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族藝術形態

      民族藝術形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族藝術形態

      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第1篇

      少數民族藝術納入藝術教育體系在中國已有一段歷史時期,并取得一定成效,一些民族藝術在這一過程中被經典化。但是也始終存在問題,主要是重視形式而輕視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往往從宣教的目的去對少數民族藝術進行選擇,導致在藝術教育體系中的少數民族藝術主要承載的是宣教和展示的功能,其深層的精神和審美價值被埋沒,一些真正體現其藝術精神和價值的藝術并沒有進入藝術教育體系。應在尊重少數民族藝術本身價值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提煉,將其中有價值的藝術經過選擇和詮釋后納入藝術教育體系。同時,要對一些尚未被經典化的藝術形式提供一些相對穩定的“符號”和“形象”。作為文化載體的“符號”和“形象”具有整合性,“形象記憶”最有利于喚起共同情感[1]。一個成熟的民族文化場域或藝術場域應該具有一些相對穩定的“符號”和“形象”。形象的曖昧不明會導致民族身份的迷惘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穩定的“符號”與“形象”會使民族身份和藝術身份都變得清晰、明確。另外,“符號”和“形象”具有通約性,形象符號的表達往往遵循一些共同的形式美學原則,人們可以在對符號的了解和認知中實現“對話”,實現彼此間的相互理解,相互溝通。(2)在現代語境下,對少數民族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進行詮釋。對一種文化形態而言,它所承載的精神價值是其核心要素。長期以來,少數民族藝術往往更多地承載著展示功能,一直缺乏對少數民族藝術深層價值的準確認知、選擇和詮釋。其實少數民族藝術中所蘊含的人性本真訴求、與自然共生等生態理念具有一種原生的淳樸、深邃的精神價值,這是少數民族藝術的特點和優勢,“中國各少數民族藝術之間盡管在許多方面可能有著千差萬別,但是,在關愛生態,與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環境相適相諧方面,卻是極為相同的。”[2]因此對被選擇的少數民族藝術形態應進行審視、認知、選擇,并從哲學、生態學、藝術學、心理學等多角度進行闡釋,將其中的文化精粹納入教育體系中,積極地參與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對話”。如此,對豐富學生的認知能力、價值體系、精神結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多元價值的融入,有利于促進溝通和交往,能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多元文化視野。在彼此之間的交叉、融合中建立一種平等、尊重和理解的關系,這對構建學生和諧的精神生態、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態乃至對促進整個社會多民族的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編寫民族特色與現代性兼備的藝術教育教材

      教材是教育思想和知識的載體,編寫合適的教材,是實現少數民族藝術教育開發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目前,在中國的藝術教育教材中,包括在民族院校的藝術教育教材中,少數民族藝術的價值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可利用相關教育平臺,組織專家、學者,編寫真正體現出少數民族藝術價值的教材。當然,藝術教育有多種層次,多種類型,教材編寫并非簡單之舉。因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的學校承載著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和傳播的主要功能,可嘗試先編寫適用于民族院校使用的藝術教育教材。無論哪一種層次和類型,教材編寫應遵循這樣一些基本理念:首先是價值選擇。要通過對不同的少數民族藝術形態進行審視、認知、選擇、詮釋,將其中的文化精粹,納入教材體系。使少數民族的藝術真正從文化和精神層面進入藝術教育體系,而不僅僅是為印證文化多樣性而出現的華麗的裝飾。其次,在教材的知識體系上,在重視民族性的同時,也要融入國家性和現代性,傳統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的碰撞,在少數民族原生態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的視域融合中,找到闡釋的角度和價值。對一些既保持民族原生特質,又成功融入現代性、國際元素的典型個案進行重點介紹。再次,要重視知識表達的話語策略。話語策略的實質,是一種對敘述表達方式的選擇。在話語策略上,應該摒棄話語傳遞中的展示、宣教的思維慣性,轉換到以講故事為核心的敘事策略,讓藝術從人物到符號變得真實、感性,讓敘事姿態從主觀變得客觀,將民族藝術鮮活、生動的藝術魅力書寫出來,進而增強民族藝術的愉悅感和認同感。最后要重視體現“對話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藝術教育必將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展,目前藝術教育中一元化的藝術教育對民族學生而言往往缺乏身份認同,民族學生往往感覺自己是一個“陌生化”的“他者”。因此融入豐富、多元的藝術資源,凸顯“對話”的藝術教育教材對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身份認同、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態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少數民族數字化藝術教育資源庫及共享服務平臺

