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支教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是提升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筆者通過對甘肅部分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察研究,發現農村中學由于所處教育環境的特殊性,面臨著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問題,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甘肅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禮儀之邦,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如今學校德育教育都十分重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學校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要發揮自身優勢,集中、系統、有序、嚴格地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培養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形成正確的信仰,為他們走問社會,成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公民打好基礎。”[1]甘肅地處西部地區,經濟文化欠發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去年九月,筆者有幸以一名師范生的身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赴甘肅隴南西和何壩鎮中學的教育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別是主陣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教學課時投入不足,效果不佳
作為七年級兩個班的思想品德課教師,每周總共四節,相比較于語文、數學、英語等主干課程,在學校領導、教師甚至學生的眼里思想品德課就是一門副課,甚至可有可無。因為不受重視的原因,思想品德課在課時量不足的情況下呈現出效果不佳的特點。例如:在我們任教一個月后的第一次月測中,通過對試卷的分析,發現較有難度的多選題和分析題的得分都很低。可見,只通過每周兩個課時,一次作業的教學投入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不佳。
(二)教師專業不對口,專業師資缺乏
在何壩鎮中學,教師的來源大多為省內各類師范院校的本科及大專畢業生,雖教師總量充足,但除了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課程能保證教師專業對口外,其余很多課程特別是歷史、地理、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大家眼里思想品德課不是很重要,所以只要是老師都可以帶。上課的時候讀一讀教材,劃一劃重點就好了,并沒有做到貫徹和落實中學思想品德課中要求的以“品德與公民”為主線的教育任務。
(三)教師教學內容單一,方法呆板
在剛開始的一周內,我們的任務基本上就是觀摩教學活動。在《享受學習》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兩課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僅限于讀教材、劃重點和做筆記。教材中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等環節都匆匆帶過。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沒有積極性。在此次活動中,我不但快速完成了學生―教師角色的轉換,而且經過與老師的溝通和一行其他同學的集思廣益,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資料使課堂教學內容充實,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使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二、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存在的問題
上述情況只是筆者在實踐中的所見所聞,然而在我省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遠離城市的農村,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中學思想品德課的處境就更為尷尬。
(一)對思想品德課重視程度不夠
農村中學由于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沒有意識到對于青少年來說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習了解如何做合格好公民的重要性。“當前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舊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用單一固化的傳統說課教學方式對中學生進行思想知識灌輸,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傳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觀念。思想政治課、班會、升旗儀式成為例行公事。這種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沒能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脫離中學生實際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和抵觸情緒”[2]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沒有意識到在學生智育發展進步的同時發展德育的重要性。對思想政治課的輕視使得,學生們也將這門課定義為副課,甚至對于一些老師來說其任教的課程也不是多么的重要。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在教學排課的過程中對思想品德課的安排也是少之又少,甚者這些課程的課時經常被一些主干課程老師無故挪用。學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使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二)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教學方法落后
