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線上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些年,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各學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都在不斷更新,初中地理教學也不例外。加強初中地理教學可以為高中地理教育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強化地理知識有利于學生正確認知世界,運用學到的地理常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初中地理不是最主要的科目,中考前只作為結業考試科目,因此,很多初中學校對于地理教學不夠重視,一些地理教師是由非專業教師兼任,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地理教學地位不高,地理教師在教學時積極性較差,加之部分教師專業素質不高,地理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影響了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傳統的教學方式陳舊落后
以往地理教學采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于非常被動的地位,教師像填鴨似的給學生灌輸地理知識,死板僵化的按照教材的固定教學套路指導教學,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對地理學習失去興趣,個別學生甚至厭煩上地理課,導致地理教學開展難度很大。其次,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現在我國已步入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應運而生,但是部分地理教師不會采用先進教學技術指導教學,使得一些教具和設備失去設置的意義,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對教學效果沒有絲毫改善。
3.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滯后
初中教學一般采取的評價方式就是測驗和考試,一般就是一月一次的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試,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對學習自然會喪失興趣。傳統的地理教學評價方式太過單一和落后,而且考試只重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實踐活動根本沒有被納入到考核范圍,光憑成績難以判斷學生學習情況,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也不公平。
二、創新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是必然的,創新地理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同時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也利于學生提高地理意識,深化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天文、物理、自然、文化等領域,內容廣泛,掌握地理知識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了解宇宙中的各種關系,對大自然和這個世界有深刻的認知,可見,完善地理教學的意義很重要。
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是為高中地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礎的過程,也是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改革舉措的有效途徑。地理這一學科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還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通過地理學習學生們會了解到我國的地理優勢和重要資源分布,進而激發學生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地理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是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學科,創新地理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三、改進地理教學的幾點有效措施
1.立足地理本學科教學,打好基礎
地理教師要加強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構建規范的地理知識體系,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教學理念了。首先,教師要立足于教材,但不等同于重復教材和機械化使用教材,而要根據學生特點對教材知識進行適當的整合和調整,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加之輔助資料的使用,層層深入的講解地理知識。其次,基礎教學要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講授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手段,將地理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2.創設合理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本身是一門涉獵很廣泛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設定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地理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各地地形特點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課前做好準備,在網上下載一些各地旅游區或山區的風景圖片,既能展現祖國大好河山,又能充分展現南北方不同的地形特點,北方平原廣闊平坦,南方丘陵地帶崎嶇蜿蜒,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興趣的學習方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景觀中,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在創設情境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有助于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初中生處于好奇的年級,對新生事物很感興趣,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例如教師采用多媒體設備,包括投影儀掃描儀等設備,課前制作精美的地理課件,在上課時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導學階段提出關于這節課要學習內容的問題,使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這種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鍛煉了其人際交往能力,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共同提高。
4.充分運用地理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視野
