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教育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問:我的孩子在學習上一點耐性也沒有,好幾次都是做著做著就不耐煩地把作業(yè)本一丟,說:“老師要我們做這么多習題,我做到明天早上也做不完!”然后,不是起身吃水果就是上廁所。看得出來,他就是不想再做作業(yè)了。我很生氣,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康馨
答: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能會有如下反應:
1.“說的什么話!做功課專心點,趕快做!”
2.“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一定得做完,要有耐性!”
教導孩子學習要有耐性,需要智慧和方法。上述兩種反應中的教訓語氣,很難讓孩子培養(yǎng)出學習耐性。其實,家長可以有第三種反應。你可以對孩子說:“我有個主意,你做完6道題后拿來給我看看。”這種漸進式的完成作業(yè)的方法,不僅讓孩子不會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壓力,還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耐性。
要說,孩子就是孩子。面對挑戰(zhàn),碰到困難,有些孩子很容易放棄,父母們常因此生氣,并感到無奈。其實,與其抱怨孩子沒耐性,不如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
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不是跟孩子講大道理,除了讓孩子在游戲或運動中學習“等待”來磨煉耐性外,父母也應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孩子。比如,外出用餐,通常孩子吃得較快,他們不會像大人那樣慢慢地品嘗食物,或者邊吃邊聊,而是吃完飯后就坐不住了,到處亂跑,或者催促父母快吃。此時,父母不要生氣、斥責或限制孩子的行動。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對孩子說:“你不是帶了紙和筆嗎?趁現(xiàn)在有空,給媽媽畫一張畫吧。”從而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感興趣的地方,幫助孩子學習等待。
舉一反三,父母在陪孩子看醫(yī)生時,別忘了讓他帶本喜歡的書或玩具,以免孩子因候診太久而失去耐性。父母在打電話時,為避免干擾,不妨讓孩子做個生日卡片給外婆。父母帶孩子上街購物,不妨給他一張清單,讓他幫助自己找要買的東西。諸如此類的做法,相信聰明的父母們能想到更多。
此外,父母的以身作則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連開車和做家務都顯得煩躁不安或忍不住生氣的話,那么,孩子自然也很難學會做一個有耐性的人。
自理教育要狠心
問:我的孩子不知怎么搞的,老要大人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催著、喊著,他才懶洋洋地行動起來。從早上起床、吃飯、上學,到放學后做功課、洗澡、睡覺等,無一不需要我催促、提醒,甚至要大聲吼叫才能完成。這簡直讓我煩死了!不過即便如此,孩子做事依然慢慢吞吞,有時還對我的催促裝聾作啞,充耳不聞。對此,我苦惱萬分。
李文娟
答:這是許多媽媽共有的困擾,媽媽們之所以成了“鬧鐘”媽媽,是因為她們給了孩子過多的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務,反而讓孩子無法獨立自主地生活。如果你不想再做“鬧鐘”媽媽,如果你期望培養(yǎng)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心的孩子,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面對孩子以不當行為來獲得注意,媽媽應停止原先的不斷提醒或嘮叨,盡量忽視其不當?shù)男袨椋唤o予注意。但是,當孩子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時,你應該立即給予注意和鼓勵,如“今天功課做得很快,我看到你很用功、很認真!”“早上不需要叫你,你自己就起床了,而且準時出門上學,我很高興!”這樣持續(xù)一段時間,孩子的不當行為會愈來愈少,適當?shù)男袨闀鷣碛唷?/p>
同時,要使孩子能夠照顧自己的生活,除了忽視和鼓勵外,媽媽還可以讓孩子面對自己行為的結果,如賴床的結果是來不及吃早餐就去上學或者上學遲到,做功課拖拉的結果是晚睡而導致第二天精神不佳等。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女兒總是賴床,讓她格外煩惱。還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在天天催女兒起床的情形下,終于有一天忍不住大發(fā)脾氣,質問女兒:“天天這樣喊你,我真受不了!如果你是我的話,你會怎么辦?”誰知,女兒悠悠地回答:“媽媽,如果我是你的話,我就不會管她,由著她。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自然有校規(guī)和老師處理。”真是太棒了!這種做法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的行為結果”。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不只是青少年討厭父母的嘮叨,小學階段的兒童也不喜歡父母嘮叨。他們害怕爸媽開口閉口的“想當年……”更受不了父母的一堆大道理。其實,孩子在成長中自然會學習到道理,我們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但是,父母總是忍不住地說大道理,且非要像念經(jīng)似的多說幾遍才安心。然而,多說無益。停止做“鬧鐘”父母吧!父母們,請放下憂慮,讓你的孩子自主學習責任感,即使他會有一些錯誤和過失,不過請你放心,他會成長的!
