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幼兒園;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265-02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我國的幼兒教育迎來了春天。《綱要》規定,幼兒園要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當作幼兒園工作的首要任務。這也就指出了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健康教育。幼兒園進行各種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兒健康的基礎之上。眾多的幼兒園教師認識到了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承認幼兒健康是其人生發展和幸福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幼兒園工作中,現實并不樂觀。

      一、我國幼兒園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雖然承認健康重要,但實際上卻更重視智育。眾所周知,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生命健康是一個人存在和全面發展的生物前提。幼兒身體的生物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各組織、器官都還比較脆弱;同時,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高速期,所以這個時候,幼兒需要成人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教育,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畢竟,幼兒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開展的基礎,尤其是備受重視的早期開發智力的教育。幼兒園老師們都能認識到并承認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師認為兒童到幼兒園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幼兒的健康問題應該是家庭的任務;也有老師認為現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兒的健康問題已很少,不用再過多關注……因此幼兒的健康問題雖然被掛在嘴邊,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大家更為重視幼兒早期智力的開發和各項技能的培養。這就使健康教育處于尷尬地位,形似一個不可或缺卻又沒有實權的“重要”職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擔完全交給體育和健康常識等學科,而忽視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很多幼兒園的健康教育,是通過開設體育課、健康常識課等方式來進行的,相當一些幼兒園認為通過開設專門的體育和健康常識教學就足以完成幼兒健康教育的任務。這是比較傳統的做法,這說明幼兒教師沒有整合的課程理念,沒有滲透教學的思想,沒有遵循幼兒教育課程走向整合的大趨勢,只一心鉆研自己負責的科目,沒有在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行為,錯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機會。

      第三,幼兒園對健康教育重視有限,表現為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及現在的家庭模式,使獨生子女成為一個日趨龐大的群體。這使得幼兒的身體健康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出于對兒童的保護,許多應該幼兒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師包辦和代勞,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和次數被減少,以此來避免一切所謂的危險活動,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意外的發生,降低幼兒身體健康受到傷害的概率。然而,正是這種所謂的“保護”,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和鍛煉自我保護能力的寶貴機會,導致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較差。有資料顯示,現在的獨生子女雖然身高和體重較之以前都有發展,但是內在的組織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卻較差。而且幼兒園對幼兒健康教育的關注更多地放在身體健康上,卻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在對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經從以前的健康就是沒病的觀點提升到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這一高度。因此,幼兒園的健康教育也不應僅局限在身體健康上,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問題。

      二、幼兒園健康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轉變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幼兒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著他的教育觀、兒童觀以及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首先我們應當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使廣大的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兒童觀,真正理解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不僅口頭上重視,更能在思想和行動上落實。只有幼兒教師真正意識到此時的健康教育對幼兒一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才能真正地愛孩子,關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現象,才能得到緩解。幼兒教師應該把幼兒首先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其次才是幼兒教師施教的對象。

      第二,培訓高素質的師資,這是為幼兒提供高質量學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過來。全國乃至全球的幼教領域都日趨出現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這種課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適合于幼兒階段的學習。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兒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教育也應當是完整的,而不應該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個教學法”。這種融合式的課程,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沒有高素質的師資做保證,很難實現幼教領域融合、滲透式教育的目標,也很難保證學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質量。因此,這是個不容忽視并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三,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綱要》要求幼兒教師形成科學的健康觀念,要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所以,幼兒園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把健康的內涵擴大到不僅包括身體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現在重視培養幼兒的知識和技能、重視開發幼兒智力、不重視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社會適應,已經是我國廣泛存在的現象。很多幼兒園通過開設興趣班、特長班來吸引和迎合家長,家長也對這些所謂的興趣班、特長班趨之若鶩。他們不在乎幼兒的愛好和情緒情感,更不在乎幼兒的想法和情緒,也不認為幼兒也會有心理問題或者社會適應不良。幼兒心理長期壓抑或社會適應不好,又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獨癥、自閉癥、抑郁癥……日本早已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們為幼兒園配備專門的幼兒心理咨詢師,這是我國應當學習和借鑒的。讓每個幼兒園有專業的幼兒心理醫生,使每個幼兒擁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記錄,使每位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國幼兒園應當努力的方向。

