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第1篇

      論文摘 要在國家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大潮中,智能社區的構建成為信息化建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從構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的目的出發,分析論證構建智能社區需要遵循的原則,并提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構建的幾點建議。  

       

      我國社區智能化起步比較晚,隨著近年來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住宅小區的智能化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國智能化小區的技術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其相應產品的開發也還停留在單一功能階段。因此,大力發展智能社區網絡系統的構建,使小區智能化產品向集成化發展,由單一功能的專用產品向多功能集成化、一體化系統發展成為社區建設的重點。 

      1構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的目的 

      智能社區系統是將現代建筑技術與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進行密切結合,為小區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和管理,為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區的物業管理水平,以實現快捷、高效的物業服務,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1)物業服務與管理。包括如下幾項:物業的綜合信息服務,如收費、結算等信息服務;遠程抄表及管理,如水、電、煤氣、暖氣的抄表與收費等;車輛的出行、停放管理;公用設備的監控和管理,如垃圾儲運、園林澆灑、排污等;電子公告牌的管理、小區廣播或音樂播放的管理等。 

      2)安全防衛。小區出入管理、社區周界防衛、電子巡邏、電視監控、對講與門禁控制、防盜防宰報警、緊急求救等。 

      3)多元信息服務。綜合信息網絡,如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internet等;公共電視、vod點播;開關的遠程控制等。 

      4)家庭辦公智能化。家庭遠程辦公、室內環境的調控、家電智能化控制等。 

      2構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需要遵循的原則 

      從構建智能社區的目的可以知道,社區的智能化就是為了綜合提高居民居住環境的質量。因此,構建智能社區網絡,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前瞻性原則。住宅智能化建設是以適應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要求為前提的,因此,構建智能社區要有前瞻性。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家庭的家用電器是非常缺乏的,住宅建設也就無需考慮電氣設備的所需的配套設施及放置空間,而近些年來,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因此,住宅建設中就要通盤考慮相應的配套措施。如電話、電腦的布線及相關信息的接收平臺等,都需要考慮在內。此外,小區是一種使用壽命很長的大件商品,所以,要選擇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智能化系統技術和智能設備,以免因為技術的落伍造成智能化社區性能太低而被淘汰。 

      2)成熟性原則。在考慮技術設備前瞻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所選技術的可靠性和成熟性,保證智能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實現最大的投資效益。 

      3)兼容性原則。作為依托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智能化設備系統,因其技術更新換代升級比較快,所以,無論是系統設備還是操作軟件,都要具有很強的兼容性,以避免因為硬件種類的不同而系統不兼容。 

      4)升級性原則。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社區智能化系統的規模、技術水平、功能都將不斷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社區的智能化需求也將不斷變化,因此,智能社區系統要把未來的可能性和系統的適應性放在一起考慮,以滿足智能化小區服務的升級發展要求。 

      3構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的建議 

      構建智能社區網絡系統不但是企業單方面關注的課題,也是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構建智能化社區也要綜合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要統觀全局、科學規劃,加速發展社區的智能化。 

      1)政府與企業形成聯盟,共建智能化社區。社區智能化是政府推進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能夠更好的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社區智能化建設也為企業開辟了一片新市場。如果政府能夠積極引入企業投資,在相關項目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并給予企業以政策支持,不但可以減輕政府信息化建設的負擔,還能壯大社區信息化建設的隊伍,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2)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選擇發展模式。因為每個國家的具體狀況不同,因此,各個國家的社區智能化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人口大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質量及地域特點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構建社區智能化系統的發展模式時,絕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特點,制定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借鑒國外的某些比較成熟的社區智能化發展模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宣傳模式,加大宣傳力度。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都已開展了社區信息化服務工作,如社區網站、社區娛樂系統等,為市民提供了各種智能化服務(餐飲、教育、維修、家政等)。但是因為沒有健全的宣傳系統,宣傳方式單一,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區所提供的這些服務,這就使得很多社區的智能化設備形同虛構,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參與企業投資效益很低。這樣,肯定會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未能夠達到社區信息化利國利民的目的。所以,應該加大社區智能化的宣傳力度、完善宣傳模仿,讓社區居民都能夠了解并意識到智能化服務帶給他們的便利和好處,并促使其嘗試使用。 

      4)利用智能化設備提供教育學習機會。隨著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產品的普及,網絡成為最便捷、信息量最豐富的媒介。如果能夠通過社區服務網站提供居民所需要的信息,將會迅速的促進社區智能化的發展。針對我國目前部分中老年居民缺乏使用互聯網能力的現狀,還可以通過社區智能設備,為居民提供網絡教育培訓,給居民提供學習的機會,這將會培養社區居民使用互聯網的能力和習慣,促進社區智能化的普及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韓玉坤.居民社區網絡管理平臺的開發[j].信息技術,2006,06. 

      [2]李鳳安.網絡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03. 

      [3]孫春燕.智能化社區信息網絡系統的構建[j].電腦與信息技術,2006,01.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第2篇

      據悉,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電信寬帶用戶數達到434萬,光網覆蓋達到650萬戶,其中光網用戶達到217萬戶。中國電信城市光網,奏響了“智慧城市”的新樂章。

      作為中國工業領域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和經貿交流合作平臺,工博會每年都吸引了數十萬國內外專業觀眾的關注。在展會上,中國電信通過“智慧社區”、“天翼領航”、“天翼e家”、“天翼3G”四大展區,展示了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成果。中國電信展臺整體以流線形框架結構將4大展示項目和舞臺圓融連接,平衡與動感相交融,體現了富有科技感與時代氣息的全新企業形象。象征未來科技的藍色,與象征家庭生活的暖黃色共同構成展區主色調,體現了中國電信以信息科技服務智慧城市的決心與努力。

      其中,“智慧社區”、“天翼領航”、“天翼e家”是最為令人矚目的亮點。中國電信通過三折幕高清投影、實景大沙盤、圖片展示以及現場體驗等多種創新展示方式,使與會來賓形象生動地了解到其在城市光網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家庭以及天翼3G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城市光網第一城”

