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社區網格化

      農村社區網格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社區網格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社區網格化

      農村社區網格化范文第1篇

      仲和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日前在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表示,必須加快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解決關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問題,努力解決未參保困難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障問題。

      據悉,去年以來,我國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參保人數、基金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2.19億人、3.17億人、1.24億人、1.38億人和9181萬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達到13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7.7%。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參保人數突破1億人,并將在校大學生納入試點范圍,東部地區的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付范圍試點和工傷康復試點繼續推進。

      上海:

      志愿者總隊幫助老人

      掌握生活中科技

      張志安

      上海市“科技助老”志愿者總隊日前正式成立。首批100余位老年志愿者宣誓加入。據悉,上海市“科技助老”志愿者總隊是目前我國首支幫助老年人掌握科技技能、提高老年人科學素養的志愿者組織。

      目前,通過志愿者在社區開設公益培訓班已經幫助了5000多位老年人掌握了網上購物、開設博客等技能,深受社區老年人的歡迎。上海市“科技助老”行動之“百萬老人刷卡無障礙”行動通過“導銀志愿者”手把手教授,累計教會了10.8萬老人學會使用ATM機領取養老金。

      寧夏:

      將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龍方

      為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寧夏將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寧夏民政廳廳長馬廷禮介紹說,寧夏將著力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政策支持到位、服務保障優質、發展模式多樣、社會參與廣泛、全區老人共享的適度普惠型養老服務新格局。

      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寧夏將出臺相關文件規定,在全區建設50個至100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在有條件的農村社區探索建立適合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確立養老社會化服務隊伍建設標準,建立養老社會化服務人才數據庫。

      “社區網管”24小時關注“空巢老人”

      曉峰張云

      農村社區網格化范文第2篇

      2011年,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總值實現136億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長13.2%,在貴州省第二輪經濟強縣考評中成功升至全省第11位。

      建區20年來,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匯川區實行“一套人員、兩塊牌子”的運行機制,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傾力打造“實力匯川、宜居匯川、文化匯川、平安匯川、和諧匯川”,在“紅色轉折之城”崛起,朝著全面小康的道路奮力前行。

      實力匯川

      從發展邁向趕超

      在近幾年的經濟形勢圖上,開發區(匯川區)劃出了一道亮麗的曲線,平均增速14%以上,尤其是2011年創建區以來的最高增速。短短幾年間,匯川的發展成績令人驚嘆,發展“答卷”格外耀眼。

      既有量的擴張,更有質的提升,開發區(匯川區)經濟實力盡顯。梳理匯川經濟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其中轉折性、躍升性的可貴變化: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支柱產業的“托舉效應”形成……

      ——工業園區強勁發展,“聚變”中蘊藏效益。

      走進開發區(匯川區)高坪鎮工業園區:成功汽車投資35億元年產20萬輛微型汽車整車和20萬臺發動機生產線的項目實現了新車整車試線,高新產業園、特色產業園等工業產業園已現雛形。僅2012年1-5月,園區就完成工業總產值24.4億元,未來的北部工業園區將在這里崛起。

      工業強區,園區是“引擎”。匯川區深切地感受到,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必須把園區當做“特區”,扎扎實實地發展園區經濟。

      一個個投資過億的招商引資項目迅速落地,一個個百億級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一個個規模龐大的支柱產業正在崛起……按照“園中園”、“一園多區”的發展模式與“退城進園”政策的實施,開發區(匯川區)初步形成了以“軍工、機電、裝備制造”為主的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以“食品加工、機電”等為主的外高橋工業示范區,以“制藥、冰箱配套”為主的董公寺工業示范區、海爾配套工業示范區。園區已成為“工業強區”的重要載體,成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

      ——產業、科技融合提升競爭力,產學研凸顯“乘數效應”。

      2011年,由貴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開關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組建的“貴州電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獲得省科技廳授牌,開發區(匯川區)科技領域產學研踏上新征程。

      自2010年7月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開發區(匯川區)加快了泰豪科技園的規劃與建設步伐,高新企業的不斷入駐與各類科技項目涌現,為匯川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截至目前,共有219個項目被市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爭取資金5163萬元,比2011年全年增長38%,其中國家級計劃40項,省級計劃114項。

