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政治經濟學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多媒體技術;教學改革;課程教學
1前言
教育部教高[2005]1號文件要求:“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力度,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學校應達到15%以上”[1]。為此,全國各高校都在過去推行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致力于采用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并同時開展一些提升多媒體教學水平的相關研究,如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科學應用多媒體教學等[2-5]。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政治經濟學》課程對于促進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理論的知識掌握、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提高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對經濟管理需求迅速增加的趨勢,許多相關聯的各類社會經濟問題都需要《政治經濟學》作為其研究的理論基礎[6]。
2《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現狀
文獻[7]認為《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應該堅持相對穩定性和與時俱進的統一,既需要《政治經濟學》課程教材內容的新穎性,也需要教師能靈活講授《政治經濟學》課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應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入手,教師應該把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與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應該高度重視自學方法。文獻[8]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教學過程從引入情境開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方案,結合學習過程實施過程性考核,對學習情況實時進行評價反思,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創新實踐能力。文獻[9]從教師、學生的角度分析原因,進而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活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為使學生形成一種科學的價值觀,文獻[10]對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文獻[11]認為,《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應在堅持政治經濟學的主流地位的基礎上,除了實現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外,還需要處理好基礎性與先進性的關系,促進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多元化,提倡經濟學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增強政治經濟學的定性定量分析與數理分析。文獻[12]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進行時空拓展教學模式探索,該模式融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學科研究于一體,教學空間由課內向課外拓展,教學時間由一年級向大學階段延伸,學習主體能力由個體研學向協同探討發展,著力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文獻[13]認為,提升課堂教學學術含量是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需要,是不斷更新知識豐富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需要,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需要,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以上文獻綜述結果表明,把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教學管理等直接對接起來的研究尚未見文獻報道,而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監控和管理不力問題則恰恰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為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實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制作再精美的課件,如果沒有具有精湛教學藝術的教師在課堂上展現,課件也會黯然失色;同樣,沒有現代的教學手段相配合,教師的滿腹經綸也難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和學生就很難體驗到教學上那種特有的酣暢之美感。因此,對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加強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監控和管理,對提升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
3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案實施框圖如圖1所示。
3.1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出《政治經濟學》課程特點
眾所周知,《政治經濟學》課程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實施,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可有機融合價值規律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或者將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科學社會主義經濟等《政治經濟學》課程內容,增加《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信息量。考慮到《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經濟管理類學生認識各階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體現其地位和作用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因此,經濟管理類學生在學習《政治經濟學》課程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學習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歸納總結能力的形成和邏輯推理能力培養。而目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往往呈現整屏展示“答案—結果”的教學模式,當然不利于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學習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歸納總結能力的形成和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多信息量傳播功能和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突出《政治經濟學》課程特點是指引《政治經濟學》課程多媒體教學方法提高的方向。此外,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主體是開設經濟、管理和貿易類專業的本科院校,針對經濟、管理和貿易類專業對政治經濟學知識的需要,充分考慮到學時、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合理優化課程內容。