      早在2009年,上海電信就率先啟動“城市光網”建設。2011年,上海電信主動積極配合上海市規劃,制定了《上海電信十二五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間,為上海“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服務能力”的兩大目標。

      目前,上海已成為“城市光網第一城”、“IPTV第一城”。中國電信視訊運營中心、中國電信上海呼叫中心及中國電信創新孵化基地陸續投入使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于車載通信、數字園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等領域,促進兩化融合發展。上海電信開展的四次寬帶大提速活動和營業廳服務提速,使上海的寬帶水平大踏步提升。在2012-2013年期間,中國電信還將把上海市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應用環境作為奮斗目標。

      在中國電信展區,備受觀眾們矚目的“智慧社區”、 “天翼e家”等亮點展項都是基于中國電信城市光網而構建起來的。預計到2015年,上海電信可率先實現城市光網、WiFi和3G之間無縫切換,為上海構筑起應用融合、安全可靠的立體化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在“城市光網”和智慧城市建設實際推進中,中國電信克服了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四難”發展難題,即“市民接受難”、“建設推進難”、“標準實施難”、“成片改造難”。特別針對“建設推進難”問題,上海電信連續攻克技術難關,自創了引導光纖穿越暗管等辦法,創新開發“城市光網”家庭網關,開發業務系統,較好地解決了建設推進難。

      在“天翼e家“展項區,現場展示的城市光網光纖入戶互動穿線向觀眾們展示了中國電信光網入戶的創新技術,許多觀眾表達了對城市光網進入自己家庭的熱烈期待。

      “智慧社區”的多彩服務

      應用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在中國電信展區,觀眾可以充分體會到信息化惠及民生所帶來的安全與舒適。

      走進“智慧社區”板塊,中國電信在智慧社區建設的信息化應用顯著成果就展現于眼前,觀眾首先感受到的是“綠色社區”。通過中國電信IPV6和物聯網技術,檢測社區環境質量和管理社區內的能源,可幫助我們擁有更為良好的生活環境。來到“平安社區”,在社區內會有全球眼布防和智能門禁系統保護您和您家人的安全。在“信息社區”和“便民社區”,以中國電信手機或IPTV為載體的智慧社區信息平臺,能幫用戶實現打開電視即可了解政府各級信息,參與實事問卷調查;足不出戶即可掌握周邊商家信息,并能直接訂貨和支付,隨時了解即時路況信息,方便出行。

      而在大家最為關心的“健康社區”和“關愛社區”,通過遠程醫療功能可實現在家進行健康咨詢和遠程醫囑。同時可以通過手機或IPTV進行遠程預約掛號,免去排隊煩惱。老年人可以通過聯網的醫療器械自動檢測血壓和心跳,并及時發送其監護人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助老設備可為老人提供緊急求助服務,定位服務,居家生活服務等多項服務。

      天翼領航“智慧應用”

      上海電信“智慧應用”的目標,是加快推進社會和行業信息化應用,中國電信以智慧城市為切入點,面向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產業三大領域推進智慧應用。目前,中國電信已經先后與75個城市簽署了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以智慧應用為主題,全面接應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面的需求。中國電信深入分析交通、金融、教育、醫療、保險等多個行業的特點,打造泛在網絡,特別是運用移動互聯網手段,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中國電信“電子政務”應用助力打造高效政務,基于政府機關應用的協同辦公系統,通過3G移動網絡的延伸,擴展至手機辦公應用,實現了固網辦公和移動辦公的無縫應用。用戶幾乎只需使用手中的智能手機,就能處理辦公事務,從而實現了業務鏈形態的政務辦公模式,上請下達協調而流暢。

      中國電信“稅務E通-網絡發票”產品是根據企業自身營業開票管理和稅務發票管理以及電信公司基礎通信業務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應用集成創新,應用和安全網絡的整合,方便用戶使用,增強網絡信息安全。通過技術突破、降低應用對硬件的要求,支持各類低端手機、電腦、打印機以及手機直接連接各類打印機,減輕企業用戶在營業開票管理過程中的總體投入成本負擔,使產品能滿足不同信息化條件的企業用戶。

      中國電信的校車信息服務為孩子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觀眾在現場看到,通過裝置在車輛中的各種傳感器、高清攝像頭、3G通訊模塊,車輛行進中的每個 “動作”都能準確地顯示在學校和政府的監控平臺上,同時,114號碼百事通專職客服人員提供24小時在線的人工服務,校車在行車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情況,駕駛員只需要一鍵即可與服務中心取得聯系,獲得車輛救援、報警、實時信息查詢等服務。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在國內的興起,不少服務商紛紛推出了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與會觀眾可以現場體驗中國電信于今年6月初改版上線的“商務翼云2.0版”。作為上海首個運營商級中小企業公用云服務平臺,降低了中小企業的創業門檻,為其節省IT系統建立、維護成本,對于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字化社區; 平臺整合; 溫州學習網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63(2013)05-0087-04

      0引言

      當今中國,隨著社區建設工作的深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社區建設成為社區建設中的熱門課題之一。然而,眾多獨立且功能相似的數字化社區平臺的開發,卻導致了資源浪費嚴重,因此數字化社區建設中平臺整合問題亟待有效的研究解決。

      1數字化社區平臺整合的必要性

      1.1避免“信息孤島”問題的出現

      眾所周知,國內網絡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截至2012年6月底,國內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39.9%,同時手機首次成為中國網民的“第一上網終端”。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手機網民達到3.88億,超過電腦上網用戶的3.86億人[1]。直觀對比可知,網絡在中國已經進入普及階段,而且其終端也已經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向,由此實現多終端交互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尤其是微博的出現,使得整個信息傳遞更加平民化。但是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網絡信息傳遞也已經形成幾大門戶網站,并在整個信息傳遞過程中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而其他較小的網站則極少會受到普通大眾的關注,即使是政府門戶網站也無法跟這些大型網站相比。因此,對于社區這樣的數字化平臺而言,其所能調動的資源自然更加有限,建成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所能匯總的資源自然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無形之中會對其受關注程度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該平臺的利用和發展。因此,通過相應的協調機制,將社區數字化平臺進行整合就顯得非常重要。

