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內科相關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深化教學改革 神經內科 臨床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225-01
醫學生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臨床教學是一個起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把以前學到的基本理論知識與相關技能進行融合,從而具備從醫的基本能力。神經內科在病理知識上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如何切實提升神經內科的臨床教學質量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也是非常必要的課題。
1 引導學生做好學習的充分準備
從學科分類上來說,雖然神經內科是一門獨立學科,但是因為在特定的教學大綱中并沒有分配到較多的課時,導致了很多學生無法全面掌握神經內科的相關知識,而且很多學生有一個誤區,就是從課時數量的多少進行個人判斷,總是錯誤的把神經內科當成不重要的教學科目,從而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加上部分學生過于夸大神經內科的知識難度,對神經內科的臨床教學缺少必要的學習信心。所以,針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首先,要積極的幫助學生進行神經內科相關知識的梳理,通過直觀性更強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把生硬的文字教學內容轉化為生動的、直觀的形式,爭取以最好的條件幫助學生形成對神經內科知識的整體把握,并真正掌握這些知識。再者,要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神經內科的前沿咨詢,通過學科帶頭人的帶動作用,與正在開展的科研工作相結合,生動的展示給學生以神經內科的發展成果,保證學生能夠了解神經內科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最后,要注重向學生強調學習神經內科臨床知識的重要作用,通過資深的臨床醫師,使學生明白在臨床工作當中,神經內科臨床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2 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一般是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單方面重視知識與經驗的傳授,但是卻嚴重忽略了作為主體的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這樣就非常容易造成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且學習的效率非常低,沒有獲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學習知識難度較大且內容較為抽象的神經內科時,表現更為明顯。所以,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深化教學改革,把學生作為主體,并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相應的教學手段,把自己掌握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學生的發展形成影響,而學生對于教師傳授的知識能夠通過主觀能動性做出自己的選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更偏向于幫助和指導學生的人。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同樣需要關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重要引導作用,然而,在教學行為中,教師能夠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僅僅是外加的,學生對某項技能或某門知識的掌握需要經過一個內化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主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學的形式進行創新,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努力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例如適當的組織學生對各種典型病例進行分析討論,在這種交流過程中,使學生對這種典型疾病的病癥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進而通過整合、聯系等方法找到疾病的本質所在。這種方法不但能夠引導學生獨立的進行思考,還能夠培養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
3 堅持考核制度
在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執行嚴格的考核制度能夠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夠使教學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但是,在實習生進行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進行技能的考核從非常龐雜的一項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并且需要有相應場所的支持,及得到被選定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及配合。同時,為了盡可能的使患者痛苦得到降低,在進行每次操作之前,需要實習生提前進行相應的模擬操作。在考核實習生的過程中,主要有兩項指標,第一個是指標是基本技能的考核,這里面主要包含兩塊內容,即腰椎穿刺術以及神經系統查體。在選定患者之后,隨機分組后進行考核,主考教師在考核一名實習生時,其余學生進行相應記錄。在完成考核后,組織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點評,并進行積極討論,最后由主考教師進行總結陳述。第二個指標是綜合技能的考核,主要手段是以查房提問與病例分析的方法實現考核的目標。進行查房提問時,由科主任提出相關的綜合性問題,要求被查問學生通過所學知識進行書面回答,最后由主考老師對這些書面回答進行總結分析;在病例分析環節中,由學生自由選擇病例,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在考核的過程當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到主置,以便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學習能動性。
4 結語
神經內科臨床教學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切實提升神經內科的臨床教學質量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從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對臨床教學的各方面經驗進行不斷的總結,需要引導學生做好學習的充分準備,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堅持把考核制度納入到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來,這樣才能切實的提升神經內科的臨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全,吳曙粵.從近年我院的醫師資格考試結果探討臨床教學工作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7):24,125.
[2] 蔡東紅,張穎,鄧敏,等.婦產科學臨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醫生,2011(16):161-163.
