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第1篇

      一、充分認識提高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效能的重要意義

      當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行政審批過程中存在事項多、周期長、環節復雜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制約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激發和釋放企業、社會發展的活力,完善和落實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投資決策機制,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內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清理規范,最大限度地精簡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辦理時間。省政府公布了保留和合并或并聯辦理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行政審批事項、程序,明確了辦理時限。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提高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效能的重要意義,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和擴大社會投資。

      二、基本要求

      (一)依法合理。按照法律法規確定的事項、權限和程序規范許可審批行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打破常規,削減不合時宜的許可審批事項。對無法律法規依據、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審批事項一律停止,對保留的事項,明確標準、條件、時限和責任。

      (二)合并精簡。將同一職能部門對同一項目的多個許可審批事項進行合并,減少許可審批環節和用章次數,實行一個公章對外。減少項目審批前置條件,精簡申報材料,縮短辦結時限。通過市場調節、中介組織、行業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政府不再干預。

      (三)陽光操作。制作辦事指南,將管理權限、設立依據、申報條件、申報材料、審批流程、辦理時限、收費標準、服務承諾等向社會公開。審批過程公開透明,對行政審批項目的受理、承辦、辦結和告知等環節依法公示。

      三、建立新型高效的審批制度

      (一)建立并聯審批制。在項目建設條件審查、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三個階段,實行并聯辦理方式,涉及到的所有職能部門聯合辦公,一個公章對外,不再單獨辦理,缺席視為默認,并負全部責任。各市、縣(市)政府要按照統一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審查的要求,強化行政服務中心的功能,審批部門要明確主管負責人進駐集中審批服務場所辦公并授權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站式服務”,杜絕“前店后廠”現象。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做到目標任務、責任主體、工作標準、操作流程、完成時限和獎懲措施明確。

      (二)落實限時辦結制。研究制定限時辦結的具體辦法,最大限度地減少辦理時限,逐步推行超時默認制。做好專家評審、技術分析、踏勘、公示、公告、聽證等準備工作,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各市、縣(市)政府要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類型,分類制訂和細化項目管理流程圖,向社會公告,并接受監督。

      (三)推行網上審批制。省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縣(市)政府,要加大網上審批推進力度,通過增強網上公示、申請、受理、審批、聯辦、投訴和監管等功能,開辟快捷的網上審批通道,為項目單位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

      四、加強組織領導

      (一)明確責任。各級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制定強有力的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負起責任,親自研究調度和督導檢查,協調解決難點問題。要明確工作分工,把責任真正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各市、縣(市)政府要結合實際,細化操作規程、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轉變管理方式。省政府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研究制定具體的精簡下放措施,明確各級管理權限,加強指導,防止管理脫節。

      (二)抓好培訓。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提高人員素質作為提高投資項目審批效能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建立完善項目審批制度的同時,對工作人員及時培訓,強化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熟悉掌握新的審批流程和模式,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固定資產投資 GDP 協整檢驗

      一、引言

      我國正處于轉型階段,從經濟轉型大方向看,消費應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但是我國一方面屬于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另一方面堅持了改革開放35年。我國經濟增長從結構上說應該還是開放經濟下的投資推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在啟動了消費動力后,如何看待這兩支經濟力量的關系,是未來經濟調整面臨的一個課題。在不考慮消費這一因素的基礎上,本文利用改革開放至今三十余年來的經濟數據,考察進出口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結果對于更好的理順我國外貿進出口與固定資產投資的關系具有積極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對外貿易和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動力結構因素,國外學者通過不同角度對其各自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對外貿易方面,Barbara Pistoresi,和Alberto Rinaldi(2012)以進出口貿易和經濟增長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意大利1863—2004年的經濟數據進行協整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雙方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是因果關系隨著時間跨度變化而變化。一戰時期進口增長導致經濟增長,進而拉動出口增長。而二戰時期貿易內部出現了雙向促進關系。Renuka Mahadevan和Sandy Suardi(2011)研究了進口、出口與經濟增長率間的不確定性動態影響。學者將貿易納入VECM—GARCH模型,以新加坡為例,考察經濟增長波動性。雙方在波動影響方面存在單項因果關系,生產率波動影響貿易,反之在政策層面還有待考察。M.J. Herrerias和Vicente Orts(2011)以中國為例,考察了進口、投資與增長之間的關系。其結果表明,進口與投資能夠促進對外貿易,并能促進長期勞動效率,進而影響經濟。