      1.2避免平臺同質化導致的資源浪費

      社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進社區發展,提升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建設和發展網絡化、數字化的和諧社區,促進社會發展,構建終身化、學習型社會”[2]。數字化社區平臺的建設本身是基于社區個性化而產生的。“由于每位社區成員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生命個體,受遺傳素質、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認知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響,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建設不同的社區學習平臺,有助于幫助不同的群體更好地實現其就業和職業發展目標”[3]。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不同的社區之間也是存在同質性的,而且即使是不同的群體,也存在某些相似的需求。在傳統的社區教育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無法實現社區之間的互通有無。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實現社區之間資源的交流已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事情。而且還應進一步認識到,要實現各個社區的數字化建設,對資源的要求是極高的。因此,通過平臺整合,能夠實現最為高效的資源利用,進而避免資源浪費。第5期金芳:數字化社區建設中平臺整合問題研究—以溫州學習網為例智能計算機與應用第3卷

      1.3整合有助于各個社區數字化平臺的發展

      這里所謂的整合,不是簡單地取締一些社區數字化平臺,或者將一些社區的數字化平臺資源進行合并,也不是一勞永逸地一次性調整,而是基于社區和相應技術發展的現實情況而實施的調整機制。這一機制是立足于整個城市的資源和需求,根據全市社區的變化和發展對不同社區的數字平臺的規模、內容等進行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更好地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和信息平臺。而且,這一機制推出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和監督各社區數字化平臺的優化,因此整合機制的形成有助于各個社區的數字化平臺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定位,更好地獲取優質的學習資源,進而為自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整合的目的是要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這種整合的對象不僅僅是各個社區的數字化平臺,更是各個社區數字化平臺功能的調整。通過這種調整,各個社區的數字化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則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和效率。

      2數字化社區平臺整合的可行性

      2.1社區數字化平臺整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自法國的埃德加·富爾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學習型社會概念[4]以來,即已經成為了眾所矚目的世界發展的潮流熱點。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了保持國家綜合國力競爭力的重要一環。由此決定了,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將“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列為了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要建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就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而應該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大眾的學習需求,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建設畢竟相對滯后,相應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自然也相對滯后。在這種情況下,要快速推動中國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建設,就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于溫州市開展的以市為基礎的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國家也給予了積極的肯定。2012年,溫州城市大學(溫州社區大學)成為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應用示范點,溫州城市大學(溫州社區大學)還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權,作為開展全國數字化學習指導師認證(DLM)項目培訓省級推廣中心。同時,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社會服務溫州專版(以下簡稱“國開數圖溫州專版”)開通儀式在市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開數圖溫州專版依托“溫州學習網”面向溫州全體市民開通登陸終端,今后市民可以通過由溫州城市大學創辦的“溫州學習網”登陸國開大學數字圖書館,并免費使用里面海量級數字化資源,包括原文服務的期刊文獻6 800多萬篇、學位論文約160萬篇、電子圖書270多萬種[5]。溫州學習網的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圖1 溫州學習網的拓撲結構

      Fig.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Wenzhou studying net2.2在我國城市數字化社區平臺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隨著傳統的單位化社會體系的結束,社區已經成為了居民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因此社區也就成為了國內當前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而隨著社區管理的智能化,數字化平臺已經成為了現代社區的重要建設方向。基于此,建設和發展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已經成為了許多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但是也應該看到,不同社區之間,新舊社區之間的數字平臺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現有技術整合資源,建設面向全市的數字化社區平臺就顯得比分散開設社區數字化平臺更加合理和有效。以溫州市為例,溫州學習網作為2011年該市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之一正式開通。平臺設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開設的開放式課程涉及幼兒早教、老年教育、農民教育等類數千門課程,有書法、茶藝、養生、育兒等近2.5萬個課件,且每天更新,教學形式包括影視音頻、動漫、三分屏、網絡課件等模式,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合適的學習渠道(截止發稿之日的資源構成如表1所示)。截止2012年12月31日24:00點,溫州學習網網站流量達到162萬,參與數字化學習的社區達到110個,(注冊)社區居民達到 10.7萬個,社區居民學習達到141萬人次,日人均訪問12 530次,喜獲2012年全國學習資源網站排行榜季軍[6]。

      2.3基層組織為社區數字化平臺整合提供了組織基礎

      在國內的城市中,居委會作為基層組織得到了日益完善。居委會不僅是行使社會管理職能,而且是社會服務的重要組織。因其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可以為社區數字化平臺的整合提供基本信息的支撐,進而為整合之后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具有針對性提供保障。而且居委會在日常生活中與社區群眾也有很強的互動性,因此能夠讓整合調整之后的數字化學習平臺迅速為群眾所熟知。此外,在一些城市,居委會、街道辦事處已經通過與高校合作的方式開展了數字化平臺的建設,這為在整個城市的社區數字化平臺搭建和整合提供了一定資源和經驗。

      2.4日趨完善的網絡技術為數字化平臺的整合提供了技術支持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播。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日趨完善。這一方面為構建社區范圍的數字化網絡學習平臺積累了經驗,同時也為數字化學習平臺的資源做了一定積累。為推進溫州學習型社會建設,溫州市教育局、溫州城市大學把2012年確定為“溫州學習網”應用推廣年。目前,全市110所等級社區學校已經入駐溫州學習網,有效地進行數字化學習社區建設;同時聯合鹿城區教育局、溫州市職業技能培訓協會在網站上設立了“培訓超市”板塊,目前已有46所合法培訓學校入駐,為市民提供培訓信息咨詢和服務;全市19個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入駐學習網,包含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35所知名高校可供市民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正規遠程教育[6]。

