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芍的種植與栽培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核桃;芍藥;夏枯草;間作模式;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4.104+.7;S682.12;S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077-03
核桃是世界有名的“四大干果”之一,深受群眾喜愛。近幾年,隨著人們對核桃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多種養生保健功能認識的深入,人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高漲,核桃的栽培面積迅速增加。但是,核桃前期生長較慢,其收獲等待期需要4~5年。因此,要在此期間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間,減少土地荒蕪,提高種植效益,需要適時開展科學間作,發展林下經濟。經過多方研究、考察、試種和篩選,選定了核桃—芍藥—夏枯草的立體間作模式。
經在河南省伊川縣試種,核桃—芍藥—夏枯草立體間作模式初步顯示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該間作模式實行集約化種植,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既充分利用了地上、地下的空間資源和水、肥、氣、熱資源,又實現了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縮短收獲等待期,提高了種植效益和群眾收入,是一種適合當地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的高效種植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圍內大力推廣。
1 核桃、芍藥、夏枯草的生長習性及價值
1.1 核桃的生長習性、價值及發展前景
1.1.1 生長習性。核桃屬胡桃科核桃屬落葉喬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在我國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核桃是溫帶樹種,要求溫暖、涼爽的氣候,喜光、耐旱,抗病能力強,不耐濕熱、嚴寒。核桃喜水、肥,同時對水、肥要求不嚴格,能適應多種土壤。核桃是深根性樹種,主根發達,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的土壤。核桃為雌雄異花同株,雌花和雄花常有花期不遇。因核桃幼樹生長較慢,4~5年后生長加快,所以核桃幼樹期間適合開展林下種植。
1.1.2 價值。核桃是重要的經濟樹種,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重要的藥用及醫療保健價值。核桃仁味好,營養豐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含油率63%~80%,核桃油是高級食用油和工業用油;核桃仁中還有錳、鋅、鉻等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核桃性溫、味甘、無毒,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的功效;核桃中的磷脂對腦神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核桃油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核桃仁的鎮咳、平喘效用明顯,對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病療效極佳,并有潤肺強腎、降低血脂的功效。核桃仁中含豐富的生物活性肽,具有多種生物作用,如激素作用、免疫調節、抗血栓、抗高血壓、降低膽固醇、抗病毒、抗癌以及提高免疫力、穩定情緒、修復細胞、延緩衰老的功效,長期食用,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抗衰老,對某些疾病還有顯著的輔助療效。因此,核桃又被稱為“萬歲子”、“長壽果”。
1.1.3 發展前景。核桃木材堅硬,紋理美觀,是軍工及高級家具用材。核桃樹冠稠密,根深葉茂,壽命較長,有良好的生態防護效益,是退耕還林、城鄉綠化的優良樹種。核桃因具有較高的價值,社會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國是世界上核桃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2010年全國核桃種植面積達240萬hm2,年產核桃約120萬t。但我國的核桃的種植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平均產量約450 kg/hm2,其中優質產品僅占總產量的30%~40%。雖然我國人均核桃占有量達到380 g,但除去出口、加工、醫藥等利用外,人均消費量僅50 g,分別是美國的1/10、法國的1/8、英國的1/6。預計未來30年,核桃需求量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而目前核桃的發展速度根本滿足不了需求的增長。因此,發展核桃產業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1.2 芍藥的生長習性、價值及發展前景
1.2.1 生長習性。芍藥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近年有學者將芍藥屬獨立為芍藥科paeonia ceae),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野生于山坡、山谷和灌叢中。芍藥是典型的溫帶植物,適宜溫和濕潤的氣候,喜溫耐寒,有較寬的生態適應幅度。芍藥具有粗壯的肉質根,適宜土層深厚、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長較差。芍藥是長日照植物,生長期需要充足的光照,但芍藥在輕蔭下也可正常生長發育,在花期可適當降低溫度、增加濕度,使其免受強烈日光的灼傷,從而延長觀賞期,但若過度蔭蔽,則會引起徒長、生長不良。芍藥性喜地勢高敞、較為干燥的環境,不需經常灌溉,忌水澇、積水。芍藥忌連作,若多年連作,既導致病蟲害嚴重發生,產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導致大面積死亡。因此,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輪作。
