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的第一堂課,他們懷著各種復雜的情感開始了大學的生活。如何組織好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關系到大學生能否盡快的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關系到他們對未來的規劃和發展的方向,關系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關系到對自我身份、所學專業和所在學校的認同,更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實效。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常規性工作,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因此,了解新生特點,切實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新生的身份是很特殊的。準確地說,他們還只是個準大學生,猶如高考以后放了個暑假的高中生,僅僅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才改變了他們是中學生的身份。當他們離開了原來熟悉的環境而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不適應”現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通過分析,大學新生在入學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環境不適應
離開生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半社會化的大學校園,一切事物都需要自行處理和解決。在中學階段,教師、學生、家長把大學描繪成一幅美好的畫卷和人生追求的目標,但當進入大學以后,會發現現實中的大學和理想中的大學有差距,有些學生不能適應學校所在地的氣候,飲食習慣,產生想家情緒;有些在新的集體中,找不到感覺,感覺不到快樂,產生失落感;有些遠離父母,離開老友,沒有交到新朋友,產生戀家、戀舊情緒。這是因為大學的學習沒有高中時緊張,空閑時間較多,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大量時間被浪費,有的學生甚至通宵達旦的上網聊天打游戲,以至于荒廢學業。
2、學習不適應
中學期間的學習目標明確而堅定,行動明確而又有方向,精神緊張但卻充實。但對初來乍到的大學,對學校的環境、規則和運作都不熟悉,沒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和座位,甚至連自己該去上課的教學樓都找不到。來到大學后,隨著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逐漸與理想產生差別,學習興趣缺失,主動性變差,便出現遲到早退,逃課等厭學現象。
3、生活不適應
新生報到時,大多由父母親戚組成的親友團送到學校,幫助辦理入學手續,寢室等安排妥當。當學生真正一個人面臨集體生活時,有些學生出現生活能力差,個人主義,不會理財,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大學新生大多是來自不同的中學、不同的地區,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背景,甚至不同的地方語言,風俗習慣,在大學這一新的環境里,不少同學感到有心里話需要傾訴、需要交流,但同時又發現打不開傾訴的群體,特別是相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同學來說,更是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孤獨感和空虛感。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增加,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
4、心理不適應
新生進入大學,未能及時適應大學生活,角色轉變不及時,心理問題隨之產生。那些來自各個中學的佼佼者們,在大學的這個新集體中,突然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種在中學階段出人頭地、眾星捧月的感覺沒有了,便會產生一種自卑和惶惑的情緒,繼而產生一種戀舊的情感,特別留戀起中學階段的那種美好的時光和體驗;那些不能走出高考失利陰影的學生,便產生不平衡或退學的念頭;新生角色轉變需要時間過程;新生中的單親現象、攀比現象也會使學生心理失衡。
二、入學教育內容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入學教育階段雖然時間不長,教育的內容也很有限,但對學生來說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僅就專業思想教育方面,就可以開設出一系列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背景特色、地位作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培養方式和就業前景等,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教學方法、考核制度和學習要求,教育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明確學習目標,掌握科學方法,順利完成學業。
1、目標教育
大學生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要立志,要有理想,向往更高、更遠、更美好的未來。按魯迅先生的說法,任何一個人只要認準目標,積之十年,總可以成為一個專家的。如果學生只是一門心思地學,學到最后什么也都沒有。要學生明白,要圍繞目標去讀書,圍繞著目標去思考,圍繞目標去交友,圍繞目標去旅游,圍繞目標去實踐。
2、學習教育
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學習。學習教育要包括:第一:幫助新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定位。大學學習是為自己未來立足于競爭激烈的社會而準備的;第二:教育新生明確學習主體的角色轉變。高校的學習主體就是大學生本人。大學生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同時參與各種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加強能力培養,力爭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第三:幫助新生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適應大學習特點;第四:幫助新生學會科學統籌時間;第五:幫助新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中的各種資料,對自己的資源進行更新。
3、紀律教育
新生入學伊始,就要進行法律與校規校紀教育,從全方面嚴格要求,輔導員要提醒學生,道德是告訴你要做什么,法律、規章制度是警示你不能做什么,輔導員要結合以往的事例,反復講,講透徹,如《學生手冊》中“學生管理規定”的內容,要讓學生明確哪些是他們不可以做的,并在思維意識上建立起遵守法紀校紀的自覺性。
一、大學生新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一)大學生新生的生理特征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新生入學年齡一般在18~20歲左右,按心理學觀點,屬于青年中期。處于青年中期的大學生,身體發育在經過第二次生長快速期后,身體形態發育趨于成熟,顯現出成年人的許多特征,體內機能健全,神經系統發達,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得以發展,新陳代謝旺盛,生殖機能開始成熟,促使性意識覺醒。
