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育實習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生物系 實習基地 師范生 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教育實習是高等師范院校教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專業訓練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保證培養合格的中學師資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教育實習模式是否科學、制度是否規范、方法是否得當及評價是否客觀準確等對完成教育實習任務,使師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條件,了解中學教育教學的實際,掌握教師工作的基本技能,關系極大。從某種程度而言,教育實習模式是教育實習任務有效完成的基本保證。我校在教育實習模式構建與實施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和社會效益。
1 “3+l”培養模式概述
1.1 “3+1”培養模式簡介
為了順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提高師范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競爭實力,沈陽師范大學近年來在教師教育培訓中實施“3+1”培養模式。所謂“3+1”培養模式,是指本科教師教育的前3年為學科專業教育,最后一年為教師專業教育,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負責,對其進行教師專業訓練。學校依據“平臺+模塊”的設計思想,同時構建了與“3+1”培養模式相適應的“通識平臺+學科專業基礎模塊+教育學科模塊”的教學計劃。
1.2 “3+1”培養模式下教育實習整體設計
學校依據“3+1”培養模式,對師范生的教育實習進行了整體設計,即實習基地建設、頂崗、置換培訓一體化。為順應高校師范教育改革的需要,緩解部分貧困地區農村師資短缺的矛盾,學校與遼寧省內部分貧困地區合作建立基礎教育服務區,由基礎教育服務區提供定點實習學校。例如,遼寧省北票地處遼西偏僻地區、基礎教育薄弱,通過與沈陽師范大學共建基礎教育服務區,雙方互利雙贏,既解決了高師實習基地缺乏的問題,又為教育與經濟落后地區帶去教育支援與服務。教育實習主要實施農村支教實習、城市基礎教育實習和自主實習三種實習模式。
2 生物系教育實習模式構建
2.1 建設穩固的基礎教育服務區,確保教育實習基地落實
學校與教育合作單位本著互惠互利、保證質量、方便組織管理的原則,合作建立了基礎教育服務區,包括遼寧北票縣、遼中縣、本溪縣、新民縣和沈陽市皇姑區等5個地區。基礎教育服務區具體任務包括:開展沈師大師范生農村支教、頂崗實習;沈師大為地方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校長、教師;為基礎教育教師開展研究生課程班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成人本(專)科教育等。上述基礎教育服務區教育局在我校教育實習期間,根據沈師大的各個專業及實習人數為其提供定點實習學校。目前,已有近百所中學簽約成為實習基地學校,徹底改變生物系無穩定教育實習學校的窘迫局面,使生物系系開展教育實習工作有了可靠保障。實踐證明,穩定的實習基地已成為生物本科教育與基礎教育聯系的紐帶,營造出有利于生物教育實習生專業化成長的氛圍和空間,同時幫助生物實習生感受了當地基礎教育的文化環境,了解遼寧基礎教育人才市場需求,為他們全方位提升生物科學素質提供了一個綜合訓練平臺,也為當地的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優秀的高校教育與服務資源。
2.2 創新教育實習模式,確保教育實習質量
2.2.1 教育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依據學校“3+1”培養模式的主題設計思想和未來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結合遼寧省師范生就業市場的需求,將生物系教育實習的目的與任務確定為:通過教育實習檢驗學生已學的有關生物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具有從事中學生物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遼寧省基礎教育和生物教學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對生物教師所提出的更高的素質要求;增強學生從事生物教育工作的光榮感和責任心,鞏固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專業思想。
2.2.2 教育實習的內容與形式
教育實習的內容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承擔中學生物課程中某些單元課堂教學任務,完成講授、批改作業、輔導答疑、實驗指導和分析教材、備課、評課等教學環節的訓練,具體要求是完成12個生物教案的設計和12節課的課堂教學任務。
(2)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做好班主任的助手,熟悉班級情況,了解和分析學生、進行家訪、個別談話、組織班會,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等,受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訓練,具體要求是進行2個班隊活動的設計并輔助班主任實施完成。
(3)了解實習學校教育和教學情況,并就當前基礎教育和教學中某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教育理論寫出專題總結。或者結合教育實習中體會最深的某個問題,運用教育理論寫出專題總結。
生物系教育實習形式主要有三種:
(1)農村支教實習:實習地點在5個基礎教育服務區。實習期間實習生頂崗實習,把中學生物教師置換下來,組織這些中學生物教師到高校進修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現代生物科學進展、生物實驗技能培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等。
