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會計的基本準則

      會計的基本準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會計的基本準則

      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第1篇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交易越來越頻繁,國際市場資本也逐漸開始向著一體化方向發展,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報告走向趨同是商業全球化發展的必然。此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也讓世界各國深刻認識到,建立一套高質量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提升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穩定性,更好地執行金融風險監管和參與公司企業的決策管理,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對會計準則的世界趨同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必然。

      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一是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我國部分學者開始學習西方的會計核算體系探索創建我國的會計準則,隨著1992年11月30日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的正式。標志著我國會計核算模式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有了第一個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的會計準則。二是以具體準則的會計準則具體化階段,從1997年至2001年,我國財政部通過借鑒國際會計慣例先后頒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發展開始走向具體化。三是會計準則體系化、國際化趨同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節奏步伐加快,經濟、貿易和資本的國際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世界各國的會計報告制度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開始走向趨同或完全引用,我國的會計與國際接軌凸顯出迫切性。但由于我國自身的特殊性,走國際趨同方向成為會計準則發展的必然。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了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形成了一套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新的會計準則體系。

      三、修訂后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主要變化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對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的全面系統規定,必將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從而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體現了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政策導向和基本原則?;灸繕耸墙⑴c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并可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同時,改善了原基本準則中的存在與現實內容和情況不一致的情況,較好地與相關的政策法規相協調,也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走向國際趨同的發展方向,它將推動中國向更現代的經濟模式過渡,并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一是財務會計目標定義為“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一財務目標兼具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兩種觀點。

      二是取消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并提出了會計信息的8項質量要求。取消了會計核算原則中的權責發生制原則和歷史成本原則,增加了權責發生制的基本會計假設。重新定義了六大會計要素,收入和費用,引入資產負債觀,強調了經濟利益的流動性。同時利潤中引入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同時規范了五種會計計量屬性,強調一般采用歷史成本法來進行計量核算。

      三是對“公允價值”進行了重新定義,強調了公平和自愿性,使得定義更加精確,同時也排除了舊定義核算中含有不公允情況的發生。此外對公允價值的確認時間進行了明確,使得可操作性更強,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四是新存貨準則下,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貨準則中的“后進先出法”,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同時,存貨的借款費用一定條件下可以資本化,對于生產周期長的行業影響較大。如房地產和大型工程等行業領域的企業,如果借款較多,在新準則下可以把用于存貨生產的借款費用資本化,這樣大大降低這些企業的當期財務費用,提高當期利潤。與此同時,存貨的成本將會有較大地增加,影響企業的毛利潤。

      此外,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企業債務重組、企業合并處理方法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一系列具體操作上引起變更和變革,從長遠看,有利于穩步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趨同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的開放水平。但是,新會計準則的應用作為一個歷史性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財務報表數據的計算計量差距,對企業發展短時間內造成重大影響。

      四、我國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發展方向

      從整體形勢上看,隨著國際經濟和資本市場一體化發展步伐的加快,我國會計準則走向國際趨同是必然現象。但是受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管理方式的影響,我國不適于直接采用IFRS。國際會計中采用的是“編報財務報表框架”,不屬于會計準則的組成部分,不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而我國采用的會計準則與我國的實際宏觀經濟情況相符合,更加注重本土的實效性。因此我國會計基本準則的應用發展既要漸進式的學習國際會計準則的優勢方面的趨同,又要保留中國的特色,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IFRS的等效性。當前會計作為國際商業性語言之一,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部分采用和完全使用 IFRS財務報告準則。雖然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IFRS實現了實質性趨同,但IASB不斷出臺新的會計準則會導致差異性不斷擴大,如何保持與IFRS持續性的等效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國要不斷研究IASB出臺會計準則政策依據,加強與IASB的對話與合作,爭取在IFRS的變化發展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引導與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等效性;另一方面,我國要不斷加強國內會計準則的研究與發展,在準則的形式制定和執行解釋上做好趨同化、等效化的準備。

      2.加強會計相關人員的學習與培訓工作。由于我國的會計基本標準則規范了我國會計采用的具體方法,相關的工作人員也習慣了這種方式。而IFRS只是提供了相應的原則,而且在中間翻譯和語言文字、解釋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如果我國在用這一體系,會導致會計確認和職業判斷上的困難,導致會計操作的失效。因此未來發展上要不斷加強會計相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并不斷加強對國際IFRS報告制度的了解與學習,增強會計人員在原則基礎上的會計判斷能力、會計評估能力和會計決策能力,為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還要不斷加強我國會計監管部門和會計繼續教育機構的知識體系更新,不斷適應未來國際化發展的新形勢,研究在執行趨同化會計準則中遇到的問題和反饋、建議,激發會計工作人員自身能力和素養的不斷提升。

