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礎研究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016-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圍的結締組織、腹膜發生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等[1]。根據其危機程度和進展盆腔炎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者患者體質較差,疾病遷延所致,也可無急性盆腔炎病史[2]目前單純西醫治療效果不佳,中藥效果較好。因此,中醫藥治療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也在逐步全面與深入,現就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相關基礎研究總結如下。
1動物模型的復制
在對人類盆腔炎及輸卵管炎性阻塞不斷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其動物模型也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歷了如下階段:輸卵管粘堵術―化學性燒傷致炎―生物因子致炎[3]。目前在慢性盆腔炎動物模型方面,可以用大鼠慢性子宮內膜炎模型來代替慢性盆腔炎模型。因為子宮內膜炎既是盆腔炎的一種,又可因其上行感染引起盆腔其他臟器的炎癥,而且大鼠子宮在其盆腔生殖器官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認為大鼠慢性子宮內膜炎基本可以反應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炎癥狀態。常用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1化學性燒傷致炎模型化學性燒傷致炎一般采用苯酚膠漿,苯酚膠漿作為一種黏堵劑可造成大鼠子宮內膜的化學性燒傷,從而導致子宮內膜充血、水腫、炎性滲出、炎性黏連和阻塞,造成子宮內膜的慢性炎癥。該方法造模成功率高,但需要注意苯酚膠漿的用量,可根據實驗需要的炎癥程度而定。向紹杰和陳穎異[4-6]采用25%的苯酚膠漿0.04ml注入子宮內,蔡雪芬[7]用20%的苯酚膠漿0.1ml注入子宮內,模型均復制成功。
1.2生物因子致炎模型化學燒傷致炎,雖然也表現為慢性炎癥,在病理結果上與人類盆腔炎有一致之處,有時甚至還利于中藥有效部位的篩選[8]但是致炎途徑和過程與人類盆腔炎畢竟有差異,而于人類盆腔炎模型最接近的應為細菌性盆腔炎動物模型。高慧[9]曾提出應研制生物因子(細菌、病毒、病原體)致炎的盆腔炎模型。最早于1997年有資料報道了此模型的制備方法,采用β-溶血性鏈球菌菌液對新西蘭兔雙輸卵管進行接種,造成兔輸卵管炎變阻塞模型,后來此模型又成功造成大鼠子宮內膜炎模型。用量據致炎程度而定,一般為0.1-0.15ml(6×106個/ml)。丁云錄[10]等采用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0.15ml(6×106個/ml),成功制備了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劉國生[11]等采用0.1ml(6×106個/ml)大腸桿菌菌液,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復制成功。
2藥效學研究
2.1抑菌實驗研究多數盆腔炎患者是由致病菌從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機體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調時,下生殖道的常駐菌上行,引起盆腔炎。從盆腔感染標本分離的348株病原菌中,215株為革蘭陰性桿菌,占61.78%,主要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褪色沙雷菌。革蘭陽性球菌占36.49%,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12]。
賁彥鴻[13]等在盆炎清顆粒抑菌作用實驗研究中表明,盆炎清顆粒對常見致病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該抑制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大。朱傳湘[14]等以平皿打孔法和試管液體雙倍稀釋法觀察研究了紫英顆粒對慢性盆腔炎常見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結果表明紫英顆粒多慢性盆腔炎具有較廣譜的抗抑菌作用。
2.2抗炎實驗研究炎癥根據其發展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兩種。急性炎癥模型以腫脹、滲出等為指標,慢性炎癥以肉芽增生為主要指標。引起腫脹的炎癥模型主要有小鼠耳腫脹法、大鼠足跖浮腫法,引起肉芽增生的模型主要是大鼠棉球植入法、塑料環法、松節油誘導法等[15]。王玉坤[16]采用小鼠耳腫脹模型研究婦炎康膠囊的抗炎作用,結果顯示婦炎康膠囊對二甲苯引起小鼠耳殼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對松節油誘導大鼠氣囊肉芽增生也起到抑制作用。張慧芳[17]等在裴氏婦炎康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觀察了裴氏婦炎康對小鼠足趾腫脹模型的影響,結果表明裴氏婦炎康顆粒可抑制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癥局部組織發生的變質和滲出。在金志春[18]在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采用塑料環法復制大鼠子宮腫脹模型,結果顯示盆腔舒膠囊對子宮的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3鎮痛實驗研究慢性盆腔炎會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如痛經、下腹脹痛、性生活疼痛等。目前疼痛的動物模型主要是軀體疼痛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熱板法、扭體法等[15]。金志春[18]在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中,采用小鼠熱板法和扭體法觀察盆腔舒膠囊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其鎮痛作用強于婦科千金片,接近阿司匹林。王玉坤[16]在婦炎康軟膠囊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中,也是采用小鼠熱板舔足反應和小鼠扭體反應兩種模型觀察婦炎康軟膠囊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各實驗劑量的婦炎康膠囊均可以延長小鼠舔足反應潛伏期和抑制小鼠扭體反應,表明了婦盆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的鎮痛作用。
