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航天技術研究

      航天技術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航天技術研究

      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航天推進 推進新技術 電推進

      中圖分類號:V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目前在各類航天器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化學推進系統,其主要是靠液體或者固體燃料在燃燒室內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通過噴管向外噴出,在反作用力下推動航天器運動。從1926年美國人戈達德研制出以液氧、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至今。傳統的化學推進系統已經走過了90多個春秋,其技術理論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由于化學推進可以提供大推力,其一直是航天器的主推進系統。但隨著人類對宇宙空間探索范圍的不斷加大,傳統的化學推進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傳統的化學推進系統需要攜帶大量的燃料,目前的液體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所要攜帶的燃料質量占到了總質量的90%以上。同時,現在的運載工具需要有2-3級火箭的持續加速才能將航天器送入軌道。其燃料耗費多、速度不夠高等缺點導致其無法滿足深空探測要求。因此,有必要將目光從傳統化學推擠系統上移開,尋找新型的推進技術,以滿足未來太空探測的需要。

      1新型的推進技術

      1.1激光推進

      隨著激光器的發展,1971年,有美國學者提出了激光推進的概念。激光推進可提供很大的推理與比沖,據估計,一旦激光推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發射費用將降低兩個數量級左右,這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火箭發射航天器的模式。激光推進的實質就是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將遠距離的激光能量導入推進器的推進劑中,使其溫度急劇升高,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或等離子體,然后從噴管中噴射出來,從而產生推力。與傳統的化學推進相比,激光推進最為突出的優點是燃料攜帶量下降,航天器在大氣層中飛行時,只需對大氣層加熱,穿過大氣層后只需要少量工質即可工作。這樣就可把有效載荷提高到15%以上,極大地降低發射費用。

      1.2電推進技術

      電推進是由太陽能或核能經轉換裝置獲得電能,利用電能再加熱推進劑或電離推進劑,加速工質,使其形成高速射流噴出而產生推力推進航天器飛行。電推進技術是迄今為止發展最為快速最為成熟的非化學火箭推進技術。電推進技術按照電能的獲得方式可分為太陽能電推進技術和核電推進技術兩大類。按照工質的加熱方式,可分為電熱式、電磁式、靜電式和混合式。電火箭的比沖高、壽命長、重復啟動性好等特點使其十分適合于深空探測。近幾十年來,各國都在積極開發與利用電推進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就采用的是微波離子推進器,歐空局于2006年也驗證了霍爾推進器。

      1.3太陽帆推進技術

      類似于帆船前進一樣,太陽帆推進技術就是利用太陽光子和其他的一些離子流照射在展開的反射帆上,利用其反推力提供足夠的動力驅動航天器飛行。第一代已經生產的太陽帆由平滑材料制成,外面涂敷反射涂層,由連接到中心轂上的超輕結構支撐。以這種形式的光壓推進將主要用在深空探測器的姿態修正上,它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任何動力,理論上只要太陽存在,就可以持續提供動力來加速航天器。2005年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太陽帆推進的航天器發射升空。雖然這次發射沒有成功,但其向人們展示了太陽帆推進技術的光明前景。

      1.4微波推進

      微波推進主要依賴于微波發生器所產生的微波所攜帶的能量作為提供推進劑所需的能源。微波推進器可以利用內部、外部甚至遠距離的微波束傳來的能量。由于其推進系統與航天器本身分離,因此,利用微波推進系統將極大簡化了航天器結構。其在使用壽命、性能、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特點。其可使航天器進行軌道轉移、姿態控制和星際航行等動作。盡管其目前還處于理論階段,但它必將會有大好的應用前景。

      1.5反物質推進

      進行星際航行是人類多年以來的夢想,但以目前推進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而言,進行星際航行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要進行星際航行,必須要使火箭的噴氣速度達到接近光速才行。反物質推進被看作是進行星際航行最為有效的方式。根據愛因斯坦能量方程,質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質量可以全部轉化為動能。因此可以利用物質與反物質湮滅反應可以將質量全部轉換成動能。例如質子和反物質結合湮滅產生兩個或多個介子,這些帶電粒子在強電場作用下可以以極高的速度噴射,理論上可以達到光速,而且湮滅反應是自然發生的,并不需要復雜的設備。但是,在目前的條件下,大量反物質的生產和存儲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因此,該想法目前還處于設想階段,真正實現也許還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2結語

