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第1篇

      關鍵詞:金融創新;影響;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155-02

      1 金融創新的微觀基礎與微觀經濟效應分析

      1.1 金融創新的微觀基礎

      首先,微觀經濟主體對多功能、多樣化金融工具的需要是金融創新的源泉。一般而言,經濟越發展經濟對貨幣化程度要求越高,工商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對貨幣資產輕便、快捷的運作方式要求越高,從而對幣值穩定、風險小的貨幣及其相關流通手段與價值貯藏手段的多樣化需求越大。這種需求就呼喚著新金融工具與手段的出現。正如有些學者在總結金融創新時代時指出的:“需要是發明之母,如果目前還存在著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就可能發明一種方法去滿足那種需求,并且這種創新將會成功。”

      其次,金融機構在激烈的金融業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是金融創新的原動力。隨著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風險)的增加和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加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盈利空間被空前地壓縮。然而面對經濟對多樣化、多功能金融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在趨利避險動機促動下,在有些國家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或者利用政府或金融監管當局放松對金融嚴格監管的有利條件,或者處心積慮地設法規避政府或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業的嚴格監管與約束,展開了金融創新活動。

      1.2 金融創新的微觀經濟效應

      首先,金融創新擴大了閑置資金由資金盈余單位流向資金赤字單位并轉化為赤字單位投資的融資渠道。一般而言,銀行通過負債類金融產品創新擴大資金來源;通過資產類金融產品創新擴大資產籃子,進行資產組合,使資金的運用更為科學;此外,銀行還通過對中間業務產品的創新加強資產與負債、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的流動性。

      其次,金融創新擴大了金融資產、負債規模,使金融機構有充分的空間調整金融產品組合,分散風險,改善金融產品流動性和安全性從而使金融產品流動性和安全性管理更好地體現了規模效益。如股票期貨(權)、股指期貨(權)等金融創新產品與股票、貨幣等現貨金融產品之間有較強地替代性。而利用股票和貨幣現貨買賣來對現貨資產進行調整不僅要經歷較長的時滯,而且還要承擔較高的支付清算成本以及因交割時滯而喪失交易機會而造成的機會成本等各種成本。

      再次,金融創新使不同金融機構之間打破了有分業經營的體制,突破了各自原有的業務領域,互相參透、互相競爭,有利于資金市場價格向資金影子價格的回歸,有利于資金在全社會的有效分配。同時金融創新提供了多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金融產品于金融服務,使金融資產選擇面增大,有利于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與偏好,有利于促進整個經濟的高效運行。

      2 金融創新的宏觀影響

      2.1 金融創新對貨幣需求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首先,金融創新改變了人們的貨幣需求動機,從而引起貨幣須在結構和數量規模方面的變化。一般而言,金融創新就是在原生金融工具(Initial Financial Tools)基礎上對某一原生金融工具的功能進行延伸或者對多個原生金融工具的功能進行綜合而形成的。然而金融創新產品或金融衍生工具一經形成便成為原生金融工具的替代品(Substitutes)。

      其次,金融創新改變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增加的貨幣需求函數的不穩定性。因為金融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M1基礎上創造M1的替代品,所以,我們用M1需求函數模型來考察金融創新對M1的流通速度乃至M1需求函數自身穩定性的影響。按照凱恩斯貨幣需求流動性偏好性理論的觀點,貨幣需求是由交易性和預防性貨幣需求以及投機需求共同構成的,交易性和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收入y的增函數,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i的減函數,這種關系可以表示為(1)式:=f(y,i), >0, <0,其中:M1/P=實際貨幣余額,y=實際收入,P=價格,i=名義利率。

      在凱恩斯看來,M1/P在短期內實際收入y是相當穩定的,因此,可視為常量。于是M1 / P=f (y, i)可變型為(2)式M1 / P=f(y, i)或(3)式(M1 / P)/y =f ( i ),而(3)式實際上是M1流通速度的倒數,即(4)式y / ( M1/ P )= ( i )=v( i )。因為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 的需求來自于部分M1轉出(即 M1)和部分儲蓄S轉出(即 S),且S= y(i)。所以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 的需求函數會表示為(5)式: = M1+ S(、 分別表示M1 和S的轉出比例)。將(5)式變型為(6)式M*1/P= f (y, i)+ y(y,i),于是 的流通速度可表示為(7)式V*=Py/M*1=1/[ f (i)+ y g(i)]。由(7)式我們可以看出,如果 =1且 =0,則金融創新不會引起M1流通速度的變化。但是,若0且0時,在n 1的情況下,收入y越高,則M1流通速度越低;相反,在n 1的情況下,收入y越低則M1流通速度越高。由于現實生活中、 要受到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 具有不穩定性,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乃至貨幣需求函數也具有不穩定性。

      再次,金融創新弱化了貨幣當局的利率控制力。隨著金融創新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金融市場上的利率逐漸由資金供求雙方共同決定,許多貨幣當局的利率監管措施及其效果大大減弱。金融創新產品種類和數量增加的同時,衍生金融工具市場也在增加。然而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有不同的供需狀況,在有些市場上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會上升,而另一些市場上卻在下降,從而弱化了凱恩斯主義主張的以利率為中間目標的需求調節型貨幣政策的效果。

      2.2 金融創新對貨幣供給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首先,金融創新是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應增大,同時增強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這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條件下的貨幣供給模型來說明。假設人們愿意持有的通貨C、定期存款T以及銀行的超前準備金E與活期存款Dd的比率分別為K、t、e,則有:式(1):C=k?Dd;式(2)T=t?Dd ;式(3)E=e?Dd。

      在沒有金融創新的條件下,由于基礎貨幣B是商業銀行的準備金R和人們持有的通貨C構成,即式(4)B=R+C;如果令活期存款與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分別為rd和rt,則銀行系統所持的總準備金R為:式(5)R=rd?Dd + rt?t?Dd + e?Dd=(rd + rt?t + e)Dd ;將(1)、(5)式代入(4)式得:式(6)B=R+C=(rd + rt?t + e + k)?Dd ;從而有(7)式:Dd=[1/ (rd + rt?t + e + k)]?B。

