主要是以農業為景觀特色的,注重中職的蔬果、花草以及養殖的各類魚、鳥之間的布局特色。使這些不同的區域體現出藝術的美感,同時也要表現出生態的和諧,使得個單元之間既相互聯系又能形成各自獨特的景觀特點。

      3.園區景觀格局設計

      觀光農業園的目標主要是滿足游客體味原始自然生活的樂趣,所以其景觀的整體格局應當以自然山水為格局,而這前提則是基于園區的選址范圍之內包含自然的山水、農田等;或者具備可以開發山水的地形地貌特點,而對于地形平坦的園區,則可以采用大面積的網格格局,形成一種觀光、深遠的形象。

      結論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第2篇

      關鍵詞:鄉村;農家樂;視覺景觀;規劃;形態;色彩;肌理

      新農村建設和舊農村改造時缺乏鄉村建設理論的指導,導致農村盲目照搬城市建設方式,農村趨于城市化,雖然在村容村貌改變取得進步,但也給優美的鄉村帶來極大的破壞,古樸的風俗即將消失,固有的文化即將喪失,美麗的自然景觀也即將消失,這也是所有鄉村面臨的問題。

      對于城市來說,城市人口的膨脹,城市建設的高速運轉,綠地面積的減少,空氣環境質量不斷變差,人們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戶外景觀,以緩解城市發展帶給人的壓力,人們迫切需要回歸自然。

      國外學者對視覺景觀的規劃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紀60到70年代。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著手于對景觀視覺資源的保護研究。景觀設計師希爾維?勞女士在面臨英國當時造林中的一些視覺問題時,借鑒建筑、繪畫等藝術領域的視覺理論,得到了完美的解決。此后,通過景觀設計師的不斷努力和實踐,逐步形成景觀視覺設計的一套理論體系,這套空間視覺分析語言逐漸成為建筑、城市等景觀領域必備的視覺分析語言之一。

      而對于國內,造園理論著作《園治》最早提到視覺景觀,但當時沒有明確提出這個詞語,只有在著作的話語中體會到造園者,已經把人的視覺生理、心理特性運用到造園中,如“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園林巧於因界,精在體宜”等原則。隨后,結合20世紀80年代逐漸引進的國外理論與方法,進行了一些視覺景觀的分析與評價。

      視覺景觀這個概念,先從景觀這個概念來講,字面意思包括“景”和“觀”兩個層面,“景”指客觀世界的自然環境,同時也包含了人造自然景觀,“觀”指人對自然景觀、人造景觀產生的主觀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景觀的內涵豐富,伴隨著人類居住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提出視覺景觀,強調視覺景觀的重要性,希望設計師創造出宜人的居住環境。就目前而言,視覺景觀還沒有具體的定義,這需要后輩設計師在實踐中體會不斷地完善。在這里,筆者認為視覺景觀是以人的視覺感受為著眼點,將視覺分析的方法運用與景觀設計中,描繪出一個以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美麗風景線。

      1 視覺景觀構成要素及意象

      1.1 農家樂視覺景觀構成要素

      從人的視覺角度來分析,形態、色彩與肌理這三個方面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視覺的主要體現。因此,形態、色彩與肌理這三個方面也是景觀的主要視覺構成要素。

      (1)“形態”的內涵千變萬化,“形態”蘊含了事物外部的形狀、姿態、形式,主要包括點、線、面、體、空間等構成要素,這是大千世界的造型基礎。農家樂景觀中的“點、線、面”不僅僅局限于概念上,具體到課題的景觀層面上講,風水樹、涼亭、藝術石、橋、水塘等都是景觀中的“點”,可以構成局部視覺中心,這是農家標志的典型代表;院內的崎嶇小道,平坦開闊大路,院邊的墻垣、土埂、樹籬、流淌的溪流、小溝等都是課題景觀中的“線”,這具有一種方向感,引導觀賞者的視線;院內的曬場、草地、蔬菜大棚、湖泊等都是課題景觀中的“面”,它們使鄉村景觀空間層次豐富,形式多樣。

