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廣告推廣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際網絡廣告效果評估標準
雖然網民數量已經頗為龐大,并且互聯網廣告價值也已經被普遍承認,但國內關于互聯網廣告效果的評估,卻遠沒有被重視和完善起來。一般來說,互聯網廣告效果可以從廣告計費形式上窺見一斑,目前國際上采用比較多的是以下兩種形式:
一種是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lmpressions每千人成本),是按照網絡媒體訪問人次計費的標準,指在廣告投放過程中,按每一千人看到某廣告作為單價標準.依次向上類推的計費方式。
另一種是CPA(Cost Per Action每行動成本/廣告效果計費),是指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定單等等定義效果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投放量。
這兩種形式使用份額最大,比例也較接近,是目前使用最為頻繁的互聯網廣告計費形式,同時也是可以用以衡量網絡廣告效果的重要指標。CPM的原理與傳統媒體的廣告效果評價體系有相似之處,注重廣告的顯示效果。而CPA則完全區別于傳統媒體,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互動性特征的廣告計費形式,在確定了廣告主所需要獲得的廣告效果基礎上,以效果的實現來衡量廣告價值。
國內網絡廣告評估現狀
現今,在國內除了CPM和CPA外,還有二個指標是國內廣告主衡量互聯網廣告效果的重要參考――CPC(點擊成本)和CPT(每廣告位時間成本,譬如包天、包時等)。
通過CPC的廣告點擊數及點擊率,廣告主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投放的網絡廣告到底帶來了多少宣傳效果,大大滿足了廣告主對廣告效果評估的需求。
而CPT(每廣告位時間成本,譬如包天、包時等)則是目前國內互聯網廣告計費形式的主導,CPT是傳統媒體廣告購買模式的延續,它使得網絡廣告的計費模式更趨近于和傳統媒體的購買模式一致。廣告主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特定時間段選取特定廣告位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換言之,CPT在技術上可以看作是CPM的變形,以適應國內廣告主在廣告購買上的方便,但由于網絡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廣告效果可記錄性,CPT無法精確體現互聯網便于衡量廣告效果的優勢。
由于各大媒體尚未能實時地公布其每天的不同頁面的日訪問量(DailyPageview)和日不重復訪客數(DailyUnique User),因此,廣告主在衡量廣告投放效果時只能根據媒體公布的數據進行估算,這種評估方法難以體現互聯網廣告所應有的精確性和實時性,而只是根據經驗估算出廣告所能傳達到的用戶數量及相應所需付出的費用。同時,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隨著媒體頁面訪問量的不斷變化提高,媒體卻缺乏有力的第三方數據向廣告主證明這種頁面訪問量增長的準確可靠性,只能被動地每半年或每一年調整一次價格,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CPT沿用幾年,廣告主漸漸發現這種計費形式缺乏說服力,或者說,廣告主們越來越需要系統的分析互聯網廣告所產生的效果,對這一變化體會最深刻的是網絡廣告公司的客戶服務人員。在提供的互聯網廣告監測預測數據和報告中,以往客戶服務人員只是提供CPC(廣告點擊成本),但很顯然,廣告點擊率并不是解釋廣告效果的唯一指標。對于將樹立晶牌為廣告目的的企業,廣告位置和廣告語言的優劣所導致的廣告支出和用戶對廣告的印象數才是他們的最終需求,而這等同于傳統媒體告知效果的需求。在過去的2004年,不少網絡廣告公司為了滿足這些客戶的需求,也已經將CPM(千人印象成本)作為一種廣告效果來進行評估。事實上,在國內網絡廣告市場不夠成熟的環境下,CPM作為一種計費形式未被國內廣告主接受和理解,一方面是由于CPM的計費方式與傳統的包版位的購買方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也由于權威的第三方監測系統并未能廣泛地應用,CPM尚未能獲得足夠的公信力。目前,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卻期待改變。隨著權威調研機構介入,CPM至少可以作為一種廣告效果監測的指標提供給廣告主。