      3.加強IFRS區域性趨同的試點嘗試。加強IFRS區域性試點嘗試,是為了更好地探究在趨同中,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與挑戰,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研究IFRS制度下的相關適應性問題及其IFRS自身體制下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為我國在與IASB的對話交流中把握話語的主動權,促進IFRS與我國基本會計準則的融合與交流,增加等效性。

      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教育目標 職業素質 職業判斷能力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會計環境主要特征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會計實務日趨復雜。適應新的會計環境,2006年2月,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正式頒布,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實施。新準則的頒布和實施對本科會計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新準則對本科會計教育目標的影響與對策

      教育是一種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宗旨,有目的的培養人才的活動,其中確定適應需要的教育目標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會計教育目標受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制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新準則的頒布和陸續實施正是適應這種新形式的需要,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奠定堅實的會計基礎。新準則在2007年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礙,其中之一就是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較低,難以滿足新準則的要求。在這些會計從業人員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受過全日制本科會計教育。由于不能理解會計新準則、新制度,所以無法將其正確貫徹到位,無法正確指導實務操作。這就不得不使我們開始反思本科會計教育目標應該是什么,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

      目前我國本科會計教育的目標多數定位在“專才教育”,即“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從我國目前的本科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中不難看出,我們的目標定位有明顯的就業導向。這種就業導向的會計教育目標是和當前我國大學生,當然包括會計專業的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有關。盡管這種就業導向的會計教育目標有一定社會現實意義。但這樣的目標很容易造成會計教育中只重視技能的培訓,而忽視職業素質的培養。導致很多的畢業生在大學四年中辛苦獲得的會計技能可能還未出校門,就已經落后淘汰,而面對新的會計環境、會計法規無所適從尷尬局面。

      本科會計教育的目標究竟該如何定位?會計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育有著較大的差異,會計教育是為會計職業服務的,由于會計職業的發展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影響較大,社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需要會計人員具有較強的職業素質。因此會計教育應該以會計職業所應具有的職業素質培養為主要任務。事實上學生一出校門就能直接從事會計職業的急功近利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學生除了要接受一定的專業素質教育,還要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的學習才能勝任會計職業。那種將學生訓練成一出校門就能直接從事會計職業的急功近利的目標未免過于短淺和狹隘。我們的本科會計教育要為學生的會計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們將本科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備會計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對會計領域涉及的知識有較強的理解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有終身學習要求和能力,能進入會計職業界的綜合型人才。

      二、新準則對本科會計教學內容的影響及對策

      會計教育目標的確定直接涉及到課程的設置,直接決定著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人才培養的層次。目前,大學本科會計課程設置基本遵循了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這樣一個框架,基本上遵循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這樣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從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來看,都非常重視實務操作。甚至不厭其煩的反復強調。但對實務操作中為什么要如此確講得很少。教材內容的編寫特別是財務會計和審計教材主要以準則或制度為導向,強調的是如何依據各準則進行實務操作,關注的是按照準則怎樣處理,至于為什么應該這樣,即準則背后隱含的基本原理并未加以重視。目前我國處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新準則本身就是一個開放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有新的具體準則不斷頒布,也會對現在頒布的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加以修訂。要求學生將大量的現行規章制度背下來,反復操練來應付考試,顯然會造成教師疲于應付增補教材,學生疲于應付更新會計知識,四年的本科學習并未真正掌握會計理論的基本原理和精髓。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圍繞會計最基本的原理,要讓學生理解應該怎樣做的理由。而不是必須這樣做的框框。

      隨著我國新會計準則制定由“規則導向法”向“原則導向法”的轉變。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應變能力,綜合職業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本科會計的教學內容也應該由實務為導向的教學轉為以理論為導向的教學。不能機械的傳授實務知識,而應以原理為導向,注重會計理論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理論基礎扎實,有較高職業判斷力的會計人才。而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教師和學生甚至談理論而色變,認為理論離實務偏離太遠,學理論一點也不實用。殊不知會計理論是人們從會計實踐中概括總結出來的關于會計知識的科學總結,產生于會計實踐,并用于指導會計實踐。會計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應該是會計理論的精髓,使其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而不是現行的會計規章制度。正可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边@就是會計理論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屬點。只有這樣才能立足中國但不受制度限制,放眼世界也不拘泥于當前國際慣例,保持必要的前瞻性,讓學生面向未來,關注會計學在21世紀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以理論為導向的會計教學,要將原來在研究生層次專門作為會計理論課的部分內容分解下放到本科層次,結合會計要素進行介紹,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各項具體準則,而且掌握了準則背后隱含的基本理念。如新準則中會計目標由經管責任向經管責任與決策有用轉化,會計計量由強調歷史成本向適度引入公允價值轉化,財務報表觀從損益表向資產負債表轉化等。這些內容都是會計理論的基本內容,要加入本科的會計教學中,可作為單獨的一門課程,也可融入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課程中。在具體教學中,要重點把理論講透徹,才能領會和掌握會計準則目的和精神,才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對紛繁復雜的會計現象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力。

