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碳循環的原理

      碳循環的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碳循環的原理

      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村;住宅;節能;可持續;建筑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and material analysis system, described the strategy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be taken and the key issu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inally, in some practical cas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se strategies can be implement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local (Zouche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residential.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農村住宅的現狀概況:

      1. 農村住宅的建設現狀

      據資料統計,截至2003年底,我國有660個設市城市,兩萬個建制鎮,城鎮人口51782萬人。最近10年來農村新建住宅已達到60億m2,建設總量極其可觀。但另一方面,農村住宅一般利用宅基地建設,層數低,院落占地大,住宅爭奪耕地嚴重,受交通、資源條件限制嚴重,現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已經形成村落、鄉鎮企業、城鎮、工業園區、城市連片的城市帶,農村處于被包圍、消失的狀態。富裕地區的農村住宅已擺脫了傳統的建設模式,正有城鎮化、別墅化的趨勢.

      但是應看到,無論是富裕還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住宅的規劃建設往往缺少整體規劃控制以及先進技術支持,存在用地不合理、市政基礎設施不到位,建筑能耗高,居住舒適度低等弊病。在面向建設節約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建設節地、節能、環保、舒適農宅的有效方法,避免出現資源的浪費以及建設性的破壞。

      2. 農村住宅的能源和物質消耗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村住宅總量可觀,其建設、使用過程的能源物質消耗同樣可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生活用能是以生物能源為主,取暖、做飯用燃料主要依靠柴草或農作物秸稈,熱效率低,耗能巨大。在全球能源資源狀況日益緊張的今天,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關注農村住宅的節能問題有著非常巨大的現實意義。而且住宅大多處于無設計狀態,沒能充分考慮氣候、朝向、通風等環境的影響,造成了能源消耗的無控狀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改善農村住宅的物理環境質量,減少能源消耗迫在眉睫。

      二、農村住宅的物質和能耗分析:

      農村住宅建設從原材料的采集、建筑材料的生產、建筑本身的建造到建筑使用的消耗、建筑銷毀的消耗(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五方面,都對土壤、水、大氣及周邊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而且,農村住宅建設過程還有一些自身的顯著特點:

      ⑴ 由于建筑造價低廉,在農村住宅的材料選擇、建造施工、日常使用都必須因地制宜,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對能源的消耗上,應盡可能的考慮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由于農村住宅往往沒有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比如上下水、垃圾廢物處理等,需要在規劃、設計中形成合理的規劃布局、能源的綜合循環利用體系,力求提高循環使用效益,減少廢棄物質的直接排放、丟棄。

      (2)在用地上,農村住宅往往緊鄰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區域,為了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用地面積不宜過大,提倡將耕作、居住分別開來,提高各自的使用效率,節約土地資源;在選材、建造以及日常生活中,減少黏土磚的使用,改用其它替代材料,比如麥秸、石材、合成材料、工業循環利用材料等。

      (3)在建筑的日常使用中,應從建設角度出發,推動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應當大力提倡人畜分離、居耕分離;改造廁所糞便處理方式,大力推廣沼氣的綜合運用;大力建設村鎮供水、排污系統,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采掘與污染。

      三、考慮資源循環利用的農村住宅設計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看出,如果在農村住宅的規劃與設計過程中不加以適當引導,將造成巨大的物質和能源浪費,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為了讓農村住宅達到節約能源、節省物質、保護環境的目的,提出以下策略:

      總體:

      從建筑的全壽命角度出發,建立封閉的物質能源循環體系。遵循減少―重新使用―循環使用的原則,以達到減少污染、節約能源、節約物質的目的.并系統考慮廢料和初期材料能源投入的關系,建立聯系形成閉合的循環體系.

      對于建筑能耗的每個過程,都要盡可能減少投入的物質與能量,并進而減少所產生的物質排放與環境影響。

      最重要的建筑設計,應盡可能的考慮利用自然資源,在設計的時候盡可能多的利用太陽能,盡可能的利用當地主要風向采取自然通風,利用當地材料盡可能做出隔熱性能高的建筑墻體以保證室內溫度,盡可能注意采用體形系數小的建筑,以減少得失熱,對于比較濕潤的地區采用比較舒展的平面,使通風和散熱流暢……

      具體相關的設計策略總結如下:

      1原始材料采集階段:

      就地選材,注意當地材料的發掘,如木材、石材、麥秸等;適當考慮工業化材料的運用,減少原始材料消耗。

      改變原材料取自自然的單一來源,適當與鄉鎮工業生產形成原材料的有效循環利用體制。

      使用強度比較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

      多使用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

      采集材料時重視生態保護,包括土壤、水、植被等。

      2建筑材料的生產階段:

      在原材料采集地附近就近生產建筑材料。

      就地使用建設廢棄物制成的建筑材料.

      更新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

      對于產生的廢棄物妥善安置。

      3建筑本身的建造階段:

      合理選址,適度開發土地,不占用耕地。

      防止施工中有害物質的產生如氟化物。

      提暢工業化生產,減少現場作業,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盡可能的保護原有環境,比如樹木植被等重要景觀的巧妙再利用等等。

      開挖土方盡量回填。

      4建筑使用的消耗階段:

      每戶占用基底面積適中,不宜過大。

      平面布局時,可通過高差實現人畜分離;底層可用于飼養牲口、儲存農具、沼氣池等;房前為曬坪;人居住在二層,屋頂用于曬谷等。

      注意建筑朝向,盡量采用自然光;注意建筑的體形系數,嚴寒及炎熱區體形系數易小,而對于濕度較高地區,體形易舒展。

      提高護系統的保溫性能,符合《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設置水循環系統,大力推廣集中供水、排污體系的建設。

