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教育教學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行為
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形成能力、調整態度的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得到尊重。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設計者、教練、指導者。對教師而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課程內容,開發新的教學案例,分析學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重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獲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敬業精神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不能再停留于照本宣科的模式。
后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是對話的交互主體,倡導教師和學生發展平等的對話關系。在對話過程中,不存在“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教師可以作為一個教育者也可以作為一個求知者;同樣學生也可以作為教育者,師生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學生的團隊合作。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動方式,合作型交往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有效的合作型互動,是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的最直接的形式。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往中,學會理解,學會尊重。
二、適應多種人群的教學行為
長期以來,我們的中等職業學校強調自己是正規的學歷教育機構,強調在應屆初中畢業生這個單一的人群中招生,而對其他人群的受教育需要重視不夠,對教育市場開發不夠,限制了自身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能力。“技術與職業教育課程應當設計成綜合性的、廣為覆蓋的,以容納所有學習者的需求,它應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職業教育應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向他們提供多種多樣的終身教育與培訓機會,拓寬服務空間和發展天地。
【關鍵詞】職業適應;教學能力;青年教師
許多高等院校近年來引進了大批來高學歷的畢業生來充實教師隊伍,青年教師思想活躍,有闖勁,從而滿足了學校發展的需要,給校園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他們初上工作崗位,對學校教育教學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對工作內容和性質也不完全熟悉,并且會感到自己的工作表現得不到應有的客觀的評價。這些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才能是不是找到了可以充分發揮的地方,如果再加上在師生關系或者是人際關系中不被理解的話,就會加劇他們的不適應感。另外,這些青年教師中不少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基本理論學習,沒有經過嚴格的教育教學實踐訓練,就走上了講臺并承擔了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能力的不足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積極探索提高青年教師職業適應和教學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這對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等院校的內涵,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適應能力的現狀分析
教師職業適應是教師個體的生理、心理活動與教育教學工作對自己的要求達到多大一致性的體現,也是教師個體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綜合體現。職業適應是青年教師由學生或其他職業到教師角色轉換時必然會遇到的一個問題。絕大多數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并且能夠把自己的師愛傾注在教學中。從教學常規到教育機智的形成,他們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據有關調查顯示,有高達90%以上的教師認為入職培訓對自己可以盡快地適應教師這一行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依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薩帕(Donald E.Super)的職業發展階段的理論,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們正處在職業理想開始逐漸成型階段,因此對他們的培訓應主要是幫助他們學習職業技能,同時引導他們學會協作。但是調查也發現,有部分教師對教師職業并不滿意,時常將不如意歸結到客觀環境上,埋怨自己選錯了行;或是由于職業能力不足,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對于青年教師自身,他們最感困難、也最關注的就是自己職業能力提升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青年教師的教學人生進行規劃和設計。
然而實際工作中,卻遠沒那么理想。一方面,大多數高校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上,由于沒有專門的部門機構和人力物力,普遍地存在著一種放任自流,等待其自動適應的傳統做飯,甚至還認為青年教師根本不需要培訓,所以就使得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經過職業技能的訓練與職業道德的培養,職業素質提高緩慢。這實際上是學校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也是對學生和教師們不負責任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對青年教師的使用上,高校分配給他們的工作量都較大,許多還是新開設的課程,尤其是一些新設專業,師資力量緊缺,這就造成了本應該在新入職后接受科學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培訓的青年教師,卻因承擔著艱巨的教育教學任務而一直處在疲于應對的狀態,從而使得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過程處于一種緩慢甚至是被擱置的狀況。教師們沒有良好的適應,就不會有滿意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產生惡性循環。
二、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現狀分析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是指高校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并且能正常從事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并能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效率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正是這種心理特征的體現,也是教師的知識、經驗、技能和智慧的綜合表現。院校逐漸意識到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評價