安全教育要細心
問:前天一家人去商場購物,孩子的媽媽、姥姥在看衣服,我和孩子在一旁無聊地等著。突然,我想可以借商場環(huán)境教育一下孩子。“如果和爸爸媽媽走散了,你怎么辦?”我問。孩子有點疑惑,趕緊上前一把抓住我的手。的確,商場里人這么多,萬一孩子走丟了,如何是好?由此,我想到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小事,尤其現(xiàn)在孩子放假或春節(jié)期間,父母必須加倍小心。請問,父母平時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在與父母走散時,把危險降到最低呢?
王鵬
答:總結平時的安全教育及其他家長的經(jīng)驗,提煉出以下幾點友情提示,已經(jīng)做到的家長們請繼續(xù)繃緊安全之弦,沒有做到的家長對照之后,可以加強訓練,給孩子提前打好預防針。總結如下:
1.出門前要提醒孩子,一旦與大人走散,如果周圍沒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員,最好站在原地等爸爸媽媽,不能亂走亂竄。
2.不要害怕、驚慌,更不能哭鬧。一旦哭鬧,就會讓壞人知道孩子和大人走散了,這樣會更危險。
3.如果周圍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員,最好在第一時間請求他們的幫助(讓孩子認準穿制服的人),能夠清楚描述自己的處境、狀況,并提供家長的聯(lián)系方式,或讓工作人員幫忙廣播尋找父母,請他們來認領。一旦聯(lián)系上爸爸媽媽后,就要乖乖在服務臺等候大人。
4.對于可疑的陌生人堅決不予理睬,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要、給的食物不能吃,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有些騙子會說要帶孩子去找爸爸媽媽)。
5.在平時,教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工作單位和姓名。這樣有助于孩子在求助時及時找到家人。
6.平時可以通過繪本、動畫片、視頻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從中學會保護自己,分辨好壞,并適當?shù)刈尯⒆恿私猬F(xiàn)實社會與警示案例,不可盲目相信陌生人。
7.父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時,一定要牽住孩子的手,叮囑孩子緊跟大人。
8.父母不得已要暫時離開孩子,一定要交代孩子自己去哪里,多久回來,叮囑孩子別亂跑。
自尊教育別灰心
問:我常常感到孩子沒臉沒皮的,每次批評他之后,他一點也不在乎,有些時候甚至還有破罐子破摔的傾向。這讓我很痛苦,也很焦慮。我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怎么會生下這么一個毫無自尊心的孩子呢?
吳靜
答:孩子的自尊主要來自父母對他的評價,當孩子深感父母愛他又尊重他時,他的自尊便會迅速提升。很多孩子知道,雖然父母愛他,但未必尊重他。比如,當孩子與客人攀談時,你可能會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達某種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這些不明智的舉動無疑會極大地損傷孩子們的自尊心。
建議你:
1.帶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動,讓孩子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在父母心中有他的位置,比如聽他講故事。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它們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宮的磚瓦!
2.幫助孩子學會“取長補短”:父母的任務便是當孩子可靠的同盟軍。當他沮喪時,為他鼓氣;當他遇到困難時,為他提供克服困難的“工具”,其中一個“工具”就是“補償”——不僅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短處,還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絕不把自己看得沒有一處閃光點。
3.為孩子在競爭中鼓勁:當孩子在智力、體質或外貌上“相形見絀”時,父母應幫助他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學會適應,并勇于拼搏。孩子得知有父母作強大后盾時都會勇氣倍增的。不過,在鼓勵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時,你也應教育他領悟真正的人生價值,很多時候,善良、正直、真誠,比成功更重要。
4.讓孩子學會嚴于律己:處罰會不會使孩子灰心喪氣?答案取決于父母處罰孩子的方式和動機。切記不要在眾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處罰孩子,也絕不能將處罰孩子當做父母泄憤的手段。還要讓孩子認識到,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要紀律約束,那么他便沒有人尊重。
關鍵詞:視頻案例法;教師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2-0031-03
一、國外教師教育視頻案例法的發(fā)展與研究概況
視頻案例教學(video-based case teaching)近年來已廣泛用于教師教育與培訓領域。它是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催生的產(chǎn)物,也是繼法學、管理學和醫(yī)學教育采用案例教學后對教師教育產(chǎn)生啟示與輻射作用而形成的結果。
