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業化論述

      新型工業化論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第1篇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學、德蒙福特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辦,北京科技大學承辦,中關村工業設計產業協會、北京市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等單位協辦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論壇暨展覽”在北京科技大學體育場館內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創新設計大會”,旨在加強并發展國際創新設計交流,通過創意設計與經營管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在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樹立智能制造、智慧設計的融合創新創業意識,推動設計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及國家向“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的經濟結構轉型。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在創新設計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產業界的翹楚精英以及高校師生共計1600余人相聚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共同參加本次創新設計論壇。

      本次大會旨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顛覆式創新”、可持續發展設計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設計產品升級、服務設計人才交流、加強中英文化交流、通過創意合作建立中英發展的“黃金關系”。

      人和車的情感

      在此次論壇上,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車產品是如何跟隨著社會的潮流,設計出更智能的汽車的他們如何實現這些技術?北京汽車正在實現無人駕駛和多媒體屏幕,未來汽車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汽車設計師黃將對《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表示:“北京汽車未來會實現兩個方向發展。第一個是無人駕駛方向,另一個是多媒體智能化方向。在無人駕駛方面,會把一部分汽車零件去掉,比如后視鏡等部位將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內部車廂的多媒體屏幕。 當駕駛者需要看外面的時候,就會通過多媒體屏顯示,在不需要的時候,可以關掉,車內就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這就是未來駕駛的樂趣。”

      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有些歷史了,但始終未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汽車行業依然在做著自己的努力。未來實現無人駕駛技術,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企業的事,而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決策。因此北京汽車在默默地做著關于無人駕駛的一切,為實現無人駕駛技術在做著努力。

      無人駕駛汽車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人―車―路”閉環控制方式,將不可控的駕駛員從該閉環系統中請出去,從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統的效率和安全性。現代無人駕駛汽車以汽車工業為基礎,以高科技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單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規律發展。其橫向發展離不開各種用途的實際需要,而其縱向發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汽車已經進入了研究成熟階段,將會在2016年的車展上呈現概念車。

      對于車和大數據的緊密結合度,黃將透露說:“與大數據貼得比較緊密的是GPS。在大數據的依托下,將會通過汽車座椅、空調、靠枕等安裝相應的系統。比如空調的溫度、喜歡的音樂都會被記錄下來。當你上車時,座椅會自動調整至你舒適的位置,空調會自動打開、方向盤會自動打開等,這些將來都會在多媒體的功能下實現。”

      黃將最后強調說:“大數據的出現也是基于用戶的需求,當大數據逐漸成熟,會催生很多產品實現的跟進,這樣才是一個良性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用戶需求 。”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表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促進全球產業形態呈現新的特征與發展態勢,設計創新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工信部將積極尋求各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方法與機制,為政府部門、企業、高校搭建產學研合作互動平臺,做好資源的整合與促進各產業間的融合,推進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技術與創新設計的研究與成果轉化,促進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

      大數據是一種手段

      此次論壇上的另一個亮點是聯想的創新設計,聯想創新設計中心高級總監李鳳朗從做奧運火炬項目時說起了在創新設計上面的要領。奧運火炬從一張紙的靈感來源,再加上“紙包不住火”的原理,實現了奧運火炬,從全球388個競標方案中脫穎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場就獲得了喝彩和掌聲,其設計者聯想也隨之成為了矚目的焦點。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催化下,工業設計又會實現怎樣的不同效果呢?在李鳳朗看來,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數據是一種手段,只是多了一種工具而已。

      為此李鳳朗認為,在大數據和智能化的時代,設計就像把牛車換成了汽車一樣,速度變快了,當然目的地不變,愛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沒有大數據與智能化的實現時,是坐在“牛車”上前進,而當大數據與智能化出現以后,就坐上了“汽車”。

      李鳳朗對大數據的認識是:今天的大數據是將更多的信息匯聚在一起,從大數據那里會得知曾經發生的規律是什么。因此,在李鳳朗看來大數據是一種手段,解決了工業化傳播的一種手段。將來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發展的。

      在工業設計領域,李鳳朗認為,百分之八十的產業常規需要用數據來幫助設計判斷、導出等決策。百分之二十的創造要很小心,也許很多人被同一個數據所吸引,如果不去實現創新性的東西,那是可怕的。

      雖然大數據和“互聯網+”在延伸,但是在工業設計領域上最核心的是怕失去自我,一定要回到人性的核心上。

      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研究綜述

      黨的十指出,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央在新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后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的必然選擇。朱艷麗(2013)指出,“四化”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四條主線,不僅擁有各自的演進歷程和發展規律, 而且具有相互依托和相互制約的內在邏輯。

