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合作社生產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甘肅省東鄉縣農牧局,甘肅東鄉731400)
作者簡介:尹國倉(1961-),男,甘肅臨夏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導讀: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興的合作主體,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良好發展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投入,合作社的快速推進和發展,需要做到對農民的持續培訓,還需要實施獎勵機制。本文立足經濟新常態的態勢,對東鄉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新農村建設、合作組織發展有所啟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建立在平等自主的基礎之上,由農民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同時也共享利益的合作主體,對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我們不斷地完善小康社會的發展成果,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積極性,特別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傳統的生產方式抗風險能力弱,不能很好地承受社會風險,因為單個的個體在進行農業生產時無法真正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工業的產業化升級趨勢已經日漸明朗,對于農業來說,其區域化整合則更加關鍵。因此筆者認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合作社能夠將生產的各個環節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僅使各個環節標準化、專業化,而且能使農業發展口益產業化,還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歐美的農場發展有著良好的模式,可以借鑒。農業產業化可以將優勢集中起來,特別是區域優勢,同時,在農產品營銷當中,區域化經濟優勢更為明顯。
首先,合作社的快速推進和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對農民的持續培訓。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個新興事物,當前政府對它的支持力度還不夠,或者不全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需要政府引導,農民對于新興事物的了解掌握亦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幫助。因此政府不僅需要投入資金,還需要發揮引導作用。一是政府要創新制度,規范運行,落實政策Ⅲ,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對于市場應該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特別是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導和支持,使廣大農民了解合作社的優勢所在,避免誤解,因為誤解會阻礙合作社的建設。因此,政府引導至關重要。二是要完善農業合作社的運營機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試點。試點在起到宣傳作用的同時,也可以增加資金投資力度,這種投資見效快,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政府部門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扶持的同時,需要考察一項軟實力——業務培訓。業務培訓非常重要,合作社的長期運營要求成員職業化,產品產業化,如果業務培訓做不好,合作社也難以良好發展。同時,培訓不僅僅是單純技術的傳授,還有管理培訓。此外,有效降低整個體系運營的人才成本、管理成本,是合作社發展所必需的。
此外,合作社的快速推進和發展,需要實施獎勵機制。獎勵機制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如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是關系整個合作社成敗的關鍵,因為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創造力也就隨之而來,這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非常重要。政府應加大投入,建立由政府補貼為主、社會資助和合作社積累相結合的農產品風險保證基金制度,幫助農戶分擔風險,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綜合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對于農村合作社建設資金和宣傳方面的投入,更多的還需要其對農民的技術培訓的指導,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在生產管理上進行知識普及也非常重要。此外,獎勵機制可以有效促進農民的積極性,調動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提高生產力。這也是當前東鄉縣在合作社方面應當重視的地方。良好的利益協調機制,是合作社有效運行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合作社必須加快步伐,健全利益協調機制,有效保障合作社社員的各項權益。
(編輯:宋軍生)
參考文獻:
[1]申屠江平,陳雄俊,農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J].湖南農機,2007
關鍵詞:生態農業;國外經驗;當前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3
1 國外發達國家生態農業成功經驗
通過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其成功的經驗及做法主要表現在: 具備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法律體系環境。如美國制定的有機農業法規,明確了農藥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圍,也對有機農業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在美國《有機食品生產法》中,明確了有機食品的標準體系。歐洲的生態農業發展較早,其法規政策體系也較完善。如歐共體制定的控制生產、保護環境,尤其是對不耕種土地的恢復與補償。瑞典出臺的《農業保護法》,將農藥、水、化肥的使用列入法律范疇。德國的農產品種植法規較多,如種子法、肥料使用法、物種保護法、土地資源保護法、垃圾處理法等;對生態農業投入較大。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發展多受到政府的扶持,如德國對生態農產品有詳細的補貼制度,對轉型企業也有補貼,對蔬菜栽培、土地流轉也有補貼。美國的《農業法》中不僅對農產品進行補貼,還對生態農產品、生態農業設施建設提供稅收減免政策;以科技來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從澳大利亞農業科研與應用推廣體系來看,其現代農業科技涵蓋了農業技術、科研、教學、推廣整個環節。日本的生態農業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研究,都集中了國家農I科研中心、農業大學及農業區域試驗站的技術優勢;在標準配套上具有完善的體系。如美國認證機構明確了有機農產品標準,德國依據《歐洲有機法案》制定了有機食品生產、栽培、原料使用、監控操作體系等具體規定;擁有農業行業組織來推進產銷協調發展。德國制定的《合作社法》從農業合作社管理上促進了農業區域性合作。澳大利亞成立以農牧場為主的民間農業經濟合作社及行業協會,來銜接農業生產與市場、科研等環節的融合。