教師教育案例教學的研究始自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Merseth,1996;Shulman,1986) [1-2 ]。研究者試圖清楚地闡述教學案例對教師教育的重要及其理據(jù)。其中達成的共識之一是: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通過聯(lián)系具體的、“當?shù)亍钡慕虒W場景進行反思而學習。墨瑟思(Merseth)認為目前教師教育研究突破了對教師的傳統(tǒng)界定:教師不再是程序化地操作“規(guī)約式”教育理論的機器人。教師知識已被定義為“隨場景變化的”(situation-specific)、“情境依存的”(context dependent)和“不斷成長發(fā)育的”(ever emerging)知識。“教師行為來源于對多種經(jīng)驗的歸納,而不是對理論原則的演繹。” [1 ]
此外,不少學術研究集中探討了“案例”在教師教育中的作用與用途。比如,賽克斯和貝德(Sykes & Bird,1992)認為,“案例”可以用作:(1)對理論的例證;(2)提請大家注意和深入思考的“問題”;(3)發(fā)展思辨能力的材料,即通過對多個案例的認真考慮來發(fā)展緘默知識和內在邏輯能力的材料 [3 ]。舒爾曼(Shulman,1992)把案例區(qū)分為“為理論提供支撐性闡釋的事例”和“行動范例”兩種 [4 ]。
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種結論,“案例”的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它本身的結構與內容上,更關乎對案例進行討論的方式。“討論什么”和“如何討論”,兩者比肩而立,相互協(xié)調。由于課堂討論是實現(xiàn)“案例”價值的關鍵所在,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討論引導者”的作用及其駕馭討論的能力,即盡量使課堂討論既反映引導者的預設議題,又對小組中不斷涌現(xiàn)的新議題保持開放姿態(tài)。巴那特和泰森(Barnett & Tyson,1994)界定了引導者的三大功能:(1)充分利用學習機會;(2)培養(yǎng)多視角思考問題的能力;(3)構建共同語匯與經(jīng)驗 [5 ]。維爾特(Welty,1989)認為引導一場面對面的教師交流需要具備一系列的特殊技巧或技能:如提問技巧、傾聽技巧和回應技巧等 [6 ]。列文(Levin,1993)分析了她自己在主持案例討論中的作用,即不斷鼓勵參與教師把評論言語歸為“直接觀察”和“解釋性推測”兩類 [7 ]。
隨著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視頻案例逐漸取代文字案例受到教師教育者的青睞。由于視頻能夠通過聲音、文字、圖像、色彩等全方位展示案例的特點,其表達事物豐富性和捕捉細節(jié)精準度的能力是一般的文字案例所無法比擬的。然而,正是由于視頻案例表達力的延展與提升,在一瞬間所傳遞的信息數(shù)量劇增,這就對教師教育者案例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運用可能性。如果教師教育者不善于利用視頻案例,就可能導致皮姆(Pimm,1993)所描述的兩種反應:看電視反應(被動觀看,娛樂為主)與受驚嚇反應(觀看教學表演,學生自感望塵莫及) [8 ]。本文作者在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中引入視頻案例教學,在如何將視頻案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教學實踐方面有了一些粗淺的嘗試,現(xiàn)欲結合國外視頻案例教學發(fā)展新趨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以便教師教育案例教學愛好者予以借鑒。
二、視頻案例教學在師范課堂上的運用
1. 微格教學與優(yōu)秀教學視頻觀摩
視頻技術最早應用于教師教育的主要方式乃是微格教學。作者在教學中也偶爾會運用一兩次。在學生進行微格教學之前,作者通常會先講解某項教學技能,如英語詞匯教學技能,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新知設計一堂5~10分鐘左右的微型課,并以同伴為模擬學生進行教學和錄像實拍。這其中的假設是:被錄像的學生會更認真地聽課、備課以及更好地展示對新學教學技能的運用能力。另外,通過觀看拍錄的視頻,教師可以更仔細地分析、評價自己微格教學的成敗得失。授課實錄、分析錄像、重新試教、重新錄拍……如此循環(huán)反復,直至學生熟練掌握某項教學技能為止。這就是微格教學的主要目的與使命所在。
師范教育中對視頻的另一種使用方法是讓學生觀看優(yōu)秀教師錄像。這是大多數(shù)教師都可能用到的、最簡單的技巧。教師的功底主要體現(xiàn)在視頻觀看完畢的討論引導環(huán)節(jié)。有時候也可以不展開討論,而是讓學生重復觀看、反復模仿,極力打造準教師“模仿秀”。
和微格教學一樣,教學案例觀看與模仿折射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對教師教育的影響。當時的教師教育者認為,教學是一個簡單機械的刺激反應過程,只要反復觀看、模仿、操練,就可以達到自動化掌握該教學技能的目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期,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研究者和教師教育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遠非行為主義觀念下簡單模仿可以習得。于是,大家把目光從對教師行為的關注轉向對教師認知思維的關注。學習者常被引導去猜測、闡釋教師行為背后的動機,理解教師為何在此時此地做出此種決斷,以及何種知識支撐他如此決斷。從此,視頻案例在教師教育中的運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教學實踐中,作者主要嘗試了以下兩種視頻案例使用方法。
2. 相互錄像與集體評析
談到視頻案例教學,我們比較容易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一味去搜集、下載或購買現(xiàn)有視頻資料,而較少考慮自行制作視頻案例。事實上,目前聲像刻錄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完全擁有錄拍、剪接、編輯、制作的能力。在組織學生到中小學見習的時候,在征得實習學校老師同意后,我們偶爾也錄制一些教學片段以供返校分析研習。不過,我們使用最多的是學生相互拍攝試講視頻并評析。目前的期末檢測已經(jīng)摒棄了紙筆考試,而是讓每位同學上交他自己最滿意的20分鐘左右教學視頻、小組評價意見以及自我教學反思。
