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振興下步打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1.農村公路建設成果豐碩。截止2019年底,全縣共擁有農村公路2505.8公里,全縣390個行政村、1098個自然村、268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實現了通公路。今年計劃建設農村公路269.4公里,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日趨完善的農村公路網絡,為全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農村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2.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水平全面提高。穩步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已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685.6公里。切實加強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累計完成縣道綠化310公里,路肩修復230公里。暢、安、綠、美的農村公路路域環境,有力助推了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
3.城鄉公交一體化覆蓋率大幅提升。重新規劃了39條城鄉公交線路,其中城區公交專線6條。全縣已建成公交站亭488個,其中城區公交站129個。全縣已投入城鄉公交車輛296部。城鄉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村公路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雖然近幾年,緊緊“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和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等良好機遇,新建改建了近千公里的農村公路,但由于部分道路建設年限較長,尤其是鄉村公路改建任務仍然較大,特別是偏遠鄉村的道路損毀已經十分嚴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生產與生活,改建工作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2.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近幾年,高度重視農村公路養護工作,僅縣道養護每年都投入數百萬元,但離上級主管部門建設“美麗公路”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路肩修復需要加寬寬度,綠化需要提升檔次,附屬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鄉村公路還存在著機構不健全、養護力量薄弱等問題,導致部分道路還存在著失養失管的現象。
3.農村公路執法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隨著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改革進程的加快,部分執法職能和處罰自由裁量權已劃歸公安交管部門牽頭負責,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隊伍上路執法必須與公安交管部門進行聯合執法。但由于交通交警聯合執法機制還不很健全,導致執法力度和執法效果還不很理想。
4.農村公路建、管、養資金需求和資金投入矛盾突出。中央、省、市針對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補助標準過低,且經常不能及時到位,給地方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加上財政困難,籌資渠道少、難度大,致使建、管、養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資金需求矛盾尤為突出。今年全省啟動了“戶戶通”工程,由于鄉村配套資金籌集不到位,導致的“戶戶通”工程啟動晚、里程少。離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年底全部自然村基本實現“戶戶通”的目標,還存有很大的差距和資金困難。
5.農村公路建設標準不高,技術等級偏低。農村公路絕大多數為四級公路,占比達到88.9%,二級公路和三級公路僅占4.40%和8.24%,大部分路段路面較窄,寬度多為3.5-4米,通行能力較低,安全隱患較多,與當前的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要求不相適應。
6.道路配套設施不齊全。受資金困難、村莊街巷現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農村公路尤其是村級道路,路肩修復、小橋涵、綠化、排水等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縣鄉村振興戰略、城鄉環衛一體化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和推進。
7.客運站場建設相對滯后。由于資金、土地、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的客運站場建設相對滯后。公交樞紐站雖然已經開工建設,但由于資金短缺等困難,建設進度不盡如人意。城鄉公交首末站至今沒有一處規劃落地。相對滯后的客運站場建設,既影響了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的進程,又影響了的城市形象和對外形象。
8.城鄉公交運營尚未形成良性循環。2019年全年城鄉公交總體運行平穩,但乘客數量少,實載率低的狀況至今還沒有改變。
1.著力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全年計劃建設農村公路269.4公里,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網絡。
一、基本情況
×縣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豐富,成功創建省旅游強縣,并連續多年獲評×縣域旅游十強稱號,打造了×兩家4A級旅游景區,×四家3A級旅游景區。成功創建×處省級旅游強鄉鎮、21處省級旅游特色村、×處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處省級精品采摘園和星級農家樂。培育發展了×家四星級標準旅游飯店,×家旅行社和營業部。自2004年起,連續舉辦了×屆文化旅游節,“中國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縣加大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力度,組建成立×開元集團,×寺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集團四大國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縣實施機構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門組建為文化和旅游局,實現了詩和遠方的結合,推進了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5月,×開元集團正式入股×文旅集團,劃轉資產×萬元,股權占比×%,×寺景區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進入了跨越性發展階段。