2.4細胞因子研究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慢性炎癥的發生、發展與細胞因子的異常表達關系密切,其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的作用更為明確[19-21]。TNF-α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多肽調節因子,在炎癥反應和免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丁孝良[22]在坤復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響中表明,TNF-α在炎癥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坤復康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機制可能是該方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細胞因子作用。適度反應產生適量的TNF-α,能夠增進機體的免疫應答,調節多種免疫細胞共同殺滅或消除入侵的病原體,過度反應則產生過量的TNF-α,會導致過于劇烈的免疫反應發生,呈現其毒性作用,對機體造成損害。
白細胞介素2(IL-2)是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參與炎癥調控的淋巴因子,主要是由TH1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的,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和增加機體抗感染的作用。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胞因子,IL-2與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表面的I-2受體結合后,能引起T細胞活化、增殖,促進細胞毒T細胞的殺傷作用,增強NK細胞活性,促進B細胞分泌IgG等細胞免疫反應,因此在免疫調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IL-2可減少自身抗體的產生,從而減弱自身免疫反應,減輕組織損傷。國內的動物實驗研究較為一直的結果顯示:無論是用苯酚膠漿法還是用細菌法造模的,慢性盆腔炎模型中的IL-2水平均降低[7][21-23]。另外,IL-6也是炎癥反應的主要標志之一,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有研究提示IL-6可能參與慢性炎癥自身發展的病理生理,最終形成輸卵管等局部組織粘連、促進肉芽纖維組織的生長[24]。
汪明德[25]等研究了IL-2、IL-6、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的影響,表明盆寧顆粒能夠改善盆腔炎模型大鼠體液免疫功能,表示這可能是治療盆腔炎的作用機理之一。以上實驗研究說明了慢性盆腔炎的發病與機體免疫紊亂有關,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使其恢復正常可能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這也說明細胞因子的研究是探討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作用機制的重要途徑。
2.5血液流變學研究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血瘀證的范疇。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對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有非常好的效果[15]。血液流變學檢測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血瘀證的診斷和研究,目前認為血液流變性、血液黏度的異常是形成血瘀證的病理基礎之一。趙俊娟[26]等觀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中各項指標如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沉、全血還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及剛性指數等都有明顯變化,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濃、黏、凝、滯狀態。血液流變性異常可導致血液循環和微循環的障礙,引起組織缺血、缺氧、代謝和功能失調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認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性的改變可引起機體的代謝和功能失調,應引起臨床的足夠重視。
2.6病理組織學研究病理組織學觀察是反應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藥物是否有治療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海燕[27]等研究了金剛藤分散片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作用,實驗中采用苯酚膠漿致炎,取子宮肉眼觀察并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金剛藤分散片組大鼠子宮內膜變化均較模型組有顯著改善,說明金剛藤分散片能夠抑制炎癥細胞的增生,促進組織的修復,對對大鼠慢性盆腔炎有較理想的治療作用。盧如玲[28]等研究了盆炎康合劑對慢性盆腔炎大鼠病理形態學的影響,結果顯示盆炎康合劑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連,能緩解炎癥細胞的浸潤,改善子宮病理狀態,起到治療盆腔炎的目的。
3結語
目前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通過動物實驗從抑菌、抗炎、鎮痛、細胞因子、血液流變學以及病理組織學等多個靶點得到了證實。但是這些基礎研究并不能完全說明臨床效果,有的研究還呈現散在孤立的研究狀態,因此,需要建立更為深入系統與完善的研究。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說明:按照中醫理論研究出更加符合人類慢性盆腔炎的動物模型,如建立不同證候的動物模型使其更符合臨床的病因;從不同層次水平加強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研究出有效藥物成分和方藥以及尋找到最佳給藥方法等,以便做到合理用藥。通過不懈的努力,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基礎研究必將得到更加深入全面地提高,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
[2] 徐云霞,李偉莉.慢性盆腔炎中醫藥治療研究近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21):85-87.