在課堂學習之余,學生們還組成了視頻俱樂部,不但共同分享網(wǎng)上下載優(yōu)秀教學視頻,而且輪流提供個人教學錄像片段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討。視頻俱樂部的做法在國外也不多見。雪仁(Sherin,2003)曾做過這方面實驗,他的結論是:俱樂部成員普遍反映受益匪淺。本人的學生也認為他們時不時地會使用俱樂部里所學到的策略進行教學 [9 ]。
3. 超媒體鏈接與線上討論
超媒體鏈接(hypermedia link)是在圖像、動畫中加入鏈接信息,通過超級鏈接,可以從一張圖片或動畫鏈接到其他的文字、圖片或動畫等媒體上。簡言之,是用超文本技術管理視頻資料和多媒體信息的一種網(wǎng)絡技術。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教師教育中就引入了超媒體項目(Goldman&Barron,1990) [10 ]。相對于單一的視頻來說,超媒體可以為教師提供多形式、多途徑獲取視頻資料的機會。教師可以在不同起始點通過多種路徑探索案例,而且可以打破以往時間前后順序的限制,能夠按任意順序瀏覽案例。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中,超媒體主要用于培養(yǎng)學生在同一主題背景下對不同視頻案例的分析、比較與鑒別能力。比如,我們在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這一主題進行探討時,就把中國、美國、日本和印尼等不同國家同一主題的視頻案例,連同相關的超文本信息鏈接在一起,以便學生在給定的框架下研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與方向。
案例大多是為課堂討論而選取或創(chuàng)制的,因此。如何主持討論,以及教師在討論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就變成了研究者關注的課題。鑒于前文對此已有過介紹,在此不予贅述。作者現(xiàn)對課堂面對面的討論避而不談,專門探討主持線上討論的意義與做法。
科里森等(Collison et al.,2000)認為,線上討論具有異步的、非共時的特點,而且通過超鏈接可以獲得海量參考資料,因而相對面對面交流而言,其討論內容會更豐富、細膩、深刻,甚至更富洞見 [11 ]。作者在美國讀博時,常常要參與導師設定的主題線上沙龍。線上沙龍的主持關鍵在于“問題設計”和“適時現(xiàn)身歸納點撥”兩個環(huán)節(jié)。比方說,在學生學習了“任務教學法”并觀看了相關視頻案例之后,我們可以布置線上討論問題:
* What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video showed the u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視頻中的哪些具體例子體現(xiàn)了對任務教學法的使用?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about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hat you didn’t know before? 通過視頻,你學到了什么以前不了解的關于任務教學法的知識?
* What implications does the video case offer you for your future classroom instruction? 該視頻案例對你未來的課堂教學有什么啟示意義?
學生們在上傳答案前通常可以參考各種相關資料。同時由于所有人的答案都展示在網(wǎng)上,人人都能看到,也都可以質疑,所以一般都做得比較認真,質量有一定的保證。作為老師應定期瀏覽學生的討論帖,必要時需參與其中并給予適當?shù)目偨Y、鼓勵和引導。
三、結 語
視頻案例是師范教學技能訓練中受到師生歡迎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其優(yōu)勢不言而喻。然而,我國對視頻案例教學法的實踐和研究成果都還不多見,可供教師教育利用的優(yōu)秀視頻案例,尤其是超媒體案例還比較缺乏。此外,對于教師應該如何使用視頻案例進行教學,如何引導討論等方面的著述也比較少見。相信本文介紹的方法對教師教育者的視頻案例教學有一些參考價值,期待今后更多相關成果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Merseth K. K. 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A].In Sikula,J.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C].New 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
[2]Shulman L.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3]Sykes G.,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A].In Grant,G. (Ed.),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C].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4]Shulman L.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A].In Shulman,J. H(E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5]Barnett C.,Tyson P. A. Facilitating Mathematics Case Discussions While Preserving Shared Authority[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1994.
[6]Welty W. M. Discussion method:How to Make it Work[J].Change,1989,(21):40-49.
[7]Levin B. B. Using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6.