      國外關于城鎮化和工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有比較成熟的理論研究。早在16 世紀初,英國的莫爾試圖通過構建“烏托邦”社會,避免城市與鄉村的脫離。傅里葉提出“和諧社會”及其基層組織“法郎吉”,他認為城市不是農村的主宰,鄉村也不是城市落后的郊區與附庸。劉易斯創建的二元經濟發展結構模型(W. Arthur Lewis,1954)將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并將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歸結為工業比重的逐步上升和農業比重的不斷下降。萊文斯坦(Jef-frey G. Williamson,1988)將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歸因于馬爾薩斯式的人口壓力、土地稀缺及圈地運動。可見,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為我國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典框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國應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發展道路。

      建國以來,學者們圍繞“四化”的基本理論發表了不同的見解,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辜勝阻、李正友(1998)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變遷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鎮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鎮化。龐亞軍(2012)認為,城市化是“四化”同步的樞紐。新型工業化作為“四化”協同發展的引擎(劉海平,2013),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機融合的動力源泉。白南生(2003)指出,目前我國城鎮化速度相比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水平有明顯的滯后現象。另一批學者則堅持認為,我國的當前的城市化速度知識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并沒有出現過多的偏離,工業化水平與城鎮化水平大體上趨于一致(蔡昉,2007;郭克莎,2002)。事實上,不管是超前還是滯后的城鎮化,都體現出了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不協調。因此,要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必須協調好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任保平,2003;簡新華,2004)。這不僅需要加強政府和社會成員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正確認識,同時還要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尋求工業化創造供給與城鎮化創造需求的最佳契合點。

      多數學者認為,農業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然而,自建國以來“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工農業發展政策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現在工業急需反哺農業(朱四海,2005;柯炳生,2005)。伍國勇(2011)指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多功能農業,因為多功能農業不僅能為城鎮化提供勞動力、食物、休閑,還可以為工業化提供資金、原料、市場與勞動力。因此,在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中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信息化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化可以有效實現國民經濟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讓“智慧城市”的構建成為可能。信息化對工業化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滲透與融合。(任保平和洪銀興,2004)提出了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的具體措施。朱艷麗(2013)認為,以“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引領,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中國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 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

      參專文獻

      [1]Lewis,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2]Williamson,J. G..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in H.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 (ed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ume 1,[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8:425-463.

      [3]朱艷麗. 以“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引領推進“四化”同步發展[J].行政與法,2013,(1)

      [4]辜勝阻, 李正友 . 中國自下而上城鎮化的制度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98,(02).

      [5]龐亞軍. 城市化:“四化同步”的樞紐[J].浙江經濟,2012,(24).

      [6]劉海平. 新型工業化是“四化”協同發展的引擎[J].決策探索,2013,(2).

      [7]白南生 . 中國的城市化[J]. 管理世界,2003,(11).

      [8]郭克莎 . 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 中國社會科學,2002,( 2)

      [9]蔡昉 . 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變化[J]. 經濟研究,2007,(7).

      [10]任保平. 新型工業化: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創新[J].經濟學家,2003,(3)

      [11]簡新華 . 論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J].當代經濟研究,2004,(1).

      [12]朱四海 . 工業反哺農業實現機制芻議[J]. 中國農村經濟,2005,( 10) .

      [13]柯炳生 . 工業反哺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J]. 民主,2005,( 5) .

      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安徽

      安徽工業化發展現狀

      對于安徽省工業化發展狀況,目前已有部分專家和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如:王秉建(2008)對安徽工業化水平進行了評價;胡亭亭(2007)對安徽工業化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余華銀(2006)對安徽工業化的進程進行了評價等。通過對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業化的發展狀況為:安徽省工業化進程慢于全國,安徽省工業化已處于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初期,但與全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工業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國,高度化進程也相對較弱,安徽省工業處于由重工業化階段向高加工度化階段轉變時期,工業高度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工業高度化水平明顯偏低:輕工業中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比重低;重工業中加工工業比重低;重加工工業內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業的比重低。

      現階段安徽工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

      (一)外部環境

      1.有利條件。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安徽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區域工業化模式下,人們開始重視農業地區和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工業化的目標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業地區經濟;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使得農業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工業化的內容不再是狹義的,而是通過包括農業在內的各個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實現全面發展。因此,農業不僅是加速工業化的一種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業化的目的;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人們消費結構升級促生新機遇。雖然面臨這一系列約束條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業化的機遇: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一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內陸地區轉移。安徽省可以選擇適合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累工業化的資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特別是對綠色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為安徽省發揮其優勢,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提供了機遇。