[3] 高慧.盆腔炎及輸卵管炎性阻塞的動物模型演變概述[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9,15(10):45-46.
[4] 向紹杰,孟莉,喬敏,等.盆炎凈顆粒對苯酚膠漿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動物模型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8):52-53.
[5] 陳穎異,何曉文,肖振宇.舒康湯對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9(6):335-336.
[6] 陳穎異,何曉文,肖振宇.舒康湯對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液流變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3,10(2):128.
[7] 蔡雪芬,陳利芳,王樟連,等.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對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及病理形態學改變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6):1361-1363.
[8] 黃嗣航,趙潔,張明,等.菝葜治療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的初步篩選[J].現代食品與藥品雜志,2006,16(2):51-53.
[9] 高慧.中藥盆炎康膠囊的藥效學實驗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1):54.
[10] 丁云錄,陳聲武,張秀波,等.盆腔炎顆粒對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2):57-58.
[11] 劉國生,王桐生,龍子江,等.盆腔炎沖劑對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4,10(3):24-26.
[12] 張德忠,溫建艷,周文聰,等.女性盆腔炎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學雜志,2009,19(13):1747-1750.
[13] 賁彥鴻,丁云錄,李會影.盆炎清顆粒抑菌作用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4):368.
[14] 朱傳湘,邱賽紅,胡建中,等.紫英顆粒對慢性盆腔炎常見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4):39-41.
[15] 陳明.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實驗研究概述[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8,20(2):202-204.
[16] 王玉坤,江勤,李前進.婦炎康軟膠囊對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安徽醫藥,2007,11(5):393-395.
[17] 張慧芳,王蘭.裴氏婦炎康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J].中醫研究,2009,22(9):7-9.
[18] 金志春,張敦蘭,譚宮屏,等.盆腔舒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藥效學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6(1):56-58.
[19] 王志國.當歸芍藥散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影響[J].中國藥學報,2005,33(5):35-36.
[20] 劉瑞芬,楊曉娜,李伯勤.盆腔炎顆粒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6):422-425.
[21] 程慶,鄭定榮,張楊華.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對IL-2和TNF-α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1):62-63.
[22] 丁孝良,王偉卓.坤復康膠囊對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響[J].陜西中醫,2009,30(3):354-355.
[23] 史凱凱,段徐華,楊靜.敗醬復方對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療作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6,19(2):169-171.
[24] 趙廣興,馬寶璋,袁家麟.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病理與IL-2、IL-6的關系[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9):704-705.
[25] 汪明德,許浩,姜萍,等.盆寧顆粒對盆腔炎模型大鼠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9,50(8):737-739.
