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自主學習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介語 僵化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中介語與中介語僵化概述
Selinker在1972年發表了《Interlanguage》(中介語/過渡語)一文。Selinker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中介語理論假說,即關于二語習得的潛在心理學結構的新理論。Selinker對中介語的定義是: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外語學習者的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即外語學習者某個時期的過渡語,這個系統在結構上處于母語與目標語的中間狀態)。中介語既不是外語學習者對源語言的直接翻譯,又不是目標語的最終體現形式。這個系統按照其內在的的規則而形成,不斷發展并向目標語逐漸接近。作為過渡語的中介語理論上應隨著外語學習者學習時間的累積和學習內容的擴增而最終達到與目標語相一致且中介語本身在這一過程中也應逐漸減弱并消失的結果。但是,絕大部分學習者的能力達到某種程度后,就停留在一種踏步不前的停滯狀態,無法繼續獲得提高。Selinker指出:只有5%的學習者對目的語的使用可以達到與母語使用者相同的水平,大多數人在半路上停了下來。而這種停滯狀態很難甚至無法消除,這種現象被稱作中介語僵化。中介語僵化現象在中國英語學習者廣泛存在,成為外語教學中亟需解決的一個影響學習質量的關鍵問題。
僵化現象的產生可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外部原因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學習者的目標語文化內涵。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也要借助語言來實現。各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差異對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有很大的影響。根據 Schumann 的文化遷移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 ,文化遷移由學習者與目標語文化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所決定。如果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與目標語文化差異大,這種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就會大,若學習者對與自己文化不同的目標語有抵觸心理,其文化遷移程度就會低,不容易把輸入內化,其第二語言習得程度也就會相應降低(自林立,2000)。Schumann 還提到社會和心理差距大時,學習者不能超越早期的狀態從而洋涇浜化的假說( Pidginzation Hypothesis)。當洋涇浜狀態持續下去,也就是說,他不再以目標語為導向來修改其中介語系統,學習者就處于僵化之。(2)學習者的學習策略( 1earning strategy)。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策略存在個體差異,學習策略不當亦可導致僵化。如有些學習者僅靠機械背誦單詞表記憶單詞,而不采取聯想、關聯等記憶方法,結果反復記憶反復忘記,收效甚微。也有的學習者對目標語進行過度概括,如將所有名詞一概按照可數名詞的復數規則進行變形,對特殊變形忽略不計。經日積月累,錯誤學習策略的量變必然導致僵化的質變。(3)學習者的交際策略。語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輔助交際。一些學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口語訓練,能跟外國人交際后,便認為所學夠用而中斷或放棄外語的學習,從而違背了語言連續學習和使用的規律,加速中介語的僵化。此外,口語交際中自然呈現出簡潔、快速的特點,如果學習者在交際中習慣運用簡化了的句法結構,長期回避復雜的語法規則,也會導致語言僵化。
內部原因也可分為三個方面:(1)學習者的年齡因素。研究證明,外語學習者的年齡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二語習得造成很大影響,進而對語言僵化的形成產生正面或負面的作用。科學實驗證實,兒童成長的臨界期(critical period) 大約在兩歲時完成。屆時,語言功能已經定位于左腦,再學語會受阻。Michael(1990) 的研究顯示,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時有一個臨界期,臨界期之內較容易完全習得目標語,超出臨界期則很難習得完整的目標語形式,容易形成僵化。(2)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時,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當學習者初接受新的語言,第一影響便是情感狀態,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Krashen 認為主要有三種情感因素影響二語習得:即動機興趣、自信心、焦慮。其中消極的情感因素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語言僵化的過早發生。(3)學習者的母語因素。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常會受到母語的干擾,造成語音為主的干擾性誤差。多數學習者盡管學習了很長時間的外語,卻很難克服“外國腔”,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語言能力的提升遭遇關卡,僵化于是在止步不前中形成。
2對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國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提出階段,即20世紀之前,人們根據哲學的觀點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2)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由于自主學習理論的興起,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人們強調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批判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3)系統研究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自主學習理論已發展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認知主義、操作主義、現象學派等學派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目前,國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范圍更加廣泛,研究內容更加深入。但是他們主要針對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
(1)哪些因素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學生如何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
(3)自主學習者要達到學習目標至關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4)社會環境或者外部環境會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產生怎樣的影響;
(5)學生怎樣才能獲得自主學習能力;
概括起來,國外學者分別從自主學習的實質、自主學習的動機、自主學習的策略三方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研究。
我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驗階段,此階段未取得實際的研究成果;第二階段是系統性的研究階段,該階段的標志為黃小華的“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該研究考察了我國英語專業四年級學生口語策略與口語水平的關系。第二階段存在的問題是關于此研究的論文數量不多,內容不夠充實,研究的覆蓋面不夠廣。第三階段為發展階段,眾多學者加入到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范疇中,從不同的視角研究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然而,學者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仍未進行深入研究,如:學生具備自主性學習能力的理論基礎、自主性學習的心理機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等問題,這些問題仍然需要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研究;而且,我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對外國自主學習能力的引進,探討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的研究。