      (2)鄉村景觀的色彩是極其豐富的,四季交替更迭,色彩變化無窮,美不勝收。但鄉村景觀的色彩并不單指客觀世界帶給你的色彩,也包括人工色彩和人文色彩。人工色彩簡單來說就是房屋、燈光帶給景觀的變化,人文色彩是通過人作為載體而傳達出思想意思、文化藝術、風俗、宗教觀念等因素共同參與下形成景觀的色彩。

      (3)肌理是指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是表達人對物體表面紋理特征的感受。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其表面也不盡相同,帶給你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課題中的木質的小屋、柔軟的草地、纏綿的小溪、堅硬的石頭等帶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傳統的鄉村更是歷經風霜的洗禮,蘊含了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的氣息,別有一番風味。

      1.2 農家樂視覺景觀構成的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將主觀情感賦予客觀事物,人們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會對客觀事物產生相對應的思緒,引發人們豐富的情感漣漪。由此可見,對景觀的首次印象來自于視覺。鄉村的視覺景觀不同于城市,它通過獨特的地域形式、典型的景物來表現,喚起人們心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鄉村意蘊濃厚的優美畫卷。

      2 農家樂視覺景觀特性

      2.1 原真性

      通過課題的研究使農家樂景觀設計樸實自然,充滿鄉土的原真氣息。人們在自然基址構建理想棲居環境,如陶淵明詩句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2.2 地域性

      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地域特色也分外分明,通過農家樂視覺景觀設計中的三要素,挖掘和提升當地的地域性特點,有利于農村長久發展。

      2.3 和諧性

      對于傳統村落要有保護性原則,主要在于處理協調發展和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發展農村時達到最少的人為干預,維持農村原有的自然面貌和精神文明面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村落文化和諧發展。

      2.4 季節性

      四季的輪回帶給世界繽紛的色彩,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激發我們無限的想象。宋代詩人郭熙的一首詩“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四季的色彩,傳達詩人對四季的感受。農家樂視覺景觀設計遵循季節無窮的變化,注重視覺上帶來的直接沖擊,帶給人們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第3篇

      (一)濕地公園景觀的基本內涵

      濕地公園不僅需要充分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好濕地保護以及濕地保護工程恢復的工作,優化濕地資源配置并發揮濕地資源的優勢進而不斷挖掘區域濕地文化內涵。同時在進行濕地保育區外部建設的時候,我們需要將社會文化特性、藝術特性以及生態特性充分結合,構建適合社會公眾群體休憩的濕地主題公園。

      (二)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景觀、生物景觀以及水體景觀,只有實現濕地公園三要素的完美結合,才能夠做好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工作。

      1.文化景觀

      濕地文化景觀的目的是通過濕地的生態特征將當地文化傳統、人文風情充分體現,以凸顯濕地獨有的文化特色。濕地人文景觀主要是由各類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濕地的印記與文化結晶三個部分構成,下面進行分類闡述。

      (1)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

      濕地在人類生活生產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濕地自古便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飾來源之一,由此而來形成一系列漁獵文化、稻田文化、葦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

      (2)濕地改造的印記

      人類在濕地上進行了大量生產活動,留下了數也數不清的足跡,如建造運河、橋梁、堤壩等,這些臨水建筑均屬于人類在濕地改造過程中留下的印記。這些印記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文化景觀。

      (3)文化結晶

      濕地文化與其他文化產生過一系列的碰撞與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結晶,如文學方面的交融形成了無數瑰麗的詩詞歌賦,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于濕地發展歷史上;一幅幅描繪濕地景觀的書法畫卷又如同艷麗的驕陽灑下萬丈光輝照亮整個濕地發展軌跡;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于濕地發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觀