2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多數地區生態農業建設還處于試點階段。通過對國外先進生態農業經驗的總結,針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2.1 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同
生態農業對于廣大農民來說認識并不準確,并非所謂的減少污染、保護資源、培肥地力等技術,而是要從發展循環經濟上,立足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在全社會營造生態農業意識環境。如引入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結合農業生產現狀,普及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消費,提升全民生態水平;對現有農業生產進行轉型,剔除傳統污染環境的農業考核方式,搭建綠色、生態社會。
2.2 加強生態法律體系建設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制定完善的生態農業法規體系,特別是在對現有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改善中,要從法律建設上,如《食品安全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保護法》、《生態農業生產管理辦法》等制度法規建設上,鼓勵和促進高效、安全農業生產行為,以法律權威來增強民眾的守法自覺性。
2.3 拓寬生態農業融資渠道,保障生態農業有序實施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從財政結構支撐上,加大對生態農業的傾斜,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要從財政預算管理上,為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提供資金支持。提升,在貼息、稅收、補貼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向生態農業的轉移,尤其是拓寬生態農業融資渠道建設上,實現個人、集體、國家多主體融合。另外,在農業金融體制改革上,創新農業資金管理方式,開展生態農業保險,為企業、農戶推進生態農業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2.4 加強農技研發與推廣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研與農技的推廣,特別是對傳統農業的變革,要依托現代科技來優化各項農業生產技術。如節水節能技術、沼氣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再生技術、循環技術等。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強對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制度改革,以“誰投資、誰受益”原則為指導,調動廣大農技及農業人員參與到農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上。構建農技科研團隊,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尤其是生態農業人才培養,提升生態農業建設進程中農技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2.5 構建標準化體系,強化生態農業合作組織建設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國際化融合,必然需要從農業信息標準化制定上與國際接軌。如ISO14000系列標準,ISO9000系列標準認證等。從國際通行環境標準引入中來完善我國生態農業標準化建設。注重生態農業合作組織建設,尤其是借鑒國外《合作社法》,從合作社制度建設上為我國農業合作社事業的發展創造有力環境。
3 結語
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任重道遠,通過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學習,積極從制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中,梳理思路,明確目標,搭建保障機制,推進我國生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淑榮.世界生態農業發展探析[J]. 世界農業,2014(6).
1.1設施農業發展較快,但整體科技含量不高
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設施農業扶持政策的推動,余杭區設施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49.43萬千瓦;大棚設施面積1.72萬畝;節水灌溉設施366套;冷藏保鮮設施庫容積3.2萬立方;水稻工廠化育秧能力3萬畝以上。但從總體上看,設施結構簡易,環境控制能力差。如智能化大棚只有800畝,占大棚總面積的4.6%。噴滴灌面積只有2445畝,所占比例甚微。在設施農業的生產管理上,很大程度上還仍依靠經驗,與標準化生產管理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1.2設施農業的經營效益較高,但仍屬弱勢產業
據調查統計,應用設施栽培的蔬菜、水果增產幅度在10%以上。設施栽培草莓平均畝產值1萬元左右,大棚蔬菜產值1~1.4萬元,大棚西瓜產值0.8萬元以上,設施種植業平均利潤達0.4~1萬元/畝,是傳統種植業利潤的4~10倍,凸顯了設施農業的優勢。但全區設施農業規模較小,產品市場不穩定。全區收割機僅有150臺,且收割利潤很低。
1.3設施農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但服務面積不大
近年來,以設施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以農機為例,全區已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12家,擁有各類農機具246套,各類作業面積總計達6萬畝以上。但是產業鏈條尚未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覆蓋面不夠廣,作業面積主要在糧田(占7%),其它產業尚未涉及。就合作社本身而言,結構松散,與農戶聯系不夠緊密,運作管理不夠規范。
1.4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強,但仍是杯水車薪
余杭區曾于2006~2008年安排資金300萬元,對大棚設施進行補助。2010年又出臺了《關于印發加快余杭區設施農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安排扶持資金2000余萬元,補助范圍涵蓋基礎設施,設施農業,農業機械化裝備等。其中大棚設施補助300萬元,農機設施補助1000萬元,杭州宇航夢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設施項目扶持630萬元。由于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農業技術,在設施配套及農機裝備等方面初始投入較大,政府雖然作了較大的努力,但這些補助資金對全區設施農業發展來說仍是杯水車薪,與“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與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目前,余杭區除新迪國際、森和種業、華立農業等幾家規模較大的農業生產企業外,因受資金的制約,總體建設規模和設備技術的投入還相當不足,發展勢頭緩慢。
