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裝設計的起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服飾元素;旗袍;室內裝飾設計
0 緒論
人以居為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品質、居住的環境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而面對國際日益頻繁的交流,受國際化的這種影響,民族的、特色的、傳統的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反而變得單調又乏味了。目前在我國家居室內裝飾設計中;盲目跟風、模式化抄襲的現象普遍。處于一種迷失自我的狀態。而這樣的作品缺乏靈魂,沒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對此我們應該多去吸收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沉淀,讓傳統的文化得以有效的繼承。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重視傳統思想文化。正所謂“衣食住行”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思想。而在傳統服飾中,旗袍;是眾多華夏服飾的重要派別,享有“東方奇葩”、“Chinese Dress”、“服裝之最”等諸多美譽。從清初的確立到民初的盛行,至今仍然不斷發展和演變著,彰顯著獨有的魅力和別樣的審美價值。通過旗袍的發展,可以清楚地在旗袍最根本的特點上,看到與之相關的一些古典美學思想。現將旗袍中優美的元素拓展運用到服裝設計領域之外的家居室內裝飾設計當中,做一種新的嘗試。
1 旗袍的來源
旗袍,作為中國服飾的國粹,已有百年來的歷史。它源于清代滿族,滿族分為八旗,各旗分管的軍營皆稱為旗人,而他們所穿的袍服稱為“旗袍”。滿族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穿著旗袍,清兵入關后,皇太極為了維護民族傳統習慣和緩解民族矛盾,制定了服飾制度,采納了“十從十不從”的服裝策略。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的旗袍又專指女性的長袍,在民國時期這種長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
2 旗袍的發展歷程
20年代初旗袍的特點是:有著對稱的圖案和紋樣的裝飾,衣型寬大平直,下擺比較大,直線的衣身造型幾乎看不出胸,腰,臀的曲線,腰節線較低,袖式闊大,色調以淡雅為主,整體感覺簡單大方;20年代末旗袍的特征是:旗袍的下擺向上升,袖式由闊大的中袖變成短袖,短袖變成馬甲袖,有的袖口還會裝上仿西式的克夫。
30年代,這時期的旗袍造型日臻成熟,做工精良,吸取了歐洲流行的元素,在時裝的影響下,整體款式向苗條型發展,造型纖長,收腰,加省工藝以顯示女性的曲線美,領子融入了西式的造型,如荷葉領,開叉領,翻領,袖子變成短袖,無袖,荷葉袖,袍衩越開越高,前后開叉,并出現左右門襟的雙門襟旗袍。
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其出現“改良旗袍”。隨著與的洗禮,提倡個性解放的新思想,新觀念,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變化,穿著也跟著發生了改變,這一時期的旗袍在保留民族服飾特色的同時,融入了西方的結構元素,款式增多,領子和衣襟的變化增多。
3 旗袍元素特征分析
真正成為中華服飾文化最具代表意義上的旗袍,其誕生于20世紀初,盛行于30,40年代并形成了穩定的旗袍樣式,因此綜合旗袍的發展歷程,提取旗袍中盤扣、刺繡、優美的輪廓和具有傳統意義代表性的圖案元素作為主要突破口進行分析:
(1)盤扣.也稱為盤紐。傳統盤扣以布料為主,配以絲繩、銅絲等材料,盤曲成各種花型圖案,形態有“龍、鳳、金魚”等樣式,扣型有“一字扣、琵琶扣、葫蘆扣”等,植物圖案中常見、蘭花、等,字符類有“壽、喜、福、祿”系列,多具有吉祥之意。盤花分裂兩邊,有對稱的,有不對稱的。作用于連接衣襟的功能,更起到服裝裝飾的作用。
(2)刺繡。我國不同地區的刺繡工藝各具特色,最為人所知的有京繡、蘇繡、湘繡、顧繡等。在旗袍繡花技術中,最常見到的是京繡和蘇繡。傳統的刺繡工藝有多種方法,現代刺繡中融入了鏤空,采用了立體感較強的特殊刺繡方式,讓面料充滿立體感。材料多以:棉麻絲綢為主。
(3)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祁吉納祥的寓意。其類型可大致分為:1)經典圖案:龍鳳、牡丹、梅花、孔雀、鶴鹿。工藝技法:沿用傳統古法,高度還原,寫實。2)中國元素:水墨畫、青花瓷、文字、中國結、剪紙。工藝技法:運用某個傳統元素均勻變化。其他還有:小碎花,荷花,栩栩如生的花鳥,京劇臉譜等圖案;風格典雅,富有韻味。
(4)板型。從最初的長馬甲形,到初期的寬腰直筒式,再到40年代后不斷改良以曲線巧妙的結合展顯女性風姿風韻線條美為主。綜合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特征:立領、大襟、窄袖、直身、開叉。