3中介語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啟示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為“填鴨”式的滿堂灌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教學任務量,提高考試過級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心理需求和個人經驗,限制了學習者學習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更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影響了對中介語的掌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具有促使學習者積極參與,并進行師生互動,從而推進認知加工過程的優點。如果學習者有機會接受最佳的輸入或積極參加到目標語語境中,他的語言習得將會達到另一個決定性的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采取不同的策略來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達到克服中介語僵化的目的。中介語僵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啟示主要如下:
(1)減少母語文化干擾,重視交際中的情感因素。根據中介語僵化理論外因說,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會阻礙學習者學習地道的目的語。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目的語知識不夠完善,無法滿際需要時,他們往往本能地依賴母語知識體系,形成一些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從而造成僵化。學習者的母語為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目的語假設,為克服此現象,只有通過大量的目的語輸入,才能減少母語的干擾程度,建立目的語的認知語法系統,從而縮小學習者在社會和心理方面與目的語的差距,有利于增強他們利用外語進行交際的信心。與此同時,外語教師應該用正確的、地道的語言形式對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形式給予否定的信息反饋,但要注意場合和說話的態度,不能抑制學生使用目的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教師還應該對學習者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嘗試和所取得的成績做出肯定的情感反饋,以激勵學習者繼續運用目的語,克服中介語僵化狀態。
(2)利用中介語的系統性,激發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推進目的語學習。中介語具有系統性的規則體系,它的發展是階段性的。當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甚至是全部因素發生改變時,外語教師應該鼓勵學習者發揮主動性,對原規則或廢除或修改,甚至重新制定整套規則體系。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二語學習者可以發揮主動性,憑借已知的語言規則體系進行交際。同時,外語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習者依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環境,積極主動地調整語言規則體系。即使是在相同的學習目的下學習相同的語言內容,學習者也應該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中對中介語認知的不同階段來調整策略,從而推進目的語學習。
(3)利用中介語的動態特征,鼓勵學生自主調整階段策略,克服中介語僵化以求接近目的語中介語發展的動態性表明,在不同的習得時期,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呈變化趨勢,他們經常用不同的變體來表述同一語言概念及其特性。這個過程導致了中介語呈現出階段性發展變化的狀態。外語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任務來調整教學手段及教授策略,修正學習者習得過程中的中介語錯誤,并重新制定新的語言學習目標,布置下一步學習任務,從而打破中介語僵化現象。同時,在二語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階段,隨著學習者的認知程度和語言水平的提升以及習得成績的提高,外語教師應該在認同學習者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動機,鼓勵學習者發揮其主動性來挖掘語言學習潛能,積極主動地對語言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目標規劃,使其學習內容獲得深入發展,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學習者中介語僵化現象,促進中介語逐級發展變化進而最大程度地達到目的語學習水平的要求。
4結語
語言習得過程是呈動態增長現象的。在此前提下,對于中介語僵化的研究就有了重要意義,如何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采取措施,突破語言習得瓶頸,使語言不斷進展,而不在某一階段停滯。本文探討了中介語僵化的成因及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啟示,希望對廣大學生和英語教師有所幫助和啟發。
參考文獻
[1]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論文摘要: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負責管理自己的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內容、策略,從而獲得有效學習的認知能力。第二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的習得過程。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語言輸入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對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試從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自主學習理論出發,分析如何在語言輸入階段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實現學習者語言知識的自我構建。
在自然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下,足夠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可以使語言學習者自然地掌握語言。然而,第二語言學習不是學習者機械被動地接受語言輸入,而是要學習者積極、主動地調控學習手段。近年來,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進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習者是參與語言學習過程的主觀能動者,其個體差異及其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語言習得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語言輸入階段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習者內化、吸收語言輸入,主動構建語言知識。
一、語言輸入與自主學習意識的理論基礎
1.輸入假說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包括五大假說的“監控理論”。其中,語言輸入假說是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在輸入假說中,krashen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且輸入的量是足夠的,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i”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i+1”是學習者下一階段要達到的語言水平;“1”代表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與學習者下一階段要達到的語言水平的過渡距離。
2.自主學習理論
現代自主學習理論是伴隨著人類思維的成熟與教育科學的發展而產生的,有著堅實的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重要分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知識結構與社會交往互相補充,認為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體驗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1]其基本觀點包括:(1)作為學習者的個人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并建構著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2)學習是學習者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即新知識的過程,是發揮學習者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的過程。(3)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交往過程。[2]
