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生活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類風濕關節炎;自我效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100-04
Clinical value of collaborative famil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on self-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IANG Zhiyu
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value of collaborative famil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on self-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156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78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78 patients received collaborative famil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rthritis self-efficacy scale, arthritis impact index scale, life quality scale,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a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arthritis self-efficacy scale, life quality scale (psychological factors, physiological factors, social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impact),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ale (health responsibility, nutrition, stress management, exercise, interpersonal support, self-fulfillment) were increased in two groups (P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famil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Rheumatoid arthritis; Self-efficacy; Life quality
風濕關節炎是臨床常見慢性病之一,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患者長期遭受疾病折磨,伴有不同程度疼痛,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大幅降低[1-2]。如何改善患者病癥,提高其生存質量,一直是臨床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護理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同的護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是有差別的。此次研究對7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實施了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56例,均符合《內科學》診斷標準[3],排除患有器質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齡為39~67歲,平均(58.2±7.6)歲,病程為3~17年,平均(8.5±2.4)年,病情:輕度31例、中度35例、重度12例。觀察組患者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齡為38~68歲,平均(58.0±7.1)歲,病程為3~16年,平均(8.3±1.9)年,病情:輕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患者入院后,給予其身體狀況評估和心理評估,對其進行知識宣教,講解疾病與治療的相關方案,告知其要謹遵醫囑,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等。
觀察組患者實施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教育,讓患者家屬投身到患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中,讓家屬督促患者進行相關護理,隨訪過程中,不僅要隨訪患者,也要隨訪家屬,由三方共同制定患者的護理方案,患者要正視臨床護理,家屬要積極參與,對于患者提出的各項需求,要盡量滿足,制定護理內容如下:(1)病情評估。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要了解患者的認知程度,及對家屬和社會支持的需求程度,多給予患者安慰、關心、鼓勵、支持,評估患者病情和心理狀況,盡量滿足患者及家屬所需,向其講解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的方法,建立互信互任,相互協同的關系,讓家屬自覺參與到患者的護理方案中,促進家庭支持和配合。(2)情感支持。在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干預的同時,要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護理認知水平,糾正錯誤認知,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治療的重要性,鼓勵家屬與親友多進行探視,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要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讓患者能夠感覺到家人的重視與呵護,列舉成功的治療案例,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3)生活照顧。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耐心向其講解護理干預計劃及相關注意事項,由護士進行示范講解,鼓勵患者與家屬多進行康復鍛煉。(4)用藥指導。通過短信、QQ、電話、微信等方式,與患者及家屬保持聯系,時刻提醒患者用藥,指導其定期進行復查。
1.3 評定標準
關節炎自我效能量表的評定標準[4]:包括3個維度,共20個條目,測試患者對疼痛、疲勞、活動、心理,采用1~10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關節炎影響指數量表的評定標準[5]:包括9個維度,共39個條目,涉及移動能力、靈活性、物理活動、社會功能、社會活動、自理能力、疼痛、焦慮、抑郁等因素,采用1~10級評分法,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差。
生活質量評價量表(WHO-QOL-BREF)的評定標準[6]:包括26個條目,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關系、環境影響構成,均采用百分制評定,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的評定標準[7]:包括52個條目,涉及營養、壓力管理、運動鍛煉、健康責任、人際間支持、自我實現6個方面,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SPSS1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關節炎自我效能量表、關節炎影響指數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關節炎自我效能量表評分增加(P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關系、環境影響)增加(P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評分(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運動鍛煉、人際間支持、自我實現)增加(P
2.4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好于對照組(P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中老年患者較為高發[8-9],但其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作為人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慢性綜合征的表征,主要為外周關節的非特異性炎癥。隨著病情發展,可逐漸累及關節、周圍組織,使其發生進行性破壞,最終引發功能障礙[10-11],而影響到患者的生理功能。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發展,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增加態勢[12-13],引起了醫學界關注。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治療方案中,護理模式發揮著重要作用[14-15]。不同于常規護理,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案,認為患者發生變化時,心理易產生波動,而家屬也渴望得到相關消息,了解與疾病、治療有關的知識,希望能夠及時投入到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幫助其及早康復。而患者個體所擁有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護理干預的作用效果越明顯。而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可以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護理進程,幫助其提高認知水平,使其可以正視疾病的治療和護理,不僅可以擴大教育范圍,還可以增強教育力度,在護理干預的實施過程中,家屬能夠切身體會到患者所需,盡量滿足其生理需求,做好思想工作,對于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能力。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改變患者的情緒,改變其對疾病的態度,針對患者的心理因素特征,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關節炎自我效能量表評分、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關系、環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評分(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運動鍛煉、人際間支持、自我實現)增加。兩組患者關節炎影響指數量表評分降低。觀察組患者關節炎自我效能量表評分、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關系、環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評分(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運動鍛煉、人際間支持、自我實現)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關節炎影響指數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好于對照組。說明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可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包淑貞.社會支持對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226-4228.