農村基礎教育中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在專業師資方面尤為嚴重。在貧困地區一些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由于缺乏與時俱進的學習,只是采取老一套的灌輸式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在新課程改革中,中學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已經完全打破了傳統的理論式的品德教育,變得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人性化。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珍惜新起點》,學生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就是熱愛新的學習環境和珍視新的個人人際環境。新課程要求通過“初中生活新體驗”“友誼大放送”等課堂活動既貼近生活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完成。思想品德課程要求在擴展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指導。
三、加強和改進甘肅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
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是改變思想政治工作尷尬局面的首要途徑。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單一的局限于思想品德課中,其形式可以是包括班主任工作、學校的德育教育、團組織的各類活動等豐富多樣。“先成人,后成才”,學校教育必須堅持德育為先,明確“教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各門學科特點形成一套滲透德育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要擺正態度,樹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觀。另一方面必須加大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支持,制定有利于貧困地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以解決農村地區教育人才流失嚴重的現狀。
(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新課改之后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基本上是開放式的。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面對改革后的新教材,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往往表現得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教”。很多老教師表示本次改革不僅改變了他們的教育觀念,而且改變了他們曾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新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教材基本上都是每一單元一個主題來幫助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品德評判。老師要上好這樣的課,就必須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搜集大量的資料。與此同時,學校就應設立專門的多媒體教室,以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需要。老師們利用多媒體設備就可以更為直觀地為學生提供案例和材料,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讓思想政治教育課更為生動。
(三)融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一體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將價值觀教育與人生觀教育緊密聯系,要克服農村中學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僅依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拓寬品德教育的途徑,給學生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圍,融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思想教育為一體。
首先,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直接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化是人的主觀世界的展現,也是它的建構。人類自我與自我觀念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的,由文化決定。即便是客觀世界,也必須借助文化充當中介和橋梁才能進入并作用于人,人必須通過文化才能最后找到自我。”[3]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圍,可以使學生在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塑造人格,規范言行,主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壓力源 人口學變量 農村地區 中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008-03
一 引言
不論是心理學、醫學還是工效學,眾多學科的研究已發現職業壓力是嚴重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教師這一職業,因其本身職業的性質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必定是最具壓力的職業之一,這也是教師職業壓力形成的客觀因素。職業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應對,不僅會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塑造。
歷年來的研究均證明教師群體是一個極具壓力的群體,但目前對云南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卻較為少見。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云南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對其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為降低教師的職業壓力的相應措施提供依據。
二 方法
1.調查對象
整群抽取云南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1200名,回收有效問卷1021份,有效回收率為85.1%。
表1 被試基本情況
變量 被試特征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439 43.0