4 旗袍元素特征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4.1 盤扣元素特征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正因為盤扣在旗袍中主要是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所以把這種功能性作為設計靈感的來源,巧妙的運用到門庭、隔斷、柜門、以及窗的設計中。結合旗袍中多樣化的門襟形式,以純原木為主材料,加上盤扣中盤曲的花型圖案用金屬材料做成門把,以畫龍點睛的形式,帶動古典的氣息,展現獨特的智慧與審美情趣。
4.2 刺繡元素特征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隨著對室內營造氣氛、營造意境要求的提高,設計師不斷地尋找一種有效的表達方式,然而刺繡作為中華民間傳統手工藝中一顆古老而耀眼的明珠,它的裝飾性,比起普通印刷或貼紙更具生動性,以及逼真的效果,采用旗袍中最具典型性的京繡或蘇繡工藝來做裝飾,賦予室內裝飾中濃厚的民間、民族氣息,可以達到傳神的意境。因此將刺繡工藝運用到室內裝飾設計中做為營造古典氣氛是再好不過的選擇。在表現手法上,也可以將刺繡與雕刻技術相互結合使用。墻面,柱面,柜面可做手工雕刻,而屏風或隔斷可用大面積刺繡作品來做分割,以增添室內裝飾設計的層次感與多變性,體現若隱若現,而又立體、真實的一面。感受這種造景元素所表達的神秘性以及裝飾的趣味。
4.3 圖騰元素特征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在旗袍中常用的圖騰其象征對吉祥寓意居多,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如:龍、鳳、牡丹、福、祿、剪紙等。將其運用到室內裝飾設計中除了有好的寓意之外,也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表現手法。抽象的:在墻面的美化上,通過加工提煉可以選擇抽象的圖騰紋樣做壁紙以及彩繪。或打散重組取其一小部分圖案進行裂解或變形,利用平面構成中的形式法則;如: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編制方式,均勻中富有變化,清晰明朗或多種圖形復合形成,互相穿插,達到繁密而不亂的效果,體現主題性的裝飾。
寫實的:以動植物圖案為主做實物的裝飾,主次分明,對比強烈;在裝飾品中如:燈具,擺件,窗簾的選擇上也可以與其相呼應。
旗袍中圖騰的元素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祁吉納祥的寓意,喚起人們內心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
4.4 結構元素特征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通過旗袍剪裁板型特征,流暢的線條,展現出來女性曲線之中的柔美;可以將此靈感的來源運用到室內空間布局或陳設當中,使得空間組織更具有美感,
在表現手法上:使用,移植、嫁接等藝術表現形式。材料的選擇,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中國傳統室內建筑材料主要也是由木質材料組成,所以可以利用竹質材料進行室內空間的分割,有著隔而不斷的意韻,講究以柔為美的特色。另外,現代室內設計中,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的美化,因此可以采用室內移用植物布景的手法,達到人與自然親和藝術的審美目的。在室內做小型的布景,用鵝卵石鋪成曲線的小路,巧妙加以的點綴,配上一些協調的盆栽,虛實結合,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意境。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也給予感官美的享受,同時使室內空氣更加清新自然。
5 結論
在設計領域中,傳統的設計符號往往是相通的,是前人在生產勞動、建造居所時經驗與智慧的累積, 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是對精神生活追求的體現。作為一名設計師應深刻審視華夏的歷史和文化,不斷的學習,增強理論與實踐水平,并能夠敏銳的洞察到身邊一些隱約的,零碎的,分散的元素來作為創作靈感的來源。
旗袍是中國的國粹服飾,它的元素有著獨特的魅力,將優美的旗袍服飾元素拓展運用到室內裝飾設計之中,將它們巧妙的結合,也是一種新的嘗試,讓居住者在反應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在視覺上帶來了美的享受,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延續。
參考文獻:
[1] 王崛興.旗袍服飾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術學內涵[DB/OL].四川: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2(03).