[26] 趙俊娟,裴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Chin-JHemorh,2001,11(2):128-129.
【關鍵詞】人本理念 初中班級管理 重要性
一、初中班級管理中人本理念的體現
1. 道德教育的開展
道德教育的開展,一方面要將道德教育作為副科進行教學,另一方面還需要將道德教育當做基礎型學科開展教學流程。就我國的歷史而言,會清晰的顯現出古代的文人都會將思想性作為學習的主要學科,具體培養的基本上都是道德思想知識。所以,可以認知為道德教育不單是知識,還是道德智慧。在現今的教學中,一般會將科學知識放在首位,學生若獲得了知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將智慧丟失。
2. 初中教學中人本理念的體現
在教學的過程中,人本理念是較為主要的內容,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將人本理念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的促進對初中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工作者需要將自身的熱情,積極的在學生當中滲透,讓學生的充分理解能夠得到實現。此外,想要將人本理念的教學過程實現,一定要使師生之間能夠有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具備人本理念的教學過程,才可以讓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傳播凸顯。
二、人本理念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創新發展
想要創新提升初中班級管理當中的人本理念,就一定要讓學生都加入到人本理念中去。然后還要搜尋出適當的管理人才,將其潛力激發出來,從而將人本理念的滲透和效果提升。
1. 對人本理念的滲透效果要提升
通過當前的人才管理思路,對班級整體發展和個人發展,要進行細致的延伸和總結,教師需要透徹的掌握每位學生的擅長項目和興趣愛好,并將學生們有效的組織起來,同時利用他們自身所具備的創新能力,可以將管理成效和教育效果顯現出來,再進行總結分析、改革創新,從而正確的在每位學生的思想中滲透,讓他們可以透徹的對自身的發展重要性有所認知,繼而可以在學習環節中將思想枷鎖突破,自然就會加大進步力度。
2. 管理層要不同形式增設
針對學生的管理,要盡量的帶動起積極性,為了能夠實現,需要給予人才較多管理機會,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增設不同形式的管理層。要在技術上開展先進的突破,進行有關的競爭階段,需要逐漸的將自身價值有所突出。在初中班級的內部管理中,增設較多的管理層。主要針對學習的能力,分別對體育、文藝、生活、衛生、學習等較大的項目開展分析探究,讓人才都能夠各盡其責,逐漸的將自身的才能發揮出來,才可以讓班級的整體素質提升。
三、初中班級管理中整體事務的人本理念體現
在初中班級管理當中,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將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并且,在培養學生的網絡運用管理過程中,要整合資源,將他們的社會競爭力相應提升,會讓初中生的人本理念展現出來。
1. 提升實踐與理論的全面發展
針對班級的管理內容,教師需要不斷深入探究和了解,讓學生們逐漸地拓寬眼界,認識和了解到了較為新鮮的事物。還需要合理地安排整體性教育,將班級管理中所獲得的經驗,有效地應用在其他方面,讓應用此經驗的課程也可以凸顯創新發展。
2. 分析課程設置當中的網絡化管理
課程設置管理,具體就是為了可以將課程表輸入、修改、刪除、查詢等實現網絡化,同時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對課程表進行查詢的過程中,能夠運用網絡將自己的學號輸入進去,從而達到精確查詢課程表的功效,也能夠在網絡當中添加課程名稱的關鍵詞,將課程信息的查詢充分實現。
此外,還能夠查詢某一個時間段中的課程信息,這一個模塊中所包含的功能具體包含著,針對課程的信息所進行的查看、刪除、修改、添加,想要將互動設置有所實現,一定要自動的記錄學生學習評估等方面信息,以此來為管理工作者提供便于統計和調整的憑證[3]。課程表的安排和自動生成的有關信息,也可以在該模塊當中公布,讓學生便于對信息的下載和查詢。
3. 學生和外部的全面競爭力需要提升
將學生和外部的全面競爭力提升,能夠合理地加強學生的積極性,增進學生自身的綜合發展。并且還可以對學生的自卑心理有所降低,讓學校能夠培養出素質較高的人才,從而將自身的競爭力提升。同時,一些外在的環境競爭十分重要,若存在較低的外部競爭力,就預示著學生們學習的整體水平較低,在學生具備同樣條件下擁有提升自身發展水平和管理的機會時,就可以將競爭意識構成,發展機會就會更高的獲取,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會相應提升。
所以,學校在對競爭水平進行確定的過程中,需要對相同環境下的類似學校學生,所具備的水平開展細致的調查。在競爭中讓自身水平維持積極主動的特性,將學生的不良情緒合理降低,同時還需要吸引較多的教育人才,主動地加入到班級管理中去。在班級管理中開展人本理念時,需要充分地認知學生的思想意圖,將重點抓牢,時刻激發所學所感,并應用在自我實現和現實管理中,將學生的自信心有效培養,讓其能夠在初中時期針對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結
根據以上的論述,想要將教育目標正確的延伸,一定要樹立堅實的基礎,從教學方式中開始轉變,讓初中生能夠將個人價值實現,從而增進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淺談初中班級管理中的人本理念滲透[J].教師,2013(04).