[8]Pimm D. From Should to Could:Reflections on Possibilitie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J].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993,13(2):27-32.
[9]Sherin M. G. Using Video Club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433-445.
一、醫(yī)學道德教育的新難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命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們道德觀念的變化,醫(yī)學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許多新特點,面臨著許多新難題。
1.醫(yī)學道德問題的多樣性。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醫(yī)學道德生活變得日益復雜多樣,僅就人們的醫(yī)學道德觀念領域而言,有傳統(tǒng)醫(yī)學道德觀念、有現(xiàn)代醫(yī)學道德觀念,還有后現(xiàn)代醫(yī)學道德觀念等等。各種觀念之間有的是相互重疊、有的是相互補充、有的還相互沖突,此外,人們的新的醫(yī)學道德觀念的確立需要一個過程、舊的醫(yī)學道德觀念的破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使醫(yī)學道德領域呈現(xiàn)出紛紜復雜的多樣性局面。
2.醫(yī)學道德內容的復雜性。在現(xiàn)實的醫(yī)學道德實踐中,任何一個醫(yī)學道德問題都會涉及到復雜的多方面的醫(yī)學道德內容,如社會的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和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醫(yī)院的醫(yī)療設備和醫(yī)院管理水平、醫(yī)生的技術能力和醫(yī)學道德水平、患者及親屬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對疾病和醫(yī)學的認知程度、道德狀況及心理準備等等。因此,對任何一個醫(yī)學道德問題的分析并解決都必須涉及到上述種種因素。
3.醫(yī)學道德選擇的兩難性。人們面對許多醫(yī)學道德問題都會感到左右為難,如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對立等等。人們在這些醫(yī)學道德難題面前面臨著多重選擇,表現(xiàn)為多種情形:第一是醫(yī)學道德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如“尊重”、“不傷害”、“公正”、“自主”等。第二是醫(yī)學道德效果之間的沖突。如醫(y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患者與其家屬之間的利益沖突、患者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沖突等等。第三是醫(yī)學道德規(guī)范與醫(yī)學道德效果之間的沖突。醫(yī)學道德規(guī)范往往是舍棄了具體的道德情景而抽象出的帶有共性的理論規(guī)定,它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普遍適用性,而醫(yī)學道德效果是在當時的具體的道德時間和道德空間條件下產(chǎn)生的,這種抽象的“先在”的道德規(guī)范與具體的“此在”的道德效果之間也可能形成沖突。總之,這些沖突多是“正當性”之間的沖突,面對著多重道德沖突,道德主體如何做出有效的道德選擇?
4.醫(yī)學道德主體的自主性。醫(yī)學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是雙重主體,即醫(y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親屬都是道德主體,他們都具有越來越強的道德自主性。在醫(yī)療實踐中,這雙重主體之間在價值觀、醫(yī)療觀以及利益觀等方面有共同的追求但也存在著差異,必須有效的協(xié)調和處理好這雙重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調動起醫(yī)患雙方的醫(yī)療主動性,以共同維護和實現(xiàn)醫(yī)療的整體利益。
所有這些醫(yī)學道德難題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是一個醫(yī)學道德事件同時并存著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行為選擇,而每一種行為選擇均有足夠的倫理學依據(jù)。
所有這些都要求醫(yī)務人員在醫(yī)療實踐中,面對復雜的道德境域,必須學會進行合理的道德分析、判斷并進行及時而有效的道德選擇和道德決策,從而實現(xiàn)患者利益、生命科學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最佳結合。這就要求醫(y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yī)學道德的一般理論,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進行道德分析和道德選擇及決策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醫(yī)學道德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的能力是醫(yī)學道德教學的根本宗旨,在這方面,醫(yī)學道德教育的“案例教學法”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二、“案例教學法”的內在特性及其功能
案例,或叫個案、實例,是指對某一客觀情境的真實描述和典型處理。醫(yī)學道德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典型的醫(yī)學道德案例的描述、分析、研究,達到對受教育者進行醫(yī)學道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的區(qū)別。“案例教學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方法,二者區(qū)別如下: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案例教學法”是以開發(fā)智力為主;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在課堂上教師直接講述醫(yī)學道德理論知識,“案例教學法”是以案論理;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主要回答學生的“是什么”的問題,“案例教學法”主要解決學生的“為什么”的問題;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對問題的分析解答是“唯一”的、“一元”的,“案例教學法”對問題的分析解答是多視域的、多元的;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對學生是單項的知識灌輸,學生的主動性受到限制,“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并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積極界入到教學之中。
