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眾媒介逐利邏輯新生代消費異化

      〔中圖分類號〕C9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7)05-0119-06

      一、問題的提出

      大眾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對受眾的認知取向和行為選擇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誘導作用。在消費活動中,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往往以媒介傳播的信息來引導購買行為?,F代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消費活動的過程給大眾媒介提供了選擇傳播內容的方向,刺激受眾的消費動機并誘導其消費行為,無疑是大眾媒介信息傳播的真正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眾媒介通過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消費信息的傳播,既可能引導社會的健康消費,也可能建構起一種誤導社會的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

      人是消費的主體,在消費中應該是自由的、自主的。消費的實質,就是作為客體的商品滿足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但是,在現實的消費中,主客體之間卻出現了分離乃至對立,作為客體的商品成為了主宰人、控制人的一種異己力量,而作為主體的消費者則喪失了自由性和自主性,消費行為成了一種被強迫、被控制的選擇。這意味著消費的功能和屬性被異化了。馬克思對異化概念的使用集中體現在其異化勞動理論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與自己的勞動產品、與自身生命活動、與人的本質以及與生產資料占有者之間關系的異化,最終揭示了勞動者作為人的本質的異化。①不僅如此,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催生了“商品拜物教”,從而使商品成為萬能之物,超越了人的控制并反轉來控制人,物的關系遮蔽了現實的人的關系,人的關系只能通過物的關系來洞察和證明。②馬克思理論的思想邏輯對我們認識消費異化現象有著重要的啟迪。

      馬爾庫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假需求”和“消費異化”進行了批判,指出生活在物質奴役中的人們,個人消費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已經被剝奪,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謂的自由選擇,其實“并不意味著自由”,而是受控于虛幻的消費。[德]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第11頁。弗洛姆也認為,現代社會異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消費異化,因為消費不再是為了滿足需要,而本身成了“強迫性和非理性的目的,人們只有依賴消費這一‘外在力量’才能獲得生存的意義”。[德]弗洛姆:《健全的社會》,歐陽謙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第136頁。鮑德里亞從符號學的視角解讀消費異化,指出消費者更看重的是消費對象觀念意義上的符號價值,它如今越來越成為人們“身份認同”的主要來源和“自我表達”的主要形式。所以,被消費的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物的差異性和區分性,“人們總是把物視為突出自己身份的符號”。[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仝志剛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1頁。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中國市場化進程中,大眾媒介逐利邏輯一定程度上誘致了新生代群體中消費異化現象的發生。為了便于討論問題,本文選擇新生代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所謂新生代大學生,是特指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學生,簡稱“90后新生代”。這一群體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國社會大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其思想觀念、個性特征、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變革時代的鮮明烙印。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前所未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和人際交互方式為新生代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生活――網絡化生活;另一方面,不可逆轉的全球化進程及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和市場化改革,又使新生代面臨物化的風險和多元價值選擇的困惑。總而言之,這一群體成長于一個價值多元、物質豐裕、商品浪潮席卷、消費主義盛行、網絡信息爆炸的急劇變革的開放時代,他們是當今中國最先感受到西方消費文化“魅力”的一代人。特殊的成長環境,使這一群體具備某些鮮明的甚或是矛盾的個性特征:開放、包容、務實、自信、張揚,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享受意識及做事的功利性均較強,其價值與行為選擇往往游離于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因此,從實證分析入手,探討大眾媒介功能異化對新生代消費異化的影響,無論在學理抑或現實層面都頗有意義。

      二、大眾媒介影響下的新生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

      1.樣本來源

      本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從2016年3月到5月對西安、成都、蘭州等地的5所高校的700名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問卷686份,回收率為98%;回收有效問卷665份,有效回收率為95%。樣本按性別分:男生316人,占475%;女生349人,占52.5%。除問卷調查外,筆者還深入到學生宿舍等地進行個別訪談。

