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第1篇

      我國的物權法在制定所遵循的原則有五條。第一,物權法遵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原則。與資本主義物權制度的差別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是在社會主義經濟背景下衍生的,它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我國當代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此同時,他保證了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的地位和發展權利,他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二,物權法遵循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物權的原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了平等保護物權,同時,這也是市場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物權法正是調整這種社會關系的依據。在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存在的背景下,保證各種體制能夠公平競爭、平等保護有重要意義,他不但能夠減少日常糾紛,也能夠使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的保護,也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和人民的原則。第三,物權法的制定遵循定原則。早在19世紀初期,物權法就已經是各國編寫民法典時的重要內容,他也是各國物權立法的基本原則。事實上,物權所涉及的是社會的經濟制度,所反映的是社會基本財產關系,他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然而,物權不同于債權,它具有絕對性和對世性,因此,他不能由當事人隨意創設,而是由國家法律指定的。第四,物權法的制定遵循物權公示原則。物權法的特點是需要進行物權公示,這一點對于維護個人權益、保障公平交易和社會經濟利益有重要意義。只有物權通過取信與社會公眾的形式表現出來,其設立、變更、轉讓、消滅等行為才能生效。第五,物權法的制定、行使遵循尊重社會公德的原則。事實上,物權是相對于債權而言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物權逐漸受到更多的限制。自黨的十七大召開后,物權法所要求的不再是忽視個人利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而是明確了保護私人權利、維護個人利益。這就使得物權法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要遵循社會公德,在不擾亂社會秩序和日常風俗的情況下進行,這一原則在《文物保護法》中彰顯的淋漓盡致。例如,《文物保護法》第52條規定:“國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轉讓、出租、質押給外國人?!?/p>

      2物權法協調利益的作用

      事實上,物權法所協調社會利益關系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民事主體和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物品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第二類是民事主體和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物權法的制定和行使需要遵循法律和社會公德而產生的。針對民事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來說,物權法可以根據產生利益關系的原因進行分成交易背景和非交易背景下的民事關系。這種區分能夠在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時起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當事人也樂意根據交易雙方之間的關系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物權法》第80條規定“: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業主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的比例確定?!贬槍γ袷轮黧w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而言,也可以分為交易背景下和非交易背景下的關系。事實上,任何民事主體的私人利益都有可能間接涉及到國家或是社會公眾的利益,而物權法的制定不但可以協調了民事主體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也將公眾的利益還原成了特定類型、特定群體民事主體的私人利益。

      3物權法的規范類型及各類型之間的關系

      3.1任意性規范在這種交易背景下,物權法對于交易放的利益關系所采用的協調策略與合同法相似,所遵循的原則是自治原則,這種原則是依靠任意性規范進行調整的。事實上,任意性規范是指通過交易雙方的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排除其適用的法律規范。他在不同的場合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他可以根據其功能不同分為補充性任意規范和解釋性任意性規范。其中補充性規范是指彌補當事人意思表達欠缺的任意性規范,而解釋性規范是指在詳細說明當事人所期待或想表示的法律效果,以消除不清楚、不精確的內容。兩種方式相輔相成,共同維護了當事人的權利。

      3.2倡導性規范倡導性規范是指在交易背景下對交易各方的所得利益進行調整,這種方法是任意性規范的輔助方法。事實上,倡導性規范是為提倡、誘導當事人而采用的特定行為模式的法律規范,它與任意性規范的不同之處在于他不能彌補或是對當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注解,他只能夠影響當事人的目的、意思表示的形式或其他事實因素。倡導性規范按照功能可分為純粹行為規范的倡導性規范和行為規范、裁判規范兼具的倡導性規范。純粹行為的倡導性規范不發揮裁判功能,不能夠以裁判者的身份處理糾紛,而第二種類型的倡導性規范具有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雙重功能。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以調整交易方的利益。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第2篇

       

      經濟法學是研究經濟法的現象、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經濟法與社會經濟生活、其他部門法等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經濟法學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經濟法,經濟法同其他部門法之間的關系,經濟法與經濟生活之間的關系,經濟法與政治、文化、道德、民俗習慣、科學技術等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經濟法學本身。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具有普遍意義的調整經濟關系的指導思想,是經濟立法、司法、執法活動中的根本準則。它不僅貫穿于經濟法的始終起指導作用,而且是經濟法的性質、任務、目的、調整對象的綜合概括,是經濟法本質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