[2] 曾紅.刺繡應用于時裝化旗袍的中國式意境美探析[DB/OL].江西:中國知網.
[3] 胡翔.析室內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D].湖南:湖南工程學院與設計系.
[4] 陶瑞峰.中國傳統室內設計意境的營造[D].吉林.東北電力大學.
[5] 曾慧.滿族服飾文化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
[6] 錢敏.旗袍.中國傳統文化的典范[J].南京:藝術百家,2005(1):201202.
[7] 黃燕敏.旗袍的底蘊與創新設計[J].絲綢,2006(12).
關鍵詞:比賽;服裝比賽;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0-0136-01
一、服裝設計比賽的概念
(一)比賽的概念
“比賽”的概念中的“比”在字典中是“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的含義。“賽”在中文字典中有四成含義,其中“比賽”中的“賽”取第一層含義即“比勝負,比好壞,競爭。”比賽既可以做動詞用,也可以作名詞用。這里取其名詞含義,即“為了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目的而進行的競爭性活動”。
(二) 服裝設計比賽的概念
服裝設計比賽顧名思義,就是以較量服裝設計作品的好壞、優劣為目的舉行的競爭性活動。通常服裝設計比賽通過時裝表演的方式來評定得獎者的名次,以及所獲的不同等級獎項,以此通過傳媒推出和塑造設計師、企業以及服裝形象。
二、比賽服裝設計的緣起與發展
1853年,英國人沃斯開始在商店內以活動模特展示服裝,至此時起歐洲以法國為核心,通過模特推銷時裝,開始了一種時髦的商業促銷活動。時經一百多個年頭,這股表演熱浪已由歐洲以滾動形式擴展到美洲、亞洲以至非洲大陸,形成了世界性的演繹展示事業。
國外服裝設計比賽起步較早,羊毛標志大獎(WOOLMARK PRIZE)作為世界知名服裝設計大賽,始于1954年,由國際羊毛局(IWS)主辦。羊毛標志大獎誕生以來,該獎一直被視作支持新興頂尖人才在全球服裝產業中取得牢固地位的重要標志與舉措。1954年,兩位初出茅廬的女裝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分別登臺領取了由國際羊毛局頒發的時尚設計大獎。
我國的服裝設計大賽,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日漸興起,較早的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大賽有開始于80年代末的全國服裝設計“金剪獎”大賽,1992年的“大連杯”服裝設計大賽、“真維斯杯”服裝設計大賽,1993年的“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現“漢帛杯”服裝設計大賽),1995年的“中華杯”、“新人獎”服裝設計大賽等。雖然形成較晚,但是我國的服裝設計比賽隨著經濟的發展,舉辦的形式卻多種多樣。有全國性的,有地方組織的,也有單位組織的。
三、比賽服裝設計的現狀
目前,國內、國際服裝設計比賽服裝設計眾多,服裝設計比賽的形式也日趨多元化。2009年,僅全國性的服裝設計比賽就有40余個。為了研究的便利性,對其進行分類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比賽服裝設計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利于在比賽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賽設計要求進行整體把握。按不同是分類標準,可將服裝設計比賽分為:
(一)按照服裝的藝術形式
創意型服裝設計比賽和實用型服裝設計比賽。實用型服裝設計比賽的評比標準是在使用基礎上的藝術創新,創意型設計比賽的評比標準是強調自我,要求風格突出、形式完美,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創意型比賽服裝設計往往不考慮服裝設計作品在實際生活中穿著的可能性。目前“漢帛杯”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創意型服裝設計比賽。其他大多數服裝設計賽事都在追求實用性與創新性的結合,屬于實用型服裝設計大賽。
(二)按照比賽的規模
可將服裝設計比賽分為:國際性的比賽、國內設計比賽、地方性設計比賽。區分一個比賽的級別可以從主辦方、大賽規模、知名度、征稿范圍等方面進行考察。
(三)按照服裝類別
目前專項服裝設計比賽分休閑裝、職業裝、內衣、家居服、運動裝、泳裝、禮服婚紗、T恤等設計比賽。
(四)按照服裝穿者的性別
可分男裝、女裝、童裝、少年裝、中老年服裝設計比賽等。
(五)按照服裝面料
可將比賽分為牛仔服裝設計大賽、經編服裝設計大賽、針織服裝設計、裘皮服裝設計大賽等等。此類比賽要求選手在作品中,可以使用其他種類面料,但必須使用一定比例以上的特定品類面料。
近兩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又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比賽形式,即網絡服裝設計大賽,如“QQ炫舞?中華國際服裝網絡設計大賽”。它是由騰訊公司旗下的音樂舞蹈網游與國內重要服裝設計類大賽的“中華杯”賽事合作舉辦的。網絡投票評比也是這類比賽的一大特點,據統計有超過兩百萬的投票量,這充分顯示了網絡賽事的無窮魅力。這以新型設計大賽也是服裝設計比賽的目前向發展多元化的表現。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bionic design for garment structure design had been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Many examples present widest application of bionic design in fashion design. The author expounded that the spir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learning from nature” has permeated through fashion design.
