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垃圾填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垃圾呈現出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量變。據不完全統計,農村人均垃圾產生量已增加到0.4噸/年,并有逐年增長趨勢;二是質變,現在的農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草秸、草灰等有機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和廣泛污染性。對農村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一是對土壤造成污染。垃圾占用和損傷地表,有害成分向土壤滲透,導致土壤成分和結構改變,直接破壞地表植被、危害農作物生長。二是對大氣造成污染。垃圾是一種成份復雜的混合物,在堆放中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分子。三是對水體造成污染。垃圾生化降解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垃圾重金屬溶解出來的滲瀝液,含有高濃度懸浮固態物和各種有機與無機成分,直接排入河流、坑塘,或是經雨水沖刷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水體、地下水或淺蓄水層,將導致嚴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難得到治理。四是對人體產生危害。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大量滋生蚊、蠅、蟑螂、老鼠,傳播疾病,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極大,也是傳染病源之一。
農村垃圾之所以沒有得到切實有效解決,特別是一些村莊的溪河、坑塘、路旁空地成為露天垃圾場,究其原因,一是農民傳統習慣使然;二是農民缺乏組織性,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和措施;三是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整治成果無法鞏固;四是垃圾難以集中處理。
結合我市農村垃圾治理的有益實踐,我認為,農村垃圾治理要以農村人口密集區和重要流域為重點,建立“六個一、三完善、三實現”工作機制。即: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有一支適應工作要求的保潔隊伍,有一套嚴格的督查和獎懲措施,有一套必備的環境衛生管理的基礎設施,有一套提高群眾文明素質的教育辦法,有一個穩定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處理作業鏈,完善標準化工作規范;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效益化。通過以上措施,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一)制定科學的治理方法。農村垃圾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填埋法。對有機垃圾和可降解垃圾采取填埋的方法進行處理,既可以處理混合垃圾,也可以消納其他處理工藝的剩料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廢物。二是焚燒法。焚燒法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三是堆肥法。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熱,同時生成腐殖質。四是蠕蟲法。利用養殖蚯蚓處理垃圾,由于蚯蚓的食量大,消化力強,垃圾的處理率高。試驗表明,每條蚯蚓可吞食的垃圾量為體重的218倍,100萬條蚯蚓每個月處理垃圾為24―36噸,蚯蚓糞是很好的有機肥料。
(二)明確合理的收集方式。農村垃圾的收集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農戶進行垃圾分類,一類自行處理,一類扔到小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潔隊收集小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莊垃圾填埋場或村垃圾池;三是鄉鎮保潔隊將村垃圾池中的垃圾運至鄉鎮垃圾填埋場或市(縣)垃圾填埋場集中填埋處理。
(三)建立健全衛生保潔機構。各鄉鎮成立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各村成立環境衛生管理隊,同時強化農戶的門前三包責任制,組建村莊衛生保潔專業隊,實行專人管理。每個行政村聘請衛生保潔員,以貧困戶或低保戶為主要聘請對象,每30戶農戶配備一名衛生保潔員,負責公共活動場所、路、坪、公廁的清掃和垃圾清運。與村委會鑒訂協議,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監督和勸導村民不亂倒垃圾,不亂堆雜物。
(四)配備基本環衛設施。一是配備村級保潔設施。根據保潔員數量為每個村配備保潔板車、掃帚、鍬等保潔裝備,按照便于垃圾傾倒要求合理設置垃圾桶點或小組垃圾池,實行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建設村垃圾池。二是在位置偏遠、垃圾無法集中處理的村莊建設垃圾填埋池。三是在偏遠鄉鎮建設垃圾填埋場。四是對近郊鄉鎮每鄉鎮配置若干擺臂式垃圾清運板車和小四輪垃圾清運車。五是新建垃圾無公害填埋場。今年,萊蕪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積極爭取,將垃圾處理場二期工程建設列入了國家擴內需項目。投資6000萬元,建設了日處理能力400噸的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垃圾日處理量600多噸。填埋場采用了回噴處理系統和滲瀝液凈化處理系統。通過將垃圾填埋場的滲瀝液回噴處理,可以使需要15―20年的垃圾降解穩定過程減少到2―3年,凈化處理系統可以進一步減少垃圾填埋對環境的污染,處理一噸水的費用只需12元左右,經處理的水可以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基本上可消除垃圾填埋對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 生活垃圾;現狀;問題;建議;鄉鎮;安徽蚌埠
中圖分類號 X79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243-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Household Garbage Disposal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Bengbu City
DENG Ze-hua
(Bengbu Environmental Monitor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40)
Abstract Main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garbage of villages and town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by domestic rubbish of villages and towns were analyzed.Corresponding contamination contro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ousehold garbage disposal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Bengbu City.