       

      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寫進了憲法。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币苑尚问桨盐覈鞣N經濟形式的地位加以明確,并對其合法權利加以保障,不但是我國以宏觀調控為己任的經濟法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則,而且還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法律依據。

       

      二、資源優化配置原則

       

      在現代社會大生產中,經濟資源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是計劃和市場。我們要善于運用這兩種手段的長處,發揮各自在資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來對資源優化配置。

       

      計劃,主要是按照政府預先制定的計劃,依靠行政指令來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為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所以,在資源配置中必須加強和改善對經濟的國家干預,而計劃是國家干預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資源的配置要把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結合起來,使經濟資源得到更為合理、優化的配置。

       

      三、國家適度干預的原則

       

      所謂國家干預,是指國家運用行政手段和監察、審計、司法等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參與干步,以保證經濟活動的順利合法進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國家干預體系。

       

      市場調節是自發性調節,是基礎層次的調節,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微觀層次上往往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在宏觀層次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經濟總量的平衡、重大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兼顧、市場效率條件的保證以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等重大問題難以調節,這就需要國家進行適度的干預。

       

      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總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地發展,以間接手段為主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進行適度干預,有助于發揮其長處,彌補市場調節的短處,防止或消除經濟中的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四、社會本位原則

       

      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是平穩協調法。它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確立各種組織和個人的經濟法律地位,調整國家在干預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經濟法理論認為,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等社會組織,都必須對社會負責,都必須以能否發展生產力和提高經濟社會效益作為自己進行經濟活動的最高準則和最終目的;確立彼此的經濟關系,解決彼此的爭議糾紛,也都必須以社會利益作為指導原則和基本標準。

       

      在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共同目標下,各盡其責,各行其權,兼顧利益,注重效應。要把國家的意志和利益與企業等社會組織的意志和利益協調結合起來。

       

      社會主義國家在總體上代表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的經濟關系中,它仍然代表一定的物質利益,不能因此否認或并吞企業組織等物質利益實體。國家機關特別是經濟管理機關也要對社會負責,行政權力的行使不能妨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不能削弱或損害企業組織的權利和利益。

       

      企業也必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受權利,獲取利益,不能置社會利益于不顧,不能因自己的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經濟法就是這樣以社會責任為本位,對國家和企業組織間的利益關系和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平衡協調的規范。

       

      五、經濟民主原則

       

      實行經濟民主既是經濟法主體具有決策機制、動力機制和利益機制的前提條件,也是國家在經濟干預中首先要實現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就必然要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市場信號產生積極靈敏的反應。為此,必須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在清理企業產權關系的同時,賦予企業法人財產權,使企業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同時國家對企業要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通過民主的方法來制約管理。

       

      首先,政企職責公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企職責不分,導致了企業過多的依賴政府,依靠政府發展,企業活力受到極大限制,不利于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和促進企業競爭。政企職責公開,將對促進企業發展,增強企業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實行兩權分離,企業的財產屬國家,財產的經營權歸企業。再次,民主管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同時,企業要得到發展,就必須發揚民主,聽取企業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企業職工的民主監督。

       

      總之,經濟法學是一個獨立而重要的學科,它屬于法學的范疇,與法學的其他學科緊密聯系,他對于推動經濟法治建設,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學習它。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馬克思;勞資關系;勞資沖突;勞資合作

      中圖分類號:P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2)08—001—05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馬克思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這種矛盾顯然也應該包括沖突與合作兩個方面。過去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勞資沖突研究較多,而對于合作的可能挖掘不夠。對馬克思勞資沖突必然性與勞資合作重要性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全面認識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而且對分析現階段民營企業中的勞資沖突以及如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一種方向性視角。因此,全面解析馬克思勞資關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勞資沖突與對立