相對于傳統(tǒng)的醫(yī)學道德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優(yōu)勢,但這并不表明可以忽視甚至拋棄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方法以及其它教學方法。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教學內容、教育環(huán)境、教育對象等等。因而,“案例教學法”必須與其它教學方法相結合,如理論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自我修養(yǎng)法、醫(yī)學道德實踐法等等。
2.“案例教學法”的特點與功能。“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教學主體的雙向主動性、教學過程的良性互動性、教學內容的實踐可操作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把醫(yī)學生置于具體的醫(yī)學道德情境之中并最終優(yōu)化了教學目的,實現(xiàn)了“案例教學法”的獨特功能,即提高醫(yī)學生解決現(xiàn)實的醫(y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
(1)提高了醫(yī)學生發(fā)現(xiàn)醫(y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學習與訓練,使醫(yī)學生明確不管是發(fā)展醫(yī)學科學還是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都不僅僅是單純的生命技術問題,還必然涉及到廣泛而復雜的醫(yī)學道德問題。對醫(yī)療方案的實施在進行醫(yī)學技術分析的同時還必須進行醫(yī)學道德分析,道德分析能力是醫(yī)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醫(yī)學生要善于從醫(yī)學道德的角度分析醫(yī)療實踐中的諸多問題。
(2)鍛煉了醫(yī)學生對復雜醫(yī)學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隨著社會和醫(yī)學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醫(yī)學相關的道德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案例教學法”要求對每一道德問題都必須從多領域、多層次進行綜合分析,這就鍛煉了醫(yī)學生對復雜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的能力
(3)增強了醫(yī)學生面對復雜多元的道德情境,能夠有效解決實際道德問題的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醫(yī)學道德問題都不是一元選項而是多元選項,在這多元選擇之中許多又是相互沖突的選項,醫(yī)學生面對某一醫(yī)學道德問題的多元選項必須進行分析、比較并做出最后的抉擇,這就提高了他們解決現(xiàn)實的醫(yī)學道德問題的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基本程序
醫(yī)學道德的案例編寫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醫(yī)學道德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說明一類醫(yī)學道德問題;二是邏輯嚴謹,語言準確,不要使閱讀者產(chǎn)生歧義;三是難易程度要適中,有一定的倫理沖突點可供學生充分研究討論,但又不能太復雜,不能超出他們的知識背景與分析能力。
對應用醫(yī)學道德案例討論的班級人數(shù)一般應控制在60人以內,這樣便于每個學生都有較充分的參與討論的時間,便于把討論引向深入。
討論之前把案例、與案例配套的相關材料以及需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書目等一并發(fā)給學生,使學生事先有所準備,使他們能夠在上課時積極界入到討論之中,增強討論的實效性。
朱某:男。好動,不遵守紀律,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經(jīng)常影響大家的學習。作業(yè)常常拖欠,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本上,字跡潦草,亂涂亂畫。成績較差。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常常惹事生非,經(jīng)常與別的同學打架,喜歡向老師告狀,老師批評別的同學,顯得很高興。老師批評他時,對立情緒很強,表現(xiàn)出不服氣的樣子,會拿同學的錢和物品。
二、調查分析
家庭素因。人們常說,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顯而易見,家庭的教育與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朱某:父母離異,因此,朱某深受父親和二伯的寵愛。父親連小學都未畢業(yè),在學習上難以給孩子幫助,母親再婚,家庭經(jīng)濟生活不是很寬裕。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無拘無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是他自控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學校教育因素。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也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現(xiàn)行的教材難度偏大,要求偏高,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撇下中下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搞“一刀切”和“齊步走”,使中下學生跟不趟,造成兩極分化。在應試教育的條件下,教師往往又以分數(shù)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自覺不自覺地產(chǎn)生重智輕德,分數(shù)至上的消極現(xiàn)象,看不到“潛能生”的優(yōu)點,致使他們產(chǎn)生焦慮情緒和人格障礙。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注意程度,喜歡程度,表揚次數(shù),無形之中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教師對學生不關心或經(jīng)常性批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差,學習成績也就下降,有些教師對他們更不關心,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有的教師甚至岐視“潛能生”,冷嘲熱諷。過多的失敗與挫折,使得這些學生自信心低落,產(chǎn)生消極的態(tài)度。就這位同學而言,由于學習上不努力,考試老是不合格,又愛惹事生非,不守紀律,常使集體榮譽受損,成了班上同學的“嫌棄兒”。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加深了他們自卑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學習不感興趣,最后導致自暴自棄。