      2.不利外部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對于安徽省來說尤其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二是農村就業和增長局面趨于嚴峻。三是質量安全事件對農民、農業產業的沖擊不可低估。民以食為天,我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積只占世界的10%,糧食安全現狀面臨嚴峻考驗。安徽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在糧食安全體系中承擔了重要責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糧食產量為604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78%。因此,安徽省在選擇新型工業化道路時絕不能以損害農業、減少糧食產量為代價。

      (二)內部條件

      豐富的資源條件。安徽省處于我國腹地,蘊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有色金屬等。同時擁有大量的水資源。以中部五省為例,不僅擁有長江、淮河等水系,還擁有鄱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豐富的農業資源,有利于農、林、牧、漁的全面發展和形成較高的農業生產率,為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廣闊的資源配置空間和環境。

      優越的地理區位。從地域優勢看,安徽位于長三角腹地,東臨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西連廣大中西部地區,承東啟西,地跨江淮,交通發達,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安徽可充分利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信息、資金,接受輻射,又可面向全國,推廣自己的優勢產品。特別是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的升級換代,將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安徽作為重要的勞務輸出人口大省,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和資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長三角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轉移,這些都為安徽農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較強的科研優勢。從科研優勢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單位眾多,合肥是全國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研究與開發機構1057家,其中國有獨立科研機構116家(包括20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家省屬及省以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154家。這些科研機構特別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資源優勢的集中體現,強大的科研優勢為安徽省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研條件。

      良好的生態環境。安徽省由于長期以農業為主,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較少,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態優勢,跨越重化工業階段,直接進入高起點發展對環境要求高的生態產業。

      不利的因素。“三農”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安徽省面臨嚴重的“三農”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農業比較效益低,市場化發育程度低,小農生產的特點導致農業省在農業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無法發揮出來。農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識、創新精神和經營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農業省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三農”問題對安徽省工業化發展來說,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安徽省城市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轉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是安徽工業化的現實選擇

      綜上,結合安徽省實際,筆者認為安徽省應選擇現代農業驅動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依托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圍繞現代農業這個核心,把農業資源深度開發產業確立為區域主導產業,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勞動力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入市場的工業化道路。這一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的特點。由于符合本階段安徽省的資源稟賦結構,可以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在此戰略下建立的產業體系能夠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產業的發展,利益的積累可以逐步改變安徽省的資源享賦結構,實現由農業省向工業省的轉變。在資源稟賦結構變化后,現代農業有可能不再占主導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區域資源稟賦結構的產業取代,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安徽經濟的發展。

      有利于形成現代農業區域聚集優勢,獲取重要資源。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約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產手段科技化、產業經營一體化的特征,產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樣就可以吸引區域外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過產業聚集主動吸收資源的作法,改變了安徽省以往被動等待資金、技術支持(即簡單的工業反哺農業)的引資方式;改變了安徽省因傳統農業效益低下而出現資源凈流出的局面。通過市場化競爭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實現安徽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找準定位,確立主導產業。首先,安徽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應放在農產品加工業。其次,如果不發揮安徽省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提供更為豐富的農產品和深加工品,發達省份就會將需求轉向國外尋求替代供應者,這樣,安徽省就會失去發展的外部市場。區域工業化理論認為,有競爭力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而現代農業正是安徽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因僅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常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但現代化的農業能夠實現。

      可以有效克服資金瓶頸的約束。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所需資金少、投入門檻低,是一種適合安徽省的勞動力密集型工業。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形成良性聯動關系,可以通過加工增值農副產品,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戶積累能力,為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資金。

      能夠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由于現代農業驅動型工業化模式強調工業與農業的聯動關系,必然促進農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在農業內部吸收大量勞動力,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傳統工業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新型工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胡亭亭.欠發達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與創新—以安徽省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7(5)

      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在產品種類、產品質量和技術更新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研究分析新型建筑墻體材料類型、性能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墻改政策、節能建筑實施政策和節能建筑技術要點,詳細論述了建筑外保溫技術的應用和特性,總結了新型墻體材料和節能建筑的技術應用。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家墻體材料改革與建筑節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實,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的新型墻體材料在工藝技術上呈現了多元化、工業化發展的新趨勢。