      3實現城市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整合的建議

      3.1城市政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支持

      在城市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涉及到基層的社會組織,還要涉及到教育部門的協調。這往往會導致資源整合的難點,出現多方推諉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當地城市的政府部門應該以文件的形式對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的整合做出規定,并責成有關部門嚴格執行。其次,城市政府部門應該對參與整合的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撐,進而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溫州網的建成就是由溫州社區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溫州城市大學牽頭開發的一個公益性數字化學習平臺。這其中明確了直接的負責部門,而且通過委托的形式找到更加有力的合作部門。再次,政府還應該出臺相應激勵措施,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參與到數字化平臺的構建過程中。由此,使得數字化學習平臺不再僅僅依賴公共資金的投入來生存發展,而是通過企業的資金和相關資源的投入,成為企業員工學習與成長的平臺,成為企業和整個城市共同獲利的平臺。

      3.2成立專門的整合管理機構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專門的整合管理機構是恰當的做法。這樣首先可以讓整合構成全局有專門的負責機構,不會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因為整合就意味著資源的調配,這其中必然會涉及利益的調整,因此有專門的權責部門負責必然能夠減少為了得罪人而不作為的現象發生。其次,有專門權責部門負責,可以提高整合的效率。社區數字化平臺的建設本身不是強制性的行為,本身則是一種服務性項目,整合的資源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負擔,因此要讓各個社區得到理解,讓整合真正成為人們滿意的行動,就需要有專門的負責機構來進行協調和宣傳,進而讓平臺的涉及者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最后,專門的整合管理機構的存在能夠對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的運行進行有效的監控,進而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和處理。當然,這樣的機構未必需要政府部門進行專職管理,而是可以由社區相關人員組成委員會并通過委托和外聘專家進行定期評估的形式存在。這樣就可以避免在過多設立機構的情況下,解決由于權責機構缺乏而導致的各類問題。

      3.3將城市大學作為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整合的基礎

      在當前社會中,雖然知識的開放性已經讓學習不再僅僅局限于校園。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校仍然是學習的重要場所。而各種立足于城市的電視大學、城市大學、技術型大學更是在學校定位上就將自身跟城市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首先,這些機構常常在專業設置上就與該城市的行業特點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夠滿足該城市人才培養的需求;其次,當今的大學在教學設備上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尤其是在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眾多教學資源已經實現了網上共享,這為其建設數字化的學習平臺奠定了基礎;最后,這些大學往往還在遠程教學、課程設置、教師隊伍配備上能夠滿足在職人群的需求,做到因時因地而變化。正是因為這些學校擁有如此突出的優勢,因此在數字化學習平臺整合過程中,選擇一所或幾所立足城市特點大學就顯得非常必要。

      3.4設立專門的研究和交流項目基金

      以項目或基金的形式鼓勵研究和交流活動是提升資源利用的有效手段。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因為專門機構的設置而導致的官僚習慣。對于數字化社區學習平臺這樣一個服務性項目,更應該通過這種競爭性的形式來引進活動參與者。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可以由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形式來吸引相關人員和部門參與該項目的建設中,進而為以城市為整體的社區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建立創造條件。如此,即為整合具有一定規模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平臺奠定基礎。同時也可以通過針對相關課程或行業來進行項目設定,由此引入相應的研究者進行分析,進而優化課程設置,為各個社區提供有針對性的可供學習的課程。最后,城市范圍的整合畢竟也是有限的,因此通過劃撥專門的資金,為城市之間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城市與上一級相關部門之間的數字化學習平臺以及城市數字化學習平臺與社會相關培訓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支撐,也顯得非常必要。只有通過相互交流、互通有無,才能真正讓整合的效果實現最大化。

      4結束語

      數字化社區建設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數字化學習平臺如雨后春筍般開發創建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卻是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因此,本文就數字化社區平臺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應的方案與對策。希望政府給予社區更多的支持與鼓勵,以期讓數字化學習平臺得以優化整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區民眾。

      參考文獻:

      [1]喻思孌,趙永新.《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公共圖書館,2012,(3):95-96.

      [2]王善良.農村社區教育數字化建設調查及對策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0,(4):105-110.

      [3]胡水星,張劍平.面向社區教育的數字化課程資源的通用教學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12,(3):101-106.

      [4]顧明遠,石中英.學習型社會:以學習求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5-14.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宜居社區;交互式;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7-4186-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Management System for Livable

      Communitie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GU Jing-qiu1,2,3,WU Hua-rui1,2,3

      (1.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China; 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Beijing 100097, China;

      3.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combining with current livable community evaluation, integrating existing systems and data resourc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scenarios, functions framework of livable communit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architecture were presen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e functions includ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resident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stem made an effective attemp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digital livable communities.

      Key words: livable community; interaction; management system

      宜居社區是在社區建設生態平衡理論等的指導下,圍繞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員建立起來的有適宜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生活、文化、服務等設施,有舒適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社區,是一個經濟消費適度化、社會管理多元化、鄰里關系和諧化的地域空間。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管理重心下移,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紛紛向社區延伸,日益繁重的社區管理任務,單純依靠傳統的管理手段已經遠遠不夠,必須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實現。

      運用軟硬件技術將社區的人、物、網絡互聯互通,形成網絡化和信息化的全新的宜居社區形態是未來城市乃至村鎮發展的主要方向,對未來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都會帶來巨大影響[1,2]。面向社區的信息化管理需求,結合社區已有的系統及數據資源,區別不同的應用場景,設計并實現了宜居社區交互式管理系統。