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和終生必須具有的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在國內外教育研究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自主學習”進行了界定。首次正式提出了“學習者自主”概念的holec(1981)指出,學習者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3]zimmerman(1994)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自主學習的六個理解維度,即自我激發的學習動機、有計劃的學習方法、定時有效的時間安排、對物質和社會環境的高度敏感和隨機應變能力。總之,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愿承擔學習責任,根據自身語言學習情況和客觀物質條件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監控學習過程,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并根據目標的實現程度不斷實施學習目標或方式的自我調控。
二、語言輸入與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
根據krashen的輸入假說,只要學習者接觸到大量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向學習者提供足夠數量的可理解輸入,語言習得就會自然產生。保證真實語言材料輸入的數量和質量是二語習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習者可以獲取的信息資源不斷豐富,數量巨大,獲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輸入形式的多樣化要求學習者具有更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形成自主學習態度、選擇略高于現有水平的可理解輸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策略、通過對主動的知識構建完成對輸入語言材料的內化,是實現有效語言輸入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自主學習態度的形成
在與自主學習相關的個體學習者等諸因素中,對待自主學習的態度被認為是促使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行為承擔責任的心理因素,在自主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保證語言輸入的有效吸收,學習者必須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態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端正關于自身學習角色的觀念,逐步減輕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學習者需要具備關于自身能力的正確觀念,培養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理論之一,指的是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
在選擇語言材料的自主輸入之前,學習者必須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態度,以便在語言輸入過程中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對自己學習負責。
2.可理解輸入的選擇
自主學習是以學習者具備自主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為前提的。實現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要求教師明確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采用個性化的語言教學手段來滿足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然而,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一個班級學生的語言水平總是參差不齊,在提供“i+1”公式時,教師更多的只能靠直覺和經驗,很多時候照顧不到每個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最多只能做到照顧符合大多數學習者的目前水平。同樣的語言輸入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來說可能會困難重重,增加失敗的經驗,降低二語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對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習者來說則可能會因為輸入質量過低而對語言學習產生枯燥情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習者在課堂外充分發揮語言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和興趣,合理利用各種圖書、網絡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輸入是外語習得的重要條件。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時,可以自行判斷輸入材料的難度,進行有選擇性地輸入。這就要求學習者對自己的語言學習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策略性,不能為減少學習難度而選擇對自己沒有任何挑戰性的語言輸入,也不能因急于求成而選擇難度過大的語言材料。同時,只有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新的輸入方式、新的輸入源,才能更好地調動起他們的自主性,激發起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學習者有效地吸收、消化新知識,實現語言輸入的內化和語言習得的發生。
3.自主選擇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以及調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學習策略主要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認知策略是指語言輸入過程中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元認知策略是指語言信息加工過程中監控、調節和自主指導的能力;社會/情感策略是指學習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合作及對自身情緒的調節,如降低焦慮等方面的能力。三種策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與學習者的自主意識密切相關,對語言學習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有助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認知風格、客觀物質或社會條件等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并不斷進行調整。如果個體認知加工時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為參照依據,容易受外界環境信息的影響(即依存性的認知風格),學習者可以在選擇符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材料后,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和語言水平相當的同伴共同探討,再尋求教師的意見,逐步實現語言輸入的意義構建,并不斷監控自己的語言輸入,以便更有效地習得語言。
4.輸入過程中的主動構建
“可理解性輸入”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語言習得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在強調外界輸入對二語習得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用。語言輸入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外來輸入,而是主動選擇、同化、順應輸入的信息,使新輸入的材料與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構建,形成新的結構。因此,除了保證可理解性輸入自主選擇外,還需要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