      2.新生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

      (1)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來源及消費水平

      新生代大學生消費的費用來源包括家庭、學校、自身三個方面:75.3%來自父母給予的生活費,7.9%來自親戚的資助,8.7%來自打工賺來的工資,8.1%來自學校的獎學金或勤工助學。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校園網貸以其“低門檻”“便捷化”的特點深受學生歡迎。部分大學生通過網貸獲得了不為家長控制的“財權”,他們少則貸幾千元,多則達數萬元,致使一些不善理財或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學生陷入“債務陷阱”。

      從消費水平看,城市生源的學生月生活費基本上在1500~2000元之間,其中9.5%的學生月消費1800~2000元,61.3%的學生月消費1500~1800元,22.3%的學生月消費1000~1500元,2.6%的學生月消費在1000元以下。另外,還有4.3%的學生月消費超過2000元。農村生源的學生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占80.2%,月消費在700元以下的占35.7%。這說明,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主要取決于家庭收入水平。

      (2)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結構

      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消費、學習消費和人際交往消費。根據調查,按每月支出的額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生活消費(餐飲、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人際交往消費(通訊、聚會、旅游及各種應酬等)、學習消費(購買書籍、學習用品、考證和培訓等)。其中,學習消費遠低于人際交往消費。人際交往消費中,每月通訊費在100~200元之間的占53.8%,20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占154%,300元以上的占7%,然而,平均每月學習消費在100元以上的僅占7.4%。據媒體報道,通過網絡貸款的學生中有62.9%的人是為了購買并比拼數碼產品。余悅、覃佳貝、劉冉:《校園網貸:“聚寶盆”下別藏“無底洞”》,《中教育報》2016年5月16日第8版。麥可思研究院“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也顯示,“社交與娛樂消費”和“形象消費”日益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要方向。趙婀娜、申茜:《大學生消費,錢都花哪了》,《人民日報》2017年3月31日第6版。

      (3)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習慣

      新生代大學生雖然已步入成年,但經濟上沒有獨立,尚未徹底進入社會,在心理和社會認知方面,還處在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其消費觀念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間。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消費計劃性不強和超前消費的特點,主要憑興趣、感覺等進行隨意性的消費,這類學生大約占55.7%以上,更有15.8%的大學生完全沒有計劃性,消費很有計劃性的僅占13.2%。這表明,“90后普遍有著天然的超前消費的觀念,更偏重于個性化消費”。李昌禹:《品評90后,就是感悟新時代》,《人民日報》2016年4月19日,第19版。

      3.大眾媒介對新生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影響的樣本分析

      (1)新生代大學生獲取消費信息的媒介分配

      大眾媒介借助各種傳播技術傳遞大量時尚的商品信息和消費理念,以影響新生代的消費行為。 調查顯示,25.6%的新生代大學生認為,消費信息是通過廣播電視走進自己的生活中的;30.8%的人認為,網絡傳播占相當大比重,如層出不窮的網絡打折廣告、朋友圈微信商人、手機APP時尚信息;而其余43.6%的人則認為,傳統紙媒在傳遞時尚消費的概念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時尚雜志如《時尚芭莎》《瑞麗》等,充斥于書亭、服裝店、咖啡廳、美容美發店、展銷會,受到新生代大學生的普遍垂青。

      (2)新生代大學生接觸消費信息的頻率

      調查顯示,新生代大學生每天接觸的消費信息數量在80~120條之間,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海量消費信息借助傳播媒介鋪天蓋地地涌向消費者,而熟知商品信息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迎合了新生代追求時尚的消費心理。因此,關注時尚消費信息乃至產生“廣告依賴”,是新生代追求時尚消費心理的外在表現,且已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問卷調查中,“飛一般的感覺”“誰用誰閃亮”“沒有什么不可能”“飄柔,就是這么自信”等等,都是新生代大學生耳熟能詳的消費信息廣告詞。

      (3)新生代大學生對消費信息的信任度

      調查結果顯示,71.5%的大學生對媒介傳遞的消費信息信任度比較高,受消費信息的影響較大。許多學生都認為,媒介在商品宣傳中投放的信息量及推介力度往往和商品的質量、性能呈正相關,其中46.8%的人認為商品信息宣傳力度越大,說明商品的質量和性價比越高。在被問到是否會選擇媒體推薦的自己尚不熟悉的商品時,64.3%的學生作了肯定的回答,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認為媒介宣傳的商品須經過相關部門審查才可以投放市場,因而其質量應該是有保證的。