地理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地理模型大賽,定期參觀地理博物館,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實現地理教學內容的拓展和豐富,家長要做好配合工作,為學生購買一些地理資料,讓學生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和不同的民族文化,進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為良好的課堂教育做好輔助工作。教師還可以建立網絡平臺,定期地理知識,布置地理學習任務,在線上為學生答疑解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地理教學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其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創新地理教學模式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興趣 教學手段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如果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就會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可見,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很重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初中地理課堂優化教學的途徑。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挖掘教材的內在吸引力,穩定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喚醒和鼓舞。同樣,課堂上最為重要的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師通過自己的巧妙設計、引導和組織,激發學生理性思考、喚醒他們主動求知的神經,從而鼓舞他們學習的士氣,產生“意猶未盡”之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以身邊文化作為線索,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會收到很好的教學實效。如在講解《旅游活動》一章時,我讓學生集(宿舍)集體智慧設計濰坊一(幾)日游方案,學生有很好的創意,當他們在生活中切身體會到地理的妙處時,必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地理思維的延展。
(二)密切聯系各種實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境問題是當前不可忽視的問題,對此學生很有體會,聯系這方面的實際講解會有很好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環保“行動”起來?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當然有很多措施,如國家立法、新聞監督、媒體宣傳、經濟處罰、技術保障等,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單憑上幾節課是沒有說服力的,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讓學生走出課堂,置身社會,親身感受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種種慘狀,這種感受要比教師的枯燥說教強上千百倍。另外,還應該行動起來,組織各種環保自愿者,切實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潛移默化間,學生的“動手”習慣就養成了。
二、改進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恰當設置疑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思維活躍起來,從而主動學習知識,中學生正處于充滿熱情、富有朝氣、易動感情的時期。因此,教師在課堂設置疑問時,要珍惜這種感情,運用恰當的做法,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恰當設置疑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思維活躍起來,從而主動積極地去理解和應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投入自己的感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終使其以“樂學”“愿學”的心態去理解、掌握知識。精心設問、引發興趣,促使學生想象、發展思維。結合具體知識內容,根據思維發展規律,通過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分類和比較,以及形象化、具體化、系統化等方式,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問題。讓學生處于“發現者、研究者”的位置,隨著地理現象的展開,不斷發現、思考,獲得理性認識。并列與影響,以及原理與事實,要領與應用,成因與要素,運動與規律,分布與聯系,變化與特征,系統與結構,圖像與判讀等都是可以設計問題的思路。問題可以以掌握的知識為基礎,但又不重復已見過的題目,使學生覺得有可探究的地方。這樣他們就會有興趣,并認真思考。現舉例說明:如考查學生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與其問“東西半球怎樣劃分”,不如改問“175°E附近的惠靈頓是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因為前者只要求機械記憶,后者卻要求學生思考:175°E雖屬東經,但位于160°E以東,按習慣劃分已屬西半球。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東西半球的劃分,又懂得經線、經度的具體運用。再如,在復習地球運動的意義時,可設問:“同一緯線上有哪些地理現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現象?”這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從多角度考慮問題。
總之,在教學手段的改革上,鑒于地理環境本身存在著廣闊性和復雜性,學生僅靠教師講授和展示靜態畫面,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因此正如新課標中所提倡的一樣,教師應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手段。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利用網絡中地理信息資源、多媒體技術來優化地理教學。
三、做好課堂的教學設計
為了滿足高效課堂我們應該做好課堂設計。如何作好課堂設計呢?
首先,我們要改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并理解知識,最后達到活用知識。所以上課期間把主體交給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體。其次,做好課前準備。在上課之前不但要備好課而且要給學生布置好應有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節約課上時間真正做到高效。還有就是課上如何學習的問題了。具體應做到:一是設計好學案的問題。設計的問題要具備代表性,題目不宜過多。二是分好組討論。平均分組,不要讓組與組之間成績或理解水平差距太大。提問時要多照顧成績一般和不愛思考的學生。三是對學生的回答作好評價和補充。評價學生的回答時以表揚促進為主,補充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補充。
經過學生討論后的答案應該還是比較準確的,我們應該相信學生。
參考文獻:
[1] 李作東.初中地理教學中新導入方法初探.
一、注重“情境創設”
地理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理新教材的編寫目的是按照人才綜合素質特征的要求,力求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在靈活多樣的教材展現中確立合理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養,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教材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注重“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切入,注重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努力建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又便于動手能力訓練,重視發展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材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啟發性、探究性、可參與性很強,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問題意識。三分鐘預備鈴聲敲響,教師就要面帶微笑,激情洋溢的步入教室,結合教材,根據需要創設情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歌曲引入式、啟迪啟發式、復習導入式、地理謎語式、激發興趣式、地里趣聞式、巧設懸念式、傳說故事式、地理詩歌式、時事導入式等等。如:用“長江之歌”導入“長江”的學習;一首“青藏高原”導入青藏地區的學習;用“赤壁之戰”的故事,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來引入“天氣與氣候的學習”等等來激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合作探究,展示評價