      第四,創設一個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重視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伙伴關系。環境是幼兒園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輕松、和諧的心理氛圍中,幼兒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人是感情動物,教師和幼兒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師幼關系,有利于幼兒健康教育的進行。另外,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下,我國獨生子女眾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兒與人相處交流能力的發展,就更多地依賴于伙伴,同伴關系在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兒園恰恰有得天獨厚的伙伴條件。要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多站在幼兒的角度,體察童心的需要,要為幼兒創設和諧的師幼關系和伙伴關系,為幼兒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幼兒能夠自由表達情緒情感,能夠自由進行交往與交流,能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師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能敏銳地捕捉幼兒的特點與特長,并幫助幼兒發展自己的特長,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注重引導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才能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伙伴關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圍與環境。

      第五,充分發揮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綜合的優勢,促進幼兒健康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塊教育內容,也不是一兩門學科就能涵蓋或完成的任務。更多時候健康是一種狀態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務也不應由某一門或幾門學科來承擔。健康知識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和角落,隨時有教育的時機和內容。除了由體育和健康常識教師承擔健康教育責任外,其他教師也應認識到自己負有健康教育的責任。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發掘自己所授課程中存在的、能進行健康教育的契機,把健康教育滲透到自己組織的教育活動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師的教育,注重幼兒園健康環境的創設。

      第六,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隨時、隨地、隨機進行幼兒健康教育。幼兒的日常生活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機會,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靈活采取多種形式和有效的手段,進行引導。以預防為主,防范重于矯治,及時運用隨機教育,幫助幼兒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關系,使其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不斷加強,逐步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如幼兒午睡后,部分幼兒穿鞋不會系鞋帶或認不清左右,有的幼兒樂于助人、熱情幫助別人,有的幼兒膽小,不與別人交往,有的幼兒不會尋求別人的幫助。此時,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立即進行教育,或運用課程設計情境進行教育,如講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園共育,做好家長教育與指導,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生活的兩大主要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起著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兒園一方重視幼兒的健康教育,而沒有家庭的配合,那勢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現“5+2=0”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幼兒園要想進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須爭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長有家園共育的意識。有些家長很重視幼兒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沒有合適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做好家園共育,對家長進行健康知識的講解與宣傳是勢在必行的。只有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總之,幼兒時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長大后走向成功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所以幼兒園在注重幼兒智力開發和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只有幼兒園、家庭和社會都關注幼兒的健康,家園共育,使幼兒身體健康、心理和諧健全、社會適應較好,才能使孩子擁有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黃顯軍.對當前幼兒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艷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1).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當前有必要強調重視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來,并切實抓好。

      新《綱要》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有利于人們克服對幼兒健康的片面理解,對幼兒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于什么是健康,人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指幼兒身體的健康,而且還包括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健康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正確的健康觀”強調一種健康的整體,這種健康觀是與國際社會對健康的新認識相一致的。

      二、幼兒園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知行脫節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護幼兒的健康,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何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個方面共同構成健康的整體定義。在幼兒園內,很多教師已經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維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視并未化作行動上的體現。在幼教實踐中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或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現象并不少見,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醫生或專職心理教育者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不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保護,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

      2.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目前,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并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教師尚未接受專門的心理教育培訓,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心理教育的內容比較零散,更不要說構建心理教育體系了。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當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出現時,教師們或熟視無睹,或束手無策,進一步加劇了幼兒不良的心理。

      3.忽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崇高的特殊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然而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職稱評定,業務競爭,應試教育,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生活中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競爭,會讓教師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4.家園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現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長們呵呼備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嬌寵溺愛,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極大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幼兒在物質的極大滿足中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環境不良,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正確的教養態度,常會引發幼兒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為問題,如愛發脾氣、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任性、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等;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攻擊性強等;而家長們并不認為幼兒的心理出現問題,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明顯滯后。