三、教育對策:
1、點亮學生心中的燈
后進生因功課不好,屢犯過失而長期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冷落,家長的訓斥,經(jīng)常在“冷”的環(huán)境和氛圍之中,他們自感不如別人,活潑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態(tài)是消極的,對課堂學習和學校教育活動缺乏熱情和興趣;同時,為尋求一時的心理滿足,達到暫時的心理平衡,就設法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自己,于是又出現(xiàn)各種行為問題,招致更多的批評與指責。作為教師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huán)鏈,點亮他們心中希望的明燈,激勵他們從“自甘落后”的泥潭中爬出來。
教育片段(一)
朱某雖然有許多不良習慣,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特別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其他人不愿干的臟活,他都很樂意去做。在競選班干部時,我事先就找他談話,讓他去競選,他聽了拼命搖頭,覺得老師在和他開玩笑,經(jīng)過耐心開導,他才輕聲地說“我試試吧”。第二天當他站上講臺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他猶豫了,我忙對他說:“這是同學們?yōu)槟愕挠職舛什桑恍牛惆涯愀傔x的理由說完,同學們肯定會為你鼓掌。”同學們聽了我這么一說都安靜下來聽他講了,當他說完理由,同學們都鼓起掌,他也笑了。終于,他當上了衛(wèi)生委員,每天都主動留下來打掃衛(wèi)生,后來還被評為“衛(wèi)生小標兵”。
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經(jīng)驗和日積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難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勵人的意志,但對于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成功更能激發(fā)其向上的愿望。如果我們能幫助學生有一個成功的開始,我們就能一步步引導他們走向成功。
2、多作模糊性教育
大家知道,科技發(fā)展到今天,電腦的速度比人腦快成百上千倍,但論及“聰明”程度卻難與人腦相比,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它不會“模糊思維”,它難以容忍不確定因素,只會根據(jù)既定的策略按部就班地機械運算,卻不會進行創(chuàng)造和推理。小學教育者在工作中更應具有模糊性,尤其是對問題學生,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只要是學生自己或老師點撥啟發(fā)下能悔悟的錯誤,該寬容處且寬容。
教育片段(一)
上課的鈴早已響過,我正領著學生朗讀課文,朱某大喊一聲“報告”,急沖沖推門而入,這已經(jīng)是好幾次了,同學們哄笑起來,我看著他跑得紅通通的臉,我打消了嚴厲批評他的念頭,但也不能聽之任之,于是把拉到身邊,小聲對他說:“你能不能用個詞把同學們的笑形容一下?”他臉更紅了,輕聲說:“是嘲笑”我搖搖頭說:“不是,大家看到你臉上的汗珠,會意的笑、諒解的笑。同學們說對不對?”全班齊聲喊:“對!”從這以后,他上課再也沒遲到過。
通常情況下,學生犯了錯誤,尤其是連續(xù)幾次犯同樣的錯誤時,教師往往憤怒于其“屢教不改”而給予嚴厲的懲罰,認為道理平時講了多少遍了,只有嚴懲不貸才能使“學生吸取教訓”。然而懲罰的功效卻常常只是暫時的,孩子往往忘記了為什么受罰,只為自己所受的待遇而難過、委屈甚至憤怒。事實證明“有時寬容引起的心靈震動比懲罰更強烈。”老師在評價看待學生時,也應切記不可“眼里揉不得沙子”;在處理對待學生的錯誤過失時,不可“趕盡殺絕”,不留余地,否則在嚴厲懲罰學生的調皮搗蛋時,可能也同時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起殺滅了;在你狠狠教訓學生膽大妄為時,可能也同時把他變成了畏首畏尾的膽小者;在你堅決懲治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時,可能也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一塊剿滅了……
以下內容與本文心理健康教育個案總結相關,可查閱參考:
【返回 欄目列表】
3、把握教育時機
“太陽每時每刻都是新的”,如果我們不能抓住當前,那就意味著失去了一次機會。對待這學生,我們抓住每一次可以教育的機會,與他交談,讓他有所進步。談心得掌握“火候”,做到“不瘟不火,恰到好處”。談早了條件不成熟,達不到預期目的;談晚了“往事消散如煙云”,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最重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里的火藥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能最充分發(fā)揮出來。”
教育片段:
體育課剛下課,一位同學就哭著來告狀,說早上老師找給他的錢不見了,同學告訴他是朱某拿的,朱某已經(jīng)還他一元錢了,還有一元就是不肯還。我一聽火了,因為昨天剛為了他拿了同學的錢把他父親請來過,今天又犯病,我真想馬上把他找來批一頓,但我又一想,不行,他肯定不會承認的,怎么辦呢?我冷靜下來后想到了今天早上他父親來學校時,說昨晚打了他一頓,我心里一驚,因為昨天請他父親來校時,曾告訴他父親,回家不打他的,并向他保證過,沒想到還是打了他……想到這里,他會不會在故意氣老師,于是我沒有馬上去找他談話,好像沒事似的上完課,等到吃飯時,我把他拉到身邊對他說:“真對不起,老師昨天答應你不讓父親打你,可你還是挨打了,疼嗎?”他很意外看著我說:“疼”。接著我又說:“我知道你今天不是有意的,因為你已經(jīng)主動還給同學一元錢了,老師不告訴你父親,但你下次不能再犯了。”他聽了以后流下了眼淚說:“老師,我錯了,下次不再犯了”。我在他的淚水中看到了這次談話的教育效果。
四、幾點啟示
1、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批評。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太陽,我們就不能生長。”心理研究表明,人類本質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作為在校的學生更是如此。在班級工作中,堅持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注意利用學業(yè)的微小進步來激勵學生的進取,使學生在自我滿足同時不斷產(chǎn)生新的追求。