2余杭區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與建議
2.1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工程,推進省力化農業的發展
隨著農民轉移就業進程的加快,農業功能區、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省力化農業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化當然是首打其沖。如收割機節省了割稻、打稻,篩谷三個過程,是人工效率的20倍。農業機械化是設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速發展。
2.2大力實施噴滴灌設施工程,推進節水農業的發展
噴滴灌設施不僅噴灑均勻,而且土地滋潤力度易控制,節約用水,能促進農業豐產豐收。面對環境惡化、水污染加重,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實際,發展噴滴灌設施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余杭區僅在幾個花卉和果業園區中應用噴滴灌設施,因此農技推廣部門必須將噴滴灌大力推廣到茶葉、蔬菜、花卉苗木、水果業的功能區、示范園區中去,噴滴灌發展前途廣闊。
2.3大力實施高性能大棚工程,推進高效農業的發展
余杭區的大棚設施中,智能大棚的比例較小。毛竹大棚易損易壞,抗臺能力差。鋼管大棚抗逆能力有所加強,但調控能力不強。而智能化大棚不僅抗逆能力強,更具有控溫、通風、遮陽、微灌的優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農業園區、農業功能區中示范推廣高性能大棚,是實現精準農業,精品農業的重要措施。要通過政策引導,對發展鋼管大棚實行適當扶持,對發展智能化大棚重點扶持。通過大棚設施的增加,增強抗災能力,提高農產品產量;發展反季節農業,豐富市場供應;促進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
2.4大力實施農技培訓工程,推進技能化農民的培育
設施農業完全不同于傳統農業,其技術性強,科技含量高,而發展設施農業的主體是農民。因此,必須在立足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培訓工作要根據余杭區設施農業發展的實際,與農業技術推廣相結合、與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需求相結合、與各類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相結合,與提高農民素質培養相結合,通過培訓,把傳統農民培養成技能農民,為設施農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關鍵詞:建設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060-1
1 我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的問題
1.1數量少,規模小,起步晚
改革開放30多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應運而生,特別是入世以后,農民需要加強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趨勢日益強勁。據國家供銷總社和農業部的統計,全國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為150萬家,有近千萬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中山東、四川、黑龍江等省發展得最為迅速。我省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起步較晚,數量也不多,一些中介組織結構松散,規模小,一些地方甚至還沒有開始。
1.2認識與重視不夠
對發展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意義,一些地方政府認識不夠,因而也重視不夠。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我省乃至我國都起步較晚,算是新生事物,受傳統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受北方較為封閉思想的束縛,同時政府的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加上農村及農民自身的問題,使得地方政府感到困難很大或對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持懷疑態度。總之,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建設沒有跟上當前經濟發展的步伐。
1.3政府代位,功能不健全
從我省目前現有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來看,有的是鄉政府組建的,有的是農民自發成立的中介組織,有的是原供銷社改建的。由政府組建或參與的專業合作組織,具有一定的行政干預色彩,而不論政府組織或參與的合作經濟組織,還是農民自發成立的中介組織,都在功能方面不夠健全。或是技術服務不到位,或是資金短缺,資金服務不到位,或是市場服務不到位等等。
1.4無法可依,無章可循
歐美等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合作嘗試法》,對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業務內容、出資要求、社員及管理層的產生、登記與成立或解散的手續、懲罰措施等有關內容做出明確規定,不同類別的合作社還分別制定出章程,以利于保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我省乃至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名稱繁多,主管部門也不統一,組織松散,需要盡快地制定法規來規范。
2 發展我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
2.1制定專門法規,保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建議農業廳會同有關部門盡早制定出法規,幫助專業合作組織制定出合作社章程,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名稱產生、運營、法律地位、協調部門、相關政策等方面做出統一規定。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有中國特色,符合我省實際。
2.2加快發展,形式靈活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世界潮流,大勢所趨,面對國外農業的沖擊,我們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做好農業大文章。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一定注意不要搞一刀切,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各地區的實際不同,可以搞不同的形式,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農村可以搞多種形式的試點,在發展中比較,最后達到完善的目的。比如,把鄉鎮的供銷社改組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把鄉政府的經管站、農業站、畜牧站等相關站所改組成農業專業合作社,還可以邀請農村信用社加盟,還要把農民自發成立的中介組織、協會等引導到專業合作組織中來。總之,只要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就要大膽地嘗試,要鼓勵農民,尤其是有這方面專長的農民,給予支持,給予政策。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要大量吸收農民入會依靠并發揮農民社員的作用,把有才干的農民社員選拔到專業合作組織的核心機構中來,讓農民社員唱主角,因為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最能代表農民的切身利益,從而也最能在專業合作組織中發揮作用,關心愛護社員,關心愛護專業合作組織,使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2.3強化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與培訓指導功能
