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見《北京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建立與功能區劃分》一文[2].
2生物多樣性價值計算方法
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所包括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所提供的具有經濟意義的價值.Mcneely將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分為可利用價值(Usevalue,UV)和非利用價值(Non-usevalues,NUV),可利用價值可以被進一步劃分為直接利用價值(directusevalues,DUV)、間接利用價值(indirectusevalues,IUV)和可選擇價值(optionvalues,OV),即可能的利用價值.非利用價值主要是存在價值(Existencevalues,EV)[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93年編寫的《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指南》[4]中將生物多樣性價值分為:顯著實物形式的直接價值、無顯著實物形式的直接價值、間接價值、選擇價值、消極價值(Passiveuses).
對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分類,國外還提出其它系統,但與前二者在實質上差異不大.根據生物多樣性各方面內容的不同價值體現形式,通常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對其進行評價[5]:①基于市場的經濟評價———市場定價與替代消費(有市場存在的物品和服務),包括直接市場價值法、替代花費法和生產成本法;②基于替代品市場的經濟評價———環境偏好顯示(觀察人們的市場行為而推測其顯示的偏好),包括旅行費用法、享樂價值法(HPM)、規避行為和防護費用法(DE)等;③基于無市場公共物品的評價方法———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包括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法、條件價值法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計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方法見式(1):TEV=f(DUV,IUV,OV,QOV,BV,EV)(1)式中,TEV—總經濟價值;DUV—直接使用價值;IUV—間接使用價值;OV—選擇價值(包括BV);QOV—半選擇價值(QuasiOptionValue);BV—遺產價值(BequestValue);EV—存在價值.其中,DUV,IUV,OV,QOV屬于使用價值;BV和EV屬于非使用價值.我國在1994年國家科委組織的自然資源核算研究中,將森林資源環境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并提到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的概念.1998年2月由國家環保局出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將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分為三個方面:①使用價值(即被人類作為資源使用的價值),又分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的價值(生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建筑和家具材料、藥物及其它工業原料)和非消費性的價值(提供人類欣賞的對象);間接使用價值(即生態功能,指間接地支持和保護經濟活動和財產的環境調節功能,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鞏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蝕、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氣候、吸收污染物,并作為CO2的匯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等等).②選擇價值(即潛在價值,為后人提供選擇機會的價值).③
存在價值(即倫理或道德價值,自然界多種多樣極其繁雜的物種及其系統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功能的保持及其結構的穩定,無論發生什么災害,總有許多種會保存下來,繼續功能運作,使自然界的動態平衡不致遭到瓦解).按照我國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分類,本文主要探討評價了使用價值,包括活立木價值、經濟植物資源、森林旅游價值等直接使用價值和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價
3•1直接使用價值
3•1•1消費性價值
在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系統中,消費性的價值主要包括活立木價值、藥材價值、食用野果、野菜價值、菌類價值、畜牧養殖價值等幾個方面.(1)活立木價值(V活立木)根據全國主要樹種標準序列立木林價和喇叭溝門森林資源統計資料,計算活立木價值.(2)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根據調查資料進行統計計算,1998年林區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為657•99萬元,實際利用價值為65•86萬元.野果及其它林副產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野果野果種類較多,但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種類主要為野山楂、榛子、毛榛、酸棗、山杏等[7,8].經過對林區野果儲量及居民家庭采收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出5種主要野果總價值為12•79萬元,居民采收野果收入為5•66萬元.②藥材根據樣地調查資料和聚類方法進行林區內各藥用植物資源[9]、儲量的計算.經統計,林區內所分布的28種儲量大、經常收購藥材的價值為1802•61萬元,以此作為藥材的儲蓄量價值,按照藥材的平均生長年限3年計算,則每年藥材資源產生的價值為600•8萬元,實際調查統計林區居民依靠藥材年收入為15•8萬元.③食用菌食用菌類包括榛蘑、草蘑、木耳等,食用菌價值以居民實際收入進行計算,經過統計,居民食用菌年收入44•4萬元.(3)畜牧養殖價值1998年,喇叭溝門林區畜牧養殖業總產值155•3萬元,養殖種類主要包括牛、羊、豬、鴨和養蜂等.畜牧養殖不能完全依賴森林系統獲取食物,在計算該林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畜牧養殖價值時,以畜牧養殖業當年產值的一半進行計算,則畜牧養殖價值為77•65萬元.