[關鍵詞]中藥藥性;寒熱藥性;物質成分
中圖分類號:TM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345-01
中藥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先民在疾病預防、診療以及養生保健領域逐漸發展形成,且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完善的醫學知識。藥性理論作為中醫診療的根基,是中藥的最核心學術特征,它在目前的臨床用藥中有著積極指導作用。寒熱藥性作為中藥藥性的根本,對其進行物質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尋一種能調治不同層次寒熱癥狀的響應中藥,并分析該類藥物基礎的共同性、規律性,從而為醫學工作的現代化發展做貢獻。
1、中藥物質成分調理寒熱癥狀的起效途徑
眾所周知,藥物的寒熱藥性是決定藥物療效的關鍵,也關系到藥物的組成成分與內在物質。在具體研究中,寒性、熱性藥物是調整人體寒癥、熱癥的主要舉措,因此需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這種物質基礎不但包含了中藥固定的物質成分,也包含了一定的代謝物質成分。對于不同的寒熱癥狀而言,藥物寒熱藥性的調治作用也不盡相同。
在中藥物質成分中,調理寒熱癥狀是一個系統、綜合的流程,它包含了中藥整體成分、中藥煎煮前后的物質成分、中藥代謝物成分、肝臟代謝物成分以及組織成分等多種不同內容。由此可見,在中藥有效物質成分的研究中,這些成分的起效途徑主要包含有:首先,某些藥物成分在進入人體之后,經過消化、代謝之后便能被機體吸收,從而發揮診療作用。其次,某些藥物成分在進入人體之后,經過消化酶和腸道產生一定的代謝物,這些代謝物便會被機體吸收,從而發揮診療作用。再次,一些藥物成分在進入人體之后,經過肝臟等特殊部位的代謝酶作用后,會產生一定的代謝物,從而被機體吸收發生診療組作用。最后,某些特殊的藥物成分在進入人體之后,無法直接被機體吸收需要通過血液、腸道等多種不同器官和組織代謝之后方可被機體吸收,從而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
就上述診療方式進行分析,中藥物質成分在進入人體之后到發揮藥效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其中容易涉及到多種不同的干擾和調節因素。當機體分別處于正常狀態和寒熱狀態的時候,中藥物質成分經過代謝物分泌之后便會被機體吸收,并且產生一定的物資組群。當然此時的物質族群中正常機體和寒熱機體的組群數量、種類以及存在方式有著顯著的變化,也就說明同一種中藥在不同功能的狀態下,所發揮的診療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一標準在目前已經被人們所證實,比如在黃芩、穿心蓮等藥物的應用中,對正常人使用該類藥物并沒有降低體溫的作用,但是對于發燒的患者來說,降熱作用非常的明顯。這種藥物使用方案說明,黃芩與穿心蓮在正常人與熱癥患者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異,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的存在導致這些中藥在人體機體發生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2 關于中藥物質成分調理寒熱病證機制的共性特征
廣義上的中醫寒熱證候應該各自存在一種具有共性特征的機體功能變化,從而表現出本質相同的一系列癥狀體征。在這一變化的背后,存在著一組導致這一功能變化發生的靶反應群。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這一靶點群的功能作用發生變化,表現出一系列癥狀體征,人們才據此辨識其為寒證或熱證的。而寒熱屬性中藥就是通過干預這一靶點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點,促使其功能復常,使機體異常寒性或熱性癥狀體征消失,而表現出有效性的。寒熱屬性中藥的這一功效作用肯定存在相應的物質基礎,其調節上述靶點群的原始物質群無疑來源于其本身。
因此,可以調節這些靶點的寒熱屬性中藥的物質基礎,在存在相異之處的同時,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點;存在相異特征的理由是靶點不同,起效的物質基礎也應不同。雖然存在同一種或同一類物質成分可以調節多個靶點的客觀現象,但實踐證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
3 關于中藥寒熱藥性物質基礎研究的重點方向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開展中藥寒熱藥性物質基礎研究,必須重點圍繞以下幾方而系統開展,方可由博返約,從大量科研數據中發現共性,尋找規律。①基于相同類別中藥組群,探尋其可能存在的相對統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藥寒熱屬性的物質成分組群。這種物質成分組群的種類、含量、存在形式、配比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固有的寒熱藥性屬性。②同一種或同一類中藥表征寒性藥性的物質成分組群和表征熱性藥性的物質成分組群的總體比例關系與寒熱藥性的相關規律。這種比例關系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藥的固有寒熱藥性屬性。③炮制、配伍等制劑過程對中藥寒熱藥性屬性的影響及其規律。從根本上講,炮制、配伍等制劑過程也是通過影響中藥固有物質成分的種類、含量、存在形式、配比關系的變化,最終導致其寒熱藥性屬性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
4 應采取分層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中藥寒熱藥性物質基礎研究應充分考慮到不同物質層級狀態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質一藥性表達規律的可能性。因此,應采取分層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首先,立足于相同類別中藥組群(如活血化瘀中藥),探討其物質成分與寒熱藥性的相關規律,在此基礎上,漸次擴大,逐步上升到整個研究群體。采取這種方法學研究路線,既不會影響研究進程與結果,還能最大限度地從整體層次和次級群體層次分別探討物質成分與藥性間可能存在的規律。
其次,進行初生物質成分研究時,也應注意研究的層次性。中藥所包含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成分,其在體內的代謝均存在一個共有過程,即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小膚、寡膚和多膚成分(小分子鏈糖或單糖、脂肪酸等),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這些代謝產物,有的作為原材料參與構成機體的骨架結構;有的作為調節因子調節機體的代謝變化;有的成為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表達;有的成為免疫因子調控機體的免疫狀態。其中,有些調節使機體趨向于能量合成和能源物質的積累代謝狀態;有些調節使機體趨向于能量分解和能源物質消耗狀態。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藥物的寒熱藥性是作為藥物藥效的主要特征,它用于機體的共性靶標而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同時,寒與熱作為一個統一、對立的病癥規律,利用中藥藥性物質基礎來對其進行研究,能達到應用生物效應參數識別藥物寒熱屬性的目的,從而為藥物寒熱屬性的判定提供科學方法,也為拓展中藥新資源提供策略。
參考文獻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傳統功效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策論[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1):9.