Key words household garbage;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villages and twons;Bengbu Anhui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體制問題缺少有效的制約手段,很多偏遠鄉鎮垃圾處置僅僅采取簡單的選洼地堆放方式,生活垃圾不斷污染土壤、河流水體、污染大氣的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如何對鄉鎮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是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不容忽視的一大環境問題。蚌埠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并且位于皖北、淮河中游、京滬和淮南鐵路交匯點,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總面積5 952 km2,總人口367.81萬人。蚌埠市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等4個區和懷遠、五河、固鎮等3個縣,共設36個鎮,19個鄉(其中民族鄉1個)。近幾年,蚌埠市鄉鎮經濟發展全面提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居住密集,由此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不斷增加。
1 鄉鎮生活垃圾主要成分及特點
蚌埠市鄉鎮生活垃圾主要有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4類。可回收垃圾是指能夠進行回收循環使用和資源利用的廢物,如紙制品、塑料制品、各種類別的廢金屬物品、有色和無色廢玻璃制品及舊紡織衣物和紡織制品等。廚余垃圾組分相對簡單,有機物質含量多,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少。
鄉鎮生活垃圾特點:一是總量少,變動性強。鄉鎮人口規模較城市小,以每人每天1 kg的平均產生量計算,絕大多數鄉鎮生活垃圾日產總量不足50 t,同時其產量和組分易受燃料種類、節令變化和集市貿易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較強的波動。二是產生源分散。鄉鎮的生活垃圾產生源點多量少,布局分散,不利收集。三是可資源化物質比例低。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較城市低,垃圾可資源化的成分較少。
2 鄉鎮生活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
2.1 垃圾處理層次低,處理方式落后
鄉鎮本身經濟條件差,垃圾處理環保設施幾乎為零,基本上是露天垃圾堆放場。大多數鄉鎮沒有能力建設一定規模和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的垃圾衛生填埋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個別申請專項污染處理資金的鄉鎮前也是規劃中或者是簡易的垃圾填埋場[1-4]。
2.2 垃圾淋溶液流入水體,污染水質
蚌埠市地處平原,淮河蚌埠段支流遍布三縣鄉鎮,資金問題制約了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全面建設。鄉鎮生活垃圾大部分在堆放場露天堆放,或傾倒在河邊、湖畔。由于垃圾中有機物的分解和雨水淋溶,將某些微生物和有害化學物質帶入水體、滲入地下,污染了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5]。
2.3 垃圾污染嚴重
鄉鎮一般采取簡易堆填或焚燒處置的方法進行垃圾處理,導致垃圾腐爛發酵,臭味不斷,且病菌增加。縣級的垃圾填埋場缺乏合理的設計和運行管理方法,無法對環境進行有效保護,使得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嚴重污染。部分鄉鎮為解決垃圾占場問題,就地設置焚燒爐,但不能充分燃燒“白色垃圾”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帶來了傳播疾病的危險隱患[6-9]。
3 鄉鎮生活垃圾處理采取的措施
蚌埠市農村清潔工程自2010年實施,55個鄉鎮中,至今已完成39個鄉鎮農村清潔工程,投入資金4 680萬元,其中2012年實施的10個鄉鎮的農村清潔工作已經全部完成,由市、縣住建部門集中采購的垃圾壓縮機、板車、小型垃圾運輸車、垃圾桶已分發到鄉鎮并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綜合整治處理模式,形成了村有保潔員、鎮(鄉)有環衛隊的保潔隊伍,建立了生活垃圾治理一系列基本制度,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的鄉鎮鎮區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理的全覆蓋,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4 鄉鎮生活垃圾處理建議
在蚌埠市“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基礎上,部分距市、縣區較近或規模較小的鄉鎮可以依托市級或縣級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垃圾處理,建議經濟條件較好的或距離縣區較遠的鄉鎮率先建設鄉鎮垃圾填埋場。
4.1 從源頭抓效率防污染
鄉鎮負責各村收集的生活垃圾的轉運工作,在運輸過程中,建議借鑒國內其他鄉鎮的先進經驗,采用“預壓塊裝箱式”轉運方式,即將收集的垃圾通過垃圾壓縮機壓成整塊運送到縣級垃圾處理廠處理,避免造成沿途環境污染。
4.2 嚴格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選址
在有條件的鄉鎮,可以建立小型垃圾填埋場地,減少生活垃圾轉運中產生污染的同時,也減輕了縣級垃圾填埋場的運行壓力。但一定要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要求,選擇符合區域性環境規劃、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規劃的區域,特別是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區域內。
4.3 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建設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