(二)大學生新生的心理特征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大學新生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準成人。一方面,他們的智力逐漸成熟起來,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獨立意識增強,情感豐富,富有理想和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走向成熟而又未達到真正的成熟,處于心理上的“疾風怒濤期”。成熟與幼稚、積極與消極、合理與不合理交織在一起,表現出特殊的心理發展定勢。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完全模式化,缺乏較為穩固的動力結構,自控能力較差,不善于按照外界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心理功能,不能靈活地應變大學里錯綜復雜的生活環境。因此,一旦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和強烈刺激,部分同學就會產生非理性化行為,情緒波動特別大,容易感情用事。
二、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
(一)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學校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新生入校后,首先要帶他們熟悉校園環境,介紹相鄰單位及往返的安全路線,介紹學校內部主要各處室的位置和相關負責人,指導他們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同時,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自覺保護環境、遵守秩序,增強他們的安全、環保意識,有效地防范不安全事故的發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二)紀律觀念教育
新生一入校,高校就要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讓學生從進入校門起就養成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的良好習慣,讓新生感受到學校寬松舒適的學習氛圍。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新生認真學習《學生手冊》和有關校紀校規,讓每位新生明確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學生的要求,增強他們主動選擇正確行為的自覺性,使個別紀律觀念差、自律自制能力不強的學生也能夠在群體的優化中接受健康的道德熏陶,增強紀律觀念。
(三)專業學習及能力培養教育
新生入校后,高校應進行一次專業學習教育,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包括所學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及專業特點、該專業的考研就業情況、學院師資情況以及學院的學風教風等。幫助學生穩定專業思想。樹立專業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力,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教育新生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端正學風學紀。此外,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意培養新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關鍵。
(四)集體觀念教育
進入大學之后,學生開始逐步編織起自己的人際交往網絡。每個大學生都有進一步發展人際關系的需要,每個學生也都有這方面的潛能,確立健康的群體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把自己真正融于集體之中。幫助某些適應能力差和依賴性強的新生迅速融入到新的集體生活中來,培養學生互相幫助、樂于助人的寶貴品德。
(五)生活與人格教育
新生入學教育應倡導自信、自強、友善、誠信的生活理念和健全人格。要特別重視貧困生問題,一方面,要告知其國家和本校在解決貧困生學習生活問題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做法。另一方面,鼓勵貧困生自立自強、樂觀向上、艱苦奮斗、逆境成材,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生活困難和各種社會現象,化困難為學習動力,靠自己的努力創造輝煌的明天。
(六)心理輔導
大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重視,高校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和全面認識大學生活,在入學一周內對新生做一次心理輔導,入學—個月內對新生進行一次心理普查,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會與師生和諧相處。每班選舉心理健康委員,幫助了解學生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及時疏導溝通,及時與輔導員或心理輔導老師溝通。
(七)職業生涯教育
關鍵詞: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適應
新生入學教育是指新生入學后,學校依據培養目標和大學教育的特點,針對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和要求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入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縱觀近年來入學的大學生,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大多是“90后”獨生子女,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進大學之前,在生活上強烈依賴父母,獨立自主能力差;第二,有的學生也表現出較強的封閉心理,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第三,從中學生一下子變為大學生,從學習方式方法,角色轉變等方面一時難以適應。
綜上,一言以蔽之,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的意義在于適應,具體說來有四個方面:適應新的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適應人際交往的變化;適應管理方式的變化。新生入學教育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新生能否順利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關系到新生在大學期間的成長及將來能否順利走向社會并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大學新生入學初期做好教育和指導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礎。
二、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入學教育內容必須緊緊圍繞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角色轉換”這一目標進行精心選擇和安排,增強針對性、系統性和規范性。
1.常規教育
愛校教育。愛校教育主要是以學校的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理念、人文精神凝聚學生,穩定學生思想。比如通過開學典禮、學校板報及專題講座等,介紹學校歷史、現狀、未來發展及對學生的期望,介紹學校光榮傳統和良好校風、學風等,讓學生全面了解校情,明確學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
