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態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瀛湖古稱“文鶯湖”,是黃土高原少見的天然湖泊,占地6.7km2,距離大同古城約5km,自古便是文人騷客尋求大自然給予心靈寄托的所在,在現今的規劃中則是大同市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同市過去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為這個城市帶來了不好的名聲——它是2007年世界銀行報告中世界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文瀛湖公園的建設正面挑戰了這個環境問題。文瀛湖全新的湖岸景觀,將成為御東新區開發的核心,以及新城區投資建設的觸媒。大同的城市烏托邦花園將被重新詮釋與塑造,不僅這個過去受當地人們喜愛的名勝地景會再次受到歡迎,其也將為御東新區吸引新的投資與地產項目(圖1)。大同市在城市再造的推動中,選擇文瀛湖作為服務于御東新區乃至于大同市最重要的城市公園之魂,與當年的紐約中央公園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央公園在建立之后,成功地為曼哈頓打造出一塊都市中的凈土,也由于它所給予城市的環境與生態價值,帶動提升了周邊居住區的價值。至此,紐約人在平時,不用半日時光,即可在市中心享受到沒有外界擾動,如烏托邦般的生活與風景。由往即今,我們如何面對同樣發生在大同的挑戰?文瀛湖是大同市過去的烏托邦花園,但在工業開發與城市化的影響下,水資源快速消失。文瀛湖在21世紀初期已經干涸,更嚴重的是,其周邊的生態體系也隨之近乎消逝,過去的烏托邦花園已不復存在。然而與紐約中央公園不同的是,文瀛湖是過去遠離于城市的烏托邦花園,而隨著工業發展與城市擴張,日漸衰退的文瀛湖將與城市比鄰而居,我們應如何詮釋這個城市烏托邦花園?
2設計策略
大同與鄰近地區,在7—9世紀這段時間面臨小冰河期,氣候溫潤潮濕,造就了大同的文化鼎盛時期。然而隨著氣候條件改變,生態環境也逐漸改變,大同逐步轉變為極端干燥的地區,僅有少數地方仍保留濕地形態的生態體系,如大同渾源縣的神溪濕地,大同城南的十里河濕地與御河的文瀛湖等。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保證文瀛湖的水量,這個天然湖泊的周邊修筑了一圈堤壩。但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在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需求下,超抽地下水的情況讓文瀛湖的水資源在21世紀初已然殆盡;更嚴重的是,文瀛湖與其周邊的生態體系近乎消失(圖2)。調黃河水補注太行山北水系的計劃解決了第一個難題。在有水源的狀況下,文瀛湖生態系統的修復有了保證。經過基地周邊的調研與過去文史資料的比照,以及現在氣候水文條件的研究,我們在植栽的選擇上,盡可能創造出與大同現在景觀相容的林地、淺灘、洼地等生態體系。湖區景觀的大環境以不同層次的地形與植栽為基底,在設計上另外側重了水、展廳、邊緣、延伸、保護等幾個策略(圖3)。
2.1水文瀛湖的堤壩較周邊原地形高了1~3m,而周邊的市政道路又較原地形要高上1~3m,形成了一個堤壩同路高、當中有洼地的情形。在當地條件有限與規劃中需要土方就地平衡的情況下,地形的設計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如何解決在湖濱公園中活動,卻看不到湖水的困境,便成了設計中的一個主要議題。我們的做法是將洼地轉化為大小不同的景觀池和雨水花園,解決了數個問題。1)景觀池與雨水花園可調節雨水排洪,并形成蓄水池,增加蓄水容量(圖4)。由黃河調節導入的水利網絡,固定排放進入文瀛湖及周邊水體,維持水質健康。2)增加的水體也擴大了水禽活動的范圍,有助于生態體系穩定。3)原本阻擋視覺的堤壩,在這樣的做法下變成讓人行走在湖中的堤路,視覺上湖面變得更為廣闊,也增加了在湖濱行走的多樣性與趣味性。
2.2展廳這一系列的景觀池、雨水花園和周邊的綠地,除了雨洪管理的功能外,也形成了雕塑花園的展廳(圖5)。在規劃之初我們就已經定位,將臨近主入口廣場與城市道路連接的各個節點,作為雕塑公園的區域。在植栽的布局上,也布置出展廳的概念。藝術家受邀在此進行藝術創作,將湖岸邊人的活動節點轉化為大同市與眾不同的焦點。城市家具與景觀小品的陳列方式也讓民眾盡可能有機會親近藝術,與雕塑品對話(圖6)。
2.3邊緣由一系列的廣場、濱水步道(圖7)與雙層游廊(圖8)所組成的“邊緣”是城市與湖(和自然)之間的緩沖地帶。雙層游廊,以當代動感的設計造型呈現,與地形和水景相互交錯,切換著觀湖的視野,時而包被,時而開闊。
2.4延伸由湖岸邊延伸出來的,是一系列的親水木平臺、上島的橋與大眺臺(圖10)。這一系列設計為人們提供了貼近自然的機會(圖11),以及觀看自然的最佳地點。大眺臺順著主入口的地形,金屬三角的工業造型向堤岸外出挑近30m,直達離水面12m高的地方(圖12)。城市與自然交接的概念在這個點上挑到了極限,視野直接面對著對岸的綠意盎然與水鳥生態;向南北眺望是天連水,往回望則是城市的天際線,為游客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空間體驗。
2.5保護東側湖岸中有一個面積超過10hm2的“鳥島”。文瀛湖過去一直是西伯利亞候鳥南北遷移時的一個重要棲息地。這個島完全是為鳥的棲息而建造,除了定期維護以外,一般時間人類不能上島,完全將這個區域留給鳥類棲息(圖13)。鳥島周邊則是一系列的淺水區與灘地,增加水禽的活動面。整個區域也與南北側文瀛湖以外的綠色廊道連接,形成一個南北連貫的生態走廊,直達北界的馬鋪山森林公園,及南緣的御河南十里河濕地。這也界定了大同市在未來發展上的東側邊緣,緩沖了城市在這個方向的擴張。
3結語
關鍵詞/生態城市 唐山 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 提出問題
唐山市地處津京唐經濟三角區,隨著曹妃甸的建設,重點發展區的地位日益明顯,在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帶頭作用。2010年,全市財政收入達到438.9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4469.08億元,約占河北省的22.1%。
但輝煌發展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唐山市經濟結構的隱患:其支柱產業仍是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用全省三分之一的能耗實現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環境社會問題,如不可再生資源急劇減少,地殼空洞、水體空氣污染、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等。
2 引進理論