應因地制宜考慮生活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大氣污染物(含惡臭物質)等因素,根據其所在地區的環境功能區類別,綜合評價其對周圍環境、居住人群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確定生活垃圾填埋場與常住居民居住場所、地表水域等敏感對象合理的防護距離。生活垃圾填埋場場址的位置及與周圍人群的距離應依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確定,并經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4.4 嚴格按照規定建設工程
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一定要按照規定建設防滲、滲瀝液處理、雨污分流及地下水導排、填埋氣導出及處理等工程,切實保證對地表水、地下水及環境空氣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5 參考文獻
[1] 郜宗智.農村生活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9):295.
[2] 張士娟.蚌埠市鄉鎮垃圾處理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7):236-237.
[3] 凱.淺議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和綜合利用[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3,26(2):40-42.
[4] 王俊起,王友斌,李筱翠,等.鄉鎮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排放及處理現狀[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4,3(4):202-205.
[5] 楊榮金,李鐵松.中國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討——三級分化 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7):82-86.
[6] 劉永德,何品晶,邵立明,等.太湖流域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5,24(3):533-537.
[7] 顧衛兵,喬啟成,花海蓉,等.南通市農村生活垃圾現狀調查與處理模式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8(3):283-286.
[8] 曾偉,鐘本和,趙紅衛.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的現狀和發展前景[J].湖北植保,2004(2):28-29.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發展趨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時期,我國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數量也在急劇增加,隨之帶來農村生活垃圾的日益增長。和城市相比,對于農村生活垃圾的綜合管理關注度較低,大量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不僅影響農村美觀,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影響,甚至可能傳播疾病。因此推進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對建設生態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垃圾處理技術的綜合研究,從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分析入手,綜述了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模式,結合國外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探討了我國未來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1 農村生活垃圾特征
1.1 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國尚無關于農村生活垃圾的全面統計數據,很多數據都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實地調研或者住建部的統計年鑒推算而得。一些研究表明,2000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約為1.4億噸,隨后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加,2010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量達到2.0億噸,人均垃圾產生量為0.81kg/d[1]。
1.2 生活垃圾組成多樣化、復雜化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逐漸復雜化,由傳統的單一模式,即日常清理垃圾、廢棄織物轉為可堆肥類垃圾、難降解類垃圾等,且以可堆肥類垃圾為主。同時不同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的層次不齊,導致生活垃圾的組成也呈現差異化。表1是我國不同區域農村生活垃圾組成,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以可堆肥類垃圾為主,占垃圾總量的60%以上,且不同區域的生活垃圾組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處于旅游區域的四川某村的生活垃圾中易燃類所占比重相對較高,難降解類垃圾幾乎沒有。
1.3 生活垃圾呈現地域特征
Grossman 和 Krueger在1997年提出生活垃圾產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倒“U”關系曲線[4],即在倒“U”曲線觀點的前半段,垃圾產生量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在倒“U”曲線觀點的后半段,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與國民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垃圾產生量逐漸降低。
目前我國尚處于發展中階段,受經濟水平、生產方式、燃料結構等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這種特征既表現在發展較強區域與發展較弱區域之間的垃圾產生量方面的差異,也體現在南方與北方的生活垃圾組成方面的差異。