      利用太陽集熱設備供暖、制熱水等。

      有條件的地區盡可能的發展沼氣。

      盡可能使用自然通風。

      利用井水為建筑降溫。

      綠化布置與周邊綠化形成系統。

      有條件的地區考慮利用風能發電。

      集中收集垃圾,并建立村級垃圾回收體系。

      5建筑銷毀的消耗階段:

      對木材、石材等材料就地二次利用。

      對不同種類的材料分別解體回收。

      再利用可燃燒材料獲得燃燒熱。

      四、在農村建立資源循環利用住宅的案例分析:

      1利用沼氣能源的案例―恭城

      廣西恭城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還只是一個小山村,廣大農民生活在溫飽線以下。著眼環境、因地制宜的思路為為地人打開了改變環境面貌的突破口――發展沼氣:用人畜糞便和青草料漚制后產生的沼氣燒水、煮飯、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衛生。目前,恭城沼氣池總數達5.67萬座,沼氣入戶率達到88%,居全國第一。每戶農家全年節約480元,這是最直接的經濟效益。用沼氣取代柴草作燃料,實現了“生態利用―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2建造可持續廁所的案例―翟城

      臺灣設計師謝英俊在河北翟城農村設計建造了可持續的農村示范住宅,規劃設計的其它方面可對應前面的資源循環利用的住宅設計策略,本案例最特別的是它的可持續廁所的建造。這種廁所采用當地的木材、麥秸和黏土材料,采用鄉土手段自身建造,節財節物,無害化:糞尿完全分離,糞便經脫水干燥殺滅細菌后可在儲糞池達到無害化,不污染環境并預防腸道傳染病。廁所干燥、無臭、無蒼蠅,使農村旱廁成為現實。廁所免沖節水,減少了排污。糞便每半年或一年清掏一次,干燥無臭,也沒有運輸污染。

      五、當地在農村建立資源循環利用住宅的建議:

      山東省鄒城市是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縣級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116o24′―117o30′,北緯35o11′―35o32′,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熱同步。年平均降水771.7毫米,年平均氣溫14.1oC,無霜期202天,地質屬華北地臺型,平均海拔77.8米,地形分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水面五種??偯娣e1619平方公里,而城市建城區僅有24平方公里,其余1595平方公里面積為非城市建城區,農村地域廣大;總人口112萬,非城市人口87萬,人口眾多,分屬14個鄉鎮。由于堅持調優結構和改善生產條件,農村經濟穩步增長,是全國商品糧基地,新興能源城市,經濟發達,鄉鎮企業發展良好,交通便利、自然資源及能源條件優厚,有利于在農村建立資源循環利用型的住宅。

      從可持續的角度,對可持續的農村住宅設計有以下建議:

      1就地選材,發展地產材料,適當與當地鄉鎮工業生產形成原材料的有效循環利用機制。

      2考察周圍廢棄建筑,重新加工利用它們的剩余建筑材料;新材料就近加工;妥善處理材料加工廢棄物。

      3綜合考慮交通、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合理選址,適度開發土地,不占用耕地,每戶占用基底面積要適中,不宜求大求奢華。

      4平面布局考慮當地生活特點,保留院落,引入菜地、沼氣池、農具儲存用地等,將主要的客廳、臥室都朝南布置,廚房、衛生間朝北或者把廚房從其它空間獨立出來與庭院和糧倉相連,更適應于農民們的生活習慣。二層布置主臥室,衛生安靜,屋頂平臺用于曬糧。平面布局中的廳堂貫穿整個建筑,有力于通風。

      5建筑平面布局緊湊,體形系數易小,增大了熱阻,減少了冬季散熱。

      6南向開窗面積大,增加冬季得熱,北向開窗面積小,較少失熱。易采用塑鋼門窗及適合的玻璃,更利于節能。

      7建筑物的外墻、屋頂、樓板、地面等采用符合山東省居住建筑節能規定的保溫做法,對節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8設置水循環系統,推廣集中供水、排污體系的建設,提倡利用中水系統或者井水或者居住地的河流水、水庫水等等。

      9大力推廣利用太陽能設備供暖、制熱水等。

      10大力推廣沼氣這種省柴省力,方便衛生的清潔能源。

      11設置垃圾收集點,建立村級垃圾回收體系。

      12其它細節:

      保護樹木植被等重要景觀;開挖土方盡量回填;建筑圍墻采用透風式,有利于通風;將建筑使用中的生活肥料與農業進行聯系;考慮將建筑產業融入周邊的工業等等.

      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第2篇

      /

      關鍵詞 結構化 血液循環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結構化原則是指: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一切科學理性知識都借助概念才能進行。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教師上好一堂課最關鍵要素,也是進行其他教育活動的基礎。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賴于教師平時對教材的前后連貫,另一方面還有賴于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縱橫歸納。

      “血液循環途徑”這部分內容自成體系,因為它建立在學生對“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靜脈血、動脈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臟結構的學習基礎之上。氧氣及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生的廢物也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排出體外,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和發展,又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血液循環途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也嘗試過多種方法:小實驗情境體驗、動畫模擬、編順口溜,講練結合當堂檢測,都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與初一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密切關系,也與教學中教師對這部分的教材前后聯系做的不夠,不能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關。為提高教學實效,筆者對結構化原則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用進行了如下嘗試。

      1 提前滲透概念,把握學習的起點

      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概念是在“輸送血液的泵-血液”一節的第二課時才出現,而“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是學生易混概念,再加上血液循環這個難點,學習難度相當大。在“發生在肺內氣體交換”時,教材有一段話“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這里已經涉及到血液含氧量變化的問題,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先學習“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為動脈血”,而未到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含氧少,顏色暗紅的血為靜脈血”兩個概念,既是對這部分知識的深化,同時也開始了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2 圖文理解概念,找準知識的基點

      對每個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基礎,學習血液循環途徑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識圖能力。不論是在初中生物新課標,還是高中生物新課標都提出:學生具有利用圖文資料、繪制生物圖表等圖文轉換能力方面的要求。