關鍵詞: 天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DPPH法
中圖分類號:R9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513(2010)03-0204-03
On the Efficiency of Six Natural Extracts as DPPH Radical
Scavenger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LIN Shiyun1,WANG Jiong1,FENG Guiquan1,2,HUANG Xiangzhong1,YANG min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500, China; 2. The Acetic Acid Branch Company, Daqing Oil-field Chemical Co. Ltd., Daqing 163411,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antioxidants in lilac, honeysuckles and other four natural extracts, this experiment determine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virtue of DPPH method.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ascorbic acid and thiourea and using the DPPH clearance rate as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sample’s ability to clear free radicals, this experiment also compared each extract’s ability to clear the free radicals. It proves that these natural extracts are capable of clearing DPPH, among which the lilac extract is the most effective.
Key words:
natural extract; antioxidation activity; DPPH method
天然藥物對人體的疾病往往具有很好的治療、預防等藥理作用和保健功能,自然界中的蔬菜、水果、花和谷物中存在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特別是一些天然藥物在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作用方面有突出的表現,這對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提高人民身體健康都產生著積極的作用[1-2].研究表明,自由基與機體的許多功能障礙和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自由基的檢測方法并探討物質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具有重要意義[3].
目前對自由基清除劑的研究方法[4-8]主要有2類,一類是體外模型,另一類是體內模型,其中DPPH是體外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用DPPH法研究6種藥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試劑與材料
儀器:UV/VIS2802PCS型分光光度計(尤尼柯儀器有限公司);7230G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E01140型電子分析天平.
試劑:DPPH溶液(日本東京化成株式會社生產,AR,紫色結晶);無水乙醇;磷酸二氫鉀, 氫氧化鈉、抗壞血酸、硫脲等均為分析純.
材料: 蘆薈、丹參、黃芩、金銀花、甘草、丁香提取物(巨邦植物原料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9-10]
準確稱取DPPH試劑0.035g,用95%乙醇(分析純)溶解,并定量轉入500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搖勻得濃度為0.1777mmol/L DPPH貯備液,置于冰箱中冷藏備用.
在10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4.0mL 0.1777mmol/L DPPH溶液和4.0mL pH=6.88標準混合磷酸鹽緩沖溶液混勻, 再加入一定量抗氧化劑溶液,蒸餾水補充體積至10.00mL 刻度,充分混勻,10min后用1cm比色皿在517nm波長處測吸光值(A),分別加了不同抗氧化劑量反應后吸光值記為Ai,不加DPPH只分別加了不同抗氧化劑量及緩沖溶液反應后吸光值記為Aj,不加抗氧化劑只加DPPH及緩沖溶液反應后吸光值記為Ac.按式(1)計算自由基清除率(K):
K(%)=1-Ai-AjAc×100%.(1)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類的天然藥物提取物與DPPH反應的時間關系[11]
選取2種天然藥物提取物:丁香和金銀花提取液稀釋成0.5,1,2mg/mL與DPPH溶液反應,與實驗室常用的抗氧化物質:抗壞血酸,硫脲作對照,測定不同時間DPPH剩余量.實驗中 DPPH初始濃度為0.07108mmol/L.
從圖1~4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4種藥物對DPPH的消除作用時間確定在10min以內,因為在10min以內,不管抗氧化劑加入量多少,DPPH的剩余率呈大幅度下降,4min后接緩;在清除DPPH的效果中,清除率最大的藥物是抗壞血酸,其次為硫脲,最后為丁香,這主要是由于抗壞血酸、硫脲為純藥品,而且純度是分析純,效果要好于一般的提取物,本實驗所用丁香、金銀花為天然藥物,成分相對于前2種藥物成分復雜,因此抗氧化作用不如前二者好.