作為經濟發展水平排全國前五的北京,農村生活垃圾日排量最高可達3.0kg,最低為1.5kg;而青海省最高為1.5kg,最低為0.2kg[5]。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產生量與經濟水平的關系處于倒“U”曲線觀點的前半段,即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村,其生活垃圾產量也是較高的。
岳波等[6]通過對71個樣本的生活垃圾組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南方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組成為廚余垃圾>渣土,而北方則是渣土>廚余垃圾,這可能與地理特征、經濟水平等有關。
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習慣、政府管理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農村在處理生活垃圾方面也是多樣化。劉瑩[7]通過對全國5個省(江蘇、四川、陜西、吉林、河北)農戶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實施統一清運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江蘇(38.6%)、吉林(25.4%)、河北(13.1%)、陜西(11.4%)和四川(7.1%);5省中實施隨意丟棄的處理方式以河北省最高(64.6%),最低為江蘇省(30.3%)。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分不開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其生活垃圾無專人管理,家家戶戶以“自掃門前雪”為主。而在江浙滬等較發達的農村,則是統一收集、處理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堆肥、焚燒、填埋3種處理方式。
2.1 垃圾堆肥技術
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細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機物發生生物化學反應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種類似腐蝕質土壤的物質,用作肥料并用來改良土壤。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類垃圾占總量的60%以上,甚至更高,對此可采用垃圾堆肥進行處理。
堆肥根據含氧量可劃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厭氧堆肥在第二步甲烷化階段會產生甲烷氣體,而好氧堆肥的最終產物是CO2和H2O,降解終產物沒有二次污染,因此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先進行厭氧堆肥至第一步水解過程結束,水解產物再進行好氧發酵。這樣的降解徹底,污染小,效果好。
堆肥技術工藝簡單易操作,經過堆肥處理后,生活垃圾轉化成衛生、無味的腐殖質,可達到再資源化的目的,在歐美國家已達到工業化應用水平。然而由于我國生活垃圾未實施源頭分類,垃圾組成復雜,不可避免的存在垃圾滲瀝液污染問題,長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質變壞[8]。
2.2 垃圾焚燒技術
焚燒處理是將垃圾放在焚燒爐中進行燃燒,釋放出熱能,余熱回收可供熱或發電。煙氣凈化后排出,少量剩余殘渣排出填埋或作其他用途。焚燒處理技術特點是處理量大、減容性好且有熱能回收作用[9]。因此,對生活垃圾實行焚燒處理是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有效處理方式。然而當垃圾燃燒不充分或者含有重金屬時,燃燒過程中會產生苯、氰化氫、甲烷、二惡英等二次污染物,特別是二惡英具有致癌作用。
我國垃圾焚燒技術起步晚,體系也不健全,焚燒設備及凈化裝置主要依賴于進口[10]。由于發達地區資源緊缺,垃圾焚燒技術成為經濟發展較好城市處理生活垃圾的優選方案,主要集中在東部江浙滬及廣東等地區。
2.3 衛生填埋技術
衛生填埋是依據衛生填埋技術工程標準處理生活垃圾,采取稱重、卸車、推勻、壓實、覆土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將垃圾埋入地下,經過長期的物化和生物作用使得垃圾達到穩定狀態,在此期間還要完成沼氣收集、過濾脫水、壓縮、除臭凈化等工藝,最終達到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由于目前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礎設施尚不完備,國民環保意識尚不足,所以衛生填埋是目前我國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能處置各種類型的生活垃圾。
然而垃圾填埋過程中產生的甲烷等氣體和滲濾液會對填埋場工作人員及周圍環境造成危害。當甲烷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而滲濾液通過下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11]。
表2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優缺點比較,每一種處理技術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與適用條件,因此在選定適宜的處理技術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與特性;②當地的基礎設施與地質條件;③經濟成本;④國家或地方的相關政策與法規。
表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優缺點比較
3 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未來處理方式分析