指導農民生產與幫助農民找市場是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最重要的兩大功能,這也是建立與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我省乃至全國各地農民的素質都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一頭連接市場,因為這個組織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農民找市場;另一頭連接農民,指導農民的生產,因而必須擔負培訓農民的重任。從選種、育苗(種)到生產管理,提供標準的全程指導服務。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必須做細致的市場調查,了解省內外乃至國際市場的農產品需求,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向市場,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2.4加強合作,促進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組織;模式;丘陵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1-0110-03
Innovation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Sichuan Hilly Areas
NIU Bo1, HUJian-zhong2
(1.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2.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 610071)
Abstract: This paper innovates patter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organization based on summarizes the Sichuan hilly area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is divided into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maturity at three different time domai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ill area, choose suitable for loc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orm, Sichuan hilly area to build comparatively well-off society in the round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pattern; hilly area
一、四川丘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1.丘區面積小,人口密度最大
四川省共有丘陵縣級行政區67個,分布于丘陵地區的有60個,丘陵地區縣域(包括縣和縣級市)的面積88954平方千米,人口5318.4萬人。丘陵縣面積占四川省18.34%,人口卻占43.46%,丘區人口密度達到597.9人/平方千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截止2011年,四川省人口數量超過100萬人的縣級行政區有22個,全部分布于丘陵地區。
2.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水平更低
盡管丘區經濟總量較大,但由于人口數量龐大,丘陵縣域人均經濟水平明顯偏低,人均財力、投資、消費水平則更為低下。2011年丘陵地區生產總值7330.52億元,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59.1%;工業增加值3403.46億元,僅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46.5%;固定資產投入4917.08億元,占全省36.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9.9億元,僅占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3.4%。2011年丘陵縣域人均生產總值為13783元,比全省人均26133元的水平低47.26%。人均財政收入僅為394.7元,為全省人均水平的22.8%。
3.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不平衡
從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丘陵縣域經濟結構特征是第一產業比重偏大,2011年第一產業比重占丘陵地區GDP的22.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的59.96%;第二、三產業比重偏低,是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特別是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與城鄉統籌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
由于丘陵縣城市化率低,全省六成以上的鄉村人口、農業從業人員都居住在丘區,耕地也占到全省可耕地面積60%以上,其農業生產在全省的地位非常重要,農業經濟特征突出。2011年丘陵縣域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2443.7億元,占全省的60.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960.72億元,占全省的33.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403.46億元,占全省的46.5%。丘陵縣(市、區)農業發達,全省60%以上的主要農副產品產自于丘陵縣域,是全省農副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4.區域發展不平衡
四川丘陵縣域幅員面積較廣,有的靠原,有的靠近山區,有的靠近大中城市和經濟發展中心,有的遠離大都市,交通閉塞,物流十分不暢。這樣的區位分布,造成丘陵縣域內部發展極不平衡。在靠原、大中城市、交通干線的地區受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帶動較大,發展水平較高,反之則較差。2011年丘陵縣域經濟總量前五名的龍泉驛、翠屏、雁江區、簡陽市、江陽區,其生產總值合計高達1282.97億元,比丹棱、名山、青神、井鹽、梓潼后五位縣生產總值之和189.76億元高出6.8倍。
二、農業產業組織與農業現代化