3.2增加《政治經濟學》課程相應的實踐環節
(1)舉行《政治經濟學》課外研討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小型比賽,認識我國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必然性,增強利用經濟規律的自覺性,減少經濟活動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2)組織《政治經濟學》的科技創新活動,重點把握運用的分析方法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思路和技巧,提高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3.3提升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有關《政治經濟學》課程內容的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的廣泛使用,可使有關《政治經濟學》課程內容具體化和生動化,有助于經濟管理類學生對《政治經濟學》課程內容的學習。考慮到目前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演示圖像僅為《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簡單演繹,圖像背景音樂也僅為動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已,并不能真正有效訓練經濟管理類學生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思維能力和領悟能力,當然更談不上提升他們應用政治經濟學分析和解決具體社會經濟現象能力。顯然,形象地表示《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對于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顯得十分重要與迫切。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語言文字表達《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可在播放剩余價值規律短片的同時采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語言對剩余價值產生、資本增值的規律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啟發經濟管理類學生帶著剩余價值能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的問題進行思考地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效率,真正實現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的,有效地提升經濟管理類學生在學習《政治經濟學》的形象思維能力。
3.4不斷提高《政治經濟學》多媒體教學軟件質量
在制作的《政治經濟學》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時,教師可根據《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有效設置《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突出《政治經濟學》課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并在每章課程教學內容結束后,對該章所講授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并給經濟管理類學生提供一些判斷題、選擇題、辨析題和材料分析題,進一步強化他們對該章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講授《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也必須不斷提高Word2007、Powerpoint2007和Flash等計算機軟件的操作能力和應用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多媒體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輔助教學的目的。
3.5有機融合現代教學手段應與傳統教學手段
在《政治經濟學》課程多媒體教學中,應該將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與傳統教學手段(如黑板、圖片、畫片、幻燈、投影儀、電視錄像、電影等)相結合,并重新構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政治經濟學》課程學習的熱情。3.6建立多媒體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評價模型根據當前多媒體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特點,利用灰色模糊多層次評價理論構建多媒體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評價模型,加強多媒體教學的監控和管理,提升多媒體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
4結論
作為經濟類大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應積極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實踐環境中,“在環境”中扮演角色,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將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本全,葉謙.高校多媒體教學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教育,2006,(1):35-38.
[2]趙玉華.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提升學術含量問題探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1-72.
[3]左紅艷,王濤生,葉菊華.應用型本科學院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輕工科技,2013,(10):162-163.
[4]趙南江.《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應注意的兩個問題[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4,1(4):80-81.
[5]李向宇.論探究式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0(7):57-59.
[6]劉紅霞.《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09,(19):235-236.
[7]韓金華,孫殿明.談《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8,(4):34-36.
[8]邱東博.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2):113-115.
[9]陳婷.增強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活力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2,(10):89-91.
[10]郭洪濤.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9(3):18-20.
[11]趙茂林.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問題和應對[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2):187-189.
[12]韓留富.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5):1-2.
一、了解內在邏輯是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前提條件
政治經濟學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有著嚴密的邏輯,對于這樣一個系統體系,其創新發展絕不是簡單的邏輯堆砌,要從整體入手,結合經濟建設實踐,了解政治經濟學的內在邏輯。