      三、新準則對本科會計教學方法的影響及對策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對會計人員來講不僅是對已有會計專業知識的更新,更是要求改變原有會計制度下較少運用職業判斷的思維方式,提高對會計準則運用的職業判斷能力。國家的新會計準則,給予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和在相應制度約束下的靈活應用以更大的空間,會計標準愈加準確、簡練,會計職業判斷空間不斷加大。在本科會計教學中加強對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就顯得責無旁貸。那種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單向傳輸式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對會計學習產生畏懼、厭倦心理,不能使學生的能動性和獨立性得以提高,更不利于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提高。

      教育理念的變革推動著教育方法的變革,也必將對傳統的會計教學方法帶來沖擊。目前很多高校開始網絡課堂的會計教學,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多種學習方法組合在一起,進行以自學為主的知識吸收、消化、創新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光盤提供的多媒體課件或直接從互聯網上瀏覽或下載與會計專業有關的互動式網絡課程的網頁開展自學,根據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課堂教學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在線討論;教科書和專業辭典用于會計課程的學習輔導,利用在線的測試隨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使學生隨時掌握學習進度。課后,學生可通過E-mail、網上論壇和即時通訊等網絡信息工具進行多群體的互動學習活動。傳統的單向傳授式的學習模式正在逐漸被協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雙項互動的新型學習模式所替代。

      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提高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必要保證。通過實踐不僅可以驗證所學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獲得書本以外的職業經驗,增強分析與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實踐性教學形式是多樣化的,目前各高校都比較重視校內模擬實驗,通過校內手工核算實驗可以了解和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通過電算化會計模擬實驗則可以掌握電算化核算的操作方法。校內的模擬實訓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還應加強與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多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地參與社會實踐。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開展社會調查,經常了解各行業、各單位會計核算、經濟管理的情況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讓學生在真實的經濟環境中進行磨練,并通過實踐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使其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得到根本性提高。

      參考文獻:

      [1]葛家澍 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2]朱建國:《會計教育》.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8月

      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第3篇

      一、FAS 151《存貨成本》基本情況介紹

      ARB No.43第4章要求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上述項目金額十分異常,應確認為當期費用。FAS 151對此作出了修正,主要體現

      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取消了“十分異常(so-abnormal)”一詞,并規定:非正常的(abnormal)運費、裝卸費以及座料(損耗)等項目應作為當期費用而非存貨成本的一部分處理(無論是否滿足“十分異?!钡臉藴剩?。二是用具體的操作指南替代了ARB No.43第4章中的“閑置設備費用(idle facility expense)”一詞,增加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第2號(以下簡稱IAS 2)完全一致的關于固定間接生產費用、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及其分配的。此外,還增加了比IAS 2中關于正常生產能力更詳細的指南。例如,指出“不同期間產量水平的一些變動屬預計之中且在正常生產能力的變動范圍之內。正常生產能力的變動范圍以特定因素和行業特定因素為基礎而變動,并以此為基礎作為判斷某一生產水平是否屬于非正常低水平產量(即,在產量的預計變動范圍之外)?!?/p>

      從FAS 151對“存貨成本”會計準則的修正可見:

      (一)從形式上看,FAS 151無論內容與文字表述都與IAS 2更趨于一致。2002年9月,FASB和IASB約定一起努力建立一套高質量會計準則以提高財務報告的國際可比性。作為此項工作的一部分,FASB和 IASB共同承擔了一項短期趨同項目,即消除IASB的會計文告與FASB的會計準則之間的一些較小差異。存貨成本會計,尤其是閑笠設備費用、運費、裝知費以及廢料(損耗)的非正常金額的會計處理,就是這樣一個較小的差異,被列入了短期趨同項目中。FASB認為,ARB No. 43第4章和IAS 2《存貨》都建立在相同的原則基礎上-此類成本的非正常金額應當確認為當期費用,而這兩項準則表述上的差異可能會導致準則上的不一致。為此, 2003年12月,FASB提出了《存貨成本》的征求意見稿,并于2004年11月正式。