重科研、輕教學。高校已經漸漸成為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諸多功能的組織機構。與此同時,全國高校對于教師的量化考核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格。年輕教師們無論是在教學工作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面臨著更高的要求。沒有科研,教學走不到前沿;沒有社會服務,科研和教學就與現實脫節,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無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但是,教書育人是學校和教育的根本任務、本質。在大學本科生招生和就業形勢均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歸根結底教學質量的高低才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線,與學生每天直接相關的教育教學的基本工作更應該引起我們重視。某種意義上,現如今高校實力和名氣的綜合排名已演變為科研項目和論文的大比拼,反而教學則淪落到無關緊要,成了科研的附屬品的地位。教學型高校,尤其是水平不高的本科高校一味的追求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采用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教師評價政策,是其本逐末。也將給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把主要精力導向于相對弱勢的科研,且由于外部環境、自身局限等因素這一現狀短期內很難改變,其結果往往導致了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放松,對學生的不重視,極度地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二)教師合作
重形式、輕實質,教學反思:重教師、輕學生。教師的職業是以育人為主的特殊職業,時時刻刻都要與學生打交道。青年教師們在多重復雜角色轉換的階段,自已也在努力適應,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尤其是要面對大四的畢業生。有時不知道是應該做刻板嚴厲的教化者,還是做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合作者;不知道是應做依據自己經驗和愿望引導學生成長的導師,還是應該跟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的朋友;不知道是應貫徹從領導或者老教師那獲取的傳統教學理念,還是堅持自己嶄新的教學理想。由于對角色定位尚且不確定,往往無法建立穩定的教師和學生的合作關系,容易忽略教和學的創造性,更枉論對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和“教學相長”的意識。
三、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和教學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和教學能力提高是青年教師完善自身素質的首要任務和環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可以看出,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已經轉向注重教師內在綜合素質的增強,而并非單單是對學歷的要求,老師不再只是教書匠而應該且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懂得不斷自我提升。在教育教學中,青年教師除了所學專業知識應當扎實深刻,相關的科學知識方法、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學及心理學知識也應當具備,甚至是一定的文學修養等等。另外,熟練的教學技能和其他業務能力是對教育學科知識的實踐和進一步的學習,這也是教師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基本條件之一,即解決“傳道授業”的問題。
四、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和教學能力提高途徑
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教師的學科知識,并且根據新的教學目標、課程和教育研究成果、技術來更新教師的技能和方法。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與探索,教師才能強化專業內涵、提高專業素養,使自己早日成為一個業務熟練精湛的專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性和教學能力提高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若是沒有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危機意識,很難將這項工作堅持下去。青年教師的價值認同體系與行為的遵守基于青年教師對自身處境的認知,同時與資源占有密切相聯。想要提高教學能力,需依據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形成的機理,采用從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以職業規劃為先導,通過建立三種機制即由個人的內在驅動機制、團隊外在引導協助機制及一種以組織文化為導向的規范機制。具體途徑如下:
(一)改革教師評價機制
科學的評價對于每個教育工作者是都是十分必要的,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出正確合理的評價尤其重要,因為評價結果對老師們未來的努力有導向作用,同時有精神鼓舞作用。評價制度要能夠考慮到青年教師的特點,使之可以維持青年教師從事教育和科研的熱情,令青年教師潛心教學和學術,不必機械的追求各種成果或為過多的壓力所迫而被課堂塞滿。鑒于目前許多院校采用的對教師評價的辦法和系統存在許多錯誤和漏洞,包括過大比例地倚重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這一辦法非常不科學。因此,積極探索實施新的評價方法和標準,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單一標準為多樣化標準,即教學為主型和科研為主型兩種不同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標準。在年度或任期考核、職稱評審時,減低科研比重、增加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考核等教學方面的量化要求;全方位各角度地使青年教師真切地感到教學好的教師才是真正的好教師,這樣他們對自身工作的價值會更加認可,更加尊重和理解學校的本質和意義,不斷努力探尋教學能力提升之路。
(二)讓青年教師加入團隊
老教師們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團隊往往是以他們為核心而形成的,如果老教師們可以吸納年輕的新生力量,相信青年、激勵青年、欣賞青年,以這樣的工作態度和理念來發揮自己的‘傳、幫、帶’作用,必定會極大地促進青年教師各方面快速的進步;同時,由于團隊組成成員知識結構的差異性、梯隊職稱年齡結構的互補性以及人格的平等性,從而可以使教師將個人的優勢和特長充分地發揮,相互配合從而實現教學和科研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最終整個團隊得到優化整合及可持續發展,同時創造了環境,使成員間可以相互學習。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對待年輕人,都是從年輕時候走過來的,要換個角度站在年輕人的立場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理解其工作與生活上的困難。通過讓青年教師加入團隊,能讓其有一種歸屬感,依靠團隊力量能幫則幫。讓青年教師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社會。
(三)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和交流
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是辦學還是學習和生活方式的國際化,對于課程設置和建設、教師素質和學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保證與國際上的學術前沿時刻緊密接觸。比如學校很少選派青年教師出國進修或進行學術訪問,原因可能是多樣的,但是青年教師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態度開放,且未來發展亟需這樣的機會,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多多創造機會鼓勵讓青年教師走出去,通過學習交流來掌握教育教學行業的最新做法和潮流趨勢,更新拓寬所學知識和專業方向。特別是知識爆炸時代,專業知識更新較快,教材、教學內容一旦出版就已經老化,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落后更加嚴重,就需要教師們保持對學科和學術最前沿的敏感度,主動了解最新學術動態和成果,將其及時恰當地應用到課堂教學和對學生的培育中去。例如,具體的科研項目實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實踐過程,但教學要善于從中提煉出適合教學內容和時機的專業知識和科學問題,將其中包含科學思想、工程技術問題等傳遞給學生。同時要緊跟學科的發展方向,不斷轉化為適合于授課的內容。
(四)此外還有相互觀摩、技能展示、教學咨詢、案例分析、教學沙龍和課程開發項目等形式來引導青年教師
通過系統的五步崗前培訓,以及利用網絡等方式促進大學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手段來促使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束仁龍.新建本科院校加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1(3).