1.2.2 價值。芍藥是著名的草本花卉,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超過4 900年,是我國栽培最早的一種花卉。芍藥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被列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芍藥的花語是“美麗動人”、“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我國的情花芍藥不僅美麗,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閃著中華民族如玉如芍藥一樣的品德和性格,勤勞、務實,淡如芍香、柔美如玉。上巳節的習俗和“贈之以勺藥”的情歌,從詩經的吟唱一直沿襲到漢唐明清至當代。芍藥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藥用。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安息香酸。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藥。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癥有效,位列草本之首。“杭白芍”更是滋陰補血的上品,因此芍藥被譽為“婦科之花”。
1.2.3 發展前景。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是重要的鮮切花和公園、花壇花卉;芍藥的葉也具有觀賞價值,“紅燈爍爍綠盤龍”中“綠盤龍”就是對葉的贊美,因此也可作為觀葉植物。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芍藥價值認識的深入,對芍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地都在大力發展芍藥產業,市場前景看好。
1.3 夏枯草的生長習性、價值和發展前景
1.3.1 生長習性。夏枯草是唇形科夏枯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3~40 cm,全國各地均產。夏枯草適應性強,耐旱,不擇土壤,生長于荒地、路旁、草叢。
1.3.2 價值。每年5—6月,當花穗變成棕褐色時剪下,陰干或曬干,又名“夏枯球”,是常見的中藥,用藥歷史超過2 000年。夏枯球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肝火、散瘀結等功效,對赤目腫痛、頭痛眩暈以及高血壓、赤白帶下、乳癰乳癌、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痔瘡等癥均有較好療效。
1.3.3 應用前景。隨著科技創新,夏枯球的應用還拓寬至化工、食品、飲料等諸多領域,特別是飲料行業開發新型產品所用夏枯球數量猛增,是常用的涼茶組分之一。進入21世紀后,夏枯球需求量每年遞增15%左右,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 核桃—芍藥—夏枯草立體間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2.1 間作模式
根據核桃、芍藥、夏枯草的生長習性、株型特點以及發展前景,試驗了核桃—芍藥—夏枯草立體間作模式,發揮3種植物株型、習性以及生長利用期長短的不同,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間以及風、光、水、熱資源[1]。具體的間作方式是:核桃按4 m×1 m的株行距,栽495株/hm2;核桃行間間作芍藥,株行距40 cm×50 cm,栽4.5萬株/hm2;芍藥行間栽植夏枯草,株距30 cm,栽53 355株/hm2。實現了3種植物互不影響、增大地表覆蓋度、減少雜草、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2 效益分析
2.2.1 經濟效益。前4年,只有芍藥和夏枯草的收入。每年夏枯草可收獲夏枯球2 250 kg/hm2以上,按單價8元/kg計,收入1.8萬元/hm2;芍藥4年后可收獲白芍12 t/hm2,按16元/kg計,可收入19.2萬元/hm2,平均每年收入4.8萬元/hm2。合計每年收入6.6萬元/hm2。其中夏枯草的收入及部分芍藥的收入可抵消每年管理的投入,平均每年凈收人可達4.5萬元/hm2。在主營產品收獲前,這樣的經濟收入已相當可觀。
2.2.2 社會效益。該間作模式的實施,可有效地調整當地的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減少了當地農作物秸稈的產出,破解了“禁燒”難題,有助于環境保護;大量增加芍藥和夏枯草種植面積,既可美化當地環境,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又可加快當地中藥產業并帶動花卉觀賞業、運輸業、加工業及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同時該模式大量的用工需求可以緩解當地剩余勞動力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增加群眾收入,促進社會和諧和農村經濟發展。
2.2.3 生態效益。該間作模式因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可以激發群眾發展核桃等經濟林木的積極性,提高當地的林木覆蓋率,加快造林綠化事業和林業產業的發展;同時該模式因具有較高的植被覆蓋度,強大的植物根系結構,使核桃林在幼齡時就能發揮較高的水土保持、涵養水源、促進碳氧平衡等生態功能。