3•1•2非消費性價值
非消費性價值應包括科學研究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時間序列里,服務價值是個不確定數值.由于喇叭溝門林區的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動較少,本項目主要評估其旅游價值.估計旅游價值一般采用旅行費用支出法計算和統計.游行費用支出包括交通費用、住宿費用、門票及服務費用.1998年喇叭溝門鄉門票純收入僅有2萬元,實際應收約4萬元,估計游客人數為4000人.假設游客逗留2d,按最低消費35元/(人•d)計算,則食宿費用約28萬元;如果每4人使用一次導游和馬車(每次20元左右),則服務費用約2萬元.如果按此推算,1998年旅游業產值為34萬元,凈利潤約23萬元.由于該區旅游業剛剛興起,正處于投資建設階段,游客人數目前較少.如果采用旅行費用支出法評估,旅游價值可能偏低.截止1998年底,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總投資額約1060萬元左右.根據投資決策,投資成本將在5~10a左右的時間收回.當地旅游部門收益的是游客的住宿費用、門票及服務費用,并不包括交通費用.可以認為,投資額和銀行存款利息是未來幾年的旅游價值的最低值.如果10a收回成本,則平均每年的最低產值應為190萬元左右.
3•2間接使用價值
間接使用價值主要通過生態功能體現,反映在①提供生態系統演替與生物進化所需要的豐富的物種與遺傳資源;②是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主要是有機物質的生產、CO2的固定、O2的釋放、重要污染物質降解以及在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的生態功能作用[10],可應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等方法評價其經濟價值.
3•2•1有機物質的生產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合成有機物質,是生物鏈中有機物的第一性生產者和生物能量的積累者.地球上植物生物產量約占全球生物產量的99%,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產量又占植物生物產量的90%.
3.2.2固定CO2與釋放O2
由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6nCO2264+6nH2OnC6H12O6180+6nO2192(C6H10O5)162可推算出植物體固定有機物質與吸收CO2、釋放O2之間的關系,即生成162g多糖有機物質,可吸收264gCO2,釋放192gO2.也就是植物體每積累1g干物質,可以固定1.63gCO2,釋放1.19gO2.據此可估算出喇叭溝門林區每年固定CO2與釋放O2的數量.
3.2.2.1CO2的貯存與固定
根據喇叭溝門林區各主要植被類型的總生物量與總生產力,計算出林區CO2的總儲存量為5.48×106t,CO2的年固定量為3.89×105t.對于固定CO2經濟價值的計算,目前國際上主要有兩種方法,即碳稅法和造林成本法[5].碳稅法是根據政府部門為了限制向大氣中排放CO2數量,而征收向大氣中排放CO2的稅費標準來計算森林植物固定CO2的經濟價值.目前,瑞典的碳稅率得到較多人的認可,即0.15美元/kg碳.造林成本法是依據所造林分吸收大氣中的CO2的數量與造林的費用之間的關系來推算森林固定CO2的價值.FAO(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表明,熱帶森林固碳的造林成本為24~31美元/t碳;美國國家環保局研究結果,北寒帶、溫帶和熱帶各類森林固定CO2成本小于30美元/t碳;在中國,木材成本為240.03元/m3,折合260.9元/t碳,換算為71.15元/tCO2計算,每年固定的CO2總經濟價值為2767.6萬元.以瑞典提議的碳稅為0.15美元/kg碳,并將此碳稅換算為固定CO2率,即為40.94美元/tCO2,根據此值計算喇叭溝門生態系統每年固定CO2總經濟價值為13218.3萬元,二者平均值為7993.0萬元.