一是以規劃為引領,明晰發展布局。我縣先后編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區規劃、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寺景區總體提升策劃、×湖濕地建設規劃以及×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開發規劃等。2018年,聘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編制了《×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目前縣政府已批準實施,為×縣文旅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為魂,促進產業融合。大力推進“旅游+”戰略,積極拓寬旅游發展空間,重點實施“旅游+N”產業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旅游業與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發展。發揮“旅游+文化”,成功策劃了第×屆×縣文化旅游節,舉辦了開幕慶典、慈善捐贈、文化展演、全國書畫邀請展、研學展示等活動,吸引游客達×萬人次。發揮“旅游+教育”拓展文廟建設規模和層次,扶持文廟研學旅游產品開發,完善了“成人禮”、“開筆禮”、“謝師禮”等參與性項目。×運河考古遺址公園不斷開發文化體驗、遺址觀光、考古研學、科普教育等活動,累計接待研學團隊共×萬人次,文廟儒家文化和×運河文化已經成為全縣干部政德教育的兩張亮麗名片。實施“旅游+水利”,聯合水利部門開發中都水庫水上休閑、垂釣等水上娛樂產品項目。實施“旅游+交通”,聯合交通等部門建設了濟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觀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導×湖濕地開發了自行車比賽、自駕車營地、休閑旅游慢道等,構建了環×游憩帶。
三是以項目為引擎,推動地域聯動。通過多年持續開發建設,先后建成了×寺景區,×湖濕地、中都民俗館、×樞紐考古遺址公園等景點。×宮旅游綜合體項目累計投資×億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裝飾裝修工程。×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初步形成規模,新的提升規劃即將實施。全縣文化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得到完善,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斷健全,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務能力。通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有效帶動了縣城和景區周邊鎮村改造升級,面貌更新,開啟了以文化旅游產業為載體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思路。
四是以鄉村振興為助力,推進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湖濕地新上旋轉木馬、碰碰車、自控飛機、森林探險等娛樂項目,種植了荷花、牡丹、玉蘭、連翹、迎春花等各類喬灌木和果樹,將濕地打造成兒童的樂園、花的海洋。×鎮古城村以“×國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為引領,以豐富鄉村文化旅游業態為目標,建設了仿古街道、古×國博物館、采摘大棚、藥材基地,打造了×國遺址、×故里等×處景觀,新上了×家農家樂、×家民宿,×處草莓采摘,成為×縣首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村莊。×鎮投資×余萬元打造×山風景旅游區,建設了×等景觀,完成了景區綠化、上山游覽石階、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旅游基礎設施,利用土地流轉等方式,聯合周邊村莊打造了茶園、梅園、核桃觀光園、百合花觀光園等,成功舉辦核桃豐收節、親子挖土豆、百合園賞花等活動,豐富了鄉村旅游內涵,每年吸引游客×萬余人。
二、存在問題
經過反復調研座談和分析論證,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主要表現如下:文化旅游資源集聚效益不夠明顯,游客滯留時間短,綜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區公司化運作、旅游項目市場化合作進展較慢;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參與體驗項目較少,缺乏演藝類、修學類旅游產品;資源整合不夠、景區關聯度不高、品牌影響力偏小等問題,沒有把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品牌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推動旅游新舊動能轉換,優化文旅資源配置,加快文旅項目建設,提升品牌效應,深化公司運作,積極融入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廊,真正將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產業、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到2025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萬人次,旅游消費總額達到×億元,旅游產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率達到×%以上,打造一批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三星級以上旅游飯店、省級鄉村旅游品牌、新業態產品等。
一是堅持多規合一,科學描繪文旅產業發展藍圖。加強旅游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努力構建全域打造、全業融合、全景建設、全民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依托大運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進《×運河古鎮建設》,積極融入全國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凸顯×樞紐位置及作用。指導×、×等鄉鎮做好×山旅游風景區和古×田園的規劃編制和項目建設工作。