3 核桃—芍藥—夏枯草間作模式的栽培技術
3.1 造林地選擇與整理
選擇土層深厚(100 cm以上),坡度25°以下、土壤pH值在7.0~7.5的陽坡、半陽坡開闊丘陵山地和平地建園。造林地周圍及附近無污染企業,有水源及灌溉條件最好。栽前深翻土壤,犁耙平整。挖寬1 m、深1 m的栽植溝或1 m×1 m的栽植穴,施入腐熟的有機肥75 t/hm2或壓入秸稈90 t/hm2,將肥料與表土充分混合后,由下而上回填到溝中。
3.2 品種選擇
核桃選擇清香、香玲、中林等新近推廣的名優品種;芍藥選擇亳州芍藥、菏澤芍藥、紅花杭芍藥、白花杭芍藥等品種;夏枯草選擇近年的栽培品種。
3.3 栽植
栽植時間以每年的秋冬季節10—12月栽植為宜。
3.3.1 核桃栽植。秋季按照設計的株行距挖好栽植溝或栽植穴后,施好基肥,把起好的苗子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及時栽植,澆足底水和保活水,必要時可以鋪蓋地膜,以保墑增溫。栽植后選擇主干60 cm的飽滿芽處定干,并在傷口上涂抹油漆,以減少水分散失和傷流,促進傷口愈合[2]。
3.3.2 芍藥栽植。用芍藥頭栽植。栽前將芍芽按大小分級后,分別下種,有利于出苗整齊。按行株距50 cm×40 cm挖穴栽種。穴內要撒施毒餌防治地下害蟲,毒餌與底土拌勻后,每穴栽芍芽1~2個,芽頭向上擺于正中,然后覆土,并稍高出畦面,呈饅頭狀,最后順行培壟防寒越冬[3]。
3.3.3 夏枯草栽植。秋季栽植幼苗。在幼苗高4~5 cm時移植。在芍藥行間按照30 cm的株距栽植。注意坐水增加底墑,把土壤與根部擠緊,使根系與土壤密接,以提高成活率[4]。
3.4 林地管理
3.4.1 核桃幼樹管理。一是整形修剪。核桃修剪應在核桃采收后到開始落葉前進行。香玲等品種屬早實類核桃,其分枝力強,結果早,易抽生二次枝,造成樹形紊亂,因此常采用疏散分層形和自然開心形樹形。修剪時除注意培養好主側枝外,還應及時控制二次枝和徒長枝,疏除過密枝,處理好背下枝。結果期樹注意結果枝組的更新復壯,采用去弱留強、放縮結合的方法更新枝組,同時疏除干枯枝、病蟲枝、重疊枝及細弱枝。二是中耕除草。幼樹期一定要及時除草,既可防止雜草與樹木爭水、爭肥、爭光,還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樹體生長。第1年中耕3次,分別于5月、6月和8月進行,以后每年在5月和7月各進行1次。從定植穴處逐年向外進行深耕,深度以50~60 cm為宜,不要損傷直徑1 cm以上的粗根。三是合理施肥。每年秋季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深度30~50 cm,施基肥時按60~75 t/hm2的施肥量并加入少量速效氮肥和磷肥。每年追肥3次,發芽前施尿素450~600 kg/hm2,幼果膨大期和硬核期分別追施硫酸鉀或果樹專用肥600~750 kg/hm2。為了促使其生長,在追肥的同時要進行葉面噴肥,第1次在葉片長成后的4月中下旬,第 2次在5月中旬,各噴尿素300倍液,第3次噴尿素200倍液,第4次在8月上旬噴尿素200倍液+磷酸二氫鉀300倍液。四是適時澆水。一般1年澆4次水,分別在萌芽前、果實膨大期、硬核期、上凍前。核桃是深根性樹種,抗旱不耐澇,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水,不要讓園內長時間積水,否則會造成爛根或死樹現象。五是病蟲害防治。核桃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潰瘍病、云斑天牛、刺蛾、舉翅蛾等,應適時防治。
3.4.2 芍藥管理。一是中耕除草。栽后第2年早春開始中耕除草,尤其是一至二年生幼苗,要見草就除,防止草害。中耕宜淺不宜深,要做到不傷根。二是追肥。芍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栽后從第2年開始,每年至少要追肥3次。3月結合中耕除草,施人畜糞水22.5 t/hm2,5—6月施人畜糞水30 t/hm2, 12月施人畜糞水30 t/hm2+餅肥300 kg/hm2。從第3年開始,每次施肥要加施過磷酸鈣和餅肥各225~300 kg/hm2。在5—6月芍藥生長旺期和開花期,可用濃度為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根外追肥,增產效果明顯。三是培土、晾根。每年10月下旬,將芍藥枯死枝葉剪去,并于根際培土15 cm厚,以保護芽頭不受損害,保障其安全越冬。從栽后第2年冬季開始,每年當芍芽長出土層3~6 cm高時,把根部的土壤扒開,使根部露出1/2,晾曬7~10 d,曬死部分須根,使養分集中于主根,促進其生長。四是摘花蕾。除留種外,于第2年春季現蕾時,摘除全部花蕾,使養分集中于根部,促進根部生長,有利于增產。五是病蟲害防治。白芍易發生灰霉病、葉斑病、銹病、軟腐病等,可采用增施磷、鉀肥的方法,增強植株抗病力;也可用代森鋅、多菌靈、粉銹寧等藥劑防治。蟲害有蠐螬、地老虎等,可用甲拌磷對水拌菜籽餅粉于傍晚撒施誘殺。
3.4.3 夏枯草管理。出苗后經常除草,并松土1~2次,生長期中可追施稀糞1~2次,雨季注意排水。
3.5 適時收獲
3.5.1 夏枯草收獲。夏枯草在栽后第2年即可收獲。初春破土生長,4月穗出,5月便枯,生長期為3個月。當夏季花穗呈半枯時,選擇晴天割取全株,剪下花穗,分別曬干。注意不可遇雨露或潮濕,否則夏枯草的顏色變黑會影響質量。
3.5.2 芍藥的采收與加工。芍藥栽植后3~4年收獲,一般在9月間,過早會影響產量,過遲根內淀粉轉化會導致干燥后不堅實,重量減輕。選擇晴天,割去莖葉,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切下芍根,先放到開水中煮5~15 min,煮后取出立即放在冷水里,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褐色表皮,然后切段曬干或切片曬干。加工好的白芍,以質堅、粉足、表面光滑、白色、無霉點者為上品。用麻袋分級包裝貯運,放于通風干燥處。
3.5.3 核桃的采收。核桃前3年會有個別結果,要及時去除花果,以促進營養生長,早日培養好樹形。第4年核桃就會有一定的產量,此時芍藥和夏枯草都已收獲,核桃樹也接近郁蔽,以后則專門培養核桃。一般從9月下旬開始,當核桃果青皮由綠變黃并有1/3以上開裂時即可采收加工。
4 參考文獻
[1] 王照平.河南適生樹種栽培技術[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181-192.