(2)城市基礎教育實習:主要分布在沈陽市五區、師大附屬學校,由學校統一安排并派專業指導教師指導。
(3)自主實習:學生根據自身就業意向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實習學校,經本人申請后學校審批可以自主實習,學校不定期巡回檢查指導。
2.2.3 教育實習的實施步驟
生物系教育實習全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教育階段安排在小學期和進入實習學校開始實習的前一周。其間除進行教育實習動員以外,還針對實習生即將發生的角色轉變,安排省基教中心生物教研員、班主任工作課程教師和教學論教師及中學優秀班就如何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開展班主任工作、如何備好一節生物課和如何上好一節生物課、如何開展探究式教學、中學教師行為規范和師德、中學教改形勢與任務等現實問題,開展一系列專題講座和觀摩,組織學生與教研員和優秀生物教師互動與答疑,抓住時機進行專業教育,傳授教育技能和教學經驗,對實習生起到引路的作用。
第二階段為學生進入實習中學開始教育實習,其間實習生要完成生物課堂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調查研究工作,實習生完成備課評課、編寫教案、課堂教學、批改作業、輔導答疑、撰寫教學隨筆等。
第三階段安排在完成中學實習、實習生獲得了較為系統的感性認識和實踐經歷返回學校后,對自身參與教育實習作全面、深刻的總結,反思挑戰自我,不斷收獲經驗、知識與技能的歷程。學校聘請優秀中學教師就如何評價一節好的生物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組織研究性學習、如何做好就業應聘試講和把握
自己在應聘中的表現等有針對性的系列專題講座,對完成實習即將就業的學生們起到悟道、升華和就業導航的作用。
2.3 建立起一支高質量兼職導師隊伍
針對生物專業教育實習工作,學校專門聘請省基礎教育教研中心的教研員、生物特級教師、區縣專職生物教研員作為本科師范生的兼職導師。通過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長期穩定的兼職導師隊伍,整合中學特級教師等優質資源,以彌補生物系在師資隊伍結構方面的不足。共同落實生物教師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共同完成關鍵階段對本科生的培養與教育工作、共同參與教育實習計劃的制定、教育實習的組織和完成對實習生的指導。
3 反思
根據某學年第一學期學院教學工作要點要求與動物科技學院工作計劃安排,結合生物制藥教研室的工作現狀,本學期將全面貫徹《學院高職強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繼續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加強與知名企業的深層次合作,重點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深化教學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社會影響力。
一、師資隊伍建設
1.青年教師培養
通過組織技能大賽、職教理論學習等多種活動方式提高青年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能力,使其迅速適應教學崗位要求,為盡快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技能大賽為契機,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
本學期以制藥技能大賽省賽項目為契機,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指導能力。因此,要求教研室全體教師全員參與,由姜文博老師負責總體組織與實施,各技能競賽項目指導教師負責具體訓練和比賽。
2.強化師德建設,提升綜合素質
⑴積極開展教師關愛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教師育人作用
本學期通過教師包班、黨員包班、興趣小組等多種活動形式幫助“三困”學生,使之重新樹立人生目標,引導學生勤奮學習,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學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順利成功走向社會。
⑵做好教師基本功培訓,提高教學水平
①大力倡導教師間互動聽課、集體備課、公開教學、集中評課,以優促后、以點帶面,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使教師教學水平整體提升。生物制藥教研室現有教師4人。本學期要求每個教師互相聽課不少于8次;青年教師聽課不少于10次。
②組織全部在職教師參加分院組織的教學資源建設培訓、微課程和信息化教學大賽,提升教師教學資源建設和運用能力,激勵教師鉆研業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教學基本功。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3.加強職教理論學習,提高職教理念
針對生物制藥教研室教師年紀輕、教齡短的特點,本學期仍然要加強高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以使教師們盡快能適應并理解職業教育教學特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由教研主任姜文博負責組織開展高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討論活動以提高教師職業教學理論知識。采取集中學習、自學與專題討論的形式開展對高職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本學期計劃理論學習、討論活動不少于5次。
二、專業建設
1.專業材料的修訂
以畜牧獸醫專業專業驗收標準為依據,對生物制藥專業基礎材料的全面性和規范性進行認真梳理。梳理后對問題材料進行認真修善,并進行總結討論,為生物制藥專業的規范化建設打基礎。
2.課程改革建設