      (二)從內容上看,FAS 151的修正進一步突出了ARB No. 43第4章所給出的存貨成本的定義,即表述為“為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和場所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成本費用的合計金額”,從而強調了計入存貨成本的費用支出必須有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和場所”。

      非正常的運費、裝卸費以及廢料(損耗)等項目要么不是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發生的、可合理預期的項目,要么就是雖屬于經常性項目、但其金額相對于一貫的均值顯著異常的偶發性項目。這些費用的發生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和場所,因此,不應計入存貨成本,而應確認為當期費用。FAS 151分別按照“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場所”和“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兩個標準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這表現為:

      1、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場所的費用項目。FAS 151要求非正常運費、裝卸費等項目無論是否滿足“十分異?!钡臉藴?,都應確認為當期費用,而不應計入存貨成本,因為它們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場所。當然,“非正常”一詞需要會計人員進行適當的職業判斷,屬于準則制定中“原則”導向的一個傾向。

      2、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的費用項目。FAS 151要求非正常浪費的原料(損耗)應確認為當期費用,而不應計入存貨成本,因為它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

      FAS 151借鑒IAS 2,區分了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要求“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應以生產設備的正常生產能力為基礎分配計入加工成本”,以具體的操作指南替代了 ARBNo. 43第4章中的“閑笠設備費用”FAS 151采納了IAS 2中時“正常生產能力”的定義,并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指南。按照FAS151,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分配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若實際產量與正常生產能力基本相當,即“如果實際生產水平接近正常生產能力,則可以實際生產水平為基礎”,其結果大致相當,不會有異常變動。 (2)若實際產童顯著高于正常生產能力,即“在產量特別高的期間”,則應按實際產量來分配,這樣,“分配計入單位產品的固定間接費用頗將減少,從而存貨不會以高于成本的金額計量。(3)若實際產童顯著低于正常生產能力,即”屬于非正常低水平產量“,則仍應以生產設備的正常生產能力為基礎分配計入加工成本,進而計入存貨成本,使”分配計入各單位產品的固定間接費用額不因產量特別低或停工而增加“。而剩余未分配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屬于偶發性、非預料的非正常金額,屬于ARB No.43第4章中的”閑置設備費用“,它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因此,應確認為當期費用,而不應計入存貨成本,即:”不能分配的間接費用應在其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例如:某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A,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100元,當期發生固定間接生產費用6000元,當期預計產量(或產量定額、按以往經驗估計的產量等)300噸,如果:

      (1)實際產量為295噸(或305噸,與正常生產能力基本相當),分配計入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固定間接生產費用=100×295+6000=35500(元)

      (2)實際產量為400噸(相對于正常生產能力300噸,產量特別高),分配計入產品單位成本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則為6000÷400=15 (元),而分配計入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單位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童=100×400+15×400= 46000(元)

      (3)實際產童為200噸(相對于正常生產能力300噸,產量特別低),應計入產品單位成本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6000÷300=20 (元),而未分配計入產品成本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固定間接生產費用一單位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6000-20×200=6000-4000= 2000(元)

      這部分未分配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屬于閑置設備費用,是“非正?!钡模瑹o助于使存貨達到當前狀態,按照FAS巧1的規定,它“(不能分配的間接費用)應在其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筆者認為,這里的“閑置設備”并不是指不需用或未使用的設備,而是指由于設備未達到正常生產能力而相對處于閑置狀態。

      分配計入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100×200+20×200=24 000(元)

      分配計入單位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單位固定間接生產費用=100十20=120(元)

      這體現了FASB在存貨準則制定中秉持資產負債觀、注重資產負債表信息的指導思想—絕不高佑存貨成本、確保存貨單位成本中不含非正常項目金額,進而保證存貨成本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二、間接生產費用的概念及理解

      FAS 151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借鑒IAS 2,在存貨成本的會計準則中引入了間接生產費用(production overheads)的概念,并分別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s)的會計處理作出了相應規定。

      (一)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FAS 151從2中直接采用了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概念,但并沒有給出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具體定義。而IAS 2給出了它們明確的定義:“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指產量發生變化時仍保持不變的間接生產費用,如廠房和設備的折舊和維修費用、工廠管理費用和行政費用等。變動間接生產費用,指隨產量直接或幾乎直接變動的間接生產費用,如間接材料和間接人工等?!?/p>

      我國現行的準則和會計制度中沒有采用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劃分。筆者認為,在會計準則中直接采用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和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概念,有利于引導加強成本核算與管理,能夠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所需的、相關性更強的、準確的、細化的會計信息,是“決策有用觀”在會計信息提供中的具體體現。我國應當積極借鑒這一思路,在規范存貨成本核算的同時,強化成本核算與管理,提供細化的成本核算信息以便于企業作出科學決策,提高成本和預側水平,提升企業效益。