[2] 郭忠選.核桃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8):22-23.
(一)種植情況
調查顯示全縣22鎮,259個村(社區)種植中藥材,占村(社區)總數的81%。種植的中藥材品種51個,總面積71830多畝,其中黃姜種植面積60640畝,其它50個藥材品種種植面積11190多畝,種植藥材品種最多的鎮為白柳鎮,26個品種,面積4100多畝;黃姜種植面積最大的鎮是關口鎮,8080多畝;其次是構元鎮5638畝,再次是段家河鎮5334畝;白芨種植分布在10個鎮,合計424畝,其中100畝以上鎮為白柳鎮和麻坪鎮,分別為130畝和107畝;柴胡種植分布在15個鎮538.5畝,其中面積最大的為構元鎮,142畝,其次是白柳鎮90多畝;白術種植分布在6個鎮,共計227畝,面積最大的為小河鎮210多畝,其次是桐木鎮10畝;杜仲分布在13個鎮,種植面積2855.7畝,面積最大的是鎮2040畝,其次是赤巖鎮199畝,第三位是甘溪鎮101畝;金銀花種植分布在11個鎮870多畝,面積最大的為構元鎮413畝;其次是小河鎮249畝,排在第三位的是段家河鎮89.5畝;白芍分布在4個鎮212畝,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棕溪鎮,70多畝,其次是鎮60多畝;板藍根分布在4個鎮,種植面積211畝,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金寨鎮168畝,其次是鎮38畝;丹參種植分布在6個鎮,合計面積1228畝,其中面積最大的鎮為金寨鎮592畝,其次為赤巖鎮538畝;木瓜分布在6個鎮,種植面積1160畝,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關口鎮320多畝,其次是棕溪鎮290多畝;牡丹分布在3個鎮1310畝,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為呂河鎮760多畝,其次是城關鎮300多畝,再次是白柳鎮245畝;射干分布在3個鎮180多畝,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銅錢關鎮120多畝,其次是石門鎮30多畝;豬苓分布在5個鎮總面積163畝,其中面積最大的為小河鎮108畝,其次是雙河鎮40多畝;香椽種植分布在3個鎮合計面積180畝,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段家河鎮,89畝;其次是白柳鎮85畝;烏竽種植在趙灣鎮和赤巖鎮,分別為150畝和1.5畝;玄參種植在銅錢關、石門、神河三鎮,面積最大為銅錢關鎮124畝,其余二鎮分別為30畝和26畝。種植面積100畝以下的中藥材還有百合、黃精、五味子、天麻、三七、元胡、當歸等30多個品種。
(二)市場及收益情況
在調查期間,了解到了部分常用中藥材的價格,和農民朋友一起算了效益帳。在調查時段,黃姜鮮姜價格每市斤2元,近二年來,黃姜鮮姜價格高到每市斤2.5元,低到每市斤1.5元,就按每市斤2元計算,二年生黃姜畝產鮮姜平均按4000市斤計,產值8000元,投入每畝二年約2000元,年畝純收入3000元左右。問題:草荒嚴重,采挖太費工,畝需25個工左右(與土質有關);白芨鮮貨每市斤60多元高價位,近二年一直保持50-60元,就按每市斤55元計算,3年一采挖,每畝產鮮貨平均按3000市斤計算,畝產值165000元,畝投入約30000元,年畝純收入45000多元。問題:投入較大,收入較高,風險較大。柴胡干貨每市斤26元高價位,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18-26元,就按每市斤22元計算,二年一采挖,每畝地產干貨平均按150斤,產值3300元,畝投入140元左右,年純收入1580元,投入小,勞動強度小,不費功;蒼術干貨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6-20元,按每市斤18元計算,三年一采挖,畝產量平均按1800市斤計算,產值32400元,畝投入5000多元,年畝純收入9000多元;杜仲皮(干貨),板皮4-5元/市斤,枝皮2-3元/市斤,價格太低,不夠剝皮的功夫錢;金銀花干貨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0-20元/市斤,按每市斤15元計,每畝干貨平均產量按150市斤算,年純收入2250元左右,初年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勞動強度小;白芍干貨價格9元/市斤,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5-9元,按每市斤干貨7元計,四年一采挖,每畝產干貨平均1600市斤左右,產值11200元,畝投入約2000元,年畝純收入2300元左右,問題:生長周期長,見效慢;木瓜干貨每市斤1.8元,盛產期畝產木瓜干貨平均在800市斤,年畝產值1080元,一次建園,多年受益;牡丹(藥用)干貨每市斤7.5元,五年一采挖,畝產干貨平均200多市斤,年畝產值300元左右,問題:生長周期長,見效慢,效益低;射干干貨每市斤23元,三年一采挖,畝產干貨平均300多市斤,畝產值6900元,畝投入1000多元,年畝純收入1960多元;豬苓干貨每市斤150多元,每平方米產干貨平均10市斤,產值1500元,純收入1300元。問題:投入大,技術含量高,價格高,風險大。天麻干貨(混等)每市斤50多元,每平方米產干天麻平均6市斤,產值300元,純收入200元,問題:投入較大,技術含量高,有較大風險;玄參每市斤干貨4.5元,近二年價格保持在4-5元,按每市斤4.5元計算,年畝產干貨平均在600市斤,產值2700元,年畝純收入2400元左右,投入小,技術簡單易學,效益較穩定;黃精干貨每市斤24元,近二年價格較穩定,四年一采挖,畝產干貨1600多市斤,產值38400多元,畝投入5000元左右,畝年純收入8300多元,問題:生長周期較長,見效慢。(注:中藥材純收入計算只剔除購種、購肥料及農藥等成本,地租、勞務等費用一律未計入成本)。