      投資方面,Pernilla Johansson(2010)對負債、投資和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1989—2004年發展中國家,如果降低債務水平,將資源用于投資,能改進投資,減免債務存量,從而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T.R. Lakshmanan(2011)以基礎設施投資會引起的經濟后果為研究對象,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衡量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所引起的廣泛經濟利益。如市場拓展、貿易收益、技術變化、空間集聚、城市群新知識創新和商業化進程等。Filiz Ozkan,Omer Ozkan和Murat Gunduz(2012)從政策角度分析了土耳其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利用因果關系檢驗,其發現建筑業對于國家擺脫經濟停滯有重要的作用,因為該行業關系到200個不同的部門,通過ECM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固定資產投資(住宅)和GDP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二)國內文獻綜述

      對外貿易方面,姬斌和姚金安(2011)利用HP濾波、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河北省外貿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其結果表明,外貿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項因果關系,長期中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楊雪等人(2011)將河南省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研究,分別利用貢獻度和拉動度進行分析,證實了河南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夏巖磊,李丹(2011)以皖江區域的外貿和經濟增長為例,建立了研究框架。主要研究兩者的互動關系,結果證實了雙方的互動,以及外貿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劉金全,印重(2012)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發現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有顯著的“時間累積效應”,并且二者存在正向非對稱性關聯,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溢出效應”,但卻未反過來產生“牽拉效應”。何傳超(2011)對我國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表明雙方在廣州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并且GDP的單向作用要大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單向作用。任歌(2011)對我國不同區域進行了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差異性研究,統計分析表明,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高于東西部地區,因此,有重點的投資對于制定區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三、理論模型

      本文最基本的理論模型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最基本形式為:

      Y = A(t) Lα Kβ μ

      模型中,Y代表總產值;A是技術進步,其是與時間有關的函數;L是勞動力投入;K是固定資產凈值,也代表資本的投入;α 和β代表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系數,μ代表隨機干擾引資,并且不會大于1。模型表示經濟產出是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決定的,不同的彈性系數取值,產出水平存在差異。α +β=1表示規模報酬不變,α +β>1表示規模報酬遞增,α +β

      如果考慮有N個自變量,于是就得到一般意義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模型:

      Q(X1, X2, ……XN)= A(t) X1αX2β ……XNγμ

      該模型不過是對基本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的推廣,公式中字母存在差異,但是與基本模型中的代表意義完全一致。

      將本文的變量代入一般意義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得到: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第3篇

      (一)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情況

      1.總量增長迅速且周期性波動大。

      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在近28年里呈快速增長趨勢,且上世紀90年代以后尤為明顯。截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4294.5億元,比1980年增加132倍,年均增長速度19.9%。尤其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呈快速增長趨勢,平均增速達23.2%。

      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率在近28年里波動較大,但在2000年以后逐漸平穩。將“每年實際增長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19.9%)之差的絕對值”作為衡量波動程度的指標(定義為波動值),那么在這28年間,只有3年的波動值控制在5%的范圍內,平均波動值達到10.7%。進入21世紀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值開始逐步穩定,2001年到2007年的平均波動值為7.8%。

      2.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分析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基本趨勢的基礎上,還有必要進一步分析省內投資規模是否過大。具體指標,一是固定資產投資率,二是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在全國的占比。