      (4)新生代大學生日常消費行為對消費信息的依賴度

      新生代大學生在購買日用消費品如牙膏、香皂乃至飲料、零食等時,往往會把消費信息作為消費選擇的參考,尤其對電子商品的選擇更是如此,參考度超過66.7%,而對于化妝品和服飾的選擇,女生的參考度會更高。消費信息對消費的導向作用十分明顯,大學生通過消費信息對商品產生消費印象,進而刺激消費欲望并產生消費沖動。這表明,新生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介的消費宣傳,對消費信息的參考度越高,意味著消費行為對媒介的依賴度越高。

      (5)新生代大學生對有感官沖擊力的消費信息的認知態度

      調查中,在問到當你獲取一條有感官沖擊力的消費信息是否有購買該產品的意圖時,55.4%的人表示有購買意愿,29.3%的人選擇會根據需要再決定是否購買,只有15.3%的人表示不考慮購買該產品。對于那些運用華麗辭藻或精美圖片以增強感官沖擊效果的消費信息,新生代大學生有較高的認可度, 72.8%的大學生表示消費信息中宣傳的那種愜意的消費生活是自己所憧憬的,只有27.2%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或無所謂,認為消費宣傳只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并不一定符合現實。值得注意的是,明星代言的消費信息往往會引起新生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在預購商品時不自覺地就會想起該產品明星代言的畫面或宣傳語,從而產生消費沖動,這正是媒介消費宣傳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所誘致的一種下意識的消費需求認知。

      三、大眾媒介逐利邏輯對新生代大學生消費異化的影響

      大眾媒介傳播消費信息的直接目的在于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并引發消費行為,尤其電視、手機或網絡平臺上傳播的消費信息,往往對受眾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此一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介新技術與消費市場相結合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控制機制。大眾媒介憑借技術和傳播優勢,仿佛一只無形的巨手,輕輕松松地俘獲并控制了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將他們裹挾到狂熱的消費潮中。在這種情況下,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欲望被大眾媒介的逐利邏輯激發出來,于是在欲望的驅使下去進行消費審美體驗,從而潛在著導致人雙重異化的風險:一方面是人對物的依賴和物對人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對網絡的依賴和網絡對人的控制。顯然,這種雙重異化是資本和商品借助大眾媒介來完成的,這無疑是以謀求經濟收益為目的的媒體商業化運作的悲哀。

      1.大眾媒介過度的消費宣傳誘導了新生代消費心理的異化

      消費心理是影響個人消費行為的直接動因,極易為大眾媒介所左右。大眾媒介為了解除消費者的戒備心理,在傳播商品信息過程中往往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影響消費者。新生代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尚不成熟、穩定,很容易在媒介狂轟濫炸的信息傳播面前被解除武裝,從而在追求時尚、炫耀及攀比等心理驅使下“隨波逐流”。調查中,45%的大學生表示,在消費時會因受到媒介消費信息的強烈刺激和誘惑,而購買了可能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同時,新生代大學生還普遍存在著從眾心理和模仿心理。他們通過微信圈、微博、社交網絡的相冊功能來炫耀自己購買的商品,并以此作為參照系來衡量彼此間的消費水平。從消費心理的角度審視,這已經不是根據自身真實需求選擇商品,而是以商品能否滿足自身的虛榮心作為選擇的標準。尤其是大眾媒介基于功利目的進行的過度宣傳,極大地刺激了新生代的消費欲望,他們通過追求時尚消費來達到彰顯個性的目的,進而尋求獲得一種社會認同。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新生代大學生為了能購買一部剛上市的新款手機,縮衣節食,以犧牲自己的健康作為代價滿足攀比心理;女學生可以為新款化妝品或名牌衣服、手包而不惜舉債甚至高息借貸;更有甚者因自身經濟能力有限,便對“山寨品”趨之若鶩,這從另一角度印證了消費異化的事實。因為,“山寨品”消費是一種純粹的符號消費而非需求消費,消費者看重的正是其滿足炫耀心理的符號價值。不難看出,在大眾媒介的推動下,當下社會炫富心理、虛榮心理、攀比心理的“病毒”已在新生代大學生群體中開始蔓延、擴散。