3.2.2.2O2的釋放及價值
O2的釋放量與CO2固定量的計算方法相同,也是根據光合反應中固定有機物與釋放O2的關系來計算,即植物體每積累1g干物質,可以釋放1.19gO2.據此可估算出喇叭溝門林區O2的年釋放量為2.84×105t.所釋放O2的經濟價值,可用造林成本法與工業氧價格替代法來計算.造林成本法中,以目前中國杉木、馬尾松、泡桐3種樹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折合352.93元/tO2計算,為10023.2萬元.工業氧價格替代法中,以工業氧的現價0.4元/kgO2來計算,為11360.0萬元,二者平均值為10691.6萬元.
3.2.3營養物質的循環與貯存
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循環流動,其中的一部分營養物質合成各種有機物后參與生物體的構建.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主要表現為木材、林副產品和枯枝落葉而提供給外部環境,或在植物中保存,或歸還于土壤,因而這部分營養物質避免了養分受雨水淋洗的直接流失.植物體所固定的這部分營養物質,其主要成分為N,P,K3種元素,所固定營養物質的價值,也以這3種元素的價值來計算.各元素每年的累積量為林分在1年的生長中從土壤中吸取的量減去林分每年枯落物歸還土壤的量和雨水淋洗歸還的養分.各營養物質的累積量因林分和環境而異.在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營養物質積累量的計算中,以《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各類陸地生態系統營養物質的儲存與固定量為依據,取林地生態系統中各養分的平均水平,即N,P,K在有機物中的百分含量來計算,分別為:N為0.418%,P為0.089%,K為0.181%.根據生物量與生產力數值,計算N,P,K年固定量分別為998.8,212.7,432.5t總儲量分別為14045.0,2990.4,6081.7t.以中國平均化肥價格2549元/t計算,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所固定的營養物質的間接經濟價值為419.1萬元
3.2.4水土保持
通過林冠的截持降水、枯枝落葉層吸水、森林土壤的良好滲透以及森林各層植物的機械阻礙和地表植被、枯枝落葉層的防護,雨水和地表徑流對土壤表面的直接沖刷力大大減弱,地表徑流減少,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侵蝕所造成的林地的破壞和土壤肥力的喪失,減輕了泥沙對河流、湖泊及水庫的淤積.(1)減少土壤侵蝕對森林所減少的土壤侵蝕量,一般采用有林地和無林地的侵蝕差異來計算,即假定在無林情況下的土壤侵蝕總量,減去現有林地的土壤侵蝕總量.土壤侵蝕總量的計算,可用土壤侵蝕模數乘以林地面積求得.喇叭溝門林區位于懷柔水庫與密云水庫上游的北部山區,其林分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在兩大水庫周圍山區,為保護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多年來進行了不斷的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已形成一定的植被覆蓋,因而用喇叭溝門林區與其周圍地區的土壤侵蝕差異來計算喇叭溝門林區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更具有對比性.喇叭溝門林區的土壤侵蝕模數尚未測定,其森林覆蓋率57.2%,與懷柔縣莊戶溝小流域森林覆蓋率50%接近,借用莊戶溝小流域土壤侵蝕模數348t•km-2•a-1計算喇叭溝門林區每年侵蝕土壤量為1.05×105t.密云水庫與懷柔水庫上游山區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1959t•km-2•a-1,如果以此值計算,則喇叭溝門鄉土壤侵蝕量為5.89×105t/a,由此計算出由于森林系統的防護,喇叭溝門林區每年可減少的土壤侵蝕總量為二者之差,即4.84×105t.(2)減少土地廢棄面積森林被破壞后,常會導致林地表面土層及有機物質的侵蝕,引起土壤貧瘠化,甚至巖石,成為不毛之地.根據陳應發等人的研究,以森林減少的土壤侵蝕總量與全國土地耕作層和林地土壤層的平均厚度,計算森林減少土壤侵蝕相當于耕作利用的土地面積.