      (二)季節性因素導致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變動。這種變動最明顯的是,如車間的供暖成本在冬季較高,而空調成本在夏季較高,此外還有由產品生產周期或季節性需求差異等因素引致的產量季節性變動而引發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變動。對此FAS 151給出了“正常生產能力”的具體操作指南:“不同期間產量水平的一些變動屬預計之中且在正常生產能力的變動范圍之內。正常生產能力的變動范圍以企業特定因素和行業特定因紊為基礎而變動?!币蛑芷诨蚣竟澬孕枨蟮葘е碌漠a童變動的情況應屬于正常生產能力的變動范圍之內,因而此類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應以生產設備的正常生產能力為基礎計入加工成本。

      在美國,有的企業采取較長時期內的預定間接生產費用分配率的方式(例如以1年、2年或3年作為計算期),在這種方法下,固定間接生產費用以生產設備的正常生產能力為基礎分配。按這種方式計算出來的預定間接費用分配率,被稱為正常化間接生產費用分配率??ㄌ乇死眨–aterpillar)公司的一位經理強調:“如果不將之正常化,它們就會在產量增減變動時歪曲產品的內在成本。正?;褪前撮L期產量而不是當前產量來分配成本?!保_納德W.希爾頓,2003)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中也規定了類似的做法:“季節性生產企業基本生產車間的制造費用,一般可按制造費用的全年或停工月度預算數和產品的全年計劃產量,計算確定計劃分配率,據以進行分配?!蓖瑫r還規定,“如果制造費用的實際發生數、產品的實際產量與預算數、計劃產量相差較大時,應當及時調整計劃分配率。年度終了,制造費用全年實際發生數與分配數的差額,除其中屬于為明年開工生產準備的可留待明年分配外,其余都應當在本年內調整產品成本:發生數大于分配數的差頗,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貸記‘制造費用’科目;實際發生數小于分配數的差額,用紅字登記?!边@與FAS 151基本一致: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應以生產設備的正常生產能力為基礎計入加工成本;存在季節性因素變動時,正常生產能力是指正常生產條件下若干時期或季節內預計能夠達到的平均生產量,應考慮企業特定因素和行業特定因素。

      (三)非正?!伴e置”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與FAS 151及IAS 2的主要差異在于:當產量顯著低于正常生產能力時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相當于非正常“閑置設備費用”部分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或曰“未對存貨加工做出貢獻、無助于使存貨達到場所和狀態的部分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會計處理,FAS 151和IAS 2將其費用化,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堅持“分配計入單位產品的固定間接費用額不因產量低或停工而增加”;雖然我國會計準則中也有類似的原則規定:非正常消耗的制造費用不應當包括在存貨成本中,而應當在其發生時

      確認為當期費用,但由于沒有提供相應的具體操作指南,造成實務中仍將該部分費用計入生產成本,使產品成本大于按FAS 151和IAS 2規定計算的結果。

      按照我國實務中的做法,在上述(1)(2)兩種情況下計算得出的產品加工成本是一致的;但是在第(3)種情況下,固定間接生產費用6000元應全部計入當期產品加工成本:

      分配計入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固定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接生產費用×實際產量+固定間接生產費用=100×200+6000=26000(元)

      單位固定間接生產費用=6000÷200=30(元)

      分配計入單位產品加工成本的間接生產費用=單位變動間樓生產費用+單位固定間接生產費用=100+30=130(元)。

      對于這一,美國學者羅伯特。S.卡普蘭給出如下公式定義(這里的閑置生產能力與“閑置設備”所指一致):資源供給=使用了的資源+沒有使用的生產能力,因而,總生產成本=已使用的生產能力成本+閑置的生產能力成本。

      卡普蘭認為,“由閑置的或沒使用的生產能力引起的過量成本使企業成本增加,通常閑置生產能力成本最好看作一個與期間相關的成本,而不是與產品相關的成本(通常,閑置生產能力成本不被分配到單一產品中去)?!碑斊髽I存在閑置生產能力(或設備)時,通常會采取靈活方式爭取顧客來改變其需求。例如,航空公司大都會在市場需求很低時出售打折機票,電器產品在銷售低峰期降價誘導顧客等。

      筆者認為,從上講,非正?!伴e置”固定間接生產費用不同于季節性因素導致的固定間接生產費用變動,就其性質而言,不符合存貨成本的定義,其費用的發生“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因此,應在其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三、啟示