      建筑節能是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隨著國家一系列的節能政策、法規、標準和強制性條文的出臺,我國住宅建設的節能工作不斷深入,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廣使用。但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水平,還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仍是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適應建筑產品工業化、施工機械化、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改善建筑功能等現代建筑業發展要求而生產的墻體材料,就我國現階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實心磚以外的所有建筑墻體材料。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辦法》中將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共分六類:1)非粘土磚,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燒結多孔磚和空心磚,混凝土空心磚和空心砌塊,燒結頁巖磚。2)建筑砌塊,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和石膏砌塊。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纖維增強水泥輕質多孔隔墻條板,纖維增強低堿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壓加氣混凝土板,輕集料混凝土條板,鋼絲網架水泥夾芯板。石膏墻板,金屬面央芯板,復合輕質夾芯隔墻板、條板。4)原料中摻有不少于30%的工業廢渣、農作物秸稈、垃圾、江河淤泥的墻體材料產品。5)預制及現澆混凝土墻體。6)鋼結構和玻璃幕墻。

      2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制造粘土磚成本極低,使得任何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新型墻體材料應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價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對市場推廣起制約作用; 材料的施工工藝、技術、檢測手段等目前尚無規范限制,部分產品質量不穩定;個體利益驅動影響了新型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等。

      3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簡介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應用

      我國是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家,能源緊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節能就成為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質量、減輕環境污染、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推廣建筑節能將是我國發展住宅建設的一項長期國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墻體保溫主要有內保溫、外保溫等方法,下面就兩種保溫方法進行

      論述。

      3.1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內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墻內保溫施工,是在外墻結構的內部加做保溫層。內保溫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靈活,可以保證施工進度。內保溫應用時間較長,技術成熟,施工技術及檢驗標準是比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墻保溫施工中約有90%以上的工程應用內保溫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的內保溫技術有:增強石膏復合聚苯保溫板、聚合物砂漿復合聚苯保溫板、增強水泥復合聚苯保溫板、內墻貼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顆粒保溫料漿加抗裂砂漿壓入網格布的做法。

      但內保溫會多占用使用面積,“熱橋”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引起開裂,還會影響施工速度,影響居民的二次裝修,且內墻懸掛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壞內保溫結構。內保溫在技術上的不合理性,決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溫所替代。

      3.2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外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保溫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保溫節能技術。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技術合理,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使用同樣規格、同樣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比內保溫的效果好。外保溫技術不僅適用于新建的結構工程,也適用于舊樓改造,適用于范圍廣,技術含量高;外保溫包在主體結構的外側,能夠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的熱橋,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間;同時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

      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絕熱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圍護或者熱工設備、阻抗熱流傳遞的材料或者材料復合體,既包括保溫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滿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溫的節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巖(礦)棉板、玻璃棉氈以及超輕的聚苯顆粒保溫料漿等。以上各種材料所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材料內部都有大量的封閉孔,它們的表觀密度都較小,這也是作為保溫隔熱材料所必備的。巖(礦)棉和玻璃棉有時統稱為礦物棉,它們都屬于無機材料。巖棉不燃燒,價格較低,在滿足保溫隔熱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具有一定的隔聲效果。但巖棉的質量優劣相差很大,保溫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強度也低,耐久性比較差。

      總之,用各種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建造房屋,要看最終產品商品房的造價能否被市場所接受。正是由于節能材料的不斷革新,外墻保溫技術的優越性才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只有全面的進行綜合經濟分析,認真地選擇建筑體系,實事求是的宣傳,新型建材房屋才能在更多的地方推廣。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需要社會長期而持久的關注,應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近期和今后發展的品種和產量,分別滿足不同地區各類建筑墻體工程的要求,真正實現建筑行業節能工作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徐惠忠,周明.絕熱材料生產及應用[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2]郭瑩.外墻內、外保溫技術在建筑節能住宅中的作用[J].建筑技術開發,2002,2:46-48.

      [3]胡小媛,許琳.我國建筑絕熱材料的應用現狀及其前景[J].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2002,6:2-4

      [4]劉洪濤,等.幾種常見的外墻保溫形式及材料.[J]建筑技術與應用,2001.1:39-40.