女 582 57.0
年齡 ≤20歲 6 0.6
21~35歲 690 67.6
36~55歲 325 31.8
教齡 5年以下 275 26.9
6~15年 478 46.8
15年以上 268 26.2
學歷 研究生 12 1.2
本科 587 57.5
專科 397 38.9
其他 25 2.4
學校類型 小學 428 41.9
初中 331 32.4
高中 262 25.7
班主任 是 539 52.8
否 482 47.2
2.研究工具
采用朱叢書、申繼亮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問卷,該問卷共有46個條目,包括考試壓力、學生因素、自我發展需要、人際關系、工作負荷、職業期望六個因子。采用5點計分法,其中沒有壓力記1分,壓力很大記5分,得分越高,說明承受的職業壓力越大。總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724,分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在0.76~0.92之間,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0以上,分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70以上,表明該問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總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702,分問卷的重測信度在0.523~0.725之間,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表明該問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較高的、跨時間的穩定性。
三 結果
1.云南省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基本情況
由表2可以獲知,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感均值為3.07,有52.4%的教師感覺職業壓力一般,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共有26.9%的教師感覺壓力“較大”或“很大”。教師職業壓力強度分布的總體情況呈正態分布的趨勢,且偏向于輕度和中度壓力,但較重及以上的比例仍占1/4之多。說明目前部分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確實承受著較大的壓力。整體教師壓力狀況基本呈中等水平。
表2 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強度的基本狀況
評價
等級 沒有壓
力(1) 有點壓
力(2) 壓力一
般(3) 壓力較
大(4) 壓力很
大(5) 平均數 標準差
人數 18 184 535 275 9 3.07 0.742
百分比
(%) 1.8 18 52.4 26.9 0.9
對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進行平均數和標準差統計,經T檢驗,各因子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故由表3可以看出,造成中小學教師較大職業壓力的壓力源主要是工作負荷、職業期望和考試壓力三個因素,其次為自我發展需要、學生因素和家庭人際。
表3 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源的總體狀況
壓力源 平均數 標準差
考試壓力 3.4594 0.87583
學生因素 2.9266 0.68166
自我發展需要 3.1298 0.70843
家庭人際 2.3907 0.79626
工作負荷 3.6123 0.90213
職業期望 3.6050 0.86151
2.職業壓力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第一,性別及是否擔任班主任對云南省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影響。
對不同性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六個維度進行T檢驗得知,均為P>0.05,差異不明顯。
* 本文為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云南省農村地區教師職業壓力調查與對策研究》資助項目(編號:GY10035)
是否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在職業壓力六個維度上進行T檢驗得知,在總體工作壓力和工作負荷上,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具有顯著差異(P0.05)。
表4 是否為班主任的教師職業壓力各因子的差異
班主任(是) 班主任(否) F sig
村小面臨著無教師執教的窘境,胡老師之愁也是現實之下鄉村教育之憂。誰來重燃鄉村教育的希望呢?叩問是如此之沉重。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教育資源向縣城集中,也帶來鄉村教育的碎片化。現實的鄉村教育狀況是:一方面教師的年齡明顯老化,而且這些教師大多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代課轉編過來的,正處在退休高峰期;另一方面,新近加入教師隊伍的中青年教師大多不愿意在鄉村執教,因而造成鄉村師資嚴重短缺。去年,媒體報道了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初中學校被曝因缺老師而兩個多月停上語文等課程。
令人深思的是教師為何不安心在農村執教?現實之下,農村教師待遇不高,工作環境艱苦,造成了在農村工作的教師想盡辦法找“門路”往城市里擠,思遷不安心的心態在農村教師中普遍存在,這也直接導致城里有些學校師資力量明顯過剩。另外,支教教師為何不愿意去農村?相對來說,支教政策設計的初衷,是為城鄉教育資源的共享,但由于激勵機制難以跟進,支教政策沒有吸引力,也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問題。例如短期行為明顯,應付差事致使支教變了味,農村教學環境艱苦讓人難以安心。
農村教師嚴重匱乏,鄉村教育有空心化的危險。我們不必去責怪一些教師們的“背叛”,畢竟農村教育太辛苦,一些教師逃離農村,有時是被逼無奈的選擇。而對于擔負支教任務的教師來講,去農村學校就等于深陷于“苦海”,因為進城的路是那么遙遠啊!
從根本上講,城市進程的快速發展,加劇城鄉兩元化的同時,而教育資源分化、失衡更為明顯。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重金,在縣城大手筆、高起點建設新學校,而往往看重的是教育資源集約化帶動的房地產業發展。相較農村教育而言,除了中央財政投入外,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全集中在縣城教育園區,而剩下給農村教育的只能是殘羹冷炙了。