      另外有些家長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一味地欣賞鼓勵孩子,造成幼兒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老師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嚴格要求也當成不尊重孩子,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

      三、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統一,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活動。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視,而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相支撐,是不能很好落實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視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主要內容與途徑,同時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教育技能技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如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我是健康小明星”,從各個領域有意識地滲透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扎扎實實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因此,就要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邀請專業人員系統培訓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內容、方法。掌握幼兒的心理健康內涵:積極的情緒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對現實(包括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的良好態度特征;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情緒、性格、意志品質。教師逐步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定期交流應用心理學知識、管理教育幼兒的經驗和體會,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減少孩子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3.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素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俞國良博士打比方說,心理問題就像煮餃子,可能在幼兒園就“下鍋”了,但到高中、大學才浮上來。心理問題一旦產生常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由此可見幼兒心理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師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發展。工作中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師,激發教師們工作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能夠體驗成功,激發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職業幸福感;生活中真誠地關心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師的自我調控,增強自我修養,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4.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注重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承擔著對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培養。因此家長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實施者,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種形式對家長加強心理健康系統知識的培訓,普及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家長來說更顯重要。

      總之,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系,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賀銀才.淺談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1).

      [2]張麗清,林黨柒,趙瓊,尹紅.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淺論[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6,(02).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在中學各學科中,生物學課程與健康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現在的生物學教材有許多章節內容與健康相關聯,滲透了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滲透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健康的正確認識,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喚醒學生“關注健康,珍愛生命”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首先,由于目前的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生活習慣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有必要在生物課堂中滲透加強身體健康的教育。

      充分發掘教材中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素材,將身體健康教育穿插到課堂講授之中。在授課過程中注重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多以案例的形式講解,不僅可以豐富學科的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感到實用、有趣,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接受了健康教育。

      例如:營養與身體健康的關系十分密切,合理的營養是健康的保障。在“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一節中,教材內容是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和相互轉化,在這節的教學中就可以滲透飲食健康的知識。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講述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結合現在社會上就營養健康狀況而言,中學生飲食不當造成營養不良的現象:低血糖、肥胖與超重等現象有明顯上升趨勢;中學生挑食、厭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吃零食,食物結構簡單,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缺碘會引起碘缺乏病等,這樣就會造成營養上的不平衡。教育學生要平衡各營養成分的攝入,既不暴飲暴食造成腸胃功能紊亂,也不盲從社會為了追求時尚而減肥節食,因為各大營養成分對人體都有一定的功能,營養不均衡勢必影響青春期身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為未來的身體健康留下隱患;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促進健康成長,提高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

      在生物課堂中滲透身體健康教育,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健康知識,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既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開闊學生視野,了解知識的實用性;培養學生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了較全面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

      第二,健康的內容既包括身體的健康,又包括心理的健康和對社會的良好適應。生物學教材中含有許多適合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尋找契機,結合教材進行靈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堅韌的良好心理品質。

      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象冷漠、孤獨、意志力不強、難與人相處、缺乏耐力、經不起挫折、注意力差、厭學、缺乏觀察力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將來還可能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例如:針對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不會與人相處,不合群的問題,可以通過開展生物學實驗活動,使同學間的人際交往加強,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學會合群,學會與人交往;并學會在交往中展示自我,讓別人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又如通過學習“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一節,使學生意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培養個性特長和團體團結、互助、協調的合作精神。在學習 “自然選擇學說”時,學說的內容有生存斗爭、適者生存等,可以滲透競爭的理念。讓學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爭中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教育學生要勇于競爭,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當然,同時也應提醒學生應該正當公平的競爭,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進行自我調節。當出現不愉快的心情時學會采用多種方法來調整心理平衡。同樣,也要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在“遺傳規律”的教學中,介紹孟德爾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才提出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但是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視和公認。其間他的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持之以衡進行研究和探索的毅力是學生應該學習的。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心理健康對于一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征如下:①智力正常。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②情緒穩定與愉快。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協調統一,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也是統一協調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那么他就應該進行心理調整。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它包涵了3個基本要素:①軀體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曾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一個人如果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于一種抑郁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會整天郁郁