人類除了自身的進化以外還不斷向其他生物學習生存技能,取長補短。這是人類最初級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仿生意識與行為的表現,雖然這些活動直接而樸素,但卻是仿生概念得以發展的基礎,是現代仿生學與仿生設計起源的雛形。
1 服裝仿生設計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仿生學是一門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制機械或各種新技術的科學。仿生設計是在仿生學(Bionics)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不同于一般的設計方法,是以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在設計過程中,有選擇地應用這些特征、原理進行設計,為設計提供新的思想、方法和途徑。
服裝的仿生設計是在仿生設計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它不是對自然界生物外在形態的簡單模仿,而是針對服裝的整體藝術風格和各造型要素,仿照生物體和生態現象的外形或內部構造、紋理特征、色彩變化等而進行的設計實踐活動。工業革命帶來了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美學使人類與自然產生了距離,服裝的仿生設計仿佛連接人類審美與自然美的“橋梁”和“紐帶”。
2 服裝造型的仿生設計
服裝造型作為服裝設計參照的三大要素之一,在服裝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裝造型是借助于人體以外的空間,用面料特性和工藝手段,塑造一個以人體和面料共同構成的立體服裝形象。服裝的造型分為外造型和內造型,其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裝的外部整體輪廓線,內造型指服裝的內部款式造型,包括結構線、省道、領型、袋型、袖型等等。
服裝仿生設計的重心,不在于造型上過分地追求與生物形態的形似,而是運用解構思維,將原型的基本構成元素加以拆分、打散,然后重新組合,從而形成全新的設計。仿生服裝的設計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對自然物種的認識和再創造的過程。
仿生設計在服裝外造型的整體表達上并不是追求原型的逼真外形,而在于模仿原型的特征和韻味,結合服裝和人體造型的特點,使其成為既有原型特征,又符合人體結構的服裝造型。仿生設計的經典之作是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于1953年推出的郁金香造型服裝,是服裝造型與仿植物形態完美的結合。他利用把胸向橫向發展擴大的方法,并直接與袖子連接起來,肩線像拱門一樣呈圓形,腰部收緊,下半身成細長形,整個服裝外形很像郁金花的形狀,故而得名。
服裝的內造型在整個服裝造型中也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通過服裝內造型的細節展示出整個服裝的設計特點。而在服裝造型的細節展示中,仿生設計得到廣泛體現的是袖型的設計,例如馬蹄袖。馬蹄袖最早起源于中國明代,清朝后,人們根據馬蹄的外形將箭袖端頭設計為斜面,袖口面較長,呈弧形,可以覆蓋住手背,稱作馬蹄袖。馬蹄袖的形成,是人們對自然界仔細觀察和了解的必然產物。它平時挽起成馬蹄形,遇到行禮之時,可方便地將“袖頭”翻下來,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袖型是服裝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袖子的設計中運用仿生設計,能夠提升整個服裝造型的美。
3 現代服裝造型的仿生設計
3.1 現代服裝造型的仿生設計的靈感來源
現代服裝仿生設計藝術的靈感,一方面源自于深邃的歷史文化,表達對自然的向往和熱愛;另一個方面源自于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21世紀的設計界彌漫著一股“回歸自然”的風潮,各個知識領域都在追根溯源,希望能在自然界中得到啟迪。一些設計家們也在很多著作中系統地闡釋了自然在設計中所起的作用。他們認為,自然的精髓在于不一致性和多義性,年輕一代的自然倡導者――約翰?羅斯金深受歡迎,他勇于把自然和設計的復雜性融合起來。人們開始更多的意識到自己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不是自然地主宰者,所以人的衣食住行都應遵循自然法則。于是仿生設計在服裝領域廣泛運用。現代的設計師們從自然中尋找靈感以期望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高度統一。
3.2 整體造型展示
自然界本身具有特殊的、深不可測的魅力。服裝整體造型的仿生設計使人們從服裝藝術中充分感受著大自然的魅力。神秘的大自然總能觸動設計師的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如水母是一種低等的海產無脊椎浮游動物,其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體邊緣長著須狀條帶觸手,漂浮在藍色的海洋里,顯得異常美麗。如圖 1,仿水母造型設計的服裝,整體造型模仿水母傘狀的外形;面料采用輕薄的白紗,模仿水母的輕柔、透明的感覺,服裝整體與人體的功能、構造結合,就像半透明的水母一樣柔美、飄逸,傳遞了大自然的美。