⑴2015年下半年開始組織進行新一輪的專業調研,結合畢業生回訪、麥可思報告等方面,生物制藥專業召開專業建設委員會,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探討研究,修訂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真實的技術裝備水平組織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項目,保障學習內容同步或適度領先于企業技術要求。
⑵緊緊圍繞重點專業建設,整合人力物力,在參考畜牧獸醫專業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就業崗位群職業標準、社會調研結果和麥可思報告反饋情況,重新確定生物制藥專業核心課程構成,圍繞藥物分析檢測、藥物制劑技術、中成藥生產等課程實現資源共享。
⑶考試方法改革。本學期選擇《藥事管理》這門核心課程進行考核方法改革,由陳玉花老師負責。改革主要從考試方法改革入手,要求有計劃,有措施,有總結,有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實踐教學管理
1.校內實訓
本學期有生物制藥專業四個班級共計14周的校內實訓。要求指導教師學期初有計劃、實習前有動員、實習中有指導、實習后有總結。同時,還要提前做好耗材的申請、儀器設備的調試、藥品與溶液的配置等準備工作,實訓過程中還要注意實訓安全。
2.畢業班頂崗實習
生物制藥專業共計88名學生,預計于2015年10月份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實習前要進行頂崗實習動員與檢查,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跟蹤調研和頂崗實習的檢查工作,定期選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和企業領導溝通交流,認真組織畢業生參加座談會,幫助學生解決頂崗實習困難,調整心態,保證頂崗實習的穩定性,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積極聯系與我院專業相關的大中型企業,加強溝通交流,力爭在2015年10月末前為2013級生物制藥專業學生舉行專場招聘會,在解決學生頂崗實習單位的同時,提高各專業的輻射力,促進學生就業的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促進校企共同發展。
以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為主導,教研主任姜文博統籌管理的模式管理畢業班頂崗實習活動,以保障畢業班頂崗實習工作扎實有效地進行。各指導教師要負責頂崗實習學生的日常聯絡與實習督導,包括實習檢查、畢業論文指導、督導實習手冊填寫、學生心理輔導、頂崗信息反饋等事務。同時,教研主任姜文博還要配合學院領導做好頂崗實習檢查回訪等相關工作。
4.興趣小組活動
通過技能競賽、實訓室開放等多種方式開展課余活動,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熱情與愛好。本學期計劃開放項目包括片劑生產、檢測及相關設備的調試。
5.實訓室建設管理
⑴實訓室建設。本學期有已規劃新建中藥炮制實訓室,建設工作在二級學院的統籌領導下由教研主任姜文博總體負責,專業教師王俊峰和陳玉花輔助完成。
⑵實訓室日常管理。規范日常管理,做好檔案記錄。實訓室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實訓活動及時記錄(文字、圖片、影像)并存檔、完善實訓室文化建設、做好實訓室儀器設備的維護、藥品原材料與低值易耗品的建檔管理等相關工作。
四、校企合作
1.在原有藥品生產企業的合作基礎上,積極與省內制藥企業聯系,力爭與兩到三家藥品生產企業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探討在學生生產性實習、頂崗實習、就業等方面的合作。
2.大力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本學期擬邀請行業企業開展校園專項講座1次以上,校企互動活動1次以上。
3.主動與合作企業開展交流互動的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合作企業,為專業長足穩定發展、為提升專業知名度及專業教師技術水平、為拓寬學生就業面與就業層次提供有力保障。
五、科研工作
動員專業教師進行應用性課題項目的選擇和立項工作,查找相關資料和各級科研部門的項目通知,爭取有新項目立項。本學期計劃爭取院級課題一項,省級課題課改或應用技術方面科研課題一項。
六、加強日常教學管理,抓好常規教學
1.加強對教師教學紀律、教學狀態、學生聽課等情況進行日常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與有關教師溝通。本學期要求教研室主任姜文博聽課不少于15次,并注重聽課后及時反饋信息。其他教師要求本學期聽課不少于10次。同時,本學期不定期舉行聽課總結交流活動,交流聽課心得、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經驗,以促進生物制藥教研室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及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2.教學檢查扎實穩步開展。教學檢查采取定期檢查、隨時抽查的常規化檢查模式,由教研室主任姜文博負責各項教學檢查工作。以教學檢查為契機,對教學、科研、校企合作等工作開展全面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案,及時進行整改。
⑴學期初嚴格審查教學文件,規范教學文件的撰寫。要求教學設計要合理,教學后記要認真總結。在授課計劃的制定上,要求以崗位實際情況及實訓室現有條件,結合專業特點與學時數量,要求實訓學時比例在30%以上,并對授課計劃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審核。
⑵學期教學過程中隨時抽查。由教研室主任姜文博對教學過程的教學組織、實訓項目、多媒體課件等進行嚴格審查。教學組織要有序,實訓項目針對性要強,多媒體課件以現場圖片、虛擬動畫和視頻為主導。對于問題要進行及時反饋。
關鍵詞:化工原理;實踐教學;改革措施;實踐教學質量