      “在下一步工作中,匯川將突出抓好科技和知識產權項目的申報和管理工作,通過科技和知識產權項目的實施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升匯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區委副書記汪立激動地說。

      ——圍繞商圈與旅游做文章,第三產業發展更為強勁。

      在開發區(匯川區)蘇州路商圈,賓館酒店、餐飲娛樂、商貿流通、休閑旅游、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繁榮發展,成為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相互交融的新都市城區典范。商圈對整體經濟的提升作用,為我們見證了用現代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所蘊含的巨大效益。

      近年來,開發區(匯川區)推進商圈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為核心,促進第三產業實力整體提升。僅“十一五”期間便累計完成三產增加值196.5億元,年均增長13.9%,不僅做大做強了港澳商圈、長沙路汽貿商圈和廣珠文化商圈,不斷優化城市經濟結構,還努力完善婁山關和海龍囤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婁山關休閑避暑旅游示范帶,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態勢喜人。

      宜居匯川

      滿足群眾新期待

      走進國家級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幢幢高樓大廈即刻映入眼簾。不同于現代都市的是,這些繁華卻是被青山綠水所環繞。這座城市現代科技與生態環境完美融匯的“宜居”景致令人感嘆。

      城鎮化是發展的助推器。然而在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鎮化并不僅僅是追求規模與速度,而是堅持在發展中建設“宜居匯川”,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宜居匯川,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實現全局并進。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按照“先拉框架后充實”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圍繞項目集中進行”的思路,注重產業功能、道路環境、建筑風貌的有機結合,做好開發區規劃工作。

      宜居匯川,堅持實現經濟總量與城市質量共增的優化發展。

      在匯川大道、紅河東路等14公里的城市“大動脈”上,拔地而起的不僅僅是鱗次櫛比的高樓,還有隨之帶動形成的城市物質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品味,三大商圈則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凸顯點”:汽車博覽會、美食文化節以及一大批精品社區的形成,成為了新區“改頭換貌”的亮麗名片。

      經濟總量上去了,城市品位與質量也要隨之增長,這才是真正把握城鎮化的內在本質與真諦。近五年來,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在45.1244億元的城建固定資產投資中,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5.9696億元,先后榮獲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等榮譽稱號,積極參與完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創建工作。

      宜居匯川,堅持持續發展增后勁,實現當前與未來兼顧。

      不允許浪費資源,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宜居環境建設的重要位置是“宜居匯川”建設的要義。開發區鼓勵企業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提倡清潔生產并發展綠色GDP,建立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發展模式的轉變,使開發區的資源消耗控制在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從根本上解決宜居城市環境協調問題。

      文化匯川

      形成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1992年,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在面臨諸多困難的艱苦環境中,憑借“苦干實干”的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氣魄,匯川硬是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紅色文化、土司文化、三線文化、開發區創業精神……近年來,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努力挖掘優質傳統文化資源,通過開展“重走路”體驗式教學、建設紅色教育品牌等方式自覺地把構筑“精神高地”融入到推進“四大戰略”、打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偉大實踐中。

      2007年以來,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村村通”工程累計安裝建設2200座,惠及43個行政村、398個村民組、農戶3680戶,全區電視覆蓋率達98%,廣播覆蓋率達100%。而2131公益性電影放映活動在5年的時間里更是走遍全區,累計放映1299場次,觀看人數超過10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開發區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區建圖書室117間、文體活動場所109個、農家書屋建成60個、農民文化活動家園12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匯川支中心1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3個點……不斷推出的“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等群眾性評選活動,促進了農村社區精神文明。

      隨著開發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活動的深入,該區不僅將形成“設施網絡化、供給多元化、機制長效化、城鄉一體化、服務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也將不斷繁榮開發區文化市場,重點加強文化創意設計園區建設,使之成為匯川文化的“硅谷”與廣大文化志士的創業熱土。

      平安匯川

      營造安居樂業氛圍

      安居樂業,是一方百姓的訴求。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秩序良好、安寧祥和的治安環境,平安匯川建設勢在必行。

      但是,作為全市的中心,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的平安建設怎樣搞?