      飛出地球去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間一直都是全人類自古以來的期望。20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成功將宇航員送入到了月球,并且開展了有關火星的探測。但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測,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要求,需要我們提高航天器性能。所謂航天探路,動力先行,推進系統作為航天器最為重要的一環,自然成為世界各國突破的關鍵口。20世紀后半期,隨著一些新型推進系統理論的成熟以及試驗的成功,已經有不少航天器裝載了相關的推進系統并且發揮出了其優勢。雖然目前階段,很多設想還處于理論階段或者還不成熟,但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深空探索與星際航行的夢想將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第2篇

      該同志長期從事飛行器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以及光電探測技術的研究。“九五”以來,先后承擔了總裝備部、各軍兵種、國防科工局和863等領域多個重大項目的攻關工作和型號論證工作,為多個型號的國家立項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研發了光電探測敏感器、慣性測量組合、空間執行機構等多款彈、箭、星領域控制系統核心產品,大部分產品已成功實現型號應用。

      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項5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科技論文多篇。榮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技術創新先進個人”、“航天人才培養先進個人”和“航天貢獻獎”等榮譽。

      本刊記者凌翔(以下簡稱記者):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是我國紅外精確制導技術和便攜式防空導彈核心產品研發的專業研究所和重要基地。

      您作為所長和精確制導控制技術專家,請首先介紹一下所里的科研情況。

      劉付成(以下簡稱劉所長):很高興利用這個機會談談我的認識。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五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紅外制導技術和便攜式防空導彈核心產品的研發,及時掌握國內外發展動態,緊跟國際技術路線,自主研發了四代產品,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和齊全的產品體系,是我國在這個領域的領頭羊,為部隊和軍貿提供了大量裝備,實戰性能優良。

      精確制導防空導彈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到第四代了,成為防空武器系統一種極為重要的作戰武器,在國土、要地防空防御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巧輕便、靈活機動、價廉物美的便攜式防空導彈作為末端防御武器,主要承擔防御低空、超低空威脅,如噴氣戰斗機、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等。

      這些裝備在各國防空導彈裝備中占有65%以上數量份額,并在20世紀歷次局部戰爭中,尤其在近期中東的幾次局部戰爭和反恐戰爭中,國際上幾種典型便攜式防空導彈均取得了良好的戰績。

      記者:請結合精確制導技術,談談便攜式防空導彈在戰爭中的作用。 便攜式防空導彈結構示意圖

      劉所長:現代實戰數據表明,精確制導武器因擊毀敵方80%以上的目標而成為高技術戰爭的主要殺傷工具。其中紅外精確制導武器在各國裝備的各種戰術導彈中占60%以上。在近幾年的幾次局部戰爭中占被擊落飛機的90%以上,在實戰中取得了輝煌成果,因而引起各國軍方的高度重視,隨著紅外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而裝備的新一代便攜式防空導彈,將在未來靈活多變的局部戰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精確制導技術目前分為光學制導、射頻制導和復合制導三大類,光學制導又分為紅外制導、激光制導和可見光制導。其中光學制導技術,尤其是紅外制導技術由于具有制導精度高、環境適應性強、小型低成本等特點,而成為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首選方案,并帶動這類導彈從上世紀60年代的第一代,發展到目前的第四代。在役和在研裝備中以紅外制導的便攜式導彈為主,它具有精度高、隱蔽性好、抗干擾能力強和全天時作戰能力。

      記者:請談談紅外制導技術與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關系。

      劉所長:紅外探測由早期的點源、線列發展到目前的面陣成像,由單一波段發展到雙波段、多光譜,靈敏度逐步提高,信息處理智能化,從而使武器裝備的作戰距離越來越遠,抗誘餌干擾能力越來越強。

      可以說是以紅外制導為主的光電制導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便攜式防空導彈的發展和進步,隨著紅外制導技術向高靈敏大面陣成像、高光譜成像、偏振成像以及智能化方向發展,支持便攜式導彈遠距離高精度作戰、全天時作戰、復雜戰場環境下作戰。

      記者:國外便攜式防空導彈的發展狀況如何?

