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字 中國美術 傳統(tǒng)文化 特征

      美術――作為一門世界藝術,自古代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與文化背景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部美術作品都是在一個具有鮮明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每一部美術作品,都會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當時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社會科技、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影響,所以作者在表現其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屬性之余,也會下意識的表現出很多當時社會的一些主流文化或傳統(tǒng)文化現象,美術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聯系的。美術在我國擁有了上千年的發(fā)展歷史,而美術發(fā)展也一直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對其發(fā)展的促進。

      一、概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傳承時代信息的主題就是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就是久經時間打磨和沉淀,不斷積累并完善而最終沿襲下來的,所以傳統(tǒng)文化本身具備了一個國家的精髓,和神韻,在傳統(tǒng)文化流傳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會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慢慢實現最終的至善至美,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厚厚的歷史積淀而彰顯出濃濃的東方特色。深究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會發(fā)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但保留著先秦文明的特色,還沿襲了唐宋時代的壯麗,不僅僅蘊含了清代的婉約還保持著明朝時期的豪邁壯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涵蓋到藝術領域,同時還輻射了道德、思想、風格、制度、人倫等多重領域。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不斷完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實現了向更理性、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邁進的目的,傳統(tǒng)文化也隨著中國人素質的提高,實現了具有更高人文價值和更多人文內涵的目的。

      (二)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美術的意義

      縱觀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我們不乏見到很多美術作品都將時念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結合,而在當今的美術領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對美術領域進行傳統(tǒng)文化貫穿的探究,很多證據都在正面或側面的烘托著,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美術發(fā)展提供著很強的促進作用。中國美術的發(fā)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剖析近幾年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因為那些美術作品中融入了所謂的中國元素的原生態(tài),才實現了我國美術藝術的發(fā)展,所以說傳統(tǒng)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國美術的發(fā)展,也在一定意義上為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動力,促進其發(fā)展的同時,實現了中國美術在國際上的獨樹一幟。中國美術的發(fā)展,一直都秉承著傳統(tǒng)文化與時念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始終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美術發(fā)展的再發(fā)展,再輝煌。總之就是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床,才造就了中國美術的個性,就是因為有了中國文化淵源不斷創(chuàng)造元素的提供,中國美術才能引起國際領域的矚目。

      二、中國美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了中國美術的發(fā)展

      中國美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不僅實現了中國美術文化選擇和文化責任的目的,還在一定意義實現了開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發(fā)展目標。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利用和充分開發(fā),中國美術實現了在國際藝術領域話語權的全面升級的目標。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從個體到社會系統(tǒng)作為整體的存在中,探討在都市化過程中的問題,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異質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問;從民族的路徑回答了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彰顯自己的文化背景,證實自己具有中國文化的價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新形式,也同樣是當代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得以發(fā)展和進步的前提。其不僅有利于藝術多元化的發(fā)展,有助于中國當代美術在世界與中國的大文化環(huán)境中的自我定位,構建民族化的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語言,擺脫虛擬的“全球化”幻覺世界,從而回到真實的中國當代美術現實中。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中充分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激發(fā)中國美術家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使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和美術作品更加豐富多彩。

      (二)中國美術創(chuàng)新促進了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探究新文化發(fā)展的起點,我們會發(fā)現新文化就是將前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沉淀,加工和傳承。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變革必然給文化藝術帶來新的推動力,產生新的活躍元素,促進原有的傳統(tǒng)形態(tài)發(fā)生適應時代需求的變化。傳統(tǒng)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更新和豐富所經過歷史熔煉的語言和具有的積極精神,對后人有永久的借鑒價值和啟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傳統(tǒng)文化,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國美術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時代賦予當代美術價值取向的文化選擇,也是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美術藝術結合的重要選擇。我們當前需要的,不僅僅需要單純藝術技巧的創(chuàng)新,更需要一種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思維上的創(chuàng)新,用當代中國美術創(chuàng)新來鞏固和發(fā)展符合民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三、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現

      (一)歷史悠久

      中國美術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包含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國美術的思想觀念、中國美術的表現特點、風格、評論、制度甚至習俗倫理等,這些美術的傳統(tǒng)涵蓋了我國美術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美術進行分析與探討,而其中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特征最重要的體現即在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有了美的意識,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術裝飾的作用與效果。中國美術傳統(tǒng)的特征同樣也體現在建筑美的悠久歷史上,如中國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對稱的形式,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也著意進行一些裝飾的處理,可見,中國美術歷史的久遠,而這些悠久的歷史又賦予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論與堅實的實踐基礎,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長的歲月考驗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正是這些傳統(tǒng)文化穿越古代,不斷為中國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豐富多樣性