      根據狹義貨幣供給量定義有(8)式:M1=Dd + C,所以將(1)、(7)式化入(8)得式(9)M1=Dd + C=[(1 + k)/( rd + rt?t + e + k)]?B。(9)式就是在沒有金融創新時的M1供給模型。

      下面以美國貨幣市場互助基金份額、貨幣市場存款帳戶、隔日回購協議和隔日歐洲美元等金融創新產品為例,探討金融創新條件下M2的貨幣供給關于模型與M1供給模型的區別。根據M2的定義,有(10)式M2=Dd + C + T + MMF,其中:T=定期存款,MMF=貨幣市場互助基金份額、貨幣市場存款帳戶、隔日歐洲美元的和。令T與Dd 的比率為h,MMF與Dd 的比率為l,則有(11)式T=h?Dd 和(12)式MMF=l?Dd ;將(7)(9)(11)和(12)式代入(10)式得(13)式: M2=Dd+C+T+MMF=[(1+k+h+l)/( rd + rt?t + e + k)]?B。

      通過(9)式和(13)式比較可以看出,在金融創新條件下的貨幣供給乘數在分子上比M1的貨幣乘數多了個h+l,因為h>0、l>0且都為微觀經濟主體控制,所以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融創新的確加強了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應,擴大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控制力。此外金融創新貨幣供給模型(12)式中已經包含了M1,所以M2在總量上很難區分什么是貨幣,貨幣供給的組成中哪一部分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哪一部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如果我們在(13)式基礎上再推導出M3,M4等貨幣供給模型,那么貨幣的計量甚至定義都很困難,從而削弱了貨幣的可測性。

      其次,在金融創新增加了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性的情況下,又由于金融創新貨幣創造的微觀經濟主體增加,并且已不局限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于是貨幣創造主體呈現多元化。同時,金融創新特別是直接融資方式的金融創新,使商業銀行派生存款的機制逐漸弱化。加之回避監管型金融創新使利率限制,法定保證和信用配給等選擇性工具失效等原因,使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總量控制力下降,從而貨幣主義主張的以貨幣總量為中間目標的供給調節型貨幣政策,隨著貨幣需求函數穩定性前提的喪失,其貨幣政策效應亦有所弱化。

      3 金融創新微觀最優化與宏觀最優化沖突對金融監管的啟示

      從上面對金融創新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創新雖可以為金融機構等微觀經濟主體帶來擴大資產組合、分散風險、增加流動性和增加收入等好處,但可能給宏觀經濟的管理者金融監管當局帶來貨幣資產效用弱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等不利影響,危機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但是,我們不不能因此就斷言金融創新有益或有害。

      金融創新在微觀和宏觀最優化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決的,金融創新本質上是宏觀經濟管理者,貨幣政策制定者政府或金融監管者或貨幣人員與微觀經濟主體――微觀金融創新主體之間的一場博弈。只有政府或金融監管者和金融創新微觀狀態共同采取合作的態度,使政府或金融監管者的金融監管兼顧金融創新微觀主體利益,使金融機構等微觀經濟體的金融創新不危及宏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只有政府或金融監管者監管與金融創新互相促進,才能夠得出有效均衡的博弈解。這就是解決政府或金融監管者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矛盾,解決宏觀最優化和微觀最優化沖突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Harry D.Hutchinon,“Money, Banking, and the U.S.Economy”Seven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Engleuwood Cliffs, 07632,1992.

      [2]Miltion Friedlman,“Monetarist Economics”[M], Basil Blakwell,Inc., Cambridge Center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42,USA,1991.

      [3]弗里德曼著,高榕譯.弗里德曼文粹[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4]勞倫斯.哈里斯著,梁小民譯,貨幣理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89.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第2篇

      一、經濟法調整對象的主流觀點

      (一)縱橫統一說

      該學說認為,經濟法調整的關系比較特殊,與我們傳統的民法及其行政法所規定的關系不同;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帶有顯著的國家“計劃、組織、監督”等特征。然而,上述所說看法卻將國家機關為管理主體的經濟管理關系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經濟關系混淆于一起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國家機關在經濟生活中,在對平等經濟關系進行監督和規范以及調節干預的管理工作時,市場主體和國家機關之間由于“聯系”而形成的經濟關系只能是縱向管理關系,但是對于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經濟關系,卻并沒有在其平等關系性質上有所改變,不管它和經濟管理關系的密切連結如何,它在根本上只是橫向經濟關系;由此觀之,由管理工作行為而形成的經濟管理關系則是經濟法所應該調整的范疇。

      (二)行政經濟關系說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以行政隸屬關系為根本特征的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本質勢必決定其方法論,上述觀點亦不例外,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因帶突出的行政性質而決定了它的調整方法為指令或者服從。曾有學者將此觀點稱之為“經濟行政法”或者“行政經濟法”。其主要觀點是對經濟法和行政法于調整對象上的共性與一致性以及邏輯上關聯的充分認可,然而在經濟法和行政法于調整對象的異同上卻沒有做出科學合理的論述,只在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法調整對象的一部分上作了些較為簡單的說明,沒有真正合理科學地指出它們二者在各方面的異同。

      (三)宏觀調控關系說

      調整“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間接宏觀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就是經濟法。“宏觀調控法說”認為,經濟法在其調整對象上本質就是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也可以這么說,即是一種縱向間接的經濟管理關系,同時它并試圖以此來區別經濟法和行政法、民商法的不同。特別的一點,此學說將經濟法的調整范圍定在經濟管理關系范疇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排開了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此學說將經濟管理關系劃分為:微觀經濟管理關系由行政法調整,而宏觀經濟管理關系則由經濟法調整;當然,此種嘗試可以,但卻不一定是科學的。深入分析得出,整個國家經濟管理活動是個完整體,運用間接手段和直接手段,進行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它們之間原本就是互相融合、互相補充、互相滲入以及依存的;因此,調整這類經濟管理關系的法規自然亦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不論是宏觀管理還是微觀管理,此兩類管理于根本上都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職能,由此觀之,據此就斷分經濟法和行政法顯然是不具備完全的信服力的。