唐山日益突出的城市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生態環境對發展的重大影響。為使唐山盡快轉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重點區,創造“綠色GPD”,現政府已經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巨大作用,積極采取應對策略,現模擬引進“生態城市”理論進行唐山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從而建立的一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下面列舉該理論發展的3個典型階段。
2.1聯合國提出的生態城市規劃的5項原則
1984年,聯合國在其“人與生物圈”(MBA)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5項原則,分別是:生態保護戰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區系保護、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基礎設施,即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的保護;將自然融入城市。另外,在生態城市規劃上,還應考慮人口、資源合理利用、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四個基本問題。
2.2 雷吉斯特提出的建立生態城市十項原則
1996年,雷吉斯特領導的“城市生態”組織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態城市十項原則,分別為:修改土地利用開發的優先權(優先開發緊湊的、多種多樣的、綠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區);修改交通建設的優先權(把步行、自行車、馬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車方式優先的位置,強調“就近出行”);修復被損壞的城市自然環境,尤其是河流,海濱,山脊線和濕地;建設體面的、低價的、安全的、方便的、適于多種民族的、經濟實惠的混合居住區;培育社會公正性,改善婦女、有色民族和殘疾人的生活和社會狀況;支持地方化的農業,支持城市綠化項目,并實現社區的花園化;提倡回收,采用新型優良技術(appropriate technology)和資源保護技術,同時減少污染物和危險品的排放;同商業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的經濟活動,同時抑制污染、廢物排放和危險有毒材料的生產和使用;提倡自覺的簡單化生活方式,反對過多消費資源;提高公眾生態可持續發展意識。
2.3王如松等提出的中國生態城思想
在世界上“生態城市”規劃理念逐漸得到認可,蓬勃發展的時候,王如松等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建設天城合一的中國生態城思想。認為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滿足人類生態學的滿意原則、經濟生態學的高效原則及足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即指要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滿足現實需求和未來需求;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人工維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 解決問題
基于唐山的城市自身特點及“城市生態”理論的相關內容,從制約唐山發展的薄弱環節出發,為實現唐山持續健康發展,現擬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進行改造:
3.1構建綠色經濟結構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科技發展,在提高煤炭、鋼鐵等不可再生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發展第三產業。鼓勵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產出率。以生態產業綜合發展為指導思想,構筑生態健康的經濟結構。
3.2發展生態農業
唐山市生態農業建設要充分利用環靠津京巨大消費市場的優勢,在常規農業種植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如遷西板栗、常莊大米等。在種植過程中,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使用,加強生物防治。
3.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加大環保整治力度,深化工業廢水廢氣污染防治政策,重點整治水泥廠、鋼鐵廠等重污染行業;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完善交通網絡,降低交通噪聲污染;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廢品處理水平,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
增加全市綠地面積,形成以城市公園為“綠肺”,交通附屬綠地為“綠脈”,單位、居住區附屬綠地為“綠綴”的點線面綜合綠道體系網絡。在已由采礦產生的塌陷區及水體污染區進行修復綠化建設,如現行的南湖濕地公園、“環城水系”建設等。
4 思考啟迪
通過對唐山“生態城市”案例的探究。我們可總結出“生態城市”理論內容與實踐的一定經驗。
4.1 “生態城市”的內含
“生態城市”不單單停留在環境生態層面,它講求社會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的復合生態。建設“生態城市”不是指保護環境而不進行產業發展,而建設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的和諧社會。環境建設不但不會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反而可以引導對產業的發展控制,優化產業結構,并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2 “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性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生態城市”是在城市建設中體現投入低、產出高,資源利用高,浪費少或無浪費的生態原則,以生態文明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綜合均衡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