[2] 黃成輝,曾穎瑜,陶怡,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及病情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71-72.
[3]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85-891.
[4] 張紅,鄒莉,宋麗君.漢化版關節炎患者自我效能量表信度效度的測試研究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1): 50-52.
[5] 張紅,鄒莉.自我效能的促進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31(1):43-45.
[6] 楊筱蓉.強化健康教育對流動人口肺結核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J].護理研究,2012,26(21):1950-1951.
[7] 鄒喜榮,尹鳳鳴.應用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改善老年肺結核患者健康狀r的實踐 [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762-765.
[8] 張永東,高默杰,王瑞珉,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在中老年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4795-4796.
[9] 魏巍,韓捷.益賽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中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評價[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4):247-249.
[10] 張榮莉.針刀閉合性手術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 (33):17-18.
[11] 葉翔爾,王曉麗,曹衛眾,等.運動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5):370-371.
[12] 侯勇,趙巖.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2):8-10.
[13] 陳歡雪,王曉非.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4種風濕性疾病:10年資料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14):2263-2268.
高中人教版新課改物理教材選修3-1中編入了“簡單的邏輯電路”一節,目的是接軌數字化現代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從而培養他們對物理知識的親近感,是現代化氣息很濃的一節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邏輯電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自動控制中的應用,從中可以看出,本節在高考中的要求較低,屬于認識和了解的Ⅰ類要求.不過筆者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本節或會成為將來高考中一個重要內容,并且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檢驗標準.
2設計理念
本節主要介紹邏輯電路中的“與”門、“或”門、“非”門等基本電路,對中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因為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是建立在直流電路的基礎上,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像課本上介紹的那樣,將它們與能夠實現類似邏輯功能的直流電路相類比,這樣解決問題就會容易多了,并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3使用建議
本節非高考熱點,在山東省考試中沒有出現過類似題目,但是目前趨勢山東卷要逐漸向全國卷靠攏,建議本節還是要認真講解,因為門電路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某些大城市的熱點考題,例如上海高考,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山東也會逐漸重視此方面的教學.建議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創設情境,希望各位同仁賜教.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三種門電路的邏輯關系、符號及真值表;
(2)會用真值表表示一些簡單的邏輯關系;
(3)會分析、設計一些簡單的邏輯電路.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與實驗,理解“與”、“或”、“非”邏輯電路中結果與條件的邏輯關系;
(2)通過簡單的邏輯電路設計,體會邏輯電路在生活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數字技術對現代生活的巨大改變.
(2)體驗物理知識與實踐的緊密聯系; [HJ0.9mm]
(3)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本節的教學重點應放在“與”門的教學上,因為“與”門的邏輯關系,真值表,工作原理理解了,“或”門與“非”門就容易掌握了,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
教學難點:本節教學難點是邏輯關系的認識以及應用.