(三)中藥材種植項目的選擇和產品銷售
全縣種植中藥材3萬余戶,定點收購商133戶,2013年收購藥材總量(干貨)8100多噸(其中黃姜7920多噸)。農戶種植中藥材品種的選擇,主要依據:近2-3年來,市場價格較穩定,經濟效益較好,生產技術易掌握的品種;也有一少部分農戶是通過自己對中藥材市場的分析判斷,認為一種或幾種中藥材未來會走俏,市場價格高或價格會提高,而作出選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少數農戶聽別人說某種藥材將來市場前景很好,而種植了該品種;也還有農戶從報紙、書刊、廣告等媒體宣傳渠道得來信息,選擇項目等等。種子來源路徑較多,有親朋好友贈送的,也有在本縣境內購買的,有從省內的佛坪、寧陜等地購買種子的,也有從山東、河南、湖北等外省購買種子的。近二年,還出現了上門包種的現象,主要是栽培天麻、豬苓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承種方(自
帶種子、菌種等),按面積收費,收費較高,像栽培一畝地天麻收費4-5萬元,先支付60%,余40%回收產品時結算,此種合作方式方便簡捷,但也存在一定風險。中藥材產品出售,小河、關口建立了合作社模式,各有一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種植協議,合同收購,小河的合作社主要收購產品為金銀花,只輻射本鎮及周邊部分農戶,關口的合作社收購的藥材品種較多,輻射多個鎮,帶動農戶較多;麻坪有3家藥農,直接與漢中一藥廠簽訂合作協議,由廠方供種并指導栽培,保護價回收。除此之外,大部分中藥材產品售給上門的流動商販,銷售的價格時高時低,有的年份低的離譜,也會遇上有的藥材幾年都不收的時候,藥材放久了都變質了。 1、從資源情況和市場效益看,發展天麻、豬苓大有作為,當年可見效。栽培天麻每年每平方米池子可收入200多元,種豬苓每平方米可收入1300多元,效益相當高,即使發展起來,供求關系變化,價格下降,仍有較大利潤空間。再說,我縣樺櫟樹資源豐富,供給充足,可考慮有計劃采伐利用。科學利用我縣廣闊的山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很多中藥材品種就是林下種植的好項目。
2、從藥材品種的適應性看,金銀花、柴胡、玄參、丹參、白芨、水百合、牡丹、板藍根、黃姜、、薏米、蒼術等大宗藥材在我縣大部分地區均適應。可考慮選擇其中的品種擴大種植。但是,本著優生優質高產的原則,必須考慮個體差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一般認為,大部分中藥材喜陰怕強光,喜濕怕干旱,喜涼怕高溫,如調查結果顯示,水百合、玄參等品種在海拔700米以上區域種植,生長旺盛,產量高,品質優,因此認為發展中藥材(不是所有品種)應考慮在海拔600米以上區域布局。
3、從農村勞動力資源看,可多發展金銀花、柴胡等品種,對土質要求不高,管理簡單,勞動強度較小,老年人及兒童可管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長年有收購,長期有收購。
(一)中藥材市場波動大,這是影響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的頭等問題。與糧油、煙草、蠶繭、肉蛋等農副產品相比較,中藥材市場價格非常不穩定,一是價格變化快,有的是一年一個價,有的是半年一個價,還有的是一月一個價,也有的是一天之內價不同;二是價格落差大,同一種藥材有時候收購價格高到百元,有時候價格跌到十多元,甚至是幾元錢;三是有少數中藥材曾經價格很高,老百姓種植積極性也很高,而且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可是發展起來后,在一段時間,甚至長達十多年無人問津。如:杜仲、天麻,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每市斤售價在100多元,200多元,可在后來的10多年都沒有人收,當然并不是外面沒有市場,而是供大于求,本地的貨沒有人來收。中藥材市場價格變化快,落差大,讓老百姓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對中藥材市場價格規律難把握,捉摸不透。
(二)中藥材栽培技術水平低。種植業增產豐收的根本保證是良種良法。從中藥材種子(苗)的來源看,有本縣的,有本省的,有外省的,大多數來源于中藥材種植戶或種植基地,不是專門育種,品種質量無保證。從種植方面看,經營管理粗放,有的直接種在收獲后的麥田、煙地和玉米地里,有的雖然翻了地,但未細土,大糊砌塊壓苗,不起壟不開溝浸水,不間苗,不摸芽打頂,不施底肥,不追肥等等,沒有采取必要的科學管理措施。有的藥材怕曬而未采取遮陰措施,有的藤蔓作物需搭架而未搭架。從中藥材長勢以及藥材樣品的品相觀察和與藥農交談了解的情況,綜合分析認為,中藥材栽培技術水平不高,產品產量質量普遍偏低。
