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文言文教學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學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背景來對教學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達到共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綜合素養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彈性預設。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著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反映情況靈活的調整教學進程。同時在預設的時候,應該突出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課上,要預設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還可加強學生間的學習交流。
一、開拓教學空間,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語文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歸于生活。生活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二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空間只局限在課堂上,會使得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因此,除了在課上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開發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外,讓學生去了解社會生活,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選擇地運用課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具有選擇性的使用課本,沒有必要將整本教材都講解,比如說書上的自讀課文,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畫出學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上講解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其次,老師也可以選一些具有時代性并且符合學生水平的讀物,讓課堂更加具有開放性,教材更加充實。
例如:魯迅的《風箏》就可以以開發課外教學資源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延伸,因此選擇清代詩人高鼎的《風箏》一詩導入。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旱,忙趁東風放紙鳶。”同學們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寫了兒童在謄天放風箏的情景
師:好多同學都有過放風箏的體驗,能說一下你們放風箏的感受嗎?
生紛紛回答(學生結合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有話可說)
師:如果你想放風箏卻被粗暴的阻止時,內心的感受會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難點: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親情。)
在課后的結尾處,可以選擇課外短文《風箏》與課文比較閱讀,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閱讀訓練,這樣教學延伸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丈本《風箏》的領悟,把全文的難點轉化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將課堂內外聯系起來
在衍生式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來開設第二課堂,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既拓展了教學空間,同時也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拓。
3. 重視學生的思維與體驗
這主要是重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以及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學作品。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閱讀體驗的感悟,并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化以及獨特性,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與作者相匹配,產生共鳴。
二、延伸教學內容
教師在可以整體把握課本的情況下,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緊扣教材來對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在延伸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緊扣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知道,延伸的教學內容是屬于課本范圍之外的,所以它必須服務于教學的目標。在對知識進行拓展的時候,要進口教學目標,不可搞形式主義。
2. 延伸適度
教師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拓展栝伸,并且不隨意延伸,盡量把握延伸知識的度。
3. 注重創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樣化,具有新穎性。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來進行比較閱讀。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選用延伸的形式,從而創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整合學習方式
在國內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教育學習方式,另外一種則是學生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還有受動性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合作性,總而言之,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后者則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成為真生的學習的主人,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合作的、發現的學習方式。其實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各有各自的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關鍵的是我們應該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哪種學習方式為輔。
在新課改中,改革重點便放在了學習方式上,并且學習方式還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步驟。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從片面失調調節為整體和諧,還可以使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比如說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會自我調控;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既可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可以使學生領會到合作的真諦。然而,這也僅僅是這幾種學習方式的優勢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是學習語文的全部。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許會更適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學中,應該讓教師學會把多種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方法
舊的教學方法,阻礙和限制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阻礙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揚棄舊的教學方法,要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的,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科學有效,學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靈活地掌握知識,就可以較快地提高閱讀文章、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學,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都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就多年來初中文言文教學工作一些經驗,淺談自己對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個人體會:
一、編寫“導學案”,引導學生自習,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數量很多,涉及的文學體裁也非常多,字詞句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的教師老擔心學生不懂,講課時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其實,在上新課前的一個星期,教師可以編寫每篇文言文“導學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學習目標、重難點、特殊句式、重點文言詞語、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讀的時候抓住重點、弄清難點,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學習內容,提高自習能力。
在《桃花源記》(初中人教版第三冊)中,好多古今異義詞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導學案”中就把這個難題當作課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先去尋找答案。叫學生首先簡單翻譯文章,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勾畫好,在老師上課時再逐個提問、解決。朗讀能力的培養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之一,所以在“導學案”中提示學生準確掌握每一個字的讀音,能流利朗讀文章。“世外桃源”是一個作者虛構的故事,“導學案”中讓學生利用小說的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結局”四個環節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線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結構。還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通過歷史課本或陶淵明的詩歌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目的等等。這樣,學生的預習有了目標,預習就有了針對性,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能力,也避免教師在上課時的沉悶現象發生。習慣成自然,引導學生自讀多了,學生就容易接受“導學案”,教師上課就容易駕馭課堂,學生為主體就會顯示出來。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傳統的錄音機、小黑板、投影儀輔助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學新課改也不能局限于簡單的聲音和圖象輔助。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應當充分利用遠程網絡教育、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冊)的教案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圖片、錄音、影像等結合到教案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課件。孔子的圖象、和諧社會的一些圖片或影像、朗讀錄音播放等,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讓學生的眼、耳、腦、手、口都能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就不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習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善于引導,以教學提綱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學提綱只是主線,很多知識都是通過歸納以后才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文言文詞語的。如何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也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題。所以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結合教學提綱去歸納是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一大課題。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加深對字詞讀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教師范讀、聽錄音機,讓學生在“三讀”(早讀、午讀、晚讀)的時候能多次、反復朗讀文言文,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和強調朗讀的語速、語調,讓學生能在準確朗讀是基礎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讓學生查閱文具書,翻譯課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簡單翻譯,訓練學生邊朗讀邊理解意思,這樣學生對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義,甚至一些重點的文言詞語都能掌握。
3.引導學生在掌握本篇課文知識的同時,聯系學過的文言文的一些詞語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非常繁雜,想要學生能系統的掌握文言文的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歸納,學生可以互相交流、討論,教師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可以表揚學生,糾正學生歸納知識點時出現的錯誤或不足。
4.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案”去分析文章,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導學案”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是文章的主要提綱,讓學生據此去分析文章,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多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學生可以自由發言,教師糾正后再讓學生自行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布置課外作業,把歸納的內容系統化,形成課堂內、外一條龍。
5.加強當堂訓練和課外訓練。文言文的訓練主要有理解內容、翻譯字詞句、掌握重點的詞類活用、背誦默寫、讀后感等。學生在歸納的基礎上去訓練,內容容易理解,翻譯也比較簡單,詞類活用也能互相結合運用,背誦默寫也能迎刃而解。讀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訓練來完成,通過教師點撥、學生寫作、教師講評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讀后感的訓練效果。
一、教師要首先完善自己――更新
1.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不斷積累有利于教學的材料
由于現在的中學教師工作較繁重,很少有時間重新學習,尤其在文言文這個離生活相對較遙遠的科目上,教師在資料的積累上顯得相對不足,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連續幾年在教案上都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積累,這樣的教案和備課明顯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2.教師要把文言文帶進生活去感悟,盡量將作品的思想感情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因為在中學語文文言作品所選篇目中,表現的主題,大多是贊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找到與作品中相似的結合點,這就需要老師做一個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類似的融合點,并運用到教學中。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不喜歡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與現代不合拍,無法引起感情的共鳴。假如教師能很好的把握這一點,學生一定會做得更好。
3.教師應當重視語言研究和語言積累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要完成教學的任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在語言文字方面下功夫,利用更多的時間多積累、多學習、多研究。要在學習研究中加深自己對語言的熱愛,提高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4.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剖析自我,走出誤區
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可以普遍運用的,唯一正確的就是要堅持“因材施教”,努力根據文本尋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二、講解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傳承
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十分廣泛,大致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歷史的切實保證。利用文言為工具研究歷史,可以從中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推進我們各項事業發展。其次,文言文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復禮”,孟子的“舍生取義”,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超越古今時空的精神正是通過文言文載體代代相傳,至今仍在升騰激蕩著我們的后生學子。再次,文言文是培養人們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工具。誦讀文言文可以時時激越濃郁的情愫,產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無限依戀,從而形成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隨時化作重振河山,再創輝煌的力量。
