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合作社農戶模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實踐;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114-2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是我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主要類型之一。本文以永輝薯業為例,從現代農業的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以期提高我們對“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種經營模式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一、永輝薯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一)基本概況
社旗縣永輝薯業注冊資本2400萬元, 位于社旗縣城南工業園區內, 是一個集科研、基地、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于2009年8月開始建設,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現已建成集生產車間、辦公樓、科研室、宿舍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廠區,形成了年產3萬噸薯類食品深加工生產能力, 現有職工300多人,年產值2.6億元,利稅1800萬元。
永輝薯業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政策。實施“一業為主,綜合開發,重點突出,跨越發展”的戰略,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積極探索并開拓走現代農業經營之路,推進企業管理上水平,效益上臺階,規模大發展,致力打造社旗縣農產品深加工知名企業,公司用全新的經營理念、充足的資本、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生產工藝、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營銷網絡、優質的售后服務,打造產品質量和服務一流品牌,被南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省、市領導多次到永輝薯業觀摩指導,贏得省“重質守信示范單位”和“全國質量放心品牌”等榮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依托永輝薯業成立三個專業合作社,即“亞東農機合作社”、“新農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金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社員1500戶,入股土地0.7萬畝。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3臺,玉米收割機、聯合收割機24臺,農機具配套設備107套(臺),紅薯收獲機、花生收獲機21套(臺),大型鏟車、挖掘機各1臺,流動加油車1臺,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主要做法
1.流轉土地,形成規模
土地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農民積極性不高、連片經營難推進等問題,永輝薯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廣泛宣傳,其中針對外出務工人員每人發一封信,介紹土地流轉的優勢,建議他們把土地集中起來參與土地流轉。二是對比算帳引導。耐心幫助農民算清兩個帳。對于轉出方來講,集中流轉土地每畝收入比自己經營一年糧食的純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風險。另外還有不低的勞動務工收入。對轉入方來講,流轉土地發展煙薯生產,效益是種植糧食的五、六倍,怎么算都不吃虧。通過兩頭算帳,在利益上達成了一致,能夠實現“雙贏”,得到了農戶的初步認可。
永輝薯業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租賃。對于項目區農戶外出務工沒有精力組織生產和管理的土地,經雙方協商按照現行土地流轉價格進行承租,與農戶簽訂長期租賃合同。二是自愿入股。組織項目區擁有土地的農戶加入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折價入股并參與分紅,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管理, 社員除每畝地每年收益不低于租賃價值外,年終凈收益60%分配給社員股東,剩余40%作為風險基金。三是反租倒包。對有富裕勞動力的農戶,采取先以入股或出租方式流轉土地,再由合作社返租倒包給農戶。反租倒包戶負責看地、看水、追肥、施藥等管理,由合作社支付相應的管理勞務工資。
2.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永輝薯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實行了標準化生產。
(一)開展農業標準化服務。公司制定了不同農作物產品質量標準和作物栽培技術規程,申報農產品產地認證,向農戶提供技術資料,農產品品質和質量不斷提高,有效地促進了農業標準化進程。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制定了生產方案和標準化技術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二)生產經營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提供種苗、肥料等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按標準化流程組織生產,統一按保護價收購產品,統一加工,統一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永輝薯業設有專門的紅薯、煙葉育苗基地,引進豫薯王、梅營1號等高淀粉脫毒紅薯原種,引進云煙87等優良煙葉品種,由公司統一育苗,保證了煙、薯種苗的及時、足量供應。
二、永輝薯業評析
(一)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社旗縣是全國聞名的“三粉之鄉”,已經有三百多年的生產歷史。近年來,社旗縣立足歷史優勢,把三粉加工作為全縣的重點支柱產業,提出了“膨脹規模,拉長鏈條,加大技術改新,重點培育,強力推進”的發展思路,獲得了省紅薯三粉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和“賒店”牌三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認證。
永輝薯業正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傳統優勢,積極響應政府發展現代農業經濟的設計脈絡,抓住機遇、順應形勢,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取得了矚目的業績。