      中國文明發(fā)展的各個時期,各個方面都留下了美術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與痕跡,人們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設計出具有不同美的各類事物,從古樸的遠古陶器高現在各種各樣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種款式與設計都蘊含著美術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的美術的藝術追求。例如我國的巖畫,在內容上豐富多樣,運用大量的象征性符號,如人物、動物以及人們的日常活動等。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包含了不同門類、不同形態(tài)的美術創(chuàng)作,尤其中國這樣幅員廣闊、歷史悠久的國家,美術創(chuàng)作者們會因為地域、審美、個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異,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中國美術傳統(tǒng),中國畫,書法、篆刻、瓷器、民間工藝等各個領域都有中國美術傳統(tǒng)特色的影子,中國美術的門類品種齊全,卻又獨特,但凡人類所創(chuàng)作過的美術形態(tài)在中國美術中都能找到,而中國的某些門類在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中卻沒有被發(fā)現過。中國美術不僅在形式上豐富多樣,在創(chuàng)作理念、在表現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著獨特而多樣的內容,如民間美術有一種“扣碗”的創(chuàng)作表現手法,來表現天地間萬物和諧的理念,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不僅在具體的美術創(chuàng)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傳達的獨立而又獨特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創(chuàng)獨立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中國的文化也延綿不絕,從未中斷過。而中國美術文化也是自石器時代開始就不斷地前進著,發(fā)展到現在越來越具有生態(tài)性成長與壯大的趨勢,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美術傳統(tǒng)文化具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色,有些美術作品流傳至今,具有極大的審美與歷史價值,許多美術傳統(tǒng)是我國獨有的,體現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與人們的對美、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例如,中國獨有的龍鳳藝術,不僅揭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更顯示出中國美術具有非臨摹的原創(chuàng)美術創(chuàng)作,而且這種原創(chuàng)不僅體現在美術的形式上,更體現在人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如何對于非自然客觀物象的浪漫主義藝術觀念。又如,中國的梅蘭竹菊,在畫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經上升華到“君子”的形象,這說明人們的思想已經從感性的觀賞,上升到對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畫家們對表達自我情感的藝術理念,而且這些創(chuàng)作理念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體系,中國美術自誕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創(chuàng)獨立的自我發(fā)展之路,雖然隨著與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許多外來的美術形式與理念被引入和借鑒,并逐漸被人們認可與接受,但人們對美術傳統(tǒng)文化仍然非常重視,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的獨立發(fā)展,是眾多美術教育者們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同時也是自己重要職責。

      四、總結

      中國文化傳統(tǒng)特征明顯,內涵豐富,不僅對其他文化發(fā)展協調一致,從各個角度影響著其他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中國美術傳統(tǒng)文化不僅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并且歷經歲月的考驗,不斷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隨著社會傳媒的發(fā)展傳播到更多的地方,進而與更多的創(chuàng)作者與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交流學習,從而使我國美術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善于吸收先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理念,不斷地創(chuàng)新,將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念、豐富多樣的形式及原創(chuàng)的獨立個性體現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為中國美術事業(yè)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宋志軍. 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意義――《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的出版營銷過程的啟示[A]. 優(yōu)秀出版物價值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 2008

      [2] 陳沛沛, 楊枝青, 楊杏林, 張晶瀅, 肖蕓, 蘇麗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醫(yī)”[A]. 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9

      [3] 周大偉. 皇帝的新衣:來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詭[A]. 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 2005

      [4] 燕良軾.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君子”人格的社會建構[A]. 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 2007

      [5] 吳志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邏輯的兼容與拒斥[A]. “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 1998

      [6] 段黃男, 趙海銀, 郭興杰. 循環(huán)經濟的內涵:環(huán)境與經濟的融合[A]. 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上冊)[C], 2005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包裝設計師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統(tǒng)民族元素的表現方式、方法和創(chuàng)造理念的承襲與吸收必須依附于文化消費時代的特點。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解體與新的社會秩序的建立,加強了傳統(tǒng)民族元素在視覺消費時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裝飾審美性也逐步向符號審美性轉移,這符合現代設計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則。

      現代包裝設計的整體理念來源于西方設計體系,它是商品消費時代大市場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眾與公共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包裝設計的服務對象呈幾何級數增長,其領域也更豐富更敏感,更寬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費方向過渡,也就是說,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物質條件的支撐使得包裝設計變得更時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視覺化。