初中地理是文字學科,基礎部分學生基本上能自學,重點和難點有待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第一步:教師提出本堂課要解決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找出答案。第二步:學生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通過活動,集小組的智慧討論得出正確答案。教師巡視引導,看看存在哪些問題。第三步:小組交流評價,展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正確答案進行肯定,對錯誤答案予以否定,還要對小組成員的合作態度,學生個體的學習態度、情緒進行逐一評價。根據展示情況評選出兩至四個優秀小組,給予積分獎勵,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教師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激勵性評價能使學生看到自己小小的進步和成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從而產生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探究和嘗試,就應該得到表揚和肯定,評價方式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通過展示評價,起到反饋、激勵、調控和向導的作用。讓學生留下深刻記憶,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第四步:教師對展示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給以糾正并精講點撥,注意從知識、思路、規范、規律、方法等方面總結規納,拓展延伸,直到學生掌握為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趣味無窮,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加強“情感”教育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這門學科呢?怎么能學好地理呢?因此,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怡愈的課堂氛圍,用自身的親和力,語言的幽默感讓課堂教學充滿歡聲笑語,充分挖掘教材,把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融為一體,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結合地理教育的特點,我們教師要把生活、地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從而使課堂充滿盎然生氣。初中生已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許多地理現象或問題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地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與社會、服務與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課后應讓學生開展廣泛的學習討論、社會調查、野外考察活動等,讓他們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自行解決一些問題。他們才能更好地投身與地理知識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有了他們的切身體驗才能讓地理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四、重視地圖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教會學生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圖教學也是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對地理知識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在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圖表等都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圖文結合,加強地理知識的直觀性,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五、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緊扣課程標準
初中地理練習題要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充分體現課程標準中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注重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查,要在準確解讀“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所要求的廣度與深度的基礎上,把握地理主干知識和重點內容,精心設計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地理練習題。
例:讀“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經過
山,
河,此線是我國一月
度等溫線大致通過的地方。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大致通過我國
毫米等降水量線。
以上練習題的設計,緊扣課程標準提出“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不僅考查學生對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及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查了學生讀圖能力,強化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二、聯系生活實際
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內練習題時選材切入點貼近學生的生活,重視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生活中的地理科學知識,充分突出地理知識的“有用性”。
例:考入某初中學校的小玲同學給外省的姥姥寫一封信,描述自己的學校:“……學校大門朝南,一進校門穿過一段鋪有大理石的通道,這就是我們的教學大樓;大樓的后面是宿舍、食堂等生活區;東側是有400米跑道的運動場……喔!對了,校門的西側還有廁所,……我愛我的新學校”。姥姥回信讓小玲給她畫一幅學校的平面圖。
請你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按照地圖的基本要素,幫助小玲畫一幅學校平面圖(只畫橫線上的內容),比例尺為1 ∶ 10 000。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是初中地理重要的基礎知識。本例從學校位置入題,巧妙地從生活的角度切入,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使練習題充滿生活氣息,教會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要素,避免了讓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并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從而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
三、引入時事熱點
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素養和人文素養,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因此,地理練習題設計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重大自然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將地理基礎主干知識進行遷移和重組,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講板塊時設計印度尼西亞發生海嘯練習題,把重大時政事件和地理知識的考查有機融合,考查學生整合和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理念。
四、融合其他學科