      劉所長:國外便攜式導彈裝備的導引頭主要有可見光導引頭、激光駕束、激光半主動和紅外導引頭,其中以紅外導引頭為主,所以后續重點談談紅外制導導彈。

      紅外精確制導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高度重視,歐美、俄羅斯、日本以及我國等均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了大規模的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大量裝備和使用,加速了紅外制導技術的發展進程。

      記者:請介紹一下紅外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特點,以及在局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

      劉所長:在歷次局部戰爭中,紅外精確制導武器的戰績卓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紅外制導的發展歷經了點、線、面探測體制,光譜覆蓋近紅外、短紅外、中紅外和長紅外等幾個大氣窗口。如今已經發展到成像制導技術為主,實現了全天時工作,可實現多波段、高靈敏度、高分辨率、高幀頻,能夠獲取更加豐富的場景信息,有利于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發現和識別目標,提高反隱身和抗干擾能力。發展總歷程按照技術特色和作戰能力可分為以下幾代。

      第一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紅眼睛”,俄羅斯“箭”2,法國“吹管”,我國“紅纓”5。典型特點是采用短波點源非制冷硫化鉛探測器+單元調制盤式體制,靈敏度低,抗干擾能力差,只能尾追攻擊第一代戰機。 中國“飛鷹”6防空導彈屬于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具有優秀的被動紅外尋的能力,制導精度高

      第二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毒刺”,俄羅斯“箭”3、“針”1,英國“標槍”,我國的“飛鷹”6。典型特點是采用短波/中波點源制冷硫化鉛或銻化銦探測器+圓錐掃描體制,靈敏度和抗背景干擾能力有一定提高,攻擊范圍擴大,具備后半球攻擊第二代戰機能力。

      第三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毒刺”,俄羅斯“針”S,法國“西北風”,英國“星爆”、“星光”,我國的“飛鷹”16。典型特點是采用點源或線列高靈敏度探測器+多元雙色掃描體制,具備探測距離遠、抗人工紅外誘餌干擾能力強、跟蹤速度大和一定的自動搜索與截獲能力,具備全向攻擊第三代戰機能力,具備一定的攔截巡航彈、反艦導彈的能力。

      第四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毒刺”BLOCKII和“長釘”SPIKE,日本“凱科”91式,國內正在研制過程中。典型特點是采用中/長焦平面探測器成像或線列機掃成像體制,具備高靈敏度、強抗干擾能力和自動搜索與截獲能力,真正具備全向攻擊和攔截第四代戰機能力,具備攔截巡航彈、無人機、空地導彈、反艦導彈等弱小目標能力。

      國外主要軍事強國目前的主戰裝備以第三代為主,第四代少量裝備,在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俄羅斯“針”S防空導彈屬于第三代便攜式防空導彈

      便攜式地空導彈主要打擊對象是低空、超低空飛行的戰斗機、攻擊機、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以及巡航導彈。

      記者:我國光學精確制導技術及其武器裝備近幾年取得很大進步,請問這個領域國內的發展跟先進國家同步嗎?現狀如何?

      劉所長: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光學精確制導技術應該說基本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所有技術途徑和導引頭產品種類都有所涉及,裝備的導彈種類齊全,各代的戰技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基本相同,并在實戰中得到驗證。

      我國的“飛鷹”6便攜式防空導彈與美國的“毒刺”性能相當,均屬于第二代技術特色便攜式防空導彈。“飛鷹”16均屬于第三代技術特色便攜式防空導彈。技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受到廣泛好評。正在研制中的其它新一代便攜式防空導彈采用多種探測體制,技術水平和世界先進水平旗鼓相當。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我國光學精確制導技術及其武器裝備整體上和國外先進水平不相上下,不少技術還領先國際水平。但是我國在紅外、可見光和激光探測器的發展上,和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還存在差距。這些,我國科技人員正全力攻關,力求迎頭趕上。 美國“毒刺”防空導彈(FIM-92)。作為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毒刺”使用了一個更靈敏的導引頭,擁有了更好的動力學性能,增加迎頭交戰能力和一個綜合“敵我識別”(IFF)系統

      記者:未來光學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帶動新一代便攜式防空導彈向什么方向發展,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會發生什么變化?