廣告主的實際需求與點擊后行為分析的意義
廣告主在擁有CPM和CPC后并不滿足,他們在不斷的營銷推廣中積累了更多與互動有關的需求。他們想知道誰關心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在哪里、消費者的習慣是什么、消費者關心產品和服務的哪些部分、消費者為什么沒有購買、消費者參與品牌活動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廣告主們希望了解消費者在從認知到購買的整個思維和行為特征,希望了解在整個營銷過程中消費者反映特征,更希望通過這些分析可以指導營銷體系的完善。遺憾的是,過去沒有一個媒體可以實現這一點,但廣告主們知道互聯網應該可以幫助他們實現。
互聯網是一個互動的媒體,是點對點宣傳的實現,這種傳播特征使互聯網的推廣不僅停留在廣告印象(用戶被動看到廣告)或者廣告點擊(用戶主動點擊廣告)上,而且可以滲透到企業的營銷全過程,這可以通過了解用戶點擊網絡廣告后行為的分析得以實現。目前,針對廣告主的這些需求,一些公司已開發出相應產品,其中新好耶公司出品的網絡廣告監測系統AdForward就可以詳細記錄用戶點擊網絡廣告后的一系列網絡行為,可以使廣告主方便地了解目標消費群的主要網絡媒體瀏覽習慣,轉化成顧客的機率(Convefslon Rate)等,從而在目標消費群經常瀏覽的網站有的放矢地進行廣告投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簡單的說,用戶點擊網絡廣告后行為分析的指標是CPA(效果成本),其中的“行動”(ACTION)可以由廣告主進行自定義,譬如化妝品公司可以定義為試用裝申請、銀行廣告主可以定義為信用卡申領、銷售公司可以定義為購買、網絡媒體公司可以定義為注冊、電子商務公司可以定義為頁面瀏覽數等等。并且當評估廣告效果時,”行動”的定義可以是多方面的,譬如可以定義頁面到達、注冊、瀏覽頁面數、購買四種行為,分別根據轉化成顧客的機率來綜合分析廣告效果,以了解廣告對哪些人產生了影響,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對產品感興趣、他們對什么產品感興趣、他們一般購買什么產品,一系列的指標加以分析,便可以優化廣告主的廣告計劃,實施方向。
商報記者 金琳
中國最大的郵件運營商網易通過發送廣告郵件的方式牟利?本報《用戶郵箱竟成為網易牟利工具》的報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人認為,網易提供的是免費服務,廣告盈利的模式可以理解。也有人表示,垃圾郵件呈現上升趨勢,運營商推波助瀾很不應該。
對此,網易方面回應說:“網易發送的不是垃圾郵件,而是‘活動通知郵件’,這是網易為用戶提供的一種系統告知服務,并且是經過用戶主動訂閱,還可以隨時取消訂閱。”網易同時承認公司銷售部確實有售賣EDM直郵的業務。“不過這些接收直郵的用戶都是在注冊或參與活動的時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同意接收相關直郵的選項。接收直郵的用戶也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時自主取消相關訂閱。”
郵件營銷爭議大
對于郵件營銷,各方一直存在著爭議。
商報記者在百度中搜索關鍵詞:“EDM”(郵件營銷),百度百科(微博)的定義是“整體而言EDM營銷就是一種流氓營銷”。百度百科的條文顯示,做出這樣的定義是因為:第一,全球垃圾郵件中90%以上的郵件服務器都設置在中國,因為中國沒有對此類服務的行為規范的法律條文;第二,電子郵箱中的推廣營銷郵件,有效率為0,即100%垃圾郵件。
不過,廣告行業對于這種觀點并不認可。他們認為,“郵件營銷”和“垃圾郵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前者是用戶自行“訂閱”的,用戶主觀愿意接受的廣告郵件。
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此,百度百科同樣給出了答案。“免費郵箱發送的廣告充其量只能被稱為被迫的許可。”也就是說,用戶在申請郵箱的時候,“愿意接受其廣告”是必選項,如果你不同意,將不可能成功申請到郵箱,因此用戶申請了郵箱也就等于默許了電子郵件廣告。“這樣一來,這種客戶的廣告價值就不大了,因為他的意愿是被迫的,甚至是虛假的。”
有關人士認為,郵件營銷、短信營銷和電話營銷一樣,都屬于利用用戶個人信息進行營銷的方式,徘徊于“灰色”地帶。
“通知”變身商業廣告
上海商報特約經濟評論員、著名互聯網律師劉春泉對商報記者表示,“網易的說法很牽強。我從來沒有選擇過接受廣告,但是也常常收到網易發來的廣告郵件。網易怎么能將責任推到用戶身上呢?”