[2] 姜兆華,姚忠平,王志江.依托課程建設 培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2013(1).
[3] 李天龍.大學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途徑探析[J].教師教育,2011(12).
[4] 夏素榮.淺析促進青年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徑[J].教育與職業,北京:中華職業教育社,2011(18).
[5] 陳方.重科研輕教學,破壞了大學信仰[EB/OL].http:///view/ent/.
[6] 郭麗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
技工學校的教育,就是一種職業教育。目前技工學校的生源很復雜。由于高中、大專和大學的連年擴招及初中畢業生的下降使技工學校的招生工作陷入了有史以來的低谷。基本上已經是無學分入門,只要報名就可以入學這使技工學校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大部分技校生從小就學習基礎差,常常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對前途缺乏信心,得過且過,缺乏上進心。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對他們的現狀束手無策。因此,老師工作責任大、難度大。需要老師有較強的責任心,較大的耐心。針對技校學生的這種狀況,老師工作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
一、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尋找教育的突破口
教師需要有母親對孩子般的溫存,和父親般的嚴格。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正處于向成人發展的階段。已經能夠觀察身邊的事物,有著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他們的觀察又常常是片面的、孤立的。他們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他們的情感體驗是單一的,他們的思維方法是不穩定的。正因為如此,對于老師一般的、刻板的教育方式是不屑于接受的。
在我接班之始,就對全班學生逐一進行家訪,把握全班學生的家庭情況,社會生活環境。通過同學生的談話,了解學生的愛好、同學之間的關系。通過多種途徑,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工作中以“愛”字當頭,啟發教育學生。我班有位同學剛來學校時不愛說話,學習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一次我找她談話,她不假思索的對我說:老師我叫您媽好嗎?我說可以。家訪中得知,她從小被遺棄,是好心的爺爺奶奶收養了她,但他們之間卻根本沒有血緣關系,只是怕傷害她的自尊心,一直沒告訴她。她從小學到初中都在私立學校上學,雖然她家經濟條件好,但她缺少的是一種父愛、母愛。她住校期間,我就更多地關心她——她有病了,我去宿舍給她量體溫、送藥、買吃的;天冷了,囑咐她要多加衣服,我以對待女兒的細心來關懷她。放寒假后,我去她家看她,她去車站接我,看見我一下車,就撲到我懷里,抱著我叫:“媽,我想死您了!”我們邊走邊聊,她告訴我在家幫助爺爺奶奶干家務,寫作業,沒到外邊玩兒,非常聽我的話。我說:“這才是我的好女兒呢!”生活上的關心,帶來了她學習和思想的進步,兩年來,每次考試后,她都要跟我談論成績,最終她進入全班前五名,成為班里的宣傳委員,得到大家的擁護,被同學們評為進步生、優秀值周生、優秀團員。
常言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針對我班入學狀況,我認為帶這樣的班,感情的溝通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基礎。感情溝通創造一個學生接納老師教育的環境。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從接近老師到聽老師的話。因此,老師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親近他們,與他們溝通。
王小朋同學是從外省轉入我班的一名插班生。生性好動,喜歡體育,但紀律散漫,上課說話、不穿校服、經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欺負同學,平時是小錯不斷、大錯常有。由于吸煙違反校紀校規,已經有過處分,起初,我與他談話。總對他嚴格批評,然后讓他對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反思自己找差距,但效果都不大。
經過調查,我了解到,他對別人缺乏信任,對自己也缺乏信心。許多時候,他們會覺得:我就這樣,改不了了,“破罐破摔”。于是我改變方法,對他們的進步要給予誠懇的鼓勵并寄予期待。稱贊他所取得的每一個細小的成功;表揚他取得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這就會給學生送去一縷陽光。心理研究證明:夸獎的言語常被人無意中記在心上,即使不能從理性上加以解釋,仍然具有支持和鼓勵的力量。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外來的教育主體的期望,可以轉化成一股巨大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主體對目標的追求和實現。”因此,在轉變技校生過程中,鼓勵和期待起著建設性作用,是一種賞識教育;而懲罰和抱怨,起破壞作用。
二、重視養成教育,加強班級管理
養成教育,小者說就是學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大者說,就是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三愛”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在點點滴滴中將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的人。
三、制定班級目標、規劃個人職業未來
制定班級奮斗目標是班主任主導作用發揮的重要內容。班級是一個小社會環境的縮影,班集體就要給學生創造適應他們生存的空間和環境,因此正確分析這個社會群體,班主任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現在帶的2007年入學的城軌檢修班,全班37人,男生30人,占全班81%,他們中吸煙的占90%,留長發的占20%;女生7人,占全班的19%,學習基礎差的占70%,100%都是登記入學,語言不文明的占40%,整體反映四差:第一,紀律觀念差;第二,學習基礎差;第三,是非觀念差;第四,集體觀念差。學生專業水平差別很大,參差不齊,難于管理。針對這樣的班,分析、制定管理目標迫在眉睫,做到心中有數,盡快引導學生進入正軌,達到管理目的。
四、感悟
關鍵詞:高職英語;創設情境;組織協作;反思過程
一、 引言
最新版《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要求》)明確指出,高職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側重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要求》規定,高職英語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業務能力。
在職業教育理念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運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高職英語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本文擬結合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新職業英語――職業綜合英語》第一冊第三單元為例,探討構建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旨在職業教育理念下更加有效地提高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
二、理論基礎――構建主義學習六要素