二是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持續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儲備打造一批重點旅游項目,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籌措建設資金,推動×宮旅游綜合體建設。合理規劃×寺景區西片區,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將其打造成為×地區高品位、獨特性的研學空間。推進文廟儒學研學基地開發建設,豐富研學旅游產品,切實增強游客的參與性、互動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學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加快推進×運河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健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啟動全域旅游服務中心建設,構建多維度、立體化、全覆蓋的文化旅游綜合服務網絡。
三是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助力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縣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導鄉村旅游規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持續打造×湖田園綜合體、×山旅游風景區、×河生態旅游度假帶、×古城田園等鄉村旅游項目,集中培育“×—×—×”鄉村旅游集群片區。指導有關鄉鎮(街道)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備箱工程基地,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古×田園景區提檔升級。
2018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9.4億元,同比增長14%,村均186.6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11.4%,占總收入的40.4%。全市504個村總收入、經營性收入已經達到20萬元、5萬元以上,其中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285個,占總村數的56.5%。
全市504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性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村有219個村,占43.5%;30-50萬元的有138個村,占27.4%;50-100萬元的77個村,占15.3%;100-500萬元的58個村,占11.5%;500萬元-1000萬元的9個村,占1.8%,1000萬元以上3個村,占0.6%。
二、2019年以來主要工作
2019年1月—4月,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39億元,同比增長9.1%,村均107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11.8%,占總收入的33%。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140個,占總村數的27.8%,完成年度任務的34.8%。主要工作如下:
1、指導“一村一策”制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在會議上部署、實地檢查指導、協調解決問題等,現在全市對消薄工作普遍重視,鎮街把這項工作當作政治任務、全年的重點工作在落實推進,責任能夠層層壓實,鎮村發展集體經濟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上下聯動、聚力發展的火熱局面。目前219個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制訂了“一村一策”,并且向農業農村局進行報備。
2、立項集體經濟消薄項目。指導各鎮鄉(街道)著眼增強村級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經營性收入比重,做好集體經濟轉型發展項目申報工作。經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審核,立項項目35個項目,其中購建類16個,化解債務類13個,土地流轉類5個,公共服務增收類1個。明確聯建(購)類項目實行“一個物業項目一家管理公司”,參股村要求4個以上,參股村聯合成立公司,負責項目建設實施、物業管理、收益分配,確保聯建(購)項目運作規范。
3、開展“百企結百村,消除薄弱村”活動。第一批村企結對名單已確定,30家企業結對11個鎮鄉的30個薄弱村,將于5月底前組織結對企業與結對村開展一次對接,6月底前以“一對一”或“多對多”方式,為每個薄弱村謀劃確定1個以上適合當地實際的幫扶項目,增強薄弱村造血功能。鎮鄉(街道)自行組織鎮域內村企結對。
4、調整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股份。根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戰三年行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運行機制”要求,經營性收入穩定在50萬元以上的55個富裕村退股,共退70股,安排一批薄弱村再參1股,共參140股。全市參股村由415個減少到388個,參股數由446股增加到516股。
5、調研集體經濟發展政策調整。2017年、2018年共立項集體經濟發展項目32個,其中購建類項目17個,土地流轉項目8個,化解債務項目6個,承接公共服務項目1個。目前,6個項目通過驗收,共撥付資金49.52萬元。占補助資金大頭的17個購建類項目大部分處于前期準備、在建或建成未出租,達不到驗收要求。針對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兌現項目少、額度低等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擬訂《關于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攻堅的補充意見》,潘書記、陳市長專門聽取了匯報,提出了修改意見,還征求了自然資源局、建設局、財政局、部分鎮鄉(街道)意見。
6、探索金融支農新途徑。積極與農商銀行、農業銀行、聯合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洽談協商支農合作事宜,特別是與農商銀行已初步達成合作協議,打算提高薄弱村的授信額度、提高產權+信用的農戶授信額度、提高閑置資金的存款利率、設立普惠金融示范創建基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三、下步打算
1、加強項目督查。加強對立項項目實施情況的指導、檢查,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督促推進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早建成、早見效,特別是要加強4村聯建標準廠房、4村聯建農貿市場等聯建項目的指導工作,為全市面上聯建項目提供樣板。