1.合理運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地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地圖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對于突破地理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合理運用地圖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是圖文結合,地圖作為文字的載體,它能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比起枯燥的文字,初中學生大多數對地圖更具好奇心,如果教師能從一開始就引導學生喜歡上地圖,讓學生對地圖產生興趣,就必然能夠調動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而這種興趣對于整個地理課堂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合理運用地圖教學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科學合理地使用地圖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因為教師在授課時通過地圖的標示能夠將各種復雜的地理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鮮明深刻的印象,再通過反復地讀圖、說圖和繪圖,讓學生不斷獲得對地圖感知的同時,有效地增強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比起讓學生死記硬背,運用地圖記憶更加科學。
再次,合理運用地圖教學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使用地圖可以逐漸地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各種地圖形象,他們的空間感就會越來越強。這種空間感一旦建立,學生們就更加容易接受掌握新的地理知識,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想象和思維能力。通過對地圖的觀察與分析可以把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聯系和規律。比如在講授城市和居民點的分布時,若與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交通線路圖等相結合,就會使學生發現一些規律,城市是在地勢較平坦、資源較豐富、交通較發達等自然和社會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最后,合理運用地圖教學能夠發揮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而寓德育于地圖當中是地理教學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地圖上學生可以看到祖國遼闊的疆域、壯麗的山河、豐富的物產資源等,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熱情。在介紹名勝古跡時播放漫畫“××到此一游”等,可以號召學生愛護公物、講文明。
2.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當下,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普遍提倡使用多媒體技術,但是傳統的板圖板畫在輔助地理教學上,仍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地理板圖板畫就是教師在黑板上用簡圖這種形式表現地理事物的要點,圖面清晰醒目、內容簡單明了的一種教學圖像。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年輕教師由于怕苦怕累,缺乏這種過硬的基本功。但是事實證明,板圖板畫在地理教學中是非常實用的,其特殊的表現形式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很快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并且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好動的年齡,教師自繪簡圖會讓他們產生敬佩,再讓他們跟著老師一起動筆繪圖,興趣就會更濃,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所以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首先要形成這種自繪板圖板畫的能力,并且把它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去。
2.1 化繁為簡,突出重點
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可以將教材中復雜的地圖重新設計成自己需要的簡圖,化繁為簡。試圖利用簡圖簡明扼要地講清圖中重要的信息,從而使蘊藏在其中的規律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培養學生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
比如在講述我國的鐵路干線時,我可以在黑板上用藍色和紅色粉筆分別畫出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鐵路干線,然后讓學生在地圖冊中找出這些鐵路干線的名稱,并歸納出我國五縱三橫的鐵路分布特點。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簡圖并結合地圖冊回答下列問題: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交會處形成哪些重要的鐵路樞紐?有哪些鐵路干線相交匯?通過簡圖將我國復雜的鐵路干線“五縱三橫六樞紐”的重要特點清晰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起來也比較輕松。
2.2 化文為圖,以圖釋文
在地理學習中,對于教材中用文字闡述的一些地理原理、成因或規律知識,不僅枯燥空洞,而且學生看書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往往最難掌握。而利用板圖板畫將教材中冗長的文字化為簡明易懂的簡圖,以圖釋文,這樣更加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學習起來才能輕松,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農業部門空間分布規律教學中,我們可以首先從東北至西南畫出400mm的等降水量線,在東側標注種植業,西側標注畜牧業。對于種植業內部的差異,為了加強對比,可以在400mm等降水量線中間畫一條接近直線的800mm等降水量線,再在這條線上標注秦嶺與淮河,讓學生產生對比記憶,然后在北側標注北方,南側標注南方。這樣不僅簡潔明了地表現出地理事物的不同,同時還能對比出內部事物的差異。
2.3 化靜態為動態,邊講邊畫
無論是教材中的插圖、地圖冊,還是教具中的掛圖,這些地圖都是靜態的,很難表達出某些地理知識的相互關系、形成過程及演變。而教師在教學中邊講邊畫,這樣可將地圖變靜態為動態,并且讓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隨著教師的語言和畫筆自然轉移,達到視聽結合,手腦并用,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記憶,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述長江流域概況時,老師可在黑板上繪制長江干流簡圖,從長江的源頭繪起,一直畫到入海口處。首先畫出干流,讓學生們自己觀察發現干流像一個不規則的英文字母組合V+W,然后邊講邊畫。首先講述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把宜昌和湖口兩個分界點城市用紅色粉筆標注在干流上,并且讓學生對照手中的地圖冊,觀察長江的上、中、下游分別流經哪些省份。接著講述長江上、中、下游各段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水文特征,并將要點標注在適當的位置上。然后用藍色粉筆從西向東畫出各段的主要支流,最后用黃色粉筆在圖上標出三峽等主要的水利樞紐工程。
通過邊講邊畫,將一幅流淌的長江水系簡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富有動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在這種視覺、聽覺和感覺的有效結合下,再讓學生拿出填充圖冊,將剛剛講述的要點進行填圖,做到講練結合,從而讓學生保持長久的感知、理解和記憶能力。
新課標要求課堂借助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獨立發展。而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地圖正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樣的目標。地圖是一種工具,而工具重在利用。希望借助地圖教學培養學生運用地圖查找地理信息、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逐步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綜合素質,并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吳雪玲.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革新,2012,08.
[2]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04.
[3]陸海芳.提高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科學大眾,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