商報記者仔細察看了網易注冊免費郵箱的條款時發現,奧秘出現在服務條款的第13條。這一條款稱“所有發給用戶的通知都可通過電子郵件、常規的信件或在網站顯著位置公告的方式進行傳送。網易公司將通過上述方法之一將消息傳遞給用戶,告知他們服務條款的修改、服務變更、或其他重要事情。同時,網易公司保留對申請了網易郵箱的用戶投放商業性廣告的權利”。
什么是“活動通知郵件”?網易郵箱做出的定義是僅限于“由網易工作人員的網易系列產品更新的郵件通知”。可是不知為何,如今網易“活動通知”變成了商業廣告的地。
在新浪微博上有不少網友發帖抱怨廣告郵件難以退訂。網友拜月亭2011就留言稱:“我的郵箱中總收到廣告郵件,點開后找到了退訂按鈕,可是真的點進去網頁卻顯示導航已取消,真是讓人無語。”另一位網友則發帖稱:“求求郵件運營商告訴我如何退訂。”
為此商報記者試用了一下“網易更新通知”的退訂按鈕,三封郵件出現了三種情況。一封郵件退訂后竟然又重新返回到郵箱登陸頁面,循環往復一番后,無法退訂。另一封網易通知郵件,更是連退訂按鈕都沒有找到。還有一封通知郵件,則退訂比較順利。
上海普若律師事務所事務所主任吳秋發認為,網易郵箱應該在提高人性化方面下點功夫。出于公司經營的考慮,網易投放商業廣告情有可原,但不應當將廣告直接發送到用戶的郵箱中,更不應該將廣告混淆成“通知”的形式呈現。“比較可行的做法是開辟一塊不會打擾用戶使用郵箱的地盤來投放廣告。”
中國網絡法律網首席法律顧問趙占領也指出,一般而言,電子郵件服務商進行商業推廣主要有兩種情形:第一,只推廣自己的業務,而不推廣第三方的業務,且給用戶拒絕接收的權利;第二,在電子郵件的特殊位置設置廣告位,明確告知用戶或者用戶明顯可以判斷其廣告性質。這兩種形式用戶一般都能接受,也不至于對用戶造成太大的騷擾。“如果郵箱運營方替第三方做商業推廣,且無法拒絕接收,就會對用戶造成很大的騷擾。”
營銷郵件訂閱不足1%
郵件營銷的效果如何?
贊成者認為這是一對一的精準營銷,而且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特點,在廣告界,電子郵件甚至被稱為“殺手锏”。
本文向大家介紹了OTC新品推廣的一般流程并對幾個關鍵部分作詳細說明,以供業內人士參考。 細分市場
在推廣一個OTC新品時,制藥企業首先要定義細分市場。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中(如感冒藥市場,我們稱之為第一類細分市場),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考慮以下問題:新產品的市場規模有多大?發展趨勢如何?我們的產品要在這個市場上占多少份額?新品推廣的初期投入有多少?比如說,第一年要拿出多少錢做廣告才能達到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如果某個產品是針對一個5000萬元的細分市場,卻要拿出4000萬元做營銷,這個產品的開發價值就值得質疑了。
第二類細分市場是可以通過營銷推廣做大的。例如鈣產品這個細分市場,原先只有3個億的市場份額,在哈藥等國內外廠家進行營銷推廣一年后,該市場已擴大到30億元。這類細分市場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環境下應該說還是存在的。
細分市場下一層還有一些次分市場(或稱第三類細分市場),這些次分市場對產品的推廣也很重要。比如,不同年齡組、不同劑型、不同組方、不同口味、不同包裝等都影響著市場的容量,從而影響產品的銷量和市場份額。
對于第一種比較成熟的細分市場和第三類細分市場,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監測機構的終端(藥店、醫院)的銷售數據,再加上對患者的發病率及服藥習慣的調查就可以基本定義出來。第二類細分市場則要通過詳盡的消費群調查分析、結合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時尚發展潮流加以確定。無論哪種市場定義,都需要調研和數據的支持,否則如果因市場容量過小而放棄開發出來的產品便成為一種浪費,而推廣失敗則是一種更大的浪費。
競爭分析
OTC產品開發與推廣流程的第二步是競爭分析。有許多細分市場的規模很大,但競爭品牌多、實力強。這對新產品的推廣造成很大的威脅。這時就要研究競爭品牌的定位訴求,看看還有無不同于競爭品牌的定位空間。如果沒有這樣的定位空間,就要看看企業有沒有實力同競爭品牌在類似的定位上進行競爭。需要注意是在競爭品牌少,競爭對手實力也不強的細分市場里,不一定就意味著有多大的機會,因為這個市場很可能是前面細分市場定義中講到的第二類細分市場。如果市場中的玩家都沒有實力或動機去推廣整個品類,那么這個品類市場的發展就會成問題。要想在這類市場中開發和推廣新產品,就要冒兩種風險:一是市場規模太小,沒有發展前途;二是一家企業花錢做整個品類的推廣,有可能得不償失。