      筆者對“血管”這部分教學是這樣進行的:請學生閱讀課文后,試述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學生閱讀后回答:“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動脈”;“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到心臟的血管”;“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便于血液與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請同學們用簡圖正確表示這三種血管?!眹\嘰喳喳的聲音響起“對,不對”,經過學生的板演、判斷與糾正之后,最后在黑板上就會出現這樣的比較完美的3個圖(圖1)。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圖1的第三個圖中進行動脈、動脈血與靜脈、靜脈血的概念辨析,學生能較快地判斷出M是動脈,流的是動脈血,N是靜脈,流的是靜脈血。之后,教師讓學生將三者連成一個循環路線(即體循環大致路線)也就順理成章了。通過這樣教學知識顯得更加明了,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3 引發認知沖突,凝聚思維的焦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通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某個現有知識無法解決的新情境,引起其認知沖突,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心臟是這個知識體系的核心,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重中之重。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體循環有了大體印象之后,教師再板畫出肺循環模式圖(圖2),讓學生再次判斷動脈、動脈血、靜脈、靜脈血。部分學生會認為1中流的是動脈血,3中流的是靜脈血,經過辨析之后絕大多數學生能正確判斷1中流的是靜脈血,3中流的是動脈血。這時教師再追問:“人只有一個心臟,可是前面一個圖心臟輸送出的是動脈血,輸回的是靜脈血;而后面一個圖心臟輸送出的是靜脈血,輸回的是動脈血,那么心臟的結構如何呢?”這時班級會出現一陣騷動:“老師,這是怎么一回事?”教師微微一笑:“這個問題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這樣給學生下一節學習心臟結構埋下伏筆,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愿望。

      有了前一節課留下的懸念,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再加上教師引導學生三識心臟:“平面識心臟――模型識心臟――實物識心臟”層層遞進式學習,學生對心臟結構有了深入了解。當學生能識別心臟的四個腔及與之相連的血管后,教師再讓學生分析心臟內的血流情況,同時又復習了靜脈與動脈的知識: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動脈將血液從心臟送到全身各處。這樣學生比較快就能分析得出圖3。

      4 自主構建途徑,探討思維的疑點

      “血液循環途徑”容易讓學生糾結的地方是:血液從心臟的一側出發,是回到同一側呢,還是到另一側?學習血液途徑時,教師先采用了溫故而知新的方法:讓學生完成心臟解剖示意圖識圖練習,并標出心臟內的血液方向;再完成組織里毛細血管示意圖、肺泡毛細血管示意圖的識圖練習。教師設問:血液是在閉合的管道內流動的,這三者是如何有機形成一個整體呢?請學生嘗試自主構建。學生討論發現,因為血管都有一端連著心臟,在心臟處,血液循環路線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左出左回,右出右回;要不左出右回,右出左回。然后經過嘗試、思考與討論,學生得出,血液從一側出發回到同一側沒有意義,因為肺交換來的血液無法送到組織細胞,疑點被自己解決了,學生的臉上也蕩起了微笑。

      5 角色扮演游戲,激發思維的亮點

      角色扮演法是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下由教師或學生依據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過程中開展學習的活動。

      當學生自主構建血液循環途徑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靜態圖,形成比較正確的血液循環途徑,再輔以播放flash動畫:模擬一個紅細胞的循環路線。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因此,設計了角色扮演這一活動: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一個紅細胞在人體的“旅游線路”,介紹“景點”和沿途發生的“主要事件”,每組共同討論解說詞,并推選本組最佳解說員。經過小組一番討論之后,學生上臺繪聲繪色地介紹起來了:“我是一個紅細胞,我的家族很大,我們的看家本領就是能將氧氣送到主人的各個細胞里。我們壽命都不長,大約在主人的身體里游玩上120 d。讓我來介紹一下我在主人身體里的活動線路吧。我們從左心室開始我們的旅程,我們從左心室向主動脈前進。沿途中我的兄弟進入了不同動脈的分支,這樣一直流啊流啊,我終于到達了狹窄通道―毛細血管在這里,我將氧卸下來,與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交換完成后我從鮮紅色變成了暗紅色。隨即,我又流啊流啊,通過上、下腔靜脈流到了右心房,又流到了右心室,我完成了一次‘體循環’。緊接著,我又通過肺動脈到達肺,毛細血管跟肺泡進行了一次氣體交換,我有力量啦!哈哈!我又通過肺靜脈轉回到左心房,完成了一次‘肺循環’。怎么樣,我帥吧?轉了那么多圈都沒暈?!保ㄕ坡暎?/p>

      另一個又上臺了……

      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市政固體廢物;環境產業園;低碳靜脈環境產業園;循環經濟

      深圳市目前約有人口1600萬,保守計算深圳市日產生活垃圾約16000噸,產生的餐廚垃圾約為1200噸,市政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市政污泥約2000噸。目前深圳市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衛生填埋和焚燒的方式處理,其中衛生填埋的占一半以上,尚未建設垃圾綜合處理廠。市政污泥也大多采用固化填埋的方式,資源化綜合利用尚處于研究階段。餐廚垃圾尚未得到有效的處理。垃圾及污泥焚燒雖具有減量化徹底、占地面積小等優點,但其投資高、運營成本高,同時焚燒煙氣處理不當易產生二惡英等強致癌物質。若污泥采用焚燒處理的話,由于其熱值達不到焚燒熱值要求,需補充熱源,焚燒處置的成本將超過400元/噸,昂貴的處置費將給政府財政背上沉重的負擔,同時,也不符合污泥處理資源化的要求。