第一,方法論。《論一元歷史觀之發展》是俄國早期普列漢諾夫的著作,其中明確指出唯物史觀是一元史觀,即生產力決定。這一觀點雖然受到了很大肯定,但是依然有爭論。如,歷史學家不能用生產力解釋歷史事件,如果用生產力去解釋肯定會失敗。對于一元史觀,要從兩個層次理解,即生產力向前發展是一個歷史趨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是判斷人類進步的標尺;歷史唯物主義上的一元史觀代表著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與方向。綜合以上兩點內容,就可以清楚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帶有歷史必然性。
第二,始終堅持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馬克思一生心血都匯聚在《資本論》上,而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資本論》理論體系的基礎。如果否認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絕不是者。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上兩條是理解政治經濟學內在邏輯的關鍵,但是在當代中國背景下,還需要進一步理解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這樣才能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內在邏輯有一個比較全面理解。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現,它不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成果,也推動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基本理論向前發展,即社會主義可以建立自市場經濟基礎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可以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理論的揚棄,符合中國國情,這已經得到實踐證明,只是缺少相關的理論總結。
以上三個方面是理解政治經濟學內在邏輯的三條主線,只要對以上三條主線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就可以把政治經濟學理論融匯貫通,這對該理論的創新發展思考有重大作用。
二、比較是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主要途徑
在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中,除了理解前文提及的三條主線,掌握其內在邏輯聯系外,還要明確比較是創新發展的主要途徑,應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在分析與解決問題中進行創新。
(一)理論與實踐的比較
通過理論學習可以得到一些已經成形的成果,對實踐形成一定理性認識,但是實踐并不一定與理論吻合,這就會使理論與實踐之間產生很尖銳的矛盾,驅動理論去創新發展。如,《試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等著作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沖突下產生的。根據《哥達綱領批判》中的相關內容,政治經濟學認為按勞分配要遵循等量勞動相交換原則,而個人能力是天賦特權。基于這一理論啟示,結合實踐就誕生了一個新概念,即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由此可見,很多理論成果都是在理論與實踐比較過程中而形成的,如果理論與實踐不相符,就要發展理論,再用實踐加以評判,而這一過程將產生巨大的創新發展動力。如,《公有產權的內在矛盾》就很好的詮釋了理論與實踐比較當中產生新理論的觀點。
(二)實踐與實踐的比較
在實踐與實踐的比較中也可以產生一些創新發展成果,如中國特色等。中國特色是什么?簡單的說,就是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其他國家的相對比,產生出來的不同東西就是中國特色,因此中國特色是比較出來的。關于中國特色,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概括,但是可以從多個方面去了解它,包括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在多年的實踐發展中,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起著一些特殊作用,而這些是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所沒有的,是中國特色的具體表現。由此可見,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抓住中國特色,將中國經濟發展經驗與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普遍規律進行比較,研究中國特色體現在哪些地方、特色產生的原因、總結成功經驗與教訓等,就能得到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結果。
(三)理論與理論的對比
同一個經濟現實,研究的出發點、觀念、方法等方面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可能不同。目前,關于政治經濟學的比較,主要是與西方經濟學之間的比較。由于西方經濟學有很多流派,這里做全面的比較,僅將政治經濟學與科斯企業理論進行比較。它們之間的比較已經很久了,很多學者全盤否定科斯企業理論,這種做法顯然不科學。在否定前,應當探索是否能從科斯企業理論中得到啟示、借鑒,科斯企業理論是否存在一些合理成分等。先弄清楚這些問題,再進行評斷,才是科學合理的做法。科斯企業理論提出兩種概念,其一是將市場與科層等級制分開,其二是交易成本概念。科斯提出的第一種概念使我們對的企業制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資本論》中,其中提到了市場內部分工與工場內部分工,這兩種分工其實就是市場制度與企業科層制度,但是由于抽象程度不夠,并沒有明確提出科層概念。同時,馬克思認為工場內部分工是有計劃的、有序的,市場內部分工是無政府狀態下的分工,所以他指出工場內部分工優于市場內部分工。后來經大量實踐證明,市場內部分工與工場內部分工是互為補充的兩種制度,其中的一個不能否定另一個的存在,這對理論創新發展有啟發作用。
交易成本概念在不同制度的優劣度、效率分析上有較大作用。將其與政治經濟學進行比?^,發現二者之間沒有本質沖突。政治經濟學將生產勞動過程與交往過程分開了,其中交往過程會投入人的腦力、體力勞動等成本,這些與交易成本類似,只是政治經濟學中沒有明確指出這一概念。后來,經過理論的比較,將這些成本認定為交往成本。所以,政治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之間的比較,可以得到新的理論成果。在理論比較中,先認清楚其他的各流派,在理解基礎上再進行比較分析,容易產生新的思想與觀點。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 案例教學 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se Teaching of Political Economy
DAI Dong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Case method applied to reform the practice of political economy,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analytical skills and overall quality,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Faced with the existing political economy case teaching some common problems, need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case teaching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 of the case, the arran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s, etc., in order to enhance practical effect of political economy case teaching.