4.3“生態城市”的綠道結構優化性
綠道結構是指城市綠地所呈現出來的結構體系。在環境建設中以科學的綠道結構為主要脈絡,在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同時,控制城市形態的發展方向,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率。如唐山正在推進的綠道建設,已初步形成“斑塊―廊道―基質”的城市生態綠化網絡。■
參考文獻
[].陳磊,王剛.曹妃甸生態城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96-100.
[2].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唐山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唐山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領導小組.《唐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 [R].2007.
[3].顧傳輝,陳桂珠.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保護.2001,11:24-26.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403
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概述
1.1城市景觀的概念
城市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結合,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屬,是具有開放性、動態性、脆弱性的復合生態系統[1]。就生態系統的性質而言,城市景觀主要包含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兩種生態系統。而從城市景觀包含的景觀要素來看,它分為斑塊、基質和廊道。同時,由于人的干擾性,城市景觀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與其它景觀不一樣,含有大量的人工景觀要素,并具有高度的空間異質性和時間異質性。
1.2生態規劃的概念
伊恩?麥克哈格認為:“生態規劃是運用生物學及社會文化信息就景觀利用的決策提出可能的機遇及約束。某一地區借此而得以在法規及時間的運作中被解讀為一個生物物理及社會過程”[2]。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以及各個領域專業人員對其日漸深入的研究,生態規劃的內容已不再單純停留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而是能與經濟、環境和景觀規劃相結合,與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建設相適應,研究城市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產生的影響,對景觀生態進行分析與評價,繼而尋求到解決當前問題的最優化方案。
1.3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日漸向城市聚集,城市景觀格局在變化,從而影響眾多生態過程,這些影響或多或少會引起環境問題,此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以景觀生態學的方法和理論為基礎,正確合理地配置城市景觀自然資源,深入探析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使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化,使城市景觀空間結構合理,使基質、斑塊、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分布空間合理,為人類提供一個生態、舒適、健康的城市環境。
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與目標
2.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1)具有生態的觀念。20世紀末,景觀規劃的研究對象就不再僅僅針對人們的身心健康。1863年,奧姆斯特德(城市景觀規劃的鼻祖)就首先引入生態的觀念,他提出景觀規劃學要將生態思想融入到景觀規劃設計中。此后景觀規劃學發展到了景觀生態學的層次上,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問題與環境問題,生態觀念的引入似乎為我們了解與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開辟了新思路。因此,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時要引入生態優先的概念。以保護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多樣性為原則;開發與保護環境相結合。
(2)尺度原則。廊道、基底、斑塊等組成景觀空間單元,這三者構成了城市的景觀結構要素。不同的景觀空間單元表現的尺度不同,具體為連接性景觀廊道的隔離性尺度、城市生態綠地的規模、城市邊緣地區破碎化等。不同的尺度,生態過程及其規律也不同。因此,需要正確認識并剖析上述尺度敏感地區,準確劃分出其合理的尺度規模,并制定相應的可實施的規劃管理舉措,正確利用這些地區的尺度特性于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
(3)多樣性原則。多樣性是指各景觀要素在功能和結構上的多樣性。這個原則可以從3個層面來理解:第一是由于城市景觀大多為人工景觀要素,其自然生態要素所占成分少,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保護多樣性和異質性,應適當增加自然生態所占比重,以協調城市景觀結構;第二是以往在進行城市綠地建設時,經常有景觀結構單調的問題,所以在增加自然生態要素成分時,要注重生物多樣性;第三是注意斑塊多樣性,斑塊、廊道的形狀、數目和面積不一,需Y合各種斑塊和廊道。
(4)結構與功能合理化原則。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功能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該原則要求合理地布置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合理劃分土地,明確城市功能、避免相互干擾的局面。