      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根據分析,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機物約占40~45%左右,如果通過垃圾分選把生活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機物分離出來進行厭氧發酵可產生大量的沼氣,而這些垃圾用于焚燒,由于其含水率高熱值低,難以維持自熱平衡,需要補充熱能方可使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機物達到焚燒的要求,現在垃圾焚燒之所以滿足焚燒的要求,是因為垃圾中還含有大量的廢塑料、廢織物、廢紙、木竹等熱值高的適合焚燒的廢棄物,這樣垃圾中平均的熱值就滿足焚燒的熱值要求。如果把可降解的生物質有機物分離出來再對垃圾進行焚燒,效果會更好,能源利用更加徹底。經測算,每噸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可產生沼氣約90立方米。若將深圳市的垃圾先經分選預處理,根據垃圾的不同性質再進行分類處理(不可降解的有機廢棄物進行焚燒或制成燃料棒供工業鍋爐使用或供焚燒廠焚燒處理、無機物進行填埋、垃圾中的廢品可以回收利用、可降解的有機物采用厭氧處理,產生的沼氣可以發電或供城市居民用氣),把垃圾當成一種城市資源加以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延長現有垃圾填埋場的服務年限,還可以使垃圾中的生物質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由于垃圾中的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垃圾處理過程中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企業可以通過垃圾處理過程中回收的資源獲取一定的效益,這樣就可以減少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置費用及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費用。

      若將深圳市一半的生活垃圾采用綜合處理的方式先對垃圾進行分選預處理,每天分選出來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通過厭氧處理可產生約70萬立方米的沼氣,若全部用于發電的話,可產生140余萬度清潔電能。減排的溫室氣體折合二氧化碳約5000噸,每年可產生的電量約為4.62億度,減排的溫室氣體折合二氧化碳約180余萬噸。

      城市可生物降解的固體廢棄物中除生活垃圾外,養殖場的下腳料、市政污水處理廠的市政污泥及飲食行業產生的餐廚垃圾也是可開發生物質能源很好的廢棄物。據測算,每噸市政污泥通過厭氧消化工藝處理每噸污泥可產沼氣約50立方米,每噸餐廚垃圾用厭氧消化工藝處理,可產沼氣約120立方米。這些廢棄物采用厭氧消化后沼渣經脫水可以制成高效有機肥供園林綠化、林業和農業使用,沼液經濃縮后可以制成高效液態有機肥料,產生的沼氣經脫硫凈化后可以制成燃氣供城市居民使用,也可用于發電產生清潔電能。若深圳市的市政污泥70%用厭氧消化工藝進行預處理,餐廚垃圾采用厭氧消化工藝處理,則每天這些生物質廢棄物可產生沼氣約21萬立方米若全部用于發電,則可產生約42萬度清潔電能,每年可產生清潔電能約1.4億度,減排的溫室氣體折合二氧化碳約54.7萬噸。

      每一個城市的市政固體廢物就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市政廢物的產生量也日益增長,市政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何有效利用廢物,使廢物變成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城市廢物,減少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的開采消耗,保護好我們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多給子孫后代留點資源,是我們環保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

      我們在考慮市政廢物處理處置時不要單一的考慮某一類廢物,對待生活垃圾不是一燒了之或簡單的采用填埋處理,可以采用綜合的處理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對于污泥和其他市政廢物也是一樣,要綜合考慮各類廢物的綜合處理,可以把循環經濟環境產業園或低碳靜脈環境產業園的概念引入市政固廢處理處置項目的建設規劃中去?!办o脈產業”的概念提出始于日本,它是相對于“動脈產業”而言的,就像人體通過靜脈回收陳舊血液并再造新鮮血液一樣,將垃圾轉化為再生資源,其實質是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把當今世界發展所遇到的兩個共同難題——“垃圾過剩”和“資源短缺”有機地協調起來,“變廢為寶”,通過垃圾的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使資源退居后備供應源的地位,使人類生態系統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環境園的建設遵循城市市政固廢處理處置資源整合的集約化開發經營理念,在一個場地把城市產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垃圾、市政污泥、養殖場下腳料和糞渣處理處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各類市政廢物的處理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和互為共用。生活垃圾采用綜合處理,該焚燒的焚燒處置、可生物降解的可用厭氧方式處理產生生物質能源、廢品可以回收加以利用、無價值的無機廢物最終采用填埋處理,建筑垃圾可資源化利用的程度較高,通過對建筑垃圾的綜合處理生產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和再生建材產品,建筑垃圾中混雜的淤泥渣土及裝修廢物則可在垃圾填埋場中進行衛生填埋或用于垃圾覆蓋。而對餐廚垃圾、過期及變質廢棄食品、市政污泥、養殖場下腳料和糞渣及綠化垃圾等生物質含量高的廢物可組合在一起進行配料,采用厭氧消化的工藝技術對這些廢物進行處理產生沼氣,可以回收厭氧過程產生的沼氣,使其變成生物質清潔能源,沼氣也可以與填埋場的填埋氣合并發電上網或提純制燃氣供市民使用,厭氧產生的沼渣經脫水后可制成高效有機肥供農業、園林綠化和經濟林使用,沼液可以制成液態有機肥料或與垃圾填埋場的滲瀝液一并處理。污泥及河道淤泥也可以采用改性資源化利用的方式處理,改性后的污泥及河道淤泥可以用于填埋場的覆土土源,也可生產市政建材產品。這樣,城市中的各類廢物處理設施相互利用,公共及基礎輔助設施資源也能得到有效的整合,避免相關的處理設施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同時又可節省大量的市政固廢處理設施的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這種經營理念可使各類市政廢物物盡其用,利用市政廢物中可生物降解的廢物生產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市政固廢處理處置環境園走一條低碳的循環經濟之路。

      結語: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市政廢物的產生量也日益增長,市政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何有效利用廢物,使廢物變成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城市廢物,減少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的開采消耗,保護好我們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對城市固體廢物可以循環利用,從環境產業園或低碳靜脈環境產業園的角度發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圖書館 文獻資源 開發與利用 制度建設