有意識地關注語言輸入對二語習得是非常必要的。語言材料的輸入首先面臨的是主體的選擇性注意。語言輸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有可能被理解,從而轉化為吸收。輸入假說強調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其實,不管輸入如何可理解,最終有多少輸入材料被理解并吸收,還要取決于主體的選擇性注意。輸入的材料如果沒有得到主體的選擇性注意,就談不上吸收,更談不上成功的習得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是保證可理解性輸入主體選擇性注意的重要條件。
三、結語
語言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4]如何有效地習得語言一直是國內外語言學家和教師所關心、研究的問題。語言學習必須經歷習得的過程才能達到運用的目的,而語言的習得離不開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語言習得的最終結果取決于習得者本身的自主學習意識。語言輸入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環節,研究語言輸入階段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無論是對語言習得研究還是對當今我國外語教學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曉瓊,華立群.網絡自主學習與大學英語寫作能力相關性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10):208-210.
[2]陳青松.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先學后教,主導作用,合作探究
我國的教育體制是在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而“應試教育”的痕跡較嚴重。在以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多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然后做筆記、完成練習,走的是機械學習路線。隨著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模式的興起和新課改理念的滲透,廣大物理教師開始對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先學后教”模式擺脫了傳統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束縛,通過對學生主體性的激發,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應用“先學后教”模式,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在合作探究中構建知識,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有積極意義。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先學后教”模式,需要思考兩個問題,即如何讓學生“先學”和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后教”。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問題引導,讓學生學會。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當堂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已有了初步了解,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了的一些問題,接下來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知識,在練習中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對知識的解構一般較零散,尤其是對一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存在較大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通過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重新解構這些知識點,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杠桿(二)”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杠桿(一)”的學習,對杠桿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而在“杠桿(二)”的自主學習中,學生對省力、等臂、費力杠桿的區分還不是很清楚。為此,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杠桿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生活而引出省力、等臂、費力杠桿的概念,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省力、等臂、費力杠桿力臂,分析探究各自的特點,從而深入理解各種不同杠桿的原理。再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作圖,讓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問題解決中,鞏固所學知識。
(二)教師講授,答疑解惑系統構建。
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容易產生分歧或對知識點不理解,此時就需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以講授的方式答疑。在“先學后教”模式中,教師的講授是不可或缺的。以“機械功率(一)”的教學為例,學生討論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等概念依然還沒有準確地理解,此時教師借助“提一桶水上樓”的案例,根據學生選擇的方法,分析其中做功的多少和效率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者的區別。
(三)區別對待,當堂練習促進提高。
課堂探究后,教師需通過練習引導學生鞏固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進行當堂訓練。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難易不同的問題進行練習。其次,要遵循當堂檢測的原則,讓學生在當堂課中進行練習,以便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給予指導,尤其不能以“題海戰術”的方式進行機械訓練。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如有的學生對概念還沒有完全理解,教師要在學生練習過程中以舉例、選擇等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應用。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目標引導,讓學生先學。
應用“先學后教”模式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先學”,即讓學生先對知識進行自我解構,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先學后教”模式應用的關鍵所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讓學生對物理課產生興趣,課堂氣氛、師生關系、情境等都是直接影響因素。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在“聲音的產生”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分析聲音產生的原因,從而探究聲音的特征;又如在“光的反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生活中常用的鏡子玩“反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反射,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促進學生對反射概念的理解。這樣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從學習方法上說,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和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滿足感,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目標引導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學生在“先學”過程中,因其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等因素所限,往往把握不住重點,若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就容易走向“讀一讀”教材的極端。