喇叭溝門林區每年可減少的土壤侵蝕量4.84×105t土壤,體積約為3.72×105m3,以中國平均土層厚度0.5m計算,喇叭溝門林區每年可減少土地廢棄面積為74.5hm2.由森林防護作用所減少土地廢棄面積帶來經濟價值大小的計算方法,類同于應用機會成本法計算水土流失所造成廢棄土地面積而喪失經濟價值的計算方法.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林業生產的平均收益為282.17元•hm-2•a-1(1990年不變價),則喇叭溝門林區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侵蝕價值為2.10萬元.(3)減少土壤肥力損失由于森林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使林地的土壤侵蝕大大降低,因而土壤中的N,P,K,Ga、Mg等元素和其它有機物也得以保留,所減少的營養物質損失量等于減少的土壤侵蝕量乘以土壤中各營養物質的含量,即:M=∑ni=1∑kj=1miPij(4)式中,M為減少的營養物質總量;mi為不同土類所減少的侵蝕量;Pij為各土類中各營養元素的百分含量;i為各土壤類型;j為不同的營養物質(N,P,K,Ga,Mg,有機質).喇叭溝門林區土壤類型及所占比例為:褐土占48.6%,棕壤46.1%,其它5.3%(以菜園農田土為主),各土類的營養物質含量。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喇叭溝門林區植被減少的有機質,全N,速效P,速效K的流失量分別為2•044×104t,1•043×103t,8•09t,92•83t.減少土壤肥力損失的價值,包括減少無機元素損失的價值和減少有機質損失的價值.無機物價值按照我國農業部門統計資料折算出N,P,K化肥平均價格,即1990年的2549元/t不變價格來計算;有機質的價值,陳應發等人應用成本替代法研究計算出每公頃森林的貢獻價值為320元/(hm2•a-1),本處采用國情報告中每公頃森林的平均貢獻價值,即51.27元/t來計算,減少土壤有機質損失的經濟價值為1.05×106元,以化肥價格2549元/t計算,每年減少土壤N,P,K經濟損失價值為2.92×106元.(4)減少泥沙淤積喇叭溝門林區位于密云水庫的上游,其水土流失可造成泥沙淤積水庫而減少庫容.對減少泥沙淤積的價值,采用影子工程法進行計算,即以全國土壤侵蝕流失量24%的平均水平淤積于水庫湖泊計算.根據1988~1996年全國水庫建設投資測算,以每年新增投資量除以每年新增庫容量,得出每建設1m3庫容需年投入成本0.67元(1990年不變價),則每年減少泥沙淤積經濟價值為5.98×104元.這樣,喇叭溝門林區每年由于森林防護減少土壤侵蝕的總經濟價值為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與減少有機質損失的價值、減少N,P,K損失的價值、減少水庫泥沙淤積損失的價值之和,即每年由于森林防護減少土壤侵蝕的總經濟價值為4.05×106元.
3.2.5涵養水源
年涵養水源量用水量平衡法,即公式(5)計算:R=P-E(5)式中,R為年平均徑流量(森林涵養水源量);P為年平均降水量;E為年平均蒸散量.喇叭溝門林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00mm,多年平均徑流深乘以有林地面積,即為森林涵養水源總量,由此推算出森林每年涵養水源量為2979.4萬m3.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用年涵養水源總量(m3)乘以1m3水的價格計算.單位水價采用影子工程法計算,以每年新增投資量除以每年新增庫容量(1988~1991年),計算出每建設1m3的庫容需年投入成本0.67元(薛達元,1997),則涵養水源總價值為1996•2萬元.
3.2.6凈化環境
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大氣中SO2,HF,Cl2,氮氧化物及其它有害氣體含量增加.森林不僅可吸收這些氣體,而且還具有降低光化學煙霧污染、凈化放射性物質、過濾塵埃的作用.喇叭溝門林區,作為北京市北部的綠色屏障,對提高首都空氣質量、保護市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對環境的凈化作用主要有兩方面,即吸收有害氣體和滯塵能力.