      濕地上生存著大量的植物,從類型上來看包括濕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與沉水植物。由于不同類型的植物其形狀、枝干分布、葉片輪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季節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設計不同的植被景觀,如我們在春季可以欣賞荇菜花與鳶尾花,夏天可以觀賞鳳眼蓮與荷花,秋天可以欣賞蘆葦與香蒲。濕地上同時生存著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為食的動物,常見的有濕地水鳥、昆蟲以及觀賞魚。濕地動物是濕地景觀中一道流動的靚麗風景線,為濕地公園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在進行濕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濕地動物的生活規律來進行。

      3.水體景觀

      濕地水體景觀主要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近岸陸域景觀、岸帶景觀以及水域景觀。近岸陸域景觀可以讓游客在親水亭臺軒榭、棧道上欣賞各類親水設施;岸帶景觀可以讓游人在淺灘、沙洲上欣賞形態各異的駁岸、植物岸帶與沙灘岸帶,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間、虛實互補的岸帶景觀給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觀是通過水質、水流等因素,以或緩或急、或深或淺、或靜或動等水流形成的飛瀑、小溪、淺譚等景觀讓游人尋找心靈的休憩。

      二、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及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景觀設計的目標

      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首先,設計者要確定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目標。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在秉承濕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對景觀單元做好主題創設和層次劃分。此外,設計還要同時滿足濕地文化的宣傳作用和游人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觀設計的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

      在設計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濕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凈能力,尊重濕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為設計對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壞或使影響最小化。

      2.以人為本原則

      設計者除要以生態優先為基本原則外,還需考慮人們的親水特性,要盡可能滿足游人欣賞、親近濕地水景的途徑(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多個角度)。

      3.美學原則

      景觀的設計要與濕地自然景觀在虛實、動靜、色彩、協調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將濕地文化充分展示出來,真正提升濕地美的境界。

      三、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及策略

      就目前來看,濕地公園功能分區主要包括服務管理區、濕地體驗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保育區等。其中,濕地保育區主要對生態過程與生態特征進行一個有效的保護,其環境容量與其他分區相比較小,而且景觀建設的內容也比較少。所以,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主要以服務管理區、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體驗區為主。

      (一)濕地體驗區景觀設計

      濕地體驗區包含了濕地公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設計者可以考慮從地形改造、水文聯通等方面著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淺灘、溪流、噴泉、瀑布、沼澤、河流段等多樣化的濕地景觀,更為全面地體現濕地中存在的各類獨特景觀,要讓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濕地特有的水體景觀、農耕文化以及漁獵文化,通過合理的分布與設計,讓游人能夠一步步感受濕地景觀并得到心靈的休憩。在濕地公園局部水體處理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通過設置寬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并點綴有相應的濕地植物,以形成充滿活力的濕地水體景觀。在駁岸的設計上,設計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線形態、自然力飄積形態、雙螺旋曲線形態以實現虛實結合、曲直相間的溪流景觀。以人工濕地為主的公園,在深水位,設計者可以依自然地勢開鑿成形狀自然、岸帶有起伏、高低錯落的池塘,在濕地水體下游、淺水區域或在積水區布設水稻田,使游人可參與打漁、插秧等農事活動,構建類似于古典農家樂的田園生活氛圍,以滿足現代社會公眾群體回歸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濕地公園中濕地體驗區景觀的設計

      濕地公園中的服務設施景觀實質上就是按照人們在游玩活動中的具體需求進行設置,可以將濕地自然景觀烘托出來,且便于人們對游覽線路進行組織的景觀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質景觀,主要包括木柵道、游廊、園橋、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們可以將其劃分以下3類:一是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將濕地文化內涵更好地體現出來,對濕地意境起到一個豐富作用,如將農耕濕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種農業設施表現出來,還能夠將“漁舟唱晚”的船只表現出來等。二是動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滿足動態賞景以及游覽路線組織的需求,并且對院內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實現近景、遠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機結合,使觀賞效果達到步移景異。三是靜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充分滿足游人在休息、靜態賞景的需要,同時它也是公園構圖中的藝術主體與中心,在公園中起到一個點景的作用,通過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對景等一系列手法,對院內中的經過進行豐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濕地公園中濕地功能展示區景觀的設計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生態修復;特色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自古人們依水而居,城市濱水區不僅是構成人類生活空間環境的重要區域之一,也是最易凸顯城市特色的敏感地帶。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集聚效應,城市濱水區景觀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經濟發展問題與濱水生態問題的矛盾日益突出,對人居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以生態修復為導向的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是改善濱水生態環境、保障生態系統健康、實現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濱水區景觀核心生態問題