三、把握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誦讀
誦讀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和好經驗。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精辟指出“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錢夢龍也說應重視學生的“自得、自悟和語感”的培養。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唯一正確途徑,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
新課標在表述課程的新理念時,“體驗”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這是因為語文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它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所以要想讓學生能浸潤在作者的情感當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并再創自己的理解、欣賞境界,就必然要豐富學生的體驗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靠自己的體驗去獲得這一切,“誦讀法”是無數前輩從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強化體驗的有效方法。誦讀對于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等均有裨益,誦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感。
同時,在把學生有效引入課文情境之后,不能熬米粥似的帶領學生字字句句落實,剝奪掉他們浸潤體驗和培養語感能力的時間,而應不斷地引領學生進入誦讀的氛圍。常用方法可以是自己大聲自由誦讀一遍(自我熟悉和感受時間),齊讀一遍(校正錯誤讀音時間),欣賞誦讀一遍(借鑒誦讀技巧和淺層的體悟時間),交流誦讀一遍(互相借鑒和校正時間),自己自主誦讀時間(提倡默讀、吟誦、品味但不強求整體劃一),展示誦讀時間(嘗試背誦的環節:如不算長的文言文,經過反復幾遍之后,那些正處于最佳記憶年齡的學生們已變得很熟悉,這時,如讓一起“背”,那些背得快的同學臉上就滿寫著自豪。同時由于允許不熟悉的學生可不時瀏覽書本,每個學生都不至于陷入“啞口無言”的境地。)通常情況下,這會用去一節課的絕大部分時間,這也要求老師不能在字詞翻譯上占用學生的時間,從而逼著老師精煉自己的內容與語言,還學生以自我體驗空間。
四、重視多媒體的作用――創新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進步,視頻、FLASH、PPT等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文言文教學能將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使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為文言文教學所用。
國外心理學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學習1%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是通過聽覺,83%是通過視覺。可以看出,人類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信息是他們獲得所有信息94%,利用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聽覺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被吸引并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例如,《口技》可由洛桑學藝的錄像導入,《三峽》、《觀潮》、《觀滄海》可通過網絡找到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展示壯美的畫面。教師通過這些素材不僅可以很好地帶領學生進入課文,走近古人,還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特點給學生審美愉悅,提升對課文的理解。
一、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優點與不足
所謂案例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實施的課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過程。它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思,同時又是做出新計劃、產生新行動的依據,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進步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的目的。學校是教師獲得學習材料的直接渠道,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良好載體。它是一種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機制,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主題式、學術沙龍式、案例反思式等多種形式。在福建泉州外國語中學近幾年來的實踐表明,主題式教研容易陷入大而空的誤區,而學術沙龍式教研又不適合一線教師。對于教師來說,最能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和成長的教研模式是從自身的實際問題出發,發揮自己之所長,研究最貼近自己工作的問題,這樣才是最為有效的。案例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最適合我校實際的校本教研模式。
具體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個優點:(1)案例反思是教師在實踐中向他人學習,同時不斷反省自己的過程;(2)教學案例是承接理論實踐的“載體”,有助于找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3)案例最大的優點是生動、形象、真切,容易引起教師的共鳴,有助于提高教研效果,而且它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具體而深刻的案例反思不僅可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以案例反思為載體的校本教研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確實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反思僅僅局限為總結經驗教訓,還沒有上升到拓展提升的高度,案例對教師專業作用的發揮還是有限制的。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1)利用教學反思改進教學的力度不夠。雖然在反思中,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師的成長日見顯著,但仍存在一種這樣的現象:能認真上課,也能認真反思,但隨著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進后期工作的實效作用,進而不能很好地發揮案列反思的作用。(2)對學生自我反思能力培養不夠。在實踐過程中,要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反思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培養他們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二、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意義與目的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他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屬于狹隘的經驗,只能稱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面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基至會有所滑坡。”案例反思對學校教學、教師發展以及學生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或事件進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三者之間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運作過程,幫助教師進行和形成有效的案例反思。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案例反思的內容與方法,有助于教師找到切入點,抓住問題的核心。通過不斷的反思過程,進而明確一套完善的方法開展案例反思活動。以案例反思為載體的校本教研開展,不僅可以幫助學校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更好地幫助教師形成專業化的成長,培養更高水平的學生。
三、案例反思的基本原則
在案例反思開展的同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培養問題意識,充分調動反思的動力。反思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教師只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才有會主動尋找問題所產生的原因,進而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激發教師的反思動力。因此,大部分教師意識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自己問幾個“為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反思教學活動。(2)必須重視交流,拓展反思的空間。首先,與同伴交流。將自己對教學中對某方面問題的思考展示給其他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分析,共同分享。其次,與學生交流。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第三,與網絡交流。把網絡的優勢發揮到教學案例反思中去,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