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實踐感受和收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的小學生承載著明天的希望,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然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寵愛之風日益盛行?!八捏w不勤,五谷不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學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們農村也屢見不鮮。如此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警惕。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我們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舊式農民的翻版了,但是中華民族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卻是我們生活的精髓,不能隨意丟棄。xx是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是xx的名片,是學生最熟悉的樹種。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讓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歷史得以發揚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銀杏園”為勞動實踐基地,以“銀杏的栽培”為校本課程的勞動實踐活動。
二、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最終讓學生熱愛勞動,感受勞動的快樂?!笔俏倚Un外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為學生的素質不僅是基礎文化素質,而且還應包括各種體力、能力和知識面,包括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只有全面地進行教育教學行為,才會讓學生形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樂觀向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風貌,才會形成客觀看世界主觀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之間相互溝聯,缺一不可。知識與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與過程是血脈筋絡,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靈魂思想,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除了認真學習書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課外的社會資源的大量補充,才能有機地結合社會理解課文,理解社會,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組織管理及實施。
為了更好地領導開展學校勞動實踐活動,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有全面發展的機會,學校組織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勞動實踐基地領導小組。制定了詳實可行的計劃,并選派沈軍、常勇、劉國兵三位老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老師。老師學生一起干,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互幫互學,教學相長,營造勞動實踐氛圍,讓大家在勞動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四、收獲和成果。
時間:2008年社會實踐周
地點:深圳市龍崗區中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人物:深圳市福安學校初一級學生
按照安排,同學們來到了基地接受為期一周的特別教育――學習烹飪、刺繡、金工、木工、電子、攝影等知識。不一樣的課程,不一樣的經歷。福安學子付出了艱辛,收獲了成長。
聽,歌聲嘹亮
進入基地的第一個晚上,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集會。綠樹青山的背景,水泥地板的舞臺,423名同學是主角。首先進行的是唱班歌比賽,《隱形的翅膀》《團結就是力量》《朋友》……嘹亮的歌聲響徹整個基地,同學們的臉都唱紅了。如此場面,班級榮譽感的培養無須說教,成長的幸福無須提醒,快樂已經流淌在同學們的心田。接下來的是誓師演講,嘿!書香浸染的學子原來也可以展現“士兵突擊”般的豪情??吹酵瑢W們表現出這么好的精神風貌,特意趕來的邵校長心中有底了:這么好的一個開頭,5天后,老師和家長一定能收獲驚喜!
看,身姿颯爽
基地的生活忙碌而充實。白天學習勞動技能,每一項勞動,都讓同學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價值;晚上進行儀容儀表訓練,手勢、步伐、站姿、眼神,一點都不能含糊,一個動作往往是反反復復練十幾遍。挨了訓,忍著;受了苦,撐著。5天下來,臉黑了,人瘦了,但長了紀律,長了意志,長了精神。原來成長的道路不是只有鮮花和贊美,還有辛酸和苦痛。最后一天進行了廣播操匯報表演,朝氣的笑臉、颯爽的英姿、剛勁的力度感染著每一個人。
談,心靈溝通
每晚收操之后,同學們都圍在老師身邊傾訴當天的感受。老師當然懂得利用這一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交流。3班李靈怡的媽媽給班主任發來信息:“很想知道李靈怡還好嗎?她能適應嗎?”班主任當著很多同學的面把信息念給李靈怡聽,并趁勢說:“兒出門,母擔憂。你們才離開父母兩天,家人就這么掛念,懂得天下父母心了吧!”……一次次的因勢利導,一次次的切身感受,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活動早已結束,但磨礪長久地影響著福安的學子,成長的幸福也長久地蕩漾在福安校園。
社會實踐實話實說
朱嘉超這次活動非比尋常,不同于以往單純的娛樂。它讓我體驗了一番綠色生態游覽。老師也美其名曰:高尚的審美教育。
莊瑜琪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發現成功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快樂,但成功和快樂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付出的艱辛。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種植園地;有效利用
農村幼兒園有著城里幼兒園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那就是種植園地的面積都比較大,少則一兩百平米,多則一千多平米。有這么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幼兒卻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有的是成為私人的小菜園;有的則是食堂的菜地。種植品種單一,要么是整片的大白菜,要么是整片的玉米,而幼兒參與其中的很少,即使有的幼兒園把種植園地分割到班級,但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又變成荒草地,甚至有的老師把它當成了累贅,因為需要老師的種植打理,衛生評比的時候要作為一項,所以有的老師感覺苦不堪言。