教學方法類比法講授法師生互動
信息化資源多媒體輔助教學PPT投影儀
5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情景設疑】
教師: 我們知道從前年開始棗莊廣電局就開始大力推廣數字電視,那什么是數字電視呢?那我們以前看的電視叫什么電視呢?[HJ1mm]
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技術的不斷更新,知識的裂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一切都已經引發了思維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交往方式的變革。同時,數字技術的運用已經開始重塑人的大腦,變革人的認知模式。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和未來社會的需求,我們應該如何構建適應未來發展的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課程領導者與教育技術》這本書,從理念和實踐層面給了我們一些指導性的建議。
這本書由美國學者林妮?施倫普主導編著,主要由我們的21世紀學校、科技課堂、安全與政策問題三部分內容構成。第一部分主要從課程領導者的視角,了解當前學校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并聚焦于信息時代的學校變革具體需要什么樣的方法、策略以及資源;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數字時代的學生特點以及數字媒體的特點,探討數字技術在課堂中可以做什么,如何做;第三部分主要從“網絡道德”角度闡釋“網絡安全問題”。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核心特點不是講“科技技術”,而是突出數字時代的理念改變、學習方式變革,以及兒童觀、教師觀和課程觀的改變。因此,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更多的是從理念層面去理解。這本書中的案例雖然與我們當下國內的教學方式有些差異,但只要你用心去領悟,依然可以從這些案例中找到我們需要的元素。
比如,對于數字時代的兒童觀和媒體觀,這本書的闡釋對我們很有啟發。“目前,圍繞年輕人和新媒體技術的討論都是極端思想產物。一種極端想法認為孩子使用數字媒體正在使一整代人變得愚鈍,而另一種極端想法認為學校已經變得不相干,應該讓學生自己在網上學習來代替學校。”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現在的學生的特點是什么。“隨著如今的孩子逐漸有了自我認知和認同感,他們在建立和維持與同伴的關系上投入更多。”同時,如今的孩子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對新媒體新技術有天然的認知。對于新媒體的認知,我們需要理性對待。“新媒體的新只是相對而言。”“對于教育者來說重要的是專注新媒體科技是怎樣融進我們的生活的。”“通過討論新媒體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教師可以漸漸領會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習、讀寫能力和知識與傳統的基于學校的那些經驗有何不同。”可以說“新媒體正在從本質上改變著我們對學習、讀寫能力、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密切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過程.”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由此看來,數學不僅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可以看出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則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
■ 要體現生活中存在數學
長期以來,數學課本一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這種對教材的崇拜,最終導致學生總是生活在書本和現實雙重世界之中. 其實,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課本中的數學也只應是生活數學的一種提取、概括和應用. 課本無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生活范例,給學生學習生活數學提供了一種視角,搭起了一座平臺.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在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 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概念.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 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一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 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在教學中,一位數學教師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對百分數多種形式的認識沒有采取寫幾種不同的百分數讀一讀的簡單做法,而是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收集不同形式的百分數,談談各自的意義,結果學生收集的資料豐富多彩. “藍鳥內衣”商標成分:100%棉. “蓮花味精”谷氨酸鈉含量不低于80%,吳窯鎮吸引外資上半年完成全年計劃的126%,兒童食品袋上含水量≤0.2%……再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關模型,有的學生帶來了蛋糕模型,有的帶來了蘿卜. 接著,讓他們通過切一切、拼一拼等活動把圓柱的體積轉化成立體圖形的體積. 這樣就把生活和知識關聯起來了,建立了意義的聯系,使學生明白了知識來源于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善于挖掘生活資源,從多方面去尋找數學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感受到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記得有一次,我和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們約定星期天一整天不使用數學中的數字、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過這一天. 實驗后,我讓學生交流體會,他們大部分都是實驗的失敗者,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如有的學生說,打電話、看電視、換頻道時要用到數字,到商場買東西付款時也要用到數字;還有的說,放學回家要知道準確的方向和位置……為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我提倡學生寫數學日記,記錄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學生的日記中體現著他們對數學的應用與理解. 例如,第一冊教材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在“可愛的校園”情境圖中,除了讓學生數一數圖中的實物外,教師還應把學生帶出教室,數一數生活中10以內的數,讓小朋友初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先出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畫面,然后富有激情地說:“2003年10月9時9分50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完成的一個偉大壯舉!請記住這令人難忘的時刻. 在這些時間單位里,哪些時間單位還沒學過?”新穎別致的課程,簡潔明快的話語,創設出了一種濃郁的教學氛圍,既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了不起,又讓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學了“年月日”這一課之后,我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自己的出生公歷年份是閏年還是平年,如此切身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了學數學的價值所在. 這對于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如,在教學“連乘應用題”的前一天,剛好有人來收水費,我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個好機會,何不讓學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寫出“一桶水3元錢,全班45人,假設一天最多喝2桶,請你算一算全班一個月喝水大概會交多少錢?”問題出來后,學生興致勃勃算了起來. 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很廣泛,例如一星期上幾天課?一個月大概是幾星期?一個月在學校呆幾天(考慮到這月是大月還是小月以及是不是2月)?于是要求他們小組合作,看誰想得最周全、算得最快. 同學們相互啟發、相互吸收,觀念逐步完善,認識不斷深化,培養了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 讓數學服務于生活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數學、認識數學,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我們看到學生在接受書本世界熏染的同時,又不斷地受到豐富多彩現實世界的碰撞和沖擊,即不少課本中沒出現,課堂上沒接觸,生活中又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常常會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新的困惑和難題.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之后,有同學就提出了能不能計算小石塊的體積,能不能計算一條魚的體積,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學過的書本知識來解決. 通過合作交流,同學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把它們放在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看水上升多少高度,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它們的體積;有的說,把它們放在盛滿水的圓柱形容器中,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它們的體積. 又如,學習了方程之后,課本上的一道思考題給了同學們很大的啟發,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百姓對算命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只要你按照他的說法去做,他就會知道你的出生年月. 算命先生說:“將你的出生月份乘4,再加上10,答案告訴我,再將哪一天生的乘3再加上15,答案也告訴我,我就知道你是哪月哪日生的.”同學們聽后恍然大悟,算命先生不正是利用了我們剛剛講的數學知識嗎?