      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族藝術關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民族藝術中的舞蹈、戲劇、雜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許多民族的現代文藝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演變成舞蹈、戲劇。目前許多被挖掘、整理出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頗族的刀術、苗族的獅子上金山等,把競技、舞蹈、娛樂、體育融為一體,既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隨著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現代民族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發展源泉。

      民族藝術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苗族人民喜愛的跳蘆笙,健美的動作,配合內容豐富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邊唱邊舞,邊跳邊吹,說唱、交誼、運動三位一體,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娛樂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時跪、時蹲、時站,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靈巧地跳躍其間,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勢,美不勝收。參加者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體育技巧性同高度藝術性統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

      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從歷史上看,遠在先秦時期,在東北、內蒙地區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的原始狩獵舞蹈。魏晉南北時期,西南僚人的銅鼓舞。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瑤族的盤王舞。民國時期,朝鮮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點。民族舞蹈側重于內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以健身及競技取勝為側重,形成現在這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的狀況,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形成另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

      此外,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需要層次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實踐,都是人類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審美性目的,既為了滿足身體本身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對身體活動的多目標追求將逐漸成為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這種“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共同構成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共同體現各少數民族的特點。我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常常在佳節吉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來寄托美好心愿,表達歡娛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俗、審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節日盛裝。這些民族盛裝被廣泛應用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它們在服裝款式、色彩搭配、紋樣裝飾、飾品造型乃至整體著裝風格上,既涵蓋了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樣式,又薈萃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精華,因而具備了各少數民族服飾最直觀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演變出全方位、多層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動作也無限變幻,難度高超。此時的民族服飾為了配合視覺效果,必須將少數民族盛裝原生的裝飾、佩戴及穿著體系打散、解構其中最具少數民族服飾風采的元素,諸如款型、飾品、圖案紋樣等,作為少數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選擇地用于或重新組構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的設計中,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變得藝術化。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設計的少數民族盛裝,因其涵蓋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式樣,深受群眾的喜愛,因而許多優秀項目經過多次的精選、提煉,世代傳播,魅力無窮。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每個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游戲,而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別有不同的民族體育器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賽與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體育器具在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納西族武術“東巴跳”,是納西族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它集中了納西族有代表性的傳統武功。納西族每當祭風、祭神、消災、除穢、開喪、走薦、求壽等七種道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東巴跳”。典禮時,人們頭戴五色飄帶佛冠或雞冠帽,身披龍鳳小旗,腰系黑紅彩帶,穿著各種彩色法衣或獸皮服飾,手執刀、劍、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鈴、手鼓、大鼓、銅擦、銅鑼、海螺、楞錘、魔樣等民族器具進行演練。如果沒有民族器具作為道具,“東巴跳”就不可能表達出應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民族器具的認識。多數人對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車秋”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過各個級別的少數民族競賽或少數民族項目表演等,人們就會認識到,“磨秋”是“打磨秋”運動的器材。“車秋”是阿昌族的“車秋”運動項目的器材,“車秋”形狀略似紡車,有四根木柱分立兩邊作為支架,中間橫擔著秋輥,左右各用兩根木柱交叉的鑲在秋輥上,類似車的輻條,在頂端左右相連,掛著秋千繩。每架“車秋”可同時坐4人或8人,節日期間,阿昌族青年都身著節日服裝,悠蕩秋千,盡情娛樂。

      參考文獻:

      [1]楊津津,張雁飛.試析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與傳統體育的共同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2,(3).

      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第3篇

      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新需求和群眾文化市場多樣化的新形勢,對風格獨特的朝鮮族文化藝術進行不斷創新,提升民族文化藝術的凝聚力、創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如:組建了120名朝鮮族群眾參加的“牡丹江市朝鮮族民俗表演隊”。把朝鮮族風格獨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漢族傳統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表演形式創新和藝術升華,現已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強烈時代氣息的民俗表演特色節目,深受群眾的歡迎,打造了民族藝術館品牌節目,有力地展示朝鮮族的藝術風采。