      現代包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垃圾藝術”,因為再吸引人的包裝也最終會被消費者丟棄到垃圾桶,雖然這對包裝設計師來說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結果,但這就是消費社會的法則——即藝術與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不再是社會精英獨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為大眾消費品,從這一點上來說,這也是包裝設計師存在的文化價值。

      1.包裝是體現大眾文化審美的載體

      從社會學角度看,不同時代的文化審美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現代包裝設計由于集合了當代的工藝技術手段和審美意識,充分地映射出現代社會的文化取向。這種文化取向由少數的強勢文化階層控制和,弱勢文化如要進入這種主流必須接受某種程度的改造和轉換,以符合消費時代的價值觀,于是,這導致商業(yè)社會的大眾文化審美具有強烈的同質化傾向,商品社會所推崇的個性表現也只能是僅僅從狹義上去理解。

      現代包裝設計無疑會成為后人觀察研究當代社會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標本。

      現代包裝設計與大眾文化審美的關系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導向性

      現代營銷的整體性觀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樂、宜家等旗下產品的銷售神話,這些品牌借助強大的現代媒介敏銳地把握消費文化的脈搏創(chuàng)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過來又利用這種文化影響和引導大眾審美意識,左右大眾的價值取向。其產品形態(tài)已逐步從有形轉向無形。他們宣稱:“我們賣給消費者的不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句口號正體現了文化消費時代最典型的特征。

      現代包裝設計是商家實現 “文化買賣”,引導消費審美的終端環(huán)節(jié),是商家承諾的新的 “生活方式”的視覺載體,其形式、語言的時尚化,多變化和潮流化必須依附于品牌的整體文化之上 ,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體化和低成本的對消費大眾進行持續(xù)信息轟炸,從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眾審美取向。

      (2)審美針對性

      商業(yè)社會強大的侵略性已經使得大眾審美口味變得相對同質化,紐約與上海的建筑形態(tài)如出一轍,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雞 口味也無 多大的差別,但這并不等于商家放棄了對消費市場和消費大眾的細分,充分利用社會階層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齡、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 ,性格甚至屬象星座等等帶來的種種個體差異性,分別進行審美導向分析和細劃,針對不同群體進行消費審美引導,通過包裝設計傳播有針對性的文化審美意識,培養(yǎng)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和文化忠誠度。

      (3)審美信息的簡潔性

      在一個傳播媒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的信息攝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長,快速和多變成為時 尚審美潮流的根本原則,體現在包裝設計上,則是包裝的設計周期和上市周期變短,包裝設計載體化、媒介化,信息傳播簡潔化、準確化和有序化,視覺形態(tài)強烈化,包裝結構人性化,加工生產集約化等等…… 所有這些現代包裝的特征是由消費社會的特點和當下 的生產力水 平決定的,同商業(yè)品牌文化對大眾審美意識產生的反影響一樣,這些特點同時又反哺現代社會這一母體,現代包裝設計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與大眾文化價值取向形成一個龐大的太極圈,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構建了當今社會的時代審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闡述的現代包裝設計與大眾文化審美之間的關系,對于傳統(tǒng)民族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的審美轉換也可以依據這三點作為基礎,即導向性、針對性和信息的簡潔性。我們有理由意識到,這種轉化必須是建立在對現代包裝設計和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現代包裝設計在今天的社會中,無論從內涵到表象,都在擴充著原來固有的定義。傳統(tǒng)元素在向具有當代大眾文化審美特征的轉換中,無疑不再僅僅是一般的符號性意義,而是針對其內涵精神的擴大與重構,是對其意蘊的尊重而絕不是簡單的照搬和套用。簡單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時空背景,以古典傳統(tǒng)元素召喚消費者文化親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 “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傳統(tǒng)文化。種類繁多的傳統(tǒng)元素被套用到設計中去,雖然花花綠綠煞是熱鬧,但實際上卻成為了一種當代社會文化的矯飾現象。

      傳統(tǒng)元素的現代化進程是一種文化性質的轉化,是對傳統(tǒng)樣式的形態(tài)進行重新分解組合,以獲得革古鼎新的效果,這種轉換體現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在時間性、空間性上對 “全球化”的某種延承 。

      2.現代包裝設計具有強烈的杜會文化功能

      (現代漢語詞典>對 “包裝”一詞的解釋 為:泛指包裝商品 的東西,如紙、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裝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護性功能。而在文化 日益成為消費主體的今天,保護性功能已是現代包裝設計最基礎的平臺。而現代包裝日益凸顯的是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傳播功能