(三)發展中藥材盲目性大,風險性高。對想要發展的中藥材和所種植的中藥材品種的生活習性、適生條件、投入情況、市場需求等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只是道聽途說,或是在網上,在小報雜刊上看的,信息來源不可靠,就盲目選擇,盲目跟風,不加分析,倉促發展,結果導致中藥材品種不適應,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甚至出現產品無人收。如前些年,我縣有農戶栽培冬蟲夏草、靈芝等,這些貴重藥材被譽為“藥用黃金”,利潤空間誘人,但不是哪里都能種,誰都能種成。發展產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依靠科技興藥材。
(四)種植品種多而雜,面積小且分散。調查結果表明,全縣種植中藥材品種51個,最多的白柳鎮種植26個品種,有的鎮一個村就有7、8個品種,也有一戶人家種3-4個品種的。種植戶分散,地塊分散,面積小,有種1分多的,有種3分多的,也有種1畝、2畝的,種植5畝以上面積的很少,星星點點,小打小鬧,不成規模。大多數種植戶是一種“放牛拾地軟,捎代子”的想法,沒有把中藥材種植當作主業來抓,根本談不上上規模、上效益。
____發展中藥材產業客觀條件優越,山水相連,土地廣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藥材生長的理想之地。____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人們有種植中藥材、應用中藥材防疫治病的習慣和經驗。但是,要把中藥材作為一項產業做大做強,僅靠以上條件遠遠不夠。誰來幫助群眾遴選中藥材項目?誰來為中藥材種植提供技術指導?誰來幫助銷售中藥材?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技術保障和相應的措施保障。我個人認為要把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首先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組建“____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議由縣委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政府分管領導、政協相關領導任副組長,科技、農業、林業、衛生、藥監、
質監、發改、財政、經貿、水利等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與縣科技局合署辦公,科技局負責同志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組織領導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對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主持制定“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并指導其實施等;辦公室負責開展中藥材產業發展日常工作,協調統籌科技資源,貫徹落實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計劃等。領導小組應考慮將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納入縣對部門和部門領導、對鎮和鎮領導考核,給一定分值,占較大比重,以考核促產業發展。中藥材產業發展必須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進行,方可做大做強,否則,只能是小打小鬧,起落不定,賺賺賠賠。甚至陷入盲目,招致損失。 (二)建成中藥材產品交易平臺,徹底解決農民賣藥材難的問題。像丹參、板蘭根、玄參、金銀花等都是當年種當年采收的短期項目。因此,在上規模發展之前,首先要考慮好銷售的問題,要事先規劃、建成中藥材交易平臺,解決農民種藥材無處賣,無人買的后顧之憂。一是政府要建成中藥材信息平臺,了解掌握國內外中藥材產業信息,重點掌握發展趨勢、先進技術、產品供求關系、市場價格等,借鑒宣傳推廣,尋找銷售渠道。同時,大力宣傳推介我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及時中藥材產品、產量、質量、儲量等信息,讓____的特色中藥材沖入亞洲,走向世界。二是盡快規劃、建成____縣中藥材交易市場,可考慮在呂河工業園區或白柳工業園區建成____縣較大規模的中藥材交易市場(規模由種植面積和輻射范圍而定,應立足____,面向全國)。在其它二條河分別建成經濟實用夠用的小藥材交易市場,以保證藥農的藥材有處賣、就近賣、賣得出。三是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藥材收購商,注冊合作社,辦公司,加大投入,擴大經營,提高收購能力,同時也可以扶持他們辦藥材初加工廠,發展倉儲業,擴大收購。四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種植基地發展壯大。走出去,引進來,內引外聯,通過與省內外藥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由藥企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為藥企建設藥源基地,產品由藥企收購,實行訂單農業,協議價格,合同收購。