      首先,從FAS 151與IAS 2基本一致的規定來看,均是嚴格按照存貨成本的定義分析,無論是“非正?!钡捻椖?,還是“非正常”的金領,都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因此不應計入存貨成本,而應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我們應當考慮此種“未對存貨加工做出貢獻、無助于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的部分固定間接生產費用”的會計處理是否要與FAS 151和IAS 2趨同,我國《存貨》準則中是否需進一步明確與存貨相關的“非正?!表椖炕蚪痤~的會計處理問題。

      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第4篇

      在我國,為了規范借款費用的會計核算,組織有關學者和專家在考察了現行國際會計準則和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以及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加拿大、美國、法國、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會計準則和實務的基礎上,本著與國際慣例接軌,又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原則,制訂了我國相應的會計準則,該準則包括引言、正文和附則三個部分。

      引言主要說明了本準則所規范的范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會計核算。由于借款費用各類企業都會發生,因而本準則涉及到各行業,即涉及到各行業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或對外承包購置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也涉及到各行業為其他企業提品或勞務的過程中有關的會計處理。正文分為六段,即定義、確認、開始資本化的時間、資本化的暫停、資本化的中止、應披露的事項等六個段。定義段中提出了理解和正確使用準則的依據,對借款費用和借款費用資本化給出了定義和說明,指明了準則中所用借款費用的和不包括的內容。確認段指出了借款費用的處理原則和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對象,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處理的依據。對開始資本化的時間及中止時間進行了限定。根據資產建造有可能發生中斷的現象而設置了資本化暫停段。應披露的事項一段對借款費用披露的事項進行了說明。附則說明了準則解釋權的歸屬和生效日期。

      二、比較

      下面就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借款費用資本化(征求意見稿)》與《國際會計準則第23號借款費用》以及美國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其中,美國關于利息費用資本化的會計處理方面的會計準則主要有:《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34號:利息費用資本化》;《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58號;飲食按權益法核算投資的財務報表中利息費用的資本化》;《財務會計公告第62號:某些免稅借款和某些捐贈與補助情況下的利息費用資本化》。

      (一)關于定義

      我國的征求意見稿中借款費用是指因借入資金而發生的有關費用,包括:

      (1)因借入資金而發生的利息(包括因發行債券而產生的折價或溢價的攤銷);

      (2)與外幣借款有關的匯兌損益,并指出借款費用不包括借款過程中發生的輔助費用,如手續費、傭金等。

      國際會計準則中借款費用的描述與我國定義基本相同,但其包括內容略有不同。國際準則指出“借款費用可以包括:

      (1)銀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的利息;

      (2)與借款有關的報價或溢價的攤銷;

      (3)安排借款所發生的附加費的攤銷;

      (4)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租賃會計”確認的與融資租賃有關的財務費用;

      (5)作為利息費用調整的外幣借款產生的匯兌差額部分?!?/p>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第34號公告中給出的利息費用所包括的內容有:

      (1)有一個明確的利息率的債務利息;

      (2)《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第21號:應收和應付項目的利息》,所說明的屬于某些應付項目的利息;

      (3)《財務會計原則委員會公告第13號:租賃會計》限定的和租賃資本有關的利息。

      由于可知,我國的借款費用的范圍比國際上要窄,主要是因為未包含借款過程中發生的輔助費用和與租賃相關的費用。另外,由于我國銀行目前尚不允許透支,所以也不包括銀行透支利息。

      (二)關于確認

      我國的借款費用資本化準則(征求意見稿)中指出:

      (1)與建造或生產某項資產直接相關的借款費用,在該薦資產支付使用或完工之前計入該項資產的成本。其他借款費用在籌建期間的計入開辦費,在生產經營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其中所說的資產包括:必須經過建造過程才能達到預定用途的固定資產;正常生產期在12個月以上的產品,但不包括經常和大量重復生產的產品。

      (2)與建造或生產某項資產直接相關的借款,在使用前因暫存銀行或進行短期投資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投資損益,也應計入該項資產的成本。

      國際會計準則中列示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借款費用是指:

      (1)直接歸屬于相關資產的購置、建造或生產的借款費用,是指那些如果不為相關資產發生支出即可避免的借款費用。當企業專門為獲得某項指定的相關資產借入資金時,與該相關資產直接相關的借款費用就很容易認定。

      (2)對于專門為獲取某項相關資產借入的資金,符合資本化條件而計入該資產成本的借款費用的金額,應為借款期內發生的實際借款費用,減去該借款用于臨時投資所帶來的任何投資收益。