      1.當前的環境與限制圖書館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

      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做到:讀者得到想要的文獻,文獻能夠真正為讀者所用。也就是說,滿足讀者需求不能只停留在為讀者提供文獻上,還應該保證文獻能夠被讀者理解和利用。只有讀者利用獲得的文獻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算真正實現了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此館員需要面向讀者,為促進讀者認知和理解而服務。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有賴于建立起平衡的文獻信息生態環境。

      1.1當前的環境。

      任何一個行業都與當時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密切相關,圖書館也不例外。當前圖書館研究的重點向“信息技術”發生轉移,很多文章的關注點都是知識創新,建立知識共享平臺,如虛擬咨詢平臺、知識庫和專家系統、個性化服務系統等。信息、情報等是圖書館學者們使用頻率較多的詞匯,而圖書館學曾經十分重要的概念“圖書”,目前已被取代,最基礎的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反而被忽視。實際上,開發和利用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使之充分發揮效益仍然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這里所說的文獻,包括圖書、聲像資料和電子出版物等。

      1.2限制圖書館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提出問題是影響后來思想最有效的方式。[1]只要人們能夠有意義地提出問題,那么探討它們就是值得的。

      計算機、網絡技術帶給圖書館的變革是史無前例的。在復雜的圖書資料中,只要編排程序得當,利用計算機進入工作,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找出所需資料。這樣在使用上,縮短了勞動時間,省去了查書目卡片的麻煩。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于倚重計算機技術,在現實情況中反而削弱了圖書館本身的專業性。其一,館員如果無緣從事有關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方面的工作,就無法從整體上掌握這方面的技術,因為行業性的專門知識單元只能主要依靠實踐來積累和獲得。[2]其二,館員以前要對新書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分類表,判斷類別歸屬,要熟悉文獻著錄標準;文獻分類標準;要協助檢索;要跑庫……如今,已被書商代工和自動化所取代,因此館員們這方面的業務知識也生疏了。久而久之,館員的業務素質就隨之降低了。只有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擁有了不斷增加專業知識的可能性,館員們才會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發揮更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圖書館本身是依靠撥款的非營利性單位,圖書館對于書商來說又是具有很高效益的組織。圖書館利用組織的優勢提供了使書商遠程進行文獻加工的現實。一般來講文獻加工是由出價最低的書商承包的,而書商是逐利的,肯定要盡可能地節約人力物力。僅舉一例:檢索點選取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充分性原則?!胺参墨I特征具有檢索意義,都應該盡可能提供檢索點,以滿足書目使用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檢索的需求”。[3]可是目前在分類排架時沒有用著者號而是用分類種次號(流水號)的圖書館有不少,著作號比分類種次號更能方便讀者檢索,這是毋庸置疑的。如:I247.5(中國建國后的新體長篇、中篇小說)書,即使一般的學校圖書館也有四千來本,那么這四千來本就成為了一個類,等于不分類而著作號相對于流水號來說多了一個檢索點,這就影響了圖書館的服務品質,因為同類性質的書不能兩屬。這在現實中也是時有發生的現象,圖書館必須有補偏救弊的措施才能保證質量。

      浮偽之習,幾乎一有新知識興起,就會在圖書館方面文章上體現出來,諸如“數字圖書館”分析、詮釋知識管理、布魯克思情報學體系、圖書館知識創新等,不一而足,難脫“追風少年”“移植仿似”之嫌。我們的認識都是有限的,只是停留在無窮知識層級的某一個層級上,就好比小學生知道5-3=2,而對3-5=?不明所以。因此像“中圖法”這樣有其嚴格的科學規范,是由圖書館的專家們締造完畢的知識,館員們一般不會撰寫有關這方面的論文。

      注重先進設備的使用,忽略基礎性勞動,也是限制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問題。我認為圖書館已步入多元時代,既有數字圖書館資源檢索等電腦網絡的新技術,又有館員協助讀者到書庫查找文獻。讀者有時在不經意的瀏覽中“意外”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圖書,有時一本書對某位讀者的價值只有一頁甚至幾行字,只要看一下就夠了。相當多的讀者就喜歡這種人在書中,書在人旁,把整個閱覽區旁當成大書房的氛圍。有人對科學技術在圖書館中應用的認識過于褊狹,過于直觀地看待“應用”,甚至將“應用”等同于使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不能使用先進設備的館員的價值沒有被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的勞動成果被轉移、淡化、磨滅。試想,如果每位館員都向往使用先進設備的“高級”工作,那么誰來從事基本工作,這將會導引出負向的組織氣氛。其實正是勞動者創造了價值,活字印刷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就是常常身穿藍色布衣往返于工作坊的56歲的畢N發明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對中國文化有著嚴厲的批判:“中國勞動者大多屬于貧困階層,沒有基本的尊嚴,當一個民族對勞動者缺乏起碼的尊重時,這個民族早晚會受到懲罰?!保?]中國一直就缺乏西歐從中世紀以來那種強大的上層勞動者,而正是這個階層對西方的工業化現代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獻形態的科學技術其載體是文獻,文獻形態的科學知識技術具有抽象性,其只能是一種存在狀態而不是直接成為使用狀態,因此圖書館員的參考咨詢和知識導航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館員不僅要能夠操作先進設備,為讀者開發利用文獻資料服務更是重要的專業技術。美國圖書館學家畢曉普(W.W.Bishop,1871―1955)對圖書館工作者霍普金斯能記住首批60萬冊書的每個書名而贊不絕口:“他說這種特殊才能有助于提供特殊價值的參考服務?!保?]難道霍普金斯不是優秀的圖書館工作者嗎?哈伯德(Hubbard,E)說:“請不要無視這樣一個事實:有用才是偉大的真正尺度?!保?]因此,圖書館要充分地開發與利用文獻資源,就必須有尊重所有勞動、尊重所有勞動者的觀念。