(二)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永輝薯業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通過“合作社”這個樞紐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依靠“公司”這個堅強后盾,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銜接的問題,疏通了農產品從土地到市場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資金、土地、勞動者、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在這個聯合體系中生產關系非常明晰,合作社的社員分別以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并參與分配,取得的收益對于參與的農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司通過深加工農業初級產品提高附加值,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富有活力。
(三)實現了規模經營
通過永輝薯業“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組織形式,把小規模的土地生產模式變成一定規模的土地經營模式,使得現代農業手段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提高了土地生產率。
永輝薯業按照不同類型及農戶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利益協調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后的土地便于采取機械作業,使現代化的裝備與技術手段有了用武之地,解決了由于農業勞動力轉移導致的農業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戶承包的耕地分散、經營規模太小的問題,從而能夠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永輝薯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由公司把利用率差的土地集中經營,使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長期安心工作,起到了一舉多得理想效果。
(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永輝薯業這個“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運用了“勞動分工”理論,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十分顯著。
從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永輝薯業從煙薯品種選定、種苗繁殖調運、商品煙薯大田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分工很明確,在生產實踐中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用工業化的手段加工農產品,不但降低了勞動成本,而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紅薯、煙葉生產過程中能用機械的就少用人力,鮮薯加工“三粉”、鮮煙葉烘烤均采用自動化、流水線工廠生產,成效顯著。
(五)實現了訂單農業
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 永輝薯業取得了大面積土地的使用權,從而能夠根據市場需要組織規模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2012年,在煙葉種植方面, 永輝薯業與國家煙草專賣機構簽訂了產銷合同,減輕了煙草專賣機構零散收購的壓力,也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在紅薯和淀粉生產方面,先后與河南天宇集團、韓國李氏株式會社簽訂供銷合同,避免了市場波動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六)促進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永輝薯業運作成功的重要一條原因是商品率最大化,永輝薯業基本上可以把從土地上生產的產品全部轉化為商品,生產的鮮薯不分品種、無論大小、也不管表皮光滑與裂縫統統進行加工,減少了鮮薯儲藏的損失,使鮮薯的商品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的鮮煙葉直接到烘烤廠烘烤,然后全部銷售,實現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七) 明顯增加了經濟效益
由于當前農村勞動力持續不斷的流失,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些經濟價值高,但耗工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縮小。目前社旗縣主要以小麥、玉米耗工量相對較小的農作物為主,畝均產值約為1800元/年,除去農藥化肥用工凈利潤每年700元左右。
(八) 發展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方式
永輝薯業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經驗,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1.變“外在的推動、被動的接受”為“內在的需求、主動的吸收”。對于永輝薯業來講,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認識已經十分深刻,他們對于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表現出的熱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們對于省內外技術發展及現狀的了解相當深刻,對于某些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嫻熟。這種由內部自身的需求而導致的農業技術普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變“單項技術的需求”為“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的需求”。由于公司經營涵蓋了煙葉、紅薯生產的“前、中、后”與“左、中、右”許多環節,所以他們對于技術的需求已不是單單的某一項所能夠滿足,就他們來說既需要育苗技術、又需要高產栽培技術、也需要加工技術,既需要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又需要市場營銷技術、還需要機械使用技術,這些技術的任何環節都直接與參與者的經濟效益相聯系,因此,全面駕馭這個技術體系對于公司的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3.變“著眼于產量的生物目標技術的需求”為“著眼于品質及效益的經濟目標技術的需求”。對于永輝薯業來說,可以把他們看成一個“經濟人”,他們生產的是商品,生產的目的是要到市場去交換,所以公司的中心任務是提高本身及其所有參與者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需要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的實用技術,在“高產、優質、高效”三大目標中“高效”放在首位,這一點也是現代農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農業現代化[EB/OL].360百科,2013-5-25.
[2]胡勝平.“農業現代化”的一點調研和思考[EB/OL].人民網――理論頻道,2012-1-18.
[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03-08.