校紀校規教育。校紀校規教育主要以院系、班級為單位開展,學習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獎學金評定辦法及學籍管理規定等有關文件,通過學習、討論、考試等形式,讓學生了解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有關規定,強化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與防范意識,包括交通規則教育、錢財和個人貴重物品保管意識、個人安全受到威脅時的解決辦法等。
適應教育。要詳細地向新生介紹校園及周邊環境、學生公寓的有關設施功能和管理規定、與學生有關的各類機構的職能和位置;具體講解交費、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就醫等方面的政策和規定;開展以防騙、防盜和防火為內容的安全教育,明確告知各種求助渠道和方式,盡快使新生產生歸宿感和安全感。
2.專業思想教育
入學教育中要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特別是資深教授的積極性,加強對新生的專業思想教育。一方面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另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背景、專業特色、地位作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培養方式、就業前景等,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所學專業的特點和前景,穩定專業思想,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學習。
3.理想信念和團隊建設教育
學生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和個體性傾向。要堅持在新生中及時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幫助新生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選擇適于自己的成才目標。可以邀請名人或杰出校友向學生介紹自己的成長經歷,幫助他們尋找生活中的“標桿”,班主輔導員則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意見。
團隊合作精神是一種德育教育,提倡的是相互的友愛。輔導員應指導幫助班級組建班委會、團支部,并對其工作給予關心和指導,使班委在班級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努力形成奮發向上、團結和諧、互助互愛的班風,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樣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就會形成。
4.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時在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建立危機干預制度,并建立心理危機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困擾。因此,在新生入學之初,要高度重視新生心理狀況,扎實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其心理動態,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三、入學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任何內容都需要用形式表達出來,新生入學教育的豐富內容同樣需要適當的形式作為載體。新生入學教育要做到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階段劃分的有序化:在具體形式上,可以通過輔導報告、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座談會或交流會、實地參觀、學習材料、音像展播、問卷調查以及校報、廣播電臺、宣傳欄、網絡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在人員構成上,可以邀請知名專家、任課教師、政工干部、在校學生、已畢業大學生等不同年齡、職業和不同生活閱歷的人給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在階段劃分上,可分為宣傳發動、具體教育、效果測試、總結評比幾個具體的階段,即廣泛宣傳和動員、調動新生參與入學教育的積極性,學校與院系聯動、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進行相關知識測試、檢驗教育活動效果,總結教育活動情況、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新生入學教育的方法大致有課堂教學法;活動教育法;環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等。
Abstract: 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also known as college freshman tutorial or entering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guidance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colleges to help freshmen adapt to college atmosphere, college learn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formulate plans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Freshme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inner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detailed assistance program and concrete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students settle down to make plan for their study and life. Freshmen education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關鍵詞:大學;入學教育;培養模式
Key words: university;entrance education;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252-02
0 引言
入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點,是大學新生進入校園后必須上的第一課。入學教育的目的是引導新生了解并盡快適應校園文化環境,順利實現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變。因此,了解當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現狀,分析新形勢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切實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背景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逐步加快,我國對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轉型逐步深入的過程中,現代高等教育在如何使學生群體健康成長的問題上也同樣面臨挑戰。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各類文化思潮此起彼伏,在校園文化環境中,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的觀念和行為方式都表現出不適應性,為了幫助其盡快適應大學環境,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入學教育。如今,大多數高校都已開設入學教育課程,有的院校在入學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條件和發展環境的限制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因為缺少科學的規劃和指導,導致內容形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知識內容碎片化,這就大大降低了入學教育質量。鑒于此,如何根據院校實際健全入學教育體制,同時規避上述問題,獲得預期的教育成果,是目前各所院校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2 大學新生入學現狀分析