      1.1 濱水區景觀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城市化浪潮中,濱水區不合理的開發與建設性破壞,許多生物喪失了原有的棲息空間。生物種類日益銳減,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環境調控功能,破壞了濱水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加之周圍區域農業、工業等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導致水質惡化、生態系統調節功能下降、生態退化等問題,人們對于親水性的需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1.2 濱水景觀特色喪失

      濱水區景觀設計時,盲目追求于景觀的美學價值和良好的視覺效果,沒有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的地脈和文脈資源,不能滿足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水區景觀設計要求和城市形象的表達,景觀特色喪失。

      由于濱水區所處的特殊環境,涉及領域范圍廣,對于土地空間利用的控制和調整不到位,造成現有景觀格局和原有生態格局的矛盾沖突,致使景觀環境混亂。在設計中應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自然環境的原生態,保障濱水區景觀的歷史延續性和用地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空間構成要素分析

      20世紀80年代末,德國首先提出“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1]。日本于1986年開始學習歐洲的濱水治理經驗,他們運用“多自然型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的濱水設計理念,逐漸改建了以往的濱水混凝土型護岸。1988年日本土木學會出版的《濱水景觀設計》結合實例分析了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具體方法,并強調了規劃中公共參與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劉濱誼教授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針對濱水景觀設計提出了“尊重自然,維護生態”的建議,并提出了“生態化駁岸”的設計理念。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修復是指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運用一定的設計方法和技術手段,來改善和提高濱水區景觀生態環境質量,使城市濱水區景觀格局優化、空間環境美化、濱水生態完整,成為一處特色鮮明、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生態是濱水景觀環境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優質的濱水景觀環境應具備較好的環境承載功能、景觀體驗功能和休閑娛樂功能。整體來講,濱水景觀生態構成要素分為兩大類:自然構成要素(從構成因子上分為空氣、氣候、水體、土壤、動植物等;從平面形態上可劃分為水域、緩沖帶和周邊陸域)和人工構成要素(歷史人文、建筑小品、休閑活動設施、內外交通及護岸、提防等安全防護要素)。不論景觀是均相的還是異相的,景觀中的各點對某種生態過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樣的。其中有一些局部、點和空間關系對控制景觀水平生態過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2]。這些景觀生態要素共同構筑了濱水區景觀的生態空間格局,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統一于整體的濱水景觀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

      3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修復策略

      3.1 整體控制、局部調整

      濱水景觀生態修復,不僅僅只是解決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它還涉及到政策規劃、公眾參與、經濟文化等諸多的社會因素[3]。因此,在濱水區規劃設計時,應重視濱水區與城市環境關系的處理,協調該城濱水區景觀設計與其他相關規劃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濱水空間在城市中的定位和價值,并綜合考慮濱水區各景觀功能形態的組織與建構。通過這樣的邏輯關系,使整體與部分相互協調、相互制約,達到整體最優的目標。

      3.2 生態修復、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觀生態學為核心的設計原則下,理性運用生態修復機理,正確處理好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格局指數之間的生態關系,構架濱水生態走廊。濱水空間的整合上,盡量避免對濱水地表機理的破壞,恢復河道自然形態,優化濱水景觀生態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區域自身特色,通過功能的組織、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與植入,運用設計手法,達到一種意境美的營造,以更好延續濱水景觀的地脈和文脈。此外,應充分利用景觀生態系統的自凈化、自修復等功能,尋求自身獨特的景觀生態修復模式。

