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技工學校;學生;古詩詞教學;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5-0117-02

      古詩詞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其中的味道;只有讀出感情,才能演繹出豐富的畫面和意境,從中體會到美,感受到美。以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筆者在詩歌教學中以“讀”為主線,培養學生美感的做法。

      讀出詩歌的音樂美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歷史悠久、題材廣泛,語言生動、韻律優美,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寶庫,不僅在文化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還是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生動反映,也是一部包涵社會風俗人情和心理演變的百科書。一直以來,古詩詞都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形式上。無論格律詩或自由詩,它的句子都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劃分節奏,哪些地方應該停頓,哪些地方需要語氣舒緩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急促一些,這些都要讓學生知道,以便讀出詩歌的韻味。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較多,按表意節奏劃分較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節奏,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把詩句的節奏感讀出來了,詩的音樂美也就基本上體現了。

      讀出詩歌的畫面美

      一首好的詩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畫,它總是要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意境,就像畫兒不能裁剪下一小塊來欣賞,詩句也是不能片面地逐句翻譯的,但是詩歌展現的畫面卻可以在心中描繪。在古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啟發學生產生聯想、想象,使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象”,讓詩的內容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描繪了一個山雨初晴,天氣秋涼,萬物一新的鄉村夜晚,明月的清光在松林里照耀著,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石頭上流淌,竹林里傳來洗衣女子歸來時的喧笑聲,河塘里的蓮花在小漁船穿過時輕輕晃動。這里,自然景色與生活情趣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首優美的抒情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村風景畫,給人一種恬靜、新鮮的審美感受。學生朗讀時,則要通過詩人描繪的語言,運用聯想、想象,把它還原成一幅畫,仔細品味,才能獲得醉人的美感。著名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是這樣得來的。又如,杜甫《絕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詩人打開了語言的調色板,選用了繽紛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景四色、黃綠相間、青白輝映、絢麗多彩的畫面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在吟唱中品味詩歌的畫面美,其結果必定感染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興趣、產生情感化的共鳴,并由此產生深入了解詩歌美的強烈欲望。

      對古詩詞的畫面美,筆者還根據技校學生的特點和古詩詞的教學內容,設計、選擇、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如音頻、視頻、課件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這是提高古詩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一種教學策略,從而打破了沉悶死板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氣氛,使古詩詞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以讀為主,寫為輔,充分挖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讀出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適合反復吟誦,讓學生整體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感情又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古代詩歌是很講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詩歌的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品味出詩歌的意境,品讀出詩歌的美,還真得下一番工夫。為此,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想讀環節,從而使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一步在腦海中展現出詩歌的優美意境,從而讀出感情,品出詩歌的美。例如,在講授《天凈沙?秋思》時,筆者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描繪的畫面在腦海中展現出來。筆者舉例說:“假如你喜歡‘枯藤老樹昏鴉’一句,那么你想想,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樣的藤呢?樹上還有沒有葉子?藤是怎樣纏繞在樹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見到的哪一幅畫面?烏鴉又是怎樣的?”經過學生的聯想和拓展,一幅幅畫面展現在他們眼前,從而體會出詩歌所描寫的意境。讓學生將想象的畫面說出或寫出以后,再邊想詩句所展現的畫面,邊讀詩句,自然感覺就不一樣。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筆者就要幫助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染。又如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詩經》的《關雎》。在講授這首詩時,先讓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含義,并讓他們進行“詩畫欣賞”。利用古詩新唱《關雎》的MTV,讓學生耳中聆聽著悅耳舒緩的樂曲,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此時,詩、書、禮、樂熔于一爐,強烈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真正用心體味到古詩的意境美。結合曲中詩句的平仄停頓,讓學生用現代流行樂的感覺領會朗讀的節奏、韻律。這樣“想讀”之后,學生自然能品味出詩歌的優美意境,也會更喜歡詩歌。