      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勞資矛盾與沖突不可調和,而且這一矛盾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過程,只不過在生產、分配、交換等不同環節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1.生產領域勞資?中突:從形式從屬發展為實際從屬。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或者說是萌芽時期,勞動對資本表現為形式從屬,即勞動同資本之間除了買賣關系之外,不存在任何政治或社會的固定統治與從屬關系。而在資本主義成熟時期,由于自然力、科技、機器的大規模使用,特別是隨著物質基礎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發展,勞動對資本的形式從屬變為實際從屬?!跋鄬κS鄡r值的生產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最初是在勞動在形式上從屬于資本的基礎上自發地產生和發展的。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從屬,又讓位于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因為“從社會角度看,工人階級,即使在直接勞動過程以外,也同死的勞動工具一樣是資本的附屬物?!眲趧訉Y本實際從屬的后果是造成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勞資沖突加?。嘿Y本占有、剝削和支配勞動,勞動反抗資本?!百Y本發展成為一種強制關系,迫使工人階級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狹隘范圍而從事更多的勞動。作為他人辛勤勞動的制造者,作為剩余勞動的榨取者和勞動力的剝削者,資本在精力、貪婪和效率方面,遠遠超過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強制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制度?!边@種資本對勞動的強制關系的后果是工人對資本的加劇反抗,“隨著同時雇傭的工人人數的增加,他們的反抗也加劇了,因此資本為壓制這種反抗所施加的壓力也必然增加。”

      2.交換領域勞資沖突:從形式平等到實質不平等。馬克思認為,資本與勞動只有通過市場才能結合產生生產力,形式上必須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皠趧恿Φ馁I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的確是天賦人權的真正伊甸園。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钡珡膭趧恿λ姓吆唾Y本所有者進行交換時,二者地位已經實際不平等,資本強勢于勞動?!皩嶋H上,工人在把自己出賣給資本家以前就已經屬于資本了。工人在經濟上的隸屬地位,是通過他的賣身行為的周期更新、雇主更換和勞動的市場價格的變動來實現的,同時又被這些事實所掩蓋?!倍谫Y本主義生產內部“生產資料立即轉化為吸吮他人勞動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工人了”。

      3.分配領域勞資沖突:從資本所有轉化為資本家無償占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資本,即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有權?!痹凇顿Y本論》第一卷“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剩余價值率”、“工作日”、“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四章論述時,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在等價交換原則基礎上支付勞動力的價值,他就獲得了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消費本身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工人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創造出自身的價值(工資),也創造出大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即剩余價值,但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因此,勞資關系在分配領域的沖突就是資本無償占有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剝削關系。

      4.勞資沖突的解決途徑:從私有制到公有制。馬克思在研究資本積累歷史趨勢時,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和勞資沖突激化,為資本主義制度滅亡創造了主客觀條件?!耙坏┵Y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S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a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p>

      二、勞資合作的可能性

      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深刻的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與資本的沖突。但是,勞動與資本畢竟是經濟發展兩大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二者有效結合才能有助于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馬克思在分析勞資沖突特別是勞資的人格化的沖突與矛盾的同時,實際上也勾畫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勞動與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合作的可能性。

      1.勞動與資本互為前提,不可分割。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與勞動對立、異己存在,但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與資本互為前提,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不論生產的社會的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薄肮と税阉旧碜鳛閯趧幽芰ιa出來,也生產出同他相對立的資本,同樣另一方面,資本家把他本身作為資本生產出來,也生產出同他相對立的活勞動能力。每一方都由于再生產對方,再生產自己的否定而再生產自己本身。資本家生產的勞動是他人的勞動,勞動生產的產品是他人的產品;資本家生產工人,而工人生產資本家?!蓖瑫r,勞動與資本互有意義,互為價值,勞動對于資本的重要意義在于,資本家必須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反之,資本對勞動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前提下,‘‘勞動力占有者沒有可能出賣有自己的勞動對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體中勞動力本身當作商品出賣。”,也就是說,成為雇傭勞動者,通過出賣勞動力商品來獲得滿足自己及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與發展的資料。