2.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1)安全性。安全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首要目標,必須保證城市居民的安全,在巨大的災害的情況下能成為市民疏散或避難的場所,這是社會目標。
(2)健康性。指既要注重自然生態健康,也要關心民眾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前者是保護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后者集生態目標、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為一體的,若市民身心健康,既可以減少醫療保健費,又能以最高的效率進入工作,繼而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3)便利性。指為滿足人們居住的便捷性,在居住區或者小范圍的城市綠地內,盡量令游人能夠步行快速到達,而不用搭乘車輛。這屬于社會目標。
(4)舒適性。這要求既要考慮生態自然,也要關注社會心理。設計結合自然、富有意境、能寓情于景的景觀環境往往能讓人心曠神怡,產生精神創造力。3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相關理論
3.1斑塊-基底-廊道模式
斑塊、基底、廊道是城市的景觀結構要素。斑塊是指一個區域中相對均質的空間單元,在斑塊內部有細微的異質性,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3]。農田、湖海以及居民區等都可認為是斑塊。廊道指景觀中與周圍土地不同的帶狀棲息地,包括溪流、山脊、公路等。景觀中分布面積最大、連通性最好的背景結構稱為基底[3]。斑塊和基底是相對概念。如圖1中所示,如果城市用地是斑塊,那么大面積的農田是基底。若將城市用地看作是基底的時候,其內部的島嶼便是斑塊。斑塊-基底-廊道模式是為描景觀格局提供了“空間語言”,這種模式也為比較各種景觀要素隨著時間變化而產生的變化提供了“共同語言”。
3.2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在研究島嶼物種數量、組成及其變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Preston在1962年最早提出島嶼理論的數學模型。模型表征物種豐富度隨島嶼面積或陸地群落的取樣面積呈單調增長的趨勢,許多生態學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假說解釋中和面積的關系[2]。這個學說的發展推動了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地理分布以及動態格局的了解和認知,同時為斑塊概念提供了更有方法論意義的理論基礎。景觀生態學把圍在另一種基底系統中的孤立的異質空間單元,如綠地、城市、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等,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物地理島嶼,并應用于生物地理學理論進行研究。
3.3景觀連接度理論
自然生境斑塊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中,被認為是因自然生境的破碎化而形成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陸地島嶼”[4]。由于城市的擴張,原本彼此隔離的自然生境板塊之間的破碎化程度與隔離程度已然不斷增加,加速了某些動植物種群的滅絕,自然生境斑塊的連續性顯得尤為重要。景觀空間結構單元之間的連接性程度即是景觀連接度[2]。基于這個理論,在規劃過程中需要衡量景觀空間結構單元間的連接性,將彼此分離的生態系統連接起來,規劃物種流從一種景觀斑塊移動到另一種景觀斑塊,并對周圍景觀基底和斑塊群落形成正面的生態效益。具體設計中,景觀在空間表現出的連續性主要是通過廊道的走向、寬度、形狀等進行設計的。
4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內容與規劃程序
4.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分為3個方面:一是景觀敏感度保護規劃;二是生態綠地空間規劃;三是景觀格局分析。
景觀與人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研究認知發展過程中景觀會非常容易產生變化,這些對人有特殊含義或者具備潛在的天然的災害的景觀就是景觀敏感度。城市景觀的人為干擾因素比較多,人們在改造自然、開發城市時的不正當舉措往往會破壞景觀,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而要將景觀敏感度保護規劃放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首位,這直接決定著城市景觀的發展。
在城市景觀生態環境中,比較脆弱敏感卻又占據重要比重的就是生態綠地空間。生態綠地空間具有保護凈化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小生境、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等生態功能。在規劃生態綠地空間時,不僅要規劃協調對市區內部的綠地,也要對市區的綠地進行生態規劃,以滿足民眾的生活環境需求,使城市空間結構人性化;同時要合理安排城市生態綠地的空間布局,特別是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集,需要更多的綠地空間來平衡其高度人工化的景觀空間。要注意將分裂與集中的景觀要素相結合、大小斑塊相結合,這能提高景觀的異質性和保護物種多樣性。
景觀是由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構成的鑲嵌體,景觀格局是由這三種景觀要素的數目、形狀、大小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形式而構成。城市景觀格局及其變化能體現人類與自然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景觀格局分析是用來研究景觀結構,比如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別、多樣性以及空間關系。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景觀格局分析需要對城市景觀的空間分布以及景觀結構特征隨時空的改變進行評價,也就是城市景觀現狀評價。