      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一)宏觀調控關系

      當經濟運作發展到相應程度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缺點所在,市場經濟調控則會失靈,由此市場中會出現資源浪費以及經濟資源配置無序現象,進而需要國家對這一現象進行規范和引導。我們把這樣的由國家規范和引導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稱之為“宏觀調控關系”。

      (二)微觀調控規制關系

      由于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經濟運行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壟斷組織的不正當競爭,在法律上多是以強行規范為主;我們把市場經濟中這樣的社會關系稱之為“微觀調控規制關系”。

      (三)國有參與關系

      此一關系是指,基于國家整個宏觀經濟調控的目的,國家動用財政力量進行的社會經濟投資再分配的經濟活動。基于國家直接參與整個市場經濟的經營活動,從而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的以及體現國有經濟力量參與世界范圍內經濟實踐中的重要性,我們把此獨立作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結合實際和時展特征看,我們國家的國有參與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兩個大背景而進行。

      (四)對外管制關系

      對外管制是指于制度規范角度而言,一國在其對外經濟交往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法比較強硬。由于相關“涉外”問題,對外管制則是列入為經濟法的特殊領域內,基于對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雙方面通盤辯證思考,把對外管制納入經濟法的一類調整對象是非常科學合理的。在學術界,經濟領域的制度經濟學說特別強調一個制度前提問題,認為一個國家的絕對本身就是個最大的制度前提,這是無需置疑的。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尚未形成完備下,完全不設防地對外開放本國經濟是非常危險的。全球經濟一體是不可逆轉的,是大趨勢,對于加入世貿的我國而言,怎樣熟練并靈巧地運用我國的對外管制權,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進而在以后的世界經濟貿易中具備更大更多的主動權。

      三、我國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定位

      1979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大步發展促使經濟法的生成,經濟法調整的對象自然就出現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引進外資,與境外資本合作開辦合營企業。合營企業是由我國和外資方雙方投資興辦的,資產的所有權則不僅是我國的,而同時由合作雙方共有。如此背景下,繼續使用以前的行政法對此類經濟作調整定是不合科學的,國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以所有者的身份對此類企業進行管理,因此勢必要制定出一種新的法律法規對這樣的新型經濟進行管理調整。為此,國家在不久便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此部法律是建國以來我國的第一部經濟法律,國家試圖借此法律對此類的合營企業進行管理,對此類合營企業活動中出現的經濟關系進行調整。緊接著,我們國家相繼出臺了很多針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活動的法律法規。1979年后,國家經濟實際上開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由上述可知,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家是沒有經濟法調整的對象的,1979年后才逐漸出現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自此,我國法律學界、經濟學界對此類新興法律法規和經濟法調整對象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宇:貨幣政策,經濟波動,利率管制

      一、引言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增長,與此同時增長并不平穩,出現了較大的經濟波動,然而,中國經濟波動的大起大落現象在1997年以后基本上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經濟在此以后實現了平穩快速的增長,也就是說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出現了緩和化的趨勢。那么,在這一過程中,貨幣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手段,對于穩定經濟和降低經濟波動是否產生了重要影響,是否降低了中國經濟波動,這是一個值得分析和考察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貨幣主義將貨幣因素看作是經濟波動的核心因素,而圣路易斯方程的提出更是為此觀點提供了經驗支持,從此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穩定之間的關系引起了廣泛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高增長和低通脹的現象,經濟學家將這良好的經濟表現與美聯儲正確的政策聯系在一起,從而對美國經濟穩定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例如,Cladda,Cdi,andCerder(2叩0)根據類似泰勒(1993)提出的美聯儲的利率規則——泰勒規則——為基礎,估計了美國不同時期的貨幣政策規則,指出1979年以前美國經濟不穩定的原因是因為此前美國的貨幣政策是適應性的而不是采用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規則,而此后則采用了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規則。

      中國貨幣政策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簡單的通過考察利率政策就能確定其操作方式,因為在中國利率還沒有實行市場化,中國人民銀行可以直接決定市場上最基本的利率,同時中央銀行還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來實施貨幣政策,所以考察中國貨幣政策的變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變化不能只考慮其中一個指標的變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而應該結合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充分考慮利率與貨幣對中國經濟主體行為的不同影響方式,從而建立一個反映這些因素的貨幣政策指標,并在此基礎上考察其變化與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正是基于中國人民銀行這種對利率和貨幣量的雙重控制的現實,本文提出了反映這一現實的貨幣政策指標,并根據這一指標分析了貨幣政策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通過分析發現:中國的貨幣政策雖然具有反周期的操作取向,但是貨幣政策本身卻是造成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中國自1997年以來宏觀經濟波動明顯緩和化,其原因既包括基礎因素沖擊降低,也包括貨幣政策沖擊的降低;中國貨幣政策在1997年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是貨幣政策自身的波動減少了,貨幣政策更加穩健,不再像1997年以前那樣在短期內出現巨大的變化。

      本文以下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討論行為基礎;第三部分探討在利率管制下產出波動與貨幣政策的關系,討論貨幣政策沖擊與產出波動的定量關系;第四部分從經驗角度考察中國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最后,第五部分總結全文。

      二、微觀行為基礎

      中國目前的利率還沒有實行市場化,中國人民銀行可以直接決定市場上的最基本的利率,當然,現在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逐漸放開利率的管制,但是最主要的存款利率以及貸款利率的基本利率及變化范圍還是由央行決定。在控制利率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并沒有簡單地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而是宣稱以名義貨幣總量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那么,在名義貨幣總量和利率均由貨幣當局控制的情況下,顯然這二者都是影響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調整這二者之間一個或兩個變量來調控經濟波動,下面結合中國貨幣政策這一特點來分析中國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動態。

      考察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經濟活動需要考察貨幣傳導機制,而考察貨幣傳導機制首先需要考察貨幣需求函數。貨幣需求函數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1)

      其中lnMdt為t期名義貨幣量的對數,lnPt為t期價格水平的對數,lnYt為t期的真實產出對數,it為t期名義利率水平,即持幣的機會成本,c,α,β為常數,并且α>0,β>0,這三個參數均為反映經濟主體的偏好的結構參數。(1)式所表示的是貨幣需求函數,如果當名義貨幣供應量M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并且貨幣市場是出清的,即貨幣需求Md等于貨幣供給M,那么,(1)可以表示為