新生在剛接觸大學環境時所表現出的不適應性都是正常現象。教育工作者應該多與新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個體情況和各項訴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入學教育。
“90后”是我國現階段大學生的主要組成群體。90年代初期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顯現出明顯成效,同時90年代也是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期,所以90后也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消費社會的寵兒。然而90后的成長歷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過于自我,功利心較強,理想和信念缺失,生活懶散,行為叛逆,有的新生有很強的網癮或暴力傾向,這不是某一個學生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在這個群體中的印跡已經不明顯了,而且他們普遍沒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精神世界十分匱乏。高校有必要對其開展感恩教育,幫助其建造一個以愛和尊重為主流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社會轉型發展的進程中,各方在利益邊界的界定上會產生各種隔閡和對抗,各類社會思潮不斷分化,充斥了整個社會空間。在轉型期,一部分社會思潮逐步分化,上升為意識形態,一部分則形成社會普通心理,還有一部分則沉淀成社會潛意識。大學生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不斷認知新事物,并做出本能性的選擇。由于個體之間成長環境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有的學生向“內”發展,更樂于探索內在世界,有的學生則逐漸迷失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迫切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正確引導??偟膩碚f,新形勢下大學新生入學之處都會產生以下問題:
2.1 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環境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的學生大都在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在生活上他們過分依賴家長的照顧。離開了原先比較熟悉的生活環境,他們要面對的是新的學校、新的制度和新的環境,遠離父母開始獨立面對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大學校園中的一切都十分陌生,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關懷,必然會產生孤獨感。大學新生剛剛從緊張的高考中解脫出來,還沒做好心理建設就要開始一段新的征程,在學習和生活上必然要經歷一段迷茫期。在這期間,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很可能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消費和休閑娛樂上,沉迷游戲甚至荒廢學業。新生在大學中的學習和生活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決于他們對大學環境的適應性。如果能快速完成高考生到大學生之間的角色轉化,那么他們的大學生活也將健康而有序的進行。
2.2 難以適應人際交往環境
大學生步入新的學校就進入了一個新的人際交往環境,面對的是新的老師、新的同學,相對于之前的高中生活,大學的人際交往更全面也更復雜,新生要融入大學環境,就必須積極與其他師生交流、學習,利用自己的交際能力去妥善處理校園關系和各種沖突,進而建立自己的人際圈。剛進入校園的大一學生往往難以適應陌生的社交環境,有的是過于缺乏安全感而難以接納他人,有的在處理宿舍關系時常常產生矛盾,還有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與導員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若是這樣極易導致新生產生失落感,使其長時間處于焦慮自責的環境中,不僅會造成自閉、交往困難等的心理障礙和問題,更會導致學生群體中出現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很可能會出現厭學、棄學、混混度日的現象,也有可能因為錯交損友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2.3 難以適應新的學習方式
大學的課程安排、講課內容、講課方式等不同于高中課程。大學的課程打破了高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學習內容、課堂形式上更注重學生的需要,并且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性,這是很多學生不適應的一點。另外,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由于對專業課程設置的不了解,進入大學后發現現實與理想有較大出入,對本專業缺乏認同感,對前途感到渺茫,學習熱情不高,久而久之就容易懼學、厭學。因此新生必須學會主動學習。尤其注意的是,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知識更新速度非??欤律仨殬淞⒔K身學習的觀念,緊跟時代形勢實時更新思維模式,而大學中學的恰恰是新的思維和學習方法。但是就目前來看,一些新生的思維模式仍然停留在高中階段,而且學習狀態還是像高中一樣被動地學,缺少自主思維。
2.4 難以適應發展方式
大學新生真正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時,需要面對生活中的全部的選擇和困難,如何給自己合理的定位和確立目標是大學發展的重要一環。許多新生出現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義、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上大學的比重逐年增加,這些問題越來越突出。大學是人格進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青年自我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新平臺,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好四年的時光,努力學習,積極鍛煉和充實自己,為今后走向社會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大學生經過最初的適應后,需要進行自我定位和目標選擇,對自己的未來和人生做出規劃。