了解消費者
OTC產品開發與推廣流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消費者的了解。這個環節的工作實際上貫穿于整個產品開發與推廣流程之中,也是國內廠家最不習慣做的一環工作。很多企業在推出一種新產品、新包裝或是新概念時會咨詢我。其實我的意見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很可能并不是這個產品的使用者/消費者。做個調查直接去問問消費者,也許會找到更多的機會和靈感。
忽視或不習慣做消費者調查與管理者的觀念以及企業的管理體系有關。這些企業認為產品還沒出來就花十幾萬元做個調查不值。他們沒有想到,如果開發的產品不適合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開發和推廣投入將付諸東流。另外,國內許多企業的研發部門欠缺與營銷部門的溝通,因此開發出來的產品也只是從市場的角度進行推廣。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藥企在處方藥的新品開發方面將受到很大限制。OTC產品推廣應該是中國藥企的優勢所在。而OTC產品推廣的關鍵要素之一是通過產品本身、促銷及廣告對消費者進行直接的影響。所有這些影響都是建立在對消費者態度及行為了解的基礎上。
因此,對中國市場(包括消費者)的了解應該是國內藥企的強項,而不是現在正相反的狀況。強生、施貴寶、美國家庭用品(AHP)等跨國制藥公司都是依靠他們在營銷方面的經驗建立了長久的品牌和聲望,許多處方藥廠家在OTC產品的推廣上都是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才取得成功的。
概念開發
在對市場、競爭動態和消費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便可開始進行產品技術上的論證,看看自己是否在技術上有能力研制出區別于其他品牌的消費者需要的利益。如果不能,可以考慮從別處購買。對于中藥和保健品來說,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而一般的OTC藥品都有現成的技術,這時產品的概念開發就顯得比技術本身更重要了。
概念開發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與消費者有意義的溝通。通俗地講就是我們怎樣才能吸引消費者,隨之讓他們了解我們產品的特色,并記住我們的品牌。比如,某產品的特色之一是通過某種高溫萃取技術提取的草藥中的有效成分。基于這個特點,企業是應該強調這種技術帶來的高效成分,還是通過各種手段直接強調該藥品的高效性?顯然后者的概念更容易讓消費者接受。如果我們講了許多技術上的過程,甚至列出分子式,一般消費者都不會感興趣,從而也談不上了解和記住這個產品或品牌了。概念開發的效果很大一部分最終落實到廣告的效果上。對概念的描述可直接用作將來產品廣告的拷貝原形。我們見到的許多莫名其妙的廣告(比如,現在到處可見的第五季,N自由等等),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廣告可歸咎于沒有事先做概念開發或概念開發失敗。
概念開發和產品開發以及相應的概念測試與產品測試實際上都是交叉進行的。如果某一個概念被消費者否定了,就需要重新發現概念,產品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推廣策略
概念開發出來后,產品的定位也就清楚了。接下來的工作是確定推廣目標、推廣戰略和營銷組合。內容應包括:推廣的范圍(某個/些城市、某個地區或全國推廣);某一時間段(1年、2年或3年)的營銷目標(銷售量,銷售份額);某一時間段的廣告目標和媒體目標;
某一時間段的鋪貨水平;廣告投入占整個細分市場或品類投入的比例(30%、50%、70%);廣告的媒體組合(報紙、電視、戶外等)及投放戰略(集中投、持續投、階段性投)。
推廣的目標、戰略和各營銷要素的組合要求盡量做細,要有定量的指標和描述,這樣才能制訂出合理的預算。許多國內廠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憑感覺做,結果造成各營銷要素組合不當、缺少內在的聯系,從而直接影響了推廣的效果。
軟廣告與煙草品牌宣傳的“戰略選擇”如何把握?