      讀出詩歌的情感美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古詩詞中的情感美是古詩詞內涵美的一項重要內容。這種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種情感,即深沉的愛國情、濃烈的思鄉情、執著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溫馨的骨肉情。古詩詞中所蘊含的這種崇高偉大的情感美,是優秀完美的道德規范以及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我們今天閱讀這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無不感到這種真摯的情感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和力量。這種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情感美,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發展繁榮的巨大力量,古詩詞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詩人在詩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朗誦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努力從故事的創作背景中去捕捉詩句中的感情形象,去細致入微地感受他們。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天,作者杜甫時年52歲。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全詩把一種驟然到來的狂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用“忽傳”、“初聞”、 “卻看”、“漫卷”這些動詞,加強了突然性和隨意性色彩;用“即從”、“便下”、“穿”、“向”等詞,連接四個地名,造成風馳電掣的氣勢。表達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暢。了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蘊涵的情感揭示出來,從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聯想,這樣誦讀就更加充滿激情,既感動自己,又感動別人。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美感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在詩歌教學中無處不在。感知美,領悟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是人的天性。通過對詩歌的誦讀,能喚起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情緒,啟發學生的心智,對古詩詞的認識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升華內化為文學素質,達到培養學生美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勞凱聲.教育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李炳南.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與訓練[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4]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第2篇

      一、實施“探究式”的地理課堂教學

      所謂“探究式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由表達觀點、質疑探究問題,并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解難釋疑的活動,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并通過自我探究,掌握科學方法和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人口的變化》一節時,筆者先讓學生在上課時進行預習,通過預習課本知識或是借助其他資料解決以下問題:“人口的增長有哪幾種增長模式;人口為什么會遷移;現今我國人口是哪種增長模式;農業革命前后,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幾個問題有的可以在預習課本時找到答案,有的需要自己動手查資料解決。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既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又擴大了自己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問題的答案是自己動手找到、發現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時間,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借助地理圖像,有助于學生準確、牢固地學習

      地理圖像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提供比文字更加準確的地理信息,地理圖像有很多種,如地圖、日照圖、等值線圖、氣候類型圖、區域圖等等,利用這些圖像,有利于使抽象內容直觀化、具體內容形象化,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問題,準確地進行解題。近幾年,圖像在高考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所以要求學生必須對地理教學中的圖像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解決考試中的問題,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

      多媒體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積極的、獨特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多媒體教學利用錄像、圖片等直觀材料將學生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形象、生動、活潑地展現出來,引領學生遨游探索宇宙空間,使學生身親臨其境到各個地方旅游,激發學生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知識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行星地球》一章時,學生對課本當中的行星,地球的公、自轉,地球的圈層結構(地震波、地球內部圈層、地球外部圈層)等問題時,由于學生并不能親眼看到行星地球真實的情況,所以很難將那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地球的真實情景聯系在一起,不能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一些Flash、幻燈片等技術,讓學生親自觀看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地球。既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又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多媒體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

      四、利用所學古詩詞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等的描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知識在我國古詩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體現了“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了“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等等地理規律、原理。又如,在講有關長江的知識時,如果穿插上“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能夠生動地再現長江上游“多峽谷,水流急”的特征,使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長江的氣魄,理解本節內容,進而提高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第3篇

      意象是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有著自身的歷史發展脈絡。尤其唐宋時期,意象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其中典型的酒、月、山等意象,作為一個時代眾多作家的內心觀照物,映射出的不僅是他們自己的內心意趣,更是華夏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體驗。

      【關鍵詞】

      唐詩 宋詞 意象 類型

      意象是一個古老的文學及美學概念,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作為詩歌生命和靈魂的意象,常被詩人賦予某些特定的內涵來傳達中國詩人獨特的情感世界和審美情趣,起到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意象的含義及其發展歷史

      最早提到“意”與“象”的是《周易?系辭》,“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以盡其言”。至東漢,王充在《論衡?亂龍篇》中,最早將“意象”作為一個詞語提出來,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學理論并賦予其審美內涵的是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有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將“隱”和“秀”并舉為最優秀的表現手法。“秀”就是篇中的名句,而“隱”就是意象。這是“意象”一詞第一次被運用于藝術創作之中,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理論中“意象”的真正發端。

      南北朝時梁人鐘嶸說:“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可以看作是對意象內涵的初步認同。

      到明代,才出現與我們所說的意象概念相一致的言論。李東陽說:“意象具足,始為難得。”何景明說:“意象應曰合,意象乖曰離。”“意之象”就是詩人之意所用來寄托的物象,“意象”就是意和象。

