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妊娠高血壓的分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222-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病并發子癇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病。本文就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不同分娩方式進行比較,探討不同分娩方式降低子癇發生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02年8月至2011年8月間我院婦產科共收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230例,陰道分娩55例(A組),剖宮產175例(B組)。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周在30-40周左右。
1.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類:(1)妊娠期高血壓;(2)子癇前期;(3)子癇;(4)慢性高血壓病并發子癇前期;(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病。
1.3終止妊娠的指征:(1)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經積極治療2448小時仍無明顯好轉者;(2)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孕周已超過34周;(3)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孕齡不足34周,但胎盤功能減退,胎兒已成熟;(4)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孕齡不足34周,胎盤功能減退,胎兒尚未成熟者,可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后終止妊娠;(5)子癇控制后2小時可考慮終止妊娠。
1.4產后處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應密切監測生命征,防止產后出血及產后子癇的發生。
1.5統計學處理:陽性率差異分析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的一般情況:兩種分娩方式從患者年齡、孕周、妊娠次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不同分娩方式的結果比較:兩種分娩方式患者按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病并發子癇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病例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3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子癇前期-子癇的發病起源于胎盤病理生理改變,進一步導致全身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后者引起子癇前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初產婦、孕婦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40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抗磷脂綜合征、糖尿病、血管緊張素基因T235陽性、營養不良及低社會經濟狀況均與子癇前期-子癇發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全身小動脈痙攣是子癇前期-子癇的基本病變。終止妊娠是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有效措施。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終止妊娠的方式分為:(1)引產。適用于病情控制后,宮頸條件成熟者。產程中應加強母兒安危狀況和血壓監測,一旦出現頭昏、眼花、惡心、嘔吐等癥狀,病情加重,立即以剖宮產結束分娩;(2)剖宮產。適用于有產科指征者,宮頸條件不成熟,不能在短時間內經陰道分娩,引產失敗,胎盤功能減退,或已有胎兒窘迫征象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分娩方式以保證孕產婦和圍產兒生命安全為前提,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決定。產后子癇多發生于產后24小時內,最晚可在產后10天發生,故產后應積極處理,防止產后子癇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威脅孕產婦生命安全的產科并發癥,是導致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及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的發病率為9.4%。做好預防工作,對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三級婦幼保健網,開展圍妊娠期保健工作;加強健康教育,使孕婦掌握孕期衛生的基礎知識,自覺進行產前檢查;指導孕婦合理飲食與休息。從上述三方面入手,可有效減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的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66
妊娠期所患有的高血壓病統稱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983年全國妊高征協作組將妊娠20周以后出現的血壓升高、蛋白尿、全身水腫等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簡稱妊高征。目前,妊高征仍然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危害母兒生命。因此,及時診斷、預防和治療,根據病情輕重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對減少母兒危害顯得尤為重要。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孕婦15 00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1200例,年齡17~41歲,平均29歲,孕周26~41周。輕度妊娠期高血壓800例,輕度先兆子癇320例,中、重度妊高征(PIH)40例,合并有肝內膽汁瘀積癥40例。診斷標準及分類采用第2版“中華婦產科學”國際分類法。