      2.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2.1觀念的力量及限度。

      要做好圖書館工作,館員們必須一致行動;而要一致行動,館員必須對圖書館工作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目的。如果沒有理念,那么圖書館的工作就會陷入盲目混亂的狀態。

      巨大的變革不是由觀念單獨引起的,但是沒有觀念就不會發生變革。觀念力量的顯現取決于諸多因素,但首先取決于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觀念源于現實,觀念也可以改造現實。中國加速儒學社會化得益于紙張及印刷術的發明。歐洲的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受惠于15世紀谷騰堡(J.G.Gutenberg,約1394―1468)改進后的活字印刷,快速傳播觀念的需要使得有線電、無線電、網絡迅速產生并壯大。

      觀念在圖書館組織文化中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圖書館在觀念上達到什么水平,決定它在工作上可能達到的水平。每一個圖書館都要有一個立腳之本,找到一個基點,這就是提升咨詢服務。

      2.2圖書館文獻開發利用的觀念。

      探討圖書館文獻開發與利用的觀念首先要澄清:誰是開發和利用文獻的主體?說到文獻的開發和利用,很多人就認為是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文獻進行整理、加工,以方便讀者利用,或者通過開發,實現文獻價值的增值。有的圖書館學者認為,文獻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是根據讀者的不同要求對文獻進行不同類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多層次開發、深加工整理,把收藏在文獻中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挖掘出來。其中有聚變性開發,即把分散在不同文獻中的同一內容和同一主題的知識與信息,加以發掘、整理和集中,編輯成一種新的文獻信息產品,如專題目錄、資料匯編、文摘索引等;有再發性開發,即對知識進行整理、統計、作圖、編輯、分析、研究,以便整理加工知識,創新出新的知識,形成再生產品,如綜述、評論、專題研究報告,等等。多年來聽到的或看到的有關文獻開發的書和文章都是這樣宣講,真是千人一腦、萬人一腔。我認為這是對圖書館文獻開發與利用的極致理解,顯然不切實際。用高不可攀的標尺來衡量鑒定相對事物的差異是將相對概念絕對化了。試想若把兩米定為人類高矮的標尺,那么當今世上便沒有多少人稱得上“高個子”了。實際上,絕大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不是其他領域的專家,也不是集合所有領域知識和能力的超人,而有價值的專業性的綜述、評論、專題報告、研究報告等,一般都是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寫出來的,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大可能做好關于數學、物理學、機械、計算機等的綜述、評論、專題報告、研究報告等。

      揭示性開發利用工作是圖書館館員應該做得最好的工作,即編制完善的館藏目錄、聯合目錄、專題目錄。而所謂的聚變性、再發性開發,是一般(現實中的)圖書館和館員所做不了的,因為館員們通常達不到此專業專家的水準,難以做出有價值的聚變性、再發性開發的知識產品。如果做出了此類產品,也就是像當年的“大煉鋼”,從不現實的假定出發,從而使圖書館的運作不能切合實際。

      綜上所述,圖書館館員要樹立為讀者開發和利用文獻提供優質服務的理念,這種理念是點燃圖書館員自動自發認真工作的火種,它不但是奔向理想頂點的一盞指路明燈,而且是前進路上最有用的動力源泉。

      3.制度建設與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

      3.1制度是確保圖書館服務品質的支撐。

      有這樣一則故事:某酒店里的一位員工接到一位客人的電話,說自己不慎在酒店遺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時從祖墳上帶來的泥土,這包泥土對于他來說非常珍貴。這位員工翻遍酒店所有的垃圾袋,最后找到了那包泥土。[7]

      這個故事,意在突出員工的敬業精神??墒窃谡幘频昃徒^不會發生需要翻遍所有垃圾袋才能找到一包泥土的事情。因為酒店有規定,在客人退房后,發現客人遺落的東西,一律要保存。

      同樣是對待客人遺落的物品的問題,兩相比較,前面所講的那家酒店員工的表現誠然讓人感動,但毫無疑問,他們的管理并沒有做到位。這個事情也能給圖書館的管理者一些很好的啟示:第一,只有制度化,才有規范化和專業化。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必須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到位和高效。第二,當問題出現時,如何快速解決?舉例來說:對于書庫圖書膨脹問題,圖書館員考慮的,可能是現在如何解決它,是倒架抑或是下架;圖書館管理者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徹底解決它。做好測算規劃,要根據書庫的種類,是基本書庫、輔助書庫,還是特藏書庫,合理配置書庫面積和人員,徹底解決配置不合理的現象,讓類似的事情再也不要發生,這時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證。因此,制度是保障服務品質的首要前提。

      3.2制度是促進總體館員能力充分發揮,全面推進圖書館工作的保障。

      任何認識主體,在某一具體時期,其認識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認識有限的客體。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化的程度得到極大提高,同時也使得創造價值的勞動呈現出日益分解的趨勢。這一趨勢是隨著科技力量的發展而不斷加強的。整個工作過程已經不是單個勞動者所能完成的,而是由眾多的勞動者在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總體工人”來完成的。圖書館工作同樣如此。蟻群能建造蟻山,然而單獨一只螞蟻卻不能。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船行局(NASA)能將人類送到月球,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單獨做到。這清楚地表明,系統層次的行為要比任何一個組織成員的行為更加復雜。十個人由于各自專門從事不同的工作每天能生產4800枚針,而一個人獨自做每天只能生產幾枚針。[8]

      對一個圖書館來說,不能強調一部分功能,忽略另一部分功能,否則將導致圖書館的總體不平衡。認為只有使用計算機軟件才是技術,這是一種罔顧事實的偏見,日本的松下公司非常重視團體的凝聚力,每個員工在他工作的領域內被認為是“總裁”。[9]