4.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程序
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需要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觀生態格局和生態過程等,找出當地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善于去發掘其潛在的景觀資源發展優勢,提高景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意味著需要較強的綜合力,同時需要結合調查、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等多種方法才能做好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具體程序如下。
(1)確定規劃范圍與目標。一般來說,是由政府決策部門來確實規劃范圍的。規劃目標大多是合理協調當下不令人滿意的景觀空間格局。
(2)景觀生態調查與資料搜集。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需要搜集各類圖件:遙感影像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圖、植物分布圖等;各類資料:歷史資料、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此外還需進行景觀生態調查,洞悉該區的景觀格局與演變、生態過程和人文歷史,以對該區的有著整體的把控,為之后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礎。
(3)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分析。城市景觀格局及其變化能體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觀格局分析是用來研究景觀結構(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別、多樣性、空間關系)和現狀以及潛伏的功能分區[5]。所以把握好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分析,這對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有著特殊價值。
(4)景觀生態分類和制圖。這是做規劃時必經過程。它需將景觀的功能、結構及其空間類型進行分類。通過這個方法可以獲悉景觀空間外部與內部之間的聯系,并探知其景觀生態功能與空間結構的特點。
(5)景觀結構功能劃分。為了是滿足景觀生態系統能夠全力協調與調控各種生態過程,需要對景觀結構功能進行劃分,并實現景觀的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一般功能。使得各個景觀要素分布合理有序、從而提高城市生態自然環境。
(6)生態規劃方案評價及與實施。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使為了打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力爭把城市建設成為景觀功能和結構人性化、合理化、關系和諧的生態城市。因此,尋求最適合城市景觀利用的方案來解決城市當前的各種問題是硬道理。一般情況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方案評價從其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分析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商議好方案后,立即擬定具體操作措施,并實施下去。
5結語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引入生態學的理念,遵循尺度原則、多樣性原則和景觀功能結構合理化等原則,結合相關理論基礎,保護規劃景觀敏感度和生態綠地空間并分析和重構景觀格局,按照一定的規劃程序去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變化,打造健康、發展、安全、舒適、便利的適合人們居住生態城市。盡管提供了一些理論與方法,但還是不能全部解Q目前城市中各種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深究。
參考文獻:
[1]楊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態規劃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溫國勝.城市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4]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焦勝.城市生態規劃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鄭為民.城市生態規劃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福州為例[J].福建師專學報,2001,21(5):58~70.
[8]吳健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9]申亞男.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理論應用初探――以通惠河濱水景觀生態規劃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10]銀周妮.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Abstract: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city-construction, how to combine the previous-subject resul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oosing a suitabl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in center-city of Hebei large scaled construction in urban-planning and design activities under ecological livable issue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 is the important topic.