實驗室檢查:紅細胞壓積(HCT)>0.35 800例,血小板計數(PLH)<100<109/L 150例,血紅蛋白(HB)90~110g/L 800例,60~90g/L 160例,尿比重>1.020者10例。
處理方法:400例孕婦直接收住院治療,800例孕婦門診定期檢查,嚴密觀察。
結 果
400例中、重度妊高征孕婦剖宮產280例,人工助產120例。剖宮產原因:要求手術160例,胎兒室內窘迫80例,活躍期停滯6例,相對頭盆不稱8例,重度妊高征10例,合并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癥16例。術中出血>500ml 20例,>1000ml 8例,術中發生子癇6例,新生兒窒息4例,無重度窒息兒。800例門診孕婦接受預防性治療的780例,拒絕治療的20例。
討 論
預防性治療:對780例門診接受治療的孕婦,小劑量阿司匹林50mg/日自診斷為妊娠期高血壓之日起口服至足月,同時口服鈣劑1~2g/日,維生素E100~200mg/日,有效地預防妊娠高征的進一步惡化,確保母子平安。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妊高征的機制為促進前列環素(PGI2)合成,使血管擴張,使血流增加,并對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素(TXA2)及纖維蛋白的合成,抑制抗凝血酶-Ⅲ(ATⅢ)的消耗。對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均無不良影響,是簡易、安全、有效的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方法。
輕度妊高征一般在門診治療,中、重度妊高征則應住院治療。休息對妊高征患者極為重要,左側臥位休息更為重要,其原因為糾正子宮的右旋狀態,解除子宮對腹主動脈、髂動脈及右腎血管的壓迫,有利于改善胎盤的血液循環,預防胎兒宮內窘迫,使下腔靜脈受壓減輕,回心血量增加,從而使腎血流增多,尿量增加;腦血流改善后,腦水腫逐漸消退,預防抽搐發生。
加強基層婦幼保健組織,普通進行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妊娠早期需測量血壓1次,以了解孕婦的基礎血壓,以后定期檢查,尤其是孕36周開始,每周測血壓、體重、化驗有無蛋白尿、并詢問有無頭暈等癥狀,定期產前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降低子癇的發生率。
加強對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測,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發生于初產婦,特別是年齡>35歲或<20歲的初孕婦,雙胎妊娠,體態矮胖,精神較易緊張及工作強度大或貧血等因素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有下列情況者:①平均動脈在(MAP),孕中期(20~24周)MAP≥85mmHg或≥90mmHg為篩選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分界線,試驗敏感性為0~92%,特異性為53.0%~97.0%;②翻身試驗,在妊娠28~32周的初孕婦,左側臥位時測血壓,至舒張壓穩定后,翻身仰臥5分鐘再測,若舒張壓上升≥20mmHg為陽性,妊娠24~27周陽性預測率達93.0%,陰性預測率83.3%;③體重指數測定,孕中期的體重指數<0.24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可高達20.8%,而<0~24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僅為4.4%。
注重加強孕婦的適當營養與休息,在孕期中適當加強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維生素及葉酸的攝入,對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指導孕婦從飲食方減少脂肪和鹽的攝入,并加強鈣、鐵、鋅及其他元素食品的攝入,均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管和神經細胞肉敏感性的作用。從妊娠20~24周開始,每天補充鈣劑2g,維生素E100~200mg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血壓;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損;空腹血糖
[中圖分類號] R71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2(c)-186-02
眾所周知,糖代謝改變是孕期重要的生理變化之一,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合并妊娠者或妊娠前為隱性糖尿病,妊娠后發展為糖尿病,屬高危妊娠,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自胰島素應用于臨床,糖尿病孕產婦及其圍生兒死亡率均顯著下降,孕產婦糖尿病的臨床過程較復雜,至今母嬰死亡率仍較高,必須引起重視。而糖耐量降低對妊娠期高血壓的影響報道較少,且存在爭議。本文通過將在本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孕婦中隨機抽取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48例患者根據年齡分成3組,同時選擇正常孕婦16例作為對照,分析其糖耐量結果,探討糖耐量異常對妊娠期高血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07年7月~2010年2月在本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單胎孕婦,年齡19~38歲,平均(24.2±3.0)歲。最后選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48例作病例組,將其隨機分為3組,19~25歲為A組,25~30歲為B組,30~38歲為C組。同時隨機抽取與病例組匹配的正常孕婦16例作為對照組。4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對所有健康孕婦于24~28周行口服50 g葡萄糖篩查,將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溫水中,孕婦于晨間空腹5 min內飲完,從開始服糖水時計時間,1 h抽肘靜脈血測血糖,若血糖>17.8 mmol/L為糖篩查陽性;則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孕婦于晚餐后禁食。次日晨做試驗。抽空腹血后,將75 g葡萄糖溶于200 ml溫水中,于5 min內飲完,服糖1、2、3 h分別抽肘靜脈血測血糖。