[4]社旗縣政府辦公室.河南省社旗縣概況[EB/OL].社旗縣人民政府,2012-10-17.
土地使用權流轉合理與否、有序與否,是實現農業規?;洜I,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各地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的選擇因秉持因地制宜尋發展,公平效率共兼顧原則,在充分保證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的情況下,有重點、有計劃地穩步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
“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最大的亮點在于將土地統一規劃整理后,再進行“反租倒包”。在解決農民無地可種的尷尬處境的同時催生規模效應。并且,合作社經營下的參與式種植,又能使農民的農業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奠定基礎。但由于專業合作社是在公司企業的主導下成立的,所以,該種模式下的專業合作社能否真正成為保障農民利益的堅實砒柱,這里需要打上一個問號。不可否認,“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是德宏后谷咖啡有探索出的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成功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但其運行機制仍不夠成熟,特別是公司對專業合作社的掌控程度。因此,該模式還需進一步完善。
“公司+農戶”作價人股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農戶的土地使用權被以價值形態的形式長期確定下來,使農民權益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難的矛盾。同時,公司形式的經營管理是市場經濟形勢下的合理運作和良好選擇。也正因為是公司形式的運作管理,該種模式也對管理和相關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視自身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以及吸引優秀農業企業是該種模式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合作社+農戶”作價人股模式的特點一是充分依托龍頭企業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龍頭企業效益的高低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好壞相互影響。在企業的充分帶動下,既降低了合作社管理運營成本,又利于向其學習先進經驗管理方法,為今后長久發展做打算;二是預留資金后再二次分紅。在不影響農民正常收益的情況下預留公益金和風險金,利于提高抗風險和抗災害能力,為農業生產的不確定特性提前做準備。而該模式的關鍵點在于合作社與企業的合作管理、利益分配必須協調統一,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否則將難以維持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轉。
(二)對三種典型模式的比較
1.相同點
(1)三種模式下的土地流轉用途相同
三種模式下,土地流轉后均繼續用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而且是用于農業生產的規?;洜I,因此,在保證土地農用性質不動搖的基礎上,充分享受到了規模效益的巨大好處。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咖啡規模化種植,通過規?;N植和標準化管理,咖啡產量和質量都得以提升,從而進一步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清河村“公司+農戶”作價人股模式使得“烤煙+晚秋蔬菜+小春生產”的一年三茬的種植模式得以進行,既實現了農業產業規?;洜I,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早在2011年,清河村的烤煙產值就達52500元/hmZ以上,晚秋蔬菜達15000元/h廳以上,算上小春種植,平均產值超過75000元/hmZ;山邑村通過實施“合作社+農戶”的作價人股模式規?;N植荷花,著力打造蓮藕、蓮子以及荷葉茶等特色產品,同時進行蓮下水產業、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的開發經營,打造山邑新氣象,流出人民好生活。
(2)三種模式下合作社的新型經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2016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適度規模引領作用。在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引導下建立的專業合作社成為“反租倒包”,引導無地農民到流轉土地上進行標準化種植生產的有效平臺;清河村則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拓了烤煙、蔬菜等優勢農產品的市場;而山邑也通過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保持與康匯食品有限公司的穩定合作。
(3)兩種模式下的流轉形式相同
清河村“公司+農戶”的作價人股模式與山邑村所采用的“合作社+農戶”作價人股模式均是將土地使用權量化為股權后人股成立公司或合作社。此種形式的土地流轉,農民不但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增值收益,還可以選擇到合作社進行務工獲取勞務費。對青壯年勞動能力而言則可以全身心投人到外出務工的浪潮中去。不但盤活了農村土地,農民生產積極性也得到充分調動。
(4)兩種模式下的流轉主導相同
“公司+農戶”作價人股模式與“合作社+農戶”作價人股模式都是在村黨總支河村委會的主導下推行的。2008年,在姚安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清河村黨總支牽頭,以村委會為發起人動員全村708戶參與土地使用權流轉成立公司,形成村黨總支、村委會、公司“三塊牌子”和村“兩委”、公司董事會、經理部合為“一套班子”的組織模式;2013年,山邑村黨總支和村委會因地制宜地從自身優勢出發,在姚關鎮政府的擔保下,成功動員459戶農戶參與土地使用權流轉。
2.不同點
(1)流轉時間與流轉規模不同
“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最早始于1998年,當年公司就在“土地流轉、反租倒包”的基礎上建立合作社,經過近20年的探索實踐,又根據各地土地票賦情況,將合作社細分為需流轉土地的專業合作社和無需流轉土地,進行虛擬人股的股份合作社。在2010年,流轉土地用于咖啡種植的土地面積就達到1萬h耐,并且,此種模式已被推廣到臨滄等地的咖啡種植基地?!肮?農戶”作價人股的土地流轉模式始于2008年,當年清河全村69h耐土地全部被流轉用于規?;洜I。山邑村“合作社+農戶”作價人股模式在2013年開始,當年實現流轉全村土地67h耐,流轉效益明顯,當年山邑村農民人均收人到7160元,高于全縣3.6%。
(2)收益方式不同
“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農民收益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流轉金;二是基地勞務費;三是公司收購鮮果咖啡所得?!肮?農戶”作價人股模式下農民按股獲取收益,收益又由承諾分紅和彈性分紅構成,承諾分紅時人股之初公司向農戶承諾的每年10500元/hmZ地租,而彈性分紅則由公司當年盈利水平決定。此外,若農民選擇到公司務工,又可享有按市場價支付的報酬?!昂献魃?農戶”作價人股模式則是按股分紅預留公益金后再次二次分紅,同時,若農戶選擇到合作社務工也可獲取相應勞務工資。