農業再生產是人類勞動生產與生物自然生產相結合的再生產過程。有勞動、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投入和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現代農業產業組織是農業勞動再生產過程與生物自然再生產過程有機結合的紐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以為主、統分結合的經營方式,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但分散的家庭經營無法有效應對農業再生產中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已成為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瓶頸。從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小規模家庭必須聯合起來,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組織,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我國山地、丘陵多,土地破碎細小,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受限,在這樣的條件下既要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基本經營制度,又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因而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探索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形式,對促進農業現代化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三、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產業組織發育與成長
四川丘陵地區作為全省農業生產的重心,各類農業產業組織也迅速發展,其形式和名稱多種多樣。有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合作協會等等。總的來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從事某一類農產品專業生產或經營的農戶為對象而組織起來的、具有專業性的農業產業組織。據相關資料統計,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產業組織已發展約1.3萬個,占全省農業產業組織的61.9%。四川丘區農業產業組織經營模式類型多樣,運行軌跡各異,效果不同。
1.“公司+農戶”經營組織模式
“公司+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創新的重要形式,它是工商企業等公司與農戶簽訂合約或者以雙方認可的方式,確立締約雙方相應的責權利。把生產、加工和銷售統一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但仍然保持各自獨立的契約關系型的經營模式。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聯結方式是合同契約。龍頭企業與農戶等簽訂產銷合同,規定簽約雙方的責權利,企業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有的還實行優惠價格并保證優先收購。農戶按合同規定定時、定量向企業交售優質產品,由龍頭企業加工、出售制成品。因此又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型,依托龍頭企業或加工企業發展合同農業。
“公司+農戶”的特點是“龍頭企業獨立于農戶之外,處于支配地位,農戶則處于從屬地位,企業為農戶提供低償或無償服務,向農戶讓利也是有限的。
2.“公司+基地+農戶”經營組織模式
“公司+基地+農戶”經營組織模式一般是由企業和農戶共同建立生產基地,企業負責種苗、技術、銷售,農戶負責生產管理,產品由企業以保護價收購,雙方結成半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以加工企業為龍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以契約、服務等不同形式將基地農戶聯系起來,以企業發展帶動基地,基地壯大保企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依托公司、基地發展農業。
與“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相比,“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有固定的生產基地,自主經營性強,便于監督管理,公司與農戶的合同關系更牢固[1]。
3.“公司+中介組織+農戶”模式
這是一種由農民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原則基礎上興辦的農民合作組織。這類組織主要為合作社成員提供從事某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貯存等生產過程中的服務;有的合作組織還統一提供農藥、種子、化肥,為入社社員提供技術培訓,統一進行畜禽疾病防疫和病蟲害防治。有的合作社還要求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等。合作社對外代表農戶,與相關企業進行談判并簽訂產銷合同,解決了單個農戶在談判過程中的弱勢現象,提高了農戶的談判地位。同時合作社還起到監督和督促本社社員履行合同規定的各項生產任務。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首先,它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合作組織,發揮了農戶的主觀能動性,代表入社農戶的利益,激發了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激情。通過合作方式把農戶與市場有效地聯接起來,既充分發揮了家庭經營靈活的優點,又能共同應對市場變化,提高了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其次,由合作社代表農戶去尋找市場和信息,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降低了搜尋成本,從而為各參與方節省了交易費用;第三,參與各方在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環節協同配合,形成一體化經營,增強了合作組織的市場競爭力,增加了農戶的收益[2]。
四、丘陵地區農業產業組織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組織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不過,與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組織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丘區農業合作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如下問題亟需解決。
第一,農民合作社的組織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合作組織中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人才缺乏,小規模社員不具備基本的民主參與能力,參與市場競爭的經驗不足,在合作社經營過程中,搭便車現象突出,核心成員參與性較高,一般小農戶參與性不強。
第二,農民合作社的服務內容不全面、功能單一。多數農民合作社是由幾戶農戶自發形成,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無法開展實質性經營活動。此外,規模小缺乏對農戶有吸引力的服務項目。據統計,目前很多農民合作社僅限于一項或者兩項服務,主要是飼養技術、產品銷售或者原材料供給等,有的僅為農民提供市場和技術信息,很難形成真正的一體化經營。因而,大量的農民合作社還是難以規避較大的自然和市場風險,遇到大的問題就面臨被解散。
第三,公司或大戶有過度主導的趨勢,存在侵占農民利益的隱患。對于公司領辦的合作組織,由于公司是以獲得投資收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主體,利益取向非常明顯,就是為公司建立穩固的、有保障的原料基地。在合作組織中公司有過度主導發言權,完全把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權掌握在公司手中,而農民只是被動地加入進來為其提供原料,這樣的合作組織就可能演變成公司以一種新的合作方式賺取最大利益的組織手段。