      (3)對于不是專門為獲取相關資產而借入和使用的資金,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借款費用的金額,應采用將資本化比例乘上發生在該項資產上的支出的方式來確定。資本化比率應是借款費用相對于企業當期尚未償還的所有借款,而不僅僅是為獲得某項資產而專門借入的借款的加權平均數。一個期間予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金額不能超過在該期間內發生的借款費用的金額。

      美國會計準則中的合格資產是一項適合于利息資本化的資產,其定義為:

      (1)企業為了自用而建造或生產的資產(包括用存款成分期付款,由其他單位為本企業制造成生產的資產);

      (2)為了銷售或租賃而作為分期工程建造成生產的資產(例如造船或房地產開發);

      (3)當接受投資的企業正在進行計劃的主要經營活動,如果該企業的經營活動包括使用資金購置其經營活動所需的合格資產時,采用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權益、借款和預付款)。

      (三)關于開始資本化時間

      我國準則指出應在借款費用發生時作為開始資本化的時間。

      國際會計準則中規定的資本化開始時間如下:

      (1)該資產的開支發生時;

      (2)借款費用發生時;

      (3)資產達到預定使用或銷售狀態所必要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時。

      美國準則提出開始資本化應滿足三個條件:

      (1)已發生資產支出;

      (2)為實現資產預定用途所必須的準備活動正在進行;

      (3)利息費用正在發生。

      (四)關于資本化暫停

      我國準則提出當資產的正常建造或生產發生中斷且中斷期較長時,應停止該期間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將其計入當期損益或開辦費,直至建造或生產重新開始。對于那些短暫的中斷或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需的中斷,可在不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國際準則對于資本化的暫時中止的相關規定有:在開發活動發生中斷的一個較長期間內,應暫停對借款費用資本化。在為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或銷售狀態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發生中斷的一個較長期間內,可能發生借款費用。這些費用是持有部分完工的資產的費用,不具備予以資本化的條件。但是當大量的技術及管理工作仍在執行時,借款費用通常不暫時停止資本化。若暫時延誤是為使資產期達到預定用途或銷售狀態進行的準備過程的一個必要部分,對借款費用資本化通常也不能暫停。

      (五)關于資本化的中止

      我國準則指出當所建造的國定資產交付使用或生產的產品完工時,應停止其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國際會計準則中關于資本化停止的相關包括:

      (1)當為使相關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或銷售狀態的所有準備工作實際上已完成時,應停止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當資產的實體建造結束時,盡管日常管理工作仍在繼續,一項資產已準備用于預定用途或準備銷售,如果有少數工作尚未完成,也表明所有工作實質上已經完成。

      (2)當相關資產的建造的各個部分分別完成,并且每個部分在其他部分繼續建造中已可使用時,則在為使那一部分達到預定用途或銷售狀態的所有必需的準備工作實際上已完成時,應停止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美國會計準則的借款費用資本化流程圖中列出的資本化的中止是在資產完工之日。并指出為了確定資本化期間的終止,有必要確定在當前會計期間資產是否已經基本完成并按預定用途做好準備工作。如果在當前會計期間該項資產已經完成,那么資本化期間將在該項資產完成之日結束。如果在當前會計期間資產沒有完成,那么資本化期間將在當前會計期間的結賬日結束。

      在以上的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開始時間,資本化間斷和資本化中止時間的確認中,所比較的我國、國際和美國會計準則對于前兩項的時間認定基本一致,即三個準則中雖然對開始資本化的時間和資本化的暫停的表述上有細微差異,但本質上是一致的。而對于資本化中止的認定,我國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只有一個概況性的說法,即當“固定期資產支付使用或生產的產品完工時應停止其資本化”。與此相比,國際會計準則對資本化中止的相關規定則不僅詳細些,而且也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其中,不僅指出了一般情況下的資本化中止的條件,且提出只要資產的實體建造已經完成,則一般認為該資產階級建筑工作已經完成而不論其日常管理性工作是否完成。另外,對于分部完成并分部使用的相關資產,例如由若干幢建筑物組成的一個商業停車場即為此種情況,若其中的一部分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所必要的準備工作實際上已完成,借款費用的資本化應停止。在這方面美國準則也有詳細的規定。

      (六)關于披露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指出會計報表附注中應當披露本期內予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金額,國際會計準則確定財務報表應披露的內容有:

      (1)借款費用采用的會計政策;

      (2)本期已資本化的借款費用;

      (3)用于確定應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金額的資本化比率。

      與此相對應,美國會計準則強調的揭示內容包括:

      (1)如果在當前會計期間沒有利息費用資本化,有關的利息發生額和利息支付金額;