      在現代廣告推廣概念中,任何構成現代社會的物質結構均可成為廣告創(chuàng)意的推廣媒介。于是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無孔不入的負載著廣告信息的非傳統(tǒng)媒介,大到戶外高樓觀光電梯、小到衛(wèi)生問拉手、電影票根甚至手機鈴聲。而包裝最初的設計形態(tài)是缺乏信息載體這一文化功能的,它強調的是產品的保護、運輸、貯藏等物理性功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完全可以把包裝看作產品的視覺載體和傳播符號。可口可樂獨特的瓶型和張揚的紅色與流動的白色帶狀線已經成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掛,處于銷售終端的包裝被賦予了塑造并傳播產品文化的主導功能。產品包裝強大的信息傳播性被發(fā)掘出來。

      如果把現代包裝看作是一種傳播符號,那么包裝包含著信息編碼和文化編碼兩個方面。前者為顯性,明晰地傳達產品所要傳達的商業(yè)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現為隱性,是說明前者 的手段或體。受眾在解析、接 受信息編碼 的時,也在 自覺不自覺地解讀著傳播符中的文化編碼。因此,可以說產品包的傳播性是一種文化中介,包裝和受不僅構成價值關系,而且構成一種文關系。雖然單一產品包裝影響似乎很限,但在我們的生活時空中總量巨大傳播速度快且范圍廣,其在反復的傳播過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

      因此,民族傳統(tǒng)元素要進行“現代性”轉換也要面臨著包含信息編碼和文化編碼的現代傳播符號的改造。

      (2)推動文化變遷的功能

      任何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文化在潛意識中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現代商品中這種排他性和侵略性體現在產品的異質化追求上,而這種追求是基于現代社會愈來愈激烈的商品競爭。產品迫于生存壓力或打壓對手而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某種個性文化,它包含了技術個性和視覺審美個性兩個部分。當技術個性的開發(fā)達到某種程度的飽和后商家必然轉向對視覺審美個性要求的塑造,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謀取市場利益的最大化,這也是大眾消費轉向文化消費的根本原因。

      產品包裝承載著這種文化個性的具體視覺化形態(tài),成為商品文化個性推廣和形成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對社會文化的傳承、整合的過程中顯示極強的功能。文化具有運動特 質,既縱 向傳播,又橫向擴散,與不 同文化碰撞,始終處于流變狀態(tài)。它的運動有其內在動力,也依賴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個性文化作為一種外部力量,雖然并沒有自覺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認識這種傳播作用及其所帶來的文化意義,但是卻客觀上促動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進入人們生活的深層,改變人們的精神文化,甚至影響整個社會文化的建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形成的是一個高度封閉和保守的形象,幾千年來它只有通過內部的機制運動,調整,變化和完善,當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須加強內在的運動特質,在與不同的文化不斷的碰撞和交融中獲取新生。而傳統(tǒng)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有機運用創(chuàng)造 “本土化”的個性設計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 與整合具有強烈的實驗意義。

      3.構建符合時代文化審美的現代包裝信息傳播體系

      消費方式的革命決定了傳統(tǒng)民族元素作為信息符號在包裝設計中的全新構建原則,這種原則是與產品特性、媒介和受眾的時代審美特性緊密相關的。

      對于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中國歷來較多從 “源”、“流”角度進行認識和分析,西方 符號 學理 論更 多關 注于 “術”“用”的探討,這種研究方向的不同體現了東西方思想方式的差異性。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誕生和繁榮帶有強烈的 “集體表象”色彩。 “這些表象在該集體中是世代相傳的,它們在集體的每一個成員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弓{起該集體中每一個成員對客體產生尊敬,恐懼,崇拜等等感情。它們的存在不取決于每個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體表象要求以某種不同構成社會集體的各個體的集體為前提,而是因為它們所表現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個體本身的途徑來得到理解”。(列維 ·布笛爾著(原始思維>)。而同時傳統(tǒng)圖案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又有著自己的特點,即以思維者本身的感悟為中心來對待對象世界作整體式的把握,其主體是思維者而非對象世界。這種思維方式缺乏對對象作出一種窮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種籠統(tǒng)的描述方式將對象形象地展示 出來。因此,這種思維方式常常表現出整體性 ,形象性和腺朧性 ,不重科學分析,大而化之,籠而統(tǒng)之。

      體現在具體的視覺元素上,則是以一種 “象法天地”的設計方式構建了物態(tài)化的感情體現和視覺表現,缺乏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和精確化的形式。