Key words political economy; case teaching;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是在教學大綱要求下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以案例為基本題材,通過對案例閱讀、分析、評價和討論,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原理的認知和對科學知識的系統掌握,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近年來在我國高校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經管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啟示和推動作用。
政治經濟學是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的基礎課,也是教育部規定的經濟學專業的八門核心課程之一,在經濟學專業體系中處于基礎和核心位置。在以往教學中,由于課程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需要學習者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學生由于社會閱歷淺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感性認識不足等原因,往往在學習中感到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理想。近年來,案例教學法被引入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探索,從實踐效果看,案例教學在體現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現實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作用明顯;但另一方面,各地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中也呈現出一些共性問題,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1 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進行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的院校來看,該門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1 案例資源的匱乏與適用性不足
相比于工商管理、西方經濟學等課程,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起步較晚,積累相對薄弱,導致案例教學資源嚴重缺乏,系統成熟的政治經濟學案例集寥寥無幾,可供教師參考使用的選擇很少,給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帶來一定的被動。同時現有的案例缺乏適用性,表現在有的案例出版時間過于久遠,譬如周又紅的《政治經濟學案例》、程恩富的《政治經濟學案例與習題集》分別是2003、2007年出版的,其中有些案例已經因為陳舊而不合時宜了;有些案例時代差距太大,依然拿19世紀的資本主義說事兒,學生往往覺得與己無關,案例缺乏親切感與實際感;還有的案例太長、太大、太難,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分析,造成了教學使用上的困難。
1.2 以案例教學完全代替理論講授
目前政治經濟學課程多是作為公共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開設的,一般安排在大學一年級,此時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極其欠缺,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理論傳授和知識梳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具備分析問題與判斷決策能力,這是保證案例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但在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中,目前呈現出教師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片面強調案例教學而忽視甚至完全取代傳統理論教學的傾向。以案例教學完全代替理論講授,表面看來課堂生動形象,但由于學生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作基礎,他們對案例的分析、材料的判斷等必然會浮在問題表面,最終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經驗,而對整個知識體系模糊不清,案例教學也因此變得膚淺,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3 課程安排以及課堂組織效果差
教師對課程體系把握上的偏差以及組織、協調和控制能力不高,導致在案例教學的安排和課堂組織上出現問題。首先,不能結合課程結構、篇章重點統籌安排案例教學,對哪里使用案例、使用什么類型的案例沒有科學的設計,或者是從始至終都在用簡單案例驗證知識點,學生難以對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綜合分析能力無法得到鍛煉;或者是一上來就給學生綜合型大案例,學生在沒有多少知識積累情況下感到難以駕馭。其次,課堂組織一團糟,在個人發言或小組討論中,教師不引導、不總結、不點評,學生漫無邊際地議論一番,卻沒有把握問題的實質,課堂教學可能在學生一片鼎沸聲中不知所以然地結束,最終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
1.4 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目前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并沒有伴隨教學改革及時跟進,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沿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試卷的題型依然是填空、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等常規題型,這種考核方式實際上又把學生拉回到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中,導致學生在平時案例教學中缺乏積極性,影響到案例教學的效果。二是由個人或小組提供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根據報告給出期末成績,這種方式下,部分學生容易“放鴨子”,往往應付了事,交過來的個人報告會有很多雷同的“拷貝版”,小組報告中有些同學會采取“搭便車”行為不勞而獲。這兩種考核方式都不利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平時的案例分析,存在較多弊端。
2 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改進對策
為了更好地推進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突破:
2.1 重視案例的甄選和編寫工作