而軟廣告與煙草品牌宣傳的“戰術選擇”同樣值得商榷。
其呈現出何種發展趨勢,怎樣才能更易于讓消費者認可?
【軟廣告與煙草】系列文章將分為三季細析之,分別在本月刊、9月刊、10月刊,敬請關注。
形勢急迫
自從2003年簽署《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后,煙草行業的廣告宣傳發生了極大變化。煙草廣告在廣播、電視、報紙及雜志這四大主流媒體上逐漸消失(至少是表象上的消失),甚至不能進行商業贊助和公益贊助活動,只能在戶外廣告和網絡上打球。
宣傳渠道的匱乏和狹窄造成卷煙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斷裂,消費者無法了解產品,生產者也無法直接面向消費者宣傳推廣。在“532”、“461”的旗幟下,工業企業面臨生死抉擇,要么成為屈指可數的強者之一,要么等死。工業企業做大做強品牌的意愿空前強烈,但宣傳渠道的狹窄使得品牌的推廣發展變得異常艱難,除了依賴煙草公司以外,基本無牌可打。
這種形勢下,重新審視并選擇一條適合煙草的廣告宣傳途徑就顯得必要和急迫。
軟廣告與硬廣告的誘惑
從廣告學上講,并不存在軟、硬廣告的概念,軟、硬廣告只流行于媒體內的行話。硬廣告指以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為載體直接介紹商品、服務內容的傳統形式的廣告。的媒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報紙及雜志這四大主流媒體。軟廣告相對于硬廣告而言,較為流行的定義是在媒體上的具有新聞性、閱讀性和知識性的有償文字作品。
筆者認為這種定義過于簡單。文字盡管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信息傳播方式,但信息傳播的方式不僅僅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樂都可以傳遞特定的信息。比如“黃山(軟集美)”的攝影集美活動,雖然作品由作者本人提供,個人對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最終的獎項也是由網友投票得出,但可確信的是,所有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員包括作品的作者和投票的網友,都將牢牢記住“黃山(軟集美)”這個卷煙產品。這種活動產生的效果與軟廣告如出一轍,再比如音樂作品《合肥的石頭》、《挖芋頭》以及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上的《我真的到了合肥了》都起到了事實上的為合肥打廣告的作用,湖北中煙的歌曲《黃鶴樓》亦為同理。
鑒于軟廣告形式的多樣性,本文將軟廣告的概念定義為以文藝作品、文娛或公益活動為載體間接介紹宣傳品牌或產品的廣告。
硬廣告的特點
硬廣告(主要以電視、廣播的硬廣告講)的主要特點:權威性;輻射面廣;強迫性;簡短直接。
權威性 拿我國的電視、廣播講,其幾乎為官辦,權威性遠高于其他媒體。特別是央視,只要在央視做廣告的品牌或產品其社會認可度都較高,很多品牌都把“央視廣告品牌”作為其宣傳的一大亮點。
輻射面廣 硬廣告的輻射范圍幾乎包含了各年齡段各階層的受眾,因此基本上不存在輻射盲區。
強迫性 與其他媒體不同的是,電視、廣播的硬廣告具有強迫性,受眾必須接受或忍受,不能做出看或不看、聽或不聽的選擇。因為就算受眾可以換頻道,但一來各頻道同樣廣告頻繁,避無可避,二來換臺可能錯過節目,所以受眾只能忍受或接受。其他媒體就不具備這種特性,比如網絡受眾可以選擇關閉或屏蔽廣告窗口,報紙及雜志受眾可以直接忽略廣告版塊。
簡短直接 硬廣告渠道資源的壟斷性造成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稱,一方面造成了廣告費用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就是廣告時間和版塊過于短小,很難做到全面而又深刻地傳遞商品信息的目的。要么有所倚重,要么直截了當的強制灌輸(如腦白金的廣告)。
硬廣告的優點
正是由于硬廣告的特點才有了硬廣告的優點。硬廣告尤其是電視的硬廣告,圖文聲色并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器官,因此具有以下優點。
殺傷力強,效果突出 由于受眾面廣,硬廣告可以迅速達到商品與消費者接觸的目的,權威性則給經銷商和消費者造成品牌實力強大、安全、可靠的印象,短時間內即能達到進入市場占領市場的目的,因此效果十分突出。