      團隊的咨詢與個體館員的咨詢是不一樣的,個體咨詢基于個人智慧,集體咨詢靠合作、依靠團隊。館員如果只懂日語方面的知識,那么當讀者需要財會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他就不能接受咨詢了。但團隊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在一個團隊里,既有館員因為懂財會可接受讀者財會方面的咨詢,又有館員因為懂計算機還可接受計算機方面的咨詢;個體咨詢是一種個人自然行為,團隊咨詢是在專門化、系統化理論指導下的自覺行為;個體咨詢過程主要是“拍腦袋”,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團隊咨詢則要有科學的程序。

      團隊館員就是有著互補技能的圖書館員為著共同的目的――為讀者開發和利用文獻而提供優質服務,建立一系列現實的目標并通過共同努力而達成。團隊合作可以使圖書館工作的效率達到比圖書館單個工作之和大的效率。

      3.3制度是圖書館員掌握知識與科技,提供支持的組織保證。

      知識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自動更新與淘汰??茖W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活動,在成就和時間上具有難以預見性。技術則是有明確目的和嚴格的計劃性。[10]美國科學家波拉尼(M.Polanyi)在《知識論》中指出知識分為可言明的知識和未可言明的知識,前者可以相互轉達,是一種能直接記憶的,它是完全可分享的,因而是客觀的非個人化的。借用叔本華的比喻:這種知識不過是探索者留下的足跡而已。[11]因此,只要符合人們接受知識技術的客觀規律,就可以通過培訓和實踐使大眾都能掌握。

      學習是最不容加以阻礙的事情,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條足夠曲折與艱辛的路。首先,據蘇格拉底的說法,真正的閱讀是必須教才能會的,單單讀過并不一定能體會書中的智慧。[12]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在自學中不理解的時候也常常會輾轉牽附,最后自己認為通了,這種錯誤最容易犯也最隱蔽,叫做臆斷附會,后來聽了講課才知道自己理解錯了。其次,館員個人的學習往往受到局限,也就是說館員個人能獲取的關于圖書館新知識技能的范圍十分有限,常常難以涵蓋重要的信息。所以說,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一定要依靠制度來培訓。

      任何一個行業最核心的知識是它的方法與工具,圖書館工作也不例外,因此新設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馬克思曾經分析過物化態技術,他認為:“機器、機車、鐵路等,是人類勞動的產品,是人類意志駕馭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活動中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物化的知識力量?!保?3]根據權威的IDC公司預計,在美國,截至2005年,企業花在員工培訓的費用已達114億美元。[14]科技越發達,對館員勞動質量的要求就越高。我主張用組織的能力為圖書館的業務知識編碼,目的是使圖書館這個機構的知識更容易被需要它的人――圖書館員、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就知識進行歸類,如數字信息資源檢索知識、中圖法知識等進行層層解析,步步示范使用過程,細化到每個操作動作,就一定能掌握,知識是最有活性的要素,用知識可以產生具有質的飛躍的服務層級。因此說,制度化的正規的培訓,對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結語

      專業化的圖書館職業包括三大活動領域:實踐活動、研究和教育。[15]依靠團隊合作、讓圖書館研究者去豐富和發展職業的專業知識體系,指導圖書館實踐;讓圖書館學教育者負責傳授從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培養行業精神;讓圖書館員們專心地按照圖書館的業務標準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圖書館自身的更新促成圖書館與時俱進的發展。作為圖書館員的我們在科學完善的培訓制度保障下都能平等地共享圖書館科技進步的福祉,都能與圖書館的發展保持一致,這便是圖書館文獻開發與利用的最佳狀態。

      愿我們圖書館館員們都擁有著更加崇高的責任,樹立起全心全意為讀者掌握知識服務的理念,不斷努力改進自己業務知識和服務水平,為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貝爾著.高等譯.后工業社會的來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5

      [2]譚華軍.知識分類:以文獻分類為中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0:18.

      [3]國家圖書館《中國文獻編目規則》修訂組.中國文獻編目規則(第二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331.

      [4]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230.

      [5]袁詠秋,李家喬.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385.

      [6][美]哈伯德著.趙立光,艾柯譯.致加西亞的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55.

      [7]吳甘霖,鄧小蘭.制度比敬業更重要[J].報刊精粹,2011(4):9.(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做最好的中層》).

      [8][英]亞當?斯密著.楊敬年譯.國富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8-9.

      [9]邢延國.卓越管理的88個黃金定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139.

      [10]王文華.錢學森學術思想[M].成都:四川科學出版社,2007:55.

      [11]博凡.李澤厚教授談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9,(2).

      [12][法]卡里埃爾,[意]艾柯著.吳雅凌譯.別想擺脫書:艾柯、卡里埃爾對話錄[M].桂林:廣州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95.

      [13]楊德才.自然辯證法導論――自然與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61-368.

      碳循環的原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碳循環;作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一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總是有利于系統的結構穩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過程總是降低或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增加系統的不確定性。顯然,大量開采化石燃料以及開采森林等活動都是非自然過程,這些活動導致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雖然目前我們尚不能準確地預測其生態后果,但最終的結果必將危害人類自身。鑒于大氣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嚴重生態后果,科學家對于全球碳循環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氣、海洋和森林等)碳儲量估算,森林生態系統與其他部分碳的交換量(流)的估算,以及人類干擾對各個庫和流的影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的貯庫,它貯有1146Pg碳,占整個陸地碳庫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對于研究陸氣系統的碳循環乃至全球碳循環都是一個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儲量

      當前,對全球碳庫及庫與庫之間的轉移量以及轉移速率等關鍵性數值的估計差異較大。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約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正處加速上升階段,因而其碳儲量的估計值顯然與估算的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地殼碳儲量最大,估計值相差也大,不過它們與其他庫的交換很小,因此一般不會給碳流量的估算帶來大的誤差。海洋是僅次于地殼的大碳庫,也是最大的一個匯。通常估計海洋中的碳儲量時將其分為表層和深層2個亞庫,前者與大氣有較頻繁和較穩定的碳交流。陸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約為5.5×1017~5.6×1017g。