工程類學科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化工原理是化學工程類、生物工程類及各相關專業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內容涉及基本理論、工藝計算、設備工藝設計和選型、經濟核算以及節能等問題[1-2]。化工原理實踐教學是化工原理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重要責任,是增強學生工程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在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我院生物工程專業自2003年開始開展化工原理實踐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通過對現有成績、經驗的總結,不足之處的分析,以及改進措施的提出,以期與兄弟院校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為進一步提高生物工程專業化工原理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1實踐教學取得的成績
1.1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基于生物工程專業工科的教學要求和化工原理課程所擔負的教學作用,我校化工原理的實踐教學堅持遵循讓學生一定能深入到大型化工企業中去鍛煉的理念,這就要求學校與企業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2003年實習之初,由于生物工程專業成立時間較短,缺少人力、物力積累,學院與化工類大型企業的聯系較少,實習基地尚未建成。因此自2003年至2005年三年內,我們的化工原理實踐教學基本上都處于“游擊戰”狀態。這樣必然導致教師、學生以及企業三方面互相了解較少,各方準備不足,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從2003年至2005年,我們先后與興平化肥廠、西安南風集團和渭南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聯系,開展實踐教學。至2006年,在院領導和相關教師的不懈努力之下,經過多方對比、協商,把實踐教學地點定在渭南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后簡稱渭化集團)。經過2006至2009三年連續合作,深入了解,校企雙方達成“合作共建、互利雙贏”的共識,于2009年6月舉行了隆重的化工原理實踐教學基地掛牌儀式,化工原理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建立,教學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另一方面為促進“產、學、研”結合打下基礎[4]。
1.2實踐教學過程逐漸秩序化、正規化
經過幾年的實踐教學,基本上已經與渭化集團之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實習模式。每一學年,實踐教學時間定在第三學期化工原理理論課程結束之后。參加人數約120人,分兩批,每批60人。每批學生由三名帶隊教師負責。實踐教學開始之前,由學院主管教學院長和帶隊教師與企業進行聯系,商洽實踐教學具體事宜,使企業明確實習目的和學生人數等情況,做好實踐教學接待準備工作;進企業之前,統一給學生辦理臨時通行證;進企業后,先進行安全紀律教育和企業概況介紹;正式實習時,一般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20人,跟隨基地指導教師下到不同車間實習,實行倒班制,基地指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現場表現進行打分,反饋給帶隊教師。最終實踐教學考核成績包括紀律(20%)、實踐教學表現(30%)和總結報告(50%)。
1.3實踐教學成效顯著
經過幾年的化工原理實踐教學表明:(1)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對化工生產過程的生產組織、管理措施和經營狀況有了較全面的認識,通過觀看現場真實設備和了解實際的生產工藝流程,對進一步鞏固、加深和理解化工單元過程的原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工程觀念,為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和后續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5];(2)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之逐步樹立正確的工程思想、經濟觀點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3)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生在工業生產中感受到知識用于實踐后所產生的巨大效益,主動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工業生產中所需的知識進行比較,找出差距,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2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2.1實踐教學時間短,不能完全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
一方面由于化工生產自身具有的易燃易爆性和隨著現代化工生產自動化、連續化和集成化,企業對外來人員數量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另一方面,高校擴招以來,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實踐教學經費緊張,導致目前我院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實際的實踐教學時間僅為2.5天/人,與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培養計劃所要求的7天/人實踐教學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由于實踐教學實踐的限制,目前的實踐教學還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式實踐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2實踐教學內容和基地指導教師的不確定性