      2.勞動與資本在分工協作中形成的集體生產力,創造財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與資本的結合是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在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資本是價值創造的必要物質條件。資本依靠勞動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帶來更多利潤;對勞動而言,資本增長也能體現勞動的價值,得到更多回報。勞動與資本共同創造財富,這是勞資合作的物質基礎。馬克思進一步認為,“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薄扒也徽f由于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新力量。在大多數生產勞動中,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在這里,結合的勞動的效果要么是單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么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眲趧优c資本在生產領域分工協作,形成競爭合作關系所產生的集體力大于勞資雙方各自生產力成為勞資合作的現實基礎。資本不創造價值,但同勞動一樣是財富的重要生產要素。依據馬克思分析,資本把勞動力、土地和科學技術導入財富創造過程,“資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不僅如此,資本還能夠把科學技術導入財富創造過程,“科學和技術使執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以它的一定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睔v史上,正是資本與勞動的分工協作使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促進勞動方式革命性變化。原因在于勞動與資本的分工協作培養機器大工業需要的熟練技術工人、減少勞動程序、降低生產階段的非生產性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準備必要條件?!百Y本的文明面之一”在于“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歷史中的資產階級時期具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相互依賴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在科學的幫助下對自然力的統治。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為地球創造了表層一樣?!?/p>

      3.勞資合作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與可能形式。馬克思不僅分析了勞資合作只是一種趨勢與可能,而且具體地提出了勞資合作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資本所有者同勞動所有者進行合作應該至少堅持以下四個基本原則:(1)自由:勞動和資本在合作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保?)平等:勞動者和資本家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而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后結果”,即在合作中,勞動與資本通過平等契約,資本家獲得勞動力使用權的權利,承擔勞動者的工資,而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必須讓渡勞動力的使用權。(3)自愿:勞動者和資本家“必須作為有自己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即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保?)互利:“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顧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前定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在堅持上述原則的基礎上,馬克思看到,股份公司與合作工廠可能是勞資合作的基本形式?!肮と俗约旱暮献鞴S,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一個缺口……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拋棄,雖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拋棄,即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薄百Y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p>

      三、啟示與借鑒

      “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里,各個時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睂︸R克思勞資關系理論的研究,不能用其只言片語隨意裁剪與解釋當下現實,應依據時代與現實條件變化進行發展創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準確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方法,不僅要對勞資沖突進行本質分析,更要注重尋求實現勞資合作的途徑,在價值評判和現實條件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為構建民營企業的和諧勞資關系提供理論支持。

      馬克思的勞資沖突論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證明,由于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勞資合作難以實現,但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普照的光”照耀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所有制內部勞資合作具有可能性。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不僅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從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同時其現實意義也在于能夠正確解析民營企業勞資關系本質,進而提供方向性的構建民營企業的和諧勞資關系的路徑。

      1.正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勞資關系失衡格局存在的客觀事實。

      “勞資雙方在生產和交換領域的經濟地位不平等”特征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生產、交換或者分配領域,勞資雙方經濟地位不可能自發平等,始終存在沖突與矛盾?,F實觀察和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依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全國勞動爭議案件2000年9.4萬件,2008年69.3萬件,2010年60.1萬件,涉及勞動者81.5萬人;而依據中華全國總工會不完全統計,2010年各省市百人以上集體停工69起,集體示威游行、非正常與重復上訪40余起。從勞動爭議內容看,主要分布在勞動報酬與勞動條件等方面:勞動報酬方面,由企業主逃逸引起的逃薪欠薪最為突出,以浙江省為例,截止2011年9月,由于經濟危機影響,浙江溫州等地228家民營企業主逃逸導致共拖欠勞動者7593萬元薪酬;勞動條件方面,由于勞動條件惡劣引起經濟賠償與勞動保險福利最為突出,以北京市為例,僅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勞動爭議中經濟賠償類案件8173件,勞動保險、福利類案件3305件,這兩方面占案件總數近40%。

      “勞動對資本的實際從屬”特征表明,勞資雙方地位取決于企業制度設計、企業雇傭方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合同訂立關系的連接,它的特征是在組織的資產和現金流上存在著可分配的剩余索取權。這些剩余索取權一般無需其他訂約人的同意即可出售”,這意味著企業利潤分配是由企業合同確定,企業所有者在利潤分配與管理制度制定方面起到主要決定作用,現代企業制度設計中對于資本要素的傾向性安排,也表明在企業管理與剩余分配中,勞動實際從屬于資本。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資本能夠高效、低成本的自由流動,直接與消費者聯盟;而受到工作搜尋與流動成本的限制,勞動與資本逐漸分離,其后果是勞動者與企業不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就業關系,短期與靈活雇傭成為就業方式的一般規律,企業雇傭方式的轉變加劇了勞動對資本實際從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資本相對勞動而言尚處于稀缺狀態,為了獲取發展民營經濟的資本投入,政府采取優先發展資本的政策取向,其后果是在利益分配中,資本收益也要高于勞動收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與發展說明,隨著民營企業中資本和雇傭勞動產生和發展,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關系也將長期存在,民營企業勞資關系失衡格局也必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因此,就必須應用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不能簡單地從道德義憤”角度定位勞動與資本的關系,正視民營企業中勞資雙方經濟地位不平等,資本強勢于勞動,勞動者在雙方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才能真正找到平衡民營企業勞資力量的方向,而不是單方面與簡單地批判與消滅資本。