2、濃厚幫扶氛圍。按照“政府補一點、鎮村籌一點、企業贊助一點、鄉賢捐一點”要求,深入開展村企結對、金融支農、鄉賢助力消薄活動。村企結對方面,每個結對村落實1名“消薄”專員,“消薄”專員由包村領導擔任,農業農村局及時督促協調結對項目進展情況,確保產生效益。金融支農方面,農業農村局將與農商銀行舉行簽約儀式,全面落實金融助農措施。鄉賢助力消薄方面,引導鼓勵鄉賢志士回報家鄉,通過牽線搭橋、投資、捐助、認購、認建、人才培育等方式,助力壯大集體經濟。
——陸良縣水務局多措并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農村飲水安全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在中央、省、市的關心指導和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陸良縣水務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飲水保障和飲水安全,著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助力脫貧攻堅。在完成水源點建設、水資源供應的基礎上,全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打通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讓農村群眾吃上干凈、安全、放心的飲用水,享受與城市居民“同質、同服務”的供水待遇。
一、工作目標
深刻汲取宣威海岱舊屋村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教訓,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覆蓋排查整治,確保各鄉(鎮)、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安全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良性運行。
二、供水設施及水源工程現狀
截止2020年7月底,全縣共建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11件(其中:千人以上85件,千人以下126件),分散式供水24523件,主要解決全縣7個鎮、2個鄉、2個街道辦、1個華僑管理區,137個村(社區),579個自然村63.87萬人口(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251戶、38662人<2020年脫貧1974戶、5675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全縣擁有水資源總量19.21億m3,其中:地表徑流17.29億m3(本縣徑流8.54億m3,南盤江經響水壩過境水量8.6億m3,石林、師宗入境水量0.15億m3)、地下儲水量1.92億m3,人均擁有水資源量2840m3。現有水庫204座,總庫容2.37億m3。其中:中型水庫7座,總庫容1.18億m3;小(一)型水庫21座,總庫容7201萬m3;小(二)型水庫176座,總庫容3899萬m3;小壩塘381座,中型河閘8座,小型河閘349座,小水窖21903口(其中:龍海鄉9100口、活水鄉11286口、召夸鎮1363口、馬街鎮154口),淺井2620口,有抽水站475座,裝機2.74萬KW,有26件引水工程,有機井82眼。
按照云南省水利廳、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云南省健康衛生委員會《關于修訂我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的通知》要求,目前全縣農村集中式供水率達92.37%,自來水普及率達85.27%,所有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均達95%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水量每人每天可用水量70升,分散式供水每人每天可用水量40升且取水方便程度均滿足人力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20分鐘,水平距離不超過800米,垂直距離不超過80米的要求。
三、主要做法
縣水務局立足全縣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目標,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強化技術支撐、建設人飲安全保障基礎設施,完善管理機制、加強運行監管,多措并舉全面保障飲水安全。
(一)從統籌謀篇到布局,筑牢飲水供應橋頭堡。一是推進芳華普山水庫引水入城項目,緩解青山工業園區企業供水保障壓力。二是完成松山水廠工程建設,解決中樞、板橋、華僑農場三個片區及青山工業園區61071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三是扎實推進大石橋水廠工程建設,解決大莫古全鎮12個村(社區)以及工業園區太平哨片區54300人飲水問題。四是認真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排查及問題整改工作。自2019年7月宣威海岱魯河舊屋村飲水事件以來,縣委、政府成立五個問題排查組,會同鄉(鎮)、街道對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開展了兩次拉網式排查,對排查存在問題的72件工程按問題清單逐一建立整改臺賬,共籌資330萬元,通過維修管網、水池、泵站,安裝凈化設施、水表等措施,于12月上旬將所有問題全部整改銷號清零。
(二)從查問題到補短板,掃除最后一公里障礙。針對我縣農村飲水設施參差不齊、配套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運行不順暢等問題,縣水務局成立五個包保組深入各鄉(鎮)、街道及華僑管理區,對全縣貧困村、貧困戶飲水工程及飲水現狀進行拉網式排查,通過查問題、定措施、籌資金、補短板,逐一建立臺賬,做到一問題一清單,一事項一整改。尤其是今年以來,多方籌措資金2146.83萬元(其中:申請扶貧資金1400.11萬元<中央財政扶貧資金1353.01萬元、縣級財政扶貧資金47.1萬元>,鄉鎮及群眾自籌746.72萬元)對農村64個飲水項目薄弱環節進行鞏固提升改造:①完成191口小水窖建設;②改造800余戶小水窖集雨管、“蓋”和“鎖”;③按月對小水窖、井水等進行消毒處理;④整治水源點環境衛生,消除水源地周邊安全隱患;⑤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戶一檔信息庫;⑥有序推進水費收繳工作(截止8月13日,千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費收繳率為96.04%,千人以下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費收繳率為91.49%),以水養水的目標逐步實現;⑦自3月15日開始,陸續對小水窖進行補水;⑧對人飲困難群眾送水3200余車次,累計拉水11203立方米;⑨安排89名幫扶干部對2個鄉鎮4個村委會241戶(91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活水龍家水塘38戶134人,大莫古阿油鋪村111戶422人、戛古村41戶167人、麻舍所村51戶191人)開展“掛包幫、轉走訪”,派駐5名駐村干部對活水鄉龍家水塘、龍海鄉核桃村、召夸鎮果河村開展駐村幫扶,找出個性問題86個、共性問題13個,均創造條件進行解決,不能解決的協調相關部門共同解決;⑩對全縣188個水源點進行水質檢測,水質檢測結果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通過上門服務,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三)從管得好到用得久,撐牢飲水管護長效傘。