[3] 馬靜,楊麗莎,馬維紅,等.臨床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華夏醫學,2011(3):125-127.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防控對策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以高齡患者居多,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進展快等特點,且患者多伴有各種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治療過程中各種侵入性操作較多,故醫院感染風險大[1]。這部分患者一旦并發醫院感染后可進一步導致原發疾病病情加重,使得治療的難度及復雜性大大增加,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對神經內科醫院感染情況進行系統性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意義重大[2]。對此,本研究就醫院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降低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發生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第一一三醫院2012~2013年的450例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為對照組,2014~2015年的450例住院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38例,女212例;年齡37~90歲,平均(66.20±10.90)歲;對照組男244例,女206例;年齡38~90歲,平均(64.7±12.5)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析對照組醫院感染的原因與情況,觀察組給予醫院感染的防控措施。1.2.1醫院感染情況分析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發生醫院感染者的年齡、住院時間、原發病、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合并基礎疾病種類、病原菌檢測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上述因素與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高齡、住院時間長、原發病為腦梗死、各種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礎疾病種類多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比例高。另外檢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藥菌株占到72.31%,這主要與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關。1.2.2制定防控對策(1)加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定期組織科室內醫護人員參與各種培訓課程,明確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高發的原因、危害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提高其對醫院感染的認知水平及防控醫院感染的能力,培訓重點在于促使醫護人員掌握好消毒隔離措施、無菌操作技術等。專職人員利用查房,宣傳相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新規范、新法規、新標準等。根據現場督查發現的問題責令整改,同時根據神經內科科室特點,制定及下發各種知識手冊,組織醫護人員學習。(2)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要求科室內醫護人員加強學習《手衛生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確的方法及步驟,洗手池墻上貼上洗手流程圖。同時不定期進行現場督查。改進洗手設施,使用洗手液及干手紙巾。(3)加強呼吸道護理管理:本研究顯示,神經內科醫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這主要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等密切相關,故需加強對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嚴格規范相應的操作流程及規范,包括呼吸機使用規范、吸痰操作規范等。(4)加強管道護理管理:侵入性操作可破壞人體屏障功能,可帶入一些條件致病菌,或導致正常菌群出現異位定植。故強調醫護人員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對需給予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嚴格執行相應無菌操作規范,盡可能縮短置管的時間,同時加強對呼吸機管道、中心靜脈置管、尿管等的護理。嚴格執行無菌包溯源信息系統,便于感染發生后的追蹤。(5)重視環境管理:加強對保潔員的消毒培訓,使其掌握消毒劑的正確配制及使用方法,潔具消毒后需做分區使用,加強對物體表面的消毒。要求病房內每日定時通風,患者出院后加強終末消毒措施。按照III類環境要求定期監測環境衛生,并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根據疾病傳播途徑、感染及非感染患者做好隔離及分開管理措施。對特殊感染者單獨進行安置。(6)加強抗生素管理與控制: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其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適應癥,強調抗生素的使用需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行,不盲目更換抗生素種類及用量。并對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督查。(7)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管理: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不可隨意出入醫院,指導患者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對家屬的探視時間進行嚴格規定,家屬在探視時間外禁止隨意進入病區內,避免引起院內感染的傳播。1.3統計分析采取統計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率與相關因素調查分析結果顯示,450例住院患者中,醫院感染發生例數為56例,發生率為12.44%。見表1。2.2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比較結果顯示,實施措施后,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7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44%(P<0.01)。見表2。
3討論
神經內科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這主要與多方面因素有關[3]。本研究調查發現,高齡、住院時間長、原發病為腦梗死、各種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礎疾病種類多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比例高。另外檢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藥菌株占72.31%,這主要與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關。分析其原因主要為:①腦梗死、腦出血患者多伴不同程度意識及功能障礙,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咳嗽反射減弱甚至消失,無法將下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地排出體外,故極易引發肺部感染。腦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重,影響了吞咽功能,患者多攝入流質軟食,容易導致細菌繁殖[4]。②侵入性操作多,如氣管插管、器官切開、反復吸痰、使用呼吸機、留置各種導管等,由此導致機體天然免疫屏障被破壞,使得細菌乘虛而入,誘發感染[5]。③高齡患者由于機體各項機能衰退,多合并各種慢性基礎病,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在受到創傷后,機體恢復慢,加之各種侵入性操作多,極易引發醫院感染[6]。④本研究56例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這主要與腦出血、腦梗死等高危患者病情重,長期臥床,使得痰液淤積于肺部難以排出有關,多數昏迷或意識障礙患者吞咽及咳嗽等反射消失或減弱,容易引起呼吸道細菌定植,另外,氣管插管、呼吸機等的使用可導致肺部感染發生率的明顯增加[7]。⑤長時間住院的患者多病情重,加之長期住院可使全身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低下,導致醫院感染發生風險增加。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引發各種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現象包括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未根據藥敏試驗選擇針對性抗生素、多聯抗生素使用頻率高,這些都使得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加,導致菌群失調。針對引發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我們制訂了一系列防范對策,包括加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加強呼吸道護理管理、加強管道護理管理、重視環境管理、加強抗生素管理與控制、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管理,通過嚴格執行護理管理措施,使護理人員加強了對醫院感染的重視,并提高其防范醫院感染的能力,避免醫院感染在醫院內傳播[8]。實施護理干預后,醫院感染發生率僅為3.78%,較實施前的12.44%顯著下降。綜上所述,神經內科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引發醫院感染的因素眾多,針對易引起感染的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防控對策并實施,對于降低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扣真.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6):11-12.