      (1)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率低于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從1981年到2007年,湖南省的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率為26.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而且這種差距在1992年以后尤為突出,1992年至今湖南省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率為30.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9個百分點。因此,湖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率與全國相比還不是很高。

      (2)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在全國的占比逐漸下降,并于現階段趨于穩定。上世紀80年代十年間,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占全國總量的平均比重為3.3%。但在上世紀90年代的十年里,該平均比重下降到2.8%,說明在這段時期里湖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完全跟不上全國的增長速度。進入21世紀以后,該占比指標穩步回升,并維持在3%的平均水平。

      (二)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情況

      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投向結構穩定。從2004年至今,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在第一、二、三產業中的投向比重穩定,但也出現了微小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投入最多,平均維持在總投入量的62.6%;第二產業的投入量次之,平均維持在總投入量的36.3%;第一產業的投入量最少,平均不到總量的1%。在投資結構相對穩定的同時,現階段也出現了一些微小的變動。一方面,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在近期內達到了75%以上,但是由于存量規模太小,不會大幅度改變第一產業占總投入量的比重。另一方面,投向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在輕微下降,逐步轉移到第二產業中。根據2008年9月末的情況,第三產業的投資量占總投資的比重60%,下降了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量的占比38.9%,上升了2.6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從總量看,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特別在近期內尤為突出,但與全國相比,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只占全國總量的3%左右,而且固定資產投資率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與全國相比,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量和增速較為合理。從結構看,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投向結構出現了一些微小的變動趨勢,但是總體上比較穩定,基本上投向于二、三產業。

      二、固定資產投資在三次產業中的效益分析

      為獲得固定資產投資在第一、二、三產業中的資本產出彈性,本文運用建模實證。在建模之前,有以下假設前提:一是在樣本期內,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投向結構沒有發生巨大變動。二是在樣本期內,勞動力要素在產業間的投放結構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動。三是第一、二、三產業在短期內不存在互動效應。為此,選取樣本點的時間段較小,為2001年到2007年間湖南省的季度數據。

      (一)模型構建及數據采集

      引入了五個變量,四組方程。五個變量分別為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I),湖南省內國民生產總值(GDP)和省內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GDP1、GDP2、GDP3)。對五個變量取對數后,分別為LI、LGDP、LGDP1、LGDP2和LGDP3,構建下列四組方程:

      LGDP=α+β×LI+E(1)

      LGDP1=α+β1×LI+E1(2)

      LGDP2=α2+β2×LI+E2(3)

      LGDP3=α3+β3×LI+E3(4)

      其中:β、β1、β2和β3分別為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和一、二、三產業中的資本產出彈性;α、α1、α2和α3分別為所在方程中的截距;E為對應方程的誤差項。樣本空間為2001年4季度到2007年4季度。

      (二)實證分析

      由于使用時間序列進行實證分析,為防止謬回歸,本文使用兩變量的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測算資本產出彈性,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兩步法檢驗(EG檢驗)。采用的統計軟件為Eviews3.1。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采用增強的Dickey-Fuller方法(ADF檢驗)來檢驗方程中五個變量是否平穩。檢驗結果見表1。

      注:以上結果來源于Eviews 3.1。“檢驗形式”中“截距”項C代表有截距,“趨勢”項T代表有趨勢。

      從表3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條件下,五個變量的ADF值都小于1%的臨界水平,通過了平穩性檢驗。

      2.協整分析

      在五變量都平穩的條件下,分析LI與LGDP、LGDP1、LGDP2、LGDP3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對方程(1)、(2)、(3)和(4)回歸,結果如下:

      LGDP=4.436+0.451×LI+E(5)

      (0.0000)(0.0000)

      LGDP1=0.882×LI+E1(6)

      (0.0000)

      LGDP2=3.555+0.445×LI+E2(7)

      (0.0000)(0.0000)

      LGDP3=4.277+0.329×LI+E3(8)

      (0.0000)(0.0028)