      1 系統架構

      1.1 邏輯架構設計

      根據社區管理系統在不同環境下的數據采集及溝通交互需求,系統采用C/S(客戶端/服務器)與B/S(瀏覽器/服務器)相結合的邏輯架構[3]。中心的云計算平臺提供數據資源存儲和業務邏輯處理功能。Web服務器對外提供社區交互管理系統的統一入口,提供各項業務功能服務。Scoket服務器作為C/S結構的服務端,獲取客戶端提交的數據,置于云存儲平臺之中。系統架構圖見圖1。

      C/S結構中,由于應用程序配置在客戶端,因而在出錯處理、在線幫助、權限審核、數據過濾等方面有強大的功能,可靠性高,事務數據處理能力強。C/S架構在系統中主要應用于終端環境有便攜式數據傳感采集設備的場景,數據需要定時采集并傳輸,由服務器端對實時數據進行監控,并根據情況作出響應及控制。例如社區水質監測,在河道中的水質傳感器實時傳回的信息,由服務端實時監控,能夠及時對水污染情況進行緊急處理;社區老人及危重病人監護,配備有便攜式或可穿戴式的生理參數監護儀,客戶端安裝軟件對信息實時采集處理發送至服務端,服務端報警提醒患者復診,必要時將采取急救措施。

      B/S 結構擁有軟件維護開銷低、信息查詢和組織方便、客戶端只需裝有瀏覽器即可訪問系統等優點。交互式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都是在Web服務器上,客戶端通過瀏覽器直接訪問。

      Web Service主要針對需要集成的子系統, 根據該子系統的消息接口,以Web服務的方式提供相應的適配器來完成消息交換和數據格式轉換[4]。

      1.2 功能架構

      宜居社區概念包含眾多要素,強調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均衡,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居民有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良好、生活設施系統完善、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科學的管理與服務。圍繞這些特征,宜居社區交互式管理系統的功能設計如圖2。

      系統以相關的宜居社區評價指標為基礎,結合社區已有的應用系統及歷史數據,進行社區交互管理系統設計,同時建立完善的社區相關字典數據庫,包含建筑、人口、環境等基礎數據字典。

      系統功能主要分交互子系統及管理子系統兩部分,相關業務數據形成社區資源信息庫,積累的資源信息可進行多維度的查詢統計及深度數據挖掘工作。

      交互子系統實現與社區居民的信息交互,為居民提供信息查詢服務的同時,通過趣味交互式欄目進行信息采集,為完善宜居社區的定義以及宜居社區評價指標的提煉提供數據支撐。其中,問卷調查以動態生成的單、多選問卷形式向用戶采集社區衛生環境、社區文體設施、社區交通設施,社區商業、社區物業、社區信息服務、社區治安等社區關鍵要素的居民滿意度情況;社區交流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自由討論、溝通交流、二手信息的平臺;居民知情臺是居民了解社區工作的窗口,社區的居委會、物業、中介組織、服務機構的各項管理及工作信息都向居民公開,使居民真正享有知情權;趣味答題是通過答題競技、排名、獲得獎勵的方式使用戶參與到宜居社區的建設中來,寓教于樂,在普及宜居社區概念的同時提高居民文明素質,為社區良好的人文環境形成盡綿薄之力;意見箱接收居民對商品質量、物業管理、行政違法等各方面的投訴,以及居民對社區建設提出的良好建議。

      管理子系統實現社區人口、環境、住宅等關鍵要素的數字化管理。其中,人口管理實現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以及特殊人群(困難群體、失業人員、優撫對象、老年人、殘疾人)的區別化管理;環境監測通過布設在各監測點的傳感設備進行環境信息采集,定時傳送到管理系統服務器,實現環境信息的實時監控,異常情況預警,系統實現了對社區主要河道水質情況的監測;住宅管理實現對社區內的小區、樓宇、出租屋等住宅信息的詳細管理;設施管理實現社區內交通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教育機構、娛樂設施、商業設施、公園綠地等基礎設施的管理;事務管理實現社區事務記錄,包括社區對下崗人員、救助群體所做工作,社會志愿者工作,社區治安事件、調解、工作;組織管理實現社區的居委會、物業,中介組織、服務機構的制度、職責、人員及聯系方式等相關內容的信息管理[5]。

      2 系統實現

      采用當前主流的J2EE架構設計開發,技術方案成熟,支持異構環境、易擴展、可伸縮性強,J2EE架構簡單,但功能強大,可以通過配置WEB容器集群來達到橫向擴展。Web層是由MVC框架提供的(Struts2框架)。業務對象是POJO,運行在輕量級容器里。業務對象僅通過接口來訪問,當更改具體業務對象的實現類后,業務對象無需修改,實現了面向接口編程。數據訪問機制通過輕量級的O/R Mapping(Hibernate框架)實現,該層能提供透明的持久化,該持久層實現了對數據訪問方式JDBC的輕量級封裝。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系統網頁。通過用戶在網頁上的鍵鼠操作,調用Struts中的相應action完成頁面跳轉以及數據映射的操作。Hibernate接受Struts映射產生的hashMap通過dao層的數據持久化邏輯將數據寫入Database[6,7](圖3)。

      以下以系統中的典型功能分別說明C/S結構、Web Service及B/S結構的主要實現方法。

      2.1 環境監測

      傳感器終端通過常規五參數水質監測儀,實時在線監測常規五參數(pH、溫度、溶氧、電導率、濁度),通過數據接收解析客戶端實現數據的接收、過濾及封裝。客戶端設定數據監控服務器的地址后,通過Socket向監控服務器按定義好的協議傳輸數據。這種C/S架構的處理方式,使客戶端完成了數據的采集及處理過程,減輕了服務器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把對終端設備的適配工作交給了客戶端處理,服務器端只專注于對水質監測數據的檢測與處理,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展性,在更換終端設備的情況下,只需對客戶端進行功能變更,服務器端不用做任何修改(圖4)。