      意象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文學術語,自此真正形成。

      二、唐詩宋詞意象的典型代表

      唐詩宋詞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意象素材。如活躍于許多唐詩宋詞作家筆下的“酒”“月”“山”等典型意象,不僅融鑄作者乃至中華民族的全體記憶與情感志趣,更體現了整個族群的審美傾向。

      1.“酒”意象

      “酒”變成一種文化現象是中國古代所獨有的。許多文人墨客在創作時以酒助興,拿酒入詩入詞,讓自己的生命力和個性在酒中充分的釋放,在詩中盡情的張揚。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辭倒”(唐?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抒寫了友人相聚開懷暢飲的喜悅情狀,“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呈現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澤和喜悅的人生狀態;“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王維)是青春時代少年游俠的豪飲,放蕩不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表達了人們對美滿團圓的追求和愿望。

      更多的酒是和愁緒連在一起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這是離別的酒,前路渺茫,愁緒在胸。“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這是思鄉的酒,家園迢迢,感嘆唏噓。“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李商隱),“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這是壯志難酬的酒,生不逢時,有志難伸。

      一杯酒,還可見證時光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盛唐的美酒,洋溢著唐帝國自信樂觀的民族豪情;“細草翻驚雁,殘花伴醉人”(李商隱),晚唐的殘酒,流露出亂世人低迷彷徨、醉生夢死的悲哀。

      2.“月”意象

      月文化源遠流長,由“嫦娥奔月”的民間傳說到傳統的賞月習俗。賞月賦詩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動之一。作為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最早,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月的意蘊十分豐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最多。

      古往今來,明月高懸。月的永恒讓情感豐富的詩人們不停思考人生,感慨自然的永恒,人生的苦短。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

      執著的月亮始終如一的照耀著過去,也照耀著現在和未來,她就像歷史的見證人,亙古不變,周而復始的講述著過去的一切。于是詠史懷古詩中便不可避免的涌現出月亮的影子。“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借多情的明月懷古諷今,抒發自己對唐王朝盛世的懷念,對江河日下現實的慨嘆。

      3.“山”意象

      山最初給人的就是博大而主風雨的神秘,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盡廬山的變化多姿;“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毫不吝嗇表達對敬亭山的鐘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借泰山的雄偉,抒寫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山的高高矗立、萬古長存往往成為王朝興替、人事代謝的見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中將自然的永恒和人世的滄桑作比,突出了懷古傷今的主題。“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渾在《金陵懷古》中突出了物是人非的虛無感。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山的這種屬性被人們拿來和世俗的人性作對照,成為一種道德高尚的人格象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閑適隱逸生活情趣的體現。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專門描寫隱逸生活,如王維的山水詩,清新自然,“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創造了一種空明境界與寧靜之美,蘊含了禪理禪趣。

      詩詞作家以文字為媒介,將創作中融鑄了自己情感傾向的意象以多種表現傳達給讀者,理解詩詞中的意象,就能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代詩人們面對面地交流,共話“巴山夜雨”!

      【參考文獻】

      【1】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課程 生物教學 導入原則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一個恰當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欲,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等作用。

      1.導入的作用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個很短的環節,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集中精力;導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導入可以起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作用;導入可以揭示課題,體現教學目的;導入可以帶領學生步入學習情境中。

      2 導入的“七字”原則

      導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是“七字”原則,即準、啟、聯、形、趣、巧、簡。

      2.1 “準”字原則

      “準”字原則是指導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導入的實際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導入。對與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導入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否則,導入的形式再新穎,導入的內容再充實都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2.2“啟”字原則

      “啟”字原則是指導入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導入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2.3“聯”字原則

      “聯”字原則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注重導入的關聯性,可以使學生對新內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促進知識同化和應用。

      2.4“形”字原則

      “形”字原則指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則

      “趣”字原則指導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2.6“巧”字原則

      “巧”字原則是指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導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導入不僅要在形式上新,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啄。總的來說,導入的語言要求精辟、準確、樸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2.7“簡”字原則