      西方思維方式則是一種理性分析和歸納方式,具有源遠流長的科學傳統(tǒng)。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對所有問題要究根求源,都要經過形式上的邏輯思辨來把握,表現出嚴密的系統(tǒng)性,分科性及理論結構的龐大。

      視覺傳達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典型的信息傳播過程,傳統(tǒng)民族元素需要融于這種過程就必須要對其產生的思維方式和信息表達準確的可能性進行理性梳理與分析。因為現代包裝設計的信息傳播體系具有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其構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眾三者構成。主體的設計過程實際是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完成的:設計師在了解發(fā)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據媒介的載體特點與信息受眾的特性綜合整理信息結構,設計出恰當的視覺形態(tài)。這是一種思維視覺化的過程,是一種視覺編碼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兩種必要的要素,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視覺審美性。

      (1) 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不傳遞信息的設計是不存在的”,作為承載商品文化的外在視覺載體,包裝首先要完成傳遞商品信息,營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須要通過圖形、色彩、版式、結構、材質等形象化的視覺元素來達到準確和簡煉的信息傳達。如果拿形象化的視覺元素與文字這種表述方式相比較的話,前者在信息傳遞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確性。但在引起視覺注重的強度上和造成閱讀心理的愉悅感上以及快速和節(jié)奏上則遠遠高于文字。因此,設計的過程其實是基于一種約定俗成基礎上的、對視覺元素信息精確化的過程。

      傳統(tǒng)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轉換必須經歷有利于商品信息結構的過濾與加工,使其呈現商品信息所要表達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

      (2)視覺審美性

      每一個時代的審美都有其時代特征,每一個不同的群體都有自己的審美傾向。包裝設計在現代社會中與大眾審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經作過表述。以歐美為核心的現代設計格局經歷了 “裝飾就是罪惡”的現代主義之后,后現代主義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歸,但這種回歸并不等于裝飾主義的重新泛濫,而是在紛亂繁雜的現代社會中體現人文關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視覺元素絲毫不缺少這一點。對于在設計表現中呈現的視覺審美性上,任何對傳統(tǒng)民族元素的重復和挪用都會使得設計作品只是前時代審美的克隆,缺乏快節(jié)奏生活下的后現代大眾審美的共性語言——簡潔。

      簡潔是現代設計最最重要的語言,這是由消費時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決定的。現代設計所崇尚的簡約圖形以及注重信息傳意的功能性表面上與中國傳統(tǒng)極具裝飾性的圖案格格不入,但是,通過對后者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其意象的重構、移置與形態(tài)的提煉和它所具有 的裝飾性并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陳紹華先生設計的 2008年北京申奧標志利用傳統(tǒng)的盤長造型為基礎以流暢的現代性手法表現五環(huán)、五星和傳統(tǒng)體育文化太極拳人形,挖掘了盤長中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特有的運動精神和意象,豐富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體育精神。其視覺語言精煉簡潔,信息傳遞準確,符合現代的大眾審美共性 ,具有強烈的國際性色彩,成為本土設計師將傳統(tǒng)民族圖案成功進行形式的簡約性轉換與內涵精神的意象性傳達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參考文獻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統(tǒng)元素;平面設計;水墨藝術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中,對傳承歷史和文化具有推動作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平面設計的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購買需求,而是上升到藝術欣賞與品味打造的層面。因此,平面設計要更加注重審美特征,從而滿足現代人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以將創(chuàng)新的設計模式和理念代入平面設計中,借助平面設計的展示作用,引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主要元素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信仰、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具有地域獨特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至今,對現代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繪畫、音樂、書法等都帶有獨特的中華文明標簽。隨著“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深入人心。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步更是推動著海外各國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國際上也愈發(fā)贊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種背景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成為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元素

      彰顯民族風格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數不勝數,包括建筑風格元素,如紫禁城、長城、敦煌、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服飾風格元素,如絲綢面料、唐裝、旗袍、中山裝等;文化風格元素,如國畫、臉譜、京劇、印章等。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大到一條中國特色的街路、一個廣場,小到建筑墻上的中國結,路邊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都代表著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水墨藝術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元素,中國的水墨丹青藝術不僅代表著古人的藝術欣賞和審美,更體現出中國人傳統(tǒng)思想中的處世哲學──寧靜、悠遠。

      二、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應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意義