      其次,檢驗方程中的誤差修正項是否平穩。如果平穩,說明該方程中兩變量的協整關系存在。檢驗結果見表2。

      注:以上結果來源于Eviews 3.1。“檢驗形式”中“截距”項C代表有截距,“檢驗形式”中“趨勢”項T代表有趨勢。

      從表4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條件下,四組誤差項的ADF值都小于1%的臨界水平,誤差修正項都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同為平穩序列。因此,LI與LGDP、LGDP1、LGDP2、LGDP3存在著長期協整關系。

      3.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分析表明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和產業總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關系,為了進一步分析他們之間的短期波動關系,還需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根據Eviews 3.1的統計結果,誤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D(LGDP)=0.388×D(LI)-0.754×E(-1)(9)

      (0.0000) (0.0030)

      D(LGDP1)=0.599×D(LI)-1.191×E1(-1)(10)

      (0.0005) (0.0001)

      D(LGDP2)=0.431D(LI)-0.844×E2(-1)(11)

      (0.0000) (0.0040)

      D(LGDP3)=0.277×D(LI)-0.971×E3(-1)(12)

      (0.0007) (0.0010)

      其中:D(LI)、D(LGDP)、D(LGDP1)、D(LGDP2)和D(LGDP3)分別為對應變量的差分項;E(-1)、E1(-1)、E2(-1)和E3(-1)分別為協整方程(5)、(6)、(7)和(8)誤差修正項的滯后一階。

      (三)結論

      根據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從四個協整關系來看,即方程(5)到(8),在長期內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增加1%,會導致全省經濟總量增加0.4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0.882%、第二產業增加0.445%、第三產業增加0.329%。從長期看,資本在湖南省第一產業中的效益最大,在第三產業中的效益最低。

      2.從四個誤差修正模型來看,即方程(9)到(12),在短期內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立即可以使全省經濟增長0.38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0.599%、第二產業增長0.431%、第三產業增長0.277%。從短期看,資本在湖南省第一產業中的效益仍然最大,在第三產業中的效益仍然最低。

      3.四個誤差修正模型中誤差修正項的系數都比較大,說明在短期內,反向修正機制作用很強,湖南省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能夠在短期內消除。

      (四)對結論的解釋

      無論在長期還是短期內,資本投資于湖南省第一產業的效益都遠高于二、三產業,主要原因是在湖南省現有的經濟結構特點下,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相比,吸納資本要素的能力較弱、吸納勞動力要素的能力較強,在生產要素邊際生產效率遞減的情況下,第一產業中資本要素的邊際生產效率高、勞動力要素的邊際生產效率低。如2007年,湖南省第一產業中固定資產投資占投資總量的比重僅為1%左右,但卻吸納了全省50.3%的勞動力人口。

      三、政策建議

      以上實證結果表明,必須通過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轉移,優化湖南省投資結構。基本途徑為:一是充分利用第一產業的高資本產出彈性優勢,在控制部分過熱行業資本投入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生產的固定資產投資;二是加大對二、三產業勞動力要素的投入,優化要素結構、提高二、三產業的資本產出彈性。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效益 對策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資源型地區,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立足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投資效益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概念

      固定資產投資經濟效益,是指固定資產投資活動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在固定資產投資活動中,投入表現為在固定資產投資建造和購置過程中消耗的人工、建筑材料及有關的費用,購置的設備、工具、器具。產出則表現為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新增固定資產、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以及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加的產出(如GDP)、利潤和稅金等。反映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指標分為微觀效益指標和宏觀效益指標。微觀投資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建設工期、單位生產能力投資、生產能力利用率、投資回收率、新增固定資產產值率等,反映投資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及投資資源的利用率,即投資過程中的資源耗費大小與投資完工后供給能力或產出水平的大小。宏觀投資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建設周期、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投資效果系數、固定資產投資率等,反映的是以國民經濟為總體,眾多建設項目效益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產生的連鎖效益的總和,反映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與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社會穩定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聯系。本文僅利用固定資產投資率、投資效果系數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3個指標,對山西省的宏觀投資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二、山西省投資效益分析