1.3 統計學處理
本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病例組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2 hPG水平逐漸升高,其中B組與A組、C組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很常見的,又因常合并產科出血、感染抽搐等,是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按國際有關分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先兆子癇、子癇、原發高血壓并妊娠及因腎病、腎上腺疾病等繼發高血壓并妊娠等[1]。平均發病率為9.2%,其中的輕度、中度、先兆子癇、子癇發病率分別為4.7%、2.6%、1.7%、0.2%,病因至今不明[2]。
糖耐量說就是人體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如果糖耐量試驗服糖后2 h血糖介于7.8~11.1 mmol/L,表明機體糖耐量能力減低,也就是說身體對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 糖耐量減低無明顯不適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輕心[3]。資料顯示,糖耐量異常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為10%~30%。糖耐量異常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妊娠期胎盤分泌抗血糖的各類激素,如孕酮、胎盤泌乳素、催乳素及雌激素等,導致周圍組織對血糖反應敏感性下降[4]。同時妊娠期腎糖原異生作用增加,肌肉和脂肪攝入葡萄糖降低以及肝臟分解糖原與糖異生作用受到抑制,血糖水平升高,促進腎臟鈉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5]。遺傳因素也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包括引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的基因,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則發生糖耐量受損[6]。
本文對妊娠高血壓疾病孕婦空腹血糖(FPG)正常者48例在晚期妊娠時的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年齡組的差別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病例組2 hP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2 hPG水平逐漸升高。病例組各小組2 hPG升高率均高于對照組,隨著年齡增長2 hPG升高率也逐漸增加。
總之,妊娠高血壓疾病孕婦與糖代謝異常發病率之間有一定聯系,與復雜的高危因素無關,所以對不同年齡孕婦進行糖耐量試驗可作為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易操作,經濟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譚華云,董素芹,朱玉春,等.妊娠高血壓疾病與胰島素抵抗及脂代謝異常的關系[J].淮坊醫學院學報,2008,30(5):416-418.
[2]張麗華,趙艷麗,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其與脂聯素的關系[J],中外醫療,2008,26:41-42.
[3]Mc Mahou MJ,Ananth CV,Liston RM.Gestational disabems mellitus.Risk factors,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infant outcomes[J].J repord Med,1998,43(4):372.
[4]Berkowity KM.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eclampsia[J].Clin Perimtol,1998,25(4):873.
[5]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
[關鍵詞] 漢族;哈薩克族;妊娠高血壓疾病
[中圖分類號] R714.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1-143-02
Comparative Analysis Han and Kazak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Disease Incidence
YU Guoxiu GAO Yuling
Yumi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Yumin 8348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is group in our hospital of the 3412 cases,accounted for 1320 cases of birth Han,Kazak parturition was 563 cases,two sets of data on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sub-mild preeclampsia,severe preeclampsia,eclampsia and anemi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December 2006 and November 2010.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between Han,Kazakh two communities were 10.8% and 23.3%.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1). Anemia and pregnancy rates were 26.1% and 30.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in addition to other related anemia,in which different dietary habit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high incidence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important factor in Han and Kazakh,normal and reasonable eating habits i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Han;Kazak;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disease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特別是在新疆少數民族牧區尚不能完全預防[1]。