      劉所長:當今高科技的發展同樣會帶動光學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從分析國內外的技術發展途徑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第一,在導引頭體制上,由單一制導體制和單波段制導向多波段多維多譜、多模復合成像制導技術方向發展,以提高武器裝備的目標識別和抗干擾能力。

      第二,在靈敏度上,采取大面陣高靈敏高幀頻智能化探測器、先進光學系統、弱小目標識別信息處理技術等,以提高反巡航彈或無人機或制導炸彈等弱小目標探測能力。

      第三,在低成本上,采用低成本非制冷成像技術、捷聯位標器技術、SOC技術以及制導控制一體化技術等,以提高武器裝備的性價比。

      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第3篇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坐落在北京南城,這里是中國航天的發祥地,有兩萬余名研制人員在此兢兢業業地工作著,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多年前的“兩彈一星”,到去年的“嫦娥奔月”,再到不久前順利升空的“神舟七號”,無一不凝聚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心血,截止目前,研究院共獲得3000多項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人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一支“鐵軍”。

      2008年9月底,“神舟七號”飛船的成功升空吸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三名航天員承擔著中國從未嘗試過的出艙活動任務,這是中國人的足跡印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中國空間站技術基礎的重要一步。

      在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作為托舉“神舟七號”進入預定軌道的運載火箭――二號F運載火箭憑借著其優秀的歷史發射成績和高可靠、高安全的品質,受到了眾口一詞的贊美,而它的締造者,正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在以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給國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是由于它自主研制的系列運載火箭在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地位,然而并不為人所知的是,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潛心鉆研,大力發展航天科技,生產出一代又一代優秀運載火箭的同時,也已將發展的腳步邁入了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進軍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的意義并不亞于一枚優秀運載火箭的誕生。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事航天技術應用、航天服務業的領導說,研究院進入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是以尖端的航天技術作為后盾,它不僅能對國民經濟起到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新興技術的應用拉動相關產業的整體水平。

      “技術瑰寶”=能源優勢

      能源,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戰略地位毋需多言,然而,中國目前的能源狀況卻不容樂觀,能源供需矛盾尖銳、結構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我國政府一直力圖解決這一重要問題,然而在還沒有找到能大量投入使用的可替代性新型能源前,如何提高現有能源的使用效率便顯得十分重要。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實踐過程中,對中國能源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為我國提供了70%以上的發電燃料,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燃料,“缺油、少氣、富煤”一直是我國能源供應的基本國情,然而,在利用煤炭資源時經常會遇到一些負面問題,比如資源利用率不高、地區間煤質優劣程度差異化較大、對環境污染程度較高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還在使用比較落后的煤氣化技術,比如我國的氮肥、甲醇企業使用的是常壓固定層無煙塊煤氣化技術;燃煤電廠采用的都是在鍋爐中直接燃煤產生蒸汽驅動蒸汽輪機發電的技術,在目前看來,這樣的煤氣化技術并不適應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它既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又會使環境受到比較嚴重的污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最先進的煤氣化技術被美國GE公司和荷蘭殼牌公司所壟斷,美國GE公司的德士古水煤漿加壓氣化技術于1993年投產,10多年的發展使得該項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也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如對煤種要求較高等,荷蘭的殼牌公司采用的是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在碳轉化率和熱效率上都具有較強的優勢,但專利費用和投資費用很高,一般企業很難承受。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于2005年開始航天煤氣化技術研發,利用火箭發動機在燃燒、熱能、泵閥、控制以及非標涉及方面的成果和技術優勢,開展粉煤氣化技術研發工作。并在吸收世界先進煤氣化技術優點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這種“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是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之一,能夠將固態的煤炭通過“粉煤汽化爐” 高效、潔凈、環保地轉化成氣態的氫氣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在生產過程中能有效減少污染排放并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具有原料煤適應程度廣、成本費用低等優勢,可廣泛用于化肥原料制造、甲醇和二甲醚制造、汽柴油成品等多種產業。以建設15萬噸的甲醇工程為例,若運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技術可以節約大量資金,而在后期的技術維修服務方面,所產生的費用也很低。