      在各個庫中,陸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因此也是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影響最大的分庫。海洋碳儲量雖大,但與大氣處于相對穩定的碳交換狀態,目前估計海洋與大氣的交換是每年吸收約2.0×1015~3.0×1015g的碳。陸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擾狀態,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為主,一旦受破壞,則要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一種主要的植物群落類型,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3(4.1×109hm2)。森林生物量約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量的90%,生產量約占陸地生態系統的70%。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狀態下,森林進行光合同化二氧化碳,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時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補充土壤的碳量。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時,存在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釋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這一逆過程,同時固定于木質部分的二氧化碳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后腐爛或被燒掉,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歸還大氣。因此,從很長的時間尺度(1000~10000a)考察森林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作用,其影響是很小的,只能是一個不很大的匯。但在短時間程度(<300a)來考察,由于單位森林面積中的碳儲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儲量更大,因此森林變化(人類干擾)就有可能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大的波動。

      2.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中重要的碳匯和碳源,在這個系統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為碳匯,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動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則釋放碳素到大氣中成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釋放的碳就成為碳匯,反之成為碳源。在全球碳循環的過程中,森林是一個大的碳匯,但隨著森林破壞、退化的加劇以及一些干擾因素(如火災)的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就可能成為碳源,這將更加劇全球的溫室效應,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通過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溫帶和北部寒帶森林是碳匯,如北方森林每年凈吸收碳量為0.4~0.6Pg碳,俄羅斯森林每年固碳0.36~0.45Pg碳。在溫帶,森林每年凈吸收碳量為0.17~0.35Pg碳,美國東南部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固碳0.07Gt碳。而熱帶森林地區由于過度砍伐森林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已成為碳源,在1980年向大氣凈釋放了1.0×105~2.6×105g碳。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首先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機質貯藏在體內(Gp),這是森林吸收碳素的過程。而后,通過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要釋放出一部分碳素(Ra)。另外,植物還會以枯枝落葉、根屑等形式把碳貯藏在土壤中,而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會被微生物和其他的異養生物通過分解和呼吸釋放到大氣中(Rh)。森林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的碳通量是森林生長過程中固定的碳和干擾過程中釋放碳之間的差值。森林生態系統的凈生產量(NEP)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NEP=Gp-Ra-Rh,如果在自然生長狀態下,按上面這個公式計算,一般森林生態系統的NEP為正,是個碳匯。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尤其是對熱帶森林的亂伐或把其變成為農業用地等行為就會使森林生態系統的NEP為負,從而成為碳源,這應該引起人類的關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森林變成碳源,從而緩和和扭轉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在陸氣系統碳循環中表現為碳匯,其NEP值為0.48Pg碳。

      3.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

      從人類認識到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會使全球氣溫變暖,從而帶來一系列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時,就展開了對碳素循環的研究。而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一個大碳匯,在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積為41.61億公頃,其中熱帶、溫帶、寒帶分別占32.9%、24.9%和42.1%。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地上部的碳為562Gt,森林生態系統地上部的含碳量為483Gt,占了86%。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地下部含碳量為1272Gt,而森林地下部含碳約927Gt,占整個世界土壤含碳量的73%。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量。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貯存著大量的碳素,如按植物生物量的含碳量為45%~50%計,那么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將近一半是碳素含量。森林的生物量與其成長階段的關系最為密切,一般森林據其年齡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其中碳的累積速度在中齡林生態系統中最大,而成熟林/過熟林,其中碳的累積速度在中齡林生態系統中最大,而成熟林/過熟林由于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長,其碳素的吸收與釋放基本平衡。從森林的年齡結構來估算吸收碳素的潛力是決定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一個主要方面。目前,我國森林的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居多,因此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固定大氣碳的潛力很大。據王效科等估算,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潛在的植物總碳貯量為8.41Pg,現有的實際碳貯存總量只是潛在的植物總碳貯量的44.3%。因此,如果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切實有效地保護,那么它將是中國一個重要的碳匯。

      (2)林產品。森林生態系統林產品的固碳量是個變化很大的因子。一般林產品根據其使用壽命可分為短期產品和長期產品。像燃料用木、紙漿用木等屬于短期產品,而膠合板、建筑用木則屬于長期產品。林產品使用壽命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使用壽命長的林產品可以延緩碳素釋放,緩解全球大氣碳濃度的增加,一般來說,耐用林產品的使用壽命可達100~200a,在這么長時間里,通過再造林完全可以實現碳素的良性循環。因此,應盡量加工耐用、使用壽命長的林產品。

      (3)植物枯枝落葉和根系碎屑。這一部分含碳量在整個森林生態系統中占的比例雖少,但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碳庫,減緩它的沉淀和分解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森林土壤。這是森林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不同的森林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別,在北部森林中森林土壤占有84%總碳量;溫帶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到其總碳量的62.9%;在熱帶森林中,土壤中的含碳量占整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的一半。全球森林土壤的含碳量為660~927Gt,是森林生態系統地上部的2~3倍。國內外很多學者都認識到森林土壤碳庫的重要作用,紛紛對其展開研究。目前,研究土壤碳庫及其碳循環和全球變化已成為土壤學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4.參考文獻

      [1]方精云,任夢華.北極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與全球溫暖化[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2):113-118.

      [2]張傳清.俄羅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J].環境科學,1997,18(3):86-87.

      [3]周玉榮,于振良.我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和碳平衡[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5):518-522.

      [4]王效科,馮宗煒.中國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固定大氣碳的潛力[J].生態學雜志,2000,19(4):72-74.

      [5]陳慶強,彭少麟.土壤碳循環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8,13(6):555-563.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黄网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