一些牧區交通不便,圍產保健知識缺乏,產前檢查不按時。我區屬于多民族居住地區,哈薩克族在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方面和漢族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本文筆者通過對漢、哈兩族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回顧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10年11月分娩的3412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年齡最小19歲,最大35歲,平均(29.6±4.5)歲,平均體重(63.5±14.4)kg;經產婦1710例,初產婦1702例;其中2762例來自農牧區,排除其他民族和分娩前血常規不全者。漢族分娩者1320例,都是農民;哈族分娩者563例,其中牧民463例。
1.2方法
對兩組的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輕度、子癇前期重度、子癇以及貧血資料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2]。
1.3 療效評估
治愈:疼痛消失,心衰糾正,心影縮小,心電圖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改善,心電圖明顯好轉;無效:癥狀及心電圖無任何改變。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2.1漢、哈兩族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情況
漢族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為10.8%,哈族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23.3%,明顯高于漢族(χ2=80.26,P<0.01)。漢哈族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分類相近。見表1。
2.2漢、哈兩族貧血和相應妊娠高血壓疾病情況
漢、哈兩族妊娠合并貧血發生率分別為26.1%(344/1320)和30.4%(171/563)(χ2=5.54,P<0.05)。妊娠合并貧血中,漢、哈兩族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P<0.05);在不合并貧血者中,兩組高血壓疾病發病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59.37,P<0.01)。哈族妊娠合并貧血與非貧血者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0,P<0.05);漢族妊娠合并貧血與非貧血者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17.3,P<0.01)。漢、哈兩族妊娠高血壓疾病均隨貧血程度而增加。見表2、3。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原因多種多樣,目前沒有明確的原因,傳統觀念認為,營養不良,特別是伴有嚴重貧血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的主要因素。通過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漢族妊娠合并貧血與非貧血者中,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貧血明顯高于非貧血者,具有差異,這個也說明貧血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的相關因素[4],此研究結論與傳統觀念相符。同時,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哈族明顯高于漢族。漢、哈兩族妊高征發生率分別為10.8%和23.3%;妊娠合并貧血的發生率分別為26.1%和30.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區屬邊遠貧困地區,且主要居住人口是以哈族為主,整體文化結構偏低,因此相當一部分人群對圍產保健知識缺乏,特別是公社、鄉、林區的哈薩克族多數孕婦未接受過孕前、孕期保健檢查。在飲食習慣方面,哈族與漢族有明顯差異,哈族主要以肉食、面食為主,并且在日常飲用的奶茶中哈族也加入大量的鹽,另外哈族對蔬菜、水果攝入量少,這些因素都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增高的關聯因素。
公社、鄉、林區的婦幼工作者及婦產科醫師需要重視宣教,在孕期監護及保健中應積極預防和糾正孕婦妊娠期合并貧血[5]。防止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且嚴重貧血易導致圍生兒及孕產婦死亡,所以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預防和治療孕期貧血,在孕期產檢中注意動態監測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以減少因貧血引起的母兒并發癥[6]。
[參考文獻]
[1]張衛平,徐佩茹,阿依古麗,等. 新疆維、哈、回、漢族4379名學齡兒童高血壓患病率調查及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 新疆醫學,2003,1(4):4-5.
[2] 方今女,金平錫,周巍,等. 延邊地區朝鮮族和漢族女性不同類型高血壓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5(9):123-124.
[3] 劉潔. 丹參、黃芪在妊娠高血壓疾病中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8):101-102.
[4] 葉彩萍. 163例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1,9(2):67-68.
[5] 劉陽. 不同年齡妊娠高血壓疾病孕婦空腹血糖正常者糖耐量試驗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6):186-187.
[6] 羅靜,莫可良. 重度妊高征74例臨床分析[J]. 廣西醫學,2005,27(8):1247-1248.