面對案例資源匱乏與適用性不足的困境,最好的解決思路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的一線教師應直接參與案例的甄選和編寫工作,這樣不僅能逐步充實案例庫資源,同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點編寫加工的案例能更好地與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結合,更具有實用性,這是案例教學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政治經濟學教學案例甄選和編寫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即選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相關知識點的案例,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考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經濟學理論精髓并突出教學要點,這樣,案例教學才能給學生以更深的印象。二是案例要體現邏輯性和本土性。政治經濟學的邏輯性非常嚴密,案例選取時應突出其學科的內在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的知識學習形成統一的脈絡。同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本土案例,例如價值理論有關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教學,就可以用中國的“民工潮”、“民工荒”為案例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經濟現象,關心本國的經濟發展,使經濟理論能夠真正地指導實踐。三是案例要突出實用性和時效性。例如在講授價值規律時就可以選取學生接觸最多的水果市場的價格變化作為案例,在介紹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時,適時采用最新的“中國大陸財富排行榜”為案例,對這些經濟現象,學生都有一定的切身體會和直觀感性認識,更能感受到政治經濟學的實用性和時效性,能夠體會到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樂趣。
2.2 堅持傳統理論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
要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傳統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傳統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依據,案例教學是對傳統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深化,只有教師將基本理論和知識講清講透,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儲備后,才可能在案例教學中運用自如,不然案例教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中一定要認清傳統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之間的主、輔關系,開展案例教學時不僅不能忽視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實際上對傳統理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理論講授學時壓縮的情況下,依然能把理論知識完整清晰地講授給學生,這對教師是一個全新的考驗,需要一線教師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
2.3 科學安排和有效組織案例教學
為達到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目的,首先,要求開展案例教學的老師必須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理論體系有非常透徹的把握,必須非常熟悉政治經濟學的教材和教學大綱,能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提前對案例教學做出詳盡安排,包括哪些內容安排課堂講授、哪些內容輔以案例教學、哪里使用簡單案例、哪里引入綜合案例等,都要做事先的統籌安排,這樣才能使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相輔相成,整個教學渾然一體。其次,教師必須對政治經濟學案例的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組織,包括以什么手段和方式提供和呈現案例;怎樣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參與到案例討論中;如何通過總結和評價對案例教學進行概括和提升,總之,教師在整個案例教學組織中要始終發揮“導演”的作用,確保將案例教學逐步引向深入。
2.4 調整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標準
為確保案例教學達到預期效果,首先,必須改革傳統考核方式。應該摒棄死記硬背知識點的閉卷考核方式,側重于學員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考核,以理論思維的提升、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注重平時考核,可以將學生發言或討論的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將學生在案例討論過程中的表現與其課程形成性成績掛鉤,期末可以采用論文、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促動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教學的各個環節。其次,必須調整成績評定標準。由于案例往往沒有標準統一的答案,因此案例教學評定成績時就不能搞“一刀切”,考慮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應該從分析步驟是否恰當、決策依據是否充分、結論推斷是否符合邏輯、思維有沒有創新等方面評定學生成績,特別是具有開拓思維、勇于創新的案例分析,在分數評判中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3 結束語
教學實踐證明,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時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但正如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局限性一樣,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摸索、總結、創新和不斷改進,以提升案例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效果。
項目基金: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課程建設――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4KG50)“PXM2014_014224_000091其他項目―促進人才培養綜合改革項目”
參考文獻
[1] 張靜.案例教學的應用研究――以地方高校經濟學專業為例[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98-100.
[2] 王兆萍.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誤區與反思[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1):105-107.