通過對歐美和日本發達國家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的研究,結合我國當前農村現狀,我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轉變觀念,從垃圾末端治理的模式轉變為從源頭開始減量分類,并將其理念灌輸至廣大民眾[12]。例如,韓國的垃圾分類清理制度于1995年開始實行,垃圾按普通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報廢物品等分類投放、清理。通過計量收費(使用計量垃圾袋)的方式減少垃圾投放量,最大程度保證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投放。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未來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也將從源頭開始加強治理,實施分類。建立村民實施的垃圾分類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垃圾源頭分類,可以通過垃圾產生者的分散勞動取代混合收集后的集中分選工作,省去了垃圾分選等預處理環節,簡化了后續處理,降低了成本;二是,減量化明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中60%以上為可堆肥類垃圾,村民可以直接就地處理,僅剩下少量難降解垃圾和有害垃圾;三是,農村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后,進入填埋場的垃圾量大大降低,延長了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3.2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必將有所革新。由于城市環衛體系已基本完善,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是我國未來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的一種重要模式,即“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13]。例如浙江省在很多農村推行實施“村收集、鎮鄉中轉、市(縣)區域處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其中余杭市余杭區投入大量資金改建、新建垃圾中轉站,同時配備專職保潔員,實現了90%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四川珙縣也是將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農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統一管理與處理。
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是我國未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必然趨勢,對建設和諧新農村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將日漸成熟的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農村,節約成本;二是,將農民群眾納入管理隊伍,培養農民自覺愛護環境、做好垃圾分類良好習慣;三是,在實現“干干凈凈、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的同時,也為一部分人提供就業崗位。
3.3 建立綜合的生活垃圾處置方式
縱觀發達國家的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不難發現均是秉持“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末端處理”的原則,即“減量化、資源化及再處理”,首先限制垃圾產生的數量,其次鼓勵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將垃圾加工后生成能源和另一種物質,最后處理不了的垃圾實施衛生填埋,其中實施資源回收再利用是國際上處理垃圾的大趨勢。
現行的我國各種垃圾處理方式中,填埋處理為主,約占90%以上;其次為堆肥處理,占總處理量的6%左右;焚燒處理還處在發展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后,未來一段時間內垃圾填埋仍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模式。隨著經濟發展與國民素質的提升,我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將更具有針對性。衛生填埋將逐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焚燒,通過初期的垃圾分類之后,將可燃成分在高溫之下進行氧化熱分解,將其轉化為固體廢渣,因此垃圾焚燒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的重要舉措。
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是實現生態農村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建設新農村的五大目標之一就是“村容整潔”,因此為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實現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仍然是長路漫漫,既需要政府給予的資金保障、技術創新等,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2):1-6.
[2]何品晶,章驊,呂凡,等.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技術路線探討[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3(3):409-414.
[3]段雄偉,高海碩,黎華壽,等.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7):1486-1492.
[4]Grossman G M, Ktr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0(2):353-377.
[5]王俊起,王友斌,李筱革,等.鄉鎮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排放及處理現狀[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4,3(4):202-205.
[6]岳波,張志彬,孫英杰,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研究[J].2014,37(6):129-134.
[7]劉瑩.農村廢棄物處理與環境污染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0.
[8]李丹,何小松,席北斗,等.生活垃圾堆肥滲濾液污染物組成與演化規律研究[J].環境科學,2013,34(7):2918-2924.
[9]張倩,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現狀及發展建議[J].環境工程,2012,30(2):79-81.
[10]巫麗俊,丹,鐘樹明,等.農村生活垃圾常用處理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9):8271-8272.