      “簡”字原則指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許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3 導入的方法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學媒體的發展,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3.1 以舊拓新,承前啟后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從舊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明確探索目標 ,從而進入新教學內容的學習 。它以回憶 、提 問 、練習等方式復習舊的教學內 容 ,從舊教材的連接點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

      【案例】在學習 “光合作用”時,可以這樣導入:在初中我們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那么,今天我們接著原有的知識一起深入的探討光合作用的過程。

      【評析】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都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利用舊知識來引入新課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學生從已知領域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3.2 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直接導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 , 明確學習 目標和要求 ,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并準備參與教學活動 ,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

      【案例】在學習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時,可以這樣導入:全球的環境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評析】 這種導入方式直截了當、干脆利落,點明了學習內容,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意志中的積極因素。

      3.3 引用實例,貼近生活

      生物學有許多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踐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和實用感,不失為一中好的導入方法。實例導入能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紹新穎、醒目的事例 ,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

      【評析】通過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

      3.4 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設置疑問導入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要疑問和懸念設計的恰當,學生就會急切的產生“愿知其詳”的心情,促進學生學習。

      【案例】在講解 “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專心學習。

      【評析】 案例中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三個問題也許正是學生的疑惑,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5 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是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的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

      【案例】在講解物質出入細胞方式中“擴散現象”時,可以在課上做實驗,準備兩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總結特點。

      【評析】“擴散現象”實驗十分簡單,但是效果確實很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不僅親身體驗了科學方法,還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自總結,印象尤為深刻。

      3.6 情境導入,感情共鳴

      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而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會使所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感情,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奠定基礎。

      【案例】在講到 “食物鏈”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來導入新課,視頻最好是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學生的思緒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師質疑:“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現象……”然后再一步步講解事物鏈的相關內容。

      【評析】情境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農厚的興趣。通過視頻來導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畫面中,不經意間進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導入,出奇制勝

      這是向學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要求解決矛盾的強烈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在講解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都知道人體有23對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是和卵細胞結合而形成受精卵,發育成子代個體。如果和卵細胞染色體不變的話,子代個體的染色體數就是46對,這就與“每種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恒定的”相矛盾。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 “矛盾”。

      【評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導入法導入新課,“矛盾”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就是這個“矛盾”極大的帶動學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8 故事詩詞,引發興趣

      故事導入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即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適當地利用故事、謎語和笑話來導入新課。在各學科的發現史和發明史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古代詩詞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謎語等都是導入的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 ,選擇內容,可避免平鋪直敘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講到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話“螳螂捕禪,黃雀在后”,那么,它反應什么樣的生物學現象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評析】這次導入是結合古詩詞“螳螂捕禪,黃雀在后”,在生物課上出現古詩詞是很新穎的,它能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9 類比導入,印象深刻

      類比導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與形象的事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講解“特異性免疫”時,可以這樣導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為了御敵城堡有幾層保護啊?我們知道從外依次是護城河、城墻、官兵。其實護城河與城墻就相當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線,那么第三道防線是怎樣御敵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

      【評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墻等實物與人體防線類比,十分新穎,具有創意,而且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導入技能是實現高質量生物教學的具體化,對于課堂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侯喜瑰.淺談生物教學中新課的導入[J] .保定師專學報,2001,(4)

      [2]蒯國鋒.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方法初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2)

      [3]王慶忠,李興東.簡談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原則[J] .維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1)

      [4]楊善祿.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5]郭友, 楊善祿,白藍.教師教學技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工濕地;植物景觀生態功能;植物設置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污染狀況日益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水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環境的保護和管理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所以,急需對人工濕地植物選擇及配置模式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及觀賞性。

      一、濕地植物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介紹

      (一)濕地植物的生態功能

      濕地植物在人工濕地中起著有氧的傳輸吸收、吸附和富集營養鹽以及有機物的積累作用等。不同種類植物對水質凈化有很好的作用,更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為許多動植物提供棲息地。人工濕地中水生植物多種多樣,通過合理的選擇植物和科學的配置,并依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演替法則,構建了小型的生態系統,有效地發揮了生態環境對自然環境的調節和實用價值。

      (二)植物的景觀功能

      人工濕地由水生-濕生-陸生多種植物構成,在視覺效果上多種植物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由于濕地的特殊環境,配以或是挺水或是浮水的觀花植物,更能體現其濕地特有的景觀特點,植物主體隔水相望,或在沿岸栽植宿根花卉等,互為補充,增加景觀效果。

