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第1篇

      建設綠色環保型農業產業化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方法,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產水平的有效途徑。在發達國家糧食、牧草、肉類產品出口量較大,因為它是再生能源,而我們卻面臨著一方面百姓的餐桌上肉類食品供應不足,而另一方面生產肉類的原料被無辜浪費。通過對我市農牧業生活資料市場調研發現,我市豬肉生產和牛肉生產自給量不足,生豬生產和肉牛、牛奶生產發展潛力很大,近來由于生豬價格上漲,造成豬肉價格上漲過大,豬肉的供給已成為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熱門話題,通過調研發現我市的玉米秸桿和小麥秸桿沒有被很好的利用,近百萬畝玉米秸桿焚燒于野外,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同時給交通安全帶來隱患。用玉米秸桿作為牧草的養殖業還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因此建立清潔和諧、充滿活力的循環經濟意義重大。通過改革創新、探索發展,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降低養殖業生產的養殖成本。畜牧、農業、水產養殖業有機結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化體系的必由之路,通過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土地適度的規模經營,因此可利用一場、一地,建設一井、二池、三舍的養殖模式,供給二百至五百畝地的有機綠色環保農業生產肥料的農業生產模式來實現這一目標。

      一、可行性技術

      通過人工實驗,雞糞、牛糞經過加熱消毒,殺死寄生蟲和蟲卵,祛除有毒成分—氨,可以用做飼料進行養豬,豬糞可以養殖蚯蚓和生產沼氣,蚯蚓可以養殖甲魚、鱔魚或喂雞,蚯蚓的糞和發酵過的沼液是生產綠色蔬菜和糧食的優質肥料,沼氣可以作為能源利用,生產的糧食和植物的秸桿可作為飼料和牧草養雞和養牛。

      二、技術實施規劃

      通過這一生物利用能源的鏈條,進行科學規劃,建設一現代化畜牧養殖場,場房內采用多層框架式結構,以利于節約土地和有效利用空間,場房內上層設有現代化蛋雞養殖舍和現代化生豬養殖舍,下層設有現代化奶牛和肉牛養殖舍,場內設有飼料加熱消毒設施,建一沼氣池用于豬糞的發酵利用和能源供給,沼液的出料口和農業用澆水井相鄰,以利于沼液的利用,建一水產養殖池養殖鱔魚或甲魚以利于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在場房前后的空閑地帶用塑料薄膜建小拱棚養殖蚯蚓,為鱔魚、甲魚和雞提供飼料。

      三、經濟效益預測分析

      按照雞:牛:豬數量400:1:20的比例進行養殖,以10000只雞的養殖規模計算,雞每天消耗飼料2500斤,牛消耗飼料500斤、飼草750斤,飼料按1.10元/斤、飼草按0.10元/斤,共計日飼料成本3375.00元。料蛋比按2.30、料奶比按0.5、料肉比按3.0計算,雞每日可產蛋1087斤,牛可產奶1000斤,豬每日增重400斤。雞蛋按3.20元/斤、奶按1.00元/斤、生豬按6.00元/斤,共計收入3478.40元+1000.00元+2400.00元=6878.40元。據資料介紹,在3平方米的池子里養殖蚯蚓,溫度控制在15。c—30。c,可養十萬條蚯蚓,一年增殖近千倍。有資料稱養殖鱔魚每平方米水池放養100—150尾,水深30厘米,年增重30斤。另外再加上蔬菜、糧食產生的經濟效益,綜上所述,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四、措施

      1、投資方式。 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由龍頭企業投資進行企業化管理,樹立品牌形象,提高競爭力,增強帶動能力。首先應創造條件,重點扶持與農戶關系密切的鄉鎮企業,要鼓勵城市中的大型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形成“重量級”的龍頭企業,以發揮其資金雄厚,管理基礎好,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優勢,其次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等各類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并運用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