      (一)提升設計審美

      現代平面設計起源于西方。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直到近代,平面設計才逐漸在我國出現。相對于傳統(tǒng)藝術設計,現代平面設計更加講究人性化,也更加追求個性化。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先入為主”的傳入,我國早期現代平面設計完全追求西方審美理念,一味照搬、模仿西方平面設計,忽略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關注,現代平面設計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單一的西式審美觀念,而是更多地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作為設計的一部分,打造出更多富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產品。在這樣的前提下,設計師要提升自己的審美需求,思考如何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設計中,打造出更加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作品。

      (二)體現民族特性

      民族特性不僅要體現在人們的口頭傳承上,更要體現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內容豐富,在現代設計中,這些元素被廣泛應用在細節(jié)設計上,加深人們的印象。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設計師可以借助網絡,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更好地深入人心,促進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在現代平面設計中融入與品牌相匹配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幫助品牌實現展示效果。

      三、水墨藝術的特征與運用

      (一)色彩

      中國水墨畫的色彩不像西方顏料那樣堅持冷熱色調的界限,它很容易使用。設計師可以將水墨顏料的顏色應用于平面設計中,強調物體的固有顏色,以達到墨跡與對象之間關系的平衡。富有水墨藝術特征的作品大多較為隨性,設計師利用墨色的濃、淡體現遠、近、高、低等立體化的視覺效果。例如,宋代擅長畫竹的畫家文同通過水墨的濃和淡表現竹子的生長情況以及湖面和視角的變化,作品可謂“活靈活現”。

      (二)虛實

      中國水墨畫的構圖有多點透視的特點,繪畫及構圖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畫家在作品中通常會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國水墨畫最有特點的構圖技巧是畫面虛實的處理。這里的虛實主要靠墨的濃淡實現,可以說,中國水墨畫中的虛實與油畫、版畫等西方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很大,這種虛實大部分時候可以被看成另一種形式的“墨”。處理虛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襯托“墨”色。例如,吳冠中的代表作品《舟》通過虛實構建廣闊的畫面,留白部分占據了2/3,代表著廣袤的江面,除了帶給畫面很強的背景感,也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感和無限的遐想空間。

      四、水墨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實例

      (一)水墨藝術元素在logo設計的應用

      logo是品牌視覺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整個VI系統(tǒng)的走向和設計思路。設計師可以通過加入水墨藝術元素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例如,山西省大同市的城市旅游形象設計的主題定位是“天下大同”,設計主題采用手寫字體設計,中間采用印章的圖形設計方式,將“天下大同”的字樣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點明了設計主旨。從整體上來看,圓形是整個作品的主要設計元素,一方面體現出趣味性,另一方面曲線較為圓潤,沒有棱角,因此視覺效果較為舒適,避免了鋒利割裂感的出現。

      (二)水墨藝術元素在海報中的應用

      在現代傳統(tǒng)媒體中,海報是較為常用也是效果比較突出的設計形式。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海報可以有效并直觀地讓消費者獲取信息,達到廣告效果的最大化。中國水墨畫一直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經典,因此,在海報設計中,設計師只需利用非常簡單的隨機搭配組合,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效果。例如,《魔獸世界》曾經出品過的一版人物海報采用的就是水墨風格,來自未來的戰(zhàn)士、冰冷的弓箭、強烈的戰(zhàn)斗意識都通過古典水墨風格展示了出來,完全沒有沖淡現代感。模糊的背景與醒目的人物形象、風格化的字體形成的聚類元素以及徑向構圖,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設計師又利用大面積的粗糙筆畫將觀賞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海報內部信息上。這種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不僅可以吸引國內玩家,而且可以體現年輕人的酷,創(chuàng)造出一種神秘、引人入勝的感覺。

      五、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平面設計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加入可以將創(chuàng)新的設計模式和理念帶入平面設計中,實現平面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同時,借助平面設計的展示作用,人們也能夠進一步了解傳統(tǒng)文化,進而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郭炳晨.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文化產業(yè),2021(12):45-46.

      [2]黃玄.國潮視域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綠色包裝,2021(4):42-46.

      [3]郝金波.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明日風尚,2021(8):110-111.

      [4]李嘉斌,劉曉陽.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7(4):78-79.

      [5]喬宇,尹建偉.基于設計藝術學視角的傳統(tǒng)文化應用研究[J].美術觀察,2021(4):78.