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制定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如在“透鏡(1)”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定義、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如何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基礎知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而凸透鏡的光心、主光軸、焦點、焦距則是重點,教師可采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中進行歸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初步掌握基礎知識,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課堂上進行討論。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合作探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直接灌輸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習方法非常機械,新的課程改革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了調整,提倡小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自己動手,在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方面進行重點培養,提高其自學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及彼此交流的能力。自主學習,也可以稱自我導學,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自主學習”是指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可以進行有效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自主學習的具體內容如下:在上課之前,學生首先要對教學目標有所了解,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提前溫習學習內容;上課時,學生要與教師的進度保持一致,尤其是在預習過程中沒有理解的知識點要重點學習,而且要根據具體的需求調整學習方法;課后,要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自測,從中總結出自己的得與失,對學習方法和思路進行修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意義重大。所以,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學會自主學習。下面,是筆者關于自主學習培養途徑的淺見。
一、導入概念――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源泉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方面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增加數學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所以,小學的數學教學要以學習經驗和學生掌握的知識為切入點,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自由思考。在讓學生學習“小數”時,如何才能成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小數”的概念導入進來呢?筆者展示了這樣幾張在商場中看到的圖片:1.5元的鉛筆,9.9元的羊毛襪,59.5元的襯衫,問學生們是否都在買東西時碰到過這樣的價格?這時學生們紛紛表示看到過,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起來。這樣,聽著老師講述的相關場景,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會了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相結合。有了這個鋪墊,學生再學習“認識小數”就感覺有趣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同時,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際中真正體會了“小數”的概念。所以,小學的數學教學需要改變過去的理論教學模式,與生活實踐相聯系,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能夠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知識與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最終實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目標。
二、理解概念――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風向標
開展概念教學就是讓學生理解概念,進而通過引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會進行思考和聯想,并對比分析和驗證,最終理解概念的含義。在教學的初級階段,要讓學生首先理解概念的基本含義,認識其外延,通過分析總結出其基本原理和運行方式,讓學生從聯系、觀察、驗證和分析中獲得真實感受,對概念形成更加形象和直觀的認識。例如教“千與千克”時,可以用“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理解本課要掌握的新概念。在課前教師讓同學們紛紛從家中帶來了一些自己喜愛的小物品或者零食,而在某些包裝品上有著g的標識,教師帶領大家一起稱這些東西,同時自己也從家里帶來了許多蘋果,對比一下,同學們逐漸明白了克與千克的區別,然后就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去稱一下,在操作實踐中領會概念。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有了切身的體驗,充分了解了千克與克兩者的關系。學生對克與千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更到位,也讓他們學會了站在數學的角度去發現美,進而更加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
三、鞏固練習――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奠基
對于學習數學知識來說,學習概念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學生還需要自主學習,進行大量的練習來固定課堂所學的知識。教師要給予指導,幫助學生來練習概念的基本知識,具體如下:
(1)概念辨析。因為學生自身的閱歷不深,學習的知識較少,對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掌握不夠到位,容易混淆,產生認知上的誤差。教師要給予適當引導,讓學生明確概念,進行辨析、對比和判斷,通過多次聯系對基本知識進行鞏固。例如“一根鐵棍的長度為五分之三米,換一種說法就是長60%”這道判斷題就是對分數、百分比兩個概念的練習,對學生的認知程度進行測驗。
(2)觸類旁通。通過量的練習,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準確,并且能夠聯系日常生活,進行舉例說明。比如“年、月、日”的學習,既要求學生精準地表述出年月日的概念,又要求學生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如“如果酸奶的保質期寫的2014年3月份,那么它的保質期是多長?”。
(3)換詞游戲。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用多個詞匯來描述同一數學概念,運用立體方式從不同維度進行表達,這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一章時,讓學生變化邊、角、對角線關系的描述來加深對平行四邊形概念的認識。這樣,通過鞏固練習,會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
在小學階段開展自主教學,其基本目標就是通過小學生的主動、自主學習,學會自我創造,進行轉化和沉淀,提高其數學素質。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不夠強或存在著差異性,難免會出現對數學內容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狀況,無法獨立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數學課程也一樣。因此,小學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疑惑。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制訂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華.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例談[J].山東教育,1996(19).