還有模仿自然界中的昆蟲元素的設計作品,如黑色飛蛾。飛蛾將身體掩藏在翅膀下,嬌小的頭與后背上龐大的翅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設計師很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造型特點,設計出龐大的披風遮蓋全身,與帽子形成巨大的反差,人體在黑色柔軟的披風中若隱若現,讓人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詮釋了新哥特主義。
3.3 細節造型展示
建筑藝術也是賦予服裝設計師靈感的來源。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設計師在服裝的領型上注入悉尼歌劇院風帆造型,硬朗的線條搭配較大的銀白色金屬紐扣,建筑感十足(圖 2)。
4 服裝仿生設計的文化內涵
服裝的“仿生設計”是模仿自然界生物造型、色彩等因素的設計活動,實際是從形式上喚起人們對于自然美感的視覺審美要求,同時還滿足人們追求和諧與舒適的心理要求。其主旨是“師法自然”,而21世紀的主題正是回歸的主題,提倡人與自然的統一。這種“師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中國傳統哲學理念的精髓,同時亦是服裝設計未來發展的主題。
仿生設計思維在服裝造型設計中的應用是讓我們更好的對自然界中優美的一面進行提煉和加工,服裝設計師從對自然界的感性認識中給服裝賜予生命的活力。自然界生物的美麗與時尚科技的結合,如連體鯊魚裝。
宇航服的設計靈感也可以來源于仿生設計。科學家從長頸鹿身上受到啟示,在宇宙飛船升空時,根據長頸鹿利用緊繃的皮膚可控制血管壓力的原理,研制了飛行服――“抗荷服”。 抗荷服在細節造型上安裝有充氣裝置,隨著飛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沖入一定量的氣體,從而對血管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宇航員的血壓保持正常。同時,宇航員腹部以下部位套入抽去空氣的密封裝置中的,這樣可以減少宇航員腿部的血壓,利于身體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輸送。
5 結語
關鍵詞:服裝;設計;流行趨勢
1引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人生活必需品中之首的服裝也越來越為之重視,服裝的流行與否對于現今也是一個熱門話題,當然對于服裝的流行度也是有規律的。隨著文化、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的改善等都會影響著服裝的流行趨勢,展開對流行趨勢的預測,也會對服裝設計產生重要影響,流行趨勢的中的一系列信息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掌握了流行趨勢就等于抓住了服裝設計的方向。現如今,服裝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已經成為現在服裝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服裝的流行化已經成為當今服裝的一個重要特征。
2流行趨勢的概述
2.1流行趨勢產生的因素
流行產生的因素很多,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現象,它代表著整個社會時代總的發展趨勢,是給人們一個時代印象的窗口。人人都在談流行,流行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真正去認識流行,去了解流行,就需要了解社會,了解時展的特征,它包含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數量范圍的人,受某種意識的驅使,以模仿為媒介而普遍采用某種生活行為、生活方式或觀念意識時所形成的社會現象。服裝流行是一種現行的風格,是由諸多具體元素組合形成一段時期里的整體風貌。
2.2流行趨勢預測的內容
通過從古到今服裝流行的起伏變化,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其中反映出的社會變化。流行趨勢是一個時期內社會或某一群體中廣泛流傳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時代的表達。流行信息對服裝設計師的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服裝流行趨勢的分析、領悟和應用,成為服裝設計行業競爭力的關鍵點。流行趨勢在四大時裝周上完成第一次的亮相后流行便會經歷成長期,興盛期直至衰落期,從炙手可熱的潮流變成打折商品,最終完成圈狀的運轉軌跡。對服裝流行趨勢的運轉周期作深入研究能夠幫助服裝設計師緊跟時代潮流,尋找設計靈感,設計出順應時尚趨勢,受到消費者青睞的作品。在服裝流行趨勢的預測中,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形成的新興的服裝穿著潮流,它不僅反應了相當數量的人們的意愿和行動,還體現了整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從狹義上來說,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是指對未來某段時期服裝的款式、色彩、材料、整體風格傾向的一種推測。廣義的服裝流行趨勢預測可以看作是一個時裝運動,一個管理過程,不僅包含狹義的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的內容,而且還包含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的內容,而且還包括服裝流行趨勢的宣傳以及為實現這個趨勢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對服裝流行趨勢預測做進一步的分類。如:按預測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消費者預測,按預測的客體(內容)可分為色彩預測(流行色預測)。面料預測、款式預測和綜合預測。按預測區間的長短,可以分為短期預測、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以權威預測、綜合預測及中期預測為主,歸納服裝流行趨勢。