為使水利工程建成后“有人管、費能收、壞能修”,確保工程項目持續長久發揮效益,在縣政府網站公開農村飲水安全“三個責任”,制定了“三項制度”,明確管護責任人及管護職責;印發《陸良縣農村飲水工程管理辦法》,指導各鄉鎮、各供水管理單位健全管理制度,全縣135個村(社區)均制定了農村飲水工程水費收繳管養辦法十條、農村飲水工程“有事找我”三級責任人限時服務承諾;先后印發了飲水安全明白卡、倡議書等共計3萬余份,提高群眾節水、愛水、護水意識,自覺參與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小百戶鎮立足實際,率先成立了專門的管水隊伍,以改造入戶管網和計量設施為切入點,先后在11個村(社區)對老舊水管進行了改造,安裝了智能水表9000余只, “先建機制、后建工程”,走出了一條“建、管、養”融合發展新路子,改管改表的推手作用逐步顯現,人飲管護難題逐步破解,撐起了飲水工程長期、良性運行的長效傘。
(四)從吃上水到吃好水,編織飲水安全保障網。在保
證正常供水的前提下,配置凈化、消毒、計量設備,提升水質監測和檢測能力,從源頭上杜絕飲水安全隱患。在此基礎上,累計購買20000余瓶消毒片、30余噸消毒藥劑用于水源點定期消毒使用,保障了群眾的用水安全。
四、工作成效
通過多階段、多舉措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建設,贏得陸良縣各級、各部門及人民的認同,群眾的飲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滿意度逐年上升。
一是群眾飲水安全有效保障。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對集中供水配套了凈化消毒設施,分散式供水定期清洗水窖,投放消毒藥劑,保障了群眾用水安全。
二是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的實施,不僅改變了農村、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衛生習慣,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的生活質量。通自來水后,許多農戶用上了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等,呈現出了灶臺清潔、浴室整潔、廁所干凈的新景象。
三是用水方便程度大大提升。以往車拉馬馱、肩挑背扛四處找水吃的歷史一去不返,減少了群眾拉水、挑水的負擔,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用水條件的改善,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扶貧開發公司養殖業發展,提高畜產品的品質,同時也為加工業提供了用水保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五、下步打算
緊緊圍繞中央、省、市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原則,圍繞“先地表、后地下,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用水”工作思路,進一步盤活現有水資源,全面動員,采取分片分時段供應等措施全力做好供水保障:
一是以“十四五”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規劃為契機,統籌謀劃、綜合利用好現有水資源。尤其是對現有分散式供水和規模較小、水源水量不穩定、安全保障性較差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進行整合,選取蓄水量大、來水穩定的水源進行規模化供水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進一步增強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二是千方百計找水源,做足用好備用水源,確保水資源有效供給。要通過工程措施解決供水單一的現狀,對已建供水工程進行水源聯通,互為備份。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水商品意識。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識上的不足,水的商品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違背了水的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原則,已然成為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宣傳力度,從建設到使用全過程,要把水商品的屬性進一步體現出來,以促進水利工程的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四是立足長遠謀發展,進一步“改設施、促管理、求效益”。對新建工程,要緊跟前沿科技,引進一些先進的水處理工藝和設施設備,進一步提升水質;要充分利用“十四五”人飲重點,加大凈化、消毒、計量裝置等老舊設施升級改造力度;要以水費收繳為抓手,繼續完善工程運行管護機制,確保“壞能修、費能收”;要加強供水保障方案及應急預案編制,強化用水調度,針對各鄉鎮水庫、壩塘蓄水情況和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合理調配,充分發揮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上半年主要任務及完成情況
(一)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庫。
一是參與整理我市“5+2+2”產業體系的人才、技術需求,建立合作高校院所專家服務東營信息庫,實現入庫專家150位,為企業與專家的合作對接提供便利。二是建成有色金屬技術文獻信息解析系統,累計錄入相關文獻、標準約2700篇,組建專家解析團隊,初步形成2019年有色金屬(銅)產業藍皮書。建設黃河三角洲地理環境科技文獻數據庫,梳理匯集黃河口生態環境治理及重大工程項目方面文獻及水文資料等500多份。三是開發智慧制造云服務平臺,聯合有關專家團隊,為我市冶煉、制藥等領域企業提供智慧工廠建設咨詢與解決方案。
(二)推進高校院所分支機構建設。
一是做好前期溝通對接,服務市委副書記陳必昌與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常務副校長王琪瓏等市校領導高層互訪,推進我市與山東大學新一輪合作。二是支持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新增2個實驗平臺,建成黃河三角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三是配合中科院化學所雅努斯材料工程實驗室赴大慶、廣州等地開展現場實驗,推動技術成果向油田污水處理及油源污染領域轉化應用。四是支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發展,促成校企合作項目5項;參與我市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專題調研,就石油大學東營校區共建等關鍵問題提出建議方案。五是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研究院專家團隊,引進中石油石化院、中石化石科院等院所技術力量,探索聯合建設煉化產業創新平臺。六是支持青島農業大學東營研究院積極引種水稻、花生、油菜等多個耐鹽作物新品種,探索適宜地區特點的套種輪作和種植養殖模式。