      2、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選擇至關重要,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糧食和農業桔桿)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水肥資源供給和農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的客觀基礎。利益聯結機制的關鍵在于利益分配要能調動各方面、各環節的積極性,要貫徹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則,要通過各個環節,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一體化,從長遠看,龍頭企業應該拿出部分利潤,通過興修農田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返還給農戶,增加農戶的收入,這樣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反之龍頭企業以老大自居,以短期行為和不規范的趨利行為使農戶蒙受損失,則農業產業化發展勢必要失敗。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還需要加強價格指導,用經濟的,行政的手段,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

      3、完善有利于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的外部環境。發展綠色環保型農業產業化體系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包括工商、稅務、財政、金融、農產品補帖、法律等政策,來改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首先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和農產品

      銷售市場,加強對市場通訊、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建設,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同時可通過直接財政撥款、貼息貸款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本文以浙江海洋學院為例,在分析該校水產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的實踐,提出要想做好水產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應積極采取五個轉變的工作新模式,如從管理轉向服務,從事務轉向研究,從營銷轉向行銷等。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畢業生數量激增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就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涉及到水產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非常不妙,2007年上海市教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2003-2006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就業率較低的專業科類一覽表”,其中水產類排在第一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且關系到國家社會穩定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會整體就業環境的影響。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找到一份合適且滿意的工作,成為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及家長最為關注的焦點。而這恰恰說明,高校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依據社會需求積極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樹立自主擇業意識,使每一位畢業生都能順利地就業,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

      水產類畢業生,我國主要集中在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海洋類、農業類高校,數量較少,全國累計舉辦水產類專業的高校不到40家。我校自1958年就招收水產類本科和專科專業,當時主要有海水養殖、淡水養殖和工業捕魚三個本科專業,目前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全部辦在浙江海洋學院水產學院,高職專業辦在浙江海洋學院蕭山科技學院,主要有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捕撈學等,近四年的畢業生數量分別為112人、105人、109人、148人,而這幾年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也高出其它高校水產類畢業生的就業率。

      一、我校水產類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現狀

      1、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而學生的綜合素質卻處于下降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用人單位的老總或決策者意識到,大學教育實際上只是獲得基本素質的教育,而大學生畢業生進入單位后,一定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再培訓才能勝任特定崗位。由此可見,畢業生不再僅僅是專業素養上的競爭,從根本上說,已經是綜合素質的競爭。這種趨勢要求高校在就業指導和培養目標上要更加著眼于促進學生就業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目前,我校在高考招生時就面臨水產類專業生源不足、專業一志愿偏低等問題,因此相比其它專業,水產類專業的生源質量就差一些,再說許多被調劑到水產類專業的學生對專業學習不感興趣,專業思想不端正,又道聽途說一些水產類專業就業面窄,工作環境艱苦,工資待遇低等一些負面信息,對學習喪失興趣,成績也處于下降趨勢。

      2、用人單位越來越希望學生能吃苦耐勞,但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還是偏高

      水產類專業的用人單位(如養殖場等)一般都辦在偏遠、不發達的地方(海島上、農村里),要求學生先下海從事捕撈生產幾年(如海洋漁業公司或遠洋漁業公司)等,到學校來招人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畢業生能吃苦耐勞,能忍受寂寞,但畢業生們根本沒想過,他們覺得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和家長含辛茹苦的供養,今天還到農村去,還要去當個漁民,心理就有抵觸情緒,幻想自己能考上公務員、能到大城市找到較好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因此,經常會出現一邊用人單位急著要人,一邊畢業生根本不肯去,或者畢業生想去的單位,但那些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等條件比較苛刻,動則要研究生學歷等,畢業生根本連面試的資格都沒有。雖然我校水產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仍然保持較高的穩定水平,但就業質量趨于下降趨勢。

      3、學生越來越希望校院能提供更多服務,但校院提供服務非常有限

      考慮到就業的成本等問題,我校的水產類專業畢業生越來越希望學校或學院能提供足夠的用人單位信息和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供他們挑選,希望給他們上就業指導課的教師最好是教授或用人單位的領導、人事資源部經理等,希望校院就業工作人員在暑假期間也能隨時為他們辦妥報到證、戶口遷移證的改派等事宜,但校院由于人員、財力、物力等有限,提供的服務質量往往上不去,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