一方面—社會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我國接納了來自西方的經濟學理念,國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形態模式。而經過國內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對于高校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越高,而且是越來越快的步伐更替著,這也就造成了教師資源缺乏的現象,導致了政治經濟學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影響了師生之間溝通、情感的交流,造成了整個教學的失敗,使學生對這么學科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缺乏興趣。造成學生對于政治經濟學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有以下幾方面:(1)客觀原因。“政治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內容,其實一個抽象且缺乏樂趣的學科,并且跟我們的生活聯系是缺乏直接性的,大多數的學生由于其抽象性,因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2)教學方法陳舊。通常情況下,教師是根據以往的教學思想在備課,講述想要表達的意思,往往忽略了學生針對這門學科的主動性問題,總是按照一貫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動的接受,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課堂內容結束后,教師忽略了與學生互動的重要性,往往課程結束后,學生也就下課了,這樣就是去了課堂的作用,使學生學不到這門課的精髓所在,所以尋找新的教學方式是必要的的。(3)主觀原因。學習不只是一方的原因,作為傳授者與接受者,雙方都存在問題。作為接受者的學生而言,其對政治經濟學的重視度不夠,認為這是一門不適合自己的課程,也就忽略了其學習的必要性。第三方面—教師素質。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在延續以往的教學方式,一切從基本內容開始,由最初的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出發,進而推論出經濟學的原理,但是事實表明,這種教學方式不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對于現今的教學來說,單純的講述已經不能引起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了,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使學生能夠明白其重要性在什么地方,而不是單純的以教完內容為任務,要以教會學生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去,融入到學科中為主要教學目標。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改革的實踐
2.1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對當代資本主義講的較少,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知道不多、分析不夠,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掌握大量資料的情況下,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補充和擴展,進而進行全面、客觀、辯證的分析和講解。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盡量避免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講的內容重復,相反倒要與之實現科學的銜接。我們在講授到壟斷至今的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時候,經常把當代資本主義放到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去考察,既在思維方式上拓展了空間,又可以增加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回答像當代資本主義為什么垂而不死、腐而不朽這樣的間題時,必須有縝密的理論、嚴格的邏輯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籠統地教條式地回答只能使學生產生更大的疑間和困惑。2.2根據當今社會主義的基本狀況,教學內容部分發生了變化,雖然大體內容不變,但是其教學任務也是相當繁重,頭緒繁多。其中主要學習內容包括:什么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怎樣產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和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對外經濟關系以及原則;國家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宏觀調控等等。2.3通過以上教學內容改革的分析,同時也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其教學結果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盡管對于老師而言,教學任務增加了,備課量增加了,但是也正是由于這不同的備課方式,使老師自身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斷得到完善。通過備課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閱讀了更多關于這方面的書籍,通過對知識內容的歸納總結,以及概括吸收,不僅促進了教師對于新知識的渴求性,同時也解決了在課堂中出現的意外現象。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教學內容的變化,讓課堂的教學內容發現了新的東西、活的東西,這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并且學生自己也會去反問老師一些關于政治經濟領域的問題,使老師跟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讓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逐漸增加了,逐步的深入到了學生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減輕了教學困難。使那些對政治經濟學不感興趣的同學也躍躍欲試,開始接受這門抽象、晦澀的學科。
三、新世紀政治經濟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政治經濟學不只是學科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記住根據課堂內容跟課堂實踐教學兩個方面來設計備課內容,對此我們規定了一下原則:1)堅持的基本原理;2)將改革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原則;3)堅持經濟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灌輸原則;4)堅持市場經濟理論發展與創新的原則。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將好的教學方式傳承下去,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目標,關注實際問題,用正確的思維跟思考方法去面對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提升。
四、結語
【摘要】 目的:觀察血必凈注射液對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炎性介質及預后的影響。方法:將存在SIRS的呼吸衰竭重癥患者71例隨機分為血必凈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加用血必凈100 ml靜脈點滴,每天2次,共7天,其余治療兩組相同。于機械通氣前和機械通氣第1、2、3天取動脈與中心靜脈血查血氣分析,入室當天與機械通氣后第3 d取靜脈血查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結果:經治療兩組SIRS癥狀均能改善。觀察組C反應蛋白、TNF-α、IL-6較前明顯降低(P
【關鍵詞】 呼吸衰竭;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機械通氣;血必凈;氧代謝;C反應蛋白