      2.肯定勞資合作的可能并且尋求構建民營企業和諧勞資關系的途徑。

      馬克思認為,勞資對立與沖突必然存在,“即使最有利于工人的情勢,即使資本的盡快增長如何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狀況,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即資本家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因此,消滅私有制是解決勞資沖突與對立的有效途徑,但馬克思并沒有否定資本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即“資本的文明面”,促進生產力、社會關系的發展與創造新形態生產要素。特別是隨著資本的社會屬性凸顯,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與資本以合作、契約原則并人科學技術,企業就能獲得更多利潤與更高生產率。因此,現代企業制度主張資本與勞動在充分合作的基礎上,共享企業發展成果。19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制度創新實踐中出現了建立在勞動與資本深度合作基礎上的企業價值與利潤的分享制度和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分享制度,1997年《財富》雜志評選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53%的企業給予職工股票期權;1987—1999十年間,《財富》雜志上榜的1000家以利潤分享為制度基礎的企業比例,由26%上升為50%;1996年全美職工持股人數占成年勞動人口的43%,1998年參加企業所有者與職工共同出資的完全基金式退休計劃的企業職工占到了企業職工總人數的71.5%,2002年德國2200多萬職工的85%,即1860萬人參與企業管理。西方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實踐表明,勞動與資本的深度合作、勞動者與企業的和諧共贏有充分實現的可能。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協調;所有制結構

      當代的經濟結構調整與建國初、改革開放初期等的調整有所不同,現在經濟基礎已經具備,調整開始轉向公平性的市場導向,在市場的調解下,參與更多的國際范圍的公平競爭;在調整升級中,注重技術結構的提升,技術實力往往是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因素。

      面對著經濟結構調整形勢的變化,需要我們對調整戰略進行細致分析,具體如下: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內容,因此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成了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首要內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必須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競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繼續調整三產業間的結構關系

      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穩步推進第三產業,這是黨和國家一貫的方針,也是“十五”時期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內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目標。目前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總體上不是很合理,三次產業結構與工業化過程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還有明顯的偏差。所以必須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三產業之間的比例,提高三次產業水平,改善三次產業內在聯系。

      第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產業的基礎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必須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提高和優化工業結構,增強企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工業結構的提升和優化,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科學技術改造現有落后工業的各個產業,促進工業產業的技術結構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鞏固和發展傳統工業的比較優勢,增強傳統工業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引進世界先進的制造技術,充分利用我國的科技資源和人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等技術產業;通過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以聯合兼并、破產重組等市場為導向的機制方式,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產品開發度;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壓縮和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

      此外,還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二、實施新的地區戰略,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經濟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地區經濟結構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形成合理的地區經濟布局,是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根本要求。

      加快西部大開發的速度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調整我國地區經濟結構不平衡的最重要的戰略舉措,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推進,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進一步促進中部地區發展

      西部大開發,從整體上來看,也是中部地區大發展的機遇,西部大開發需要與中部大發展一體考慮。要統籌兼顧,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域優勢,共同發展。要以重要水陸交通干線地區為重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規?;?,建設區域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加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力

      度,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競爭力的產業。

      繼續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模范作用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和發展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今后應繼續保持自身優勢,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要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繼續走在改革前列,有條件的地方爭取率先實現現代化。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有效組合,帶動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高效化。

      三、提高城鎮化水平,優化城鄉經濟結構

      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人口,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是當代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是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措施。長期以來,由于城鄉分割的政策的影響,造成我國城鎮化嚴重滯后,這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諸多矛盾的關鍵因素。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推進農村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已漸漸成熟,因此,要抓住改革機遇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改革,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我國,城鎮對于繁榮農村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國民經濟等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四、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意義范文第5篇