(3)生產經營主體不同
“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的生產經營主體是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公司+農戶”作價人股模式則是以組建成的姚安清河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生產經營主體;“合作社+農戶”作價人股模式的生產經營則是在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的協調管理下進行。
(4)流轉流程不同
①“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圖1):
關鍵詞:合作社;市場功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合作社的集體生產模式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利法寶。我國的農業合作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不斷進步,依次經歷了合作化、、經濟合作社三個時期,主要是將個人的生產所有物變成集體的,參與合作社的人員必須聽從組織的指揮,共同勞作,共同生產,共同盈利的集體合作的生產形式。因此人們對合作社模式下的生產熱情比較高,而且自愿參與,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至今仍被人們大力推崇和發展。
一、合作社的功能
1.合作社的議價功能
議價是我國的供銷合作社商業和國營商業根據市場的實際供需情況,同商品的賣家或買家進行議定的價格。合作社作為一種提高經濟發展效益的生產模式具有提高合作參與者在當下經濟市場下的議價能力。但是由于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體系還不夠健全以及等因素,合作社市場下所具備的議價功能在很多方面還得不到完善,因此合作社的議價不能全靠市場機制來調節。集體組織下的議價結果不僅使生產作物的價格在市場中比較能夠滿足生產勞作者的收益,而且也大大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成本。例如很多其他國家的農業合作社組織也是這樣的,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站在勞動者的利益上與市場收購人員進行價格上的商議,解決了單個勞動者不擅長議價的問題,也更加幫助國家相關政府了解民情,而且也使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地位得到不斷提升。現階段我國農業勞作者的生產效益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議價時與其余產業不平等交換,嚴重虧損導致的。
2.合作社具有自由退出機制
合作社具有非常自由的進退機制,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傳統合作機制的效益。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不能自由退出機制下的合作模式使得合作社變成了一次性的賭博,一旦敗了就徹底敗了,這就導致合作社參與者的效益危險性很大,無法維持合作社自我實施的組織協約,因此合作社的自由退出機制有力改善了前期傳統合作社的虧損狀況。
3.合作社的服務特性
合作社主要就是人們為了給自己的生產勞作提供更多可行的集體經營組織。而且在國際綱領上規定的合作社,最大的特點就是為合作參與者提供服務功能。當然不同性質的合作社所具備的服務特性也有所不同。例如農業合作社就是許多農民集合起來為他們的生產營銷更好服務的一種商業發展模式;生產社則是人們集合起來進行栽種、灌溉、保護等方面提供更有利于人們生產合作的服務;而供銷合作社主要是為參與者提高大量市場信息,拓寬銷售渠道,保障人民生產效益的合作組織。因此合作社的服務面覆蓋各個領域,有利保證人們的生產不受虧損,得到更大的生產效益。而且隨著經濟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合作社的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建立健全。與此同時,合作社對內部人員進行非贏利及返還利潤制度也極大表現出了合作社的服務特性。
4.合作社是國家與農民及其他國家之間的有利合作組織
隨著合作社體制的不斷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在農業上都實行了合作社生產模式。與此同時合作社的功能及組織形式也在不斷得到補充和創新,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合作社的宗旨就是為了集體合作生產的農民提供更有利于加快生產,保障農民效益的服務,與農民是密不可分的,并在市場中扮演著農民與政府以及其他生產團體的傳話筒角色,讓他們之間更好地參與溝通,并且盡可能為農戶爭取更大的利益。雖然我國合作社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一種組織性產物,但是在與國際接軌時,即與國際上通行的面向市場型合作社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使得在很多情況下合作社的功能發生了質地性的變化。因此我國應該對傳統意義上的合作社進行揚棄,對于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體制進行有選擇性學習接納,根據市場的發展和經濟的需求進行有利的改良。
二、傳統合作社的創新
1.明確合作社的產權,特別是農民的私有產權
市場體制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清晰明了的產權規定制度,因此明確合作社的產權問題是合作社改良的當務之急。在我國農業的發展中,農戶已然發展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產經營的經濟實體,因此應該合理對待農戶所擁有的私有產權,不僅要尊重,還要進行相關制度的維護,避免農戶在產權問題上吃虧,導致生產效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
2.將生產單一轉變為多種市場服務
我國的合作社有史以來,生產服務性都比較單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制的不斷進步,這已經不能再繼續滿足農民對于合作社的服務需求,因此為了讓農民更好地生產發展,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進步,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社在市場中的服務功能,合作社應該根據農戶的需求,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添加更多的可行功能。例如在生產合作社內部開展一些專業生產的服務項目,如在給農戶提供栽種、養護等服務的基礎上,解決好農戶生產費用入不敷出的情況,并提供銷售渠道方面的大量信息,以便提高農戶的生產收益。如此一來,更多的服務項目就更加有利于合作社在更多方面的工作上得到很好地服務和保障,切實保護農民的生產效益。與此同時,合作社也應該在服務多向性方面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根據農戶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提供更多利于農戶生產勞作的服務,促進我國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結語:
傳統的合作社在我國的農業領域一直延續至今,幫助我國的農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合作社制度。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有的合作社模式已經不能在滿足農戶的需求了,因此我們應該進傳統的合作社進行改進,根據國際上通行的面向型合作社模式進行原有體制的創新,并且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可行,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在市場中的功能。特別要注意合作社的改進是對一些服務模式進行揚棄,取而代之的是更有利于人們生產和發展的合作經營模式,而不是對傳統合作社的拋棄,是對傳統合作社的服務本質進行更嚴謹,跟深刻的說明和規范。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 信貸支持 融資
一、農民專業合作發展基本情況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43個,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占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4.12%。其中種植類192個,占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79.01%,其中星級農民合作社8個,占種植類農民合作社的4.17%;養殖類22個,占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9.05%,其中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占養殖類農民合作社的4.54%;農機類18個,占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7.41%;其他類11個,占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的4.53%,其中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占其他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9.09%。專業合作社社員總數為8206個,其中種植類6625個、養殖類440個、農機類349個、其他類792個,分別占專業合作社員總數的80.73%、4.63%、4.25%、9.65%。其中農民成員個數為8047個,占全部專業合作社總數的98.06%,其中種植類6606個、養殖類380個、農機類349個、其他類712個,分別占農民成員個數的82.09%、4.72%、4.33%、8.85%。土地流轉入專業合作社的面積為6118畝,全部是種植類,養殖類都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養殖,農機類基本上都是以農機具入股,其他類中基本上都是已現金形式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情況基本是零。
二、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情況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貸款支持情況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縣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機構只有一家,獲得貸款支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只有二家,占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0.82%。累計發放貸款250萬元,貸款余額為50萬元,同比減少125.75萬元。
(二)金融機構對農民合作社推出的信貸產品及服務模式發展情況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型的少,我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總個數為243個,真正能運營的能達50%左右,再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少,達不到貸款條件,滿足不了專業合作社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要,而金融機構近幾年來發放的都是農戶聯保貸款,基本上沒有“龍頭企業+合作社+社員(農戶)”、“合作社+社員(農戶)”農業生產組織模式,金融機構共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發放貸款大約在近3億元左右,利率為8.7%、10.656%、1458%,期限為一年。
(三)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典型經驗
目前林口縣金融機構只有農村信用社為龍爪鎮紅林村林口縣紅林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該社2009年組建,注冊資金500萬元,截至目前,該社發展社員230戶,占全村戶數的75%,2012年被國家權威部門授予“中國紅樹莓第一村”稱號。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員”模式運營,為社員實行生產、技術、管理、服務、銷售“五個統一”服務。合作社為社員統一購置苗木,統一栽培品種,全社主栽費爾杜德、哈瑞太茲,按照歐盟有機食品技術標準生產和管理,制定統一的技術規程,配套應用程控微噴,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由合作社協調龍頭企業統一銷售,統一使用“紅林之莓”品牌,實現了紅樹莓產業規?;洜I,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目前種植樹莓1500畝,盛果500畝,非盛果1000畝,畝產收入7000~10000元左右。龍爪鎮信用社2013年給社員貸款400萬元,都是通過五戶聯保貸款形式得到的信貸支持,2014年以專業合作名譽貸款200萬元,現已全部還清。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存在的困難及障礙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突出融資需求主要是擴大經營規模,如龍爪鎮紅林村林口縣紅林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購進設備、果盤和擴建冷庫。
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主要是用于購進種子、化肥和農藥等生產資料。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不足,難以滿足抵押貸款要求。
三是貸款利率太高,難以承擔。
四是農村信用社實行了新的貸款方式,實行農戶互保,授信額度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去年農戶貸款基本都在5~10萬元左右,今年按照新授信計算方法,農戶貸款額度基本在3~5萬元左右,很難滿足農戶資金需求。
四、完善做好金融支持專業合作社相關建議
一是引導金融機構轉變觀念,加大調研力度,結合自身信貸方式,按照2013年中發1號文件關于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加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要求,創新金融融資方式和金融產品,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支持力度。