構建主義亦稱“結構主義”,源自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后來,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如Bruner(1960)、Ausubel(1968)、Vygotsky(1978)等又從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人類社會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在構建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比較全面地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也為其具體應用于教學過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Gagnon & Collay(2001)等人總結出構建主義學習設計(CL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所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創設情境(Developing Situations)、提出問題(Asking Questions)、搭建橋梁(Building Bridges)、組織協作(Organizing Groupings)、展示成果(Arranging Exhibits)和反思過程(Inviting Reflections)。
創設情境指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建與教學主題有關,有利于教學內容意義構建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構建主義認為,人類知識的構建是通過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的。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把教學內容融入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記憶中的有關知識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新學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并將已有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
提出問題是構建主義所倡議的一種教學方式:“基于問題學習”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思維。構建主義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也是教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沒有問題的思維是一種膚淺的思維(豐玉芳,2006)。
搭建橋梁就是把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學知識聯系起來。Piaget(1973)提出的已有圖式與現有經歷之間的“不平衡”概念,以及Vygotsky(1986)提出的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支架”理念都是對搭建橋梁的解釋。這一點與Lee Shulman(1999)的觀點不謀而合,即在學習任何新知識之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先前的知識。
組織協調是指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采取多種協作方式,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Vygotsky(1986)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體驗,構建知識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個人獨立思考,理解問題;階段二,與他人交流協作,檢驗自己的意義構建;階段三,在更大的群體中檢驗意義構建。在交互協作中激活的舊圖式,能構建更準確、更全面、更完善和更深化的新意義。協作式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展示成果就是讓學習小組以不同的形式把他們新學的知識或對問題的思考展示出來。構建主義理論認為,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動交流與協商,并以多種形式呈現其成果。通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新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重點和方法做好準備。
反思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新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和歸納整理。“溫故而知新”,反思過程使學生把已有知識與新學知識融會貫通,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能顯著改善學習效果。反思活動進行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學習者元認知水平的提高和學習潛能的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整體性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教學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豐玉芳,2006)。
三、職業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案例
2009年11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英語立體化教材《新職業英語――職業綜合英語》,根據企業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務或職業場景設計教學內容,每個單元涉及一個主題,濃縮一個典型工作環節。本文以第一冊的第三單元 “Deals Over Meals”為例,說明構建主義六要素在高職英語課堂中的運用。
1.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有關商務餐的新聞報道或錄像片段,如“趙丹陽出資211萬美元和巴菲進午餐”“Bill Gates 和 Warren Buffett共進午餐討論慈善”等。在講解或播放錄像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考慮商務餐的表達、作用、種類以及禮儀。然后,總結商務餐的重要性,并進入教材的導入練習:商務餐座次安排。做這個練習時,先講解基本的商務餐就坐原則,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終完成練習,為進入正文學習做好鋪墊。
分析:這個導入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關注和興趣。新聞短片讓學生意識到商務餐的普遍性及重要性。商務餐座次安排讓學生意識到商務餐安排的復雜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通過音頻、視頻、動畫、實物、幻燈、圖片等多種形象直觀的手段,播放英文影片、外語新聞、背景知識、人物傳記、地理風光等內容,為學生創設信息豐富、貼近社會、與真實職場相近的環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聯想,喚醒學生記憶中的已知知識,使學生能夠順暢地將原有知識運用到新學知識的情境中。
2.提出問題
在講解課文之前,教師先提出一系列與課文有關的問題。
例如:(1)How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meals do you know?
(2)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kind of business meals?
(3)What should/shouldn’t you do during business meals in the west?
(4)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table manners in the west?
(5)What do w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do in such situations?
(6)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y giving examples.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回答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先不要公布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然后再次討論這些問題。