      1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農村干部的清正廉潔,可以有效杜絕或避免貪污、挪用等違法違紀現象發生。集體的財產屬于集體成員共有,任何個人不得侵占、挪用。但是,目前農村一部分人尤其是有些村干部,利用職權侵占集體資產、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削弱了集體經濟力量。如果任其發展,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通過加強農村財務審計,能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村干部依法、依規、正確、全面地落實農村政策和財務管理規定。

      (2)有利于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程度,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護和激發廣大農民對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目前,仍有一些村的財務公開不及時,或是公開的內容和帳目反映的內容不一致。因此,有必要開展農村財務管理離任審計工作,對村財務一屆來的情況實施審核、檢查,并把審核、檢查的審計情況向村民公開。這樣,有利于村民了解村財務一屆來的收支狀況,有利于改善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穩定。

      (3)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經營思想和經營行為,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目前,大部分農村財會人員在實際財務管理操作中僅限于“理理帳”、“報報帳”,對財務處理隨意,沒有認真地執行農村財務管理相關制度。通過農村財務審計,幫助農村財會人員提高業務素質,促使其按照《農村財務新會計制度》要求,完善審批程序、監督程序、報賬程序、公開程序,確保帳目規范、合法、合規、合理,促進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按照新會計制度報帳、建帳和記帳,保證會計資料的全面性、真實性和規范性[1,2]。

      2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范圍和內容

      (1)按照規范化、法制化、經?;哪繕?,逐步加大審計力度,提高審計覆蓋面。隨著農村審計工作的不斷深化,其審計范圍由原來的農民負擔(一事一議)專項審計、承包合同審計、群眾舉報審計、重點財務審計拓展到村干部離任審計。各種審計范圍是日常業務重點審、農民負擔(一事一議)定期審、群眾舉報專項審、重點問題隨時審、班子調整離職審。

      (2)農村財務審計的內容共分為6個方面:一審財務收支帳目。查收入是否入賬,是否開具統一收據,查是否漏收、少收,開票人是誰,支付是否合理;查憑據的時效性、審批手續、用途說明、經手人;查大額開支是否經集體研究。二審貨幣資金。查現金、存款情況。三審財產物資,查賬、物是否相符。四審債權債務。查應收款、應付款、內部往來等。五審項目承包合同的簽訂、結算和兌現情況;查項目的招投標、合同、預決算情況。如是集資項目,還必須查項目集資或收費是否按照“一事一議”程序執行,是否有亂收費、亂集資行為,項目款是否專款專用。六審財務管理制度與村務財務公開執行情況。查有關財務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訊費、干部報酬、招待費等具體規定。財務公開方面,查公開資料是否齊全,公開時間是否及時,干部誤工及招待費是否逐筆公開。同時在各個環節上,力求做到查清、查深、查透,嚴格按照有關法律、規章進行審計和檢查。

      3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1)審計程序。分為3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被審計的村,在接到審計通知書后,要組織好村里的相關財務人員,迎接審計人員的審計。二是實施階段。由審計人員確定審計的重點和擬訂審計工作方案。審計可采取主地審計或報送審計,重點審查財務收支帳目和經濟活動及其他有關事項,實行內查外核。三是終結階段。由審計人員對被審計村的財務帳目情況撰寫審計報告,并由農村財務審計組作出審計處理結論或決定。

      (2)審計方法。著重抓住3個重點,把牢4個環節?!叭齻€重點”:一是財務收支帳目,采用審查書面資料的方法,進行順查與逆查;二是貨幣資金和有形資產,采用直接盤點現金、存款和實物的方法;三是債權債務,包括承包合同結算兌現,采用核對、復核、查詢的方法?!八膫€環節”:一是把牢各項收入帳的清查,是否有漏收;二是把牢各項費用,尤其是招待費開支的票據,是否有虛假;三是把牢貨幣資金盤點核對,銀行帳戶、庫存現金是否帳實相符,審計一開始,就立即盤點現金,是否有白條抵庫及挪用公款等違紀問題;四是把牢債權債務帳戶核對,是否與帳戶相一致[3]。

      4開展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幾點建議

      (1)農村主要負責同志要高度重視財務審計工作,做到親自參與審計工作。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