3服裝流行趨勢的起源及意義
3.1服裝流行趨勢的起源
在大多數人看來,流行趨勢就是一個很縹緲的東西,流行趨勢的依據來源于很多方面,比如銷售市場反饋的數據統計、不同消費人群的消費結構分析、國外市場流行信息等。像前期它就需要對國內市場有整體的了解,包括現有紡織、面料或服裝企業中有哪些在市場上的經營狀況比較好,或者是銷售業績比較突出,并通過對經營過程的研究,發現市場上有哪些因素可能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在綜合了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對所有搜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進行版面設計包括主題、靈感、色彩、款式、妝容、配飾等等版面,最后才形成了對未來流行趨勢走向的判斷。
3.2服裝流行趨勢存在的意義
對于服裝流行趨勢來說,它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功利性以及非完全事實性。服裝流行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等因素制約,所以說流行趨勢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同時,預測機構和其結果都對整個時尚圈影響甚大,如每年的四大時裝周一樣。流行趨勢的信息涉及的面很廣,因為它不僅僅只局限服裝,流行趨勢通過相關人員進行記錄、收錄、整理出來,再由流行趨勢研究專家與機構進行不斷地調整,最后通過媒體、網絡或社會等途徑對外,引導設計師了解與把握消費者的關注的問題、新季度流行的走向以及國外流行的動態等。流行趨勢具有實踐性和空間性,為時裝設計師設計流行服裝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導向。設計師要設計出適合某一特定定位的服裝產品,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要參加各地博覽會展出的商品中看到明顯的流行趨勢信息,了解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消費態度、購物方式以及對服裝的需求,關注國內外流行趨勢信息,了解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消費態度、購物方式以及對服裝需求,關注國內外流行趨勢報告等,通過研究,整理出自己對未來季度最可能的流行趨勢的走向,確定產品主題、色彩與面料等。流行趨勢報告中的信息在產品設計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4結語
關于服裝的流行趨勢已經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流行趨勢同樣也成為了業內人士對服裝進行創作及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環節。高定品牌范思哲的創始人曾說道:“任何服裝設計師都不肯能住在象牙塔里設計時裝和藝術品,你必須要在實際生活中找到靈感進行設計。”所以說,只有通過對本季和下一季的流行趨勢分析,才能更好地進行服裝設計與定位,在服裝設計中,只有對服裝流行趨勢進行了預測,才能更好地掌握行業發展的動態。
參考文獻:
[1]凱瑟琳,麥凱維著.時裝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關鍵詞:現代服裝;刺繡;手法;發展
中圖分類號: TS941.2 文獻標志碼:A
The Techniques of Using Embroidery in Modern Garment Design
Abstract: Embroidery has been playing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stumes. Embroidery was widely used on ancient Chinese costumes. However, with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embroidery is less used in modern garment. Now with people’s sen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eing enhanc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broidery technology, the techniques of using embroidery in modern garment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broider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of using embroidery in modern garment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modern embroidery technology.