2.2 不同藥物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比較[12]
從圖5可以得出結論:各藥物對DPPH的清除率與各藥物的加入量均呈近似線性關系.隨著藥物加入量的增加,藥物對DPPH的清除率K不斷增大;從圖5中可以看出這幾種物質單位質量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大小順序為:抗壞血酸、硫脲、丁香、金銀花、蘆薈、甘草、丹參、黃芩.
3 結語
通過測定蘆薈、丹參、黃芩、金銀花、甘草、丁香6種天然藥物和抗壞血酸、硫脲2種純藥對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并比較清除率曲線可以得出:抗壞血酸、硫脲、丁香3種藥物對DPPH自由基的消除效果要好于其他藥物,丁香因其為天然藥物,可以作為一種安全、無毒的抗氧化劑來使用.
參考文獻:
[1]黃春.黃酮類化合物在不同氧化體系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1996,(3):46-53.
[2]張德權.生物類黃酮的研究及應用概況[J].食品與發酵工業,1999,(6):52-57.
[3]HALLIWELL B, GUTTERIDGE J M C.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M].Oxford:Charendon press,1985.
[4]彭長連,陳少薇,林植芳,等.用清除有機自由基DPPH活性法評價植物抗氧化能力[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0,27(6):658-661.
[5]周嘉偉.衰老的自由基學說與抗衰老中藥的研究[J].天津藥學,1997,9(2):41-44.
[6]陳聽映,莫椒茜.茶多酚――優良的抗氧化自由基清除劑[J].茶葉,1998,24(4):217-218.
[7]鄭德勇,安鑫南.叢生竹葉提取物的成分與清除自由基的能力[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4,24(3):193-196.
[8]貝玉祥,郭英,范逸平,等.訶子多酚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及體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8(1):51-54.
[9]彭長連,陳少薇.用清除有機自由基法評價植物抗氧化能力[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0,27(6):658-661.
[10]鄭德勇,安鑫南.竹葉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測定方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4(1):59-62.
關鍵詞:R&D;基礎研究;經濟增長
一、引言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經過了三十多年持續的高增長,當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果備受世界矚目。取得了輝煌成果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我國經濟目前仍以粗放型增長為主,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大量的先進的生產技術依靠國外引進。這種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造成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須盡快地轉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而其中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增加我國對于R&D部門的研發投入。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我國也愈發重視對研發部門的投資,R&D投資總量呈指數形式增長。然而,與巨大的研發投入相反的,我國的科技實力似乎并沒有得到快速增長,我國仍處在全球經濟產業鏈的底端,本國的工業仍需要依靠從外國進口先進技術。究其原因,這和我國對R&D部門投入結構的不科學有關。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與科技發展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過低直接導致了我國核心技術缺乏、創新后勁不足的現實。因此,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增加基礎研究的效率是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漸開放、與世界接軌,我國越來越認識到經濟轉型的重要性,對本國科技實力的發展也愈發重視。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對R&D投資的增加。1995年我國的R&D總投資為348.69億元,到2013年,我國的R&D總投資為11846.6億元。短短十數年的時間,我國的R&D總投資量增長了約34倍,基礎研究投入由1995年的18.06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555億元,增長了30.7倍。由于我國分部門的R&D投資數據從1995年才開始出現,因此我國1995年至2013年的R&D總投資與基礎研究投入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 1995年-2013年中國R&D經費支出與基礎研究投入
由以上的圖形我們可以發現,1995年以來,我國對于R&D投資與基礎研究的投資數量是呈指數形式增長的,這說明我們越來越重視科技進步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并且越來越關注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但是通過計算基礎研究投入占R&D總投資中的比重,我們又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1995年以來,基礎研究在總投資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始終沒有超過6%。這說明,盡管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發展,對于R&D投資與基礎研究的投資總量也在不斷增長,但基礎研究的投資環境并沒有隨之得到改善,基礎研究在R&D研究中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提高。
從基礎研究投入結構上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占基礎研究的投入總量的70%以上,而企業與地方財政的投入則相對較少。從執行部門方面,高等學校與研究機構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執行部門,兩者占用了約95%的基礎研究總經費,而企業執行的基礎研究經費只占總基礎研究經費的1%。可見,我國企業在基礎研究活動中的地位微乎其微。而技術進步是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來源。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不重視也是造成我國缺乏核心技術乃至在世界產業鏈中地位較低的原因之一。由此觀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僅在數量上遠低于最佳水平,在投入結構上也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實證分析
1.數據的選取
由于我國1987年才開始統計R&D相關數據,而分類的R&D投資數據直到1995年才出現,因此本文采用1995-2011年的全國R&D基礎研究內部支出作為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記為RD,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總量增長的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的異方差,同時減小數據劇烈波動對模型的影響,分別對這兩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記為LnRD和LnGDP。這種對數變換不會影響各變量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