      二、民間優秀的文化藝術需要互相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要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才能不斷升華,不斷繁榮、不斷發展。朝鮮民族藝術館發揮民族優勢,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心,大膽開辟了韓國、朝鮮的國際文化交流新路子,廣泛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交流。一是聯合舉辦活動。幾年來和韓國“韓民族語文化振興會”等民間文化團體聯合組織“中韓青少年朝鮮語朗讀競賽”,舉辦“民俗打擊樂比賽”,組織“鏡泊湖民俗節”等10多次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并引進了韓方贈送的60多套民俗打擊樂器,現已普及到全市50多個朝鮮族農村和朝鮮族單位。二是走出去學習。組織10多名藝術骨干組成的牡丹江地區朝鮮族文化考察團,赴朝鮮平壤參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藝術節”,并參觀學習朝鮮部分國立藝術團體,開闊了民族文化視野,學習了民族藝術精華。三是請進來交流。我們邀請韓國“民族美學研究所”的舞蹈專家,舉辦朝鮮族傳統“假面具舞蹈”培訓班和民俗打擊樂表演培訓班。在民族村、朝鮮族中學等共培養了90多名民間舞蹈藝術骨干,并組織三場廣場表演活動。通過國際民間文化的交流活動,既豐富了廣大朝鮮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營養,又激發了民族的感情推動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

      三、地方特有的文化藝術需要有效開發

      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人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人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縱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人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人,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人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人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民族藝術形態范文第5篇

      一、民俗傳統的文化藝術需要積極保護

      民族民俗文化最易于本民族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愛護,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民族藝術館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載體,把那些傳統優秀的、廣為流傳的、健康有益的、群眾愿意參與者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經常性的組織起來,既可以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可以弘揚民族精神,還能有效地保護和繼承民族民俗文化。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非常注重組織開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動如:每年的正月十五,組織400多名市區朝鮮族群眾參加的擲棍比賽。這項朝鮮族傳統民俗活動歷史悠久廣為流傳有大眾化基礎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朝鮮族群眾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很有保護和傳承價值。除了擲棍比賽以外每年不定期組織“全市朝鮮族民俗打擊樂比賽”、“市區朝鮮族民俗藝術節”活動,還有每兩年舉辦“全市朝鮮族中小學文藝匯演”、“全市朝鮮族老年人文藝調演”等。特別是每年堅持舉辦“全市朝鮮族新歌曲、新歌詞創評會”,有效地建立朝鮮族音樂藝術和民族藝術人才隊伍。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需要不斷創新

      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新需求和群眾文化市場多樣化的新形勢,對風格獨特的朝鮮族文化藝術進行不斷創新,提升民族文化藝術的凝聚力、創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如:組建了120名朝鮮族群眾參加的“牡丹江市朝鮮族民俗表演隊”。把朝鮮族風格獨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漢族傳統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表演形式創新和藝術升華,現已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強烈時代氣息的民俗表演特色節目,深受群眾的歡迎,打造了民族藝術館品牌節目,有力地展示朝鮮族的藝術風采。

      三、民間優秀的文化藝術需要互相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要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才能不斷升華,不斷繁榮、不斷發展。朝鮮民族藝術館發揮民族優勢,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心,大膽開辟了韓國、朝鮮的國際文化交流新路子,廣泛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交流。一是聯合舉辦活動。幾年來和韓國“韓民族語文化振興會”等民間文化團體聯合組織“中韓青少年朝鮮語朗讀競賽”,舉辦“民俗打擊樂比賽”,組織“鏡泊湖民俗節”等10多次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并引進了韓方贈送的60多套民俗打擊樂器,現已普及到全市50多個朝鮮族農村和朝鮮族單位。二是走出去學習。組織10多名藝術骨干組成的牡丹江地區朝鮮族文化考察團,赴朝鮮平壤參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藝術節”,并參觀學習朝鮮部分國立藝術團體,開闊了民族文化視野,學習了民族藝術精華。三是請進來交流。我們邀請韓國“民族美學研究所”的舞蹈專家,舉辦朝鮮族傳統“假面具舞蹈”培訓班和民俗打擊樂表演培訓班。在民族村、朝鮮族中學等共培養了90多名民間舞蹈藝術骨干,并組織三場廣場表演活動。通過國際民間文化的交流活動,既豐富了廣大朝鮮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營養,又激發了民族的感情推動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的黄色网|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色成人四虎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佐佐木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