      XIN LIWEI SHENG心理衛生寡歡,最后導致真地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鍛煉身體,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當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應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們越來越為效益所驅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不可避免地要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各種各樣的競爭的強度也越來越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助眠,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也有人終日以酒為伴、酗酒成性,打人罵人;有人與人敵對、沖突、犯罪;有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癥、早亡;有人不能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及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有的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沒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藥就是健康”、“天天開心,沒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許多人都認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極少數人能認識到健康是身心兩方面的,僅僅身體沒病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態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義遠不只這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全方面詮釋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命生存的正常狀態,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興旺的基本保證。健康包括3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身體沒有疾病、不虛弱,這是滿足生存條件的健康。包括無饑寒、無疾病、無體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勞動,基本的衛生要求可能得到滿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礙預防和治療知識,對疾病和災害能夠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對健康的障礙能夠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和康復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說心理健康,包括有較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經濟要求能得到相對滿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會幸福或者說社會適應能力完好,包括能通過適當訓練掌握高深知識和技術,并且有條件應用這些技術,過著為社會作貢獻的生活,這是最高層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兒麻痹糖丸不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質炎后不得不花費的巨額治療、康復費用,更重要的是能夠避免一個人終身的肢體殘疾。古人云:“上醫治未病。庸醫治已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疾病譜、死亡譜的改變和人群健康需求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疾病的預防。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也充分證明了疾病預防的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預防,如艾滋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這些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視

      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義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會交往、人際關系、消遣娛樂活動等,比如通過各種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員人際關系良好。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并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區,使得許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預和治療,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例如:一些人認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恥辱,對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對,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療;一些性格內向、好面子、謹慎的人當心里不快或出現問題時往往選擇壓抑和克制,時間一長,就會焦慮、多疑,進而引起胸閩、氣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謂“病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這里筆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視。

      積極面對社會環境

      在健康的3個方面中,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遠不及生理健康,而對社會適應能力的認識又遠不如前兩者。事實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三者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缺一不可的。

      沒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將不復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進人的生理健康,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因為一個人的快樂不完全決定于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生理健康。快樂與幸福是一種心理感受;而社會適應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動地適應社會環境和不同的生活條件。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進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實現和事業的成功。因此,應該積極地適應社會大環境,并參與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經營

      人們愿意經營財富、積累財富,其實。健康更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和積累。人人都知道擁有健康最重要。可獲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從現在開始用心經營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劑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馬克思曾經這樣闡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過自我控制和調節,很快將心理問題解決;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有限,會使自己的心理一直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甚至發展成嚴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受不了老師的批評,翻來覆去想好幾天,憤怒、焦慮的情緒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因此,專家建議,要重視心理問題,加強自我調節心理的能力,學習調節心理的方法,盡快走出陰霾與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積極適應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由于對社會的態度和理解不一樣,每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也不一樣。首先,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社會的積極方面,客觀地看待存在的問題,因為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表現在一個人能否接納這個社會,也就是對社會的認可程度。其次。要積極地參與社會。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無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關在家里、天天看電視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無益。其實,許多活動都非常適合老年人,比如旅游、運動、參加社區活動、到老年大學進修學習等等。年輕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際交往外,還可以學習利用新的渠道來獲取信息和知識,使生活充滿新意,學會享受人生的新內容,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事業需要社會支持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健康!”雖然目前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專家認為,健康事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加強健康管理。目前,一個與健康管理事業密切相關的行業――健康管理――正在興起。顧名思義,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師憑借其專業知識,對一個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進而制定出適合一個人的健康計劃,比如飲食結構、運動項目、疾病防治等。專家認為,健康管理事業開始逐漸興起,說明了人們對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納和需求。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