2.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避免使用非平穩時間序列出現偽回歸的問題,從而無法真實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需要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
本文運用ADF檢驗方法對LnRD與LnGDP進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為:LnRD、LnGDP的水平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大于相應的5%水平的臨界值,接受原假設,兩個變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小于相應的5%臨界水平值,拒絕原假設,說明LnRD、LnGDP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即這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3.協整檢驗
根據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可知,LnRD與LnGDP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可以對兩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以檢驗其是否具有長期的穩定關系。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法對LnRD與LnGDP兩個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在滯后階數為3的情況下,發現兩個變量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下:
由以上結果可知,在零假設H0:r=0的情況下, LnRD與LnGDP的似然率統計量的值為23.65752,大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15.49,拒絕零假設H0:r=0,接受備擇假設H1:r=1;在零假設H0:r=1的情況下,LnRD與LnGDP的似然率統計量的值為0.852195,小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3.84,接受零假設H0:r=1。這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R&D基礎研究投入與GDP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以上的協整檢驗我們可以看出,在樣本期內,R&D基礎研究投入與GDP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穩定關系。但這種長期的穩定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則需要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進一步驗證。取滯后期1-5,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檢驗結果可知,在10%顯著性水平下,在滯后階數為2至4時,R&D基礎研究投入是GDP的格蘭杰原因。其他情況下兩者不存在因果關系。這說明,雖然R&D基礎研究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但其推動作用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滯后期才能顯現出來。
5.實證結果分析
由實證分析的結果可知,R&D基礎研究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一長期的穩定關系,R&D基礎研究可以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顯示出,在我國的實際經濟運行中,從增加R&D基礎研究投入到引起實際經濟的增長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并不能立刻顯效。這說明如果我們企圖通過知識產出的增加進而增加宏觀經濟增長率,那么必須將眼光和戰略放長遠,并不能因為短期的效果不明顯就認為增加R&D基礎研究投入是無效的。因為在長期內,這樣的推動作用確實存在。
四、政策建議
1.增加R&D投資總量
增加R&D投資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總體仍處在“粗放型”發展模式中,由此造成的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等已經為我們的這種低效率的生產方式敲響了警鐘。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完成發展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而這些都與我們的科技實力密不可分。誠然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化,我們可以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但如果我國不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我們將永遠落后一步。因此,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增加R&D投資總量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調整R&D投入結構
本文中理論模型和實證結果都顯示基礎研究投資的增加將會推動經濟增長。然而我國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基礎研究投入較少、比例很低。這也導致我國擁有的核心技術較少、創新的后勁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合理地調整R&D的投入結構,增加基礎研究的投資規模、加大其在總投資中的比例,推動基礎研究部門的發展以促進我國知識存量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從而更快地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
3.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
當前我國R&D研究的執行部門中,進行著絕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的是高等學校和研究與開發機構,而企業部門承擔的基礎研究比例幾乎為零。政府需要對這種極度不均等的分配情況進行調節。我們知道,企業的研發動機是追求壟斷利潤,政府可以利用這一點,建立企業與研發機構的合作機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或給予適當研發補助,激勵企業分擔一部分基礎研究的工作。同時,政府也要針對性地加強高等學校和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建設力度,加大投資數量,改善研究環境,以提高研究效率,獲得更高的知識產出。
4.健全產權保護制度
當前我國的產權保護制度并不完善,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過小。這種現象導致了市場上侵權行為的泛濫,嚴重阻礙了個人以及研發部門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也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R&D部門的產出增長。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改善市場機制,為專利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證R&D部門的知識產出能夠快速與順暢地流入產品市場,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李振興.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問題的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
[2]柳曙光.基礎研究投入與R_D其它階段投入的協調原理及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