第四,目前,很多地方農民合作社在組建過程中,政府行為色彩較濃,農民合作組織更多地反映出政府需求,而不是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的。
第五,缺乏促進農民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激勵機制。一方面,沒有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很多農民合作社由于缺乏必要的運營資金,日常運轉艱難,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立內部風險保障機制,一旦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或者農產品銷路出現問題,農民合作社就面臨解體的困境,更不用說保護入社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沒有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大量的農民合作社是松散型的結構,農戶與農民合作社只是合同買賣關系,僅為農戶解決眼前的技術難題或者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加上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缺乏真正懂得合作經營的人才[3]。
五、四川丘區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創新
創新現代農業組織模式,應根據丘區各地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
1.丘區農業組織模式創新原則
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1)有利運行原則。這種模式能將分散的農戶引入到現代化農業大生產中。
(2)運行績效原則。該模式能使農戶的實際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以及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保證利益分配公平。
(3)可持續發展原則。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可以滿足時代變遷的需要。
(4)循序漸進原則。農業產業化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動態過程,不同的發展階段應采用不同的產業組織模式。初級階段以“公司+農戶”型的市場買賣型模式為主,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深入,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專合組織+基地+農戶”、“市場(含超市)+專合組織+農戶”等聯結機制,將產業化經營各主體有機聯結起來,促進產業一體化發展,帶動農民參與經營、獲得收益[4]。
2.丘區農業產業組織主導模式
農業產業組織在實踐中有多種多樣的模式,即使在同一階段,農業產業組織的模式也有不同。但從實踐來看,在某一確定的發展階段,某種產業組織發展比較好,這一模式即為該時期的主導模式。按照事物發展的階段性,本文將農業產業組織劃分為發展初期、發展中期和發展成熟期三個不同時期來進行分析。
(1)在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初期,由于農戶的市場意識薄弱,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戶很難與市場對接,所以,農戶經常面臨農產品銷售難的尷尬局面。這時就需要農業產業化企業來帶領農戶走出困境,因此“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應運而生,公司和企業簽訂供銷合同,保證了農戶生產的產品可以順利地銷售出去,公司也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材料供應[5]。
(2)在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中期,這個階段農戶的市場意識逐漸增強,農業市場體系也日臻完善。此時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幫助農戶增收,提高農業效益。由于在前一階段的“公司+農戶”模式中,農戶經營分散,經濟實力弱小,在市場中與大型工商企業完全不是處于一個同等的地位,農戶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護。因而,這時的發展模式主要采用“公司+中介組織+農戶”,通過中介組織把分散的農戶聯結起來,由中介組織代表農戶與工商企業談判,提高了農戶的地位,農戶的合法利益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同時,中介組織還可以監督組織內的社員保值、保量完成合同訂單。因而,這種模式對公司和農戶雙方都較有利[6]。
(3)在農業產業組織的成熟期,不論最初的“公司+農戶”和發展中期的“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發展模式,農戶與公司或者中介組織之間的關系都比較松散,都是通過一種契約關系將各方聯系起來,因而各方的利益肯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所以,為了使合作組織與農戶間關系更加緊密,雙方的利益趨于一致,有必要發展一種新的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即是“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合作組織是由農戶在資源平等基礎上相互連接起來的產業組織,實行一人一票,合作組織內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社員的利益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合作社能夠完全代表社員對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合作社的利益與社員利益完全一致。這種發展模式在農業發達國家已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受廣大農戶歡迎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7]。
參考文獻:
[1]郭梅枝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9.
[2]趙凱著.中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汪小平.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成長與發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4]黎東升,陳世雄.湖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5]安建明.西部農業市場中介組織經營模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6]池澤新,張雅燕,張小有等.中介組織主導型市場農業體制探索——實踐考察、構架設計與政策建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8-31.
[7]王鑫.農業中介組織的作用與建設研究[D]. 東北財經大學,2006.
[8]王秋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
[9]張培剛主編.發展經濟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0]趙之友.縣域農業科學發展項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