      (2)

      通過對(2)式進行差分可以得到貨幣增長率m與產出缺口y、通貨膨脹π以及潛在產出增長率g*的關系如下:

      (3)

      IS曲線反映的是在商品市場均衡條件下支出與真實利率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真實利率越高,投資成本也越高,消費的機會成本也越高,所以支出就會降低;反之則反之。產品市場出清要求支出與產出相等,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以產出缺口與真實利率表示的IS曲線其形式可以表示為:

      (4)

      其中πet+1為本期對下期通貨膨脹的預期,ut是自發的需求沖擊,為白噪聲過程,φ是結構參數,并且φ>0。由于消費受到消費習慣的影響,過去的消費會對本期的消費具有正的影響,而投資由于技術原因往往具有滯后效應,所以在IS曲線中應該考慮過去支出對當期支出的影響。因此,符合現實的IS曲線應該為如下形式:

      (5)

      其中λ為大于0小于1的常數,當然λ也是反映消費者偏好和生產技術狀況的結構參數。

      以上分析了需求方面,現在來討論供給行為,即討論物價與產出或者通貨膨脹與產出缺口之間的關系。反映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曲線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在考慮不完全競爭市場和預期這些比較現實的條件后,Calvo(1983)在結合生產者的最優價格調整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下的菲利普斯曲線:

      (6)

      其中k是大于0的結構參數。(6)式所代表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在微觀主體的最優行為基礎上推導而來,因此可以克服Lucas(1976)所提出的對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的批判。

      三、利率管制下的貨幣政策與經濟波動的關系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用于宏觀經濟分析的IS-LM-AS框架,雖然中國目前的利率沒有市場化,但是中國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還是適合用這一框架來描述。首先,對于貨幣市場均衡而言,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如果貨幣當局控制名義貨幣量,微觀經濟主體可以改變交易數量和價格以及改變貨幣需求量來影響均衡利率以實現貨幣市場均衡;而如果在利率非市場化條件下,貨幣當局控制名義貨幣量,微觀經濟主體可以改變交易數量和價格來實現貨幣市場均衡,這一關系仍然可以用(2)式和(3)式來表示;在這一情況下,如果Mt和it固定,那么Yt和Pt就必須調整,即如果產出上升,那么價格水平將下降。對于商品市場均衡而言,利率管制與否并不影響經濟主體的優化行為,如果在預期通貨膨脹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利率上升會導致真實利率的上升,從而降低支出;如果本期支出上升,而利率不變,那么預期通貨膨脹將會調整,即預期通貨膨脹上升;如果預期通貨膨脹上升,那么當期支出會因為真實利率下降而上升;這與利率市場化情形下的情況沒有區別,因此(5)式可以表示在利率管制條件下的商品市場均衡。菲利普斯曲線并不受利率是否由央行控制的影響,(6)式所代表的菲利普斯曲線能夠反映中國生產者的最優地調整價格和產量的行為,而利率管制并不影響這一曲線的結構。

      通過以上說明可以知道,雖然利率管制條件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利率市場化情況下有一些區別,但是IS-LM-AS框架可以用來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同時,根據鄭超愚(2002)對中國需求管理導向的小型宏觀經濟模型的經驗考察,IS-LM-AS框架是可以作為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與中國宏觀經濟動態是相吻合的。現在分析由(3)式、(5)式和(6)式組成的動態系統對貨幣政策的變化是如何反應的。由于該系統由三個行為方程組成,并且正好有三個內生變量,因此,可以實現三個市場均衡,并且這個均衡是惟一的,即中國經濟在利率管制條件下存在惟一均衡。由于(5)式中包含預期變量,所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線(6)式將預期通貨膨脹消去得到產出缺口、利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如下:

      (7)

      (7)式顯示了產出缺口與利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即產出缺口與名義利率負相關,與通貨膨脹正相關,這看上去類似于IS曲線,正是因為這種關系,許多人錯誤地將(7)看成是IS曲線。在對中國經濟的進行動態分析或經驗研究時,很多研究者將形如的曲線認為是IS曲線,這顯然是不對的。從理論分析角度來講,μt不是簡單的需求沖擊;從經驗分析的角度來說,利用這種設定而得到的參數估計并不能正確反映經濟主體對利率的反應程度,因為所估計的參數并不是IS曲線本身的參數。所以利用形如的曲線當作IS曲線進行經驗分析是不可能避免盧卡斯批判的,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理論結論與政策建議都是不可靠的。

      利用(3)和(7)消去通貨膨脹可以得到產出缺口與貨幣增長和利率的動態關系如下:

      (8)

      其中是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的組合,故也是為白噪聲過程。

      從(8)可以看出,產出缺口除了受到供給需求影響以外,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利率水平及其變化——是影響產出缺口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國目前實行利率管制,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對利率和貨幣總量的調控來實現其穩定經濟的目標,這與利率市場化的情況存在很大區別,因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不會導致利率水平的變化,除非貨幣當局改變利率水平。

      當貨幣當局增加貨幣而利率不變時,由(8)知道,產出在短期內會上升,由于故產出缺口會逐漸減少,最終產出回到潛在產出水平。當利率減少而貨幣供應量不變時,產出或產出缺口的變化取決于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β的大小,如果β大于1,那么產出不但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如果β小于1,那么產出會上升;如果β等于1,那么產出沒有變化。對于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β的大小許多經濟學家進行了研究,一般認為其小于1,所以,利率下降會導致短期內產出增加,然后逐漸回到潛在產出水平。

      以上分析了中國利率管制下的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的動態關系,現在分析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某一時期利率上升或者貨幣供應量上升,我們可以認為實行了緊縮貨幣政策,但是在利率管制條件下則不能這樣簡單的判斷,即不能簡單地以貨幣供應量或名義利率水平作為貨幣政策的指標,因為在利率管制條件下,貨幣政策是利率變化與貨幣量變化的組合。從(8)式中可以看出,貨幣政策是通過mt-it+β(it-it-1)-αg*t這一復合變量影響產出的,因此任何導致mt-it+β(it-it-1)-αg*t變化的政策措施均可以理解為貨幣政策發生了變化。金融貨幣">經濟,金融貨幣-[飛諾網]