也可以考慮通過招商引資,引人、引資、引技,建設“____縣中藥廠”,這是穩定的收購商,長期的收購商,若能建成中藥廠,____農民賣藥難的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搞好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由____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主持,在全面分析縣情和摸清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____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依據規劃再分解細化,制定“____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年度計劃”,確定發展目標,夯實發展任務,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確保中藥材產業有序發展、健康發展、科學發展。
關鍵詞:食用花卉;應用;價值;栽培方法
中圖分類號:J21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飲食的要求也逐日提高。可食用花卉其在營養價值,美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食用花卉營養豐富,而且由于花卉中含有較多的保健功能物質如多酚類物質等,用花卉加工的功能食品食藥兼優,有其大自然的美學色彩和豐富的營養,是集營養、生理保健為一體的理想產品。
1食用花卉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
花卉不僅具有和高的觀賞性和強烈的美學色彩,而目許多可食用花卉具有多種營養成分,營養價值極高。鮮花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氨基酸,以及人體所需的維生素 A、B、C、E 和多種微量礦物質元素如 Fe、Mg、Zn、I 等,與常食用的蔬菜它們具較高的營養價值。此外花卉還含有酶、激素、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有效地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所以花粉是一種濃縮型的完全營養劑,有“綠色黃金”、“全能營養庫”、“微型營養庫”之稱。被譽為“萬應靈藥”的花卉蘆薈,新鮮葉中含的營養成分十分復雜,目前發現有以蘆薈素為主的 80 多種有效成份。
花卉還具有較高的保健及醫療價值。例如氣味芳香,性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擴張冠狀動脈、加強心肌收縮之功效,可治風熱感日、頭痛弦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高血壓等癥。據統計,2200 多種的藥材中,花卉藥材就占有 1/3,許多鮮花不僅有清熱解毒、理氣養血之功,還有清膽健脾、提神抗癌之效。常食鮮花可增強免疫、祛病益壽、養顏美容,國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花瓣富含保護健康的抗氧化劑、礦物質及維生素,如椰菜花含有保健防癌的化合物;蒲公英等則富含類胡蘿卜素;山碴花還含有保護心臟和加強血管的生物類黃酮、維生素 pp,可見其較高的保健及醫療價值。
2 食用花卉應用現狀,
目前,國內外花卉食用廣泛。在我國食用花卉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花卉是一個新型的傳統食品。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有食花的習慣,清代《餐芳譜》中,詳細敘述了20多種鮮花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糕、桂花干貝、茉莉雞脯、糕等。而且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萬壽菊、玫瑰等,都可以用來制成鮮花色拉。美國用紫羅蘭、玫瑰、旱金蓮等花瓣拌色拉;法國用南瓜的雄花配菜;日木用櫻花烹調的“櫻花宴”;保加利亞、土耳其用玫瑰花制成糖漿等。
食用花卉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范圍非常廣泛,在我國可供食用的花卉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可食用的花卉約 97 個科,100 多個屬,180 多種。云南有 20 多個少數民族,食用的花卉上百種。洛陽牡丹審宴,平谷的桃花宴等地方特色的食花習慣也聞名全國。黃花菜等許多花卉可以入菜,在我國許多地方已出現了一些食用花卉名菜,如京菜中的芙蓉雞,魯菜中的桂花丸子、荷花栗子等,這些花卉菜肴既美觀又增進食欲。加工糕點中鮮花糕餅有餅、蓮花餅、玫瑰花餅等。用鮮花做湯不僅味道新奇、富有營養,而且花瓣灑于湯,增加了人們美的享受。花茶是一種用鮮花瓣和茶葉窖制而成的再加工茶,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是我國人民創制的一種獨特的茶類,保健價值極高。花卉飲料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一種新型產品。除了常見的露、桂花露之外,被飲料行業看好的花卉原料還有白蘭花、山茶花、白芍藥花、赤芍藥花、等且對多種疾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植物鮮花含有豐富的芳香物質精煉加工后可制成各種食料油和香料油等。