      2.大眾媒介過度的消費宣傳引發了新生代消費觀念的異化

      消費觀念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觀念,是指人們通過對消費生活的認識和領悟而形成的指導消費行為的思想觀念。在市場功利邏輯的驅動下,一方面大眾媒介致力于通過喋喋不休的宣傳,在消費者特別是新生代消費群體中,精心培植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念及社會基礎,首先從思想上俘獲他們;另一方面,大眾媒介又通過不斷復制傳播大量極具誘惑力和藝術化的商品信息來刺激新生代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當問到“你是否在攢錢”的問題時,69.4%的新生代大學生表示從未攢過錢,有多少就花多少。這表明,新生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存儲意識及合理的理財觀。尤其是隨著大學校園網貸消費漸成時尚且花樣翻新,思想開放的“90后”很樂意接受這種新穎的消費方式,并嘗試超前消費。調查中,新生代“愿意接受”或“適當采用”網絡信貸超前消費的比例高達70.9%。此外,經常透支消費的占18.5%,偶爾透支的占48.8%,兩者合計達67.3%。當他們的經濟能力支撐不了急速膨脹的消費欲望時,就走進了赤字消費的誤區。

      大眾媒介極力宣揚的商品符號價值會麻痹人們的神經,導致新生代喪失自己的理性判斷力。一些大學生一味地追求符號所帶來的虛幻價值,迷失在商品符號所營造的世界中。在他們看來,消費的真正目的在于向人們炫耀自己的財力、地位和身份或展示自己的生活品味。媒介的韃スδ茉謨誶炕人的感知能力,符號世界對人的控制正是通過媒介傳播功能實現的。根據調查,追求名牌消費的新生代占了62.8%?!盎钤诋斚隆薄盎魈斓腻X,圓今天的夢”,越來越成為不少大學生崇尚的消費理念??傊?,大眾媒介逐利邏輯導致的過度宣傳,刺激了新生代的消費欲望,消費欲望背后掩蓋著的是對商品符號價值的追逐。過度追求商品符號的象征意義,自然失去的是理性,留下的是消費異化,這種消費觀念顯然扭曲了新生代的價值觀和幸福觀。

      3.大眾媒介過度的消費宣傳導致了新生代消費方式的異化

      消費方式即人們消費物質、文化資料,接受服務的方式。它對社會的生產方式、精神文明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或引導作用。在大眾媒介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時尚流行元素通過媒體迅速傳遞給人們,形成頗具沖擊力和吸引力的社會風潮。時尚流行代表的是“潮”文化,是追求新潮和自我身份認同的一種文化心態。媒介宣傳的時尚消費,給人以視覺上的巨大沖擊和心理上的強烈刺激,新生代大學生對大眾媒介傳播的時尚流行信息往往十分敏感,當每一種時尚流行模式興起時,他們都樂于積極參與和嘗試。

      在對新生代關于“理想中的消費方式”的調查中,高達66.5%的學生選擇了“能掙會花”這樣一種帶有較多感性色彩的消費主義方式,而選擇“勤儉節約”的僅占7.1%,這說明,新生代已不再固守傳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對于問卷中提到“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時,選擇旅游的學生比例占到絕大多數,其次是泡吧、KTV等娛樂消費。事實上,用于生日聚會、旅游、娛樂等的費用,在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隨著經濟的增長,新生代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當問到“你穿名牌衣服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時,一些新生代選擇了“注重名牌帶給自己的心理愉悅”“為了給別人看”“為了自己更有面子”的竟占到了81%。面子文化是中國熟人社會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大眾十分看重面子的心理訴求。為了“面子”而追求名牌消費,無非是想通過他人可見的消費行為及消費品來構建自己的身份認同。