      二、水產類畢業生就業工作模式的探討

      針對我校水產類專業就業工作的這種現狀,筆者與其他一些從事就業工作的教師積極探索,在實踐工作中積極做好五個轉變,并取得良好成效:

      1、就業工作模式應由就業管理向就業服務轉變

      由于就業市場快速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從以前的以管理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以服務為主導的工作模式。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理念開展工作,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加大人力投入,建立學院就業輔導員、班級就業信息聯絡員制度,建立就業信息網,開通網上就業短信平臺,提供就業短信服務,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讓生產實習單位變成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想方設法讓水產類畢業生多接觸用人單位,多參加用人單位的招聘會。同時,學院要和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校就業指導中心”)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梁,要進行合理的分工。校就業指導中心主要安排校級大型招聘會和面試,而小型招聘會或專場招聘會則由學院負責,要保證讓畢業生有問題能夠找到合適的機構及時解決。

      2、就業工作理念應從營銷向行銷轉變

      以前,我們開展就業工作往往將畢業生當作“產品”向用人單位進行營銷,自2009年起,我校在就業方面開展的新的工作模式的嘗試,主要就是改變以往的就業營銷模式,實行畢業生就業行銷模式,制定出《浙江海洋學院畢業生就業行銷方案》,創造性將市場行銷理論引用到學生的就業工作中來,對就業工作實行就業行銷的思維、就業行銷的策略、就業行銷的層次。根據此方案,我們對水產類專業畢業生進行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強調學生的主體功能和學生、班主任、學院、學校四個層次各司其職,采用行銷的4P理論,對畢業生采取了相應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通路策略和促銷策略,并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

      3、就業工作機構應由事務型向研究型轉變

      目前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以低端的事務性工作為主,手續繁雜,重復性高,很容易導致就業工作人員的職業疲勞感,他們大多被繁瑣的工作所束縛,被動地接受工作安排,無力關心統籌規劃工作,通常上一學年的就業工作還未結束,本學年的就業工作就已經啟動了,這就決定了就業工作始終處于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復勞動中。校就業指導中心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成立專門的研究部門,以指導學院開展具體的就業工作為主來開展全校性的就業工作。首先,規劃一整套完善的適用于未來就業形勢發展的具體工作方案,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指導事務性工作,整合流程,精簡步驟,從而大大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其次,利用信息化、網絡化工具建立就業服務流程標準化模塊,并站在宏觀角度分析就業形勢,量化各項就業指標,提前預判未來就業走勢,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信息渠道和長期的招聘合作。最后,主動為畢業生謀求高端就業信息,提高就業的整體質量,為進一步開拓高端就業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快速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4、就業指導應從學生畢業前指導向全過程全方位指導轉變

      以前我們開展就業指導,針對的對象主要是畢業生,目前我們明確提出要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全過程就是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生大學四年或三年生活;全方位就是指多途徑、多層面地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做好就業準備。為了保證能達到全過程全方位指導,我校的就業指導課實行了教學改革,目前將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改變以前集中于畢業前夕授課的方式,分三個階段實行分段教學(模塊)教學。第一模塊以職業規劃內容為主,包括職業認知、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大學生涯規劃、能力素質培養等內容,在一年級下學期安排12學時;第二模塊以社會實踐為主,社會實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第一學年暑假安排6學時,要求學生開展職業認知的社會活動,第二階段在高職二年級、本科三年級寒假安排8學時,要求學生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市場調研、就業信息采集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招聘現場感受就業氛圍,并對職業規劃進行審視、評估,必要時進行調整。第三模塊以求職過程指導為主,包括就業政策、擇業方法與技巧、職業適應與發展、創業教育等內容,在高職二年級、本科三年級下學期安排12學時,講授就業政策、指導就業實務。校院每年都要指導每一位水產類專業學生填寫《浙江海洋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讓他們對自身的擇業觀、價值觀、成才觀問題進行深思,還要涉及對自我、對職業的科學認識,加強自身求職的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和能力的鍛煉。同時積極開展職業規劃計劃競賽、就業簡歷制作大賽,并邀請知名校友、用人單位領導或相關的專業學者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努力做到全過程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