那么農村幼兒園種植園地如何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它在育兒中的有效作用,成為幼兒的實踐基地,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統整劃分,合理分割
就是把幼兒園的種植園地整合起來,進行合理有效的劃分。如,我們幼兒園靠教學樓東邊有一塊近兩百平米的空地,原來是種植草坪的,我們把它開墾出來作為種植園地,又把南墻根的一長溜的地也開墾了出來。開始的時候,我們把這兩大塊地化作20小塊,每班兩邊都各有一小塊,這樣的劃分,導致面積太零散,不利于班級的管理與種植,后來我們又重新整合劃分,把東邊的種植園地分割成農村正常種菜所形成的一畦一畦的地,正好可以分割成四畦,分到四個班級,南墻根由于長度比較長,我們把它分割成六小塊分到六個班級。并且要求各班根據本班的特色來種植相應的作物,如,托1的玉米、托2的辣椒、小3的番茄等。這樣經過統整劃分以后,班級對于自己的園地也比較明確了。
二、專人管理,科學指導
種植園地劃分了,但施行一段時間后,發現問題又出來了,其一,大多數老師較年輕,沒有種植的經驗,地都挖不上來,如何播種更是不知。其二,在節假日時,由于田地無人管理,開學時,種植園地變成了荒草地了。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我們又集思廣益,不會種植,這個問題比較好解決,我們廚房做飯的師傅,門衛師傅,還有很多的幼兒家長他們都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我們聘請他們指導。而管理又是一個難題,后來經過商討,我們把種植園地的種植與日常管理交給廚房師傅和保育員,每人分管幾個班級的種植園,這個措施很不錯,多年不見收成的種植園地,收獲了紅彤彤的草莓,嫩生生的大白菜、生菜、韭菜;胖胖的大蒜頭……不僅有了收獲,種植的品種也豐富了起來。
三、進入園地,操作實踐
開辟種植園地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幼兒的能力,讓幼兒了解作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勞作的艱辛,體驗勞動的快樂,形成自己的種植經驗。因此,在種植、收獲、管理的過程中,我們讓幼兒參與其中。幼兒親自動手挖地、播種、澆水、除草、收獲……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讓幼兒真正地體會到農民種植的不易,以前挑食的幼兒通過勞作后不挑食了,浪費糧食的現象少了。同時通過幼兒的參與勞作也讓幼兒享受到了“做中學”這一樂趣。當幼兒拎著自己種植、挖出的大蒜頭、紅薯;自己采摘的草莓,那種喜悅的心情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
四、拓展延伸,走入社區
園內的種植園地面積畢竟有限,種植的品種相對來說也比較單一,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園內的種植園地?!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區及自然的資源?!蔽覉@所處的鄉鎮是縣內有名的蔬菜種植基地,轄區內有近萬畝蔬菜大棚,這為我們開辟校外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聯系社區,聯系種植戶,共建校外種植基地。我們把幼兒帶到真正的塑料大棚里,感受到數九寒冬大棚里生機盎然的辣椒、黃瓜、茄子、菠菜……幼兒通過參觀知道為什么冬天還會有那么多的蔬菜、瓜果。我們還讓幼兒跟著農民學習制作營養缽;學習給蔬菜噴灌水;和農民一起采摘……真正體驗到勞動的樂趣、收獲的快樂。同時我們還通過組織春游、秋游,讓幼兒真正地走入田間地頭,真正地感受大自然給予的豐富物產。
五、微型園地,回歸校園
為了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種子的發芽生長,花的綻放,果實的形成,我們不僅把種植的過程引入課堂,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我們在每一個班都開辟了自然角,每一個幼兒都有一盆屬于自己的植物。這一盆盆植物有幼兒自己親手播下種子的,有請爸爸媽媽買來的盆栽,幼兒每天給這些植物澆水,記錄觀察。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意識,觀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庸》記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笨鬃诱f:“仁愛就是將愛父母放在第一位?!敝挥袗鄹改福艜蹖W校、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既受到父母的呵護,享受父母無盡的愛,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心胸狹隘,只懂索取。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情感上能“感受愛”,思想上能“理解愛”,行動上能“回饋愛”,依據遼寧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愛于心?踐于行――走進仁者?學會感恩”的主題活動要求,結合我校“仁孝教育”的辦學理念及小學五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開展以“感恩父母,重在行動”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父母之愛,感受父母之情,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體會仁者的深刻內涵。
2.通過問卷調查、采訪、家庭生活技能體驗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悟到人間真情,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感恩,通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三、活動過程
此次活動分成三個階段進行,它們分別是:
第一階段:確立主題,制訂方案
第二階段:展開調查,搜集資料
第三階段:交流匯報,成果展示
1.設計主題活動方案
(1)學生根據一定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自由組合成活動小組。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主題,初步討論、設計活動方案。(教師隨即以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各小組的活動)
2.展開調查,搜集資料(理解父母之愛)
(1)按預定的方案實踐,可將過程進行錄音、拍照、攝像。
(2)行動實施,進行調查、采訪、體驗,做好調查記錄,寫好體驗日記、感悟等。
3.交流匯報,成果展示(回饋父母之愛)
我們已經展開了一系列關于“感恩父母,重在行動”的實踐活動,同學們都有了不小的收獲,你愿意和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獲嗎?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各組同學們的收獲!父母的愛是遮雨的傘;父母的愛是一陣清涼的風;父母的愛是滴落的淚水……我們都有自己的父母,無論將來身處何方,父母都時刻把我們牽掛!