      追求享樂主義和商品虛擬價值的消費方式給予人們的并不是真正高質量的生活,而是一種虛幻的精神滿足,是大眾媒介通過極力宣揚商品的符號意義所營造的一種虛幻的生活圖景。在這種異化了的消費模式的誘惑下,一些新生代大學生被虛幻的消費體驗所迷惑,自以為真的在物質消費和欲望滿足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物質至上的泥沼。

      四、幾點啟示

      通過對新生代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大眾媒介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大眾媒介不擇手段的消費宣傳的誘導和驅動下,部分新生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異化。這不僅會造成新生代的精神空虛和人格缺陷,而且會助長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蔓延,進而引發整個社會的精神和道德危機。在這里,大眾媒介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要對新生代的消費行為給予正確引導,就需要大眾媒介切實履行作為社會公器的使命和責任,消除功利性,傳遞正能量,引導青年一代健康成長,促進整個社會文明進步。

      第一,從根本上消除媒介對資本的過度依賴和資本對媒介的控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媒介對經濟效益的追逐,是消費信息傳播的根本動力。大眾傳播媒介需要強大的資金來支撐媒介的運轉并維系媒介人體面的生活,資本自然就成為大眾媒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廣告)收益,在缺乏嚴格監管和剛性約束的情況下,一些媒介組織拋棄了公益性的本質屬性,淪為單純牟利的市場主體,通過價值虛構的符號生產和不擇手段的消費宣傳誤導青年群體的消費行為。為此,必須促使大眾媒介擺脫資本的控制,回歸公共性本質,忠實履行其社會責任。一是幫助大眾媒介擺脫對資本的過度依賴。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公共媒介的財政支持力度,制定常態化的、富有效率的財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大眾媒介調整創收戰略,構建以多元化運營為支撐的剛性資金供給機制,避免對資金的過度依賴,從根本上切斷媒介與企業之間的利益紐帶。二是要加強媒介倫理建設和媒介人的職業道德修養,強化媒介自律,引導媒介自覺消除自身異化,堅守社會應有的社會擔當。三是強化外部監督管理機制,完善體系化的制度約束,有效規范媒介在引導社會消費中的行為。

      第二,大眾傳播媒介要充分發揮引導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的功能。

      作為社會公共機構,大眾傳播媒介原本就應承擔引領社會文明進步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責,而不能因自身的利益需求宣揚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文化思潮,鼓勵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等??梢哉f,這些不良消費方式的蔓延,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加劇了資源的緊張并導致了環境的嚴重污染。對此,大眾傳播媒介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大眾媒介必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引導綠色消費、低碳生活和環境保護的功能。首先,要充分發揮媒介的話語影響力,積極引導全社會特別是新生代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科學、低碳、環保、循環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使綠色消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和行動。其次,面對不健康或扭曲的社會消費行為,大眾媒介不能逃避和失語,要以文明風尚引領者和守護者的角色旗幟鮮明地批判消費主義,引導新生代秉持正確的消費倫理,自覺抵制不良消費行為的影響。

      第三,大眾傳播媒介要致力于培育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

      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人際交往心理學》 課堂教學方法

      《人際交往心理學》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又是一門心理課,該課程的教學關鍵是既要符合高職院校專業的特點,又要遵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堅持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相結合的原則,努力使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因此,我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把課堂中學到的理念與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分析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明確《人際交往心理學》教學目標。

      大量調查表現,與本科院校對比,高職學生的本身素質相對來說普遍較低,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許多高職教師反映,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呈兩極分化,對于一部分高考分數只有200多分的學生來說,圍繞一個很簡單的理科原理講解好幾遍,還是接受不了,感覺迷茫,上課根本就聽不進去,只好神游天外,或見周公,或聊天傳紙條。而一部分基礎扎實的學生感覺知識過于簡單,不用學也明白,也沒有興趣聽課。這就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只有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人際交往心理學》作為一門純理論的學科,相比思政法律等枯燥的必修學科來說,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至少這門學科還算是比較新鮮的,高職學生以前都未接觸過。所以這門課的教學目標不應僅僅是幫助大學生的了解人際關系特點,掌握人際交往的作用,理解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學會增進人際交往,優化人際關系,更應該促使大學生認識自我,學會接納自我、認識他人,學會寬恕他人,并能建立心理信念。