(1)吸收有害氣體
有害氣體主要由燃煤和汽車尾氣等原因造成,其中以SO2含量最大,分布最廣,且危害較重.植物可通過葉面氣孔及枝干上的皮孔,吸收一定量的有害氣體,使其在體內經生化反應后降解或累積.對有害氣體的吸收能力隨林分類型不同而異,闊葉林每年吸收SO2能力為88.65kg/hm2,柏類411.6kg/hm2,松林117.6kg/hm2,灌木林地為18.91kg/hm2.根據此數據可計算出喇叭溝門林區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潛在能力為1634.5t.吸收SO2的經濟價值計算,按照削減SO2的投資額為500萬元/t,運行費為100元/t,即每削減1tSO2投資成本為600元的數值計算.則喇叭溝門林區植被每年可吸收SO2的潛在經濟價值為98.1萬元
(2)削減粉塵
植物葉片表面凹凸不平,且生長著附屬物或能分泌粘液,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針葉林年滯塵能力為33.2t/hm2,闊葉林年滯塵能力為為10.11t/hm2;削減粉塵成本為170元/t.喇叭溝門林區植被每年滯塵能力為1.95×105t,削除粉塵的間接經濟價值為3315.0萬元.
4結論
(1)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當年所產生的直接使用價值為木材蓄積年增長價值、果品及其它林副產品價值、畜牧養殖價值和旅游價值之和,即845.67萬元,其間接使用價值為24918萬元,遠遠高于其直接使用價值,即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生態功能價值遠遠超出其產生的實物價值,體現了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與北京市民生活密切相關,保護好該區生物多樣性尤為重要.
(2)喇叭溝門林區森林植被系統可吸收CO238萬t/a,釋放O228.4萬t/a,減少土壤侵蝕48.4萬t/a,理論上可吸收SO21634.5t/a.
高一、20班 孔芳草
大理的蝴蝶泉,是個有名的自然景點。每到幕春時節,蝶花盛開之時,便會引來萬千蝴蝶至此、產卵,形成頗為壯觀的蝴蝶奇觀。但近年來這一壯觀憶不復存在,這是由于蝴蝶泉邊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工廠的廢氣廢水,農村的農藥,公園內的攤點,都不同程度地破壞了蝴蝶的這一安靜秀麗的棲息之所,再加上有人為牟取暴利而大量捕捉蝴蝶,導致蝴蝶劇減,蝴蝶泉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實在令人惋惜。惋惜之余,不禁要想,小小的蝴蝶都淪落至此,其它生物又將如何呢?若不加以制止,生物的多樣性將消失殆盡??!
保護生物多樣性,能延續可利用的生物資源,對于人類,對于整個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人類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可以使許多珍稀動植物免遭滅頂之災。由于人類破壞性的開發,世界上的叢林正以每分鐘20平方米的速度消失,許多珍稀的動植物也因此失去了棲息地。以我國為例,近代在我國境內滅絕的動物就有麋鹿、野馬、犀牛、高鼻羚羊等10多種,還有長臂猿、揚子鱷、野生梅花鹿、野駱駝等20多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在植物方面,我國約有30000種高等植物,其中3000多種都處于滅絕的邊緣。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為這些動植物營造一個安樂的家園。
保護生物多樣性還對保護世界野生生物基因庫有重大意義。無論是農作物還是家禽家畜,由于長期的家養,抗病蟲害能力極低,一旦遇上疾病,就會引起動植物的大量死亡。如美國大豆的線蟲病之災,歷史上蘇格蘭的土豆黑腐病之禍,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英國也在瘋牛病風靡之時損生300億美元。而野生動物由于長期的自然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如此我們便可利用雜交技術獲得抗病蟲害能力又強又能高產的作物,為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正是由于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才足以健全我們的野生動物基因庫。
關鍵詞 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市場化機制;國際制度
1 前言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植物遺傳資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狀與品質,為人類解決糧食、健康和環境等 21 世紀重大問題提供了誘人的前景。長期以來,人們對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主要作為技術、生態和倫理問題而得到廣泛、深入的研究,但有關經濟政策與制度方面的探討則至今仍相當滯后。隨著植物物種資源的不斷減少和因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對遺傳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作為“人類自然遺產”的植物遺傳資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轉變為稀缺物品。與此同時,由于植物遺傳資源分布和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水平存在明顯的國際差異,尤其是缺少相應的市場化機制以及現有國際多邊體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種資源相對貧乏的西方發達國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遺傳資源,而植物遺傳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卻受技術、資金等制約大都仍處于植物基因材料無償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立的遺傳資源效益公平分享為目標,利用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國際多邊體系與制度,提高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以保證全球植物物種資源的安全,實現人類對植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近年來已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經濟學家的廣泛關注。本文在探討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基礎上,以現有國際多邊體系為出發點,提出未來國際制度安排的可能選擇。