      5、就業資源應從收集方式向挖掘提供方式轉變

      在就業資源方面,我校原先主要是靠就業工作人員去收集,這樣就業信息量少,時效性差。目前我校已改變以往的做法,注重整合全校力量,千方百計拓展學生就業渠道,挖掘就業資源,特別是充分發揮校友及全校教職工在促進學生就業方面的能動作用,讓他們主動給學生提供就業資源。一是積極發揮校友會這一巨大就業資源的重要作用。我校十分重視加強與歷屆畢業生的聯系,利用校友會資源,經常邀請歷屆畢業生代表參加學校及學院舉辦的聯誼活動,為歷屆畢業生與在校生的聯系牽線搭橋。相應地,歷屆畢業生也為我校水產類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信息,一些創業成功或任職領導職務的校友還直接到學院來招聘水產類專業畢業生。二是發揮廣大教職工在推薦學生就業方面的作用。學生就業絕不是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事,為此,水產類專業畢業生所在學院在廣大教職工中積極倡導“學生就業人人有責”的理念,動員全院教職工為學生就業積極獻計出力,同時提出每一位教職工至少幫助推薦一名畢業生就業的口號。教職工利用自身廣泛的社會資源,積極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學生聯系就業單位。目前,全院已形成了“上下一心關心學生就業”的良好局面和氛圍,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林.上海市教委高校38個最難就業專業[N].市場報,2007-07-23(22).

      [2]程良越主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訓練[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科技;特色

      農業是云南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必須要加以正視,同時對癥加以優化,提出更加完善的解決措施,以實現全省農業經濟的更高更快發展。

      1云南農業經濟現狀

      云南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新農村建設遇到很多障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云南省的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第2、3產業的效益不斷提升,第1產業的產值比重也在上升。云南農業農村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其一,云南位于我國的第一階梯,地勢較高,屬于山區農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順暢、資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從而使云南農村經濟發展落后[1]。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南部,與鄰國的交界線超過4000km,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廣泛,形成一種資源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形勢,有利于該省經濟的迅速發展。其三,因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云南省已經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務業[2]。

      2云南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地域面積廣而分散,同時,地勢險高,土質結構疏松,森林覆蓋率較低,這些客觀因素對農業產業影響較大。而且,受此影響科技投入較低,制衡著農業經濟的發展。2)城鄉經濟差距顯著。云南城鄉經濟發展失衡,不少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影響到云南省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且,在由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轉換的過程中,相應的產業轉化機制還不完善,較突出的分散化經營制衡著產業化經營的速度。3)農業科技投入較低。科技含量低,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另一桎梏。就當前農業經濟而言,科研隊伍薄弱,科技水平之后,產學研服務體制不健全,產能服務脫節,都影響到農業經濟的效益提高。4)農業投資渠道單一。鄉鎮企業產能低,發展緩慢,后續資金不到位,影響高水平發展。農民素質差,投入產出意識差,多數不重視知識投入,而降低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農業投資渠道單一,股份制機制不健全。支持農業發展的款項挪為他用,進一步制約農業經濟的高水平發展。

      3新時期云南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3.1轉變經濟發展觀念,努力自市場要效益

      農業經濟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市場的問題。就此,經濟戰略的調整,不應體現產出量的多少,更應體現雜賣出多少。就云南本地而言,農村經濟的開發,還滯留在舊有模式,不善于商品流通環節的研發,緊抓市場搞農業的思路還不清晰。為此,工作伊始,必須要轉變觀念,盤活農業經濟,先要做好市場調研,不能隨大流[3]。

      3.2扶持地方特色經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交通、教育等服務農業經濟的產業滯后,嚴重制衡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本省也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擬的區域資源,自然景觀突出,山地優勢明顯,可重點發展畜牧業、種植業、旅游觀光業等特色農業經濟,以豐富農業產業結構。同時,考慮到云南地區差異性大,農業產業的發展應體現差異性,增加農產業的特色內涵,為服務農村經濟增添活力。