分析:前四個問題的答案是課文每個段落的中心思想,后兩個問題是拓展性問題,為后續的搭建橋梁做準備。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教師能夠掌握學生對本單元主題的了解程度,學生對于要學的新內容了解多少。在確定了學生的原有知識含量和掌握程度之后,教師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教師應深挖素材,適時適當地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自主探究、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理解引向縱深、有所提高,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Sanders(1996)曾經指出:“好的問題應具有廣闊的思考空間或者高度的探究價值。”
3.搭建橋梁
“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搭建橋梁的過程。”(豐玉芳,2006)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會激活其原有的認知結構,自然而然地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橋梁。
具體到本單元而言,上文后兩個問題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了解西方商務餐禮儀的同時,聯想已知的中國商務餐桌禮儀,激活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并在新舊知識和經驗的對比中,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另外,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橋梁。
分析:構建主義認為,意義是在新舊知識之間雙向反復的交互過程中構建的,學生對新學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先前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的。學生在意義建構和學習新知識時,其已有知識如社會知識、文化知識、哲學知識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幫助學生激活這些已有的認知結構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4.組織協作
這個環節特別適合本單元的Mini-project部分:在網上查找西餐擺臺的規則,將書本上列出的餐具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英語水平,適當增加難度,如增加中餐的擺臺練習。
教師要提前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和性格等因素,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不超過5人,并選出組長負責督促。要提前安排各個小組進行課前準備,分工協作。布置任務的時候,教師應當適當點撥,讓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側重點,從而避免在下一步的成果展示中出現內容相同的情況。
分析:分組很重要,要確保組內成員之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和代表性,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能力和愛好特長的組員能夠在合作討論中彼此激發、互相幫助、各展所長。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生成性學習的機會。在與他人共同探討問題、合作溝通時,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同時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輸入,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另外,分組學習的組織方式能使課堂氣氛緊張、熱烈、活躍。構建主義理論(Jonassen,1992)認為,雖然理解由個人構建,但是理解和學習應產生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中。所以,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協作,重視學生在交互協作中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構建。
5.展示成果
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臺上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角色扮演、專題匯報等。教師和其他同學在聆聽的過程中若有疑問或不同意見可以提問,演示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對問題作出解答。
分析:通過講臺上同學的展示,講臺下同學的提問,全班同學都擴大了知識面,加深了對中西餐桌禮儀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意義構建者。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進行了口語練習。
長此下去,學生的表達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這種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積極互動的環境不僅能增強師生情、同學情,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潛能和創造力。另外,通過學生的成果展示,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新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安排下一步的教學做好準備。
6.反思過程
展示成果之后進入反思評價階段,包括小組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可以參照下表:
在小組自評和互評之后,教師要對各組的表現作出公平、公正、詳細的點評,指出各組的成績和不足,并對本單元所需掌握的知識和重難點進行總結。另外,還要布置課后書面作業,達到融會貫通、溫故知新的效果。例如:Compare the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less than 120 words。
分析:當代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不是單純地復制與同化,而是在活動中進行知識建構。通過對活動過程的反思、概括和總結,能夠有效地獲取知識、構建意義和創新性學習。另外,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活動不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而且是對該過程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豐玉芳,2006)。
四、 結語
誠然,職業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構建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組織融洽的協作學習,幫助學生在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系統;啟發、誘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自發糾正錯誤;引導學生將問題引向深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另外,教師既要敢“發散提問”,又要敢“收斂總結”。教學之余,教師應當自覺加強在教學理論和教育技術等方面的學習,積極地、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與行業相關的英語教學內容;有條件的高職英語教師可以到企業實踐,體驗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提高“雙師”素質,適應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Ausubel, D.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2]Brooks, J. G.& Brooks, M. 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3.