      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基礎。

      (一)課堂講授法

      一般來說,講授法用于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重點與難點,理解事實、概念、定義、與基本原理,通過點撥、歸納、總結和概括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等等。如在《人際交往心理學的概述》一節教學中就可采用此法:先講解什么是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兩者有何區別和聯系,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高職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原則、類型、結構、內在動力及心理效應。這樣,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會明確人際交往心理學研究對象和學習意義,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和人際交往的結構,了解本門課程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當然,在使用講授法的同時,應盡可能地結合使用輔助教學工具和儀器,適時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案例分析法

      一般來說,選擇的案例宜典型、生動,這樣才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能使他們從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極大地激發學習熱情。如在《人際溝通》一節教學中,就可采用此法:事先,我讓學生準備了一個真實的案例――美國某航空公司的阿維安卡52航班毀于空難,機上73名人員全部遇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總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人與人言語溝通的心理與障礙及學會傾聽,如何增強非言語溝通的效果。

      (三)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用不同人際交往的活動場景,引導學生共同探求如何增強人際吸引與增加人際魅力,幫助學生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方法與技巧。此方法能較好地使生活情景化、生活化,將人際交往沖突中的現實問題通過最客觀與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能進行思考與反省,更好地發現人際交往中存在的情緒問題。情景模擬的形象性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如在《人際交往的沖突》一節的教學中,高職學生模擬寢室里可能出現的各種風波,如“生活習慣難相容”,“金錢問題傷感情”“公共責任誰來負”“隱私問題”等許多典型生活情景,了解人際沖突的原因、作用、類型、歷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觀察,能很好地掌握處理人際沖突的八個方法。

      (四)心理小測試

      運用此法,教師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并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進行深刻的反思。此法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探索欲望,能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克服人際關系的心理障礙,獲得人際關系的技巧。如在《人際溝通》與《人際吸引》一節的教學中,我在講述人際溝通與人際吸引的定義與原理后,提出一起做小測試:“你是否受人歡迎?”“你是否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受人歡迎的人有哪些良好的人格和個性特征,再由學生歸納人際溝通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五)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結識新朋友的方法,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激發學生愿意結識新朋友,并在結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為目標。如在《人際合作》《人際技巧》一節中,我策劃了“有緣千里來相會”“解手鏈”“心有千千結”“心心相印”等一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在團體人際相互作用下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并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發展良好的人際適應,最終更完善地發展與成長。

      (六)多媒體播放法

      通過播放人際交往有關的視頻或心理電影,幫助學生克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如在《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一節中,我播放了心理訪談中的《難斷母子情》《成長的煩惱》,指導學生學習走出父母模式的陰影。還播放了《為什么不理我》《胖妞不胖》,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使自卑的學生走出心理陰影。在《人際吸引》一節中,播放了心理訪談中的《高考人生》,幫助學生克服嫉妒、羞怯、自負、敏感等不良的人格特質。在《社交恐怖癥》一節中,通過觀看視頻《催眠術與社交恐怖癥》,學生了解了咨詢師如何通過催眠幫助社交恐怖癥的人克服曾經的心靈傷害對潛意識的影響。還觀看了心理電影《驕陽似我》中的片斷,了解了精神分析法對自我探索的重大作用。

      (七)討論法

      討論法,即指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各自發表意見,集思廣益,獲取新知的教學方法。討論前,教師要根據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值得討論的主題,此主題要有效度、難度、新穎度和熱度,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認真準備和討論的具體要求,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參考材料,或進行調查訪問,認真做好討論意見準備。討論時,既要抓住時機,分配好討論的角色,安排好討論程序,又要善于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抓住問題的中心大膽地發表意見,把討論引向深入。討論結束時,要善于利用討論的結論,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討論中的不同意見,提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在《人際印象》一節的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八組,分別討論人際印象的四個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每組各派一名代表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宣布討論結果,學生不僅興趣高漲,而且學習效果特別顯著。

      實踐表明,在《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更能幫助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韓小祥.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大學生交際心理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4).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亚洲人成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