素材解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農村教師的字典里,不能僅僅只有無私奉獻,生活工作環境得不到有效改善,影響到師資隊伍的穩定,進而影響著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未來。因此,要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現狀,應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快農村教育改革的步伐,讓投身鄉村教育的教師得實惠、安心又順心,這樣他們才能挺起脊梁,堅實地扛起農村基礎教育的重任,化解鄉村教育的鄉愁,重燃農村教育的希望。
一
20世紀20年代,在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的啟發下,結構主義應運而生。結構主義在50年代是人們普遍用來分析文化、語言和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為人們認識事物、研究事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結構主義認為,任何敘事作品都是一種話語系統,具有整體性,并且各個要素的性質都由這個系統的整體的性質所決定。其內部結構都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其一是表層結構,即根據敘述的前后順序研究句子與句子、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系;其二是深層結構,即潛藏在語言組織背后并且可以不斷生成意義的系統,以及由這一系統組成的隱藏在一系列作品中的那類影響和支配每個作品意義生成的結構模式。同類型的敘事性的作品,不論是從表層結構還是從深層結構來看,作品的內在結構是永恒不變的,變化的部分只涉及環境、人物和故事情節、時間等因素。同一類型的故事,雖然其中發生了很多細微的變化,但是它的基本框架始終都沒有發生變化。[1]
影片《天那邊》主要分為五部分進行:開始時的平衡狀態;出現失衡;努力恢復失衡;解決失衡;重新建立平衡。
“水咕嚕小學在羅老師的帶領下有序地進行著教學活動”,這是最初的平衡狀態。志愿者S曉萌和江可可來到水咕嚕小學,許曉萌主動要求給學生上課,這時,原來的平衡開始出現失衡。第三部分是努力恢復失衡。羅老師和村長聯合起來阻撓許曉萌給學生上課。隨著許曉萌的返城,事件似乎回到了最初的平衡。之后,羅老師為了修筑教室遇到泥石流不幸去世,許曉萌決定再一次回到那片天――水咕嚕小學任教,把自己的才華和青春奉獻給那里的孩子。這樣事件才獲得最終的新的平衡。
二
“二元對立”結構是結構主義理論的根基,當我們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干結構時,便可以從中找出一些相互聯系的、對立的矛盾、包涵、轉換等關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研究,發現這些關系又表現為兩類事物處于相互對立的位置,產生明顯的對比和區別,進而產生各一層次的意義。這種二元對立形式表現在影片的各個方面,并且始終處于斗爭的狀態。“這是一種神秘的(也是戲劇的)黑暗與光明的偉大的斗爭:一方面是黑夜、陰影、悲哀、眼淚、昏睡、沉寂、怯生生的溫柔和延綿不斷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響當當的東西,武器、蒼鷹、棍棒、火炬、軍旗、吶喊、漂亮的外表、亞麻布、紫色和金子、鋼鐵、火刑柱、烈焰、鮮血。”[2]“二元對立”的碰撞和張力構成了整體結構的變化和運動,發揮整體結構的功能。批評者通過對對立的“二元”的分析深入到影片的深層結構,進而把握影片的整體內容和深層含義。
在每個電影的整體結構內部,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元素。這種對立元素相互依存,二者之間有一種“交換紐帶”作為溝通傳達信息。
(一)理想與現實
許曉萌,一個品學兼優,有活力、有激情,對未來的人生有著無限美好憧憬的女孩子。在她即將畢業之際,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自愿到偏遠山區實現自己理想。盡管她從小生活在城市,對農村生活不甚了解,但是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為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她還動員自己的戀人江可可一起去偏遠山區支教。在去支教的路上,許曉萌還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而驕傲,對她將要去的地方充滿憧憬,那里是與她所生活的城市不一樣的新奇的世界,是天那邊的世界。那里有高聳的青山,茂密的森林,連綿起伏的農田,新鮮的空氣,炊煙裊裊升起的農家小屋,還有一群瞪大銅鈴般的眼睛認真聽自己講課的農村孩子。她要把自己的所學、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這里實現。這將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體驗,這將成為自己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這些。泥濘的道路,簡陋的校舍建筑,水跡斑斑的教室墻壁,未見漆色的門窗桌登,雜草叢生的土地操場,低矮潮濕的住房,沒有室內廁所,購物的不便,沒有任何業余文化生活,電壓不穩、沒有信號,閉塞的交通等,這些都是呈現在她面前的真實的現實生活環境。這里的教學環境更是超乎她的想象:她所任教的小學竟只有一個老師,不同年級的孩子都由羅老師一個人來授課,教室是用農民居住的土屋,教學器材幾乎沒有,桌椅破舊不堪,操場上雜草叢生、雞牛相伴。
(二)愛情與現實
江可可,一個多年在國外求學的海歸,尚未完成大學學業的時尚都市男生。他到水咕嚕小學支教并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沒有許曉萌的雄心壯志,他是為愛情而來的。愛情的力量讓他不顧將要面對的所有困難,不顧朋友的再三勸阻,堅決追隨許曉萌去偏遠山區支教。然而,山區的生活條件與他的城市生活相差甚遠,山區信號差,打電話要爬梯子上房頂,還因此摔傷;帶去的電腦除了聽歌什么也做不成,還因電壓不穩而報廢;每天都是素菜,沒有肉,還因想吃肉掉到水里;到了晚上還要和羅老師擠在一張單人床上。另外,許曉萌每天忙自己代課的事情而冷落他。最終艱苦的現實生活環境擊敗了江可可“山無棱,天地合,我也不與她絕”愛情誓言,他選擇了放棄,離開了水咕嚕小學,離開了許曉萌。
(三)以許曉萌為代表的大學生志愿者和以羅老師為代表的鄉村教師
陶行知批判當時中國鄉村教育的弊端:“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人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是一種誤國愚民的害人教育,一種“墳墓式”的教育。“他主張通過鄉村教育,完成我們的使命,向全社會發表宣言書,宣告:“我們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然后通過這些小學校“來為中國一百萬個鄉村創造一個新生命,為中國當時鄉村創造一個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華民族偉大的新生命”。
一、鄉村幼兒教育現狀
筆者列舉的現狀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國社會中常見的一些現狀問題表述,只是體現在鄉村幼兒教育上同樣適用。
1.城鄉保教差距大,基礎設施配置不均。