2 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市場化機制
2.1 經濟價值概念與市場化界限
遺傳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重要來源與基礎。與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遺傳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它不僅具有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和代際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為主要特征。但人們在認識與確定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時,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遺傳信息的多樣性”,而是“遺傳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遺傳信息的功能很少體現在某一單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現為含有多基因組合的遺傳功能,所以“遺傳編碼功能 "(genetically coded function) 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評價植物遺傳資源經濟價值和研究其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基礎[1]。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遺傳資源對當今藥業工業和從長遠來看對農業更有實際意義的將是“遺傳編碼信息 "(genetically coded information,下簡稱 GCI)[2]。雖然植物遺傳資源對解決農業、健康和環境等問題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類目前認識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現有的基因辨認與測序技術,一種植物物種及其遺傳編碼信息的經濟價值又是很難明確量化的。根據 Munasinghe[3] 和 Von 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種與遺傳資源的理論經濟價值可借助下圖(資料來源:文獻 2 和 3)所示來分類與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圖 1 在構劃出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及其細分的同時,也顯示出植物遺傳資源作為經濟資源的市場化可能與界限。如果將市場化機制作為植物遺傳資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與意義在圖中將從左到右遞減(參見文獻 2)。同時,植物遺傳資源的縮減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在上圖中所示的“可利用價值”與“不可利用價值”之間的沖突,如果植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后者產生負面效應。這種效應不僅關系到遺傳編碼信息市場化交換方案的設計,而且涉及到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后將可能對資源保護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消除因遺傳資源市場化對保護在經濟上沒有利用價值的植物遺傳資源的不利影響,將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2 供求趨勢與保護效應內部化
從全球范圍內看,植物遺傳資源與遺傳編碼信息的供給,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國及國際農業與生物研究機構的基因庫里的“離位”樣本材料 (ex-situ accessions);二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原產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緣,即所謂的“原位”樣本材料 (in-situ accessions)。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 1996 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庫內的植物遺傳資源共達 200 多萬樣本材料,其中大約有 60 萬樣本材料屬于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監管之下[4]。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植物遺傳資源和 GCI“原位”樣本材料的供給因野生植物和原產地栽培作物的不斷破壞而明顯減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復雜的。除了自然力的影響和人類活動的干擾,長期以來植物遺傳資源被視為可自由獲取、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化體系和與此相聯系的保護制度與組織的失效,從而造成植物遺傳資源利用上的掠奪性行為和保護上的積極性下降[5]。
在植物遺傳資源供給減少的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辨認與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信息體系的日趨完善,將使 GCI 獲取與保存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其結果是部分地減輕了因物種多樣性破壞而引起的 GCI 供給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未來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交換價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預計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遺傳資源的需求卻因生物工程技術在農業、醫藥、環境等領域應用的進一步擴大將呈急增的趨勢??梢灶A見,在短期內,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將因多樣化需求而提高。但從長遠看,尤其隨著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將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種對植物與農作物育種的重要性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生物多樣性同樣關系到我們的健康和這個星球的健康。實際上,你的健康和這個星球的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依賴自然環境去幫助我們恢復健康。多少年以來,人們從自然世界中尋找對于傷病的治療方法。植物為現代醫藥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順勢療法的醫藥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從金錢的角度看,入藥的植物的價值是無法算清的。世界上這些以植物作為基礎的藥物的總價值大約是6千億。