3 關于新生入學教育的意見建議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不應該成為擺設,應該突出解決大學生所面對的實際問題。高??梢詮某浞种匾?,周密計劃,充實內容,創新形式,持久開展這幾方面來改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
3.1 充分重視,妥善安排
重視高校入學教育就是重視高校的人才培養。好的入學教育可以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前的教育方式陳舊老套、墨守成規,臺上老師的發言一用就是好多年,“入學教育就是在新生入學時講講話,做做報告”,這是對入學教育的重視不足。入學教育是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盡快適新的生活學習環境,更好的適應大學。
除了要足夠重視,還有妥善地安排好入學教育的工作問題,周密計劃。首先要安排好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不少學校將入學教育的時間放在開學后的第一周,這其實是對入學教育的誤解。新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是學校的一員了,新生入學教育也應該從此開始,并且此時在新生身邊有家長配合,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時期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與入學后的應有所不同,應專門設計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內容。
3.2 充實內容,創新形式
在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上,應該照顧新生的知識背景和接受能力。入學教育,忌諱單一的灌輸,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90后的大學新生所接觸到的已經不僅僅是老師和書本,而是更加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如何結合新生的特點和變化來改變入學教育的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使入學教育的內容變得豐富,可以分幾部分進行:如進行常規教育、生活指導、學習方法引導和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思想健康教育等等。
不同的教育內容,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有的適合大型講座,有的適合小型集體交流互動,有的適合參與游戲。在教育者方面,有的適合聘請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來言傳身教,有的適合邀請校友現身說法。不同的方式,效果自然截然不同。新生入學時,學校的環境、精神風貌對新生的影響都非常重要。校園環境要整潔有序,接待師生要文明有禮、接待熱情,這些小的問題恰恰能夠體現一個學校的整體素養,能夠讓新生擁有歸屬感。
3.3 扎實基礎性,突出長效性
在進行入學教育時,輔導員的選取極其重要,要選派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輔導員,選任高年級的優秀學生擔任輔導員助理,選出充滿凝聚力的班委會和團支部。輔導員對新生尤其是有困難的學生要提前進行細致的了解。這些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但是做好這些,無疑能讓入學教育有充分的準備,具有顯著的效果。集中入學教育時間不應該在第一周,教育內容應該貫穿第一學期甚至持續到整個的大學生活。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班級團支部,密切掌握學生的生活心理的動向,及時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校園網建立相關網頁和咨詢機構來保障入學教育在時間上的延伸。
參考文獻:
[1]張愛平,等.歐美入學指導教育模式的特點與啟示[J].求實,2011.
(一)缺乏對新生大學適應階段實際問題的教育輔導
新生的入學教育一般在開學的前兩周進行,與軍訓及各種事務辦理相交叉,老師和學生都忙于各種入學手續和事務的辦理,而且內容大多集中于校規校紀的介紹、專業內容的簡介等等,缺乏對于學生角色轉變、人際交往等大學適應階段出現的問題的輔導,且多采用報告會等方式使學生被動接受,但對于教育的效果如何缺乏必要的跟蹤反饋,對于新生自身需求的關注度也不夠,不符合個性化的教育理念,這些情況都使得新生入學教育開展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
(二)教育時間過于緊張、集中,缺乏長效機制
新生的入學教育一般在開學的前兩周進行,在這期間學校安排的往往是一些常規性的教育內容,比如專業教育、紀律教育、安全知識教育等各項教育活動,與此同時,新生入學的各項手續一般也都在這個時間段辦理完成,這勢必使得新生的注意力分散許多,對于自身的一些實際問題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進行思考與學習,這些都不符合大學生發展的過程性規律。大學新生通過入學教育來達到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應該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目前的教育階段就顯得有些緊張。
(三)教育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實效性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都是以報告會、講座等形式針對全體同學開展的,這與我們所倡導的個性化教育相悖離。學生來到大學,在新的學習階段和人生起點上,可能會有不同期望和訴求,而這種全體同學整體參與的方式,沒有照顧到個體的感受,那么也就不能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構建“以學生為本”的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
(一)明確新生入學教育理念
要想做好新生入學教育,首先要明確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以學生為本的入學教育理念是以人為中心。我們在教育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我們工作的宗旨。做事先做人,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事,促進思想完善,人格健全。大學的教育,更大意義上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其次,樹立個性化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在成長過程的差異性,激發其創新意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豐富和規范“以學生為本”的入學教育內容
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一方面,高校各部門應達成共識,充分認識到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全員投入,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在專業教育、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戀愛教育、挫折教育、生涯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情商,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此外,應樹立個性化教育理念,遵循新生成長規律,正視新生成長過程中的個性差異,給予個性化輔導,如心理咨詢、考研輔導、生涯規劃等,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和發展。
(三)創新和完善“以學生為本”的入學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