      ——網格化管理防患于未然,筑就“平安匯川”有力保障。

      通過整合社區服務管理資源,開發區構建了區域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一體化的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運行模式。按照“合理布局、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著眼發展”的原則,以300-500戶、1000-1500人為網格單元,結合人口狀況、地理位置、樓院布局、便于服務等因素將社區(村)科學合理劃分為若干網格。

      每個網格單元的工作人員由鄉(鎮)社區(村)干部、低保協查員、勞動保障協管員、志愿者等人員組成,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獎懲。

      ——破解特殊群體管理困局,實現平安建設“全覆蓋”。

      沒有特殊人群的安定,社會整體平安也就無從談起。開發區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將具有相對固定工作和相對固定住所符合條件的農民工207人轉為城鎮居民;制定了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積極推行“一卡通”等居住證制度,實現流動人口管理由靜態向動態轉變,努力實現實有人口的實名、實數、實情、實時的“四實”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其中實名、實數管理達85%。

      ——積小安為大安,平安匯川建設以點到面循序漸進。

      在鞏固提升原有市、區級“平安社區”、“平安小區”、“平安村寨”的同時,開發區大力創建平安企業、平安單位、平安校園、平安醫院、平安家庭,創建累計進度均達到100%。義務治安員、安保“紅袖章”、義務巡邏隊等形式多樣的群防群治活動有序展開……

      不斷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新路徑,平安匯川的構建折射出可喜前景。通過績效考核,2012年上半年全區公眾安全感83.25%,人民群眾安全感從5年前的51.3%提升到81.53%,實現了逐年提高的目標。

      和諧匯川

      推動民生建設新發展

      在婁山關村,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與和諧的景象:巍巍婁山上樹木蔥翠,一座座具有“雕花窗、轉角樓、青磚白墻”等獨具地域特色與傳統民間文化特征的“黔北民居”,構成了一幅幅田園詩歌般的景致。

      最大的是民生,這已成為“和諧匯川”長期的堅守與追求。

      讓群眾幸福指數與GDP同步增長,這是匯川和諧的根本。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向全區作出的鄭重承諾正在逐漸實現。而這承諾的背后,是一串串數字與成就:

      主要農產品成倍增長。和1998年相比,全區糧食總產量增長6.5倍,油菜籽增長13.6倍,茶葉增長20倍,水果增長12.5倍,肉類增長4.4倍。特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20年來,全區組建了生豬、奶牛、鵪鶉、楊梅、花卉、蓮藕等產業協會56家,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2個,農村經紀人達260余人。設施農業農產品種植面積已達3660畝。有規模養殖116戶,養殖大戶1320戶。

      1992年建區之初,開發區僅有4個簡陋的農貿市場。20年后,開發區已形成電腦、電器、汽車、汽車配件、水果、煙酒、家具、食品、花鳥、農副產品等各類專業市場12個,集貿市場17個。2011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9.3億元,比1998年增長8.9倍,年均增長14.3%。預計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5億元。

      從當初的42所普通中小學擴展到117所, 教育的均衡發展極大地促進城鄉發展。截止目前,開發區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科研開發機構42個,其中其中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2家、企業技術中心1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7家、3個國家授權的試驗檢測平臺、院士工作站5家、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區現有有效發明專利240件,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5.3件。

      一個個愛心助貧、善心扶弱的活動成就了一批“民生品牌”。“居家養老”模式在新舟、航天、航宇等社區“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依托,民間服務組織為實體,社會各界與志愿者廣泛參與”的服務體系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條“老有所養”的社會管理路子。

      大力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實施藥品放心工程、基層醫療救治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截至2012年,參合率達98.8%,群眾基層就醫的藥費負擔明顯減輕。

      ……

      農村社區網格化范文第3篇

      黨的十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全面建設實業德江、活力德江、滿意德江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明確把德江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標志著德江縣科學發展開啟新航程。

      圍繞新機遇 發展新優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德江縣必須抓牢用活多重優惠政策疊加機遇,依托自身優勢,不斷夯實發展條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交通建設上,統籌抓好德江機場、火車樞紐站選址論證等前期工作,爭取昭通至黔江鐵路規劃建設盡快啟動;完成杭瑞高速德江段收尾工程,加快推進德沿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縣城至共和二級油路,力爭啟動德務高速公路和縣城至復興二級路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外環繞城線;大力實施326國道、303省道提級改造工程,新修300公里以上通村油路(水泥路),創建村村通客運示范鄉鎮。