按照化工原理實踐教學計劃,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實踐教學指導書便于指導學生學習,但是由于大型化工企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車間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導致我們的實踐教學內容很難保證按預期計劃進行。此外,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目前的大型企業都處于不斷精簡狀態,企業人員編制少,工作任務重。因此在整個實習過程中,車間技術員或車間主任很難抽出時間給學生詳解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及關鍵技術,只能臨時抽調人員,基地指導教師人員不穩定,導致實踐教學內容和效果的波動性。
2.3學生難以真正深入車間,了解相關設備構造和原理
近年來,我國的企業大多進行了改制,技術保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好多企業已經出現了拒絕和學校合作的趨勢。在這種發展背景下,廠方為了技術保密或擔心侵犯知識產權等原因,不允許學生瀏覽有關的技術圖紙,甚至不允許觀摩設備內部結構(除非是巧遇設備檢修或其他原因停機檢查,否則學生根本無法了解主要設備、管件等的內部結構及物流情況[2])學生到現場后,只能學習熟悉流程、認知設備,對一些基本的安全生產控制方法,開停車和簡單的事故處理是得不到鍛煉的,學生真正深入車間時間很短,深入了解相關設備構造、原理的機會很少。學生對實習的總體感覺是“實習有用,但是較膚淺”。
3幾點改進措施
為了使化工原理實踐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革措施。這些措施的提出將為進一步提高我院生物工程專業化工原理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3.1調整教學計劃、將原先安排在學期末進行的實踐
教學調整到學生期末考試之后進行將實踐教學環節調整到所有理論課程考試結束之后進行,便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實習實踐中去,為提高實習效果提供了時間上和精力上的保證。
3.2系統編寫和修訂化工原理實踐教學指導書,為教學效果提供保證
通過多年實踐教學經驗的積累,化工原理實踐教學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為了進一步提高實習效果,必須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切合自身實習情況的實踐教學指導書。內容主要涉及:(1)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和預期效果。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和預期效果的提出,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學實習,端正實習態度;另一方面也使實踐教學單位明確責任,依此做好接待實習的準備;(2)實踐教學基地概況、生產技術、主要車間的儀器設備、工藝流程、產品種類及特性介紹;(3)實踐教學的管理、評估、考核標準。①實踐教學考勤占20%,主要考核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出勤情況和遵守紀律情況;實習期間由學校帶隊教師考核;②實踐教學的現場考核占30%,由實踐教學基地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參與情況和業務能力考核;③總結報告占50%,由所有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實習報告質量統一考核。實踐教學指導教材的編寫,是實踐教學進一步正規化的重要保障,這樣教師有據可依,學生有章可循,企業任務明確,實踐教學效果有明顯改進。
3.3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實踐教學指導書,減少實習的盲目性
實踐教學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理論課教學的,單純靠書面上的介紹是很難讓學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必然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及網絡資源,將實踐教學基地的生產工藝、所涉及的典型單元操作、典型設備的原理、結構以及部分現場工作錄像片制作成電子課件在實踐教學前、實踐教學中和實踐教學后讓學生觀看。實踐教學前,播放電子課件并與實踐教學指導書結合起來進行實踐教學動員,使學生在進入實踐教學基地之前就對要實習的目的、重點做到心中有數,減少實踐教學的盲目性。同時,通過形象、生動、色彩繽紛、圖文并茂的電子課件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增強感性認識,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為進一步現場實習奠定基礎。
4結束語
總之,化工原理教學實習的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和教育部培養創新人才戰略思想的不斷深入,給化工原理教學實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原理教學實習的改革勢在必行。上述內容和觀點是我們在總結六年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希望能為今后的化工原理教學實習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軍.化工原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3,77(3):80-81.
[2]張頌紅.化工原理課程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3,77(3):83-84.
[3]婁向東,王曉冰,趙曉華,等.《化工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1):87-89.
[4]王記蓮.高職院校《化工原理》實踐教學改革淺析[J].化工時刊,2009,23(3):73-77.