[11]陳家軍,張俊麗,裴照濱.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危害與防治[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2,2(3):27-30.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努力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質量,堅持用宣傳引導的方式幫助農民形成良好衛生保潔習慣,用有效的工作機制推動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用科技的手段促進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進程,創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
二、主要原則
一是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二是科學規劃,分類指導。三是集中整治,長效管理。
三、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落實清掃保潔、垃圾收集、集中處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環衛長效管理機制,促進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到2013年,全鄉農村基本實現環衛保潔達標和垃圾集中處理,中心集鎮、新農村示范點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10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四、運行模式
(一)集中收集型。按照“戶集、村收、鄉鎮集中填埋”的思路,以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為一個保潔點,按要求一個點組建農村保潔隊伍。保潔員每天到農戶家中收集一次垃圾,公共場所每周打掃兩次,垃圾屋垃圾每周清運一次。
(二)就近簡易處理型。在集鎮或相對集中村莊,選擇一個中心垃圾填埋場,輻射周邊村莊;在偏遠的新農村,原則上一個自然村一設置一個垃圾填埋場。在鄰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年1月-3月)。
1、制訂方案。各村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研究制定開展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運作模式、政策措施和組織領導。
2、宣傳發動。召開一次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動員會,安排部署本村垃圾處理工作。
3、編制規劃。各村要依據鄉鎮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編制垃圾無害化處理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區域內垃圾處理場、垃圾中轉站、垃圾收集點等環衛設施建設。
(二)實施階段(年4月--年11月)。
全面開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力爭年底全鄉以新農村點為示范,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10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以上。
(三)督查階段(年12月)。由鄉領導小組組織相關人員,按照方案要求和目標,現場對照查看,并結合日常督查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鄉新村辦,辦公室主任由新村辦同志兼任。
(二)明確職責分工。各村負責轄區內農村垃圾處理的具體組織實施,本村垃圾填埋場、垃圾屋、垃圾清運車等環衛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做好保潔隊伍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明確農戶的垃圾收集清運及公共區域責任分包,制定村規民約,對農戶遵守保潔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三)多方籌集資金。本著“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及“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一方面要努力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探索社會化籌資的新路子,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四)落實相關要求。
1、標準從嚴。各地要按照標準化、無害化要求,加快配備鄉、村垃圾處理設施及工作人員,做到“三有”(即:一有垃圾站、垃圾桶、垃圾屋、填埋場,二有清潔工具及運輸工具,三有保潔員)。
2、注重養成。要簽訂“門前三包”責任制,引導農民每日自覺清掃房前屋后,形成保持村莊清潔衛生的習慣。做到垃圾要入桶入箱,禽畜要圈養,柴草要集中堆放,可回收物質要分開存放。保潔員負責村莊道路和公共場所的衛生保潔以及垃圾的收集與清運,同時負責對村民門前“三包”制度的檢查督促。
3、創新機制。針對村民生活習俗、經濟水平、文明素質不盡相同的實際,各村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合理確定垃圾處理模式,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不搞“一刀切”。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為指導,圍繞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村建設,以人為本,科學規劃,逐步建立健全試點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至9月底,全鄉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全面啟動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使之實現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環衛設施基本完善,農民文明衛生意識明顯提高,全面推行鄉、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二、組織領導
為了使我鄉新村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有序開展,經研究決定成立如下工作小組,由分管領導邵三鵬任組長,桂由火、徐小平、楊澤建、蔡茂江、湯恒斌為成員,負責、組織、協調、督促鄉、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
三、具體措施
㈠垃圾清理。1、定期開展集中整治活動,著重保持“三清三改”效果,特別村莊中的死角。2、搞好門前衛生三包,清理亂堆、亂放、亂倒等現象。3、特別是村莊入口路段,休閑場所、活動中心等地段的美化、綠化、亮化工作。
㈡垃圾處理。1、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推進有機物就地堆肥或沼氣厭氧化處理,無機物村莊定期定點收集就近填埋處理。2、每戶設置垃圾桶,建設多個垃圾池,每個新村點建設垃圾屋,臨時收集,定期清運至村填埋場填埋。
㈢運行機制。1、抓好規劃安排,按照村莊規劃要求,合理選址,建好垃圾屋和垃圾填埋場。2、配備好適量的垃圾桶和垃圾運輸工具。3、按照門前三包的要求,定期進行衛生評比,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使新村點的衛生保潔工作形成長效機制。4、采取義務投勞、輪流負責、集體出資還是分戶出資等形式要求,配備專職保潔工作人員,負責本村公共場所的清掃和垃圾收集清運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當前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的突出問題,也是促進鄉風文明的主要工作,各試點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把該項工作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