簡單直接,見效快 硬廣告要比其他營銷推廣方式更加簡單直接,不需要紛繁復雜的策劃案,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品牌效應又可以反過來為品牌的上市、推廣、鋪貨、推銷、促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見效非常快,因此,硬廣告是各大實力企業的首選。
網絡盡管發展迅速,但受眾還只是以年輕人為主,中老年人接觸的較少,而且由于網絡媒體的開放性質,其權威性還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因此,網絡媒體還無法和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叫板。
硬廣告的缺點
由于受眾面的廣泛性,以及渠道的優勢、壟斷性質,硬廣告不可避免地受到較大的限制,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投入大,限制多 硬廣告投入動輒千萬、上億的費用將大多數企業擋在了門外,不過對于煙草來說,投入大還并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限制多,目前主流媒體已經全面禁止煙草廣告,可以說硬廣告對煙草來說已經成為過去式。
知而不解 硬廣告限于時間和版塊頁面的大小,不可能對品牌和產品有很好的介紹,所以硬廣告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讓受眾知道產品或品牌而不是了解。在這個信息爆炸及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得到保證的時代,硬廣告的可信度正在快速下降,由于產品同質化越來越明顯,消費者需要對產品進行更多更詳細的了解才會決定是否購買。“知道=購買”的比例越來越低,硬廣告的效果遠不及以往。
軟廣告的特點
軟廣告的特點就在一個“軟”字,軟于無形、綿里藏針,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把品牌、產品及其理念傳遞給受眾,因此,軟廣告具有以下特點。
海量人群跨網覆蓋
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講,想要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到門戶網站或者垂直網站廣告位,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品友大算盤的投放顯然讓諸如西山學校這樣企業,嘗試到了DSP的甜頭——利用實時競價這種性價比最高的廣告形式建立和加強自身品牌宣傳推廣。
“透過品友大算盤進行廣告投放,西山學校可以把廣告,展示在門戶、新聞等網站上,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西山教育集團網絡運營總監李強告訴記者,透過在品友大算盤上進行自主投放,幫助學校透過數字營銷,提升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
對于西山學校而言,為更好對目標人群進行覆蓋和深度溝通,它在使用品友大算盤時,透過品友人群數據庫提供的5000多個人群標簽,對以往客戶目標人群展開人群標簽分析,根據學校性質,將投放人群精準定義在18歲以下學齡人群,和年齡25歲至49歲之間關注中小企業教育或相關傾向適齡人群長輩,開展輻射性人群定向投放廣告。
在李強看來,通過品友大算盤對目標人群實行投放,不僅具有價格優勢,同時網絡曝光也相當重要。為此,為更好滿足企業需求,根據西山學校對于DSP投放維度設定,品友互動采取“全網覆蓋,全面溝通”方式,幫助學校面向全國,展開目標人群大規模投放,并依托品友DSP技術優化作用,實時對投放數據和情況展開分析,調整具體人群標簽策略,用品友提供的各種優化算法實現更有效出價,提升廣告對目標人群精準影響,推動學校知名度提高和暑期招生咨詢轉化。
自助也有服務
在西山學校這次DSP廣告投放過程中,充值門檻低,且首年免年度平臺使用費,在品友大算盤上充值后,上傳資質并通過審核后,即可進行自主管理預算、廣告投放計劃、優化策略和廣告創意上傳等操作。
“我們通過設定每天投放額度,品友大算盤會有專門維護人員,幫助我們進行競價優化。”李強告訴記者,每次開展DSP廣告投放,西山學校通過在DSP自助投放系統中,確定投放預算、時間、目標受眾等,品友大算盤會將這些預先設定廣告內容,自動推送到自己目標受眾面前。同時,為了更好的提高廣告展示效率,品友互動針對學校特殊性,幫助他們進行內容設計,讓廣告以不同尺寸與風格創意,吸引目標受眾關注,充分傳達企業信息和產品信息,與目標人群開展深層次多維度溝通。“所有這些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品友大算盤后臺系統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