【關鍵詞】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護理;婦產科
【中圖分類號】R714.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8-0132-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命名強調生育年齡婦女發生高血壓、蛋白尿癥狀與妊娠之間的因果關系。多數病例在妊娠期出現一過性高血壓、蛋白尿癥狀,分娩后即隨之消失。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目前它是導致我國孕產婦死亡的第二位死因[1]。現將我院婦產科2004~2008年接治的的799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作回顧性分析,并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基本資料:
選擇在2004~2008年我院婦產科共收治分娩產婦8413例,其中正常分娩5230例,異常分娩3183例。入院時查出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799例,占異常分娩患者的25.1%。799例妊娠期高血壓疾患者中初產婦599例,已產婦200例,年齡17~40歲,孕程30~42周,過期妊娠23例,早產兒45例。
1.2 分類方法:
根據婦產科學第七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為: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輕度、重度)、子癇、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根據病史、體征及輔助檢查(血液細胞分析、尿液分析、心電圖、凝血酶全套、電解質及胸部X片、眼底檢查等) 作出診斷。
2 臨床情況分析
2.1 臨床處理原則:爭取母體可以完全恢復健康,胎兒生后能夠存活,以對母兒影響最小的方式終止妊娠。①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加強孕期檢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其發展為子癇前期;②子癇前期患者應住院治療,積極處理,防止發生子癇及并發癥, 治療原則為休息、鎮靜、解痙、降壓、合理擴容及必要時利尿,密切監測母胎狀態,適時終止妊娠。
2.2 藥物治療:遵循鎮靜、解痙、降壓、合理擴容及必要時利尿, 適時終止妊娠的治療原則。給予安靜的病房, 避免孕產婦的情緒波動, 保證充分休息, 取左側臥位, 有利于維持正常的子宮胎盤血液循環。首先給予25%硫酸鎂20mL 加5%葡萄糖100mL快速靜滴(30min內) , 繼予25%硫酸鎂60mL+5%葡萄糖1000ml靜滴, 滴速為1~2g/h, 定時檢查膝反射及鎂離子濃度,警惕鎂中毒。有全身性水腫者應用速尿,硫酸鎂改用微泵靜脈推注以減少入液量,避免發生心功能衰竭。有子癇抽搐患者,可予以安定、杜冷丁治療。對于低蛋白血癥者,可輸入血漿白蛋白。對于血壓控制平穩,患者無自覺癥狀及產科指征者,嚴密監測經陰道試產并盡量縮短第二產程。經積極治療,血壓仍控制不穩定,子癇前期或伴產科指征患者,適時剖宮產。子癇發作患者,盡快控制抽搐,病情穩定后,立即剖宮產。
2.3 子癇前期(輕度、重度)、子癇、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的治療護理[2]:①孕婦應住院治療,病室安靜,空氣新鮮,保證充分休息與睡眠,盡量采取左側臥位,加強心理和健康指導。②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低鹽飲食。③每周測體重2次,必要時記錄液體出入量、測尿蛋白。④按時測生命體征,注意胎動,聽胎心音,認真做好各項記錄,了解病情的變化。⑤定期檢查尿常規、肝腎功能及眼底變化。⑥教會產婦自測胎動的方法,必要時做胎心監護。⑦掌握常用解痙、降壓、利尿、鎮靜等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副作用及藥物中毒表現、搶救措施等。
2.4 預防:
應加強孕早期健康教育,使孕婦及家屬了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其對母嬰的危害。從而使孕婦自覺于妊娠早期開始做產前檢查,以便發現異常,及時得到治療和指導。同時,還應指導孕婦合理飲食,增加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含鐵、鈣、鋅的食物,減少過量脂肪和鹽的攝入。尤其是鈣的補充,可從妊娠20周開始,每日補充鈣劑,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2.5 結果:799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人通過積極的護理及治療干預,2例轉院,762例治愈,35例得到有效控制,除轉院外病人全部完成順利生產,母子平安,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
3 討論
據臨床觀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發展不僅與自身生理因素有關,其與氣溫變化、文化程度、心理和社會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可因心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加重病情, 影響轉歸效果。對此類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和干預, 使其心理與社會環境達到統一,保健指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與常規醫療相結合而達到心理寬松與環境寬松相一致,最終達到心理穩定與軀體內環境相對穩定,實現順利生產[3]。
相對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子癇前期(輕度、重度)、子癇患者病情嚴重,必須經過合理的治療,有內科合并癥需內科醫師指導下積極治療,否則可能會嚴重危及母嬰安全,造成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在產前、產時及產后均要加強監護,術前合理解痙、降壓,術后促進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可以大大減少孕產婦死亡或圍生兒死亡。積極推行孕期健康教育,切實開展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提高育齡婦女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其對母兒危害的認識,使其自覺治療及糾正,可以減少本病的發生和阻止其發展, 降低母嬰死亡率及各種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 鄭艾紅.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32例監測與治療[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8,14 (1) : 47~49
[2] 林碧珠.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30例臨床分析[J].臨床經驗薈萃,2007,1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