篇【1】:語文實踐活動總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边h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美好的感情。 第二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表達思鄉情感的課文。又完成了以“二十年后回故鄉”為主題的習作。為了進一步升華孩子們對家鄉撫順的熱愛之情,我班開展了“濃濃的鄉情”語文實踐活動。
一、激發學生興趣,做好充分準備,是開展好活動的關鍵。
我們在開展這次實踐活動時,以調動每個人對故鄉的特殊的眷戀之情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深入了解家鄉的行列,收集大量的資料,這樣為學生表現自己愛家鄉的熱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自己從大量的書籍、網絡信息中找到的家鄉資料。學生匯報時興趣盎然,振振有詞,聽的同學也很有共鳴。而寄托熱愛家鄉這種情感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在主題策劃時,同學們就各抒己見,用朗誦、表演、歌唱、舞蹈、魔術等多種形式表達思鄉情。展示時,大家興致勃勃,形式多樣。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都表達了大家對家鄉濃濃的依戀和贊美之情,相信這份癡癡的鄉情將陪伴他們到永遠?;顒娱_展結束后,我采用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辦法肯定學生的成績,讓他們有成就感,讓他們付出的勞動得到更多的贊賞,從而樹立自信心,爭取下次做得更出色。這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才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把準備權交給孩子
以往的活動我都愛上陣,可這次卻決定讓孩子們自己去做。因為我想在準備的過程中孩子們查找資料的過程也是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準備的過程中,孩子們反復排練。一遍遍讀詩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把組織權交給孩子
平時我總覺得我很行,愛給他們寫一些串聯詞??蛇@次有的孩子自告奮勇要承擔這項任務,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王月在家長的協助下寫好了串聯詞,并配上了相應的圖片。王夢瑤每天中午都帶著另外兩個小主持人進行排練。一遍遍的彩排,一次次的磨合,鍛煉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當天的活動中小主持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四、把總結權交給孩子
以往的時候我總在活動結束時說上那么幾句,幾天也安排了這個環節,可我卻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說一說這次活動的準備、籌劃、表演的過程中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么樣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總結能力。
這次活動鍛煉了孩子們各種語文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孩子們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
篇【2】:語文實踐活動總結孩子們喜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因為活動內容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還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猶如一道風味大餐,最妙的是由孩子們親自“掌勺烹制”的。他們徜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展示的是活動的收獲,享受的是綜合性學習帶來的快樂!
如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怎樣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快樂,又避免形式的單一,我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通過具體的學習實踐,讓學生親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聯手做一做,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體驗精神勞動的艱辛與創造成果的喜悅。為此,我特意安排了三次有關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遨游漢字王國、春節傳統文化、語言的藝術。
在“遨游漢字王國”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參與,十月份,我就給他們布置了具體的自主學習的任務,查找漢字演變過程、欣賞書法、查找街頭錯別字、漢字笑話、合作辦手抄報、開“傳統文化”主題隊會的節目準備的活動。十一月份,班上成立匯報成果小組,每人匯報時每個組員都在參與,臺上的同學說的激情洋溢,底下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每組的成果匯報形式各不相同:有表演的、有演講的、有手抄報展示的、有講笑話的,真是精彩紛呈。
在對漢字了解的基礎上,我又把視角投向了春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利用寒假,搜集春節的傳統有哪些?這既是對“遨游漢字王國”活動的一次拓展,又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學生通過相機抓拍了一個個精彩的瞬間,用圖片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詮釋。在活動中,領略了多姿多彩的春節風俗習慣,了解了不同地區不同的風俗民情,體會到了體會了博大精深的春節傳統文化。通過這次語文實踐活動,同學們提高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感受了精神勞動的艱辛,體驗了合作學習與創造成果的成功的喜悅。
在本學期,我又通過“語言的藝術”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機智、幽默的語言,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并試著用自己的理解表演課本劇,使傳統文化的營養更加滋潤他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