      令mpt=mt-it+β(it-it-1)-αg*t,故mp是利率管制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指標,那么(8)式變為,

      yt=ayt-1+bmpt+vt(9)

      令σ2y為產出缺口y的方差,這一指標可以表示產出的波動性,令σ2mp為貨幣政策指標mp的方差,σ2v為隨機沖擊v的方差,ρ為上一期產出缺口yt-1與本期貨幣政策指標mpt的相關系數,由(9)可以知道產出缺口的方差為:

      (10)

      從(10)式可以看出產出缺口的方差取決于貨幣政策指標mp的標準差σmp,隨機沖擊的標準差σv以及上一期產出缺口yt-1與本期貨幣政策指標mpt的相關系數p。產出缺口的標準差σy是隨機沖擊的標準差σv和相關系數p的增函數,但是產出缺口的標準差和貨幣政策指標的標準差之間的關系則比較復雜。由(10)可知產出缺口的標準差和貨幣政策指標的標準差之間的單調關系取決于下式

      (11)

      一般而言,相關系數p小于0,的符號不能確定,所以的符號也不確定,也就是說貨幣政策指標的標準差減少也不一定會降低產出的波動。如果即如果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取向不是很明確,那么,貨幣政策本身會加劇經濟波動而不是穩定經濟。如果那么即如果貨幣政策具有很強的穩定經濟的取向,那么,貨幣政策的強烈變化是為了應對經濟波動而產生的,貨幣政策的變化有助于經濟穩定。

      由于貨幣政策面臨不確定性和不完全信息,貨幣政策不能對當期的需求和供給沖擊做出反應,所以貨幣當局往往采用反饋的貨幣政策規則,反饋的貨幣政策規則要求對上一期的產出缺口采用逆周期的貨幣政策,也就是

      (12)

      其中0<θ≤1,θ反映的是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操作的力度,wt為白噪聲過程,是貨幣政策因為非獨立性等其他原因而對貨幣政策反饋規則的偏離。在(12)這一貨幣政策規則下產出缺口為yt=a(1-θ)yt-1+bwt+vt,在此政策規則下,產出缺口的方差為:

      (13)

      顯然,在0<θ≤1的條件下,即隨著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操作力度增加,產出缺口的波動性下降;另外,貨幣政策中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政策沖擊wt是影響產出缺口波動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當貨幣政策專注于穩定產出,而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那么產出缺口的波動性就會降低。

      從(9)式可以看出,如果貨幣政策是中性的,即mt-it+β(it-it-1)-αg*t=0,在這一貨幣政策取向下,貨幣政策僅僅滿足潛在產出的需要,而不對產出波動進行任何逆周期的操作,那么,在這一政策取向下,產出缺口的方差為如果貨幣政策對穩定經濟有貢獻,那么即產出波動小于由于基本因素(fundamentals)沖擊引起的波動;反之,則即產出波動大于由于基本因素沖擊引起的波動。如果一種貨幣政策mp''''比另一種貨幣政策mp″有所改善,那么一定有

      (14)

      其中σ2v''''和σ2v"分別反映的是在實施貨幣政策mp''''和mp"時經濟面臨的基本沖擊。由于在現實經濟中,經濟學家不可能像物理學家一樣進行可控試驗,因此考察一種貨幣政策與另一種貨幣政策在穩定經濟方面的表現時,需要考慮不同貨幣政策所處的經濟狀況,具體而言,就是當時所面臨的供給和需求沖擊。正因為如此,比較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效果時不能簡單比較[σy(mp’)]2和[σy(mp")]2,還應該將反映不同政策所面臨的現實差別考慮在內。

      如果貨幣決策當局采用反饋規則,那么評判貨幣政策是否改善就可以直接考察貨幣政策本身。例如,如果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更強,貨幣決策當局更加嚴格地遵循貨幣政策規則,即σ2w越小,那么從(13)可以看出,由貨幣政策而造成的經濟波動也就更小;如果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沒有改變,即σ2w不變,那么貨幣政策反周期的力度越大,經濟波動越小;當然,如果這兩者均改變,評判貨幣政策只能采用(14)所示的一般判定方法。

      四、中國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的經驗考察

      (一)參數估計

      以上從理論角度考察了貨幣政策與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現在需要結合中國的現實來考察1980年以來貨幣政策在穩定經濟方面的效果及其是否有所改善。為了評價中國貨幣政策,首先需要對反映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參數進行估計。

      本文分析所用的數據中名義GDP采用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貨幣供應量采用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IFS所提供的數據,并且采用以中央銀行定義的M1代表貨幣總量;通貨膨脹率是GDP縮減指數的變化率,GDP縮減指數通過計算得來,其計算方法為,t年的GDP縮減指數的計算公式為(t年的名義GDP/t年的真實GDP指數)/(1978年的名義GDP/1978年的真實GDP指數),其中1978年的真實GDP指數為100;中國真實GDP缺口采用HP濾波得到,其計算方法為,由采用HP濾波(其參數λ=25)獲得真實GDP對數的趨勢值,真實GDP缺口就是真實GDP對數與其趨勢值之差;利率采用稅后的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rt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居民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水平和執行時間加權平均而獲得,計算公式為rt=∑(riΔti)/∑(Δti),其中一年的時間度量按財務年度計算,即一年按360天計算,一月按30天計算。具體數據見附表。

      現在對(2)、(5)和(6)式中的參數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LM曲線估計結果如下:

      (15)

      IS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包含預期變量,所以對其估計需要采用GMM估計,IS曲線估計結果如下:

      (16)

      其中工具變量集合包括:產出缺口及兩期滯后,通貨膨脹及兩期滯后,利率三期滯后,名義貨幣及滯后。

      菲利普斯曲線的估計結果如下:

      (17)

      其中工具變量集合包括:產出缺口及滯后,滯后通貨膨脹,利率和名義貨幣及滯后。

      根據估計結果可以得到a=0.78,b=0.17,vt=0.17st+0.57ut。顯然,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太大與理論不相符,因此按照一般的理論分析,將其設定為0.5比較合適。