[3]Bruner, J.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4] George W. Gagnon & Michelle Collay. 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2001.
[5] Joassen. Marra, R.& D Jonassen. Whither Constructivism [M].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1992.
[6]Piaget, J.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M].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6.
[7]Sanders, Norris. Classroom Questions: What Kinds?[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96.
[8]Shulman, Lee. Taking Learning Seriously [J].Change (New Rochelle), 1999,(2).
[9]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Ma MIT Press,1986.
[10]武曉燕.試論構建主義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
【關鍵詞】:轉換角色、尊重、興趣、信心職業高中數學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數學基礎差、底子薄、學習興趣不高的弱點,作為一名職業高中數學教師,為了使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轉換角色,改變已往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換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首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在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獨自學習、同桌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如何辨明方向。當學生面對學習中的遇到的困難產生畏難情緒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心的激情,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
再次,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其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例如,在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爭議不休、并且與正確結論之間發生偏差時,教師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語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這樣教師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沒有精神壓抑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經歷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如:在講“反函數”這一節內容時,學生的思維往往容易出現“混亂”,搞不清為什么有的函數有反函數,有的函數沒有反函數。這時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懂得“函數”是一種特殊的“映射”,“反函數”作為一種“函數”,也必須符合“映射”的定義,從而得出:在定義域和值域之間只有是“一一映射”的函數才有反函數。于是在課堂練習中“求y=x2(x≤0)的反函數時,能否把條件x≤0去掉?”,其結論當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則給一個y值時,就不是唯一確定的x值與其對應,從而該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之間就不是“一一映射”,所以在沒有附加條件時,函數y=x2就沒有反函數。
二、制作數學模型,調動學習興趣
動手制作數學模型是立體幾何教學的重要措施,數學模型易于表現空間圖形的真實形狀和各元素之間的實際位置關系,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建立空間觀念。比如,在講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時,我號召學生用一塊硬紙板和幾根小木棒,制作了簡易的數學模型,學生通過演示數學模型,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實質,就能得心應手地解決與之相關的題目。這樣,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數學模型,降低了思維難度.從而使他們對學習過程本身產生興趣,進而發展到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
三、以學生為中心,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仔細觀察,并充分估計,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打破傳統教學的“整體”教學觀的束縛,注重整體與個體并重,采取分層教學、分類施教。
教師在備課時要因人而異地設計教學環節,做到揚長避短、分類指導。課堂的提問,新舊知識的遷移,新知識的講解等方面,都要針對學生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關注學生全體的同時,側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以使能力較強的學生發展了思維,能力中等的學生產生了興趣,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了方法。
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條件適當改變,請中等或較高水平的學生上臺板演;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多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并及時地充分肯定學生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堅持這樣做,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熱愛數學,自覺地學習數學。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由于大多數職業高中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他們片面地認為數學跟工作和生活聯系不大,因而有部分學生在數學課上睡覺、聊天、看小說等。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如,講《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時,我選用了一個這樣的例子:某城市的電話號碼由8位數字組成,其中從左邊算起的第一位只能是6或8,其余7位可以從前10個自然數0,1,,9中任意取,允許數字重復。試問:該城市最多可裝電話多少門?
在講直線的公理“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時,我告訴學生,這個公理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為實際服務。比如,木工師傅用墨斗拉線,站隊時如何將隊列排列整齊,如何解釋成語“一箭雙雕”等。在講線段的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時,我讓學生們設計自己的上學路線怎樣走才能最近,才能節省自己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就記住了這個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