      3.3推進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提升農業經濟產能效益

      推進農業經濟市場化進程,解決農產品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為此,其一,做好市場調研,遵循市場規律,加大林業、漁業、牧業等在市場中的比重。著力擴大生態林面積、盤活水產養殖區域、扶持飼料種植產業,根本上提高市場效益。第二,尋求產銷市場,實現產銷暢通,提升生產效益,減少盲目生產。第三,加快產業化進程,扶持重點行業,擴大優勢產業規模,避免分散經營而降低市場競爭力,以獲得預想的市場效益。

      3.4尋求農業經濟新亮點,加快扶持鄉村工業

      加快云南農業經濟發展,在做強農業產業的同時,注意盤活非農經濟產業,實現農業、工商業的協調發展。其一,扶持私營經濟。加大扶持政策,鼓勵私人工業園區,擴大私營規模,帶動小營經濟產業的發展。其二,推進城鎮建設。放寬落戶政策,加快城鄉溝通,鼓勵進城從事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城鎮化進程。其三,多種經濟成分并進。鼓勵多種經濟共融,協調發展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為農業經濟累計更多資本。

      4結語

      農業是云南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這些年,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云南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作為。對此,我們應不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以提升云南省農業經濟生產力。

      參考文獻

      [1]付東梅,劉軍.內蒙古投資效益分析——問題、原因及對策[J].北方經濟,2017,(9):55-57.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 loss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quality, ensure safet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untermeasures

      1 湖南省主要生鮮農產品生產現狀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省。湖南省素有“魚米之鄉”和“湖湘熟,天下足”之美譽。湖南的蔬菜、水果、生豬、淡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根據湖南農業信息網顯示:2011年湖南蔬菜總產3 337.4萬噸,比上年增長6.9%,居全國第7位。水果(瓜果類)總產868.8萬噸,其中柑橘458.9萬噸,比上年增長18%,居全國第1位。2012年湖南蔬菜面積1 858.8萬畝,增長3.8%,產量3 480.91萬噸,增長4.3%。水果產量909.3萬噸,增長4.7%。2012年湖南出欄生豬5 878.80 萬頭,比上年增長5.4%;生豬存欄4 245.52萬頭,增長2.1%,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27.63萬頭,增長1.0%;出欄牛146.60萬頭,增長3.6%;出欄羊638.16萬只,增長0.8%;出欄家禽41 650.30萬只,增長6.1%。2012年湖南水產養殖面積419.21千公頃,增長3.9%,水產品產量220.08萬噸,增長10.0%。“青、草、鰱、鳙”四大家魚價格平穩,環比增幅在4.3%左右。湖南省近五年主要生鮮農產品生產概況和占全國生鮮農產品比重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對表1進行分析湖南省各類生鮮農產品產量(或播種面積)呈逐年連續上升趨勢,除牛奶占全國比重五年來基本上保持不變之外,其余幾大類生鮮農產品五年來占全國總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水果、肉類在2012年較2011年有微量下降)。

      為了進一步比較分析湖南省主要生鮮農產品生產發展狀況和在全國的比較優勢,本文采用生產集中度指數法來進行數據分析。某省份某種農產品的“生產集中度指數”是指該種農產品在該地區人均播種面積或人均產量除以全國人均播種面積或人均產量而得到的比值。該指數值能反映出某省份某種農產品生產在全國的比較優勢,如果數據值大于1,則表示某省份在某種農產品生產上具有優勢,且數值越大優勢越大。反之則表示某省份在某種農產品生產上缺乏優勢。湖南省主要生鮮農產品生產集中度指數如表2所示。

      根據對表2分析結果顯示湖南的主要生鮮農產品如蔬菜(播種面積)、肉類等的生產在全國有較強的生產優勢,水果、水產品、蛋類等的生產在全國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牛奶的生產在全國處于弱勢。通過分析,近五年來湖南省的主要生鮮農產品中蔬菜較全國的比較優勢逐年上升,水果、肉類、水產品和蛋類也基本保持穩定。