      二、人工濕地植物景觀設計探討

      (一)水體植物景觀設計

      一是,在進行水體景觀的色彩設計中,要把握整體感,以綠色為主要基調,點綴以其他色彩,使整個景觀空間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人工濕地水景設計,應注重選擇并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并運用色彩學方面的知識,結合觀賞者的需求,營建出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景觀,使人們能夠身心愉悅。

      二是,人工濕地水體景觀設計時,宜采用自然式構圖,以突出濕地景觀的特色。一般來說,植物配置時主體植物可叢植與水面,周圍可零星散植一些搭配植物,以突出主體景觀特色,但是水面要部分留白,以便形成優美的倒影景觀,豐富水體景觀層次。此外,介于濕地植物的生長特性,應創造適合水生植物生長的水環境條件,不同種類的濕地植物適應水深不同,合理配置,才能使植物的生長狀態良好。

      (二)岸帶植物景觀設計

      一是,岸帶植物景觀比較容易產生韻律感,岸帶植物景觀效果也影響了人工濕地的整體景觀形象。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色彩,及其季相效果。合理利用色彩學的基本原理,利用不同色彩的植物,營建不同的景觀特色。如利用互補造景,顏色鮮明,活潑極具感染力;利用鄰補色造景,它的對比雖不如對比色強烈,但整體感強,還可增添溫和感;而類似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變化較緩和,更為融洽。如將陸生植物和濕地植物搭配種植,也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垂柳和荷花的搭配,垂柳枝條柔軟細長,荷花碧綠渾圓,相得益彰。岸邊植物景觀設計應講究藝術構圖,應考慮植物線條和環境的融合。二是,岸邊植物的線條和形態,可以豐富景觀。同時還要考慮林冠線的設計,高低起伏具有變化的林冠線可以豐富整天管線景觀。

      (三)島嶼與灘涂植物景觀設計

      一是,堤、島植物景觀設計,不僅可以劃分水面空間,增加水體景觀層次,還可以以為濕地動物提供棲息地。首先要考慮堤島的功能作用,總體布局。一般來說,島是鳥類的棲息地,在進行植物配置和植物景觀設計時,應盡量為鳥類的生活、生存保留一定空間,并為其棲息繁衍創造幽靜的環境。其次,要考慮堤島的觀賞效果。如北方濕地植物冬季不宜存活,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可以選擇一些開花植物如黃花鶯尾、千屈菜等,還可以以選擇一些彩色葉植物。此外,還應合理配置春夏秋三季開花植物,使四季有景。

      二是,灘涂、沼澤植物景觀設計,對這兩個區域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應針對兩種區域的特點,合理選擇植物,增加景觀的多樣性,以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還可以選擇一些淺水性草本濕地植物,如莎草、扁稈蕉草、問荊、慈姑等,營造野生野趣的濕地景觀。

      (四)濕地植物意境設計

      在景觀設計中,不能直接的創造意境,但可以借積累的傳統文化,寄情于景,以物傳情。在對人工濕地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也應繼承發揚傳統精華,利用植物表達不同的意境,提升景觀的文化層次。首先,模仿自然濕地,營建景觀時就要抓住自然濕地的主要特點,突出視覺景觀效果,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模仿典型的濕地景觀“草甸濕地”等等。其次,在人工濕地景觀中描繪古詩詞中的場景,使景觀具有詩情畫意,渲染景觀的文化性,使意境得到升華。如景觀中的“曲徑通幽”的表現等等。景點的命名也可以提升景觀意境,如杭州西湖景觀“蘇堤春曉”等都簡練的點出景題,借物寫意,內涵豐富,意境得到最好的展現。

      綜上所述,人工濕地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植物景觀的設計者不僅要了解植物具備的特質,還要結合人工濕地的功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實現植物景觀的優化設計,遵循“實用性、節約型”等原則,灌輸先進的設計理念,建立完善的濕地處理系統,實現人工濕地的凈化功能與景觀功能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亚洲av日韩片在线观看|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色老板亚洲视频免在线观|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