      (一)固定資產投資率

      固定資產投資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額/國內生產總值*100%。

      有關資料分析顯示,在經濟起飛階段,投資率一般保持在33%-35%左右,對經濟的發展較為有利。1981年以來,山西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基本上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六五”至“十五”期間,平均投資率分別為37%、46%、34%、37%、42%,均高于33%。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出現了較快的增長,2006-2010年投資率分別為49%、51%、52%、68%、70%,基本與全國持平(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為50.1%、51.7%、55.0%、66.0%、69.8%),說明近年來投資在山西省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投資成為拉動山西經濟增長的引擎。

      (二)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

      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反映了各個時期固定資產動用速度, 是衡量固定資產直接投資效益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某時期的新增固定資產/該時期固定資產投資。

      山西省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見下表,從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總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城鎮固定資產建成投產的速度出現明顯回落。

      (三)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

      投資效果系數是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比值,它是從國民經濟角度和投資活動全程來綜合反映投資收益的指標,能夠較全面反映投資活動的最終效益。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Et)=某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額(ΔYt)/某一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It)。

      考慮到固定資產投資有一定的“滯后效應“,應將當年的GDP增長看作是前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果。考慮滯后因素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可以表示為:

      Et-i=Yt/It-i(i=1,2)式中:Et-i為滯后期為i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本文主要研究滯后兩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即Et-1,Et-2。

      1981 -2010年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顯示,山西省的投資額呈逐年上漲的趨勢,投資效果系數則呈明顯的周期性波動,最高值是在1995年,達到0.81,最低值是在1999年,為-0.16。1992年以前,受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及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影響,山西省投資效果系數波動頻繁,穩定性較差。1992年以后至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投資效果系數連續5年保持了較高的穩定態勢,都維持在0.5以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山西省影響深重,投資效果系數出現了連續3年的下滑, 2000年才出現穩步的回升。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山西省的投資效果系數再度出現下滑,2009年下降為0.08,但這次下滑的幅度較小,回升的速度也較快,表現了山西省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所提高。

      與全國的比較中可見,山西省投資效果系數的變化趨勢與全國基本相似,但是其波動幅度要明顯高于全國,特別是在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我省的經濟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波動幅度逐漸減小,與全國水平持平。從平均投資效果系數來看,山西省為0.37,全國為0.39,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總體上來講投資效益相對較差。

      考慮“滯后期”的山西省投資效果系數(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滯后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與同期波動趨勢基本一致,且滯后期高于同期,滯后越多,投資效果系數越高。計算平均投資效果系數,滯后一期為0.45,滯后二期為0.54,均高于同期的0.37。因此,要特別注意對當前固定資產投資的有效引導,在加大投資力度的同時更注意投資效益的有效發揮,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資的固定資產,以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進一步計算山西省分產業的投資效果系數,第一產業的投資效益最好,平均投資效果系數為0.43;第三產業的投資效益最差,平均投資效果系數為0.24。因此調整投資結構的同時,提高第三產業的投資效益,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就波動幅度來講,一產投資效益波動幅度最大,二產波動幅度高于三產。

      總體上來講,投資對山西省經濟發展拉動作用巨大,但是固定資產建成投產速度出現明顯回落,投資效果系數不高且波動度較大,反映了投資效益較差,經濟發展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大,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審視其原因并加以改進,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將對山西省經濟健康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引導和支撐作用。

      三、制約山西省投資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國有經濟比例較高,造成投資整體效益缺乏支撐點

      用固定資產投資交付使用率、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工商稅收比重、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等各項指標來衡量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投資效益,非國有經濟的投資效益明顯好于國有經濟。但是,山西省對非國有經濟的投資力度、扶持和引導卻不盡人意,非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造成山西投資效益相對較低。