      (二)中國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穩定作用的經驗考察

      根據以上估計我們可以得到反映中國利率管制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指標mpt=mt-it+0.5(it-it-1)-1.32g*t,代入歷年的貨幣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率變化和潛在增長可以得到歷年貨幣政策操作的情況(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貨幣政策變化狀況,中國貨幣政策在歷年中有較大的變動,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之間相差達到0.36,根據貨幣政策指標mp,是否大于0可以知道貨幣政策是否是擴張的或緊縮的,從圖1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前貨幣政策的擴張或緊縮力度都很大,以后就比較小了。

      由(9)和(10)知道,經濟波動由基礎因素沖擊和貨幣政策兩種因素決定,通過對(5)式和(6)式的估計可以分別得到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而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的組合就是導致經濟波動的基礎因素(基礎因素沖擊和產出缺口見圖2)。從1980年到2004年基礎因素沖擊的方差σ2v為1.81×10-4,而產出缺口方σ2r為8.27×10-4,根據(10)式可以得到貨幣因素對產出缺口的方差的影響為由此可知顯然,貨幣政策沖擊并沒有降低由基礎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反而因為自身的波動造成了宏觀經濟的波動。如果沒有貨幣政策沖擊,由基礎因素造成的產出缺口的方差為,由此可知貨幣政策沖擊對產出缺口方差的貢獻為44%。

      1997年來中國經濟波動緩和化,那么,這是貨幣政策改善的結果,還是基礎沖擊減少的結果,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必須進行詳細考察。為了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這里需要采用(14)式所提出的方法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貨幣政策沖擊和基礎因素沖擊均大幅度降低,基礎沖擊的方差下降87%,而貨幣政策導致的產出缺口方差下降了89%,因此共同造成產出缺口方差下降88%。同時,貨幣政策導致的產出缺口方差占產出缺口方差的比例也從44%下降到39%。由此可見,中國貨幣政策在1997年以后在穩定經濟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盡管其改善沒有提高到降低基礎因素沖擊的程度。

      下面分析中國貨幣政策反周期操作的反饋規則。根據(12)式,反饋規則是貨幣政策對過去產出缺口的函數,由于政策時滯,在經驗考察時,貨幣政策可能并不只是對過去一期的產出缺口做出反應,所以本文采用滯后三期進行回歸,然而滯后兩期的產出缺口和滯后三期的產出缺口的系數均不顯著,采用逐步剔除不顯著變量后,回歸的結果表明只有滯后一期的產出缺口系數顯著。故對估計參數θ的估計結果如下:

      (18)

      由此可以得到貨幣政策規則值,以及對規則值的偏離情況(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貨幣政策對其規則的偏離程度越來越小,具有明顯的時間趨勢。令zt=w2t,通過與時間趨勢進行回歸可以看出zt具有顯著的時間趨勢(見圖4)。貨幣政策對其規則的偏離越來越小表明貨幣政策更加關注經濟穩定。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中國經濟波動緩和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貨幣政策越來越穩定,貨幣政策對其規則的偏離程度越來越小,盡管貨幣政策的波動一直以來都是導致中國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經濟波動緩和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基礎因素沖擊和貨幣政策沖擊均減少了,貨幣政策沖擊對產出缺口方差減少的貢獻大約為45%。

      五、結語

      語本文根據中國利率非市場化的金融市場現實,結合中國微觀經濟主體的最優化行為,推導了中國宏觀經濟動態與貨幣政策的關系。中國的利率不是由市場決定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利率和貨幣量中的任何一個或兩個政策工具來實現其政策目標,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指標不能簡單的采用其中一個來反映,而是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復合指標。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本文根據利率和貨幣量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方式,提出了適合中國現實的貨幣政策指標——該指標包含貨幣量的變化,利率水平及其變化。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第4篇

      1.會計與稅收的基本關系

      稅收和會計是經濟體系中的兩個重要分支,二者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會計工作能為稅收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稅收工作的開展要以會計核算的數據為依托,稅收征納的處理結果會及時反饋給企業會計,能為企業的利潤計算提供相應的數據信息。會計制度是以會計目標作為支撐的,會計目標的制定又能影響到會計制度的處理程序以及核算原則。近年來,我國會計制度不斷完善,會計核算工作逐步強調謹慎原則,會計工作的業務處理程序和方法偏重于對經濟實質的重視,但是目前還有許多措施與稅收的目標原則相抵觸。稅收是國家依據法律條文對納稅人進行征稅的行為,是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稅收法規的制定,對企業的納稅行為起了導向和調控的作用,是一種強制執行的政策,納稅人缺乏自我選擇權。

      2.稅會關系模式與協作思路

      由于微觀經濟理論與宏觀經濟理論存在差異,所以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存在統一與分離兩種基本模式。稅會模式是以宏觀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它強調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統一,稅會職能側重于為政府部門提供控制與管理服務,政府部門強制執行相應的會計準則;但是以微觀經濟模式建立的稅會模式,強調二者的分離,而我國的稅會關系一般表現為分離的模式。要正確處理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關系,必須實事求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相一致。目前,我國的稅收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會計制度的確立應該遵守“會計信息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的原則,另外,制度制定應該實事求是,充分利用稅收工作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同時要充分發揮稅收的反饋作用,指導企業的會計工作,進一步實現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良好協作。

      二、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業務差異分析

      1.收入類、成本類業務差異

      企業的會計制度是這樣定義“收入”的,收入即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情況,但是稅法對“收入”并沒有明確地界定,但是它對與收入相關的“營業額”“、銷售額”等概念卻作了具體闡釋,而且稅法對收入的定義較為寬泛。會計制度更注重形式,而且特別強調謹慎性原則,較注重實質性收入的實現,而且會計制度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力。相較于會計制度,稅法對主觀判斷、不確定性以及選擇性等基本不予考慮,以此保證國家稅收收入的充分實現,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稅法雖然重視業務的實質,但是更注重相關法律文獻的規定。一旦發生應稅行為,就必須開展征稅處理。我國會計制度對費用及成本進行了相應闡釋。但是會計計算的方式以及稅法中的銷售額并不直接對應。會計制度也同樣遵循謹慎性原則,但是稅收法規卻不一定遵守此原則,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稅收法規以及會計制度對成本費用類的業務處理以及收入類的業務處理都進行了相應規定,而各項規定間的差異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針對差異間的協作,要充分考慮不同收入來源的實際情況,及時協調各項關系。同時,對于經常性的業務往來,會計處理方式應該不斷完善和規范。稅收處理能夠充分實現稅收政策與會計制度的協作,實現成本控制。相較于稅收政策,會計制度對具體事宜的規定并不明確,它為會計人員提供了自主判斷的空間,但是稅收政策具備一定的強制性,納稅人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利。