      2.2 人員信息采集

      社區人員的基本信息及健康檔案數據是宜居社區要管理的關鍵數據。而這些數據已經在不同領域系統的不同應用系統中正在應用,交互式管理系統要實現對這些人員基本信息數據的集成而不是要重新采集這些信息,同時還要保證系統之間的松耦合性。為此,采用Web Service技術,通過調用服務器端人員信息采集Web Service實現數據的集成,使用XML來編解碼數據,并使用SOAP來傳輸數據。

      HTTP請求的Header格式描述見表1。

      http請求主體部分信息

      萬林

      1966-06-06

      北京市

      高血壓

      2010-10-02

      2013-10-02

      紅民村

      北三環西路 100086

      每個人員信息由一個標記間的內容描述,其中個人的住址信息和疾病信息分別由和標記嵌套描述。通過標記嵌套組合可以完整地描述居民的基本身份及健康信息。

      2.3 投票及趣味答題

      在線投票、問卷調查是交互式征集信息的重要方式,趣味有獎答題是寓教于樂、進行知識普及的一種手段。系統中為了能夠動態維護調查內容,隨機進行試題的抽取。實現了試題編輯定制工具,將要定義的內容分為“題目”、“題型”、“選項”、“答案”四部分,問卷調查去掉答案部分即可。題型中目前支持“單選”、“多選”及“判斷”三種題型,因為該三種題型便于計算答題的得分,主觀文字描述則需要進行自然語言理解。

      為了增強社區交互式管理系統的用戶體驗效果,在客戶端采用了ExtJs富客戶端技術,充分利用客戶端的處理能力,單選行,多選行,高亮顯示選中的行,拖拽改變列寬度,按列排序,拖拽改變grid大小這些功能輕松實現,更重要的基于Ajax的框架,無須刷新頁面即可完成內容更新,瀏覽器不僅可以包含業務邏輯,還可以保存用戶會話狀態[8](圖5)。

      3 小結

      系統在北京市房山城關街道社區進行了應用,集成當地現有的數據資源及系統,實現了社區內的人員、樓宇、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管理,以及對河道水系的環境監測,居民可直接與社區管理者交流互動,管理者也可以實現各種意見、滿意度等指標信息的采集。系統實現了現有的設計功能。

      結合宜居社區的概念和內涵以及現有的相關評價指標,設計實現了宜居社區交互式管理系統。系統不但實現了社區人口、環境、住宅等關鍵要素的數字化管理,還實現了社區居民的信息交互,為居民提供信息查詢服務的同時,通過趣味交互式欄目進行信息采集,對采集的信息可運用相關反饋技術對宜居社區的評價指標進行進一步的提煉和印證,從而為構建宜居社區評價指標體系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

      系統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各職能部門掌握的數據與社區管理系統中的數據整合及同步比較困難,需要相關單位及部門之間的協調,對數據的集中或分布管理也需從長效運行角度統籌考慮。同時,社區居民的辦事服務功能也未納入,使居民足不出戶完成水電、燃氣、通訊等費用繳納及業務申請辦理是最終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 杰,程向民.一個社區信息化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40(5):208-209,220.

      [2] 孟元元.城市宜居社區綜合評價及其應用研究[D].河北秦皇島:燕山大學,2012.

      [3] 王 洪,吳效明,黃岳山.面向社區的健康監護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醫療衛生裝備,2011,32(11):30-32.

      [4] 林 強,張天伴,王裕國.基于Web Services的智能社區信息系統軟件集成框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4,25(11):150-152.

      [5] 劉傳偉.基于MVC的社區衛生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 騰 驍.基于Struts2與Hibernate的社區網站系統設計與實現[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老年智能社區建設方案范文第5篇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重要之年。一年來,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縣上下持續創新、提升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我縣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問題,積極調整思路,開拓創新,克難攻堅,圓滿完成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縣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一)經濟指標保持快速增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預計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36.3億元,增長1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0.1億元、76.3億元、29.9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2.2:55.9:2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1億元,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4億元,實現利潤1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1%、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億元,同比增長31.7%;農民人均純收入1050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同比分別增長11.2%、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億元,同比增長13.8%;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圓滿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

      (二)投資勢頭強勁,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再上臺階。引進省外資金36億元,新開工項目72個、總投資142億元。重點在建項目113個、完成投資103億元,其中8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5億元、占年度目標的182%;55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6億元、占年度目標的123%,其中谷夫食品年產40萬噸谷物食品飲料、中鶴品鮮年產20萬噸速凍調理食品、貝迪塑業年產8萬噸塑鋼等項目竣工投產,年處理100萬噸小麥深加工、聆海家居年產6萬噸整體家居等項目主廠房建成、正在安裝設備,新大陸綠色農產品物流園、御生堂年產1萬噸中成藥、捷恩家年產6萬噸烘焙食品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對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新謀劃項目170個、總投資622億元,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產業轉型步伐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經濟持續提升。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78%,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2家,達到105家,工業用電量3.74億度、增長7.2%。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縣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8.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96家,總投資130億元,新開工工業項目31個、總投資66億元,被評為省十快產業集聚區、全省最具創新型產業集聚區,是全省連續5年獲得省政府表彰的3個產業集聚區之一。針對原生物醫藥主導產業發展較慢、規模較小的情況,歷經半年時間,多次與上級部門申請對接,成功將生物醫藥產業調整為家居用品制造產業,形成食品加工和家居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縣糧深加工園區,建成面積3.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8家,總投資35億元,中鶴集團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優秀民營企業,逐步形成糧食就地轉化和后續精深加工基地。農業優勢地位得到鞏固。糧食高產創建面積34.3萬畝,在糧食高產創建的帶動下,實現夏糧生產的十一連增,全縣小麥平均畝產523.2公斤,總產54萬噸;玉米平均畝產597.3公斤,總產49萬噸;全年糧食總產量103萬噸。12萬畝示范區小麥、玉米平均畝產分別達到633.7公斤、768公斤,繼續保持全國同面積單產紀錄,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7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0家、市級67家。畜牧業整體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創建標準化示范場31個,新增規模場戶22個,實現畜牧業產值28.87億元,畜牧加工業產值13.5億元,分別增加5%、5.3%。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全國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等項目,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4萬畝,新發展節水面積6.3萬畝,新增旱澇保收田3.2萬畝,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紅旗渠精神杯”十九連冠。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落戶我縣。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新造林62500畝,農田林網建設31200畝,分別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18%和103%。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第五屆民俗文化節,展示了縣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了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文化旅游業發展,客流量穩步增長,接待游客12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80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6%和18.3%。《縣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得到省旅游局批復,正式將我縣納入省旅游發展規劃。大運河縣段申遺順利通過專家評估。啟動總投資50億元的古城保護開發項目,古城墻、縣衙、西城門、角樓、古運河橡膠壩等重點工程順利推進,東大街、浮丘山廣場、城隍廟廣場、懷禹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使用。《縣特色商業區發展規劃》獲省發改委批復,商貿物流業發展加快,新增物流企業1家、達到11家;新開業商貿城3家、酒店2家、賓館3家。宏基商貿城和浙江商貿城相繼投用,城市活力進一步彰顯,現代商貿、餐飲服務和物流業取得長足發展。