      與GE的德士古水煤漿煤氣化技術相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研發的“航天煤氣化技術”更能實現原料煤本地化,并具有更高的冷煤氣效率;與殼牌的煤氣化技術相比,則擁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因此,當航天煤氣化工業示范裝置的建設工作一經展開,便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在河南濮陽,年產15萬噸甲醇示范工業裝置被列入國家發改委“2007年循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及國家資金補助計劃”,工業裝置應用的粉煤氣化爐也列入國防科工委“2007年民技術開發專項計劃及資金補助計劃”。

      在談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煤氣化技術的前景時,研究院院長李洪激動地說,先進的煤氣化技術擁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僅IGCC發電這一項,預計在今后20年里,將達到3000億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煤氣化技術的成功研發,使得中國企業需要先交納巨額專利費才能使用這項技術的日子成為了過去,它解決了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受到煤氣化技術擎肘的問題,必將幫助我國煤化工行業更快發展。

      利用“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個數十年來,一直以軍工產品生產為主的單位,在進入市場競爭的初期階段,該如何遵循市場規律,找到自身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選擇是加大加快“寓軍于民”產品的生產和研制,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軍品特種車輛生產技術開發民用專用車產品,事實也證明,這一決定十分正確。

      目前。民用專用車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品范圍涉及交通、環衛、石油化工、衛生醫療等多個領域,一般來說,民用專用車相對于普通車有著特殊的工作要求(如飛機除冰車、登高車、裝卸平臺車等),因此,民用專用車往往需要有更復雜的技術和更靈活多變的設計。

      多年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運載火箭研制了一系列大型發射臺,重型運輸車輛和轉載車輛等地面發射和配套設備,積累了大量特種車型的生產經驗;同時,在數十年來對運載火箭的研制過程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機械、液壓氣動、通訊、定位定向和自動控制等技術環節,也形成了專業內的系統集成優勢,這使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進入產品附加值較高的民用專用車市場時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已完成多種規格的自卸車和垃圾車研制,基本建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線。根據特定用戶需求,還研制了應急通信指揮車、機場專用車(飛機除冰車、裝卸平臺車等)、登高車及煤礦用防爆車等高附加值專用車產品。底盤領域,重點發展油田專用車底盤和工礦用重型自卸車底盤,目前產品已批量進入市場,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完善產品系列。預計2010年,專用車項目將實現20億以上銷售收入。

      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第4篇

      創建于1956年的中國航天事業,已走過50年歷程,屢獲殊榮的技術創新促使中國航天不斷取得跨越式進步,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中國航天事業與一些國家部委一樣,經受著由于缺乏有效而科學的管理手段,導致許多管理上的弊病存在于系統各單位內,并成為制約航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結癥。

      1999年6月,為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成為兩大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擁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化學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基礎技術研究院五個大型研究院和兩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員工愈十一萬人。

      改制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破除管理弊病提供了一個契機。在過去幾十年中,航天產品設計從CAB、CAE到數字樣機,到各個專業的設計,大量地采用了各種單項的信息技術、軟件,包括性能基礎設施。今天卻面臨著一個多專業協同、異地協同,包括全球化資源的有效供給和配置,業務流程的梳理和規范,設計數據的全面共享,所有研制流程的協同,以及將眾多軟件工具集中管理等難題。

      不言自明,航天科技集團需要一個集合整個集團公司科研、經營、生產、開發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的建立,在實現數據匯總的實時、準確,數據處理的及時、有效,經濟分析的上報、下傳等方面,為航天系統內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航天技術研究范文第5篇

      日前,用于發射神舟十號飛船的二號F火箭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順利通過總裝質量驗收評審,并轉入測試階段。該火箭將于春節前完成所有出廠測試工作,預計4月出廠。

      (航訊)