如教學“認位置”,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可為學生提供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 回家觀察一下自己的臥室及自己房屋周圍有哪些物體,各處在什么位置,回到學校和同學、老師交流. 讓學生在從指定觀察到自由觀察、換位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不光會表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還能感受到物體之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2007年2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首次將培智學校的數學學科更名為“生活數學”。對培智數學教育也設定新的目標:“以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以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此次方案提出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數學的生活化,強調數學的實用性。
有些智障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存在著語言障礙,他們往往不愿“說”,有的想說卻說得顛三倒四,或者只用手勢、點頭、搖頭來表示。他們對數的概念也十分模糊。這將直接影響他們邏輯思維的發展,嚴重的甚至影響他們的智力補償、智力發展等。
二、課題研究的重要性
智障學生雖然與我們正常人生活在同一種環境中,但有些對于生活的認識卻知之甚少。實用數學這門課程,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生活化的數學課中,教師往往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智障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親身的學習體驗中得到獨特感受,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并學會在生活中應用。學會基本的數學知識,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對智障學生自主生活,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順利、成功地教會他們,也具有挑戰性。
三、實用數學生活化的途徑
實用數學生活化已成為現階段培智學校數學教學的新趨勢,而智障學生一般在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礙。作為培智數學老師,更應想方設法,讓其學到更實用的數學知識,為他們將來踏入社會獨自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在教學中對培智數學生活化的途徑進行了探索,得出以下經驗。
(1)創設生活化的場景、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老師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教學案例,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實現數學教學,可以幫助智障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簡單的數學知識,也能鍛煉智障學生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例如,進行“1元幾角的認識及使用”的教學時,我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超市,師生共同參與購物活動。在買與賣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在生活的情景中輕松地找到了數學素材,認識了“1元幾角”,學會了利用“1元幾角”去解決生活中買東西的問題。這樣,真切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2)設計生活化的語言、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①數學語言的生活化。教師教學言語的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在培智學校,教師教學語言要抑揚頓挫、充滿激情,還要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式,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20以內不退位減法時,采用“拆十法”計算16-6。開始時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拆十,怎樣拆十。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16根小棒,利用動畫效果將16根小棒拆成10根一捆和剩余6根。16-6算式中減數為6,利用動畫展示將6根小棒消除,剩余10根一捆的小棒。所以,16-6=10。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初步了解拆十法的解法,并自己動手練一練,運用“拆十法”計算12-2。筆者還為學生自創了“拆十法”口訣:拆大數,分整十,消減數,得得數,來幫助學生理解。②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對于低年級智障學生而言,數學課采用實物演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的數學主要是認識數字以及知道數字表達的意義。例如,在認識了數字“4”的基礎上認識數字“5”,老師可以先給學生每人4塊糖果,讓學生數一數并記住,然后老師再給其中一位學生1塊糖果,讓他們看看有什么變化。然后,老師教學數字“5”,讓其明白數字“5”的意義。對于高年級智障學生而言,數學課上采用多媒體演示是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動畫展示如何用三根小棒搭三角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最后讓學生動手在白板上把同樣顏色的圓點用直線連起來,并說出是什么圖形。學生都躍躍欲試,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