      (四)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加快。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縣城鄉總體規劃》、《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通過省專家評審。在此基礎上先后編制《縣空間發展規劃》、《縣衛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4項規劃,為城市科學建設提供了依據。衛河路北段、霄河路南段等5條道路通車,初步形成“5縱6橫”城市路網。城區綠地率19.5%,人均占有綠地3.2平方米。鋪設天然氣管網1.2公里,完成民用入戶1108戶、商業用戶11戶。州公園一期投用,文化藝術中心、教育園區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黎陽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目前縣城面積拉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16萬,城鎮化率35.7%,提高2.4個百分點。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環境、投資環境更加優化,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全縣16個在建社區,累計完成投資33億元,開工建設住宅樓542棟,入住群眾1100戶。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縣經濟總量小、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競爭力較弱的基本縣情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水平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人民群眾對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很大,公共服務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著力解決。

      二、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更是我縣轉型升級、加速發展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決策部署,抓住省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和市打造兩個構建升級版的機遇,以改革創新求突破、務實重干促提升為總基調,以建設活力、文化、生態、幸福縣為總目標,充分發揚敢于創新、敢于爭先、敢于攻堅、敢于擔當的“四敢”精神,務實重干,奮勇爭先,力爭在全市新一輪轉型升級、提升發展中走在前面,促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建議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三、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堅持項目建設拉動、開放招商帶動、載體平臺支撐,創新完善推進機制,大力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全面提升項目質量、服務水平和建設成效。抓好開放招商,提升招商實效。更加注重產業鏈招商、集群化招商,分地區、分行業制定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引進方案,力爭取得新突破。圍繞主導產業,瞄準國內百強企業和上市公司,下大力氣引進一批行業龍頭、知名品牌和高科技含量、高成長型項目。在推進工業招商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服務業、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領域的招商,拓寬招商領域。重點抓好聯合利華食品工業園、滑熱電聯產、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園、城區集中供熱等40個在談項目,爭取項目早日簽約落地。年內確保落地億元以上項目40個,引進省外資金41億元以上,境外資金7400萬美元以上。創新完善工作機制,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項目推進機制,繼續推行縣領導分包和聯審聯批,構建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全面提升項目質量、服務水平和建設成效,力爭全年新開工項目50個,竣工投產項目30個,確保總投資427.1億元的51個市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服務好閩臺工業園休閑食品、興鶴食品調味劑、聆海整體家居二期等17個簽約項目,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對古城保護開發、鶴快速通道、六和至真工業園、御生堂工業園等在建項目,倒排工期,明確節點,督促進度,力爭早日投產見效,確保全年完成投資100億元,繼續保持項目建設在全市的先進位次。積極謀劃項目,爭取上級資金。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圍繞我縣主導產業,謀劃儲備一批戰略支撐項目,確保全年新謀劃超10億元項目20個以上。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交通公路、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結構調整、文化旅游發展等擬爭取上級資金項目庫,尤其是總投資15億元的中鶴新城城市棚戶區住房改造等對縣域經濟支撐力強、帶動力大的好項目,明確專人,盯死看牢,確保全年爭取上級資金8億元以上。