      新型工業化論述范文第5篇

      【關鍵字】住宅產業化;住宅集團

      1 什么是住宅產業化

      住宅產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聯合國提出 "住宅產業化"的6條標準: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物的標準化,生產過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生產的機械化,技術生產科研的一體化。 住宅產業化是一種住宅建造方式的變革,就是由現在半手工半機械比較落后的建造方式,轉變成一種工業化生產方式。

      2 中國目前住宅產業化的現狀

      早在1999年,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建設部等八部委共同起草的《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了我國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和實施要求,成為推進我國住宅產業現代化工作的綱領。然而,住宅產業化從1996年開始正式在全國試點,至今已經過去了十余個年頭。業內專家表示,住宅產業化距原來預定的目標相差比較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住宅建設的工業化程度低,工業化和標準化體系尚未建立。由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勞動生產率,只及發達國家的1/2或1/3, 因此造成建筑成本高、住宅價格高、施工周期長,仍以濕操作為主。

      2.2 住宅建筑標準化工作滯后住宅建筑體系大多數局限于結構形式或施工技術,沒有從建筑整體出發,進行成套技術開發。標準設計文件,建筑的模數標準,住宅部件產品標準還很不規范和健全。

      2.3 住宅部件質量低,住宅建筑與部品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尚未建立。住宅使用的各種設備、制品模數協調體系尚未建立,性能缺乏標準,通用性差,質量難以保證。

      2.4 能源、原材料、土地資源消耗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建筑材料仍以傳統材料為主,能耗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住宅科技含量偏低,節電,節能,節水等的先進環保技術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廣,新材料,新部品的優越性未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智能化住宅的發展。

      3 天津住宅集團的產業化進程

      天津住宅集團作為天津市建設系統的國有大型企業,自從2006年以來確定并積極實施住宅產業化發展戰略,依靠自主創新,深化結構調整,打造住宅產業化基地,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住宅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培育四大產業板塊集群優勢,造就住宅產業化集團型模式

      按照住宅產業化的發展要求,住宅集團不斷深化產業結構、經營組織結構和員工隊伍結構調整,構建多元化的經營格局,全力打造“四大產業板塊”。

      3.1.1 住宅集團通過幾年的結構化調整,形成了一條房地產開發經營、新型建材與住宅部品制造、建筑施工、科技與服務業“四大產業板塊”相互支撐的住宅產業鏈,覆蓋住宅投資、科研設計、開發經營、新型建材和住宅部品制造、建筑施工、裝飾裝修、節能與結構檢測、房屋銷售和物業管理服務等住宅的全壽命期,實現了“一條龍”式的住宅生產與運營管理模式。

      3.1.2 形成了省地節能、生態環保、綠色低碳住宅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體系的優勢集成。

      3.1.3 形成了以集團公司為核心的統一利益共同體,確保以住宅為最終目標產品的多專業緊密協作,確保產業鏈所有環節有效支撐和有效連接,保證住宅產業化的先進理念與技術得以實現。

      3.1.4 住宅產業化集團模式的實踐探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住宅產業化的實施顯示出了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住宅產品質量上的優勢。

      3.2 打造突出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全國最大的新型建材生產基地。

      為進一步完善住宅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加快形成住宅建材和部品工廠化生產、現場裝配建造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住宅集團把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新型建材作為優先發展項目,2007年在武清區興建了占地350畝、建筑面積8萬m2的新型建材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條年產70萬m3砂加氣砼制品生產線和一條年產40萬噸脫硫石膏制品生產線,成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2009年,住宅集團新型建材產品合同訂單達到上年度的1.3倍,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為滿足市場需求,住宅集團正在濱海新區建設第二個新型建材生產基地,再上一條年產120萬m3的加氣砼生產線,把加氣砼的總產能擴大到190萬m3,使住宅集團新型建材制造業板塊名符其實地成為全國新型建材業的龍頭老大。

      3.3 實施住宅產業化發展戰略,促進集團快速發展

      實施住宅產業化發展戰略,促進了住宅集團快速跨越式的發展,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連續三年實現高增長,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利潤總額增長了八倍,企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

      加快住宅產業化步伐,打造完整的住宅產業鏈,促進了產業升級,加快了集團四大產業板塊的發展壯大。目前,住宅集團年房地產開發規模已達到300多萬平方米,開發項目遍及天津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新四區和全國七個省區。

      建筑施工業年施工經營總規模三年翻了三番,年施工面積拓展到400多萬平方米,承擔了一批天津市和外省市標志性公共建筑重點工程和住宅小區的建筑和裝飾施工任務。

      科技與服務業進一步做優做強,集團旗下的房屋鑒定勘測設計院、作為天津市首家建筑節能檢測機構的建筑節能與環境檢測中心、全市唯一的住宅技術研究機構住宅科研所,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出色完成了一大批建筑設計、節能與環境檢測任務和科研成果,并頻頻獲獎,市場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大。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