      2.特殊業務差異:以企業并購和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為例

      我國目前缺乏健全的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導致會計核算工作缺乏規范性。例如,跨國公司在處理稅收法規以及會計制度轉移業務的相關內容時,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會計工作需要解決各關聯方的利益,妥善解決稅收障礙,促進會計工作的開展。同時,會計制度在企業價格轉移以及定價會計報告等方面與稅務信息也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稅務部門應該加大信息獲取成本,進一步協調相關的定價納稅。除此之外,加大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在其它業務中也至關重要。由此可見,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應該重視差異的分析,并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總結稅務信息與會計工作的差異,保證會計信息得以充分、全面、準確的披露,使稅務部門獲取真實的會計信息,充分發揮會計對稅收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國家應該建立健全會計制度,進一步減少稅務部門獲取信息的成本,實現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良好協作。

      三、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協作方式

      第一,要實現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協作,必須實現二者的協調。通常情況下,會計制度先于稅收制度,盡管二者由于不同的業務需求存在差異,但是稅收法規應該不斷謀求與會計制度的合作;除此之外,會計制度應該時時關注稅收監管的相關信息需求,充分發揮會計制度對稅收法規的支持作用,實現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協作。

      第二,要進一步強化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合作關系。稅收的法規制定和會計的日常管理隸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其立法取向也存在顯著差異,所以稅務部門以及財政部要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從源頭上保障會計制度以及稅收制度的協作。

      第三,稅收法規和會計制度應該根據不同的差別制定不同的標準導向,實現業務上的協作。有的企業對會計處理的方式較為規范,所以稅收法規和會計制度要實現協作,必須保證稅收的主體原則,適時與會計原則實現協作。另外,有的企業的業務類型在會計處理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的空白,所以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妥善處理稅收與會計的協作。

      第四,會計要充分發揮信息披露的作用,對稅法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國的會計制度要不斷完善,實現具體業務的制定,同時還要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使得會計信息得以具體、充分、全面的展示。

      稅收能依據會計信息披露出來的不足,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加強會計系統的建立,解決信息不暢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除此之外,稅務信息由于自身的非公開性,也加大了數據搜集的難度,使得稅務工作的開展面臨巨大的壓力,所以稅務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其數據優勢,加強稅務管理,實現稅收法規與會計制度的協作。

      四、總結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別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作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者之間存在價值聯系,因此而產生互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在互動運行的過程中,其信號傳導的主要機制就是會計。通過會計,可以對會計計量的過程中的價格波動真實的反映出來,利用財務報告的披露傳導和信息使用者非理性的行為,將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進行有效的放大,這樣一來,會計和實體經濟以及虛擬經濟可以形成一個對因果積累進行循環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和波動性。

      關鍵詞:

      會計;實體經濟;虛擬經濟

      利用會計信息,可以對經濟的發展奠定決策的依據,通過世界經濟的發展的角度,可以將經濟分成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部分。針對虛擬經濟,主要是以實體發展為基礎,如果發生很大的偏離,就是引發金融危機。通過金融危機,其實就是社會資源的配置出現嚴重的失衡,與此同時,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當中,會計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經兩種經濟進行比較,虛擬經濟更加復雜,但是從本質上將,主要就是實體經濟的價值交換。兩種經濟類型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對于經濟體系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無論是哪種經濟發生變化,另一個經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者進行互動的基礎和特點

      經濟的發展需要銀行的融資,針對融資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對于資本的回籠,從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進行有效的分析,表面虛擬的資本和原始的資本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換一種說法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聯系非常密切,二者不能獨立進行運作,在一定的基礎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需要進行聯合運作。針對虛擬的資本價值,其主要來源就是實體的價值,實體經濟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資本帶來的利潤也是各種各樣的,其具體的資本與其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從人們當前的預期收入水平為出發點,具體的范圍主要就是虛擬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發展,換一種說法,當金融產品和基礎債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帶動虛擬經濟的信號發生變化,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這種變化和實體經濟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對比虛擬經濟的股票等債券形式,實體經濟和它們的關系逐漸變得模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顯現出各種價值關系,使企業得到更好的收益。將概率進行折算,主要是將其作為一種具體的價格符號,對于整體的債券進行收益分紅的措施,而折算出來的分紅,要測算其虛擬的經濟,預算的整體水平和國內經濟的發展都會具有很大的影響,使整體項目收益可以更好的發展下去。充分利用利用率和整體的衍生程度,主要是在金融的角度,達到合作共贏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與其收益和水平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針對當前我國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這種密切的關系主要是在經濟發展的水平為基礎。針對當前的實體經濟,在盈利能力上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對未來經濟的實體進行準確的衡量的主要依據就是財務自身道德發展水平,這也是經濟投資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價值符號,做出了有關價值的相關的判斷,這就導致虛擬的符號和商品之間出現了明確的勞務關系,二者可以相互進行脫節,針對其價值符號,其主要的循環方式和周期也是比較短的。總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變化,導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者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發生變化之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也具有十分密切地方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就是相互配合和相互影響,二者之間的影響力也會隨之不斷加大。針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歷史,經濟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的規律的,實體經濟的發展總是要比虛擬經濟的發展要快,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水平不斷發展,就會發生金融抑制的具體現象,這樣一來,資金就會產生回籠的情況,針對資金的運作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經濟發展在不斷的影響之下,會導致虛擬經濟發生膨脹的現象,就要將實體經濟過渡到虛擬經濟,這樣一來,就會引發金融風暴的產生。當前的經濟發展要保證由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方向發展,否則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實體經濟收入就會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比較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主要特點