二是加強扶持力度。政策上的扶持是推動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中央、省、市的各項惠農政策,各級財政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項資金要及時撥付到位,在稅收優惠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的農民產品,應按規定減免稅收。
關鍵詞:農超對接;標準蔬菜園;農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37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43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Standard Vegetable Garden
――The Example of Huiyousanxing Standard Vegetable Garden in Hebei Province
FENG Yu-qing, BIAN Xiao-xi, MAO Yu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aking Huiyousanxing Vegetable Garden in Zhuozhou city of Hebei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causes,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tern were analyzed. The accomplishment and effects on local agriculture transition of the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were summarized. In addition, the problems of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were pointed out,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armer-supermarket direct supply; standard vegetable garden;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自2010年河北省涿州市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蔬菜產業示范縣”和“環首都經濟圈綠色有機蔬菜基地”以來,涿州市以建設“京南第一菜園”為目標,按照“企業投資建設、土地整建制流轉、農場化運行管理”的發展模式,加快標準蔬菜園建設實施步伐,蔬菜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農超對接是農業轉型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本質是將眾多小生產的農戶與擁有大市場的超市進行對接,實現產銷一體化,幫助農戶和超市均從中收益。學界已對現代農業轉型農超對接模式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胡定寰[1,2]基于超市內外因兩個因素研究了農超對接的動因,總結提出了“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家樂福模式、“超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戶”的麥德龍模式、“超市+基地+農戶”的山東家家悅模式共3種發展模式。閆金玲等[3]針對“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農超對接模式進行研究,通過建立制約因素指標體系的方法對典型合作社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影響因素重要程度排序。周煥等[4]指出目前農超對接的開展主要采取“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模式單一、農民生產技術不夠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其發展速度和范圍。盧志丹等[5]對河北省農超對接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多個角度對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進程進行了展望。靳俊喜[6]對農產品農超對接模式發展的機理和相關政策進行了研究。
惠友三興蔬菜園作為涿州市政府重點扶持的標準蔬菜示范園之一,是當地農超對接的典型代表,其在進行農超對接模式創新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阻礙和困難,如何克服困難、促進農超對接進一步發展、推動現代農業轉型,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1 農超對接的原因及其主要模式
1.1 超市選擇農超對接的原因
1)政府的支持。超市選擇農超對接的重要原因是河北省政府支持“蔬菜進京”,支持建立標準蔬菜園,政府鼓勵建立合作社,并給予一定補貼。在惠友三興蔬菜園建立的三年內,政府每年對蔬菜大棚給予7 500元/hm2的財政補貼。
2)穩定的貨源。標準蔬菜園可以為超市提供穩定的貨源,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相于建立蔬菜生產基地,為超市持久供貨。
3)價格低廉。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紀人等作為農產品常規流通的中間環節,都會提取部分利潤,使得超市得到的農產品價格提高。而農超對接削減了供應鏈低效冗余的中間環節,能夠實現多方主體利益共贏[7]。超市直接從合作社收購的農產品價格低廉,有助于提高超市的凈利潤。
1.2 農戶選擇農超對接的原因
1)降低成本。農超對接促進了農戶采用統一的生產方式,有利于形成規?;洜I,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此外,農超對接也減少了農戶自主銷售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因此,農戶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為了節約成本和增加凈收入,會在恰當的條件下通過農超對接銷售農產品。
2)穩定的銷售渠道。農超對接為農戶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超市同農戶簽訂農產品采購合同,形成較為穩定的契約關系,這為農戶提供了保證,降低了農產品銷售的風險。
1.3 農超對接的主要模式
通過調查,總結出目前河北省已有的農超對接的模式大致為以下幾種(圖1)。
1)“超市+農戶”模式:超市直接與大型農戶簽訂農產品采購合同,沒有農業合作社作為中間環節,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2)“超市+農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超市通過與農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采購合同,農產品從分散的農戶手中通過超市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3)“超市+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龍頭企業通過整合分散農戶的農產品,將農產品集中銷售給超市,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4)“超市+批發市場+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將分散農戶的農產品集中運輸到農產品批發市場,而中小型超市直接與產地批發市場建立供銷關系,購買大宗農產品,可以減少中間成本。