      (二)著力調整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做強工業、做亮農業、做優服務業,推動產業層次由低端向高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由粗放外延向綠色低碳轉變,實現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著力做強工業。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功能,進一步提高產業園區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工業整體實力,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縣產業集聚區,確保年內落地超億元項目15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60億元,稅收收入完成2億元。圍繞主導產業,依托谷夫食品、中鶴品鮮、捷恩家食品等優勢企業,大力發展高中檔面制品和速凍調理、快餐休閑食品。重點推進總投資8億元的捷恩家食品年產6萬噸烘焙食品、總投資5億元的超匯食品年產20萬噸烤腸、總投資5億元的利華廚樂年產12萬噸休閑食品等項目建設進度。發展壯大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打造全國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聆海集團、貝迪塑業、萬華生態板等企業,加快發展高端家居用品制造業。重點推進總投資22億元的聆海家居年產190萬套整體家居、總投資3億元的貝迪塑業年產4萬噸節能塑鋼型材、總投資2.9億元的萬華生態板業年產14.4萬立方米環保秸稈板等家居項目。建成全國重要的家居用品制造基地。糧深加工園區,爭取總投資3.3億元的中鶴鐵路專用線項目上半年開工,總投資9億元的年100萬噸小麥深加工項目年內竣工,爭取年內落地超億元項目3個。著力做亮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繼續鞏固農業優勢地位。抓好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加快推進土地整理、小農水、農業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等工程,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再奪“紅旗渠精神杯”,繼續引領全國高產創建水平;統籌安排涉農資金,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新建高標準糧田13.4萬畝,全面建成30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都市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新型業態發展,重點抓好誼發牧業、百聯花卉苗木等9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帶,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檔次、增效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扶持壯大中鶴、益民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集中力量培育優質農畜產品良種和集種養、加工、流通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提升集群規模和發展檔次。新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以上,家庭農場5家以上。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健全農業信息網絡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大田物聯系統,設施農業智能物聯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以農業信息化提升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重點支持新大陸綠色農產品物流港項目建設,搭建綠色農產品物聯網平臺,建立農產品二維碼追溯體系,建成省首個食品安全溯源物聯網集成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我縣農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做優服務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加快推進特色商業區和新型物流業,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全面啟動浮丘山4A景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深入挖掘景區文化內涵,全力提升景區環境和服務品位。加大游覽環境整治,完善旅游基礎和服務功能設施,拉大浮丘山景區旅游沿線。依托第六屆民俗文化節,對廟會活動進一步策劃包裝,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做好“浮丘山壽慶文化周”、“七夕節”、“重陽節”、“八月古廟會”等節慶活動,吸引周邊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加強與國旅集團等省內外知名旅行社聯系,統籌推進宣傳推介和市場營銷,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影響力。積極推動總投資54億元的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強力推進古城保護建設。加快推進總投資50億元的古城保護開發項目,完成西城門和縣衙復建、城墻維修、縣前街改造和東大街歷史街區保護等工程,啟動南城門、北城門、廟前片區改造、西城門廣場整治等工程,大力發展民俗體驗游、古城觀光游、運河泛舟游,打造全國重要的古城?民俗文化游目的地。積極發展商貿物流業。重點抓好特色商業區建設,加快推進總投資30億元的中原綜合建材城、總投資10億元的新大陸物流港、總投資1.6億元的麥多購物廣場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休閑娛樂、住宿餐飲、批發購物、農產品物流等產業。用信息化嫁接提升傳統商業,鼓勵支持現代金融、養生保健、康復養老等新興業態發展,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優質高效、有機連接的服務業體系。

      (三)著力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走“產城融合、城鄉互動、生態宜居”的路子,科學有序、穩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加快推進縣新城建設。以縣衛水灣片區整體開發為重點,依托鶴快速通道,向西發展,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擴寬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進市政道路建設,開工建設州大道西段、黎陽路西段、科技路北段、金城路西段、淇河路等11條城市道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區單位外遷,啟動4個城中村改造,逐步將老城區、產業集聚區內的人口向新城區轉移,力爭年內縣城建成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積極謀劃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加快推進文化藝術中心、南水北調水廠一期等項目,力爭年內建成投用,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生態宜居新城。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鄉交通體系,建設縣至鶴壁新區快速通道,確保年底前竣工通車,實現與新區的高效連通。加快推進永定線改建、大海線升級改造等干線公路項目,確保永定線改建、南線東延、東上線改建等項目竣工通車。加強農村公路升級改造,投資2380萬元,改造農村公路30公里,努力構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穩妥推進小城鎮建設。以王莊鎮為重點,依托中鶴新城,在健全規劃體系的基礎上,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的新型城鎮,樹立城鄉一體化樣板。繼續加快推進16個在建新型社區建設,爭取早日達到入住條件,確保全年竣工住宅樓203棟,完善已建成社區配套設施,引導群眾2300戶搬遷入住。推動城鄉一體發展。調整完善城鄉總體規劃和各個專項規劃,健全規劃體系;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清除戶籍、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土地權益等方面障礙。扎實做好美麗鄉村試點工作,依托新豐社區,高標準實施總投資2900萬元的美麗鄉村試點項目,完善服務設施,提升居住品位,打造生態宜居新城鎮。加強村級公共事業建設,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美化。

      (四)著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升環境質量。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牢守生態和環保底線,持續抓好生態建設、循環低碳發展,提升環境整治層次。切實抓好生態建設。加快建設林業生態體系,重點抓好干線公路、城區主干道、產業集聚區、“兩山”、農田防護林網等重點區域實施的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內河治理工程,持續搞好非煤礦山綠化和生態開發,讓縣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切實抓好循環低碳發展。落實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和審查制度,把好新上項目節能環保關。以鶴壁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為契機,抓好秀田牧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得邦利達廢舊木材綜合利用、萬華板業年產144萬張環保生態板材等循環經濟項目建設,提升工業固廢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完善循環型城市這一薄弱環節。依托環燕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廢舊輪胎年產3萬噸高附加值橡膠板、給力軟管有限公司年翻新10萬套工程輪胎、大成橡塑年利用廢舊輪胎生產5萬噸高強力再生膠等項目,打造廢舊輪胎綜合利用基地。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年內確保總投資5億元的火龍崗風力發電項目竣工發電,總投資2億元的中鶴20兆瓦太陽能發電項目開工建設,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縣”。切實抓好環境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完善飲用水水源地定期監測制度,確保飲用水水質安全。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推進空氣、水源、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抓好農村環境連片治理。大力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優化環境容量,提高環境質量。同時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導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五)著力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活力。將改革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方面,繼續開展“改作風、轉職能、優環境”活動,清理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切實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優化行政審批程序。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醫藥衛生方面,探索推進城鎮職工醫保與居民醫保、新農合的銜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以善堂、新鎮、小河、王莊4個鄉鎮為試點,探索按病種付費辦法,切實減輕農民醫療費用負擔。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基層衛生服務網絡,構建合力分級診療模式,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統籌推進農村、土地管理、金融、科技、教育等改革。強化要素保障機制。資金方面,加快村鎮銀行組建步伐,完善銀企合作長效機制,分專題、分區域開展融資活動,著力破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爭取全年新增融資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土地方面,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深入開展人地掛鉤試點,促進城鄉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人才方面,加強各類技能人才培養力度,主動深入服務企業,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服務。大力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扎實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強企業與國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應用技術交流與合作,深化中鶴集團與西安交大、興鶴集團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力爭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无吗在线视频|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亚洲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