      [6]范瑞芳.中國水墨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8):280-283.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第4篇

      “人物形象設計通過藝術設計包裝促使人物呈現不同的形象特質,隸屬于藝術設計范疇。在人物形象設計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因素,促使人物形象具有獨特的風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化,社會上開始出現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目前,中國的藝術設計作品存在著嚴重的抄襲現象,沒有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充分地展現出來。

      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對在中國漫長悠久的歷史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切文化遺產的統(tǒng)稱。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具體指的是從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提取出來并被大多數中國人承認、接受和認同的一種意象符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既是我國歷史文化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也是象征著中國國家尊嚴和中華民族利益的文化符號,具有神圣而莊重的嚴肅意義。”

      自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中國文化全面而系統(tǒng)地呈現在世界面前之后,世界范圍內的設計行業(yè)都在頻繁地學習和應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國的書法、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性的文化元素被大量運用于世界級的設計作品中。古老的中國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站在了全球文化的歷史舞臺上,成為各國設計大師爭相采用的設計元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建筑外觀設計、房屋室內設計、商品包裝設計和服裝造型設計等方面的應用較多,但仍然很少有人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設計方面的應用。

      2 我國人物形象設計概述

      我國形象設計在充分吸收了國外精華的基礎上,增加了本土文化元素,使得設計技巧及其熟練程度不斷提升。然而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人物形象設計活動仍然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具體表現如下:“第一,人物形象設計起步晚,基礎薄弱;第二,傳統(tǒng)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難以形成本民族的風格特征。當前全球開始廣泛推廣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念相結合,可以在人物形象設計獲得中,閃爍出民族風格特征。”

      3 魍澄幕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的應用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并具有深刻的內涵。中國文化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內容豐富,有繪畫、書畫、工藝以及陶瓷等文化。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我國文化具有多樣化的特征。這些多種多樣的文化現象,為人物形象設計提供了藝術靈感。中國的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其豐富的內涵以及底蘊要求設計師,要汲取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設計出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并且將作品推向全世界。”

      3.1 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化妝造型設計上的應用

      “在化妝造型上主要是以女裝為主,中國女子一直以來都比較注重妝容。在我國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眉妝、三白妝。在臉部涂抹的時候會使用打粉方式,這些面部修飾吸取了民族傳統(tǒng)色彩圖案,并且將中國古典美體現出來了。在眉筆的勾畫下,完美地展示出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靈動以及意境,最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當前女子的化妝造型設計往往出現在舞臺上,尤其是傳統(tǒng)音樂的伴舞上這些舞蹈者為了將唐代的繁華表現出來,會將舞臺色彩布置成以紅色為主的場景,借用中國紅使得整個舞臺上呈現出熱鬧繁華的景象,并且也增添了中華傳統(tǒng)色彩在人物形象設計上的具體表現。

      3.2 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型設計上的具體應用

      自古以來,中國人非常重視頭發(fā)造型。從古代到現代,女子的發(fā)型變化多樣,表現出來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發(fā)型點綴上還有多種多樣的發(fā)飾品。這些出現在古代演繹活動中的傳統(tǒng)發(fā)型,影響著現代人的審美觀。大部分中國藝人在國際舞臺上會展示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為主的頭型,將中國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在中國,朝代不同女子的發(fā)飾是不一樣的,并且不同身份的女子她們的發(fā)飾也不盡相同,從這些女子的發(fā)飾我們可以判斷其身處哪一朝代,也可以判斷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現代設計師開始從傳統(tǒng)的發(fā)飾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融合傳統(tǒng)元素又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發(fā)飾。

      3.3 傳統(tǒng)文化在服裝方面的應用

      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氣韻的培養(yǎng),大多數的服飾設計和紋案設計都有著吉祥如意和平安祥和的美滿寓意。其中,紅色飛龍、金色鳳凰和紫色祥云等都是最為常見的服飾圖案。“飛龍”是中華民族最高階級的圖騰代表,象征著天命的尊貴權威。“鳳凰”是與龍相對的一種威嚴代表,鳳為黃天,凰為厚土,象征著成雙成對的貴族強權。“祥云”代表的是安康和祥瑞,是中國古人對和諧平安的祈愿和祝福。

      4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是從中華民族悠久漫長的歷史中積累沉淀下來的文化財富,和世界范圍內的人物形象設計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以被任何一位設計師應用到任何一種形象設計中去,進而創(chuàng)造出兼具前衛(wèi)時尚風格和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濤.時尚智慧恭迎奧運DD2008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專題報道[J].北京服裝紡織(時尚北京);2008(06).

