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明確目標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沒有明確的目標,猶如“盲人騎瞎馬”,到處亂撞,其結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在教學每一單元前,我們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單元教學的內容,確立教學目標。確立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記游散文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閱讀方面:了解課文所寫景物的不同特點;體會文章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寫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傳情的特點;學習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比喻、擬人、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狀物寫景的方法。
2、 寫作方面:學習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蹤順序狀寫較多的景物,學會寫較復雜的游記。
3、 聽說方面:能口頭向全班同學介紹一個地方、一處風景,突出特點,明確方位,仿到口齒清楚,表達明白。
對以上教學的總目標不僅教師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因此在開始教學之前,我首先將這一目標告訴學生,使學生心中有數,在學習過程中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二、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單元理論知識
現行高中語文教材都是按文體劃分單元來編排的,每一單元都由教學要點、課文和單元知識與訓練組成。單元知識與課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單元知識有統馭課文、幫助學生正確閱讀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應指導學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歸納知識要點,再運用單元理論知識去分析理解單元課文。如,教學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四篇古典小說時,因學生對古代小說的特點還較生疏,所以在教學肘,除了幫學生溫習小說的三要素外,還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進而歸納出有關我國古代小說的知識要點:
小說起源于勞動,古代神話傳說可以說就是小說的淵源。
古代小說的發展階段:先秦兩漢的萌芽狀態――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唐傳奇――宋“話本”――明“擬話明清章回體小說。
3、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A、注意人物言行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形象。B、情節曲折,故事完整。C、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D、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這樣,通過學習知識短文,梳理知識要點,學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有關知識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這就為下一步古典小說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三、教讀示范
教讀示范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單元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范,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鉆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讀示范必須做到三點:(1)要突出重點,體現單元教學目標。(2)要落實知識,用課文印證單元理論知識,揭示知識的規律性。(3)要側重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具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讀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兩篇講讀課文《景泰藍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研究以下問題:①兩文抓住了景泰藍和荔枝果實哪些特征來說明的。②理清兩文的說明順序。③分析兩文綜合運用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④分析兩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色以及科學小品兼用文藝筆調的寫作方法。結合課文實例,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落實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教給學生讀寫說明文的方法和規律,學生就會自學說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讀深化葉圣陶指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
自讀是學生由老師講解到個人自學的過渡階段。所謂白讀深化,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在教讀課文中示范講解的方法去自學單元自讀課文。通過自讀實踐,使單元知識得以進一步的鞏固深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這一步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作點撥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自讀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誘導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課文。
例如,教學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兩篇白讀課文《為了的囑托……》和《火刑》,根據單元理論知識和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①兩文表現了吳吉昌和布魯諾兩位科學家怎樣的精神和品質?②兩文各采用了什么樣的線索來組織材料?③ 兩文各按什么樣的順序記敘的?④兩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以上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采用討論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鞏固深化單元知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五、習作訓練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寫作教學 方法創新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受到的教育既是對初中學習的升華,也是進入大學乃至更深層次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中的寫作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與高中學生的思想掛鉤,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供有力的幫助。以議論文教學為例,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引導學生更多的觀察生活
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物,是寫作的本源和堅實的基礎。部分高中生在進行寫作下筆時腦袋空無一物,不知道改寫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寫;還有的學生寫作脫離實際,不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湊字數只能胡編亂造。發生以上情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注意觀察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生活積累的少,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例如對議論文的寫作,有的學生能夠列舉出相當多的現實論據,引經據典不在話下,而有的學生卻只能望著試卷,腦袋里空無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義什么樣的論點,采取什么樣的論據。巧婦尚且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多的去觀察這個世界,細心留意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課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發性的思考。橫看成嶺側成峰,只要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才能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
二、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
熟讀唐詩三千首,不會寫來也會抄。這句話正是說明了閱讀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雖然課業繁忙,業余時間較少,但語文教師仍然在課堂上應該為學生準備一定的閱讀素材,在課余時間也應該向學生推薦有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的課外讀物。現代高中生接受課外讀物的方式有很多,電腦、手機等等,但是對于閱讀物的選擇卻處于比較茫然的狀態,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推薦學生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例如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加入給我三天光明》、《飄》等等,這些書籍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雖然閱讀時間耗費不多,但對學生的思想影響確是巨大的。此外,這些書籍還有助于學生學會語言的運用,這對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能夠助長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氣勢積累和思想積累。
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當前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多元方式的發展,允許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自己的興趣。高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寫作,增加寫作的興趣、例如可以給學生播放當代青年作家韓寒的訪談,讓學生理解寫作對一個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將那些優美的作文在多媒體上制作情景播放出來,向學生講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寫。以此為論點或者論據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這一以電影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在敘述完馬謖失街亭這一論據后對論據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開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寫作練筆
對于高中生來說,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經產生了一些沉淀,對生活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練筆的機會不多,因此對語言的運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應手。對此,教師應該增加學生練筆的機會,要求學生始終保持對寫作的練習,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將自身生活中和閱讀中的積累發揮出來。此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分析議論文的寫作方式,教導他們議論文寫作的要點。例如議論文寫作,首先要開篇破題,教師應該學生何為開篇破題、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作用、如何進行議論文的開篇破題這一戰略。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寫作方式中開篇破題與排比開頭、比喻開頭等方式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以此為根據向學生布置議論文的開頭寫作,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結語
總體來說,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的創新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樹立一個寫作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寫作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進而為學生準備更多的寫作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最終讓學生在高中作文考試中寫出優秀作文,獲得優良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吳春華.淺談如何創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J].商情,2012,(40):79.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
引言:學生的語文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語文教學方法有效性的主要標準。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領域還存在的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們要正確的、客觀的面對這些問題,并且積極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科學的、合理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切斷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片面強調智力因素,忽視對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能力、思想情感以及綜合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忽略了初中生活躍靈動的思想及創造性思維方式。另外,初中語文教育改革雖然勢在必行,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一些中學在進行語文教育改革時往往比較盲目,沒有明確的教育改革目標,改革的成果也不明顯。因此,要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狀況的發生,就要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進一步推動改革教育的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沒有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目標,教學效率比較低。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語文老師在課堂教育中往往過于追求營造課堂氣氛,在語文課堂上對一些話題的鋪墊和延伸過于繁多,因而出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亂現象,從而忽視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
2、語文教學改革準備缺乏針對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期備課缺乏針對性。前期的備課形式不夠科學,一般是以語文老師的教學用書為參考依據寫出教案,甚至是照抄現成的教學方案,沒有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備課,因此教學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