關鍵詞 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實習教學;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326-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Training Base in Campus
WU Guo-ming LI Mei LIN Li-chao DONG Hua-qiang WANG Yue-hua SUN Xiu-hua
(College of Food and Horticulture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Guangdong 528000)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福利民生的重大課題[1]。開展全面系統的食品安全教育,可培養和提高大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促進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甚至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2]。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是食品學科的發展需要與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的需求,亦是學生進行食品安全實習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是一項較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教學與實習、管理及實踐教學研究等教學工作領域,需要廣大教職工等行為主體的積極作為與協作,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該文就切實抓好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以期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教育水平。
1 實習基地建設的重點
實習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實習教學質量,對高素質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必須創新理念、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加強技能訓練,做到規范管理與高效運行。
1.1 強化食品安全技能培養,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
牢固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宗旨,強化食品安全技能培養,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特色是建設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的原則。根據食品安全學科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對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建成了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在基地內,按食品安全檢驗指標,構建多個食品安全技能訓練與食品安全教育模塊。每個模塊由若干個檢驗項目組成,每個檢驗項目又重點訓練一至多個單項基本技能。如,食品營養與功能成分檢驗模塊,訓練學生的食品營養與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檢驗基本方法,使學生熟悉食品法規與標準化,具有從事食品標準化、質量管理、衛生監督及分析檢驗與質量監督的能力[3];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檢測模塊,重點訓練學生參照國家標準進行食品安全微生物檢測和食品生產環境微生物檢測的能力[4];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檢測模塊,重點訓練學生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特色食品與摻假食品鑒別和檢測模塊,主要訓練學生對摻假食品鑒別檢驗、特色食品質量檢測等技能。基地設備除包括常規檢測儀器外,還適當購置一些大精儀器設備以提高檢測能力與檢測水平。如,已經投入使用的設備有超聲波細胞粉碎機、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發光檢測儀、流體萃取裝置、短程分子蒸餾裝置、物性分析儀、氨基酸自動分析儀以及多功能電穿孔電融合儀、顯微操作系統、倒置顯微鏡、正置顯微鏡等。
1.2 發揮實習基地引領作用
高校大學生層面尤其是食品專業類學生,許多人畢業后將直接從事食品生產、銷售、監管等行業,學生的實際能力對我國食品安全生產與監管有重要作用[5]。掌握食品安全知識的程度與實踐技能,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中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重視程度,也勢必影響企業最終產品的安全和質量[6]。因此,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檢驗檢測實習環境和條件。在高校大學生尤其是食品專業類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技能培養起引領性作用。
基于食品安全實習基地,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將基地實習項目和畢業論文研究內容及專業實習相銜接。把基地實習項目的課題與畢業論文(設計)研究內容有機結合,協調和兼顧基地實習與論文研究之間的矛盾,保障實習項目和畢業論文的時間,研究的質量也將得到提升。倡導學生在專業實習時,帶著食品安全的問題參加實習,使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在內容上緊密銜接,在形式上相對獨立,從認知規律上實現從知識傳授、能力提高到勇于開拓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有效轉化[7]。
1.3 設置綜合安全技能訓練培養創新力
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不僅要注重其固有設施的完備性和為實習教學服務的有效性,更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綜合安全技能訓練是基地實習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努力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創新精神與動手能力的重要一環。
實習基地設置單項與綜合安全技能訓練。單項安全技能訓練要求每個學生學習本行業常規檢測技能并熟練掌握。如參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方法,開設食品中菌落總數測定、食品中大腸菌群計數、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和罐頭食品商業無菌的檢驗等,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求學生在普遍掌握單項技能訓練的基礎上,設置綜合技能訓練項目。如,組織學生到食品加工地點及食品流通場所進行調研和現場取樣,進行農藥殘留、獸藥殘留、添加劑的超標使用和濫用以及違規生產、假冒產品和摻假食品等的分析和鑒別,幫助學生進行風險預警和安全性評價。又如,搜索近年食品非法添加的典型案例,讓學生自主投入式思考和綜合評估案例,提出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的對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生產實習教學質量。