      (2)如果在當前會計期間有利息費用資本化,有關的利息發生總額和利息資本化金額。

      從各個準則的披露內容也可以看出,我國準則征求意見稿所界定的是可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而國際與美國準則還包括費用化的借款費用的處理和揭示。

      從總體上看,借款費用資本化是多數國家允許采用的一種,但各國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對象和資本化時間等作了規定。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正在對該準則進行修訂,修訂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23號-借款費用》將借款費用化處理方法作為基本處理方法,而將借款費用資本化處理方法作為允許選擇的方法。修訂的理由是:從上講,根據“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借款費用在某些情況下應予以資本化。但從實務上看,費用化處理更便于企業操作,而且符合穩健性原則。

      美國要求企業對于需要一定時間才達到預定用途的資產,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為這些資產成本的一部分。

      香港推薦但不強制借款費用的資本化處理。

      在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和英國對與建造或開發資產有關的借款費用允許資本化,但在一般實務中是將發生的借款費用費用化。

      在德國,只有與長時間建造新設施有關的借款費用才予以資本化,借款與資本投資之間要求有密切關系,并且合理保證該設施的未來效益能補償資本化的費用。

      會計的基本準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基本準則;對比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日,財政部亦了一系列新的和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具體準則,這些具體準則自2007#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新會計準則的,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新基本準則)是對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舊基本準則)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基本準則規范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及沒有具體會計準則規范的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是為了規范企業跨及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制定,屬于準則體系中的最高層次,起統權作用。相比較而言,新舊基本準則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對比情況如下:

      一、整體結構

      新基本能準則分為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附則共十一章,舊基本準則分為總則、一般原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財務報告、附則共十章,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增加了第九章“會計計量”,第二章名稱由“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二、總則

      在準則效力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具體準則的制定應當遵循本準則,而舊基本準則規定制定企業會計制度應當遵循本準則。

      在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舊基本準則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舊準則的規定明顯有計劃經濟色彩,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且對會計信息的具體用途未作出明確規定。而新準則對會計信息的具體用途作出了明確規定。

      在會計假設方面,新基本準則第九條明確規定企業仍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較之舊基本準則增加了權責發生制假設。

      在計量單位方面,新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應當以貨幣計量。舊基本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貨幣計量假設,不再要求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

      在適用范圍方面,新基本準則適用于設在境內的所有企業,而舊基本準則適用于設在境內的所有企業,以及設在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新基本準則不再要求設在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應按基本準則編報財務報告。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新基本準則更加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新增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并對謹慎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重新做了概念性表述,謹慎性原則所涵蓋的內容更加明確。

      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第十六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突出會計核算中注重經濟業務實質,而不僅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

      四、會計要素

      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這六大會計要素方面,新基本準則較之舊基本準則,在定義上有較大的差異。

      在資產的定義上,新基本準則規定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進一步列舉或定義了“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等概念的含義。舊基本準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新基本準則在資產基本概念表述與舊準則有本質差別,與《企業會計制度》定義相同,并規定了資產確認的控制原則、資產確認的未來經濟利益原則。

      在負債的定義上,新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舊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負債定義與舊準則有本質區別,強調過去形成、現時義務、預期經濟利益流出,同時,新基本準則對現時義務作出明確規定,“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于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并增加了負債的確認原則,規定:“符合負債定義的義務,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負債: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在所有者權益方面,新基本準則對所有者權益進行了重新定義,采用剩余權益的概念,新增利得和損失,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的“利得”和“損失”概念,新的所有者權益的確定方法與定義相匹配。新基本準則規定“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顒铀纬傻摹е滤姓邫嘁嬖黾拥?、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顒铀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所有者權益的金額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計量。”。而舊基本準則對所有者權益的定義為“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包括企業投資人對企業的投入資本以及形成的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等”。

      在收入和費用的定義方面,新基本準則與舊準則不同,更加強調經濟利益的可能流入流出及可靠計量,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原則作出更為明確的規定,并對費用確認作了延伸表述。

      在利潤的定義方面,同所有者權益一樣,涵蓋了利得和損失。

      五、會計計量

      較之舊基本準則,新基本準則新增了會計計量這一章節,增加了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分別進行了定義,同時規定計量屬性的選用原則。而舊準則沒有對會計計量作出一般性規范,只是在會計一般原則中,對歷史成本原則作了原則性規定。

      在新基本準則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辈⒂诘谒氖l對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進行定義,同時對上述會計計量屬性的選用進行了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方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p>

      六、財務會計報告

      亚洲精品少妇30p|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亚洲日产2021三区|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三级高清免费|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亚洲日韩av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