關鍵詞:生態宜居城市中心城市 城市規劃
Key word: Ecological Livable CityCenter-city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河北省于2008年始提出城市建設“三年大變樣”及“三年上水平”之舉措,城市建設活動在省內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尤其各個中心城市的建設量之大為史所罕有,城市環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為之一新。大規模建設活動為河北省多層次、全方位的宜居性中心城市建設的誕生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良好契機,中心城市的宜居性建設存在較高的投資效率,不僅能夠為中心城市自身內部相對較多的人口提供更加優質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同時周邊地區發生良性影響。其中,生態性宜居評價作為城市宜居評價的首要條件,應作為城市規劃設設計策略中的重要課題予以重視和研究。
結合相關技術性學科發展的研究成果與城市規劃設計學科所積累的一般性設計經驗,可以較為理想地實現或者接近城市宜居性規劃理念,而中心城市在生態性宜居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特殊性,在現今河北的大規模建設中體現出較普遍的特征。
1.“生態足跡”理論的運用
生態性宜居的重要特征為:生態系統在滿足對城市的資源供給后自身運作是否健康、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是否取得平衡;對此可以用著名的“生態足跡”理論來進行量化判定。生態足跡理論為加拿大生態學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her Nagel 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用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測算和評價。生物足跡理論的切入點為:城市居民對生態資源、能源的消耗量和廢棄物的數量可以確定;所消耗資源與能源及廢棄物的消耗能夠折算成為生產和消納這些資源和廢棄物流的生產面積或者生態面積,由此,所謂生態足跡的概念即為:生產一個城市人口所消耗的資源和消納相應廢棄物所需占用的生物生產土地和海洋的面積的總和,計算公式為:
EF=N·ef =N·Σ(aai)=Σ(ci/pi)
其中:
i為消費商品與投入類型;
pi為i中消費產品的平均生產能力;
ci為i種產品的人均消費量;
aai為人均i種交易產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
N為人口數,EF為總的生態足跡。
理論中另一重要概念為“生態承載力”,即一個城市所能夠提供的一個城市人口所消耗的資源和消納相應廢棄物所占用的生物生產土地和海洋的面積的總和,這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生態警戒線,其計算公式如下:
ec=aj·rj·yj (j=1,2,3,… 6)
顯而易見,當一個城市或者區域的生態足跡的量化值超過生態承載力的量化值的時候,此城市或者區域的生態系統將出現“生態赤字”,即該城市或區域的生態系統在理論上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生態系統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沖突,需要進行深度調整。例如河北省中心城市之一保定市在三年大變樣之前的2007年,人均生態足跡為1.1156hm2;人均生態承載力為 0.6530hm2;減去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后,可利用人均生態承載力為0.5746hm2,人均生態赤字為 0.5410hm2,人均生態足跡是人均生態承載力的1.94倍,當時其可持續發展情況已經不容樂觀。石家莊市人均生態承載力則由1996年的0.3616hm2/人下降到2006年的0.3227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態足跡從2.4893hm2/人增加到4.690hm2/人,生態足跡和生態赤字水平遠超過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水平。
利用生態足跡的量化結果,結合相關生態性宜居城市規劃的定性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1)將生態足跡的量化計算作為進行城市總體規劃前的第一調研對象來應對當前生態急劇惡化的現狀,對規劃城市或區域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的現狀作以詳細分析,針對生態系統的具體現狀,對改善生態環境的相關生物生產土地和海洋面積予以嚴格保護,在總體規劃中列入限建區,并對其中人為的、有可能改變和破壞生態體系運作的活動予以嚴格禁止(例如因人工養殖而出現的水體富營養化),并將上述內容列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以此種方法來滿足城市生態性宜居性規劃的先行條件。而非像過去的城市規劃理念一樣,僅僅將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實現經濟社會目標的生產生活空間分配,將生態系統置于附屬、服從的地位。對于河北省來講,大規模的建設活動的生態足跡前后對比評價可以為后來的三年上水平的建設活動提供重要參考,對于城市生態性宜居規劃的的理念更新和思路調整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城市 制約條件 建議
中圖分類號: F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城市不斷增多的人口與日益減少的資源之間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又不得不注重其環境的發展,所以既要合理利用資源又要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就必須利用循環經濟理論,最終促進城市的建設。
1、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及步驟
1.1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城市類型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具體的說,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一個城市不管貧窮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資源,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和諧的生態關系,城市擁有充沛的活力,這個城市就處于健康狀態,即生態城市。由于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充分和諧,因此,根據現代化進程,生態城市可以被分為工業型生態城市、人文型生態城市。
1.2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