2 實習基地運作及管理的措施
2.1 力抓教學團隊建設
實習基地教學團隊建設和教師成長是實習基地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基礎。為此,學院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鼓勵高學歷、高層次人才進基地教學,鼓勵理論課教師參與教學,努力組建一支相對獨立和適應實習基地發展的需要、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學團隊[8]。為了促進基地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以骨干教師作支撐,采用傳、幫、帶的形式,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實踐鍛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改革研討、教學經驗交流和學術交流,鼓勵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支持和協助完成科研項目,保證實習、科研不斷線,努力構建教師共同成長的機制,營造和諧的實習教學氛圍。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儀器和新設備不斷出現,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客觀上要求實習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盡快掌握新技術。為此,采取專業性與普及性培訓相結合、集中性和分散性培訓相結合、短期和階段性培訓相結合等培訓方式,并將培訓作為加強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措施長期堅持下去。
2.2 嚴格管理,規范推進
規范基地運行管理是促進基地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嚴格執行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確保制度辦法落到實處,精品管理與打造特色。如,嚴格執行學校實習教學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根據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對學生的實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提高教師、學生的重視程度,保障實習教學的完成質量[9]。與此同時,根據基地實際,制訂實習考核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在實習完成后對實習過程和實習指導教師進行考核和總結,保障實習教學的完成質量與效果。
2.3 有效推進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實習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實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10]。為有效推進開放式基地教學,按照專業技能型、科技活動型和自主實驗型等多種形式開放實習教學[11]。學生利用基地條件可自主選擇單項與綜合安全技能訓練。另一方面,在保證校內學生完成實習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對外開放,積極發揮基地示范輻射作用。
為了促進開放式基地實習教學,通過校園網實驗室綜合管理平臺,把實習基地的管理、實習項目信息、預約實習教學和學生實習信息反饋等都融合在信息系統中,對實習基地的實習教學實現高效、高質的教學管理,有效地推進基地開放式教學。
2.4 開展食品安全進基地活動
建設的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已獲批為佛山市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基地,佛山市政府食品安全主管部門定期在該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動。利用基地的有利條件,讓大眾進入實習基地展覽室參觀,向公眾展示食品安全控制、檢測、追溯等領域的技術成果。用實物講解假冒偽劣食品的辨別,講授假冒偽劣食品和垃圾食品對身體的危害等相關知識。采取群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方式,選取預包裝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乳品等貼近百姓生活、群眾關注的食品,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大群眾的食品安全知識水平。
為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法律意識,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定期在實習基地開展大學生食品安全法律與食品安全知識競賽活動,以比賽形式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食品安全的責任感,為今后有效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12]。
3 結語
食品安全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與運行后,有助于學科與專業建設,有助于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食品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創新意識培養。
4 參考文獻
[1] 廖森泰.廣東省農產品與食品安全平臺建設背景和發展思路[J].廣東農業科學,2010(9):9-11.
[2] 王仕平,杜波,張睿梅.對我國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討[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3):17-20.
[3] 付,湯小紅,彭湘蓮.關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的思考[J].食品工業,2011(7):110-113.
[4] 伍國明,溫海祥,曾榮,等.食品微生物學優質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3,40(3):522-526.
[5] 黃光榮,金露,陳文偉,等.利用食品安全案例項目實踐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探索[J].食品工程,2012(2):5-7,12.
[6] 趙利,萬明蘭,劉建濤,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食品安全學》課程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4295-4296,4298.
[7] 張莉.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2):146-148.
[8] 伍國明.生物基礎實驗中心建設與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5):92-94.
[9] 陳子輝.高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69-171.
[10] 張洪田.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8):73-76.