      植物生態保護方面,恢復濱水區受損的植物,保護鄉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種群。依據濱水區不同的水濕條件,對植物群落進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復,營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觀群落。同時,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觀,為濱水生物提供繁衍棲息的優質生態環境。

      3.3 修復技術、合理運用

      (1)GIS和RS技術。運用GIS和RS等技術,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標準,建立濱水區景觀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對濱水區地形環境、生態環境和水文環境做出定量分析與評價,通過對功能空間的組織、景觀系統的重構,總結濱水特色景觀營造的生態安全策略和規劃調控方向。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應做到及時檢測、反饋與再修復,以促進景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2)水質生態修復技術。在保存現有水系自然形態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氣體抽取等技術進行水體污染物的收集與處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氣候因素,水系有豐水期和枯水期之分,應及時實施水體的調度對策,以確保良好的供水、補水和棄水狀態。

      (3)生態駁岸修復技術。生態駁岸是指恢復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是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延續,而采取的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河流自然環境的傷害[4]。這種駁岸應具有提升生態環境、親水性、安全性等綜合功能。從分類上生態駁岸可分為自然型駁岸、柔性生態駁岸和植物生態護坡駁岸等。

      在生態修復技術實施過程中,應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生態修復技術。保障生態修復與景觀控制相結合,促使濱水景觀生態環境一體化發展。

      4 結論

      城市濱水區是人們休閑交流的重要空間,也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宜游場所。針對濱水區生態修復問題,在此提出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生態修復理念為引導的濱水區景觀設計方法,塑造特色濱水生態環境,同時采用生態修復技術維護濱水生態環境。濱水區景觀環境的生態修復不僅需要設計理念的升華和生態修復技術的運用,更需要運行機制與實踐過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麗萍.景觀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設計[J].科技創新導報,2007.36

      [2]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01

      [3] 付飛.以生態為導向的河流景觀規劃設計[D].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09

      [4] 張國忠.城市河道生態駁岸設計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8.05

      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園林;空間;設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elements of space, form, closed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of spatial knowledge, and put forward the landscape of the treatment of space method, the hope can help colleagues.

      Keywords: garden; Spac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空間的創造一直為設計師們所關注,有關空間設計的理論也層出不窮。但無論怎樣的理論都說明了空間的本質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間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無參照尺度,就不成為空間,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間的實體進行圍合便形成了空間,容納是空間的基本屬性。

      1.空間的構成要素

      空間是一種被限定的三維環境,是一個內空體,它是一個可以被感知的場所。人們在空間的不斷轉換與自然的不斷接觸、碰撞中,漸漸感悟到這是一種特有的審美觀。既然空間是一個三維環境,“地”、“頂”、“墻”便成為構成空間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間的起點、基礎;墻是空間的垂直界面。與建筑室內空間相比,外部空間中頂的作用要小些,墻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為墻是垂直的,并且常常是視線容易到達的地方。

      對景觀空間的設計,也就是對其構成要素的合理安排,從而形成不同的空間感,滿足人們的需要。

      2、空間的構成形式

      明確了空間的構成要素后,就要弄清楚空間的構成形式,以及不同形式的空間給人的不同感受,從而在設計的過程中恰當的選擇處理手法,以期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園林空間有容積空間、立體空間以及兩者相結合的混合空間。

      2.1 容積空間

      容積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圍合,空間為靜態的、向心的、內聚的,空間中墻和地的特征比較突出。這樣的空間形式給人密閉感,私密性較強,界線也較分明,比較容易形成相對獨立的小空間,也較易形成相對寧靜的空間,這種形式的空間一般不適合大的空間模式,尺度相對要小些。其圍合空間的要素可多種多樣,如:景墻、層次分明密實度較大的植被等。

      2.2 立體空間

      立體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間層次豐富,有流動和散漫之感。這種空間形式較為開闊,沒有明確的界線,構成要素也較為豐富,如:景觀廊架、景觀柱、雕塑、噴泉、地形等。由于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空間流動性較大,形成的空間較適合人流集散,要營造這樣的空間形式需要較大的空間尺度,一便構成層次豐富的開敞式立體空間。