[2]欒蘇妮,胡東輝.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情況調查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1):2085-2087.
[3]林海.神經內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7):97-99.
[4]劉娟,汪志云,張堅磊,等.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209-210.
[5]呂榮輝.神經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河北醫學,2014,20(7):1211-1213.
[6]韓玉梁,王凱,嚴小艷,等.神經內科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目標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1):7-9.
[7]黃艷.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發生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4):59-60.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共88例,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36.3±3.1)歲,包括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例腦梗死、11例腦出血、9例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7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8.3±2.3)歲,包括10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例腦梗死、8例腦出血、8例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神經病、9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排除標準:過敏體質患者、哺乳期婦女或孕婦、心肺功能嚴重不全患者、腫瘤患者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兩組患者無論是年齡、性別以及既往病史或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強細節管理措施,其方法如下:
1.2.1提升護理人員的自身修養:
神經內科中的所有護理人員都在平時加強自身修養,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強化,尤其是加強對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因此,應當在院內定期開展各種針對護理人員的相關神經內科護理培訓,讓所有護士都有憂患意識,對于可能出現差錯的地方進行重點培訓和防范,確保每一位神經內科護士在工作的過程中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護理安全和護理質量。
1.2.2做好神經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
自入院起就應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每一位患者對疾病都能有一個充分認識,同時還應當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培訓或教育,使其了解神經疾病可能發生的其他并發癥,如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運動障礙等,避免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不必要的自我傷害以及墜床等情況出現,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舒適度以及滿意度。
1.2.3防止其他并發癥:
對于神經內科的住院患者而言,最為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則是行動不便而出現的壓瘡發生,所以,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和患者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對此類情況及時做出預防。
1.3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前,對兩組患者的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態度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加入細節管理后,無論是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態度,還是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醫學護理模式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絕大多數醫院也越來越關注細節管理,現代護理學也已經將細節管理納入護理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身為一名護理人員,應當從自身開始強化細節管理理念,要有任何風險都來自于細節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找出可能出現差錯的地方,降低風險發生率。在神經內科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細節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加以關注和重視,掌握好各項細節工作,將細節工作看成是直接關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醫院發展的重要核心內容。除此之外,醫院還可制定出相關流程,規范細節管理的工作內容,使每一位護士在工作中嚴格按照細節管理要求和制度執行,規范操作流程,對工作中發現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及時完善,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活動,使患者能夠了解自身病情,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進行防范。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從根本上強化院內的細節管理,從而確保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得到舒適、優質的護理。現如今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及進步,現代護理學強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加強對細節管理的重視,其內容主要包括:細節化的操作、細節化的護理以及重視護理措施質量控制,為患者提供一個高水準、高舒適的護理環境。細節管理要求護理過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將護理工作做到極致;同時還需要具備準確的決策和信息,細化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和執行流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將細節管理充分應用于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從而提升護理質量。
4結語
摘要目的:探討身心并護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身心并護模式在臨床實踐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護理的滿意度,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值得推廣。
關鍵詞 神經內科;身心并護;臨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15
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一旦發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很多患者在治療前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身心并護模式的護理方式對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有積極作用,基于此,我們選取在我院
作者單位:529400恩平市廣東省恩平市人民醫院內一科
莫美華:女,大專,主管護師,護士長
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部分患者采用身心并護的護理模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47.6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為神經內科疾病,其中重癥肌無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經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經痛11例(占15.71%),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0例(占14.29%),遺傳病8例(占11.43%),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7例(占10.00%)。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用藥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經常服藥,容易產生厭惡感,可能發生不吃藥、自己減少藥量的情況。由于無法遵從醫囑服藥,因而很難達到治療目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病情的改善。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向患者說明不按時服藥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視。(2)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神經內科的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后遺癥的幾率較大,致殘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協助患者進行神經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結束后定期到醫院復查,還要向患者普及神經內科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認識、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預防、治療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保持良好溝通。許多患者由于疾病產生傷感、抑郁、煩躁、孤僻、易激動等不良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與之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問,盡量幫助患者消除顧慮,配合治療。(2)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初入醫院時,容易產生陌生感和焦慮感,護理人員及時主動與患者接觸,真誠地與之交流,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時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情況、治療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顧慮,自覺配合治療。(3)爭取家屬配合。在治療過程中向家屬進行宣傳教育,普及疾病知識,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爭取家屬的配合,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病房的環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起著巨大作用,適宜的溫度、濕度,良好的通風,柔和的光線,干凈的床單、被褥都會讓患者感到溫馨和舒適,有助于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設20道題,每題分值為1~5分,最終得分>80分視為非常滿意;60~80分視為比較滿意;<60分視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小結
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中老年人是發病高危人群,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2]。由于疾病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或存在較多不良因素,會對患者腦部產生巨大影響,發生后遺癥或并發癥的幾率較大[3-4]。因此,一旦發現應該及時接受治療。
有效合理的護理對疾病的康復也十分重要,可以起到降低后遺癥和并發癥的作用,還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5]。我們對部分神經內科疾病患者采用身心并護的護理模式,結果顯示患者滿意度良好,對我們的服務表示肯定和支持,說明該法在臨床實踐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蔣雪紅.關于人性化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2,20(11):4578-4579.