      [2] 李平,祝重禧.當今西方時尚中的“中國風”現象分析[A].當代亞洲色彩應用:第四屆亞洲色彩論壇論文集[C].2007.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范文第5篇

      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為成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是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含以下特征:

      第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輝傳統(tǒng)的民族,從古至今誕生出許多愛國志士。中華民族在坎坷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愛國主義民族氣節(jié)。

      第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厚的倫理性內涵。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核是儒家文化,其獨特的價值定位使其更加注重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塑造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第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濃厚的思辨性智慧。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荀況認為自然界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意愿而改變自有的規(guī)律。對于人生目的和價值的追求上,中華傳統(tǒng)思想也十分重視實踐的作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華傳統(tǒng)的思辨智慧,也是與哲學思想深刻接軌的。

      第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審美價值,不僅使人賞心悅目,而且還能培養(yǎng)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在許多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于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之間出現了斷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回歸到傳統(tǒng)價值的教育中,并把著眼點放在如何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和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這樣,由此引發(fā)的許多社會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二、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鑒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成人教育客體的特殊性,成人教育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目的,應該是通過傳授傳統(tǒng)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推崇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和符合時代特征要求的倫理道德觀念,來促進這些已經形成一定形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成人受教育者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等的養(yǎng)成。具體來講,傳統(tǒng)文化能在以下幾方面提高成人教育學生的人文素質:

      1.“格齊治平”與“自強不息”: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架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規(guī)劃了人一生的奮斗途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在自我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就要學會“為天地立心,為民生請命,為天下開太平”。同時,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先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等,皆充分反映了中華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奮起抗爭的自強不息精神。

      “格齊治平”的思想能促使成人教育學生將個人的“小我”置于國家、社會這個“大我”當中,將個人理想的實現同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在社會的發(fā)展中重新確立和再次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人教育學生已經涉足于社會,承擔了相應的社會義務,需要這種精神再次重建自身理想信念;“自強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礪成人教育學生的意志,增強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其競爭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更加適應現有工作的磨礪和年齡所帶來的壓力。

      2.“允執(zhí)厥中”與“天人合一”:處世觀與宇宙自然觀的建構

      在人與人關系方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倡“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推崇“禮之用,和為貴”,并把“中庸和諧”之道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在此基礎上,又強調“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追求一種超然曠達的情懷。在對待自身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平常心來看待萬事萬物,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解脫。而在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方面,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即在強調天地人相統(tǒng)一的同時,又強調人的能動性和特殊性,推崇用理性的眼光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由于成人教育學生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交際圈,因而“允執(zhí)厥中”的處世之道有助于成人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現實生活和平時工作中的不同意見,懂得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知曉對持不同觀點的人要學會寬容、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讓學生們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身,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實現精神世界的升華和超越。

      3.“仁愛禮智”與“夙夜在公”:道德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塑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崇尚德育,孔子以仁、義、勇為達德;孟子以仁、義、禮、智作為四基德。可見道德教育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和能量源。而中華傳統(tǒng)德育的歸旨,則在于啟發(fā)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從而對人的內心進行啟迪。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強調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義務及愛祖國、民族的思想。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便提出“夙夜在公”,《尚書》寫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道出“舉公義”。如此意念歷代經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陸游、岳飛、文天祥、于謙、顧炎武及林則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為國家和民族無私捐軀的慷慨之歌。

      “仁愛禮智”的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由于其相對的成熟性和自知性,解決他們已有固定路徑依賴的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難題,需要這種更深層次的德育教育,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夙夜在公”精神能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集體主義意識的養(yǎng)成,由于他們已經步入社會,并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樣可以更加有利于激發(fā)他們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先義后利”與“求真向善”:價值觀與審美觀的重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講求道義,弘揚仁德,遵循“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和“以義制利”的道義原則,是傳統(tǒng)文化在價值觀上的體現。另一層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歷代文學作品間的樂觀進取的人生追求、務真求實的理性態(tài)度及各種寬容仁厚、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長期以來也是人們所反復稱頌的對象。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先義后利”觀能促使成人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由于他們已經接觸了許多社會現狀,所以這種思想的教育能使他們對種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不茫然、不盲從,不在利益面前喪失信念,不在道德面前成為矮子。同時,人文教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審美觀能使成人教育學生從悠久絢爛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動和啟發(fā),利用古代文學藝術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領域,宿就高雅的審美情趣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層次,精神追求的提高也可以緩解他們在物質生活上的壓力。

      三、 結語

      我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時至今日也包含著許多對人生和教育有所啟迪的思想。針對我國的成人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進行強化教育的傾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加強成教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合理和巧妙地運用在成人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啟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深層次上升華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成功地完成再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任務,從而更好地融入和回報社會與國家。

      參考文獻

      [1] 李學林.大學生綜合素質概論.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馮進.高校成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成人教育,2004(9).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13p|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亚洲av综合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亚洲人成色4444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