      虛擬經濟主要是從實體經濟中進行脫離的,在經濟市場中,逐漸進行獨立的發展,在本質行上說,實體經濟發展的利潤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二者的主要區別就是虛擬經濟是預期收入,而實體經濟是實際收入。針對企業的發展,將其發展利潤進行固定的時候,企業這個時候的實際發展就會越來越高,而虛擬經濟也會受到更高的收入。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虛擬經濟的符號種類也會不斷增加,二者之間的價值體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三個具體的體現:一個就是公里的股票等需要借助企業的預期經濟收入,進行有效的評估。另一個就是例如證券資金和擔保證券,其主要的評估基礎就是企業的證券收入,最后一個就是類似政府債券,其決定和影響因素就是國民經濟發展直接進行影響,主要就是社會資本收入的主要價值的體現。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相互依存,其主要評估預期收入基礎就是經濟的財務情況和發展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經濟符號價值,在實體經濟中出現的經濟風險,對于虛擬經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使虛擬經濟產生很大的波動。在虛擬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對于交易價格的變化都會起到嚴重的影響,是價格和價值之間出現偏差,對于實體經濟中的活動產生很大的偏差,使實體經濟的各種經濟活動受到一定的影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具體的發展模式是不同的,在實際的經濟市場當中,資金的具體利用效率就會變得很低,具體的市場活動也會發展的比較緩慢,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直接影響。當實體經濟的發展比虛擬經濟慢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出現經濟泡沫現象,使虛擬經濟面臨發展危機,而實體經濟也會遇到更大的困境。針對周期性的波動來說,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最普遍的狀態就是失調狀態。

      三、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作用

      (一)會計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互動當中的傳導作用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具體的投資的過程中,企業要進行全面的評估,就要對投資對象的價值提前進行評估,隨后才能進行有效的投資。在這個過程中,會計會提供出具體的投資信息,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和采用,使信息的獲取可以做到多渠道和多來源,而得到的具體信息也要做到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經濟性,與此同時,利用會計準則,對跨級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要將會計的支持作用充分的展示出來。在披露跨級信息的過程中,會計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企業提供主體財務信息,是投資決策者可以活動具體的決策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虛擬信息符號定價的基礎性信息。總之,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作用,其主要的體現就是對企業的償還能力企業債權等進行準確的評估,可以提供基礎性的信息,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過程中,會計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信號傳導。無論是對虛擬經濟還是對實體經濟進行投資,都需要投資對象進行全面的價值評估,會計在這個過程中的責任非常重大,需要提供相關的投資信息。當前針對投資者的投資信息的來源和渠道,具有很大的多樣性,而在這些渠道中,最可靠和穩定的就是來自會計的信息披露,針對具體的跨級準則,對于會計的目標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在經濟運行中,對于跨級的支持作用進行強調。企業通過會計,獲取有關虛擬經濟主體和實際經濟主體的相關的信息,這樣一來,企業才會針對現實的情況,根據會計提供您的實體經濟的信息,來選擇虛擬經濟的具體的符號,這是非常基礎的信息,將會計這項功能進行充分的應用,可以將股票價值和會計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地梳理。

      (二)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流程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主要經濟體系中,具有比較明顯的互動流程,在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信息傳導當中可以具體的體現出來。針對當目前的市場價格的具體的變動,市場價格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所影響,這樣一來,市場價格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處在波動之中。可以利用會計確認或者會計報表的主要方式,將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主要的變化情況進行有效的結合,將企業中各種權益變化充分的反映出來。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流程當中,這個過程主要就是通過微觀經濟的運行,對宏觀經濟產生變化的具體過程,利用企業的財務信息,可以將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有效的調整。在企業具體的會計報表當中,主要披露的是市場價格,針對市場主體,可以將企業和相關的預期收入進行有效的調整,使國家投資和融資決策以及市場價格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完成具體的互動環節時,針對下一個因果循環,可以自動的進入,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披露,在財務報表當中將循環的變化進行有效的傳導,由具體的財務報表進行再一次的披露,從而就開始另一個投資和融資發生變動。

      (三)利用會計傳導將風險進行規避對經濟體制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避免,將會計信息的傳導功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生成和信息的反饋特別重要。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關系,將會計信息在兩種經濟體制之間的局限性和特點進行展現。市場的具體價格會受到各種因素的有效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針對會計的計量計算,主要就是對市場價格進行依賴,其主要的成本、價值等都要對市場價格進行依賴。而政府機構對于商品的價格會進行有效的干預,這就說明市場定價具有一定的失允性,利用會計信息,這個時候很難將企業的投資價值反映出來,在跨級信息中會呈現一定的風險,在兩種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進行傳導。針對當前的財務跨級信息記錄,要使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就要進行有效的分段假設,如果具體的公式信和報表的信息進行比較,稍晚一些,當具體的信息被公示之后,決策和需求之間會產生很大的矛盾,對于市場的價格會產生很大的波動,因為會計信息和實際的市場信息會產生很大的偏差,這就需要具體的投資人員或者財務人員,要將信息生成的方式進行改進,對于財務會計的信息要準時完成,對于市場的情況也要不斷進行分析,針對財務的個體因素的影響要進行減少,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當中,這對會計信息進行科學的選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我國當前的發展模式主要就是實體經濟為主,虛擬經濟為輔,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會變得更加虛擬化,而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橋梁就是會計,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將會計的作用進行充分的應用,是二者實現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銳.基于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傳導意義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01):285.

      [2]郝佳音,邢瀟丹,楊超.結合經濟運行周期環境下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認識及再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04):122-123.

      [3]趙霞.加強會計指數研究提升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J].科技與企業,2015(08):30.

      [4]楊帆,楊麗歌.我國實體經濟與股價波動的背離關系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5(07):36-44.

      [5]韋東蘭.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會計的傳導作用研究[J].民營科技,2015(10):223-224.

      [6]張耀華.會計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中的傳導機制分析[J].中國商論,2015(22):136-138.

      [7]李晨陽.加強會計指數研究全面提升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4):257.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 亚洲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