5)“超市+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及生產基地+農戶”模式:超市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及生產基地,實現產銷一體化。
2 河北省涿州市惠友三興蔬菜園案例分析
2.1 惠友三d蔬菜園的基本情況
惠友三興蔬菜園從屬于河北省惠友公司,該公司旗下的河北省惠友超市共擁有70余家直營超市(統計截至2016年8月11日),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保定市和石家莊市。
惠友三興蔬菜園成立于2010年,當時合作社有50余戶。由于蔬菜園可以為農戶提供統一的農資采購、產品運輸和銷售服務,減少了農戶的交易成本,而且蔬菜園以高于批發市場的價格對園區蔬菜進行收購,許多附近村莊的農戶愿意加入蔬菜園。截至2016年8月,惠友三興蔬菜園的園區內部種植面積約為67 hm2,共有100個蔬菜溫室大棚。蔬菜園合作農戶有320~330戶,社員種植面積約為133 hm2,社員的土地并未入股。農地主要種植作物為茄果類,例如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絲瓜和苦瓜等,這些蔬菜部分已經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2.2 惠友三興蔬菜園的運行機制
2.2.1 統一采購農資,統一生產、運輸與銷售 惠友三興蔬菜園與農資供應商建立了契約關系,以較低價格統一購買農資。例如,蔬菜園與化肥經銷商簽訂合同,對于農業大戶,農戶先使用化肥,半年或一年后結清錢款;對于農業小戶,農戶購買化肥當次結清。加入蔬菜園的農戶購買化肥可比其他農戶每袋便宜3~5元,平均每公頃土地可以節省農藥、化肥 1 500~3 000元。
在生產過程中,蔬菜園保證生產過程統一,農藥限量使用。蔬菜園的技術員會在需要種植新品種時對農戶進行培訓,包括種植方法、農藥與化肥的具體使用方法等。在有氣候災害時,技術員也會到農地上進行查看并提供幫助。
在收購方面,集體收獲比農戶個人收獲成本更低。加入蔬菜園的農戶不僅可以通過集體采購農資降低投入成本,還可以通過集體收購、蔬菜園聯系物流運輸來節約運輸成本及交易成本,減少新鮮蔬菜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還可節省時間成本,減少雇傭成本,將產品運輸、尋找市場與議價銷售的時間用于個人收獲蔬菜,農戶的凈利潤大大提高。蔬菜園也通過統一收購農產品為農戶提供了穩定銷路,代替農民開拓市場,降低了農民的風險。
2.2.2 蔬菜銷售途徑 蔬菜園的蔬菜主要通過惠友超市銷售。在距離蔬菜園約10 km有與其建立契約關系的物流公司,蔬菜收獲后,由物流公司將蔬菜運輸至分檢車間,分檢車間立即對蔬菜進行分檢,次日上午由汽車運輸至河北省各大惠友連鎖超市。蔬菜收獲量較大時,在為惠友超市供貨之余,蔬菜園還會將蔬菜通過第三方物流運送至北京新發地市場進行銷售。
2.2.3 產品包裝與品牌建設 蔬菜銷售時分為精細包裝和無包裝。進行精細包裝的蔬菜會在物流公司的包裝車間進行精細包裝成盒或套袋。精包裝蔬菜目前處于推廣期,明確注明“惠友三興”品牌,以綠色食品為賣點進行銷售,以高質量獲取較高價格。這也是蔬菜園的發展方向,走綠色食品之路,提高產品質量和價格,擴大銷量,開發中高端市場。無包裝的蔬菜經過分檢后直接運送至超市以普通價格銷售。
2.2.4 蔬菜園利潤情況 蔬菜園運營和生產的總成本相對較高。一方面投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固定成本較大;另一方面生產綠色農產品的成本較高,蔬菜園在育苗、施肥和人工雇傭等方面的成本較大。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普通蔬菜與綠色蔬菜的外表并無明顯差異,大部分消費者往往忽視蔬菜的質量差異,傾向于選擇價格低廉的普通蔬菜。調查結果顯示,惠友三興蔬菜園在北京銷售的某種有機蔬菜定價為7~8元/盒,同類普通蔬菜定價2元/盒。有機蔬菜銷售量約為2盒/d,而普通蔬菜銷售量為200盒/d。由于蔬菜需要保鮮,貯藏滯銷的蔬菜會增加超市的成本。為了擴大綠色蔬菜的銷量,超市常常被迫降低價格,同時也降低了銷售綠色農產品的凈利潤。
2.3 當地農超對接的成效與影響
惠友三興蔬菜園采用“超市+合作社+農戶”的農超對接模式,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建立了“惠友三興”綠色食品品牌,實現了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并促進了當地農業轉型。農超對接的成效與影響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1)統一生產方式,實現規模化經營?;萦讶d蔬菜園統一采購農資、統一生產方式、統一將農產品進行運輸與銷售,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實現了當地農業的規?;洜I,有助于促進當地的農業轉型。
2)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價格,實現多方主體利益共贏。農超對接削減了供應鏈低效冗余的中間環節,有助于降低和穩定農產品價格,增加各方的凈收益,實現多方主體利益共贏。
3)生產綠色農產品,提高了產品質量?;萦讶d蔬菜園以生產高質量的綠色農產品為特色,將蔬菜銷往河北省各大超市,為超市提供了高質量的農產品和穩定的貨源。
4)建立起特色農產品品牌。對部分農產品進行精細包裝,并標明“惠友三興”品牌,逐步實現品牌效應,使綠色產品物有所值,有利于開發中高端市場。
2.4 目前農超對接存在的問題
1)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可度低。通過標準蔬菜園生產的綠色蔬菜到超市消費者認可度并不高,可能由于消費者對于綠色食品的認知有限、消費能力有限、綠色食品宣傳力度不足、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外觀無明顯差別等原因,綠色蔬菜以高于普通蔬菜的價格在超市N量不大,只得被迫降價。
2)政府補貼較低。由于政府的財政支出有限,當地對于蔬菜園的補貼只限于成立的前三年,這對于合作社的成立以及長期經營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合作社了解到北京地區對于合作社的溫室大棚提供長期補貼,而當地的補貼力度明顯低于北京地區,心理落差較大,缺乏經營合作社的積極性。
3)農戶認知有限。由于農戶對于“蔬菜進京”,以及政府支持建立合作社、創立河北省標準蔬菜示范園不夠了解。再加上合作社作為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會提取部分利潤,農民在合作社的銷售價格可能比在批發市場上的批發價格低,部分農民在加入合作社后很快便退出合作社進行個體經營,將產品銷往批發市場,農戶與合作社變為競爭關系。有時甚至出現政府對合作社的補貼還未到賬,社員就已經大范圍退出的局面,使得當地很多合作社有名無實,也浪費了政府的補貼資金。
4)農村勞動力不足。蔬菜園曾經計劃將溫室大棚承包給個人或者要求農戶承包并保證一定的產量,但是由于村莊內勞動力十分有限,青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村莊內務農的農民大部分為50歲以上的婦女,她們工作能力有限,且家中自留地也需要耕種,還要照顧家庭,因此都無法滿足蔬菜園的承包要求。