這個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確實存在,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國大部分人民生活在鄉村,因此鄉村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的好壞。同時國家非常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頒布支教下鄉的政策,給予支教一定的補助。如今各市各縣都在著力進行鄉村教育的發展改革,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鄉村的教育和城鎮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更別說與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相比。尤其在幼兒教育方面,在很多的鄉村中,幼兒園或者充其量只能說是托兒所,就是把孩子集中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有一些教室的基本設備,可能只是有屋瓦遮頭,在那里孩子們做做游戲、玩玩鬧鬧就過了一天,根本談不上教育的成分存在,甚至連保育成分的多少也有待觀察。
在城鎮、市里的幼兒園,小朋友的保育工作做得自然是沒話說,午餐加水果,上下午還有牛奶、點心等副餐,教育五大領域各個涉及,遇到節慶假日還有文娛活動、科普幼兒講座;而在中國大部分人生活的鄉村中,保育的情況基本就是注意孩子們的安全,活動范圍非常有限,午餐就是些基本伙食。在教方面,經濟條件還行的鄉村配個電視機,小朋友課間看看動畫片之類,活動形式十分單一,能配個投影儀、有個大黑板就相當不錯。
2.師資力量不均衡。
在城鎮幼兒園的老師有很多是公辦教師,他們大多從正規的師范學校畢業,接受過高等師范教育,具有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充滿年輕與活力,還有一部分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專家學者“從旁協助”,自然事半功倍。
相比,鄉村幼兒園,由于公共教育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環境差、醫療得不到保證等原因,導致農村新教師不能在鄉村安心工作,都希望脫離貧困鄉村,到城鎮工作。而新畢業的農村師范畢業生又大多不愿回到鄉村工作,想留在經濟發達地區任教,這樣留下的就都是一些老教師,大多只是受過一點教育,可能根本不具備教育的觀念與知識,只是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教著,并不參加任何的培訓活動和進修班。當然,筆者沒有對這樣的教師存在任何的偏見,相反很尊敬她們,她們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她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工作,付出青春,付出血汗,向她們致敬。她們為我們國家的幼兒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們既不能說年輕教師為什么不愿為鄉村教育發展謀福利,而要一味地往外跑?又不能責怪老教師為什么不去充電,進行自我增值?這是一個社會的現實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3.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興起。
受中國幾千年封建科舉思想的影響,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貧窮落后的黃土地上,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因此,他們界定孩子有沒有出息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考上大學。但是隨著高等教育進行擴招以后,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一畢業就等于失業,況且培養一個大學生對于普通鄉村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如果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就等于白白投入一大筆錢。
現在,對教育事業的重視,使得很多人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無形中增加了師范生就業的壓力。
二、鄉村幼兒教育發展策略
1.加大對鄉村幼兒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加大對鄉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可以給鄉村的小朋友提供更好的保育條件,增強幼兒的體質,也可以改善教室環境,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增加幼兒學習的活動方式和種類。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六大解放”理論。這些只有在孩子們生活和學習都有保障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
2.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最重要的因素。加強鄉村教師繼續教育,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搞好農村基礎教育的關鍵,也是全面推進農村教育的重要保證。現在許多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強,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許多教師不具備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理論和技能。提高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讓農村教師擁有更多學習、進修的機會。加強師資培訓,實現教師再教育,努力做好教育科研,提高道德文化修養,為農村教育作更大的貢獻。
創設更大更好的機會吸引本地的和外地鄉村師范畢業生到鄉村來工作任教,以引進新的教學力量和資源。
3.結合本土資源,培養新鄉村幼兒。
利用本土的鄉村資源條件以創設新的鄉村文化,比如可以利用當地有名的文人、歷史人物建設屬于自己的名人文化、名人印象,也可以利用當地有利的地理地形等自然資源發展旅游事業,從而進行新鄉村文化的創設、培養新鄉村幼兒的教育思想理念,讓生活在鄉村的小朋友以自己的家鄉為榮,具有建設自己家鄉的愿望。還可以在幼兒園組織帶領幼兒參觀文化名人館,了解當地文化,從而不僅豐富幼兒的游戲活動方式,發展新的鄉村文化思想,而且很好地實行鄉村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鄉思想理論中的“鄉村教育是立國之大本”,鄉村教育必須“適應鄉村實際生活”,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進行的一生的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實寫照。為人民大眾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堪稱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