國內外研究認為,生態城市應是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和諧、發展持續的社會——自然——經濟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類居住區,而良好的生態城市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1984年,聯合國在其“人與生物圈”(MBA)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五大原則,其實也就是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五大條件:第一,生態保護戰略。就是把整個生態城市建立成為田園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無污染城市、綠色城市和風景城市的綜合體。第二,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可以包括污染凈化處理設備、能源基礎設施、資源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服務體系、社會基礎設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標準。作為生態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舒適清潔的環境、齊全的區域生態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態基礎、可恢復的生態系統。第四,文化歷史的保護。就是要建立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人文生態文明體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第五,將自然融入城市。在發展高效增長的城市經濟體系中,優化投入產出的生產系統,布置合理的經濟產業格局,發展綠色產業體系,不會因為城市發展而破壞環境。
1.3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步驟
目前,在實際建設中,人們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態系統和整齊劃一的城市規劃,沒有以循環經濟模式來估量生態城市的系統,即包含基礎設施、農業、工業、人文、消費等各方面的設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應遵循的原則和步驟是:首先,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體系的物質消耗量;其次,通過精良的售后服務等手段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和服務時間;最后,通過工業凈化等人為或自然凈化的手段來將廢棄物重新變成資源后再次循環利用。經過循環經濟的實施,就可以將工業廢料或半成品用于農業,把凈化后的城市廢水用于農業灌溉,把種養的動植物作為工業原料、消費產品,從而將工業、農業、消費連接成為大的循環圈。
2、對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幾點建議
2.1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垃圾處理等環保產業的發展(1)發展生態農業。要積極開發生態種植業、生態畜牧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使農業廢物無害化、資源化,減少農業的白色污染,還原土地原始狀態,形成生態大農業的良性循環。
(2)發展生態工業。工業發展要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原則。在產業方向上,關、停、并、轉一些有污染的工業企業,對新上工業項目特別是化工項目,實行集中布點或將其放在非城區的下風方向,避免空氣污染物對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潔能源,恒久保持清潔生產,以符合國家的需求。
(3)發展生態旅游業。良好的環境和自然生態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4)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途徑,2002年l0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向社會公布了處理城市垃圾的《國家行動方案》,在方案中規定,今后中國的城市垃圾將進行填埋處理,并把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發電。未來5年內,中國將建30家垃圾氣體回收填埋場,計劃到2015年,建立300家這樣的垃圾處理場,年處理垃圾l億噸。利用垃圾等廢棄物發電不僅無污染而且能解決大部分城市的供電不足,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較好運用。
2.2 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環境優美、宜人是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標志,良好的城市環境能帶來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了鼓勵個人、企業和城市建設者們提高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應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對個人,應賦予原先“誰污染,誰付費”條例新的內容,提高個人污染的罰款力度;對企業作到優惠政策引導,從價格、稅收、資金、水電等方面優惠那些通過資源綜合利用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對于城市建設者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關鍵,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深度,鼓勵節約用水,為此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如涉及到籌建污水處理廠以及鋪設相應的管網項目,應盡量參考國際慣例將廠、網分開,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全部進入市場,而污水管網投資則仍主要由政府承擔。
2.3 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
綠色消費應包括綠色產品、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其不僅應涵蓋生產過程,還應和人們生活消費過程息息相關。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和價值觀,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規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如加大罰款力度和強制實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加強“道德”、“意識”方面的宣傳和社會輿論來自覺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充分意識到環境和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以及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已經逐步認識到,環境的破壞,必將危及到人類的生存,所以帶有“環保標志”的產品和綠色食品特別暢銷。
總的來說,只有利用好了循環經濟理論,才能夠使相關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促使我國國家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