      (二)投資結構不合理影響投資效益的改善

      在固定資產投資率一定的條件下,投資結構是影響投資效益的主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制定了“能源重化工基地開發”戰略,雖然符合全國區域分工和國家戰略發展的要求,體現了山西資源特點與區域優勢,但是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重型結構也派生出產品初級、經營粗放、結構偏輕偏重、高投入低產出等特點。投資中第二產業的比重過高,第二產業中能源及原材料等重工業比重過高,導致山西省經濟發展抗風險能力較差,投資效益波動較大,投資效益整體低下。進入新世紀以來,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二產投資穩步下降,三產投資逐漸上升,投資效益波動幅度逐漸減小,但是,第二產業中煤炭、煉焦、冶金和電力等傳統工業投資總量比重仍然較大。2010年,山西省二次產業投資與全國基本持平,但這四大產業的投資比重占二產投資高達67.5%。相比之下,一些能夠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性產業,如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大型設備制造業、精細化工產業、新型能源產業等,投資增長慢且比重低,投資結構不合理,是造成投資效益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三)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趨同化,造成效益損失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趨同化比較嚴重。由于注重短期效應,省內各地區盲目上項目,造成重復建設,使那些要求企業上規模、高集中的行業分散度大而集中度小,嚴重背離比較利益原則,抑制了地區經濟技術與資源優勢的發揮,難以形成新的區域工業優勢和產品優勢。另外,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等各種投資主體投資產業趨同化,主要集中于煤炭、焦化、化肥、冶金、建材等行業,造成競爭過度,引起資源配置效益損失,這種損失遠遠不能通過微觀經濟活力的某種提高所能彌補。山西省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不可避免地付出了資源浪費、效益損失的巨大代價。

      (四)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投資效益的提高

      2004年以前,山西省的投資率相對較低,投資效果系數波動較大,部分是受到投資管理體制的制約。2004年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約著投資效益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審批權限不合理,分屬于多個不同的部門,存在著多頭審批、政出多門的現象,導致了一些非鼓勵類項目的過分膨脹,造成投資效益低下。二是投資項目的“決策―評價”體制存在缺陷。項目前期的可行性論證管理不嚴格,審批不科學,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項目建成后也沒有相應的項目后評價制度,影響了投資效益的提高。三是鼓勵和引導投資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鼓勵投資效益相對較好的民間投資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鼓勵新興產業和接續替代產業投資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四、提高山西省投資效益的對策

      (一)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

      近年來,山西省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也因過分依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出現過度投資而造成投資效益的損失。因此,應注意協調投資、消費、需求三者在拉動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避免過度投資引起投資效益下降。

      (二)建立項目儲備庫

      項目是投資的基礎。每個建設項目效益高低都將對投資總效益產生作用。因此必須在項目的選擇上下功夫,特別是對固定資產投資起著引導作用的政府投資項目,要最大限度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質和量的統一。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儲備庫,選擇優勢項目進行儲備。在項目選擇重點上,一要優化產業布局,彌補產業缺口;二要對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實現由初級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化,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三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把項目建設同就業問題結合起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項目儲備庫中嚴格選擇投資項目,項目儲備庫的項目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更新。

      (三)合理調整投資結構

      投資結構是經濟結構的基礎。提高投資效益的關鍵,在于合理的投資結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加大山西省的薄弱環節和優勢行業的投資力度。一是增加農業投資,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二是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三是加快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培養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四是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投資,使服務業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進一步改善投資管理體制

      進一步改善投資管理體制,對于項目投資的控制應從以往概、估、決算管理和靜態管理轉向全過程動態跟蹤控制管理。制定相應的辦法措施,減少并杜絕項目建設中資金浪費和流失現象。強化項目前期論證制度,政府投資項目嚴格實行“代建制”, 完善投資決策者責任制,建立對政府出資項目的監督機制和項目后評價制度,提高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水平。同時,加大政府資金對于民間資本的引導,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接續替代產業投資。

      參考文獻:

      [1]趙毓,陳小娟,裴麗娜.石家莊市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分析――基于2003-2008年度的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15).