      2 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

      2.1.1 起步晚、發展速度緩慢,但現已初具一定規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我國的冷鏈物流較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而言,起步晚、發展速度慢,湖南省也不例外。隨著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建設發展速度加快,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需求在逐步擴大,湖南省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如坐落在岳陽市的湘北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已于2011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該中心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一期建設已完成投資

      5 000多萬元,建設了1萬噸冷藏庫、40噸結凍庫、1 500平方米精加工車間、50個農產品展示廳,中心配套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農產品冷鏈物流電子商務信息平臺,集農產品加工、冷藏、批發、配送、檢驗檢測和電子信息商務以一體,以岳陽市為中心,輻射湖南省的長沙、益陽、常德和湖北省的荊州、咸寧等地的40多個縣市區,年農產品儲運、加工吞吐量60萬噸,年交易額將達到10億元。如正在建設中位于湘潭市的湖南金陽城農產品物流園、位于寧鄉雙江口鎮長興新區的長沙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位于長沙縣黃興鎮的長沙農產品物流中心等。

      2.1.2 政府重視,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涌現,運作模式也逐步增多

      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視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發展,在《湖南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關于發展冷鏈物流的任務:完善已有的冷鏈物流節點,合理布局冷鏈物流網絡;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推廣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積極推行質量安全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以HACCP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積極發展覆蓋生產、儲存、運輸及銷售整個環節的冷鏈,建立全程“無斷鏈”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依托各類生鮮農產品優勢產區、重要集散地區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費地區,建立區域性各類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系統。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湖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大量涌現出來,一方面推動了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冷鏈技術的推廣。如紅星冷庫、馬王堆蔬菜水果批發市場、五里牌冷庫、全洲醫藥食品物流港、衡陽冷庫、湘潭偉鴻食品有限公司、人人樂、新一佳等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2.2 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缺乏統一規劃,供應鏈體系尚未形成,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冷鏈物流,難度很大。因為冷鏈物流牽涉的管理、監管部門多,沒有從一開始就統一規劃,從而出現了企業發展、行業指導、政府監管脫節,造成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混亂。物流是一個系統,采集、倉儲、配送、運輸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個節點。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湖南省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節點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與溝通,由于沒有形成完整的、統一的供應鏈體系,造成物流、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無法進行有效調節。湖南省現有的冷鏈物流企業大部分由生產方和經營方來完成,生鮮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發展很慢,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而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在從事冷鏈物流作業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考慮本身利益,不利于冷鏈物流的長足發展。

      2.2.2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技術低下,相應的技術標準和運營標準缺失

      目前湖南省冷鏈物流設備等基礎設施相當落后,冷鏈技術也比較低下。一方面根據產業信息網顯示,湖南省按公共冷庫容量分類屬于第三類,另一方面湖南省在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溫度實時監控。同時湖南省缺乏適應本地經濟發展所需的冷鏈物流技術標準和運營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湖南省冷鏈物流的發展。

      2.2.3 冷鏈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科學

      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由于從事冷鏈物流特別是從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工作,受到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強度大、工資收入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員流動性很大。當下也沒有相應的職業院校培養專門的人才,大部分靠的是在企業里面跟師傅學,邊學邊上崗,由此一來很難推動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通過對湖南省開設了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調查,從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來看,大部分是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場營銷、商務經紀與等專業中加入一二門制冷技術等課程,而缺乏系統的培養。

      3 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

      3.1 政府牽頭,優化整合冷鏈物流企業,建立生鮮農產品物流(示范)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

      湖南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整合現有冷鏈物流企業,優化全省范圍內的冷鏈物流節點布局,構建科學合理、適應于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有利于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冷鏈物流網絡。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有利地指導各地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防止重復建設,另一方面也顧及到偏遠地區特色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等問題。建議根據湖南省農業生產的現狀,各地建立相應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在岳陽建立淡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在常德、益陽建立柑橘、茶葉冷鏈物流設施,在衡陽建立黃花菜冷鏈物流設施,在懷化、邵陽、婁底建立林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等等。