      長五全箭振動實驗拉開序幕

      2012年12月28日,隨著指揮員發出“起吊”命令,五號運載火箭助推器開始吊裝進入新一代全箭振動塔,這意味著五號運載火箭全箭振動試驗拉開了序幕,這也是中國新一代全箭振動塔迎來的第一個試驗部件。

      據介紹,五號全箭試驗件將于近期全部吊裝進入振動塔并完成組裝,之后將開展五號運載火箭全箭振動試驗。振動試驗將包括20余個飛行秒的測試,不僅可為五號安全飛行提供可靠參考,還可為后續的模擬仿真試驗收集參考數據。據了解,試驗期將持續一年左右,如果通過本次試驗,五號將正式具備進入太空的能力。

      (航訊)

      固安航天科技產業園奠基

      2012年12月1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當日,固安航天科技產業園先期啟動項目也正式動工,此舉是集團公司積極培育航天技術裝備、衛星應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企地經濟融合互動的一項重要舉措。

      依據協議,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安排具有技術優勢和良好發展前景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進駐園區,大力推進科技平臺、產業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在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投入,促進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與資源整合,與廊坊市共同打造高端航天科技產業園區。(杭文)

      希望一號衛星在軌穩定運行三周年

      截至2012年12月,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的希望一號衛星已在軌穩定運行三周年,超出設計壽命兩年時間。該衛星于2009年12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四號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圓滿完成了中國科協和中國宇航學會主辦的各項飛行任務和多項活動,目前仍在軌穩定運行。

      (杭文)

      北斗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榮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創新獎”

      2012年12月12日,CCTV第十三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榮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創新獎”,北斗衛星總指揮李長江、總設計師謝軍和楊慧;長三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總設計師姜杰參加頒獎典禮。

      繼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團隊2011年獲得CCTV經濟年度人物年度大獎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成為了第二支榮獲該系列獎項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團隊。(航訊)

      航天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落戶武威

      2012年12月10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萬源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甘肅省武威市簽署項目合作協議,標志著“中國航天武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即將落戶武威,企地雙方將共同打造以風光互補發電、先進風電機組成套設備和發電機、葉片、變流器等關鍵部件制造為主的新能源產業鏈。

      (航訊)

      航天科工與北京大學攜手共建創新體系

      2012年12月17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與北京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期、全面、深入的戰略伙伴關系,在學術、技術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化協同創新,促進共同發展。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研發、共同培育項目、聯合申報與建設創新平臺、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等模式,重點在空間探測、微處理器及系統、微電子技術、量子技術、化學與分子工程技術、航天防務專用技術等領域開展學術、技術合作,進行高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聯合研發。同時,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校企合作。

      (航訊)

      北京光纖技術中心揭牌

      北京市光纖傳感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日在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揭牌,15位光纖傳感行業內專家組成了工程技術中心第一屆技術委員會。

      該中心依托于時代光電公司,主要用于開展光纖傳感系統方面的重大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推動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光纖傳感類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

      按計劃,該中心將在未來3年~5年中進行光纖傳感系統基礎技術研究和產品工程化技術研究,完善光纖傳感系統的產業鏈建設,推出更多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纖傳感系統系列產品。(杭文)

      神九任務團隊被授予“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

      近日,2012“影響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學界、企業界、教育界、文化界等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2012“影響中國”年度人物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團隊榮獲“影響中國”2012年度科技人物大獎。長二F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作為團隊代表上臺領獎(如圖)。

      “影響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社主辦,自2009年以來,每年評選表彰一年來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受到國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

      (杭文)

      樂凱公司完成整體改制

      2012年12月26日,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樂凱公司)在保定揭牌,正式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改制后,樂凱公司注冊資本為26億元人民幣,公司名稱由“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變更為“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目前,樂凱公司已經從傳統的感光材料制造商,轉型為在高性能膜材料、數字印刷材料、圖像信息及新能源材料、精細化工材料領域中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產品涉及四大業務體系100多個品種,在國內建有完善的營銷服務網絡;擁有“樂凱”和“華光”兩個中國馳名商標。(航訊)

      航天科工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掛牌成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在线电影你懂的亚洲|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在线看高清h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