(三)服務引進高層次人才。
一是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開展黃河三角洲學者年度績效評價及屆滿考核,收集專家學者對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二是做好本單位泰山學者、黃河三角洲學者團隊服務,組織在站博士后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9年面上資助項目,加快鹽堿地循環農業、新材料應用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推廣。三是組織申報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項目“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經人社部評審論證,成功入選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并列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專項。四是引進山東師范大學專業師資力量,為新發藥業有限公司70名員工開設為期兩年半的化學化工基礎能力提升專題班。五是開展人才招引宣傳,在《東營日報》開辟專欄“高校院所在東營”“學者風采”,宣傳近年來高校院所人才團隊在我市發揮的重要作用,總結好做法、好經驗。
(四)組織精準對接活動。
一是邀請清華大學等院校在京知名專家參加我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雙招雙引”北京推介會,洽談引進生物質能源、航空航天燃料和化工中試基地等項目。二是主辦2019中國(東營)石化產業高端人才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交流會,邀請30多位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與我市75家企業對接。三是舉辦“智慧光谷 共贏未來”青年博士論壇,邀請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專家推介光電新材料有關技術,并與東營光谷未來城公司共建博士聯誼會工作站。四是參與舉辦國家生態系統濕地野外觀測研究站發展研討會,邀請中科院及國內高校的30多位高層次專家為全國野外濕地臺站建設提出意見建議。五是多次組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航科工三院及中節能集團的專家團隊到東營調研考察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推進空天燃料產業鏈聯合創新的平臺開發和項目合作。六是聯合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引薦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到我市洽談推進鹽堿地農業開發項目。七是啟動“導師進東營”活動,邀請江蘇大學等博士生導師與我市洽談甲殼素、油泥砂等領域技術合作。八是配合市委組織部赴天津、北京、長春、大連等地對接高校院所,洽談人才引進和技術合作事宜。九是發揮市高促會及東營博士聯誼會秘書處作用,參與承辦第二屆黃河三角洲(東營•河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才融合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第四屆東營橡膠輪胎汽配產業高端人才洽談會,并邀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保利醫療集團、康菲石油公司等單位專家到我市對接技術合作。
(五)開展以企招引。
一是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設“創新廣場”服務平臺,吸引地方企業入駐,探索共建研究機構、孵化創新企業。二是引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人才資源,推進東營高新區、藍色經濟開發區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三是邀請中節能總工程師鄒結富率領集團大地修復公司、清潔技術公司、生物質能發電公司等技術團隊到我市縣區調研,提出生態循環經產業園規劃方案。四是組織中航環科(北京)公司等與我市環保技術企業洽談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合作,推動申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項目。五是支持杰達新型建材公司等引進山東建筑大學、暨南大學專家教授研究冶煉廢渣利用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推進招才引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推進平臺建設效率不高。目前引進高層次人才平臺和高校院所分支機構的“一事一議”政策比較難于操作,導致對現有實體機構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夠,推動新的人才承載平臺落地進展較慢。二是人才資源開發不全面。在省級以上人才工程評選中上報人選層次低、數量少,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對現有人才的利用效能不夠高,新的培養使用模式還沒有充分發掘。三是企業主體作用調動不夠。很多企業招才引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激發,其平臺載體建設還比較薄弱,并且使用人才少、儲備人才少。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市校院所合作。一是做好深化山東大學東營研究院合作共建等工作,按照雙方洽談合作事項的任務分工,推動校地協商成果盡快落地。二是配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共建牽頭單位,赴江蘇等地開展調研,參與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三是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有關縣區,推動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四是推動形成市校院所合作的綜合措施,探索解決高校院所實體機構的人才待遇、平臺保障等問題。
(二)加快推進賦能中心建設。一是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問訊平臺,建立穩定可靠的信息渠道,形成專家與企業對接交流新機制。二是優化技術文獻解析平臺,逐步完善專家解析系統,匯總產業藍皮書等綜合性資料成果。三是整合高校院所與專門機構的實用技術信息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