【關鍵詞】植物學 少數民族地區 教學改革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27-02
植物學是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等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以植物為對象,重點研究它們的形態、組織、分類鑒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一門學科。本學科是植物分類學、植物解剖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組織培養學等專業課的基礎。植物學的實踐性很強,做好實驗和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的環節。隨著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植物學教學表現出,課時壓縮、內容增多、涉及面廣、概念抽象、理論知識難于記憶而極富實踐性特點[1]。民族師范院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明顯特點[2]。因此,如何將植物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和民族師范院校的特點結合起來,確保教學內容及學科體系完整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是民族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者長期而且非常艱巨的任務[3]。筆者以我國最西部的一所多民族、多學科的高等師范院校即喀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根據長期從事植物學領域科研和教學經驗,介紹了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旨在為今后的植物學教學工作的同行提供參考。
1.野外實習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除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等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以外,還是農學,林學,園林和植物保護等專業學生的必修的基礎課之一。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而實習則是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按教學計劃,目前我院大二進行動植物物學野外實習。以往的野外實習只定位在生物種類的辨認、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的層次上,這表現出重學會、輕會學,重接受、輕探究,缺少滲透有關環境知識的弊端,像這樣在儀器裝備落后的條件下,走馬觀花似地實習影響了野外調查新方法、新技術的教學[5]。
為此,在調整野外實習時間、優化實習內容、優選實習地點、規范實習考核的基礎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對提高民族地區植物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探索。
具體措施是根據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以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確定改革的思路。野外實習的目標是為了培養高素質和具有創新能力的生物學專業人才,將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培養融入到實習中去。因此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培養野外工作能力,又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自覺地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還要倡導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具體操作上,從實習內容、實習方式、實習時間、實習手段以及實習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實習效果,以達到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目標。
2.注重體現師范性
植物學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教育(專科)、生物科學(本科)和科學教育(本、專科)等師范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和生態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又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5]。目前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內容方面普遍存在著與中學生物教學內容結合性較差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植物學教學內容改革中,緊密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比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10個一級主題之一,而在這一主題下又設了“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個二級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以往以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系統分類等內容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去學習和研究,從而削弱了植物的形態、結構、分類和類群等方面的教學,同時加強了種子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無機營養和有機營養等方面的教學,還強化了“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的教育[6,7]。
3.突出民族特性
課程的民族性是指民族傳統與民族特點在課程上的反映,主要通過民族文化來實現。民族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資源。通過這些課程資源,學生感受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我院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70%。維吾爾族人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維吾爾醫藥學,是祖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維吾爾醫藥在新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醫療保健和促進民族繁衍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維吾爾醫藥的主題是植物藥。維藥植物具有種類繁多、就地取材、本民族獨用、生境獨特、特有種類多和療效顯著等特色。據[8]《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記載,新疆共有137科,858屬,3344種植物。新疆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蘊藏的藥用植物2000多種。新疆的藥用植物產量在國內的中草藥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紫草、麻黃、甘草、黨參、貝母、雪蓮、枸杞、沙棘、肉蓯蓉等。同時,許多藥用植物資源為新疆特有,如阿魏類藥材、雪蓮等。這些藥材不僅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而且在國內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開展新疆極端環境下生物資源利用的研究,帶動新疆特色植物醫藥的發展,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會創造出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植物學(尤其是系統分類部分)的教學中,均以這些新疆常用的維藥植物為例進行講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分類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厚,積極性高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體現地域性
喀什地區地處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喀什地處東經73°20′-79°57′,北緯35°20′-40°18′之間,平均海拔1289米。植物資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綠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澤植被等。全區現有林地面積35.53萬公頃,其中天然林22.9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75%。樹種有楊樹、柳樹、桑樹、沙棗、槐樹、梧桐、松樹、杉樹、柏樹、紅柳、胡楊、沙棘等。果樹有桃、杏、梨、蘋果、巴旦木、葡萄、無花果、石榴、櫻桃、阿月渾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質地優良、含糖量高。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還有水稻、大麥、高粱、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藥用植物有甘草、黨參、麻黃、雪蓮等數十種。筆者抓緊參觀實習和野外實習實踐教學機遇采集大量實習標本,并且把它廣泛運用到植物學教學中,加深學生對高山植被和荒漠植被建群植物及其優勢植物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了高原特色植物和當地特色經濟植物方面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對草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實際工作能力,成為帶領農牧民利用當地草地資源發展地方經濟的技術人才。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無論是從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還是自身發展需要來說,均應強化教師教育職責[9]注重師范性。另外,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自身所獨有的,正是這種特性為民族院校的特色辦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要培育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必然要突出民族性。此外,民族師范院校的教學還應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也就是要體現地域性。[10]
參考文獻:
[1]紀秀娥,劉懷攀.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
[2]李潔,李曉菊.地方民族師范院校培育辦學特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
[3]張秀玲.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0).
[4]蔣琴素.實驗教學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內江科技,2009(7):114-115.
[5]胡廷章,肖國生,黃小云,等.優化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4):68-69.
[6]費維重.《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解讀[J].中學生物教學,2004,(Z1).
[7]汪忠.《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學大綱》的比較[J].生物學通報,2002,37(2).
[8]米吉提?胡達拜爾地,徐建國主編.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M].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年 6月.
[9]李芳.關于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職責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10]張乃群.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改革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