[關鍵詞]獨立學院 工科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96-02
一、問卷調查簡述
新時代下,獨立學院工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為了符合該培養目標以及適應就業需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教育的關鍵目的之一。并且當今處于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我們的學生是否具有競爭力和潛力,是否具有駕馭知識的本領,從根本上也取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獨立學院學生及其未來就業的特殊性,學生培養方案應與其他類型學校有所區別。本文針對三所獨立學院的學生通過問卷進行調查,分析現今獨立學院工科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出針對獨立學院工科學生人才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方法,以期促進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為了有針對性地研究與分析獨立學院工科學生自主學習問題,我們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長春光華學院、長春科技學院三所獨立學院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此次調查,掌握獨立學院工科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與特點。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12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問卷752份。問卷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對于自主學習的認識;學習目的和學習計劃;自我監管能力;學習結果的評價、反思和總結;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根據對有效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分析可知,現今獨立學院工科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對自主學習的認識不夠,學習動機不強。大部分學生對于自主學習還停留在認知階段,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的只有53%,并且調查中有32%的學生表示不喜歡自身所學專業,上學是為了獲得文憑。
2.缺乏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雖然調查顯示有70%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是只有45%的同學為自己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最終能堅持執行的僅剩下18.4%。
3.自我管理能力差。調查中有31%的學生表示聽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課余不能保證兩小時學習的占54%,保持預習習慣的僅有34%,這些都體現了獨立學院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現狀。
4.缺乏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與總結。定期復習和總結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3%的學生會進行復習,能夠進行總結的同學則僅有34%,大部分的學生學習只依靠老師。
5.不善于利用學習資源。在現今這個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極快,課堂所學的只是課程基礎知識,但僅有半數同學能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圖書館及其他方式學習的同學要更少。
6.實踐動手能力差。實踐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踐環節中,27.7%的學生選擇消極怠工,能理論結合實際的只有55%,學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方法
我國傳統教育強調理論知識的獲取,忽略了隱性知識對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的促進作用。由知識管理理論可知,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可以相互轉化。隱性知識是通過不斷的教育訓練、邊做邊學的學習過程獲得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十分關鍵。通過自主學習可以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掌握的隱性知識,經過進一步實踐使理論結合實際,不斷積累隱性知識,促進顯性知識的理解吸收。
筆者在知識管理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對實際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擬定了以下幾點方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促進下不斷提升。
(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習動機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應該具體到每一堂課。首先,教師要強調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中的應用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最后,下課給學生布置需要深入學習的作業,通過每一堂課、每一門課的點滴積累,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建設合理的課程體系
合理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關鍵。可以采取增加實驗課和集中實踐環節的方式,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隱性經驗型知識,并能加深顯性理論知識的理解,顯性知識的加深理解又能進一步指導實踐。也可以通過開設網絡課程,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課程相關的網絡自主學習內容,作為教學的一部分,使傳統的教學方式變得靈活生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建立科學的成績評價系統
傳統的成績評價采用的是期末試卷考核知識點的方式,但是對于獨立學院的工科學生來說,很多科目只依靠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不夠科學和客觀的。應該將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引入考核評價系統,如實驗環節、小組討論環節等。實驗環節的考核能更加合理的檢驗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學習小組可以按照“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不同層次提高學習狀態。自主學習成果的評價中應重視學習的寬度和深度,可以通過論文及答辯的形式評定學習效果。
(四)豐富自主學習實踐活動
豐富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自主學習活動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科技講座、專業競賽等。這些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增強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利用網絡和圖書館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掌握信息檢索技巧,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結語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分析了現在獨立學院工科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利用知識管理相關知識分析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終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擬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和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Qigong Zhan,Guangran Liu,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 new aspect o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technology,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2002(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