      2.3 混合空間

      混合空間的基本形式是前兩種的集合體,因此兼備兩者的特點。相對密閉的容積空間也可成為整個大環境立體空間的構成要素,這種空間形式較為豐富,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行為需求,可形成相對寧靜的小空間,同時又可滿足大的人流集散,因此這個空間形式適合較大尺度的空間范圍。

      容納特性雖然是空間的根本標識,但是,設計空間時不能局限于此,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鋪裝、或伸向水中的一塊平臺,因其與眾不同而產生了分離感。這種空間的空間感不強,只有地這一構成要素暗示著一種領域性的空間。再如,一塊石碑坐落在有幾級臺階的臺基上,因其莊嚴聳立而在環境中產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見,分離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種意義和程度上的空間。

      3.空間的封閉性

      空間的圍合質量與封閉性有關,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實度和連續性等方面。高度分為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指墻的實際高度和視距是比值,通常用視角或高度比表示。絕對高度是指墻的實際高度,當墻低于人的視線時空間較開敞,高于視線時空間較封閉。空間的封閉程度由這兩種高度綜合決定。影響空間封閉性的另一因素是墻的連續性和密實程度。同樣的高度,墻越通透,圍合的效果就越差,內外的滲透就越強。不同位置的墻所形成的空間封閉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轉交的墻的圍合能力較強。

      3.空間處理

      空間處理應從單個空間本身和不同空間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去考慮。單個空間的處理中應注意空間的大小和尺度、封閉性、構成方式、構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質感等)以及空間所表達的意義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內容。多個空間的處理則應以空間的對比、滲透、序列等關系為主。

      空間的大小應視空間的功能要求和藝術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間氣勢壯觀,感染力強,常使人肅然起敬,多見于宏偉的自然景觀和紀念性空間。有時大尺度的空間也是權力和財富的一種表現和象征;小尺度的空間較親切宜人,適合于大多數活動的開展,在這種空間中交談、漫步、坐憩常使人感到舒坦、自在。

      為了塑造不同性格的空間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寧靜、莊嚴的空間處理應簡潔,流動、活潑的空間處理要豐富。為了獲得豐富的園林空間,應注重空間的層次,獲得層次的手段有添加景物層次,設置空透的廊、開有門窗的墻和稀疏的種植兩種。

      在有限的基地中要想擴大空間可采用借景或劃分空間的方式。借景是將園外景物有選擇地納入園中視線范圍之內,組織到園景構圖中去的一種經濟、有效的造景手法,不僅擴大了空間,還豐富了空間層次。空間的劃分能豐富空間層次、增加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拉長游程,從而使有限的空間有擴大之感,但若處理不當,則會給人帶來不適之感。

      空間的對比是豐富空間之間的關系,形成空間變化的重要手段。當將兩個存在著顯著差異的空間布置在一起時,由于大小、明暗、動靜、縱深與廣闊、簡潔與豐富等特征的對比,而使這些特征更加突出。沒有對比,就沒有參照,空間就會單調、索然無味;大而不見其深,闊而不顯其廣。

      當一些列的空間組織在一起時,應考慮空間的整體序列關系,安排游覽路線,將不同的空間連接起來,通過空間的對比、滲透、引導、創造富有性格的空間序列。在組織空間、安排序列時應注意起承轉合,使空間的發展有一個完整的構思,創造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4.結語

      空間設計是每一個園林設計人員的必修課,如何處理好景觀中的空間關系是決定一個景觀設計的優劣的決定因素,畢竟景觀設計是一個空間設計的過程,是人們活動空間的創造過程,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加強培養立體空間感和尺度感,靈活掌握對各種園林構成要素的運用,形成美觀的能滿足人們必要的功能需求的園林空間。

      參考文獻: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 日本亚洲视频在线|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噜噜噜噜噜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娇小性xxxx色|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