      固定資產投資意義范文第5篇

      一、目前投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固定資產投資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調整產業結構、保證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控制物價水平、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國家投資力度的加大,投資領域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突出表現在投資效益不理想,如:低水平重復建設、損失浪費和資產流失較嚴重、建設秩序不規范、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投資效益差效率低等問題。

      1 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未經論證或論證不充分。在近幾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筆者發現部分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其科學性、可行性未經論證或論證不充分,存在著投資決策不當、錯誤決策、盲目決策、輕率決策等問題,如某市中州南路建設工程,未經可行性論證,工程竣工時仍有552萬元工程款未到位,工程的規模未達到預期設計目標。另外決策中提出的建設條件難于落實,投資項目選址不當,決策中使用的基礎數據不全、不實,決策工作流于形式等,最終導致無法達到投資目標,造成嚴重損失浪費等問題。

      2 未按照國家規定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在審計中發現,有些項目為降低審批管理權,采取化整為零、分散立項、多頭立項形式報批,或是直接無計劃或計劃外建設,或變換名目搞國家嚴格控制項目的建設。

      3 概算失實或控制不嚴。有的項目以立項審批為目的,隨意概算,甚至無概算;有的由于超面積、超標準造成超概算;有的多計重計或少計概算投資;等等。如某市政工程原概算645萬元,實際工程總投資達897萬元,其概算就是以立項審批為目的未經專業部門測算隨意概算的。未考慮增加項目及擴大規模195萬元,以及項目前期費用等,使工程實際總投資超概算252萬元。

      4 項目配套資金不能足額落實。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當地經濟基礎薄弱,財政資金總量有限,致使一些依靠政策性資金、國債資金的建設項目,其地方配套資金遲遲不能到位,原本可以兩年建成的項目拖至三五年,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工程建設進度緩慢、成本增加等問題。

      5 亂擠亂攤建設成本。造成費用支出不合理,管理失控,施工單位高估冒算工程價款等。

      二、開展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審計的做法

      1 準確把握工程建設中的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選準效益審計的突破口。在建設項目投資決策、立項依據、設計變更等首要環節上,審計人員首先應關注是否存在“首長工程”、“形象工程”,或以設計變更名義變相提高建設標準,擴大建設規模,造成損失浪費的現象。其次應關注設計變更是否經過嚴格審查、認可,有關手續是否完整,變更依據是否充分,設計概算的編制是否存在高估、冒算和多計費用等問題;在施工管理環節上,審計人員應注意審核簽定合同的時間、合同的標物與中標通知書規定的一致性,投標單位的承諾在合同中體現的充分性,重點審閱中標單位對外簽定的分包合同書和工程結算書內容等。在把握整體的基礎上,分析查找產生問題的薄弱環節和重點環節,促使被審計單位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2 堅持效益性審計與合法性、真實性審計相結合,實行以效益目標為主的綜合目標審計。評價效益性應以會計資料、管理資料真實合規性為基礎和前提,堅持把審查資料、數據的真實性和投資建設管理行為的合規性作為開展效益審計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在確保會計和管理資料數據真實合法及維護國家建設資金安全、完整的基礎上進行效益分析和評價。

      3 拓展現有審計范圍,重視科研論證及決策過程審計。在審計中不僅重視檢查建設過程中的效益問題,還要把檢查前期論證和勘察設計不周造成的損失作為重點。目前審計機關僅對在建和已建成項目開展審計,對處于前期決策論證項目基本未開展過審計,今后應適當探索對建設項目決策科研情況進行審計,將損失浪費杜絕在勘察設計和決策審批之前,以有效節約國家建設投資。

      4 科學合理地評價項目效益指標,為審批和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噜噜噜噜噜影院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欧洲亚洲国产清在高|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