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是多數人并不了解的,但在醫藥公司的科學家們正在忙著從植物中尋找治療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藥物成分。就在不久以前,專家們在太平洋紫杉樹和馬達加斯加長春花中發現了用于治療癌癥的植物成分。也許,某一天我們能夠從一株植物上發現殺死艾滋病病毒的植物成分。
傳統醫學的醫生依賴植物和藥草治療疾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在現代,人們也十分欣賞傳統醫學的療效。比如說,東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們的傳統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時,他們會加入一些樹皮,這樣的方法做出來可以減少膽固醇。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功能;保護方法
1濕地的生態功能
濕地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濕地作為主要的國土資源,像海洋和森林一樣具有多種功能。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和涵養水源以及珍惜物種、降解污染、蓄洪防旱等方面濕地都起到重要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與海洋、森林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系統。濕地是人類主要的環境資源之一,也是自然界最富有較高生產力和豐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其在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環境、促淤造陸、控制土壤侵蝕、蓄洪防旱、抵御洪水、涵養水源和調節氣候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腎”稱謂。
1.1濕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我國的濕地類型眾多,其中生活和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生物,且有較多物種是中國所獨有的。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據了解,濕地中還有許多是瀕危生物類群。濕地還是主要的遺傳基因庫,對保持生物種種群的改良、篩選以及存續具有重要意義。
1.2濕地可以調節生態環境
濕地具有調節氣候、蓄洪防旱、抵御洪水、涵養水源等功能。首先,其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儲存庫,人類生活和生產用水絕大部分來源于濕地。此外,濕地還是補充地下水的重要來源,更關鍵的是濕地具有控制洪水、調節徑流的生態功能。比如濕地中的沼澤,因為土壤結構特殊,具有很強的透水性和蓄水性,被稱為防洪、蓄水的天然“海綿”。還有,濕地水分蒸發能讓附近區域的濕度提高,降雨量上升,具有調節區域氣候作用,濕地的生態恢復與濕地系統的生態功能讓區域氣候條件穩定,對當地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產生良好影響。
1.3濕地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強大的凈化污水能力,同森林相比,它是同等地域森林凈化能力的1.5倍。濕地水流速度較慢,有利于沉淀物沉降,在濕地中生活、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細菌、植物和微生物。生產和生活污水排入濕地后,經過濕地生物化學過程的轉換,水中污染物可被轉化、分解、沉積或儲存,使污染物濃度下降或消失。
1.4濕地具有極高的生物生產力
濕地生態系統有著很高的生物生產力,就單位土地來講,比其它生境應高得多。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是陸生生態系統的3.5倍。濕地為我們帶來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如魚類、貝、蟹、蝦、蘆葦、藻類、水稻等。濕地中還有豐富的林業資源,赤楊、落葉松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濕地動物500余種,濕地中藥用植物有200余種。
2濕地資源保護
2.1增加宣傳教育
通過引進先進群眾教育方法,提升群眾對相關法律知識及自然保護意識,進而獲得全社會對保護事業的理解和支持。自然保護區現已建成宣教中心,并完善現有設施的功能,盡最大可能地發揮設施的作用。
2.2提高濕地保護區的管理
提升保護區建設。設立濕地監測站和濕地保護區,是有效保護濕地的主要途徑和辦法。當前,黑龍江省已建各種類型的國家級、省級及市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共45處,總面積為185.68萬公頃,為拯救珍稀瀕危生物物種,保護濕地資源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還有2103019公頃濕地還沒歸入濕地保護范圍,要按照生物物種、生態區位及類型明確保護價值,建議設立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多處,來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落實資源的永久使用。保護區設立幾個保護管理站。
2.3加強濕地泥炭礦產資源利用
豐富的濕地資源,為泥炭形成創造了自然環境,泥炭是黑龍江省優勢礦產資源,儲量達500萬噸,多為富營養濕型泥炭。濕地碳作用:茂盛的植物和廣袤的濕地是二氧化碳貯藏庫,各植被型的濕地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貯藏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濕地的科學教育及景觀資源利用,讓濕地具有自然景觀資源可為人類增加娛樂、旅游等美學方面的功能,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