      在水利建設上,加快長豐水庫工程建設,開工建設觀音灘中型水庫,完成沙灘中型水庫和朝溪、大木堯等小(一)型水庫前期工作,以及長豐川阡小(二)型水庫可研報告;大力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完成天井、大洞溝、龍洞灣、老鴉阡、土地溝、鬧竹坪等6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9處,解決3.2萬人飲水困難。

      在電力通訊建設上,開工建設龍泉220千伏和錢家110千伏變電站,建成復興、桶井、合興、沙溪、高山35千伏變電站;積極實施城鎮電網絕緣化建設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啟動500千伏變電站規劃編制工作。不斷完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廣播電視、電信、互聯網“三網”融合,實現城鄉信息一體化。

      今年是全省改革開放年,德江縣不僅要深化各方面改革,也要用更多的精力抓開放。重點加強金融生態改革,搭建銀政銀企平臺;加快建設城南金融街,主動對接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在德江設立分支機構;以實施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試點為契機,積極發展村鎮銀行,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力爭今年內新增新型農村金融組織40家、非金融組織10家;全面深化戶籍管理體制改革,大力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城;深化商務流通體制改革,積極融入黔中經濟圈、溝通成渝經濟圈,形成黔東北商貿中心。

      推動“三化同步”

      著力“一業振興”

      大力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德江縣將借助城北工業園區成功列入省級經濟開發區的新機遇,發展帶動示范性強的大企業,扶持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大企業并創建省級“511”中小企業示范園區。集中力量規劃建設關口片區、煎茶特色產業園區和烏江黃金水道物流園區,開工建設白酒產業園、畜產品和中藥材產業加工園,建成投產三諾機電產業園、洋山河生物制藥工程、生物質能發電等項目,要新增入駐企業50家以上,建成投產40家以上。鼓勵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滿足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需求。要繼續實施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確保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42%以上。

      大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德江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的戰略定位,以路網為引領,產業為支撐,高標準規劃引領城市建設,把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加快推進玉龍湖、惠田、多維國際等房開項目及綜合商貿城、大學城建設;完成共富路、城北70米大道、城區60個公交候車站臺建設;建成2個城市綜合體,啟動體育館、行政中心及城北新農村2號和3號道路建設。加快推進撤縣建市和擴權強鎮試點工作,大力實施煎茶鎮省級示范小城鎮、合興鎮市級示范小城鎮建設,啟動撤銷青龍鎮設立兩個辦事處及平原、共和撤鄉建鎮工作。加大城區、園區、集鎮的信息化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工程。

      大力實施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德江縣將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力度,擴大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規模,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規劃一批高水準、有特色的產業園區,集中力量實施“三個萬元”工程,在沙溪、合興、復興、煎茶、楓香溪、泉口等鄉鎮分步集中連片實施“6個一萬畝”工程,在規模化發展烤煙、茶葉、核桃、天麻、果蔬等優勢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精品大米和精品菜油特色產業。今年要新建無性系茶園4萬畝、種植核桃7.5萬畝、中藥材2萬畝、竹子2萬畝,發展精品水果0.5萬畝。建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發展路徑,把更多的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和城市居民。扎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美好家園。

      大力實施文化旅游發展戰略。德江縣將集中力量打造以儺文化、炸龍文化和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游品牌,啟動申報儺文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投入1000萬元重點打造扶陽古城,完善儺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著力打造“隋唐古邑·神韻儺鄉”旅游城市新形象,使“儺戲之鄉”這張名片變成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平臺。

      改善民生 創新管理

      今年,德江縣將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個標準,認真開展同步小康縣創建活動。大力推進民生事業,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加舒適的居住條件、更為優美的生活環境。

      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全面實施“9+3”義務教育及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大力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讓廣大家長放心子女進校園。進一步抓好新農合工作,確保參合率達98%以上。建立和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救助等制度,確保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確保今年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197套、城市棚戶區改造2000套,農村危房改造7000戶,新增城鎮就業4000人,努力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繼續實施“3個15萬元”、“婦惠家合”、“小額貸款”等惠民工程,扎實推進文化產業“三個一”工程,啟動實施“數字圖書進農家”工程,廣泛開展“送文化下鄉”、“四進社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圍繞人口計生“雙降”目標,大力實施創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工程,確保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咪咪爱|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亚洲黄色免费网址|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WWW|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