2、多一份溝通,少一份說教。現(xiàn)在不少教師叫苦,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講道理不聽,懲罰又違法,真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認為對待當今的學生,不能一味說教,應多和他們溝通,及時抓住他們成長的脈搏,對癥下藥。及時解決各種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3、多一份尊重,少一份專制。以卡連柯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不如盡量多地尊重一個人”。對待“潛能生”,教師往往迫不及待地希望他很快進步起來,所以十分容易出現(xiàn)急功近利的想法,層層加碼嚴加要求,結果適得其反,這時,教師應改變一下自己的做法,不如從尊重他入手,從心靈上去感染他。讓他在真誠的感動中感悟出正信息的調整。
4、多一份耐心,少一點急躁。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循序發(fā)展的歷程,沒有生下就是壞的孩子,沒有想當壞孩子的孩子,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沒有一成不變的孩子。小學生的可塑空間很大,關鍵是我們教師如何去對待,只要有了一份耐心,更完美的形象肯定會從你手中出現(xiàn)的。
5、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責備。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更談不上成熟,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潛能生”甚至會錯了又會重錯,作為教師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們,理解學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余地,不能把學生一棒子打趴地下。一般來說,學生犯了錯誤以后,已經(jīng)做好了挨批評的準備,并且特有的經(jīng)歷告訴他們:“什么樣錯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他們早有個差不離譜了,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由于逆返心理作崇,你急他不急,擺出一副挨批的姿態(tài)來,靜待你的“暴風驟雨”。因此,教師應學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把寬容與表揚、批評等手段有機配合使用,這樣更能引起學生內心強烈的震動。
(2)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機智既體現(xiàn)在解疑釋難中,又體現(xiàn)在生存技能的學習中。在此筆者列舉自己的兩則教學實例加以說明。
案例一:
在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說:“老師,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如此美麗,可是,我表姐說,她去年到清華大學看荷塘,結果不是很美。”
我突然想起,以前有同事也跟我談到過類似的感受。那時,我只是以“文學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敷衍過去,并沒有給出讓對方滿意也讓自己滿意的解釋。
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想到了“景語,皆情語也”,于是機智地解答道:
同學們都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知道近代學者王國維關于“情”“景”關系的論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華大學的荷塘后,和你表姐有相同的感受。
你表姐的情況,我不清楚;但卻知道那位同事的情況:他是白天去清華大學看荷塘的,荷塘的景色盡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學一塊兒去的,便少了些寧靜,多了些喧囂。朱自清卻是一個人夜游荷塘,光線自然沒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應該是朦朧的、寧靜的。
我的同事剛被提拔為中層干部,又被派到名牌大學進修,正在春風得意之時,自然沒有朱自清的苦悶與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物,并沒有傾注他的內心情感;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卻處處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頗不寧靜”之情,“荷”“月”之高潔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純潔、樸素無華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色》中,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你的表姐也好,老師的同事也罷,都沒有像朱自清那樣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謂“醉眼看花花欲醉,淚眼問花花不語”啊。
這樣機智地為學生解疑釋難,便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進而加深印象。
案例二:
在《觸龍說趙太后》的教學過程中,講到觸龍見到太后時并不直接談長安君做人質之事,而是問飲食住行、求舒祺之事、論王位承襲,最后才談到人質,這時,有學生小聲地在下面說:“好假喲!”
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來了!于是這樣闡釋道:
對真假問題,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看待事物,我們也應看到事物的本質。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為了說退秦師,燭之武雖然時時刻刻想著鄭國的利益,卻口口聲聲說為秦國著想,終于保全了鄭國。你能說燭之武對鄭國的赤誠之心是假的嗎?如果說坦言相告而讓鄭國滅亡成真,那么我想鄭國的百姓寧可要保全鄭國的假,也不要將帶來滅國之災的真吧?
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沒有開門見山地提出人質問題,而是采用高超的進諫藝術說服趙太后,換來了齊國的救兵,保全了趙國。你能說觸龍對趙國的耿耿忠心是假的嗎?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們知道鄒忌也沒有直接談及興利除弊之事,而是從閨房小事說起,讓齊王采納了建議,換來了齊國的強盛。你能說鄒忌對齊國的熱愛之情也是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