[2]張菊.神經內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03.
[3]季艷男.神經內科護理中的風險管理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11):148-149.
[4]馬延愛,宋雁賓,霍春暖,等.“身心并護”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武警醫學,2013,24(11):939-941.
[5]盧如碧.神經內科護理安全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3):135-136.
關鍵詞:目標教學; 神經內科;學生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0187-02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學科,涉及到廣大群眾的人身安全,其中臨床教學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關鍵組成部分,由于傳統醫學教育存在著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端,所以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適應新形式下,社會對醫療人才的需求,神經內科在臨床教學中,提出目標教學法。目標教學法是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和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教學研討活動,讓學生廣泛參與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運用目標教學法,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1 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為在我科實習的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學生人數18人,通過改革教學環節后,將學生成績、學習效果與2006級進行對比分析。
2 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
2.1帶教教師
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實綱的規定,課前制定系統、詳細的教學方案,同時在我科選擇一名業務熟練、基礎知識扎實, 并且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主治及以上醫師帶教。通過專業教師的主導,不僅能夠夯實理論知識, 而且能使學生發現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重點加以輔導,高年資的臨床醫師,病人配合良好, 一些陽性體征能準確掌握。通過系統、周密的講解,使學生理解透徹, 增強學習效果。
2.2鞏固基礎理論,把握中心教學目的
神經內科的學習,首先要掌握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征,這是神經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關鍵。我們首先以集體復習、討論并提問的方式組織學生復習基礎知識[1],之后,在病房帶教教師實際操作患者,讓學生觀看,找一個典型病歷進行重點講解。同時給予每名同學親自查體的機會,操作的缺點與不足由其他學生予以補充糾正。
2.3各知識點前后銜接,增加知識點的序貫性
神經系統的疾病診斷包括定位和定性診斷兩個方面,需要學生和相關學科進行銜接,綜合學習運用,學生應系統掌握解剖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影像學、藥理學以及內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通過陽性查體結果,讓學生從解剖學神經系統開始說起,通過對病理認識,影像學表現對疾病進行定性診斷,同時通過藥理學和內科學的疾病治療,達到綜合學習的目的。
2.4 改革考核方案
學生出科考核時,完全按照目標教學提出的教學目標及臨床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要求不僅學生學會查體、定位、分析及診斷,更重要的能形成一定的思維脈絡,從各學科進行綜合分析討論,說明疾病特點及相關注意事項,并且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分。
3 結果
學生出科時,理論考核中,有16人評價為優秀,優秀率92.22%,實踐操作考核中,有17名同學評價優秀,優秀率為94.44%,而2006級15名學生在理論考核中優秀率為80.00%,實踐考核中優秀率為73.33%。
4 結論
在醫學教學中,早有人提出案例教學法,即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以案例為先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自我評估與自我導向[2]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知識整合和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3]。我科主要與之相似的教學模式,未完全采納,原因在于學生的臨床教學中以基礎理論上,需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另外我科很多病種相似,加之學生在我科實習時間較短,完全采用PBL教學法,學生難以完全掌握并充分運用理論。
通過目標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其是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不可或缺的素質,學生通過疾病現象能夠揭示疾病本質。通過我科的目標教學,學生成績明顯提高,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周內,掌握了我科常見病及典型病例的診斷標準及臨床治療,為日后的工作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韋煥能.神經內科臨床見習教學初探[J]. 現代醫藥衛生,2007,23(8):1261~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