Key words: modern garment; embroidery; technique; development
刺繡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個朝代的興衰使刺繡工藝有了明顯的變化,在相應的歷史時期,刺繡往往存在鮮明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刺繡工藝可以進一步加工相應的服裝面料,從而使服裝色彩和圖案獲得相應的統一,并使精神審美以及物質生活需求達到一致。從工藝起源開始,刺繡與服裝之間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服裝之中的某些工藝能夠得到較為長遠的發展。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當中,利用刺繡工藝進一步表現服裝的民族文化以及社會風情。然而到了現代社會,傳統的手工技藝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較大的進步。基于這種情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當依照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發展,并進行民族化的文化建設,刺繡工藝的發展勢在必行。
1 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特征
1.1 裝飾目的
中國傳統服裝中的刺繡藝術往往是利用較為豐富的形象表達穿著者的內心情感,所有的圖案都有相應吉祥的意思,比如牡丹花表現的是花開富貴,而蝶戀花或者鳳穿牡丹則表現的是情景交融,表現年輕女子向往美好的愛情或者愉悅的生活。人們利用寄情于景等方式,在生活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傳遞,扎根于人們的思想當中,讓人們獲得美好的留戀以及遐想。在現代刺繡當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美觀以及實用,并沒有相應的象征特點。這種刺繡裝飾進一步表現了自然界的重復的美感,并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所具有的密切聯系,產生了較為實用的裝飾藝術。通過機器代替手工生產,機繡服裝工藝或者電腦刺繡得到一定的推廣,使生產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也讓刺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刺繡已經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門類,而是與其他學科進行了融會貫通,與現代社會節奏相符合,有更加豐富且強烈的表現能力,更有藝術價值以及商業價值。
1.2 裝飾思維
在服裝當中,刺繡圖形往往是通過形態展開得到相應的處理,使美好的部分得到夸張,改變相應的自然形態,使之成為相應的裝飾,不盲目追求質感和透視,只是利用二維空間對作品的思想和裝飾性進行表達。現代思維屬于一種抽象思維,有著較為嚴密的推理,而因此產生的仿生思維,則是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作為對象,通過對客觀規律的分析,進行思維的表達和想象。在刺繡當中進行仿生思維的應用,能夠讓服裝具有更強的趣味性以及自然美感。萬物的形成以及改變都與自然規律相符合,對其結構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其不僅是美觀而且也是融洽的。通過仿生思維能夠使自然的精妙程度得到良好的體現,同時能夠與服裝造型的相關需求相結合展開對應的裝飾,使人類獲得相應的進步,增強人類的勇氣,并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愿景。
1.3 裝飾效果
東方傳統刺繡服裝的圖案雖然有一定的改變,但并未對主從關系加以強調,繡花通常采取的手法是滿地繡,也就是在衣襟、袖邊等部位進行構圖,從而與服裝整體感覺相適應。構圖通常有對稱、放射或者均衡等布局狀態,團花以及角花相互呼應,能夠使藝術魅力得到提升,其裝飾效果往往與服裝造型相和諧。然而人體不但是對稱的,而且是凹凸有致的,因此在現代,往往對這種天然比例進行強調,服裝與人類的基本特征相適應,所以刺繡也依照人體關系進行劃分,使肩膀、胸口和腰部等得到突出,利用相關裝飾使人體結構得到優化,從而表現出相應的裝飾效果,與現代審美相符合。
2 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手法
隨著藝術的發展,刺繡在服裝設計領域需要一定的創新,是傳承的重點內容。研究其在服裝設計領域當中產生的作用,人們可以了解到刺繡的發展和傳承屬于一種根本的方向。之后可以從刺繡在服裝設計當中的一些問題,對相關創新性應用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從而更好地為刺繡工藝發展指明方向。
2.1 圖案及色彩的運用
在服裝的藝術表現過程中,有時會過于追求傳統圖案而影響了根本的創新。另外,傳統服裝設計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多結構平面性特點。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刺繡往往沒有人為進行分割,從而導致無法提升整體藝術表現力。也就是說,在設計過程中,有刺繡元素加入的服裝會為了自身圖案的完整,忽視服裝的整體表現能力,或者忽視人體的美感,因此這些元素的加入并不能為服裝增光添彩,反而顯現出不夠時尚,甚至會產生較為累贅的感覺。