目前,我國的花卉食品的精、深加工還處于起步階段,食用花卉大多是直接食用或經粗加工后食用,并且大多花卉具時令性,故應加緊對花卉類食品的精深加工的研究,生產各種新型食品,如:花卉罐頭、速凍花卉、花卉飲品、花卉糕點等。目前花卉食品的工業化生產仍然很少,因此研制花卉食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地域遼闊,鮮花資源極為豐富,且品種繁多。花卉的品種多、產量高,花卉的生長期短,鮮花遭受農藥、化肥、廢水、廢氣污染要輕得多,因此利用鮮花加工純大然、無公害食品具有很大的優勢。食用花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由于花卉中含有較多的保健功能物質如黃酮類、多酚類物質等,用花卉加工的功能食品食藥兼優,有其大自然的美學色彩和豐富的營養,是集營養、生理保健為一體的理想產品,因此,研究開發功能性復合花卉保健食品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 常見食用花卉的種植
玫瑰、仙人掌、萱草、木槿、百合、芍藥等都是較為常見的食用花卉。下面簡要談談其栽培方法。
玫瑰花食用歷史悠久,其屬于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直立灌木,適應性強,耐寒耐旱,喜光照、通風,忌陰濕怕積水。莖上密生毛刺和倒刺,葉由5~9片小葉組成復葉,葉面多皺紋。栽培玫瑰花,一般選擇野薔薇、粉團薔薇或無刺狗薔薇砧木來采用嫁接繁殖,扦插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進行, 2年后即可應用。嫁接在生長季節進行,通常為3月中旬或7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此時砧木的樹皮容易剝離,操作方便,成活率高。嫁接時砧木上先做垂直切口,然后做水平切口,形成T字形,再在接穗上切取盾形芽片插入切口,然后捆綁定位。待接穗成活后剪除切口以上部分。3~5個月后即可成苗。除嫁接繁殖外,生產上還可用扦行繁殖,但扦插苗根系不旺,壽命較短。
仙人掌屬仙人掌科仙人掌屬多肉植物,莖大部近木質,圓柱形,莖節扁平,倒卵形至橢圓形,幼時鮮綠色,老時灰綠色。食用仙人掌的種植方法主要是扦插,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以春秋兩季為佳, 氣溫以28~32℃為宜。種植方法:將經過波爾多液殺菌處理或晾曬3~5 d、傷口愈合后的種片的2/5埋入土中壓實,并使種片面向東南,與西成45b°,以使莖片兩面在上下午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百合屬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球根類草本,喜肥沃和排水、透氣性強的土壤。地下具無皮鱗莖,呈扁球形,乳白色。葉披針形,散生或輪生。花頂生于莖端,呈總狀花序,或簇生或單生,呈漏斗狀或杯狀。。百合采用子鱗莖繁殖,結合采收選根系發達、個大、抱口好,有3~5個子鱗莖并大小均勻的母鱗莖作種。生產上常將大鱗莖作藥用,留下的小鱗莖掰下作留種用。栽種前把子鱗莖分開,使每個子鱗莖都帶有莖底盤。9月份開淺穴栽種,一般行距24~27 cm、株距17~20 cm。鱗片、珠芽或子球繁殖時需2~3年的生長發育過程,培育成種球后再移栽, 2年后起收,整個生產周期為4~6年。若用種子繁殖,可在9月份將種子采收后,在整好的畦內按行距10 cm、深3 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蓋草,第3年春季出苗后移栽。
萱草,又稱金針菜、黃花菜,屬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耐寒,亦耐半陰,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具短根狀莖,根莖肉質,中下部有紡錘狀膨大。葉基生,長條形,排成兩列。花葶自葉叢中抽出,高約100 cm。花冠漏斗狀,橘黃至橘紅色,早上開放,晚上凋謝;花期在6~7月份。花與幼苗均可食用。栽培方式:可用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常用的是分株繁殖,選生長旺盛、花蕾多、品質好、無病蟲的株叢,在花蕾采收完畢后到冬苗萌發前挖取株叢中部分分蘗(帶根)作為種苗,從短縮莖割開,剪除已衰老的根和塊狀肉質根,并把條狀肉質根適當剪短,即可栽植。栽植深度以13 cm左右為宜。為了使第2年仍能保持較高的產量,一般分株的部分約占整株叢的1/4或1/3。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食用花卉的重視,食用花卉種植加工也將繁華起來,因食用花卉獨特的價值其不僅在餐飲食用,加工成藥品、欽料、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妝品、酒、蜜餞、果脯等多種系列產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其營養價值,應用,生長習性等研究也將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