3、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不完善
受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的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沒辦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課堂教學缺乏實效性。在教學中沒有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教學策略,導致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偏離。
4、沒有堅持“以生為本”原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固然重要,但是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載體。許多語文老師對“以生為本”的認識不夠到位,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是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太少,沒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對知識的接受學習程度來推進課程,以至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也比較低。
5、師資力量薄弱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地域及經濟的限制因素,我國一些農村貧困地區初中師資力量明顯不足,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專業素質相對較低,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初中語文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改革的發展,難以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嚴重的影響了中學生語文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從而語文成績也不理想。
三、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的策略
1、樹立全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明確教學方法的改革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主題預先明確的、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實現的、利用現有的技術方法可以測量的教學結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是老師的教學改革目標不夠明確,就勢必會導致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低下,因此,科學的、合理的教學改革目標是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2、突破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已經難以滿足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不斷的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例如參與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混合學習模式等,探索出不同的合理的教學手段,為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一些美麗的情景,還可以通過恰到好處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益處。創設唯美情景是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的新模式之一。
3、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的規律,合理的利用語文教學資源進行科學的教學方式的創新設計,是新課程背景下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初中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同時也要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有助于提高初中語文整體的有效性。
4、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
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主導地位,老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也是語文教學方法創新具有可行性可實效性的重要保證。因此老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豐富和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經驗的積累,吸取別人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能夠從容的應對課堂教學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
5、重視語文教材的創新,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
教材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是語文教學的理論依據,要重視語文教材的創新,建設一套高質量的語文教材,不僅要有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理論高度,也要適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個性特征,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邏輯性,使初中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有據可依,從而進一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方式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復雜性的過程,要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的有效性要考慮到方方面面。不僅要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目標,還要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語文教學策略,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并且堅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的利用語文教學教材,以及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全面的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的規范性、可行性和實效性,最終達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振輝.初中語文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探究[J]華章
[2]嚴泉.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與創新[J].教育界
關鍵詞:語文;詞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318-01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抓好詞語教學,是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下面,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六種提高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方法。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 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 .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 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 :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 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 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 詞所表達的感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 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 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 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 ;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 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 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 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 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 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 :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 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 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趙州 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 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 等詞語的意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元素
進行審美教育,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元素。高中現行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多是名篇佳作,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體系。它以豐富的內涵反映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觀念,其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無所不包。不同的文體給學生不同的審美感受。詩歌優美的節奏和語言,含蓄的意象;散文的情感美和意蘊美等可以讓學生從中領會文學作品給人的美的感受。如《荷塘月色》那種月下荷塘美景中的淡淡憂愁,《故都的秋》對故都秋的深深眷戀,《囚綠記》中對頑強生命力的贊美和抒發的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
散文的教學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散文特征,體會其語言特色,領會蘊藏在其中的作者的豐富的情感。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為例,我們要抓住文中描繪的五幅秋景圖,即小院靜觀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果奇景圖。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角度,讓我們對北國的秋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其中蘊涵著作者對故都秋無限的眷戀與喜愛之情。語文教師可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美點,讓學生體驗美,從而實現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完美結合。
二、優化教學手段,把學生領入美的殿堂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選取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時間的跨度和文化的差異,都給學生理解作品增加了難度。教師應采取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聯想和想象,更好地進行審美教育。
于漪老師認為,應該把語文教學同審美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把語文課堂內容同實施手段的審美形式結合起來。同時注意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美學規律,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態,利用多渠道的美感誘發,處理好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得語文課堂生動活潑。
此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比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以采用播放錄音的形式,讓學生在把握詩歌節奏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情感。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可以用圖片來展示文中所描繪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在感知文字的基礎上,通過畫面進入一種美的境界,更好地領會作者蘊涵其中的豐富情感和美學意蘊。
三、拓展審美教育的空間,全面滲透美的理念
語文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過程,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但是僅僅依靠課本所提供的有限的教育資源,很難把學生帶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語文的天地。語文老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拓展語文審美教育的空間。
首先,要立足于課外閱讀這一領域。《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長自己的見識,吸收更多的信息,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教材所選的文章多是經典之作,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課本提供的有限資源,去收集相關的資料。注意課內外的銜接與互補,特別是那些經典名著,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在學習這些散文時可以給學生介紹同時代的其他散文作家的名篇佳作。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級學生的實際,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介給學生。在平時開展閱讀交流會,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閱讀信息。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同時,再開展一些活動,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如讀書報告會,詩歌朗誦會等,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樣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積累更多的美育知識,獲得審美感受,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其次,加強對學生的寫作訓練。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寫作訓練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通過寫作訓練把自己日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平時,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寫日記、寫周記、寫作文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學習效果,使得審美教育由課堂逐漸深入到他們的生活。在寫作中,讓學生去不斷地發現社會、發現自然、發現自我,在發現中發展自己的個性、提升生命的境界,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感悟生活點滴,辨別社會人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