5)合作社銷路不穩定。惠友三興蔬菜園由于有惠友超市作為依托,可以保證穩定銷路,但是農戶建立的合作社卻無穩定銷路。由于超市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規模要求較大,合作社難以達到規?;a,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超市的收購需要,超市的規模與合作社的規模不對等,合作社處于弱勢地位,超市難以與合作社簽訂農業訂單。此外,農戶與合作社追求利潤最大化,由于天氣變化、市場變化等原因,每年的農產品價格十分不穩定,合作社考慮到自身利益,不愿與超市簽訂定價合同。
6)超市與合作社、農戶難以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在農超對接過程中,超市有時不愿與合作社合作,因為合作社作為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需要賺取一定的利潤,這就增加了超市采購農產品的成本;而超市通過農超對接采購農產品的重要原因是可以減少產品流通環節,降低產品采購成本,降低產品的市場價格,以平價銷售給消費者,通過合作社進行采購則難以達到此目的。
經過調查發現,超市往往也無法與農戶簽訂合同,原因為超市不一定會提供給農戶最高的收獲價格。例如,在氣候災害導致桃子減產時,桃子價格會提高,農戶會尋找銷售價格最高的銷售途徑,而放棄將桃子銷售給超市;盡管超市與農戶簽訂了合同,并支付了定金,在農戶發現有其他更高價格的銷售路徑時,農戶也會違約,并將定金歸還給超市。因此,農戶與超市不再建立合同關系。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通過對惠友三興蔬菜園進行案例分析,從運作機制、成效與影響和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對案例進行深刻剖析,得出以下結論。
1)惠友三興蔬菜園作為涿州市政府重點扶持的標準蔬菜示范園之一,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并取得了成效,例如統一生產方式、實現規模化經營、減少流通環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建設特色品牌等。該蔬菜園采用農超對接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農業轉型。
2)制約農超對接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①由于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可度較低,標準蔬菜園的綠色農產品銷售價格被迫降低,影響了蔬菜園生產綠色蔬菜的積極性。②政府對蔬菜溫室大棚的補貼不足,降低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③隨著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十分匱乏,制約了農超對接的發展。④由于超市的規模與合作社的規模不對等,合作社處于弱勢地位,超市難以與合作社簽訂農業訂單,因此合作社銷路十分不穩定,降低了農戶成立合作社并進行農超對接的積極性。⑤由于農戶、合作社與超市作為三種經濟主體,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無法形成穩定的契約關系,阻礙了訂單農業的形成進程,抑制了農超對接的發展。
4.2 建議
1)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度,大力宣傳綠色產品的優點,開拓綠色農產品市場。
2)政府需要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生產基地。需要加大對溫室大棚的補貼力度,延長補貼周期,增加補貼金額,鼓勵龍頭企業建立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規?;洜I。
3)政府可以借鑒日本農超對接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大規模的集配中心,推行生產基地――集配中心――消費者或生產基地――集配中心――超市的直接交易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并通過集配中心的集中化管理,集中采購與發貨,使農產品的流通模式更加系統化、企業化和現代化,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但是從中國的現狀來看,要想使這種發展模式達到一定的規模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時間。
4)適當實施農產品收購保護價、適當降低超市入市門檻,并建立收益返還機制,以提高各經濟主體參與農超對接的積極性[8]。監管市場價格的波動,保證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制定規范的超市農產品價格標準,防止出現超市農產品價格失調的情況。
5)有效實施農超對接要發揮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作用,政府通過組織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本地產業基礎好、產品規模大、品牌質量優、農戶成員多的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開展對接活動,引導建立直接供應超市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穩定的農產品購銷合作關系[9],因地制宜地采取一體化對接、市場化對接或聯盟化對接等模式[10]。
6)利用現代技術加強農超對接的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農超對接和產銷銜接的網上交易平臺,農超對接信息,實現網上對接,促進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11]。
參考文獻:
[1] 胡定寰.“農超對接”怎樣做?[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胡定寰.幾種成熟的農超對接模式[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1(12):20-22.
[3] 閆金玲,趙慧峰,薛永杰.基于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的農超對接制約因素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3):189-191.
[4] 周 煥,姜彥坤.“農超對接”發展模式新思路[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1,23(3):82-94.
[5] 盧志丹,路 劍.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河北省“農超對接”績效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1):185-188.
[6] 靳俊喜.農產品“農超對接”模式發展的機理與政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7] 李 瑩,楊偉民,張 侃,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超對接”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5):65-71.
[8] 王志剛,李騰飛,黃圣男,等.基于Shapley值法的農超對接收益分配分析――以北京市綠富隆蔬菜產銷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3(5):88-96.
[9] 熊會兵,肖文韜.“農超對接”實施條件與模式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