      3.2 完善地方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逐步推廣、引導專業質量認證

      相應的法律法規就是我們社會活動的準繩,科學規范的標準就是我們工作的標桿。湖南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建議根據生鮮農產品生產發展的實情,結合湖南省生鮮農產品流通和消費水平,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同時,借鑒兄弟省市和國外先進的經驗,制定符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標準體系和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只有有了統一的標準,才能有根據地對冷鏈全過程實施監管,確保質量。

      生鮮農產品屬于特殊商品,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并突出湖南省生鮮農產品的優勢,建議引入相關的質量認證體系,逐步推廣、引導相關企業參與諸如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GMP(良好作業規范)、GAP(良好農業規范)、SSO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專業質量認證。

      3.3 引培結合,確保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和適用性

      湖南省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在全省68所高職學院中,有36所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布點比例高達52%,近三年物流管理專業招生12 222人,占全省360個招生專業招生人數的2.92%。建議在此較大培養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專業市場調研,根據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比如增加農產品商品學、農產品冷藏技術、冷凍技術、制冷技術等相關課程。培養出具備管理學、物流學、供應鏈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制冷技術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建議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從國內外引進高端人才,以推動湖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Z]. 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Z]. 2006.

      [3] 湘牧. 湘北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成開業[J]. 湖南農業,2012(3):115-116.

      [4] 王彩霞,等. 淺析湖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J]. 中國市場,2013(42):21-22.

      [5] 冷雪霜. 湖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與對策研究[J].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2):45-48.

      水產養殖市場調研范文第5篇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是總體水平偏低,二是內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約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張。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擴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絕對差距是7283元,相對差距是1∶3.22,城鄉差距較改革之初增長了66%。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盡管農民收入同比增長,但占全社會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農村市場消費能力明顯偏弱。

      2.農村家電消費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

      目前,中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商品供應體系還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工業消費品的設計、生產、供應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特點的家電產品開發嚴重滯后,有效供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家電消費市場市場的發展。況且在工業消費品生產領域,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較為普遍,現在市場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針對城市消費市場,而適合農村特點的家電產品不多,從而影響整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發展。

      3.農村家電消費環境較差,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積極性

      農村消費環境的落后是制約農民消費需求實現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國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影響著農民消費的實現,限制了農民消費的更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農村市場網點少,購物環境差,商品的品種和款式也單調,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限制了購物選擇面。

      其次是缺水缺電,嚴重制約了家用電器的普及。絕大部分農村的生產、生活消費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布局、規模方面,還是在檔次、質量、科技含量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懸殊。一些地區供水、用電、道路、電視信號接轉站等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好,家用電器等商品的普及嚴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了“買回的冰箱變成了碗櫥、洗衣機變成米缸”的笑話。目前,全國自來水受益村只有4381個,普及程度仍較低。農村形容說:“電動洗衣機,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雖然消除了無電村,但是供電時間限制、電壓不穩等問題也一直影響著電器商品進入農戶;電訊基礎設施因農村資金短缺、點多面廣、鋪設線路投資太大,一時難以滿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使用費用遠高于城市。據一份關于農村電價情況的調查報告:除了山西每度電在0.40元左右外,相當一部分省、市、自治區為0.60元~0.80元,高的達到2元~3元,遠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電價水平,農民購頭家電買得起用不起現象較為普遍。另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住戶的調查反映:農村電話費偏高,也是制約電話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暢,制約了農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不能及時換回貨幣影響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工業品不能順利運過來,加大了工業品成本、抬高了價格,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二、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策支持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的環境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正處于升級價段,以“老三大件”為主要耐用消費對象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以彩電、冰箱、收錄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和農業作業器械、運輸機械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業投入不足,供電、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已不能適應當今農村經濟和農村市場發展的需要。因此,促進農村家電需求的增長,當務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費配套的基礎設施。其中關鍵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滿足消費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礙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鑒于此,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農村的基礎設和科技的投入,確保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保證農村水、電、交通、通信、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到位。而農村地區電網、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不僅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水果蔬菜的流通、水產養殖業以及非農產業中的交通運輸業等的發展作用更為突出,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對電話、電視、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據有關專家測算,電價下降40%,并提高信號接收質量,每百戶彩電擁有量將新增11.5臺。如果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洗衣機每百戶擁有量將新增22.6臺。