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對全身狀況差伴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嚴重感染的重癥患者來說,如何盡早順利撤機拔管,減少呼吸機相關并發癥、降低ICU住院日一直困擾著臨床醫師。2006年12月~2008年5月我科采用靜滴血必凈注射液,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接受機械通氣71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71例,隨機分為血必凈觀察組(觀察組)36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齡63.58±17.56歲;對照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2.89±16.79歲,兩組間在性別、年齡方面有可比性(P>0.05)。均為入住我科72 h以上的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Ⅱ評分)>10分的重癥患者。基礎疾病為外傷(尤其是多發傷)、食管癌、肺癌、消化道穿孔彌漫性腹膜炎術后、妊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加重期、糖尿病等慢性內科疾病,均為存在SIRS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診斷均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加重期的診斷標準[1];其余均經血常規、痰培養、影像學等證實。SIRS診斷標準符合重癥醫學分會制定的成人嚴重感染與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監測與支持指南[2]中相關標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建立人工氣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予以常規抗感染、化痰平喘、必要的鎮靜、退熱、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及營養支持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0 ml靜脈滴注,2次/天,連用7天。于機械通氣前、機械通氣后第1、2、3天取動脈與中心靜脈血行血氣分析,入室當天與機械通氣后第3天取靜脈血查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觀察5天內撤機成功率及好轉出科率。
1.3 療效標準 (1)臨床脫機標準:所有患者均處于呼吸衰竭恢復期,生命體征平穩,均滿足下列脫機條件:①引起呼吸衰竭的基礎病因已經好轉;②氧合指數(PaO2/FiO2)>200 mmHg;③血流動力學穩定,無急性心原性肺水腫、低血壓,不需要血管收縮藥物;④具有自主呼吸的能力。呼吸機參數: SIMV機控頻率降到6次/分、壓力支持水平≤5 cmH2O、呼氣末正壓≤5 cmH2O、FiO2≤40%時, PaO2/FiO2>200 mmHg、自主呼吸頻率5 ml/kg以上[3];(2)脫機成功標準: 脫機后患者能自行排痰,在吸氧的的條件下,停用呼吸機48 h以上未再進行機械通氣,為脫機成功[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治療前后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組間比較若方差齊性,多重比較采用的是LSD法(最小顯著差值法);若方差不齊則采用Welch或Brown-Forsythe法,多重比較采用的是Dunnett’s T3法。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和氧代謝變化比較 見表1。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2。最終因病情惡化自動出院:觀察組2例,對照組5例;死亡對照組1例。
3 討
論
對于使用機械通氣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重癥患者,盡早順利撤除呼吸機、拔除人工氣道,減少ICU住院日一直是當今急診危重醫學所面臨的棘手問題。盡管已有強有力的抗生素及臟器功能支持手段,病死率仍居高不下。ICU重癥患者肺部感染中革藍陰性菌常見[4],但研究顯示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多種強有效抗生素在殺死革藍陰性桿菌的同時,均會促使細菌內毒素釋放。而內毒素又具有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粒細胞等合成釋放一系列炎性介質的作用。TNF-α、IL-6為機體主要的促炎介質。TNF-α是炎癥反應的啟動物質,是最早發揮作用的前炎性因子,其釋放失控激發一系列級聯反應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IL-6等可由TNF-α誘導產生并參與機體炎癥反應,造成組織繼發損害甚至最終由SIRS發展為MODS[5]。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在各種感染和創傷時可升高,且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文獻報道C反應蛋白的升高可作為感染、炎癥的指標,動態觀測C反應蛋白的變化有利于檢測療效和判斷預后[6]。臨床資料表明,細胞因子介導的過度炎癥反應是促發MODS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給予合理的干預,將阻止SIRS向MODS的發展并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內毒素被認為是革藍陰性桿菌致SIRS的主要原因,遺憾的是目前尚未發現一種抗生素具有安全中和內毒素的作用[7]。血必凈注射液由紅花、赤芍、川芎、丹參、當歸等5味中藥組成,是從32組中藥處方中篩選出的既能降低內毒素水平、強效廣譜拮抗內毒素作用,又能強效拮抗內源性炎性介質、阻斷過度炎癥反應[8],調理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藥物。
本組靜脈滴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后效果顯著:血必凈注射液觀察組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C反應蛋白等炎性介質水平,治療后第1 d較對照組更有效地改善低氧血癥(P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 中華內科雜志,2002,41(9):640-646.
[2] 重癥醫學分會. 成人嚴重感染與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監測與支持指南[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2):121-126.
[3] 姜 輝,俞森洋,王立萬. 智能監護脫機模式與間斷停機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脫機中的比較[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8):545-548.
[4] Weber DJ,Rutala WA,Sickbert-Bennett EE,et al. Microbiology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ompared with that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7,28(7):825-831.
[5] 王藹卿,曹書華. 血必凈對感染性 MODS治療中細胞因子及預后影響[J]. 天津醫藥,2007,35(7):529-530.
[6] Lobo SM,Lobo FR,Bota DP,et al.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correlate with mortality and organ failu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hest,2003,123(6):2043-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