在服裝設計過程中,刺繡圖案等方面的發展較為困難。圖案以及色彩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應當打破絕對化的意義,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避免色彩單調,讓設計師得到更好的發揮。因此應當改變過去的服裝設計思路,不只是展現相應的圖紋,而是在設計過程中對服裝局部和整體特點加以考慮,并加入時尚的理念,結合當代以及傳統文化,結合民族以及西方文化,避免常規形態的出現,表現文化互相之間的差異,并促進刺繡在圖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發展。
2.2 新材料的應用
在服裝領域新材料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服裝環保、藝術以及舒適度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廣泛應用相應的刺繡工藝,在服裝設計領域應當更進一步進行新材料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手工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并不是止步不前,甚至漸漸被人們所忽視遺忘。
新材料的創新能夠進一步推動現代時裝設計,使其在時尚潮流當中獲得相應的優勢,能夠對刺繡工藝產生作用,避免平面的局限性作用,從而使設計立體度以及空間感得到提升,進一步提升藝術表現力。
從業者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進行了很多材料的創新使用,例如使用皮草、人工寶石、珠片等材料,進一步結合相應的工藝水平,使藝術表現能力和時尚感得到提升。這些材料不僅會提升服裝在時尚潮流方面的表現效果,使服裝設計獲得整體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能夠讓設計者獲得充分的原料選擇方式,使人們對健康以及舒適度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
新材料在服裝領域的應用使刺繡工藝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以及創新,從而提升了其所具有的表現力。
2.3 新工藝、新技藝的應用
現代先進工業化手段無法取代傳統技藝,但這并不表示傳統的工藝就應當保持固有的發展。不能僅僅為了追求傳統技藝而不進行研究和應用新的技藝。技術發展沒有終點,人的智慧也沒有終點,因此在每個時代,人們都有著提升制作工藝的使命和責任。
由于過去的細線刺繡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局限,因此要不斷追求新工藝和技藝的使用。人們在服裝設計方面有個體化以及大眾化的兩方面需求,所以在服裝領域創新過程中,刺繡與現代工藝的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新工藝對應許多材料所具有的獨特特點,協調進行加工,刺繡工藝的使用能夠更好地符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而進一步使國界以及文化限制得到突破,進一步與世界文化交融的趨勢相符合。
在創新應用新工藝的過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應用。人們可以利用獨特的工藝進行不同花紋的創造,同時也可以在服裝設計的刺繡位置方面進行變革,比如在特殊的位置增加刺繡花紋,在衣領當中突出對應立體裝飾,這種方法可使服裝整體的靈動性得到提升。如今,很多童裝設計品牌也應用了刺繡工藝,使兒童服裝得到相應的創新,這些技藝的發展能夠更好地讓服裝設計獲得相應的革命性創新,進一步讓刺繡在服裝設計中得到穩定有序的發展。
3 結束語
刺繡能夠體現優秀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標準以及精湛的技法,能夠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古典服飾文化和古典服飾藝術。刺繡藝術的發展需要現代環境的支持,不能僅僅依靠傳統,如果要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就應當將其放入到現代設計的環境和氛圍中。如果要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加入相應的刺繡理念,設計師就應當對刺繡的文化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其與現代服裝設計相適應的元素,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創新使傳統與現代得到更好的結合。
參考文獻
[1] 鐘慧,耿巍.羌族服飾特點及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13-17.
[2] 彭代明.羌族服飾及刺繡圖案中的宗教文化含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90-96.
[3] 曹琳,王景.從羌族服飾圖案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59-60.
[4] 黃洋.羌族造型藝術審美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2):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