      (二)組織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現階段農村融資渠道有限,正規金融缺位,資金市場運作極不規范。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乃當務之急。農村要探索建立一個由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樣化金融機構組成的、具有相互競爭、內部互補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要探索建立農民貸款擔保體系,分散農民貸款風險,健全融資渠道,進而啟動農民長期抑制的消費需求。比如,農民的住房消費、家庭耐用消費品消費、教育消費等。其次要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在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農業銀行農村網點的撤并,管理權限上收;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只承擔糧、棉、油收儲貸款業務,不與農民個人發生信貸業務,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無暇顧及;農村信用社自身難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這種金融供給抑制,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服務戰略應進行調整,特別是對農村信用社體制的改革,發揮其支農主力軍作用。通過農村信用社來推行小額信貸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新的特殊的信貸方式,專門為具有一定潛在償債能力的收入較低的農民提供信貸服務,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

      2.企業的支持

      首先企業要樹立先進的市場營銷觀念,明確發展方向。企業要面向農村,重視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開發,深入農村家電消費市場調研,在商品的品種、功能、價格、款式以及包裝上要符合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開發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的產品,同時還要做好相關的產品配套服務,形成品牌比較優勢,爭取在服務三農和本土化經營中實現雙贏。企業進農村不僅能帶動農村小城鎮建設,激活鄉鎮經濟,還能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和自身素質,改善城鄉居民的購物環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商貿企業,近幾年來,在江漢平原的鄉村刮起了“超市旋風”,到目前已經有160多家連鎖店,其中79家設在鄉鎮甚至是村里。其設在鄉鎮和村級的超市經營狀況良好,沒有一家虧損,平均每1000平方米純利潤在10萬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縣城[4]。

      其次企業要建立、健全農村各營業網點的維修服務網絡。據調查得知,很多農民消費者提出農村家電維修網點太少,維修費用太高,維修技術人員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購買欲望。因此,維修服務網絡的健全程度,決定著品牌的市場占有率。

      3.農村居民的支持

      長久以來,農村的消費觀念就是輕消費,重積累;再加上農村信息不靈,農村盲目消費、盲目攀比,婚喪嫁娶講排場、鋪張浪費、搞封建迷信等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地區農民即使有錢,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現代消費方式,對名優商品的了解較少,致使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的銷售比較旺盛。因此,要激活農村家電消費市場,就要通過輿淪宣傳工具,通過“電視村”、“電話村”等示范作用,通過補貼、賒銷等手段,加以正確引導,引導農民購買名優商品,提高消費的質量,讓農民要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從而促進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發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貨幣儲蓄動機之一就是預防性動機。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健全,農民預防性動機較強,導致農民寧愿手持貨幣,也不愿即期消費。因此,國家應積極、穩妥地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促使農民放心消費。而針對農業生產的雙重風險約束,政府還應該站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的角度上,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適度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

      2.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加強對農民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教育

      農村消費者的利益不容侵犯,農村家電市場雖然前景廣闊,但這個市場尤其是農村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將農村當成城市淘汰家電產品的收容站,這樣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受損的將是整個家電產業。

      3.制定相關監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財政部與商務部聯合宣布,旨在擴大中國農村消費的“家電下鄉”工作將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試點。三省農民將可以買到專為農村市場生產的限價家電產品,同時還可以從財政部門申領“家電下鄉”補貼。如何確保該政策落實到農民身上,這就要國家有關部門指定相關的監督制度以保證農民享受到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內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中的消費經濟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200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0-24.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亚洲色图.com|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